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史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对策3稿

时间:2019-05-15 02:1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命科学史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对策3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命科学史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对策3稿》。

第一篇:生命科学史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对策3稿

生命科学史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王 荐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214002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科学史的定位是:“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从国内外的文献来看,科学史在课程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和完善,需要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充分挖掘,艺术再现,合理利用,有效教学。

但目前在科学史教学中存在忽视科学史、见事不见人、虚化科学史、曲解科学史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有效教学策略。1

系统整理、全面备课

教师在期初备课时,应系统整理全册书中的科学史实,可以说每个生物学知识的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奋斗史。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讲到,但作为教师的本体知识,教师应对整个科学史有系统了解。教师可通过阅读生物科学史专著,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对教材涉及的科学史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二次改造,通过增、删、改、换等方法,对教材涉及的科学史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好地发挥效应。例如光合作用的教学,我从1648年,荷兰内科医生赫尔蒙特的实验入手,介绍他只用雨水浇灌柳树,5年后柳树增重不少,土壤仅减轻2英两。他据此认为柳树重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水。1772年普里斯特利利用小鼠、绿色植物、蜡烛和密闭容器证明了植物能释放氧气。1778年英格豪斯进一步证明,上述情况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照下才有可能。1782年瑞士的一位牧师塞尼比尔发现植物的碳来自大气中CO2,于是他武断地推测CO2吸收后被分解,碳进入植物的有机物中,而氧被释放。美国微生物学家范尼尔通过研究紫硫细菌的光合作用,发现紫硫细菌利用H2S和CO2不生成氧,而是硫,他间接推导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于水而非CO2。1941年,美国科学家鲁宾、1818卡门用含0.85%O2的水作原料,发现释放出的氧气中O2比例也为0.85%而非普遍水中的0.20%。这就直接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而非CO2。这段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漫长过程。结果证明补充这些知识非但不增加学生负担,反而使学生兴趣陡增,理解深刻,相关知识点掌握非常牢固。2

有血有肉、突出人文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辨,但作为科学家,他们的生活又充满了人文的气息,使得科学发展史也充满了文化的气息。例如达尔文在创立自然选择学说过程中,就富有戏剧性,不说他如何从一个虔诚的教徒成为神创论的反对者,单说他在发表《物种起源》过程中的遭遇就颇为曲折。当年达尔文正要发表自然选择学说论文时,却收到了青年学者华莱士从马来群岛寄给他的一篇论文,华莱士在文中的观点与达尔文的一模一样,达尔文说:我还没有见过世上竞有这么惊人巧合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达尔文曾经表示宁愿放弃自己的成果,单独发表华莱士的文章。只是在朋友建议下,他才把华莱士的论文和他自己的论文于1858年7月同时在英国林耐学会上宣读,此后,在朋友催促下,经过一年多努力最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物种起源》一书,并于1859年正式出版,在此事件中,达尔文的高风亮节体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人格风范,是生动的人文道德教育素材。而在达尔文一生中,由于他和表妹近亲结婚,子女都不怎么健康,受到了自然规律的惩罚。这同样是生物教学生活化的良好素材。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通过严复、梁启超等人的介绍作为唤起我国同胞救国图强的警钟,对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这使得枯燥的进化论闪烁着人文的色彩,难怪恩格斯将它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3尊重事实、体验历程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就是在猜想和反驳中不断修正自己,无限逼近真理的。由于受到科学发展的局限,早年科学家的学说一般都是推测,我们应尊重事实,带领学生徜徉在历史长河中,体验科学家的艰辛探索之旅。例如生长素的发现就是一部不断吹散迷雾,拔正方向,不断逼近真相的故事。达尔文通过研究金丝雀草的向光性确认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刺激而使幼苗出现向光性弯曲。随后,詹森,拜尔,温特等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在同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发现了第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领悟到: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是像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终将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而实际上,继生长素被发现后,科学家又发现植物向光生长还与生长抑制物质有关,所以有关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还在不断探究之中。又例如巴甫洛夫曾因研究狗的消化生理而获诺贝尔奖,同样以研究条件反射而闻名于世,但他对小肠中盐酸能导致胰液分泌却错误地,先入为主地认为是神经反射,结果痛失发现促胰液素的机会。向学生介绍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能促使学生思考是哪些因素使斯他林和贝利斯抓住了成功的机会?为什么机遇垂青于他们?为什么他们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

4突出本质、彰显方法

近年来,有关科学本质的话题不断吸引着学者的注意。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无疑是加深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最好途径。曾有学者归纳出科学本质的14个特点,其中提到:科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实验证据,理性的论据和怀疑,但又不完全依赖于这些东西。通向科学没有唯一的道路,因而没有一种普适的一步一步的科学方法。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的尝试,科学家要有创造性,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等。对照这些科学本质的标准,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素材所包涵的科学本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升对科学的理解。以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为例,十九世纪,遗传物质能相互融合的观点占据主流,孟德尔独辟蹊径,选择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豌豆作为研究材料,创造性地将数学引入生物学,使生物学从传统的科学一下子进入了现代科学的领域,并从中发现了遗传规律,理解孟德尔运用数学研究豌豆杂交背后的思想比呈现真实的史实更为重要。他生活的年代,数学与生物学风马牛不相干,而要使生物学步入现代科学的大门,非得要数学的加入,而数学的加入的确一下子就使孟德尔看出了其中的遗传规律,并悟出了数字背后的遗传规律。而测交实验的设计成功,更使得他的实验假说得到了论证,彰显了方法的可贵。而蔡斯和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更是遗传学的经典之作,在此实验中,放射性元素的选择,噬菌体标记的方法,细菌标记的方法都可以通过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学习到科学家的科研艺术,体验理性之美,感悟科研方法的可贵。5 重视技术、注重实效

听过看过不如自己做过。在探讨科学史教学有效性问题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像生长素的发现,我们就安排学生设计实验,事非经过不知难,学生做过后才体会到小小的胚芽鞘上要放置琼脂块是多么困难。学生通过显微镜操作,亲身感受了显微镜的神奇放大功效,他们由衷的发出感叹:没有显微镜就没有细胞的发现,更谈不上细胞学说的创立。在科学史教学中由于条件限制,很多实验学生是无法亲身体验的,但这丝毫不削弱教师对技术的介绍。技术教育应成为科学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不难想象,离开了X射线衍射技术,人们如何确立DNA结构;没有同位素示踪技术,帕拉德及其同事如何发现分泌蛋白形成过程;没有钱嘉韵从美国黄石公园温泉中分离得到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穆里斯如何发明PCR技术。因此对于新技术在生物学中首次应用的科学家,我们更应给予关注,像克劳德首次用离心的方法探索细胞内组分的结构与功能,恩吉尔曼首次将三棱镜应用于光合作用研究等,都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 2

技术手段的结合。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面临的永恒的主题,生命科学史的教学有效性随着科学史内容的丰富和地位的提升会日益突显,我们应从科学史本身承担的课程价值去思考这个问题。在教学时,需要教师利用自己的实践智慧对课内外科学史材料进行深度加工,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体验的机会,才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史的魅力和方法的可贵,从而使科学史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本文发表于《中学生物学》2011年8期

第二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谭永平

摘要: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案例,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目标单

一、大材小用,拔高拓宽、加重负担,材料粗放、教学吃力,理解偏颇、评论失当的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挖掘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立足教学现实去适度阐释,区分教学中的生物科学史是课程内容要素还是仅仅作为素材,从而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问题;对策

生物科学史教育能够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精神,因此,高中生物新课程非常重视生物科学史教育。《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明确了要“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在其内容标准中多处明确提出了生物科学史的具体教学要求。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探寻原因,研究对策,以更好地促进生物科学史教学。

●问题一:目标单

一、大材小用

【案例呈现】

案例1:在进行《遗传因子的发现》的教学时,教师介绍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但目的仅仅是为了把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讲清楚,而没有引导关注豌豆杂交实验的内在逻辑和实验的关键点,让学生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蕴藏的思想方法。

案例2:在进行《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一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有教师在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后,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其目的也仅仅是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细胞的统一性,而没有真正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所蕴含的科学发现的模式,揭示科学的本质。

【原因探析】

上述两则案例虽然在教学中都利用了生物科学史,但是目标定位在落实知识,科学史只是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而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到科学史教育中,获得方法和情感的体验。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调查表明,教师对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持肯定态度,但是多数教师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引入科学史材料。然而,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有知识目标但不限于知识又几乎是业内的共识。课标指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近年来有关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文章提出: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展现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展示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继承性、永不终结性和科学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领会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3][4][5]

[1]。那么,为什么教学实践中还会出现目标过于单一的问题呢? 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有考试评价指向的问题,也与部分教师对于如何深入挖掘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够有关。“科学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由此看来,“科学史”是可以从历史事实、知识形成、思想发展、精神自由等多个角度去解释的。在面对生物科学史的素材时,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事实的历史和知识形成的历史这个角度去引述,却疏于从思想与方法的历史、社会的历史这样的角度去挖掘科学史教育价值。

【对策研究】

教学中,我们应该引述生物科学史的事实和知识形成过程,但又不满足于仅仅转述事实和讲解知识,而是对这些事实再做分析或解释,从中提炼出科学家所用的研究方法,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思维品质、思想观念,从而基于事实但又不局限于事实。这样的课堂,就既有历史事实,又不局限于介绍事实,而是从事实中挖掘思想和精神营养;它能说明生物学知识,但不以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在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因读科学史而深刻、明智。例如,在案例1中对孟德尔的科学发现,在用来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孟德尔选择了合适的实验材料,引进了数学统计的方法,提出了天才的假设,进行严密的演绎以及巧妙进行测交实验验证推论,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意,孟德尔的潜心探索(8年耕耘)、扎实实践在他获得成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案例2“细胞学说建立过程”这一科学史教学中,要用好教科书中的资料,尤其注意资料中几个小标题所传达的关于科学发现模式的信息,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资料分析后的几个问题,然后,总结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科学与技术、理论思维与科学实验的关系,理解科学发现的模式,揭示这一历史过程所蕴含的科学的本质。

因此,进行科学史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和确定知识目标,同时也应该深入分析确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且全面,才能在教科学史教学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研究的历程。

●问题二:拔高拓宽、加重负担 【案例呈现】

在《DNA的复制》这一节,关于“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据”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学生进行了关于DNA如何进行复制的猜测后,教师提出:那我现在给你一些实验材料,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你的假设到底哪种正确,实验材料有:含N的DNA的大肠杆菌若干、含N的DNA的大肠杆菌若干„„随后出现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原因探析】

从学生的反应可见,让学生设计这样复杂的实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材安排这部分内容已明确其属于“选学”,有关内容不要求学生记住,更不要求学生应用。让学生设计实验,其教学要求的层次定位是“应用”,这显然超出“选学”甚远,属于过度拔高教学要求的做1

514[6]法。

与上述过度拔高教学要求类似的,教学中还有一种面面俱到、过度拓宽教学要求的做法。其典型做法是:教科书课文中出现的生物科学史内容,教师因担心其中的历史事实会考到而不敢丝毫大意,每个事件都要细细讲解而不敢遗漏。在这样的课上,由于面面俱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不必要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策研究】

教学中,对生物科学史素材的应用,既需要到位,但又不可越位而过度拔高和拓宽。因此,要适当定位,就要分析具体的生物科学史内容其合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某个具体的生物科学史的历史事实,可能是课程的内容要素,也可能仅仅是教学素材。教学时这两类情况的教学要求不同,重点也不一样。前者的历史事实既是手段也是目标,要让学生能够概述其历程,并由此达成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方法的领悟、科学精神的提升。后者的历史事实不要求学生记住,而是作为“脚手架”,以增进学生对结论性知识的理解,促成对科学的本质的理解。怎样判断某一生物科学史材料是作为教学素材还是作为课程内容要素?判断依据是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否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作为课程内容要素的科学史有: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而仅仅作为素材的科学史有: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促胰液素的发现、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等。

●问题三:材料粗放、教学吃力

【现象点击】

教师在教科书所提供的生物科学史材料之外又做了较多的扩展,课堂上用PPT一屏一屏地展示历史上科学家如何进行研究,对背景、材料、方法、结果、结论作详细、具体的介绍;学生则忙于阅读,接受诸多人名、年代、研究事实的信息轰炸,却没有时间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里,由于素材补充过多,教学费时、费力,而结果却是师生迷失于历史琐碎事实的泥潭。

【原因探析】

科学史教学不是求多求全,而是求精。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既然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因此就认为多补充一些课外教学资源就会有助于教学的提升。于是很多教师就很认真的查资料,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多呈现资料,或是干脆替换教材中的科学史资料。而教师在选材时又没有考虑所选资料的价值、意义等教育因素,简单的资料累积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对策研究】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从众多史料中精选出的必要的、易于理解的,且有主线贯穿的历史资料,因为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使用概括性的、简明扼要的材料往往更为有效。换言之,课堂里出现的科学史材料,应该是先行者加工过的材料,而不是原始的历史事件。教科书在介绍生物科学史时已经做了精加工,教师要补充史料,应该在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作必要的扩展,而不是热衷于历史事实素材的量的扩张。

比较成功的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案例,其共性是:教师提供的科学史材料精炼、有内在的线索贯穿,所提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还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知识的理解或科学方法的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有资料的阅读,有挑战性问题引领,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提升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还体验了科学的开放性,提升了科学精神。例如,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从1895年欧文顿研究植物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开始,到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近80年的时间里有多位科学家做了很多复杂的探索工作。研究过程中,假说被一次又一次提出又一再修正,最终流动镶嵌模型得到普遍认可。

●问题四: 理解偏颇、评论失当 【案例呈现】

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海尔蒙特实验时,有教师提出:“从实验设计的原则来看,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是否完全正确?”然后展开讨论,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应该设计单一变量实验确定水、矿物质、空气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原因探析】

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恰当的评述,确实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但是,本案例中的质疑本身却值得质疑:其一,很难设置单一变量实验分别研究空气、水和矿物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其二,这个实验是一个析因实验,不一定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对策研究】

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对历史的理解却可能是主观的。因此,我们在评述历史时,要用历史的眼光,全方位理解历史,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上科学家的工作作恰当评述。评述时,我们应该对历史持有“温情与敬意”的情感。

笔者认为,对于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家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不一定都要着眼于对此进行“批判行思维”,而是可以更注意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来挖掘其教育价值。其一,学生看到历史上科学家认识的局限性,可以认识到早期的科学家在解释自然现象时与他们一样有类似的前概念,从而增强他们概念转变的积极性与动机。其二,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开放性,从而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生物科学史中沉淀了众多科学家对生命世界探索的精彩片段。良好的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应该是从中选择了恰当的材料,运用了恰当的手段,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似乎身临其境从而获得众多启示的教学。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时,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那么,在中学生物课堂里,生物科学史不但应该在场,而且应该“照亮学生的未来”。

[8]

[7]参考文献:

[1] 张仁玉.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现状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2-45. [2]姜丽. 生物教学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及有效运用.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第5 期:163.

[3]王荐.把生命科学史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 课程.教材.教法 , 2002,(01): 52-54. [4]徐宜兰. 论中学科学课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6 期:10-13.

[5]刘本举. 例析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与教学实践.生物学教学2006年(第31 卷)第2期:22-24.

[6]乔治﹒萨顿,刘珺珺译.科学的生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24. [7]钱穆. 国史大纲·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8]唐小俊. 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探索,2008年第6期:11~12.

2011-12-15 人教网

第三篇: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史资源的有效运用分析

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史资源的有效运用分析

【摘 要】科学是一项不断完善和修正、不断发展,积累知识的过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史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初中的科学是学生们接受新的知识更好的阶段,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地整体形象,通过科学史资源有利于解决课堂问题,从而全面的解读科学史在科研教学中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科学史在在课堂中的教学形式,对科学史资源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学史;课堂教学;分析;作用

一、科学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所起的重要性

科学史是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资源,它以独特的资源视角为科学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它的教育价值开始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在教学中,对于科学史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然而许多的教学老师仅仅把科学教学理解为浅显的科学教学理念普及,对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理解还存在很大的偏差,而且在具?w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如对科学史的教育仅简单地理解为对科学史事实的记诵教育,而没有将科学史所蕴涵的理性精神、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渗透其中;没有通过科学史的再现让学生逐渐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内含的人性、科学的方法与科学的精神等。而这些方法与精神和科学知识一样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学史,应打破历史事实的硬壳,充分展现科学史内在的价值。

二、利用科学史,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念

在科学教程中,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往往从学生角度来看都是正确而又可行的,如果能够利用科学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观念,.使学生对科学方法有更丰富、更完整的认识,并能使学生对科学方法论有一定的理解则会使教学看起来更加的丰富,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学课程,不仅无损于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而且可以让学生树立发展的科学观。只用通过教科书了解到学生,以科学的理论看待历史。从科学史的发展上来看,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真理与谬误的过程,而科学的理论则像是深埋在黑洞中的理论,需要你通过不断的摸索去探究发现,它的真理才会不断地浮出水面。我们看到的是,科学像其他人类文化一样,实际上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是由特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传统的人推动的,并依赖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如最早能够利用科学史进行教学融入的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在这个教学中,不是介绍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形,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是一种常识。而是通过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体现人们在科学探究中的历程以及所体现的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方法。

三、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科学教材中,虽然也包含有科学史方面的内容,但是仔细分析以后就会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在教材编写中,当涉及科学史方面的内容时,篇幅过短,有时甚至一句话带过,或者把科学史放在阅读材料里面,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些也是导致科学史内容在教师和学生中得不到关注的重要原因。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越加认识到科学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教材编写方面得到体现,逐步把科学史的内容合理地融入到科学教科书中。只有把科学史融入到科学课程和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一个附加的额外任务,才能真正发挥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否则,科学史教育就不会有生命力,也就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把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笔者通过分析科学课程标准和现行的综合或分科科学教科书,发现多数科学教科书基于对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的分析和把握,在教材编写中采用了以下三条科学史融入教材的原则。

(一)少而精原则

教材的选编应通过有限的篇幅和精选项的科学史事例,通过学生的参与,折射出科学的全景。以初中生物教材为例,在介绍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科学史实时,教材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呈现这一发现的科学背景和大致历程,然后再引导学生从科学哲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实验技术等角度思考问题。重要的不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出标准答案,而是使学生能够从一个科学史实出发,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从科学前辈那里汲取营养,用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二)循序渐进原则

科学史内容的选编,应采用循序渐进原则,从初中到高中,应有不同的要求,做到逐步深入、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初中科学教材可能更偏重于让学生了解史实,诸如科学家的故事,旨在激发学习兴趣;而高中科学教材,则应引导学生对科学史理性判断和决策。如在初中科学教材中,讲述爱德华?琴纳发现女工与患的奶牛接触不会感染天花,最终实现了人接种并开辟了免疫学的故事,这能够激起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宣扬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思维和方法。

(三)价值优先原则

科学史内容的选取应遵循价值优先原则,选取那些具有较高教育价值,能给学生多方面启迪的内容,避免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中有一个案例可供借鉴,巴斯德通过鹅颈烧瓶的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生产的,而是由原来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教材以鹅颈烧瓶的史实展示了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采用经典的巴斯德生生论的史料,则能使学生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态度等多方面获得启迪。

四、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目标与方式

(一)用故事形式引入科学史,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科学故事的形式介绍科学史上一些重大发现、发明过程,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是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最常用的形式。例如,引出植物分类方法;用巴甫洛夫做的关于狗的食物性反射的经典实验,引出条件反射;用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的故事,引出细胞内容的教学。

(二)用探究课题形式引入科学史,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把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型的课题,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用专栏或科学史专题形式引入科学史,以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

科学史引入科学课程的另一种形式是,在新课教学中和新课教学后,以科学史作为素材编写例题与习题,或用科学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这些内容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之后,又顺便向学生介绍了《梦溪笔谈》中有关小孔成像的资料记载。学生听了之后,一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光沿直线传播”这一性质。另外,插入科学史专栏,可作为拓展性阅读材料。科学史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性故事,从而建立完整的科学形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五、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所强调的是针对某一个科学理论或科学概念,利用讨论、辩论、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做实验等多种方式,模拟当年该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并说明当时的文化背景。通过呈现科学史中科学家们所产生过的争论、质疑、错误概念,除了可以避免学生犯这种错误之外,也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其错误概念。因为融入的科学史材料完整地呈现了以前的争论及质疑,这有利于充分说服学生放弃错误概念,进而自主建构科学概念。以大气压力概念的教学为例,要求学生记住大气压力等于1.013x105pa并不难,问题是单纯记忆并不能使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可以采用融入科学史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首先,上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重量?”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或辩论。有的学生可能?J为空气是没有重量的,因为石头拿在手上放开会往下掉,而气球拿在手上放开则会往上飞,其实这个错误概念历史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经坚持过。结论的时候,教师再一次强调空气是具有重量的,因为当学生有了这个观念以后,才能逐渐体会到大气压力的存在六、结束语

将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与教学,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特点。科学史是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一笔十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重视科学史教育,把科学的思想观念、典型事例、演变发展过程融入科学课程与教学之中,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特点。综观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教育改革实践,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科学史正在从科学教育的边缘进入科学教育的中心。因此,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研究,已成为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基本原则、方式和教学策略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郭青瑛.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史资源高效实施的策略[J].科教文汇,2014(8):192-193

[2]詹翔.科学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J].中学教学参考,2016(29):106-107

[3]郑多增,李杰志.科学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和教学应用[J].考试周刊,2010(15):228-230

[4]论科学史在初中科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424

第四篇:非公经济发展对策终稿3

肇东市非公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肇东市委、市政府通过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市非公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创造财富、增加就业的生力军,非公经济以其经营灵活、注重效益的特点在促进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科学分析肇东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正确把握发展趋势,使其为市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近一段时间,肇东社会经济调查队对肇东市非公经济发展进行了统计调查分析,基本情况如下:

一、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是总量越来越大。近年来,肇东市委、市政府采取实施优惠政策和加大投入等办法,使全市非公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肇东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二是企业户数越来越多。2010年,肇东市非公企业(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达到22062户,比上年增长10%;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1176户、个体工商户20886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9%。截止2010年底,在全市4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经济工业企业达到32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8%;实现增加值2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2%;主营业务收入超3000万元的非公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户,比上年增长19%;超5000万元的企业9户,其中超亿元的企业5户、超10亿元的企业2户。

三是民间资本投入所占份额越来越高。随着肇东市招商

1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民间投资日趋活跃,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年,在肇东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经济固定资产投资437043万元,同比增长3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7%,拉动投资增长24个百分点。

四是贡献能力越来越强。非公经济的发展,不但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增加了税收,还为社会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做出了贡献。2010年,肇东市非公经济实现税收60573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全市税收总量的 48 %。截止2010年末,非公经济实际吸纳就业112000人,比上年增长5%,其中吸纳农民工就业45260人,比上年增长5 %。非公经济已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五是第三产业发展越来越快。在肇东市非公经济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约占全部非公经济增加值的41%;非公经济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非公经济全部从业人员的40.4%。2010年,肇东市非公经济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占全部GDP的21.7%,分别比第一、二产业快12和4个百分点。近几年,非公经济越来越多地涉足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特别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非公经济发展迅猛。2010年,非公经济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非公经济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

二、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模还不够大。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肇东市非公经济产业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整体产业层次仍比较低,发展也不够均衡。大多数非公企业(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布局分散,集中度低,协作能力差,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以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工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截止2010年底,肇东市的32家非公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几乎全部从事加工制造业,从事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产业的占比较轻;32家非公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2.8亿元,但占非公经济总量的比重偏低,仅为14.1%。

二是素质还不够高。一是部分经营者缺乏专业培训,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没有技术开发能力,企业技术水平差,再加上作坊式经营和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存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这种以经验为基础,以家族为纽带的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二是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不大,产品档次不高,在发展中存在重复建设,结构雷同,尤其对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具有盲目性,科技含量低,制约自身的发展,生产经营不稳定。三是风险意识差,创新观念不强。四是经营分散,各自为政,无协作精神,行业间的集团化尚未形成,无市场竞争力。五是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依法经营理念。

三是融资渠道还不够宽。肇东市大多数非公企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可抵押资产较少且缺乏充足的资金积累,普遍存在着贷款难、发展资金紧张的问题。另外,全市非公企业信用等级较低,银行对其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加之银行投放贷款政策严格、手续复杂,不能灵活地对待非公企业,致使非公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融资渠道变窄,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市非公企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人才结构还不够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人才是根本,对于在资金方面不占优势的非公企业(中小企业)来说,只有依靠人才进行技术革新和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较好地促进

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肇东市非公企业(中小企业)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9 %,并且非公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素质普遍不高;二是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三是缺乏培训意识,员工待遇低,稳定性较差,给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五是规范管理力度还不够强。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不能经常深入非公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在对非公企业实施规范管理上存在无人问津、任其自生自灭的现象;有的部门对本地规模较小的非公企业不够关心;有的部门对外来企业扶持力度较大却缺少必要的引导;有的部门不能切实承担相应的职责,对非公企业服务意识差、服务职能弱、监管不到位。

三、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思路作为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首要措施和精神动力。在认识上放胆,政策上放宽,范围上放开,规模上不限,机制上放活。在实际工作中,消除一切妨碍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政策法规和不符合发展要求的做法,努力营造非公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法律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努力创造与国有、集体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环境。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进一步规范机关行为,切实加强从建立阳光、效能、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出发,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进工作作风,强化行政审批中心职能建设,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方式,主动与非公企业加强联系,切实担负起职能部门的职责,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性软环境。营造开放透明的政

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环境,使客商能安心、放心地创业发展。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打造“信用肇东”。强化政府信用,坚决落实各项承诺和优惠政策,取信于民,以政府信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要树立人人关心非公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招商引资,人人都来亲商、安商、扶商的氛围。

三要进一步扶持骨干企业,提高非公企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企业科技扶持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新产品能力。利用财税政策、科技补贴等积极引导和扶持有实力的非公经济组织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肇东市“十二五” 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四个示范带”农业整体布局,不断巩固发展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非公经济组织,培育发展生态、玉米深加工等产业,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肇东市“十二五”规划,建设城区东西两个工业基地整体工业布局,引导鼓励非公企业进入基地安家落户,形成集群发展、竞争力强的非公经济产业体系;围绕我市“十二五”规划,建设“三个商贸中心”(正阳街东段为中心的商贸金融中心、北部生态园以南和西部展望新区二个商贸流通中心)整体商贸布局,积极引导商贸流通产业的集聚式发展,形成新的商贸流通产业圈。

四要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向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围绕加速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示范区,鼓励已有非公企业和外来投资企业进驻园区,促进非公经济企业集群式发展。积极招引和鼓励那些以高新技术开发、绿色食品加工和化工产业为主体的集约高效、竞争力强的非公企业入区发展。借助示范区这一平台的资源优势,正确引导企业加强自身经营管理,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大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科技人才

和管理人才,努力增强非公企业科技创新。

五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为主的非公企业产业链。有关职能部门要注重规范非公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型非公企业,引导其自觉遵守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有关规定,主动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逐步形成以中粮生化、木岭生物、日成酶制剂和成福集团等龙头企业为牵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围绕这些龙头企业着力扶持和打造一批以再生资源和生态循环为主的非公企业产业体系。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进程中,非公经济的发展,势必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正确引导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大的经济支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范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市非公经济势必得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篇:有效教学的思考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有效教学被提的也越来越多了,这更是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该怎样理解历史的有效教学,又该怎样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去落实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呢?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很多人都知道提高课堂效率,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要想提高有效性就必须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实现更多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行为。如果简单的从我们学校的培训学习中来概括,“有效教学”就是教师能够有效“授课”、有效“设问、提问”(并“倾听”)学生、有效地“激励”学生、有效“解疑”。经过培训和学习,我粗略的认为,历史有效教学和其他学科基本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知道,面对新课程改革,它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承担着传统美德、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开放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重任,肩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由此看来,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很好地体现上述学科价值,那么历史教学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也就无可争辩了。在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以后,真正的实现历史的有效教学我个人觉得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历史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心路历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财富。

第一,学习历史,我们才能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养成一种历史的眼光。俗话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包含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种种变革和奥秘,包含了人类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学习历史,能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学习历史,才能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感情。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孙子兵法》的古代打仗的战略战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著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教育、启示、鞭策和思考,正是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很好地体现上述学科价值,那么历史教学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也就无可争辩了。

(2)、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有效的。

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说到底,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就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21世纪的人才要求。

在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以后,真正的实现历史的有效教学我个人觉得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1)、培养兴趣,注重学法。兴趣的培养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着力点。就初中历史而言,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比如多媒体音、视频的呈现,学生表演等。大家都喜欢时事政治,入今年的黄岩岛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把这些带入课堂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反思。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口才,还要有为学生搭建兴趣桥梁的办法。历史学科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归纳和比较是学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运用。比如,对于一些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等)要抓住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及影响;对一些具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正策,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等,通过比较加强认识和理解。2)、刻意求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喜新”“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如中国古代史开始提到人类的进化,很多学生看到那些久远的复原图及头盖骨立马充满了好奇。教师上课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当然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就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有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和不同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创新。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是促进学生“怎么学、会不会学”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3)、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历史教学的情境环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举例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落后和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荣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处理《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通过课件的展示、电影《甲午风云》《林则徐》的经典片段、再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很快,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1)与实践结合。历史学习由于学科和时代的特点往往让我们现在的学生产生一种历史无用论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还要讲究历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上《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一学习内容时,事先布置学生查找三至五个感兴趣的少数民族,把他们解放前与解放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再上课。课下,学生们有的上网查看香港和澳门回归时的视频及图片,„„课堂上学生代表展示着自己的所获非常兴奋,同学们听的也非常专注,最后我将这些史实结合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条理化。这堂课就做到了历史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了兴趣,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学效果非常好好。2)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没有“师道尊言”的架子,以学生学习合作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例如指导学生做课前准备。查阅资料,编写表演词,帮助整理学生收集的游戏和比赛中,为获胜者鼓掌,为落后者鼓劲。学生的表演或回答问题,都会得到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称赞。学生从教师的眼中感受到信任。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指导者、辅导者和教导者。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没有对教师的畏惧和约束感,师生建立起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的内心接纳了教师,喜欢了教师,就会乐意参加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发展。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能够事半功倍,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把重要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示他们独特的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参与,最终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跃起来。

下载生命科学史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对策3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命科学史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对策3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教学的思考

    “有效教学”的思考 对于有效教学我想我是没有什么资格来谈的,一是因为接触有效教学的时间不长,也未有深入的研究。二是我没有什么出色的成绩。 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每个......

    有效的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反思

    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反思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节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的发展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主......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3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2.培养学生当众发表意见的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会内涵,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1.揣摩词语......

    《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放珠中学 聂祥龙 2014年11月29日 展示图 第一章 信息化教学 在信息化教学中谈有效教学,那我们首先要先理解信息化教学中的人和物......

    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

    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 在这次“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中,听了三位教师执教的有关“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教学,我们收获还真不少。下面就三位教师的共同点谈一些......

    有效教学论简本3

    (三)有效教师的品质 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本文以新课程......

    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走进课改,我也曾惊喜过,因为新课改让我的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也让我的语文教学更精彩。可近几年来,我参加了许多教研活动,听了不少课,也亲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