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23:4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第一篇:谈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海宁市长安镇辛江中心小学朱娟英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学高年级越来越多的孩子提早步入青春期,生理心理发生了激剧的变化,许多孩子被笼在了叛逆心理造成的阴影之下,教师在批评教育高年级学生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高年级学生不听话甚至逆反对立的情绪的现象。这种逆反心理可以说是当前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它会导致高年级学生自暴自弃、冷漠、多疑、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荒废学业,甚至有的还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文笔者力图揭开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及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从正确认识叛逆、走出误区、真诚关爱学生、重视沟通、讲究策略等方面寻找矫正良策,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叛逆心理 成因 矫正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前不久在办公室亲眼目睹了一位六年级学生公然与班主任老师顶牛的情景,学生不计后果的不逊言辞、粗暴态度,使人心生惶然。其实,在高年级,诸如此类不服教育,动则便与老师对立起来的学生并不鲜见。许多老师发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听话。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孩子会滋生出不满情绪,表现为:满面不屑,如直翻白眼、嗤之以鼻、充耳不闻、冷漠处之;行为过激,如顶嘴狡辩、讽刺挖苦、暴跳如雷、破罐破摔、背道而驰等等。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学生的这些言行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它们均源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脆弱的,而学校家庭教育中往往只重智育,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致使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青春期叛逆的泥沼而无法自拔。于是,从小学高年级起,如何矫正孩子的叛逆心理,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这一课题便摆在了我们面前。

二、叛逆心理的界定及结构

什么是叛逆心理呢?《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是:“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叛逆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叛逆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叛逆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叛逆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叛逆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叛逆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情感;行为倾向是指对叛逆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叛逆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叛逆心理的认知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叛逆心理形成之后,只要叛逆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充分认清叛逆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加深对叛逆心理结构的认识,能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叛逆心理的实质,对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有效地预防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①对教育者不信任,对正面教育不 认同,作反向思考;②对科学的思想怀疑,甚至根本否定; ③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持消极、蔑视、对抗态度;④认同不良倾向,为之喝彩;⑤将消极、腐朽的东西绝对化;⑥偏执型人格,在学校经常表现为毁坏公物,欺负同学,找老师麻烦。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

三、叛逆心理的成因

(一)主观因素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也是成长期,是从儿童到少年的转折期,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有着显著的变化。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1.从生理方面来说,该时期的学生由于大脑发育已经成熟,脑机能越来越发达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日趋成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列、敏感、快捷,思维能力迅速增强,思维方式逐步多样、思维视角发展越来越宽广。但调控能力还很差,神经和激素调控能力差。小学高年级学生一遇到不顺耳的话或不顺心的事,肾上腺激素就会大量分泌,造成全身血液流动加快,神经过度兴奋,情绪波动,失去理智,行为失控。尤其是逆向思维的发展,为高年级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2.从心理方面来讲,高年级孩子随着生理的成长,其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开始萌芽,并日益增强。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以“大人”自居,渴望自由、独立,占由欲、支配欲显著增强,想拥有自己的天地,想自己掌控方向。对于阻碍他自我意识发展、自我行为发生的一切外界因素,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感甚至反抗情绪。

3.学生在高年级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青春期的孩子思想认识尚未成型,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其认知人或事物时,容易出现偏差,造成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面而产生叛逆心理和行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理解与尊重,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若按大人的意愿去做就感觉任人摆布,觉得很委屈、很不甘心。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都持批判的态度,产生叛逆。

4.精神需求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中高学生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已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就主要是精神需求,而在精神需求中,最主要的是尊重需求。学生普中遍存在“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的观念,若遇批评、指责、讽刺等有损其尊严的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形成叛逆心理。

(二)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当是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他们心理品质的形成最初来源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然而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a.高压效应。许多家长缺乏心理学知识,没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孩子一旦和家长发生抵触,家长的对待方法往往是简单粗暴。这种“高压政策”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加重子女的心理压力,进而形成逆反心理。b.过度宠爱。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作是“抱大的一代”,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忽略了自立能力的培养,而小学高中段时期恰恰是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阶段,过多的关爱反而容易引起子女的对抗情绪,产生逆反心理。c.期望过高。许多家长总抱着:“一切就是为了你好!”的思想,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子女铺设发展的轨道,而常常忽略了子女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对子女期望过高,一旦子女不能实现自己的期望,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失望的情绪和言语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而逐渐形成逆反心理。

前几年我担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教师,一天早晨,一位家长来电告知孩子离家出走,去向不明。那天孩子彻夜未回,家长心急如焚。在走访中,我从侧面了解到该生五岁父母便离异了,孩子一直由母亲监护。母亲一人照料孩子,还得为生计而奔波,再加上家庭生活的不幸,便常常粗暴地迁怒于孩子,平时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教育孩子方式简单粗暴,这回孩子离家出走就是因为作业做得马虎了事,她怒其不争而当众掴了孩子一巴掌。

家长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学生叛逆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

(1)教育理念的偏差。例如,一些教师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一味强求统一,实行“军事化”管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一贯制、一言堂,使学生难以接受。在教学中,应试教育,填“鸭”式、牧“羊”式,题海战术,一味看重学习成绩,学生从早上7:00进校门,一直到4:00放学,上课,做作业,为了考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日日月月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学生怎能不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呢?

(2)教育方式的失当。很多老师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作风强硬,态度粗暴,方法失当,导致学生由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叛逆心理。例如,我班有一学生在背后评价老师的执教水平时,对一位课任老师颇有微词,而事情传到这位老师耳朵里后,她不是先根据学生的意见自省,而是冲进教室狠批学生以维护师道尊严,结果事与愿违,这位学生更不喜欢上她的课了。

3(3)教育评价的片面。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摆不脱名利的羁绊,唯智育、唯分数;眼里揉不得“沙”,纠着小错不放,一棒打“死”等等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片面的评价往往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例如,一位学生偶然一次迟到,班主任老师为严正班风而让学生当众检讨,且几次三番将此事作为反面教材在班队课上进行思想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结果该生破罐子破摔,天天迟到,成绩也一落千丈。

(4)教育环境的熏染。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不可忽略的是伙伴群体的影响。在学生同辈中,学生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比如在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学生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是非观念开始模糊,再加上学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易于模仿趋从,又诱发了其叛逆心理形成。

3.大众文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兴起的网络进入家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宽泛,获取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开始走向多元化,而学生对于各种新的东西缺乏正确的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地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甚至对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加选择地接受、崇拜、模仿。这时学生的思想或行为就往往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产生冲突,如果家长和教师不艺术地加以引导,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向对抗心理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比如说某些明星,歌星,商业大亨一夜爆富等事例与家长及教师教育的勤劳致富,有知识才能成大事等格格不入,他们觉得大人在欺骗。,这样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往往引起学生的怀疑、抵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四、叛逆心理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叛逆心理的形成有其生长环境,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所形成的叛逆心理类型及行为表现也不同,大概有以下几种:

1.自大自负型叛逆心理。

心理特点:这类学生的共同点是生活一帆风顺,在家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从小就有较强的优越感,个性自私、心胸狭隘,占有欲和支配欲强,爱发号施令,做事不计后果与他人感受,一意孤行,我行我素。

具体案例:我班的沈某就属此类学生,在教室里喜欢发号施令,常常对同学大呼小喝,课堂上,哪位同学发言错了,他便冷嘲热讽。我好言相劝,他听不进半句。待到民主选举班干部,原本酬躇满志的他只得了可怜了少数票。这下他才蔫了。于是,我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再次加以细心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在事实面前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迷惘困惑型叛逆心理。心理特点:这类学生做事一般比较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遇到挫折,容易走极端。

具体案例:我班有个“书呆子”,性格腼腆,做事慢条斯理,听课时常走神,对于周围的事物极少主动关心。针对这种情形,一方面我先动员他的家长尽量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带孩子外出活动,平时让孩子干家务活儿,以多提供他参与社会、家庭活动的机会,丰富体验;另一方面,我特地分配他当了数学科代表,让他参与班级管理,分散他对于自我的注意力,学习关心周围事物、增强其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他与我接触的机会,以便我能及时捕捉矫正过程中的细微动态,及时做好引导与沟通。

3.失落倦怠型叛逆心理。心理特点: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和支持是人的正确性,而这种渴望在此类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他们往往有极强的自尊心、荣誉感,尤为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自己的闪光点得不到肯定,他们就会觉得受了挫,产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产生叛逆心理。

具体案例:李某,我校六年级出了名的双差生。有一次他把班里一同学打得鼻青脸肿,老师狠狠批评他并要求他向人道歉,他表情木然,置若罔闻。事后,同学们反映,李某出手打人是因为那位同学嘲笑他是“垃圾”。弄清了事情原委,我后悔不迭,连忙在班队课上拨乱反正,并真诚向他道歉,而李某当时就哭了,而哭过之后,是阳光般灿烂的微笑。

4.消极抑郁型叛逆心理。心理特点:或因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因人格受到污辱,或因学习受到挫折,整天沉溺于烦恼和痛苦之中,对学习和生活推动信心,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短暂的心理平衡和满足。

具体案例:杨某,是我上届的学生。刚接手时,他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资质不错,但不求上进;平时少言寡语,独来独往,几乎不见笑容。我开始特别关注他,最后我从他母亲那里找到了答案。原来,赵某不到三岁,父母便外出挣钱。再后来父母离异,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见过父亲,每当他问起父亲的事情,其母便说恨恨地告诉他“父亲死了”。可是孩子渐渐长大,却从周围的邻居们口中得知父亲没有去世的事实。这使他开始憎恨自己的母亲。觉得自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很不幸,终日郁郁寡欢。找到了症结所在,我便开始有意识地接近他,关心他,甚至故意当众夸奖他。他的作业我尽量面批;双休日与他通电话问询他在干什么,鼓励他和母亲多交流;他在学校食堂用餐,我自己带的菜总给他留一份;体育课上打篮球,我总是为他所在的球队呐喊助威„„ 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和母亲的关系开始缓和,学习也明显主动了,到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

四、叛逆心理的矫正策略

叛逆几乎是每个学生步入青春期必经的一段灰色时期,叛逆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其后果是严重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刚刚迈进青春期门槛,叛逆的种子才 刚刚开始萌芽,此时的孩子可塑性强,是进行引导、矫正的最好时期。那么,如何矫正叛逆心理呢?我以为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

可能普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便简单地以“好”“坏”论之,有的人甚至不明就理地将它视为一种变态心理。其实,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其间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孩子在迅速成长,他们从心理上依附于大人,到出现独立意向,是重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可喜的。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这里有个活生生的事例。上学期期末,有位家长从自己孩子的书包里翻出了言情类的课外书,十分恼火,急匆匆地赶来告状。言辞中将此类书籍称为“流氓书籍”,同时也将孩子偷偷阅读此类书籍的行为定性为“不学好”、“不上进”等。显而易见,这位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是失当的。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性意识的逐渐增强,对于异性以及异性之间产生情感纠葛等均会表露出强烈的兴趣,这首先是孩子成长的表现,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为此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将这种表露简单地划入“不学好”的行列。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面对孩子偷偷阅读言情读物之类与他们年龄不相匹配的书籍时,便不至于显得过激。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2.懂得学生,给予真诚关爱 大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都是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老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学习习惯等。尊重滋生信任,拥有学生的信任,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全面了解学生,感受其思想动态,及时捕捉学生叛逆情绪滋生的信号。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老师乐于换位。勇于屈尊,勇于让自己成为那个不谙世情的孩子,身临其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说法、做法出乎意料,我们想不通,于是声色俱厉地质问学生:“你在想什么,你究竟在想什么?”而学生却始终不肯吐露半字。其实,只要我们能置身学生的境地,便不难找出答案。学生因为忍受不住谩骂而出手打了人,学生不满老师的当众指责而顶嘴,学生因为怕家长打骂而私自改动了试卷上的分数„„遇到上述情况时,我们不妨先作这样的设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处理时,我们再这样告诉学生:“这件事情,如果是我,我会这么去做„„”同时也引导学生换位:“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处理?”老师的换位,使学生易于产生“老师是自己人”的融洽感、归属感,亲其师,信其道,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叛逆情绪。

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教师永葆童心。“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志趣、习惯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比如,我发现刚从学校毕业的老师总是特别受学生欢迎,我想除却年龄的差 距较小,成长的时代背景更接近,更有共同语言等因素以外,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她们有一颗年轻的心。无论课堂还是课间,她们总是尽量陪伴学生左右,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孩子的世界有异于成人,以成人的是非标尺来衡量,自然要收到学生的不满或对抗。

3.重视沟通,努力达成共识。

“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个体对于同一种事物认识是不一样。教师和学生无论是在成长背景、年龄阅历还是个性品味、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和老师对于事物的认识、判断,于是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分歧,而这些分歧便是造成学生叛逆的不安因素之一。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必不可少。例如,我班学生普遍反感向老师反映情况的同学,认为这是“打小报告”,是“小人行径”,而反映情况的同学更是“卑鄙无能的报告虫”。与之恰恰相反的是,我需要、欣赏学生及时反映班级情况,认为这是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是“正义之举”,把反映情况的同学视为“正直得力的小助手”。我和学生的观点截然不同,如何才能达成共识呢?这就需要沟通。比如在班级里开展有《沟通》为主题的班队课,让大家来辨别正确向老师反映情况与打小报告之间的区别。就这样,一个长期纠葛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分歧因为沟通而迎刃而解。沟通是个思想碰撞的过程,往往电光火石,但沟通过后的却是海阔天空,一片明媚。

综上所述,在对高年级学生的施教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认识其实质,真诚关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实际情适时疏导调试,相信定能随着孩子,一起走过叛逆,迎来风和日丽的明媚坦途。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开明出版社,《教师实用心理学》 2.丁建华,《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青年教师》 3.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学院,《心理世界》

4.林崇德:2003年11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词典

第二篇: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转化成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的倾向, 应引起教师、家长的警惕。下面我来谈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

1、个体本身的原因

(1)神经和激素调控能力差。中学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日趋成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列、敏感、快捷,但调控能力还很差,一遇到不顺耳的话或不顺心的事,肾上腺激素就会大量分泌,造成全身血液流动加快,神经过度兴奋,情绪波动,失去理智,行为失控,做出自己平时不敢想象的意料之外的叛逆行为,甚至会引起临时性即意犯罪或无意识犯罪,事过之后又懊悔不已。

(2)知识面狭窄、阅历不足。由于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足,无法体会师长的良苦用心和用意,以为师长的苦口婆心是理所当然或另有所图(为了面子、奖金等),从而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3)心智不够成熟。由于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缺乏辨别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对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常作扭曲错误的评价,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让人佩服就是“英雄”、讲哥儿们义气就是“友谊”。

(4)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理解与尊重,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若按大人的意愿去做就感觉任人摆布,觉得很委屈、很不甘心。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都持批判的态度,产生叛逆。

(5)精神需求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已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就主要是精神需求,而在精神需求中,最主要的是尊重需求。中学生普遍存在“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的观念,若遇批评、指责、讽刺等有损其尊严的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形成叛逆心理。

2、外界环境因素

(1)落后的教育理念导致“禁果效应”。“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如果老师把不想让学生涉足的东西如早恋、上网、吸烟等诱惑不进行正确引导而当成神秘的禁果,反而会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导致“禁果效应”。

(2)欠佳的教育手段造成“波纹效应”。波纹效应是指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进行不恰当的批评,甚至采取讽刺、挖苦或惩罚等手段时,引起师生对立、抗拒,导致教师威信下降,激发其他学生跟着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现象。这样,一个原先只有几个叛逆者的好班,逐渐成为了有很多叛逆者的差班。

(3)陈旧的评价机制促成“比马龙效应”。如果老师看扁学生,认定某学生是道德败坏、不求上进、不爱学习的,久而久之,该学生就会将这种观念内化,真的表现出教师预设的不良行为,这种现象叫做比马龙效应。

(4)不好的校风、班风引发“从众效应”。心理学上把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称为从众效应。如果校风和班风不好,集体中有叛逆倾向的学生多,则会造成更多学生的叛逆。

(5)不良家教和社会风气造成的“综合效应”。首先,青春期是心理矛盾的集中爆发期,此时最需要一个相对安静而稳定的成长环境,而改革开放的副作用,让很多学生失去了这个温馨的“心灵之家”。其次,从家教看,存在着有的是棍棒教育、有的是过份呵护,有的家教缺失、有的事事过问,有的没有目标、有的盲目攀比等问题。

二、主要对策

1、未雨稠缪,提前预防

人的一生有两个叛逆期,一个在2—3岁的“第一发育期”,一个在13-16岁的“青春发育期”,本文指的是后者。虽然不同人叛逆期出现的早晚不同,但大多数出现在八、九年级期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据此,为了让学生在青春叛逆期到来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在七年级时要提前做好青春期有关知识的积累和心理准备,让学生知道青春期只是一个身体与性情、习惯相融合的养成期,长大并不意味着顶撞、随意和我行我素,长大就要懂得责任与付出,要心中装着他人,为他人尽心服务,不要身上长刺,对朋友、对家人要充满包容心与爱心。这样,当学生真正迈入青春期时,就会从容应对、学会克制了。

2、现身说法,博闻广见 可定期找几个有所建树的校友来校作报告,谈谈他们如何成功度过叛逆期的经验,例举一些没有很好地度过叛逆期的同学的教训。校友的现身说法可拉近大家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可信,教育效果更显著。同时,要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博闻广见,增长见识,以增强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和是非的能力,消除“禁果效应”的危害,避免固执和偏激。一个有着广博生活知识和经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叛逆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选用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

3、尊重理解,平等民主

叛逆期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尊重与理解,有强烈的“成人意识”,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走下神坛,平视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他们对话,不专制独裁。学校可通过设立校长信箱、知心朋友信箱,制订定期向学生征集意见制度、接待家长来访制度、给学生回信制度、教师定期家访制度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关注和理解学生成长的烦恼,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知道学生也有对尊严、幸福和生命价值的追求,深刻体察和理解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惑和期待,知道学生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有的放矢。

4、提升能力,讲究方法

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充分理解青春期叛逆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讲究教育策略,学会慎重选择教育手段。首先,教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特别是个性很强的学生,以防止“波纹效应”的出现;其次,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能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过去了的事能不翻就不要翻,以免引起“超限效应”;其三,要从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去评价,要克服“比马龙效应”、“晕轮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处理问题时,要对事不对人,正确、客观、公平、公正,多从学生身上找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觉得有生活乐趣和意义,心情舒畅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或消失。

5、优化环境,成就梦想

要注重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各种文明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让“从众效应”从的是好榜样,让叛逆的学生与良好的校园大环境格格不入;多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减压,在活动中发挥才智和特长,在活动中成就梦想,在活动中体现价值。与此同时,要认真办好家长学校,指导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素质,提醒家长不要给子女过大的精神压力。学校、家庭、社区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在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的条件下,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将不良现象扼杀在苗头之中。除此之外,学校要定期作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知识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不被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所迷惑,登高望远,不坠入网瘾或其它不良习惯之中。

青春是一首歌,她时而充盈着小桥流水般的清新舒畅,时而包容着旭日东升般的激情飞扬,时而蕴藏着明月当空般的温柔典雅,时而又不乏波涛澎湃的刚健粗狂。如何引导学生沉稳地走过这段执拗的岁月,以成熟代替幼稚,以理智代替冲动,以积极的行动化解对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愉悦地完成有质量、有品位的身体、智慧和心灵的成长?这需要教育者用心换心的沟通、循循善诱的启迪、休休有容的宽容和巧捷万端的智慧!

第三篇: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所谓“闭锁心理”,是指学生由于某种思想误区或心理偏差,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自我封闭,不愿外露,从而对教育者的教育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态度或逃避行为。

青春期的学生,与少年期比较,闭锁心理不仅表现显著,涉及面广,而且其情意的强度激增。常由此产生人格障碍,影响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影响青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青春期闭锁心理的主要特征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同一个体。

闭锁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有:(教参)

一是自我认识偏差。青春期心理的发展,使中学生开始将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制约,他们的自我认识往往会出现过低或过高的偏差。此时,他们或是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信心,也不愿别人了解自己,深怕被人看不起;或是清高,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别人根本不了解自己,不愿倾吐内心的秘密。进而产生了与他人难以沟通和了解的感受,觉得十分孤独。

二是内心较为脆弱。青春期的中学生,自尊心虽强,但内心较为脆弱。他们中的一些人,特别是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人,很怕被别人看不起,或被别人所刺伤,于是就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人交往。就像一只很会保护自己的蜗牛一样,将自己缩在壳中,只留下两只触角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外界,总是对他人心存戒备。还有一些人出于防御心理,故意作出一副瞧不起人的样子,凡事清高、冷漠,使自己显得气势凌人,其实内心很脆弱;一旦别人真的不理他们时,他们又认为自尊心受得了伤害,因而越发与别人格格不入,结果使自己陷入孤独、寂寞、抑郁之中。

闭锁心理的危害及防治(教参)

闭锁心理不仅使青春期的中学生觉得“活得太累”,而且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有害的影响。如果任其蔓延,容易形成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孤僻性格,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和轻生的念头。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消除孤独感呢?

正确认识自己。要消除闭锁心理,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对待自己。如果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终日独处,你就永远摆脱不掉孤独的困扰;如果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曲高和寡”,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同样也会变成孤家寡人。

主动开放自我。有闭锁心理的人总是等待别人向他伸出友谊之手,其实,友谊在于培养,不在于等待,在于不吝奉献,不在于单方索取。因此,要想在同学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首先要主动开放自我,主动与他人沟通,主动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对方。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人拥有与你交往的安全感,才能使你的“以诚待人”,换来他人的“以诚相待”。当你能带着微笑,带着温馨,自然、坦率地伸出你热情的手时,一定会有一双和你一样真挚的手向你伸来。(教参)

善于关心别人。友情是在相互的“施”和“爱”中生长的。有的人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毫无热情,这种冷漠的态度正是孤独的孪生兄弟:你对别人冷漠,别人也会对你冷漠。冷漠导致疏远,疏远又导致感情上的距离和裂痕,这样怎么能不导致孤独?因此,要善于关心、体贴别人,善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给予帮助。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一个被他人需要的人,是幸福的人,也往往是有向心力和好人缘的人。因为在助人的过程中,你增加了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并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你对他人的态度。此时,你又怎能感到孤独?(教参)

第四篇:孩子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分析与研究

孩子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分析与研究

一、叛逆现象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父母个性中如果有倔犟、暴躁、激惹、执拗等因素,由于遗传影响,孩子在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逆反情绪往往也比较强烈。(没招儿,孩子出问题了一定和家庭教养模式有关,孩子和家长两相碰撞时,首先能做出宽容的应该是家长,俗话说孩子不懂事,那家长也不懂事吗?一般母亲是焦虑的、父亲是软弱的,孩子会不自信,母亲是慈爱的,是当着孩子的面对丈夫尊重的人,孩子心理会更健康。)

2、不和谐的、缺乏沟通的家庭教养模式更是青春期逆反情绪膨胀的关键因素。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如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青春期的孩子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一些个别孩子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二)社会因素

1、学习不适应:大部分青春期的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如果不学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情绪易激惹出现。在中高考的重压之下,学生成了应试机器,其他的各种需要都被压抑到最低点,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的是人格塑造的缺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欠缺。

(一般小学五年、刚上初中、刚上高中的孩子是最易出现逆反的时候,学习上的不适应,他们有时表达不出来,父母又要求他们取得好成绩,加上他们成长过程中生理的反映都易让他们出现压力。张老师举了本校住宿学生的例子:一舍八人,七个同学反映同舍有一名同学势力、小气、为人不地道……咨询师一直倾听,半个多小时后,问:你们很幸运,七个人可以一起发泄、一起一致行动而那个女生看到你们一起的行为会怎么想呢?他可能有问题,20年的时间形成的性格有什么理由因你们而改变呢?他可以势力、权贵、自私、只要不侵害你们的利益,你们就要容忍她。还有对人的印象有时来自你们的心理,你们要觉得她好她就好,要是总在心理觉得她糟,她就糟……后来那个女生变化了。)

2、人际关系不协调:在学生生活中比较集中遇到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许多同学不知怎样更好地与同学相处,多数独生子女处理问题的方法、性格、甚至语言都有差别,有时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由于处于情绪敏感期,往往把小事夸大,多疑、猜忌、胡思乱想,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3、恋爱心理的躁动

此外,生理疾患、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也是主要原因。

(三)成长因素

1、孩子的青春期与母亲的更年期的不期而遇,处理不好往往针锋相对,水火不容。(都反映比较强烈,出现问题会很多)。

2、父母总是“附有条件”的爱孩子。这样说可能天下父母都会觉得不公平,实际上,如果你的孩子向同事的孩子一样成绩好,像邻居的孩子一样懂事,像王家的孩子那样钢琴十级,像李家的孩子那样书法九级,像赵家的孩子可以拿个奥林匹克数学奖,那你就高兴了满意了,可孩子呢,他(她)不一定就比你高兴,或者他根本就不会因此而快乐。其实我们做父母的有时很虚荣。

叩问我们自己的心理:如果孩子健康,智慧少一点都没有关系; 如果孩子快乐,成功少一点也没有关系;

如果孩子善良,完美少一点更没有关系。

如果他(她)不再健康、不再快乐,一切还有什么用!

他(她)将来不一定才华横溢,不一定在商界业绩辉煌,不一定官运亨通。他(她)可能普通、平凡甚至琐碎,但心理健康能求得和平、宽容,他(她)就一样可能快乐、幸福。

二、青春期的特征

(一)自卑与自负并存:(孩子一边不那么自信,一边又觉得只要我做事没什么不行的)

(二)独立与依赖并存:(拒绝家长,又离不开家长,表现上拒绝,心理上依赖)

(三)盲目冲动与懒散倦怠并存

(四)自我中心与从众并存(敏感,别人说事就以为是不是说自已?张老师对自已孩子主要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一个石头在水面上怎样能不落水,抛飞、速度快)

三、青春期叛逆的常见极端表现

(一)焦虑

(二)孤僻

(三)犹豫

(四)暴躁

(五)郁闷

(六)怨恨:(易反社会,如马加爵)

(七)猜忌

(八)说谎: 极端行为反应上:一般容易出现早恋、自虐、出走。

情感反应上:一般有外显和内隐两种方式,外显如摔东西、损物等,内隐如冷滞、呆板、漠不关心等。

四、极端逆反情绪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的危害

(一)引发躯体疾病:如近几年咨询中常见的无器质性病变的抽气、耸肩等等

(二)出现心理障碍: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电脑综合症、(三)也可能导致精神障碍

五、调适的方法

(一)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1、合理发泄——哭、喊、诉、动

2、自我暗示:如皮格马利翁暗示、酸葡萄效应

3、延迟满足

4、换位思考

5、学会分享:古人语:“与人乐,其乐无穷”

6、改变认知:苏东坡与朋友快悟惮道

(二)培养良好的个性

1、学会悦纳:接纳自己、接纳别人、2、保持乐观:不要思考的太多,很自然地去做如:张大千的胡子的故事

3、增强自信

(三)学会处理压力

外界因素导致内心心理状态,如中考高考的压力,会出现呕吐、拉肚子、腹泄、反复上厕所、出汗、口吃、增胖等现象,心理会抑郁、烦躁、这时要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家长应找一些有点难度的事让孩子做,引导孩子看哲理故事,如《简单道理》《我在美国当农民》

(四)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任何人在成长中都会有苦恼,不可能永远不感冒,心理感冒有的可能不治而愈,有的必须进行心理咨询,当我们的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理性处理。

与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共勉:

一、心理健康之“八品”

第一种品质是happiness,就是幸福感。

第二种品质是和谐,是内心的和谐。所谓的内心和谐就是指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事物的认识,对自己眼前的处境,对将来追求的目标,还有现在所能够做的,这各个方面的事情之间能够达到协调。

第三种品质是自尊感。所谓的自尊感,简单讲就是self-like或 self-love,就是自己喜欢自己。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很重要的品质就是能够喜欢自己。

第四种品质是个人的成熟,是指在处理自己的问题,人际关系,环境的要求,工作的要求,处理家庭、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能够非常得体。

第五种品质是人格的完整。

第六种品质是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第七种品质是有效地适应环境。

第八种品质是在环境中保持独立。这两个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一方面要适应环境的要求,同时还要保持独立。这个独立就是说要给自己一定的空间,一定的调整自己行为的空间。一方面顺从了环境,同时又保持了独立性,既服从又能够反叛,有一定的反叛精神。那么怎么处理好这个度呢?我想这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地汲取经验,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学习。

二、人生之“八戒”

一戒“过度忧愁”:即使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情,我们也应振作精神、积极面对,而不该整天闷闷不乐地就此消沉下去。

二戒“高兴过度”:高兴本来是好事,但要防止“乐极生悲”,特别是当生活中有突如其来的好事降临时,例如:“久别亲人团聚”、“摸彩中了大奖”等等。高兴过度会引起大脑中枢兴奋性增强,使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这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其不利。

三戒“悲伤过度”: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应当学会调解、控制自己的情绪,故友离散、亲人谢世、朋友反目、恋人分手等等,都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严重打击。此时我们切勿钻入牛角尖,更不要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要学会摆脱,用向好友倾诉、向心理医生咨询等方法,尽快使自己走出心理危机。

四戒“猜疑过度”: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恋。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戒“过度愤怒”:工作中出现矛盾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事情。此时,最好避免激烈的争吵,更不要三句话说不到一起便“怒发冲冠”、“拍案而起”,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况且,发怒就像“双刃剑”,既伤别人也会伤及自己,正如人们常说的“气大伤身”。此时不如先冷静下来,“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对矛盾的双方都有好处。

六戒“过度消极”:当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可能会导致有些人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或极其消沉的情绪,严重者甚至自暴自弃。这种做法实不足取,因其对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七戒“过度焦躁”:

有些人脾气很急,做事情总想一步到位、一举成功,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趋向。当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一下子不能如期实现时,他们便会产生焦躁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并有损身心健康。

八戒“过度关爱”

有些家长对孩子可谓爱到极至,他们的爱呈现一种令人费解的分化状态:在生活上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事必躬亲,在精神上却对孩子过于专制、强加于人。不少父母将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堆积起的这份“厚爱”,不但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有损自身的心理健康。当我们做父母的生活越来越有品位,当我们自身变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快乐,我们的孩子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愿天下父母都能将一片苦心化作片片菩提叶,托着孩子在善良、包容、豁达、谦和中不断上升,达到应有的高度。

第五篇:如何过渡青春期学生的叛逆心理(蒋妍娟)

如何过渡青春期学生的叛逆心理文章提要:我反思的是一个中考落榜女孩A和一个单亲女孩B的真实事例。我曾面对两个希望几乎破灭,整天郁郁寡欢,总是一脸愁眉不展的女孩,让我这个当老师出身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无私奉献,苦口婆心,因事利导,不厌其烦的劝说,并通过向在宁安医院承担全区心理咨询热线的丈夫不断的学习和指点,使这两个女孩恢复了比较正常的心态和久违的笑脸。

我是灵武三中的一位美术教师,由于爱人是做精神科工作的,经常对心理方面的知识耳濡目染,我自告奋勇地承担起了学校校本课中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也或多或少地有了一点反思拿出来和一些同行分享。

一脸忧郁表情的A,走进咨询室,胆怯的不知要坐在什么地方,我两次让她坐,A都没敢坐,在我的安慰下,她只是坐在沙发的前边,两只手始终不停地揉搓着,眼睛对我期待的看着,真不知道A经受了多少痛苦的折磨。为了缓解她的情绪,我只问了一些简单的情况,想打消A对心理咨询的顾虑,当她的情绪稍有稳定后,A开始了倾诉。“我今年中考考得不好,没考上,从小学到初中八年级我一直是班长,学习也比较好,就在九年级时,我妈妈因一次车祸离开了人世,我特别痛苦,以前我们经常在一起学习、生活,我教妈妈认字,每次回家看到妈妈照片就哭,上课经常想起妈妈,致使注意力不集中,整个九年级心情烦躁,学习下滑的厉害,所以考高中落榜了。这次来复读又没有学籍,明年还不一定能再参加中考,在家里实在没什么事可

干,很是痛苦,就来学校先上上课,经常想不通生活怎么对我这样不公平,落差太大了,过去那么好,怎么一下成这个样子,个别同学也这样说我。上课时注意力总是集中不起来,经常开小差,主要是想我妈妈,想我原来的老师、同学和以前的一些事,无心听课,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

为了寻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我问她:“你上课能听懂吗?”

A:“能听懂,就是有的题不会做,心里就烦,老师和同学都是新的,特别孤独,越烦越怕,我该怎么办?”

师:“你这次考了多少分?中考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A:“老师,你不要问我分数,太丢人了,只要一想起此事我就特烦”。

师:你正处在抑郁状态,这是很多人遇到失败后都可能有的情绪,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映,它的确让人痛苦,老师理解你,并愿意帮助你。你回避分数,可以看出你还有点不敢正视现实。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承认事实。不要把失利太当回事,生活难免遇到挫折和困难。挫折失败、坎坷风雨,这几乎是人生应有的内涵。这是平常事。有的人年轻时遇的挫折多,有的人可能在中年或老年遇到挫折多。你看我窗台上的两盆花,都是从同一个植物上折下的枝,一盆是我从大盆上折的小枝,长得还不错吧!另一盆是从同一大盆上折的已经长得又直又粗的大枝,却长得不好,活得可能性不大。这两枝是同一棵树上被我折下的,并用同一种方法栽在同一种土质中的,为什么小枝活

了,大枝没有活呢?

A:看着花,沉思了一阵说:“因为小的容易发出根,大的已经定型了,不容易长出根了”。

我接着启发到:这个花枝启示我们,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会遇到不幸,小时候遇到了还有机会再来,长大了遇到不幸改的机会就太少了。

A:老师,我明白了我还有的是机会重新再来。可是,我总感到打击对我太大了!我无法面对。

师:你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吗?先喝一杯冰糖水,再吃苹果,苹果甜吗?假如把苹果换成一杯苦中药,你会有什么感觉?你的成长经历与这样的生活体验有没有相似处?”

A:噢!我明白了。过去的我较优秀,所以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帮助青春叛逆期的A快乐健康的成长,让愁眉不展的心情从此愉快起来,我好高兴噢!

B是一名七年级的女生,今年14岁,在她10岁时,父母离婚了,各自又重组了新家。她判给了,由于爸爸为了维持重组的家,平时对她照顾不够。在交谈中我发现,她非常想自己的父母能破镜重圆,给她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可是,最近又生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现在的她希望破灭了,言语中流露出对爸爸和弟弟的怨恨。

B的这种心境属于父母离异造成的恶劣心境。恶劣心境是指持续出现的情绪低落状态。

师:B,你能给老师说说父母没分开前的生活吗?

B:(犹豫一会儿)爸妈没离前,他们经常吵架,甚至有时深夜都还在吵,我吓得光知道哭。”

师:你想想,假如现在他们重新在一起,会怎样?

B:可能爸爸会痛苦、妈妈会更痛苦。他们可能又会像以前一样大吵大闹。(B很激动,她不愿再说下去。)

师:是的,现在你把他们强拉在一起,会让他们都痛苦,生活又和以前一样,家庭又会因为他们的吵架而鸡犬不宁,你希望这样吗?你愿意过这样的吵闹生活吗?

B:(沉思)不希望也不愿意。

通过谈话交流,基本上调整了她的认知,懂得从不同视角看待人和事,使情感发生了变化。让她认识到父母离异比强忍着生活在一起好,从而使她比较正确地认识了父母离婚这件事情。

同时,我巧妙地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并达成共识,她的班主任也很耐心,充分发掘她的闪光点,理智地对待她由于心境恶劣而持续出现的低落情绪,用爱心去医治她心灵的创伤,填补她心灵的空虚,从而充实她的精神生活,稳定她的思想情绪,使她在消极中鼓足勇气,在困难中突围前进。

此后,B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常得到同学的帮助和支持,由师生共同营造的愉快环境是消除B不良心理的最好良药。现在的B不再是以前那个叛逆、自卑、孤独、胆怯的B了。

一路走来,几多感慨,对像A和B这样的女孩稍有不慎将会给她们带来长期的甚至终身的痛苦,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危害,使她们陷入两难—难教、难学。帮助她们快乐健康地成长,使沟通成为习惯,让她们的心离我们更近。用心沟通,让爱轻松,给学生一个倾诉的平台,让孤独的心灵从此不再寂寞。

下载谈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学生作业磨蹭心理成因及对策

    世纪之交的弄潮儿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力学作《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中放言:如果说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设计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十年就是......

    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

    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

    谈税务职务犯罪的成因与对策(范文)

    近年来,税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始终把预防职务犯罪、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多项措......

    谈税务职务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近年来,税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始终把预防职务犯罪、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作为一项重要来抓,采取多项措施以......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

    学生心理教育实例分析报告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过渡时期,很多心理问题都在这一时期产生萌芽或得以发展,密切关注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孩子一生的身......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概要

    18-11-21 0:54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单位 龙 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一量化规定,不仅......

    青春期女生早恋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青春期女生早恋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青春初期是指心理学理论上对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划分,而这个年龄阶段正好是高中和中专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性心理发生了重......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精选合集]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摘要】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农村中小学生大部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