第一篇:孩子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分析与研究
孩子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分析与研究
一、叛逆现象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父母个性中如果有倔犟、暴躁、激惹、执拗等因素,由于遗传影响,孩子在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逆反情绪往往也比较强烈。(没招儿,孩子出问题了一定和家庭教养模式有关,孩子和家长两相碰撞时,首先能做出宽容的应该是家长,俗话说孩子不懂事,那家长也不懂事吗?一般母亲是焦虑的、父亲是软弱的,孩子会不自信,母亲是慈爱的,是当着孩子的面对丈夫尊重的人,孩子心理会更健康。)
2、不和谐的、缺乏沟通的家庭教养模式更是青春期逆反情绪膨胀的关键因素。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如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青春期的孩子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一些个别孩子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二)社会因素
1、学习不适应:大部分青春期的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如果不学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情绪易激惹出现。在中高考的重压之下,学生成了应试机器,其他的各种需要都被压抑到最低点,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的是人格塑造的缺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欠缺。
(一般小学五年、刚上初中、刚上高中的孩子是最易出现逆反的时候,学习上的不适应,他们有时表达不出来,父母又要求他们取得好成绩,加上他们成长过程中生理的反映都易让他们出现压力。张老师举了本校住宿学生的例子:一舍八人,七个同学反映同舍有一名同学势力、小气、为人不地道……咨询师一直倾听,半个多小时后,问:你们很幸运,七个人可以一起发泄、一起一致行动而那个女生看到你们一起的行为会怎么想呢?他可能有问题,20年的时间形成的性格有什么理由因你们而改变呢?他可以势力、权贵、自私、只要不侵害你们的利益,你们就要容忍她。还有对人的印象有时来自你们的心理,你们要觉得她好她就好,要是总在心理觉得她糟,她就糟……后来那个女生变化了。)
2、人际关系不协调:在学生生活中比较集中遇到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许多同学不知怎样更好地与同学相处,多数独生子女处理问题的方法、性格、甚至语言都有差别,有时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由于处于情绪敏感期,往往把小事夸大,多疑、猜忌、胡思乱想,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3、恋爱心理的躁动
此外,生理疾患、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也是主要原因。
(三)成长因素
1、孩子的青春期与母亲的更年期的不期而遇,处理不好往往针锋相对,水火不容。(都反映比较强烈,出现问题会很多)。
2、父母总是“附有条件”的爱孩子。这样说可能天下父母都会觉得不公平,实际上,如果你的孩子向同事的孩子一样成绩好,像邻居的孩子一样懂事,像王家的孩子那样钢琴十级,像李家的孩子那样书法九级,像赵家的孩子可以拿个奥林匹克数学奖,那你就高兴了满意了,可孩子呢,他(她)不一定就比你高兴,或者他根本就不会因此而快乐。其实我们做父母的有时很虚荣。
叩问我们自己的心理:如果孩子健康,智慧少一点都没有关系; 如果孩子快乐,成功少一点也没有关系;
如果孩子善良,完美少一点更没有关系。
如果他(她)不再健康、不再快乐,一切还有什么用!
他(她)将来不一定才华横溢,不一定在商界业绩辉煌,不一定官运亨通。他(她)可能普通、平凡甚至琐碎,但心理健康能求得和平、宽容,他(她)就一样可能快乐、幸福。
二、青春期的特征
(一)自卑与自负并存:(孩子一边不那么自信,一边又觉得只要我做事没什么不行的)
(二)独立与依赖并存:(拒绝家长,又离不开家长,表现上拒绝,心理上依赖)
(三)盲目冲动与懒散倦怠并存
(四)自我中心与从众并存(敏感,别人说事就以为是不是说自已?张老师对自已孩子主要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一个石头在水面上怎样能不落水,抛飞、速度快)
三、青春期叛逆的常见极端表现
(一)焦虑
(二)孤僻
(三)犹豫
(四)暴躁
(五)郁闷
(六)怨恨:(易反社会,如马加爵)
(七)猜忌
(八)说谎: 极端行为反应上:一般容易出现早恋、自虐、出走。
情感反应上:一般有外显和内隐两种方式,外显如摔东西、损物等,内隐如冷滞、呆板、漠不关心等。
四、极端逆反情绪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的危害
(一)引发躯体疾病:如近几年咨询中常见的无器质性病变的抽气、耸肩等等
(二)出现心理障碍: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电脑综合症、(三)也可能导致精神障碍
五、调适的方法
(一)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1、合理发泄——哭、喊、诉、动
2、自我暗示:如皮格马利翁暗示、酸葡萄效应
3、延迟满足
4、换位思考
5、学会分享:古人语:“与人乐,其乐无穷”
6、改变认知:苏东坡与朋友快悟惮道
(二)培养良好的个性
1、学会悦纳:接纳自己、接纳别人、2、保持乐观:不要思考的太多,很自然地去做如:张大千的胡子的故事
3、增强自信
(三)学会处理压力
外界因素导致内心心理状态,如中考高考的压力,会出现呕吐、拉肚子、腹泄、反复上厕所、出汗、口吃、增胖等现象,心理会抑郁、烦躁、这时要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家长应找一些有点难度的事让孩子做,引导孩子看哲理故事,如《简单道理》《我在美国当农民》
(四)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任何人在成长中都会有苦恼,不可能永远不感冒,心理感冒有的可能不治而愈,有的必须进行心理咨询,当我们的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理性处理。
与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共勉:
一、心理健康之“八品”
第一种品质是happiness,就是幸福感。
第二种品质是和谐,是内心的和谐。所谓的内心和谐就是指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事物的认识,对自己眼前的处境,对将来追求的目标,还有现在所能够做的,这各个方面的事情之间能够达到协调。
第三种品质是自尊感。所谓的自尊感,简单讲就是self-like或 self-love,就是自己喜欢自己。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很重要的品质就是能够喜欢自己。
第四种品质是个人的成熟,是指在处理自己的问题,人际关系,环境的要求,工作的要求,处理家庭、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能够非常得体。
第五种品质是人格的完整。
第六种品质是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第七种品质是有效地适应环境。
第八种品质是在环境中保持独立。这两个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一方面要适应环境的要求,同时还要保持独立。这个独立就是说要给自己一定的空间,一定的调整自己行为的空间。一方面顺从了环境,同时又保持了独立性,既服从又能够反叛,有一定的反叛精神。那么怎么处理好这个度呢?我想这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地汲取经验,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学习。
二、人生之“八戒”
一戒“过度忧愁”:即使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情,我们也应振作精神、积极面对,而不该整天闷闷不乐地就此消沉下去。
二戒“高兴过度”:高兴本来是好事,但要防止“乐极生悲”,特别是当生活中有突如其来的好事降临时,例如:“久别亲人团聚”、“摸彩中了大奖”等等。高兴过度会引起大脑中枢兴奋性增强,使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这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其不利。
三戒“悲伤过度”: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应当学会调解、控制自己的情绪,故友离散、亲人谢世、朋友反目、恋人分手等等,都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严重打击。此时我们切勿钻入牛角尖,更不要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要学会摆脱,用向好友倾诉、向心理医生咨询等方法,尽快使自己走出心理危机。
四戒“猜疑过度”: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恋。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戒“过度愤怒”:工作中出现矛盾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事情。此时,最好避免激烈的争吵,更不要三句话说不到一起便“怒发冲冠”、“拍案而起”,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况且,发怒就像“双刃剑”,既伤别人也会伤及自己,正如人们常说的“气大伤身”。此时不如先冷静下来,“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对矛盾的双方都有好处。
六戒“过度消极”:当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可能会导致有些人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或极其消沉的情绪,严重者甚至自暴自弃。这种做法实不足取,因其对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七戒“过度焦躁”:
有些人脾气很急,做事情总想一步到位、一举成功,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趋向。当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一下子不能如期实现时,他们便会产生焦躁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并有损身心健康。
八戒“过度关爱”
有些家长对孩子可谓爱到极至,他们的爱呈现一种令人费解的分化状态:在生活上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事必躬亲,在精神上却对孩子过于专制、强加于人。不少父母将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堆积起的这份“厚爱”,不但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有损自身的心理健康。当我们做父母的生活越来越有品位,当我们自身变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快乐,我们的孩子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愿天下父母都能将一片苦心化作片片菩提叶,托着孩子在善良、包容、豁达、谦和中不断上升,达到应有的高度。
第二篇:青春期孩子叛逆怎么办
青春期孩子叛逆怎么办?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强烈的叛逆心理,这是一个最普遍也最正常的现象!一个婴儿刚刚出生,他没有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只有最简单的本能的感觉,即:饿了就哭,不舒服就闹。此时他是一个空白的生命有机体。那么他是怎样长大、又为什么要伴随着一些必然现象的呢?
婴儿伴随身体的生长,起初主要是肢体运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感觉认识周围的物体的色彩、形状、大小、位置、方向、硬度、温度、安全性等等。这就是婴儿好动的原因,因为在不断的运动中,他在新奇地感觉周围物体相对自身的变化中,感到其乐无穷,这种情趣使他好动。于是他在健康快乐地发育成长。此时他没有能力去想自己,也就没有留下当时的记忆,所以我们成年人想不起2岁之前的自己,可能会想起2岁前的事情。
随着孩子长大,他了解到周围物体的外在属性后,开始观察物体之间的联系和逻辑,这时的孩子就开始对各种游戏痴迷。这同样是一个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他开始建立事物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游戏使他天天处在条件发射的重复训练中。由于有了基本概念和事物间的联系的认识,他开始思维发育,这个时候的思维属于动作性思维。比如:他开始动手制作玩具等等有形的东西。
上小学后,开始通过接受教育,掌握常识。这种集中强化教育,使他的思维能力快速发育。尤其在集体生活中,开始对人(他人)有了认识和体验。大概在小学4年纪时,能够脱离实际物体,用概念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开始建立。但是这个时候他仍然亲近、依赖和思考的是:外界事物和他人,没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心理,也就是很少思考自己。
当他进入初中2年级,即青春期时,他的身体发育加快、思维成长到一定完善程度时,开始思考自我。因为在此前他思考的是周围的事物和他人,很少思考自己,但是以往对周围事物和他人的思考,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和参照物的。当他以自己为参照物思考了这么多年的周围事物和他人,并了解和感知了很多很多后,就开始反思自己了。“我是谁?”“我和别人为什么不一样?”“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将来是什么状况?”“为什么我很讨厌那个人?”“为什么我那么喜欢那个人呀?”“别人的想法为什么和我不一样?”“怎么搞的我父母和我的想法不一样呢?”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不安同时到来。
这就是青春期的所谓“少年维特的烦恼”!
说到这种烦恼,那么,和叛逆有什么关联呢?这种必然联系就是,当孩子被这么多困扰包围的时候,他要本能地去解脱,这是人的生存本能。尤其他从小至今始终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的过程,使他手足无措地发现现在遇到的事情和情况很麻烦,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和家长说明,这种困惑和无助,致使他在挣脱困惑时趋向企图独立,于是就什么事情都不告诉家长,讨厌家长“多余”的帮助,要有自己的人格和见解,家长说什么都不听,对家长的建议不加思考地一律做否定回答。这就是叛逆!
叛逆从过程看是必然的,从实质看是良性的。因为这是他人格独立期待的表现,家长此时应该因势利导、科学地帮助孩子实现独立人格的树立过程。这个时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果过度不好,人格将会有缺损,就是人格不健全,会影响其一生的前途和幸福。正确引导和帮助的建议如下:
1、家长是帮助者,不是决策者
家长把自己退居到孩子的背后,不要对孩子的事情做武断性的决策。要征求和尊重他:你是怎么认为的呢?你打算如何处理呢?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做呢?当你知道他的观点、实施方法、实施时间后,进行判断,对不正确的部分要以研究探讨的语气和他交流:“我认为那样做可能会出现不理想的可能,比如。。你认为妈妈的意见对吗?”孩子是聪明的,有判断力的。我们只是经常缺乏正确的态度和尊重而已。你要帮助孩子实现独立人格的确立,在他1周岁时你知道扶着他走路,帮助他的身体独立,这个时候不要忘记帮助他人格独立。你只是帮助者而不是决策者。同时,交流会越来越多,亲子关系更好。
2、尊重问题本质,不急于表面求成你说:“天冷了,穿上毛裤吧。”
孩子说:“用不着,我不冷。”
你说:“天气预报我刚听过,还能有错吗?”
孩子说:“我这么大了,连冷热都不知道吗?”
你说:“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还不如小的时候呢?”
孩子说:“你以为我傻呀,真是的。以后少管闲事。”
这是经常发生的叛逆情景。孩子不傻,他知道冷,只是他认为这个冷的程度能挺得住,尽管冷一点,还是挺着吧,毕竟少穿些衣服,体形很好呀!
所以上面的妈妈说的话,根本没有看到孩子的思想。这个时候可以和孩子商量:
“妈妈知道你是想保持身材,这是好事情呀,显得漂亮是你的权利呀。但是最好穿厚些,感冒了,会影响课程,那样会很受罪和心急,那时候你还会有心情欣赏自己的体形吗?”以商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商量失败,但感情氛围会增强,有利于以后问题的沟通。家长经常的错误是,当前题没解决,还破坏了感情气氛,阻断了感情沟通,失去今后问题解决的机会。最后只有自己无奈甚至抱怨,孩子根本不无奈。
上面这个加穿毛裤的事情,如果商谈没成功,不用着急,让他挨冻一次没关系,真感冒了,他会明白你的意图,至少以后会考虑你的意见。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只看眼前,只在眼前生气。
假如你商谈不成功,又实在不忍心让孩子挨冻。你只好去给他买超薄的保暖内衣了,这样你是一个很耐心、尊重和关爱的母亲,孩子也满意了。但是孩子的依赖性会加重,今后可能会有另外的问题出现。
3、分享孩子的快乐,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回家兴奋地说:妈妈,我班的张雨,今天上课时,外面下雨。他在教室里打着雨伞。把老师气坏了,太搞笑了。。
你说:张雨很可爱呀,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吗?
孩子:不知道。。
你说:妈妈告诉你,张雨很聪明,因为他有幽默感。
孩子:可老师为什么不这么认为呀!
你说:老师认为他的幽默感发挥的地点不正确。
孩子:什么地点是正确的呢?
你说:元旦联欢会上呀。
孩子:但发挥地点不正确,你为什么还说他聪明可爱呢?
你说:张雨这种行为,是在对自己标新立异,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他是想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也就是他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他认为自己有独立的人格意识。他在成熟,他将来是一个优秀的人,很好。
孩子:我们同学说,他这样做是轻浮,神经错乱。
你说:他还是个孩子,根本不可能沉稳,所以不能认为他轻浮。他的成绩很好,怎么会神经错乱呢?这只是他现有年龄的表达方式。
孩子:那么,张雨80%是好的,20%欠缺呗。总的来看,他还是很好,是吗?
你说:当然。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好的一面,更不能只看他不好的一面。只要他好的方面大于他不好的方面,就很难得了。
4、给孩子讲“我是谁”
帮助孩子完成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和他一起分析学习成绩、劳动态度、刻苦程度、时间效率、优点、缺点、尤其是集体对他的公众评价。是孩子对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有明确的认识,不要好高鹜远地去攀比,也不要草率地认为比后进同学优秀。要客观自我认识,接受当前自我。
5、给孩子江“我从哪里来”
给孩子讲家族的历史,包括人物、地位、角色、工作、收益、事件、地点、时间、变迁等。让孩子知道这些,他的思想才有根,有利于他态度的客观,会增强他热爱家庭和自爱的意识。
6、给孩子讲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即社会阶层,他了解这些就是了解社会,将来会影响他步入社会时,有比较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也是促进他兴趣趋向形成的核心动力。
7、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行为改变意识,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优秀素质的最基础。
总之,叛逆的显著标志就是对所有的问题回答都是否定回答,其本质就是要摆脱一切干扰甚至帮助,来寻求人格的自我独立,是强烈要求成熟的心理能量的增长,是一件好的事情,无须恐慌,正确的引导会造就一个人才,错误的压迫会毁灭一个人才。
第三篇:心理专家分析-青春期叛逆心理
逆反心理 成因:
1、自我意思增强;这个办法处于过渡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持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而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2、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企图标新立异,他们往往表现的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4、特殊的生活经历,以至于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怪癖。
5、教育不当,教育者得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调治:
提高文化素质,这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2、培养想象力。
家庭学校的做法:
重视社会因素的影响,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把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于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www.xiexiebang.com
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些事情在别的家庭中存在的很多,大部分的家庭都会有这种情况,你也不用觉得很委屈。
要知道你是小孩的监护人,不是你的个人物品,你要先尊重她,才能得到小孩的尊重,这个你一定要做到,如果你只是笑地说,:“哦,对不起了,没想到我的小宝贝长大了,连我都不能看了,看来妈妈真的要向你道歉了。”这样小孩一定不会再和你针锋相对了,至少不会生那么大的气了。
你的小孩也是需要尊重的,这她也没有错,你应该高兴才是,因为你的女儿以经长大了,你只要尊重她,那她一定也会尊重你的,你不用生气,你生气了,她可能比你还生气,你要让女儿觉得父母都很尊重她,她才会尊重父母。以后你要多加注意,不再是以前的女儿了,她长大了,知道那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这时候你们做父母的更要给她做表率才是,教育小孩也要尊重他人,从现在起每天早上,要对小孩说:“早上好”出门时要说:“我走了”等等的礼貌语言不可少。这样小孩就会知道怎样从小的礼貌开始尊重家人和他人。不要不好意思。真的。常和孩子说自己开心的事,多沟通,自己委屈不要紧,就怕小孩委屈了。不利于小孩的身心健康。这样得不偿失呀
文章来源:中国网瘾心理研究中心(免费咨询青少年问题,就上心理100)
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www.xiexiebang.com
-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www.xiexiebang.com
中国网瘾心理教育
第四篇: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案例
案例简介: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本周张女士打来电话:“儿子,16岁,高一,成绩退步,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听讲,性格倔强,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经常和老师顶撞,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学校常因为头发不符合学校要求,不按时完成作业及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的批评,他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顶嘴,坚决不承认错误。对于有的老师说了一些过激的话,那这门课就干脆上课睡觉,不听讲,作业不写。”不知该怎么办?
咨询师分析
该生的行为是青春期以后出现的。原来学习较好。许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发生的变化是父母没有预料到的,过去和父母的关系很可以,现在对立起来,动他的东西不可以,回来爱呆在自己的房间。在这一时期,亲热的爱抚动作,说教和唠叨会使他们反感,过多的限制和粗暴的指责会激起他们的反抗。他们有的把老师和父母当作敌人,他们的批评和教育当作是和自己过不去。他们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和独立。经过咨询该孩子逆反的原因:
1、青春期的孩子对老师和父母的反抗,认为是英雄主义。
2、家庭的不良的教养方式:孩子得不到父爱,母亲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变化和需要,对孩子简单粗暴,遇到问题是训斥和打骂。
3、个别老师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没有处理好孩子所犯的错误。
心理辅导主要从下面几点着手:
1、从小到大,无论生活、学习、交友,妈妈没有一样不干涉的,什么都是他们说了算,但妈妈不让孩子发表任何意见,感觉没有一点自由。可见,父母过于专制的管教,引起了张某的敌对情绪。家长改变方式方法,多沟通,和风细雨,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责骂,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的意见。
2、教师:避免直接批评,不要当众批评,保护孩子的自尊,以柔克刚,个别耐心交谈帮助,多发现优点,多鼓励和欣赏。
3、本人的自我调节:心理咨询师辅导,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交流沟通,让他认识自己,理解老师和父母,慢慢走出逆反的情绪。
4、多阅读伟人科学家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走出心理误区。
辅导效果:孩子逆反心理逐渐消除,情绪平稳,学习进步。
第五篇:家长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为
家长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为
家长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孩子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不接受老师的教导、常与老师顶嘴、和老师 对着干等现象。个别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二,在家,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
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一方面是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一方面是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指责、劝告,给这些学生带来的感觉是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甚至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因此,他们也不愿意理解和尊重别人,甚至会做出过激行为。当然,过激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外界的刺激这一方面因素所能引起的,还有学生本身的心理健康程度,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关注。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与别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有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家长该选择合理的沟通方式,和孩子一起度过解决青春期困惑。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岁至15,16岁,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的转折期,也是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学生有逆反心理是正常现象。我们的家长需要多一些耐心。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所以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知识应该提前有更多的学习和认识,以便做到防患于未然。当你的孩子青春期悄悄来临的时候,那时你还能坦然面的孩子的叛逆,欣喜面对孩子的叛逆,以免遇到问题不知所措,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
一正确认识青春期 a.青春期特点
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发展非常复杂,充满矛盾,又称为“困难期”,“危险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
不平衡,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复杂及这些矛盾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剧变化。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身体的急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也就是成人感。具有成人感,便以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人平等相待;有了成人感便要求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与尊重。由于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实际上是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处于半成熟,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是人生必经的矛盾冲突,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3.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青春期儿童出现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这是因为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所致。另外的原因是这时的少年儿童认为成
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其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少年儿童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倍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并得到他人的理解。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人推心置腹。其实他们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向自己认为可信赖的成人谈吐心声。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儿童通常表现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如获得成功或良好成绩,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感与成就感。如果遇到失利或者失败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这两种情况体验常常交替出现,一时激情满怀,一时低沉沮丧。
b青春期叛逆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期,既属于儿童,也属于成人,身体发育和思维能力几乎和成年人一样,但在经济和情感上还需依赖父母,同时又渴望独立。青少年是“边缘人”,意味着青少年想要回避成年人的责任时,言行举止往往就像是一个儿童。有时候他们提出成年人的权利要求时,又像是成年人。
青春期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帮助他们找到“我是谁”的答案。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也是他们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当然,这并不代表鼓励青少年用暴力和激烈的言辞与父母相处,而是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渴望被尊重的心理。帮助青少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给出建议而不代替他们决定,帮助他们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而不是给予家长认为重要的东西。青少年开始更关注同伴的交往和对自己的评价,这代表他们正在发展情感的自主性。青春期成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和父母情感纽带松弛。可以说青春期最痛苦的心理上的完成,就是脱离父母的权威,通过撤回对父母的感情,并把感情转向同伴来实现这个过程。而在成年期,人会转向自己的伴侣而彻底完成与父母的分离,成为情感独立的人。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不那么依赖父母了。如果有的父母鼓励过度依赖,补偿自己孩子时代的遗憾,或者婚姻不愉快的父母试图从孩子身上
获得情感的满足,情感上过于依赖孩子,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情感独立,甚至影响到成年期寻找伴侣和正常的婚姻生活。所以,我们该充分认识到青春期叛逆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作为家长,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尊重孩子能有效地传递家长的意见,帮助孩子把握成长的方向。
二纠正孩子不良叛逆行为的基本策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免不了有时骂人、打架、不完成作业、不遵守纪律等不良行为。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父母应采取什么基本策略呢? 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根据青春期的第三大特点,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上盼望独立,但又很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其实他们的内心还是很脆弱的,所以需要借助父母的力量来强大自己的内心。因此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积极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
2用“赞扬”杜绝“破窗”
中学生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孩子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教育。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泰戈尔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真正感觉到父母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转变。
要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破窗户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科学家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和车窗都打开,另一辆则封闭如常,保持原样不动。三天后,打开车窗的汽车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则完好无损。科学家又在剩下的车窗上打了一个小洞,只有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全部丢失。这表明,人们往往认为坏的东西让它再坏一些也无妨。而对于完美的东西则会主动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
学生的心灵好比是车,是否完好无损,就看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维护的技巧了。表扬、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更能使孩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坚持正面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孩子非打即骂,往往毫无效果,甚至更糟。首先应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讲道理等使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鼓励他改正。
3教育措施一致。家庭教育孩子切忌一个管、一个护;一个严、一个宽。那样会被孩子钻空子,使家长失去威信,以致根本无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意见统一,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过后再说。
4多些理解和宽容。有时理解和宽容比训斥和惩罚更有力量。孩子产生不良行为时,应在耐心批评教育后给予安慰,鼓励他振作起来改正错误,在他有好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表扬。
5给予爱抚和关心。成长中的儿童常需要父母的亲昵和爱抚,对行为不良的孩子不能讨厌,应该满足其希望得到父母的抚摸、拥抱、亲吻。心理需求,不仅能加深亲子之情,也能使孩子变得听话、懂事。
6满足归属需要。孩子需要被人们所接纳,归属他所在的社会、家庭、班级和同伴群。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参与日常议事、制订计划及集体活动等,使孩子充分感到自己是社会、家庭、群体中的一分子,并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改正不良行为。
7发挥表率作用。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任何人可以说都是环境的产物,父母的潜移默化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8用书面沟通代替口头语交流。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开始封闭自己,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隔阂往往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有时父母会觉得无从下手。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书面语更利于人们之间的情感表达和沟通,有些口头表达说不出口的话,其实很容易在书信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所以建议家长和孩子之间用书信交流的互动,我们会发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育子女的忌语 1.言过其实
如“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青春期孩子特敏感)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家长夸大其词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
2.人身攻击
如“你笨得像头猪”等。智力再低下的孩子也能体味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了自尊和自信。
3.威胁恐吓
如“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揍你”等。这种虚张声势的威吓会让孩子丧失对家长的亲近和信任。
4.冷若冰霜
如“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等。从这些话中孩子听到的潜台词是:大人们对我干的事毫不关心,他们并不把我当做他们的心肝宝贝。
5.居高临下
如“你不听也得听”等。如果家长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
6.冷嘲热讽,挖苦
如“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等。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嘲讽。即使你说这些话时可能还带有些许幽默感,但要知道,“小不点”们要正确理解实在很难。
7.绝对否定
如“你总是撒谎”等。诚然,批评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但如果话说“绝”,反而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终拒绝接受这种批评教育。
8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
9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
10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 三.与孩子沟通巧用心理暗示
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不太擅长方法,所以,经常与孩子发生冲突,尤其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他们常常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此,家长们普遍感觉很头痛。有一位家长诉述: “我对我的女儿真是束手无策,鼓励的话被认为是违心的话,批评的话则认为伤她自尊。我该怎么办?” 其实,这位母亲的问题有很强的代表性。那么,到底是母亲的问题还是孩子的毛病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母亲的表述。从
她的话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对孩子所说的话大多是修饰后的语言,不是她的本意,甚至是为了迎合孩子而改编出的语言。但孩子们真的很聪明,当我们言不由衷时,他们完全可以感受你的真心。所以,在与孩子沟通时,建议家长不要掩饰自己的真实心态,但要尊重孩子,要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举个例子,当女儿做了一些让你很生气的事情时,你可以对孩子说: “妈妈现在很生气,但是,我知道你一定有你的原因,我冷静一下,你也思考一下,等我们平静一点时再讨论吧。”或者说:“虽然我很生气,但是,我知道你一定有原因,能不能跟我说说? ”这样一来,孩子就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也有机会了解事情的真相,否则,极有可能会因为我们的片面看法“伤害”了孩子。
下面,我们一起举例探讨一下,在平时生活中如何采用心理暗示来引导孩子。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在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那么,从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要采用心理暗示来影响孩子的话,就要做到比较自然,同时,让孩子在无意中接受。
例一:我的一个学生几乎所有功课都不是很好,唯独历史非常棒。我在和她母亲的交流中就发现,她母亲总是说:“这个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就是对历史特别好奇,越是大部头的历史书,她越看得津津有味。”其实,这是典型的心理暗示,这个暗示分
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于是,孩子对其他功课“都不感兴趣”;第二部分是“对历史特别好奇”,结果,孩子看到历史书就特别起劲。
例二:今年高考之前,一个学生非常紧张,父母很担心。我帮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暗示,让他们找一个孩子比较放松的时间,对她说一句话:“这几天我们都挺紧张,你倒是没事,挺轻松的啊。”结果,孩子自己也感觉不错,于是,她就真的放松了很多。例三: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是一种心理暗示现象,是由于罗森塔尔对老师的暗示造成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以上只是几个简单的例子,至于如何给自己的孩子设计心理暗示,则需要家长朋友根据孩子的一些经验、经历来具体结合。
另外,一个有效的心理暗示往往要有取有舍,这样的暗示效果会更佳。其中取舍的安排就很重要了,不要像第一个例子,取了历史,舍了其他所有。另外,要让孩子在无意中接受,最好选择在孩子很轻松的状态下进行。
所以对孩子少用指责性的,打消孩子积极性的负性心理暗示语,而多用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语。让孩子积极的看到自己的缺点,积极的面对问题,让孩子内心感到理解温暖,增强孩子的独立自主性,让孩子往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发展。总之,青春期孩子叛逆不能任其发展,或强制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发育受阻,将会形成人格发育不健全——即人格障碍。青春期孩子需要正确性引导,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要以孩子和家长都能接受的方式作有效沟通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