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师无机分析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无机化学是一门必修课程。教学目的,为后续课程打基础,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及配位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用途。
二、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1.绪论(1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的主要分支,怎样学习化学。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1、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化学的主要分支
3、怎样学习化学
第一篇 物质结构基础
1.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6 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使同学们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状运动的描述方法;初步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确定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和元素周期律、周期系、周期表、周期性的基本概念;掌握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3个基本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重点与难点:氢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电子排布),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性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1-1 道尔顿原子论
1-2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1-3 原子的起源和演化
1-4 原子结构的玻尔行星模型 1-5 氢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
1-6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电子排布)
1-7 元素周期系
1-8 元素周期性
2.第二章
分子结构(6 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应使同学们了解量子力学对分子的描述。掌握σ键、π键以及杂化轨道的概念;掌握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言简单分子的立体结构。初步了解分子轨道理论;掌握共轭体系大π键的概念以及等电子体的概念;掌握共价键的性质;掌握分子间作用力。
重点与难点:各种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分子间力产生的原因和氢键产生的条件以及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性的影响。
教学内容:2-1 路易斯结构式
2-2 单键、双键和三键——σ键和π键——价键理论
(一)2-3 价层电子互斥模型(VSEPR)
2-4 杂化轨道理论——价键理论
(二)2-5 共轭大π键
2-6 等电子体原理
2-7 分子轨道理论
2-8 共价分子的性质
2-9 分子间力
2-10 分子对称性(选学材料)
3.第三章 晶体结构(4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晶胞、离子键、晶格能的概念;掌握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的堆积模型;晶体的基本类型和各种类型晶体的区别。
重点与难点: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之间的区别与各自的特征。
教学内容:3-1 晶体
3-2 晶胞
3-3 点阵、晶系(选学内容)3-4 金属晶体
3-5 离子晶体
3-6 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4.第四章 配合物(3 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掌握配合物的定义、命名;掌握中心原子、配体、配位原子、配位键、配位数、螯合物的概念以及配合物和复盐的区别等;了解配合物的异构问题;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初步了解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重点与难点:几何异构和对映异构的概念和配合物颜色的原因之一---d-d跃迁以及颜色与分裂能大小的关系,高自旋和低自旋以及与磁矩大小的关系。
教学内容:4-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4-2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与立体结构
4-3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4-4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第二篇 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 5.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6 学时)
基本要求:1.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概念。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和盖斯定律的基本内容。
3.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各种计算方法。
4.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和标准摩尔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
5.会用△G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并了解温度对△G的影响。
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状态函数——热力学能、焓、吉布斯自由能和熵以及焓、熵变等的计算,反应热的测量,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热的几种途径,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断。
难点:状态函数——热力学能、焓、吉布斯自由能和熵以及它们变化的计算,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断 教学内容:5-1 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5-2 基本概念
5-3 化学热力学的四个重要状态函数
5-4 化学热力学的应用
6.第六章 化学平衡常数(4 学时)
基本要求:1.掌握经验平衡常数和标准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2.掌握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3.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应用。
4.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求算方法,平衡移动的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难点:活化能的大小和温度的高低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关系,勒夏特列原理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内容:6-1 化学平衡状态
6-2平衡常数
6-3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4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5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7.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4 学时)
基本要求: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2.了解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3.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了解速率方程的实验测定和阿仑尼乌斯公式的有关计算。
5.初步了解活化能的概念及其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教学内容:7-1 化学反应速率
7-2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7-3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阿累尼乌斯公式
7-4 反应历程 7-5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
7-6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三篇 水溶液化学原理 8.第八章 水溶液(3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讲授,使同学掌握化学反应速率概念、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以及稀溶液的通性;了解电解质溶液的一般理论。
教学内容:8-1 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8-2 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
8-3 电解质溶液
9.第九章 酸碱平衡(6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应掌握酸碱质子理论;掌握水的离子积和pH值的意义;能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水、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掌握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熟练掌握水溶液化学平衡的计算;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原理、缓冲作用性质及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掌握各种盐类水解的平衡和盐溶液pH值的计算。
教学内容:9-1 酸碱质子理论
9-2 水的离子积和pH 9-3 酸碱盐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9-4 水溶液化学平衡的计算
9-5 缓冲溶液
9-6 酸碱指示剂
10.第十章 沉淀溶解平衡(3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溶度积原理;掌握沉淀生成、溶解和沉淀转化的条件;熟悉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10-1 溶度积原理
10-2 沉淀与溶解
11.第十一章 电化学基础(5学时)基本要求:
1.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2.理解原电池和电极电势的概念,能用奈斯特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掌握电极电势在有关方面的应用。
4.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
5.掌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11-1 氧化还原反应
11-2 原电池
11-3 实用电池
11-4 有关电解的几个问题
12.第十二章 配位平衡(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和类型。
2.理解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的主要论点,并能用以解释一些实例。
3.理解配位离解平衡的意义及有关计算。
4.了解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教学内容:
12-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2-2 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稳定性的因素
12-3 配合物的性质
第四篇 元素化学
(一)非金属
13.第十三章 氢和稀有气体(2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氢及氢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稀有气体的发展简史、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内容:13-1 氢
13-2 稀有气体
14.第十四章 卤素(4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同学掌握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化学性质、结构、制备和用途;能较熟练地运用元素电势图来判断卤素及化合物的各氧化态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内容:14-1 卤素的通性
14-2 卤素的单质
14-3 卤素的化合物
14-4* 砹的化学
15.第十五章 氧族元素(5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应了解氧化物的分类;臭氧、过氧化氢、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教学内容:15-1 氧族元素的通性
15-2 氧及其化合物
15-3 硫及其化合物
15-4 硒和碲
16.第十六章 氮 磷 砷(5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应重点掌握氮和磷的单质及其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了解砷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内容:16-1 元素的基本性质
16-2 氮和氮的基本化合物
16-3 磷及其化合物
16-4 砷
17.第十七章 碳、硅、硼(5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掌物碳、硅、硼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通过硼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硼的缺电子特性;了解硅酸及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认识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
教学内容:17-1 通性
17-2 碳
17-3 硅
17-4 硼 17-5 碳化物、硅化物和硼化物
18.第十八章 非金属元素小结(2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以学过的非金属元素部分的知识。
教学内容:18-1 非金属元素的结构和性质
18-2 分子型氢化物
18-3 含氧酸
18-4 非金属含氧酸的某些性质
18-5 p区元素的次级周期性
第五篇 元素化学
(二)金属 19.第十九章 金属通论(2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能从金属结构的角度的共性;了解金属冶炼的方法和现状,掌握艾林汉姆(Ellingham)图的意义及使用方法;了解合金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19-1 概述
19-2 金属的提炼
19-3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9-4 合金
20.第二十章 s区元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4 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单质的性质,了解其结构、存在、制备及用途与性质的关系;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类型及重要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碱金属、碱土金属氢氧化物溶解性和碱性的变化规律;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重要盐类的性质及用途;了解盐类热稳定性、溶解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20-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
20-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
20-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物
21.第二十一章 p区金属(5 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使学生掌握Al、Sn、Pb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其用途;了解锗分族、锑和铋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了解铝的冶炼原理及方法。
教学内容:21-1 p区金属概论
21-2 铝镓分族
21-3 锗分族
21-4 锑和铋
21-5* 钋
21-6 p区金属6s2电子的稳定性
22.第二十二章
ds区元素(4 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讨论使学生掌握铜族和锌族元素单质的性质和用途;掌握铜、银、锌、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盐类以及配合物的生成与性质;掌握Cu(I)、Cu(II);Hg(I)、Hg(II)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IA和IB、IIA和IIB族元素的性质对比。
教学内容:22-1 铜族元素
22-2 锌族元素
23.第二十三章 d区元素
(一)第四周期d区元素(4 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应掌握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特点及其与元素通性的关系;掌握第四周期 d区元素氧化态、最高氧化态氧化物及其水合氧化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稳定性、水合离子以及含氧酸根颜色等变化规律;掌握第一过渡系元素Ti、V、Cr、Mn、Fe、Co、Ni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内容:23-1 引言
23-2 第一过渡系元素的基本性质
23-3 钪
23-4 钛
23-5 钒
23-6 铬
23-7 锰
23-8 铁、钴、镍
24.第二十四章
d区元素
(二)第五、第六周期d区金属(4 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应掌握第五、第六周期d区金属的基本特征及其周期性规律;掌握锆、铪分离和铌、钽分离;掌握VIB族钼、钨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掌握同多酸、杂多酸及其盐的概念;了解铂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铂系金属周期性规律。
教学内容:24-1 基本特征
24-2 锆和铪
24-3 铌和钽
24-4 钼和钨
24-5 锝和铼
24-6 铂系金属简介
25.第二十五章 f区金属
镧系与锕系金属(4 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应掌握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电子构型与性质的关系;掌握镧系收缩的实质及其对镧系化合物性质的影响;了解镧系和锕系以及与d区过渡元素在性质上的异同;一般了解它们的一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25-1 镧系元素
25-2 稀土元素
25-3 锕系元素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无机化学实验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不属本教学大纲的范围,可详见于无机化学实验大纲。
本课程实验要求如下:
实验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基本化学原理、基础元素化学、化合物的制备以及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上得到全面的训练,并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
实验要求方面,要求学生完成30组基础实验,掌握基本操作,巩固基本化学原理和基础元素化学的知识,掌握无机化合物的一般制备和分离 方法,并达到能独立进行综合性实验的能力。
八、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参考书:
1.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2.曹锡章,宋天佑,王杏乔修订.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3.孟庆珍等编.无机化学 上、下册.(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武汉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5.大连工学院无机教研室编.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分析化学课程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地位。分析化学是表征与测量的科学,它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提供更多、更新和更全面的信息。
二、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1.绪论(1学时)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教学重点)。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2.第1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8学时)1.1 概述
定量分析过程。分析试样的制备及分解。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1.2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真值。平均值。中位数。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极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教学重点)。
1.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教学重点)。有效数字。数字修约规则。计算规则。1.4 滴定分析概述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主要方法。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教学重点)。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滴定分析法计算。
3.第2章 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法(14学时)2.1 概述
酸碱平衡研究的内容。酸碱平衡的研究手段。酸碱质子理论:共轭酸碱对。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解离常数。
2.2 分布系数δ的计算
一元酸溶液。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酸的浓度和酸度;酸碱中各型体的浓度计算(教学难点)。多元酸溶液。多元酸碱中各型体的浓度计算(教学难点)。
2.3 质子条件与pH的计算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条件(教学重点)。各种溶液酸碱度的计算(pH的计算)(教学难点)。
2.4 对数图解法(略)2.5 酸碱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离子强度对pH值的影响。缓冲指数。缓冲容量。缓冲溶液的配制。重要缓冲溶液。
2.6 酸碱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指示剂的用量。离子强度的影响。混合指示剂。
2.7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用强碱滴定强酸。用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多元酸和混合酸的滴定。强酸、强碱及弱酸碱的滴定曲线。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教学重点)。准确滴定的判断(教学难点)。
2.8 终点误差
强碱滴定强酸。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碱滴定多元弱酸。终点误差通式(教学难点)。
2.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混合碱的滴定。极弱酸(碱)的滴定。酸碱滴定法测定磷。氟硅酸钾法测定硅。有机化合物中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2.10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略)4.第3章 络合滴定法(14学时)3.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
概述。简单络合物。螯合物。络合滴定法的特点。
乙二胺四乙酸(重点在EDTA的性质和应用)。乙二胺四乙酸的螯合物(教学重点)。
3.2 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溶液中各级络合物的分布。平均配位数。
3.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主反应和副反应。副反应系数(教学重点和难点)。条件稳定常数。金属离子缓冲溶液。
3.4 金属离子指示剂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常用指示剂。指示剂的封闭与僵化。
3.5 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络合滴定滴定曲线。终点误差(教学重点)。准确滴定判别式。分别滴定判别式。
3.6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单一金属离子络合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分别滴定的酸度控制。混合金属离子的选择滴定(教学难点)。
3.7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络合掩蔽法(教学难点)。沉淀掩蔽法。氧化还原掩蔽法。其它滴定剂的应用。
3.8 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直接滴法定法。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间接滴定法。络合滴定结果的计算。
5.第4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8学时)4.1 氧化还原平衡
概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重点和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4.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教学重点)。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终点误差。
4.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氧化剂。还原剂。
4.4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高锰酸钾法(教学重点)。重铬酸钾法(教学重点)。碘量法(教学重点)。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
6.第5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8学时)5.1 重量分析法概述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教学重点)。
5.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教学难点)。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和络合效应;其它因素。
5.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沉淀的类型。沉淀的形成过程(教学重点)。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生成。
5.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共沉淀现象。继沉淀现象。减少沉淀沾污的方法。5.5 沉淀条件的选择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均匀沉淀法。
5.6 有机沉淀剂
有机沉淀剂的分类。有机沉淀剂应用示例 5.7 重量分析中的换算因素 5.8 沉淀滴定法
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杨司法。混合离子的沉淀滴定。5.9 滴定分析小结(教学重点)
四种滴定方法的共同之处。四种滴定方法的不同之处。滴定曲线。
7.第6章 吸光光度法(10学时)
6.1 概述
吸光光度法的特点。光的性质和选择性的吸收。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教学重点和难点);比色法和吸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6.2 光度分析法的设计
显色反应。显色条件的选择(教学重点)。测量波长和吸光度范围的选择。参比溶液的选择。标准曲线的制作。
6.3 光度分析法误差
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吸光度测量的误差。
6.4 其它吸光光度法和光度分析法的应用
示差吸光光度法。双波长吸光光度法。弱酸和弱碱解离常数的测定。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8.第7章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9学时)7.1 标准偏差
总体标准偏差。样本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标准偏差与平均偏差。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7.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教学难点)频数分布。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7.3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t分布曲线。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教学重点)。异常值的取舍(教学重点)。
7.4 误差的传递
系统误差的传递。随机误差的传递。极值误差。
7.5 回归分析法
一元线性回归(教学重点)。相关系数。
7.6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减少测量误差。减少随机误差。消除系统误差。
9.第8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以选修课形式开出)10.第9章 复杂物质的分析示例(以选修课形式开出)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分析化学实验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不属本教学大纲的范围,可详见于分析化学实验大纲。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选择的实验主要包括基本操作练习、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并辅以开放实验室。在实验前要求学生写预习报告,实验时注重规范性、准确性以及实验数据记录的真实性,实验后要求认真思考并写出实验报告。为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采用计算机评价实验成绩。全班学生实验数据现场登记,实验数据经统计处理后,以标准偏差1σ,2σ,3σ对实验成绩划分等级,并采用统计数据和教师预做数据综合比较评价,避免印象分及教师之间评分不统一现象。
八、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1.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编.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编
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实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参考书:
1.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 《分析化学》 上下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 《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3.彭崇慧、冯建章、张锡瑜、李克安、赵凤林.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张锡瑜等编著.化学分析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5.汪尔康主编.21世纪的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1999 6.张渔夫,李俊义等编著.分析化学习题解析.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7.武汉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编.《分析化学例题与习题:定量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8.韩山师范学院分析化学教学小组自编CAI课件及《分析化学习题集》
第二篇:《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篇一:《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8/3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开设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也是农学、园艺、生物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程。本课程在元素周期律、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及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含量测定的理论和方法。上述内容与相关专业对化学基础的要求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写作毕业论文及从事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散系、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2.理解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吸光光度法等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定量分析的常用测定方法。
3.掌握定量分析基本计算方法,能正确表示定量分析结果。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并且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学时分配表
章序章题讲授学时实验学时辅导学时自学学时小计1溶液和胶体42化学反应速率23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74物质结构基础55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56配位化合物47氧化还原反应68重要的生命元素自学9分析化学概论610滴定分析法611重量分析法自学12吸光光度法413电势分析法自学合计48
四、教学教法建议
本课程教学应在充分了解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既要注意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又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对于已习惯中学教学的新生一时难以适应大学化学学习的情况,教师在本课程教学开始就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内容的精炼,以使学生尽快适应。/ 15 每章讲完之后应及时小结重点,以助学生理清思路,及时消化。化学热力学部分的教学应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抽象的概念进行理性思维;物质结构教学应借助教学模型、挂图及多媒体手段;化学变化与滴定分析可做一些演示实验;仪器分析则可多利用实物,使所授内容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备课、讲授、批改作业、指导自学、答疑与复习各教学环节应紧密配合。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各环节的比重。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 =平时考核(10%)+ 中期考核(20%)+ 期末考核(70%)。
本文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及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
2.掌握溶液组成不同表示方法间的换算。
3.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1.1 分散系的概念
1.2 溶液的浓度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
1.4 胶体溶液
教学重点
1.稀溶液的依数性
2.胶团结构
教学难点
水的相图。
考核要点
1.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
2.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
3.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质量守衡定律和碰撞理论
教学时数 / 15
2课时
教学内容
2.1 化学反应速率
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重点
1.质量作用定律及其应用
2.阿仑尼乌斯公式
教学难点
阿仑尼乌斯公式。
考核要点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阿仑尼乌斯公式。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2.学会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3.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4.掌握外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3.1 基本概念
3.2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3.3 化学反应的方向性
3.4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教学重点
1.恒压反应热的计算
2.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
3.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教学难点
1.熵的含义
2.范特霍夫方程及其变换形式的应用和意义
考核要点
1.掌握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
2.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第四章 物质结构基础
教学目标 / 15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波函数、概率密度等概念;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杂化轨道理论及其与分子的空间几何构型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概念。
2.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含义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关系;物质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熟练掌握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理,能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特点及相互区别。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
4.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4.2 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描述
4.3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4.4 元素重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4.5 离子键
4.6 共价键
4.7 分子间力和氢键
4.8 晶体知识简介(自学)教学重点
1.S、P轨道的角度分布图与四个量子数
2.周期表中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杂化轨道理论
教学难点
1.对原子轨道概念的理解和两种角度分布图的异同
2.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考核要点
1.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及含义
2.能说明物质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能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
第五章 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Ki、pH、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缓冲溶液、溶度积常数等。
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值的计算、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3..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用溶度积原理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方向。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
5.1 酸碱质子理论
5.2 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5.3 酸碱平衡的移动
5.4 缓冲溶液
5.5 沉淀溶解平衡 / 15
教学重点
1.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2.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难点
1.各类酸(碱)溶液的PH的计算
2.多重平衡的计算
考核要点
1.会写酸碱水溶液的质子条件式
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值计算方法
3.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及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原理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教学目标
1.了解配合物的组成及有关基本概念,配合物键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配合物的应用
2.掌握应用配位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配合物命名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6.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6.2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6.3 配位平衡
6.4 螯合物
6.5配合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
1.配位平衡常数的计算
2.配合物命名
教学难点
配合物键价理论。
考核要点
1.能够用配位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配合物命名。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1.掌握氧化数、氧化还原反应及电极电势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电极电势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次序方面的应用
3.掌握Nernst公式及其应用
4.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中指示剂类型及氧化还原滴定法特点、主要方法和应用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 15
7.1 氧化还原反应
7.2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7.3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7.4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1.标准电极电势的应用
2.Nernst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Nernst公式及其应用
考核要点
1.掌握氧化数等基本概念及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其应用
2.掌握Nernst公式及其应用
第八章 重要的生命元素(自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了解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时数
自学
教学内容
8.1 概述
8.2 S区元素
8.3 P区元素
8.4 d区元素
8.5 f区元素
教学重点
篇二:《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系、教研室、实验室):生物工程学院化学教研室
学分:3学分总学时:48H(理论教学48学时)
课程类别:必修考核方式:考试
基本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工程专业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综合了以往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基础化学课程的内容,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变化和分析测试基本原理的基础学科。本课程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知识、分析测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 15
掌握溶液与胶体、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2 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基本理论,理解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3 了解s区元素、p区元素、d区元素、f区元素中一些重要生命元素。
掌握溶液中的四大平衡规律,掌握以四大平衡为基础的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配位化学、电化学、生命元素化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本课程内容在生物学、制药和化工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材料类各专业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与本课程平行开设的是《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绪论
化学发展简介;化学的地位和作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1章 溶液与胶体
分散系;溶液的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
第2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系统和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 ;过程与途径;热和功;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定容热效应;定压热效应;焓和焓变;热化学方程式;Hess定律;自发过程;混乱度;熵及其统计意义;热力学第三定律;标准熵;自由能;热力学第二定律;标准生成自由能;Gibbs-Helmholtz方程;标准生成自由能。
第3章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反应速率理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及特征;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计算;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自由能变的关系;化学反应等温方程;根据反应熵和标准平衡常数判断反应自发方向;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影响。
第4章 物质结构简介
氢原子光谱;玻尔理论;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原理;Schrodinger方程;波函数和原子轨道;概率密度和电子云;四个量子数;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级交错;周期系;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特征;共价键;价键理论;σ键和π键;共价键的特性;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杂化转道;杂化方式与分子空间构型;分子间力;氢键;晶体的特点;晶体的类型。
第5章 重要生命元素
必需元素、有毒元素、有益元素、不确定元素;s区元素(H、Na、K、Mg、Ca)、p区元素(B、Al、碳族元素、氧族元素、卤族)、d区元素(铜、锌族、钒、铬、锰、铁、钴、镍)、f区元素
第6章 分析化学概论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活度、活度系数的概念;误差的表示方法;误差的来源和减免方/ 15 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基本概念与方法;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与滴定方式;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滴定反应中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滴定度;计算示例。
第7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酸碱质子理论;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分布系数δ的计算;质子条件式与酸碱水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及pH计算;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使用酸碱指示剂应注意的问题;强碱滴定强酸;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的滴定;混合酸(碱)的滴定;酸碱滴定的应用和计算;非水滴定。
第8章 沉淀平衡和沉淀滴定法
溶度积常数;溶度积和溶解度;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重量分析一般程序;对沉淀和称量形式的要求;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重量分析法的计算和应用示例。
第9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配位化合物组成和命名;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配位平衡;配位平衡的影响因素;配位滴定对反应的要求;EDTA的性质及配位滴定;滴定曲线;金属离子指示剂及其工作原理;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示例。
第10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与电极电位;电极电位应用;元素电位图及其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
五、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和深广度
绪论
重点:化学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1章 溶液与胶体
重点:稀溶液的依数性。
难点:蒸汽压;渗透压。
第2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重点:状态函数的性质;焓和焓变;自由能和自由能变;反应热和自由能变的含义及其计算;自发性判据。难点:焓、熵、自由能的概念;利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断过程的自发性。
第3章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标准平衡常数;标准自由能变与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化学平衡的计算。
难点:反应速率理论;化学反应等温方程的应用。
第4章 物质结构简介
重点:四个量子数;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及其应用;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电子排布的特例;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空间构型 / 15
第5章 重要生命元素
重点:s区元素(H、Na、K、Mg、Ca)、p区元素(B、Al、碳族元素、氧族元素、卤族)、d区元素(铜、锌族、钒、铬、锰、铁、钴、镍)、难点:元素重要化合物性质应用
第6章 分析化学概论
重点:误差的基本概念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在分析实践中的运用;标准溶液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标定方法;滴定分析计算。
难点:分析数据的处理和有效数字的计算;滴定度的计算。
第7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重点:电离平衡原理;酸碱质子理论;质子条件式;水溶液中pH值的计算;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选择;滴定曲线;一元强酸碱的滴定和多元酸(碱)分步滴定。
难点:质子条件;各类溶液体系pH值的计算。
第8章 沉淀溶解平衡和重量分析法
重点:溶度积常数的意义;溶度积规则;沉淀滴定法。
难点:溶度积规则;分步沉淀;沉淀溶解度的计算。
第9章 配位化合物和配位滴定法
重点:配合物的命名和基本特点;配位平衡,酸效应、酸效应系数和酸效应曲线;条件稳定常数;EDTA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难点:价键理论中内、外轨及高、低自旋等概念;配位平衡中的有关计算;酸效应曲线及其应用。
第10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重点:电极电势的应用;Nernst方程的应用;高锰酸钾法、碘量法和重铬酸钾法。
难点:Nernst方程的应用;电势图及其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碘量法。
六、学时分配
七、教学建议
给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
本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化学热力学、四大平衡原理及其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上。3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能力素质。
抓住“结构?性质?应用”这一“化学逻辑进行启发式教学”。
要在48学时内完成本大纲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6《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程建设
(1)《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与思考题集
(2)《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题库
(3)《无机及分析化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补充与完善。
(4)《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网站。
八、参考资料
(一)教材
1呼世斌 黄蔷蕾编著,《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 15
(二)参考书
1陈虹锦编著,《无机及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
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3天津大学编《无机化学》(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2年
4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篇三:《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码:(不确定的可暂空置不写)(宋体,小四号,一级标题以下的内容字体要求相同)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108/6 先修课程:中学化学 适用专业:应用化工技术
开课系(部)或教研室:理工系
二、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一门基础课程。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大基础课之优势和特点于一身。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四大平衡及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和实际应用,熟悉仪器分析测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了解元素化学的性质与应用,并且能熟练运用基本原理,结合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分析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目标。并为后续课程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为发展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奠定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检验知识、技能及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认真细致操作的工作态度,树立高度责任意识。在理论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学习并掌握物质结构基础理论知识;
2、学习并掌握化学检验的标准、安全知识、仪器设备、工作程序、分析步骤、检验方法、误差与数据处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及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各行业从事检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其目的是为后续各章知识的学习以及将来上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四大平衡基本原理及四大滴定分析方法(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及其相应的滴定分析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化学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和规范的操作技能。
4、掌握重量分析法的分析过程、要求、影响沉淀纯度及溶解度的因素、结果计算等内容;
5、学习并理解元素化学性质,6、明确无机及分析化学在职业岗位中的任务和作用。
四、学时分配表
学时108。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 15
五、课程考核方法及要求
(一)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课程考核方式:闭卷笔试考试;
(二)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考核是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评定项目比例见下表: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叶芬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参考书:
1、《无机及分析化学》叶芬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叶芬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基础化学》潘亚芬 张永士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7
4、《无机化学》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四版
第二部分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 2.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
3.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4.熟悉胶体的结构、性质和稳定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体 第二节 溶液 第三节 胶体
教学重点:道尔顿分压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
(三)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本章内容几个基本的概念是学习的重点,授课时应该多举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加深学生印象,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学时安排: 8
3.作业、练习:3-4题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概念、表示方法和反应速率方程 2.理解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会应用 3.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标准平衡常数的表达式的书写 4.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及有关计算和应用;
5.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说明浓度、温度、压力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影响。教学重点
1.反应速率的意义;浓度、温度与反应速率 2.标准平衡常数;平衡的移动 教学难点
多重平衡;平衡的移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第三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化学平衡
第五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六节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建议
1.教学设计:本章内容应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并且可以结合生活中实际的例子讲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受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的影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2.学时安排:8
3.作业、练习:3-4题 第三章 物质结构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和电子云径向分布图 2.掌握原则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四个量子数及其物理意义,掌握电子层、电子亚层、能级和轨道等的含义 / 15
3.能用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
4.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若干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5.掌握离子键理论的基本要点,理解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及离子化合物的特征。掌握共价键的特征
6.能用杂化轨道理论来解释一般分子的构型 7.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8.了解离子极化和分子间力的概念。了解金属键和氢键的形成和特征。教学重点
1.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四个量子数 2.多电子原子的结构与周期律 1.共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2.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教学难点
1.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2.多电子原子的结构与周期律 3.杂化轨道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第二节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第四节 化学键
第五节 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的几何构型 第六节 分子间力和氢键
(三)教学建议
1.教学设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应采用多媒体用图片加深学生理解,并结合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将课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本章内容杂化轨道理论较为抽象,应结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适当简化,只要求掌握比较简单的的几种杂化方式即可。2.学时安排:16
3.作业、练习:8-10题 第四章 定量分析基础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了解定量分析的过程和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3.掌握有效数字的意义和它的运算规则
4.了解定量分析误差的产生和它的各种表示方法 5.了解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6.掌握滴定分析法 教学重点
化学分析法的分类
2.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定量分析误差;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3.滴定分析法 教学难点
1.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2.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析化学概论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误差
第三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第四节 滴定分析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设计:本章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以后分析数据、处理数据打好基础,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习惯。2.学时安排: 6
3.作业、练习:3-4题
第五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共轭酸碱对的概念和关系;
2.熟悉弱电解质平衡,掌握解离常数,解离度的概念; 3.掌握各种溶液的pH值的计算 4.掌握缓冲溶液的原理和计算
5.掌握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 15
1.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缓冲溶液以及盐溶液中pH值的计算 2.酸碱指示剂的指示原理、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3.酸碱滴定曲线 教学难点
1.采用近似计算的条件 2.多元电解质的解离特点 3.缓冲作用原理及其有关计算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酸碱理论
第二节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 第四节 酸碱指示剂
第五节 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第六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三)教学建议
1.教学设计: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pH值,并熟悉滴定操作,和酸碱指示剂的应用。2.学时安排: 10
3.作业、练习: 4-5题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溶度积概念、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和有关计算方法 2.了解影响沉淀平衡的因素,掌握沉淀平衡的有关计算;
3.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掌握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 掌握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
4.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原来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1.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2.沉淀溶解平衡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15 / 15 / 15
第三篇: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与课程简介
课程号:061B0450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周学时: 4-0
学分:4
课程类别:大类课程
预修课程:
面向对象:理、工、农、医近化类专业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和教师课后指导相结合完成该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讨论课与习题课为辅,同时采用多媒体和网络课堂等辅助教学手段,并以课外辅导答疑等形式完成教学工作。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介绍现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化学课程及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基础。要求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近代物质结构理论、溶液化学平衡、电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和电位分析等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
课程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理、工、农、医近化类专业必修的大类课程。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理论、溶液化学平衡、定量分析基本方法、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同时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应有的训练和培养。与其配套的实验课程是《大学化学实验G》。
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学时供参考,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调整)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4学时
1.分散系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分压定律 3.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4.稀溶液的通性
蒸气压的下降;沸点上升和疑固点下降;渗透压
5.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的性质;胶团的结构;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6.高分子溶液和乳状液
二、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8学时
1.基本概念
2.热化学
等容反应热;等压反应热;焓;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理;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3.化学反应的方向
混乱度和熵;吉布斯函数;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吉布斯函数变与温度的关系 4.化学平衡及其移动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变;平衡移动原理; 5.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半衰期;
一、二级和零级反应;反应速率理论;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6.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
三、定量分析基础 4学时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
3.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和结果的表示
4.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少误差的办法 5.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可疑值的取舍;分析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6.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7. 滴定分析法概述
滴定分析法分类及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滴定分析的计算
四、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8学时
1.电解质的解离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活度与活度系数的概念 2.酸碱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电子理论 3.溶液酸度计算
质子平衡式;溶液的pH值及其计算;酸碱平衡的移动 4.缓冲溶液
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酸度的计算;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 5.酸、弱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 6.酸碱滴定法
酸碱滴定曲线与指示剂;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酸碱滴定的应用
五、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法
4学时
1. 溶度积原理
溶度积常数;溶度积与溶解度换算;溶度积原理
2.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3.多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 4.沉淀滴定法
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
六、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
10学时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氧化值;氧化与还原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3.电极电势
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能斯特方程;条件电极电势的概念
4.电极电势的应用
计算原电池电动势;判断反应方向;计算平衡常数、Ksp及溶液pH值
5.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6.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7.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指示剂
8.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重铬酸钾法;高锰酸钾法;碘量法;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七、物质结构基础
12学时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描述;原子轨道与电子云 2.多电子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电子构型与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3.化学键理论
离子键理论;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价键的类型与键参数 4.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5.共价性物质的晶体
晶体类型;金属晶体;分子晶体;分子间力 6.离子型晶体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离子晶体;离子极化作用
八、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
8学时
1.配合物的组成与命名
2.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 3.配合物的类型与异构化
螯合物;螯合效应
4.配离子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配位平衡常数;配位平衡的移动
5.配位滴定法及EDTA的性质
配位滴定法的特点;EDTA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 6.配位滴定曲线
滴定曲线;配位滴定所允许的最低pH值;酸效应曲线
7.金属指示剂
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常用金属指示剂;指示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8.配位滴定的应用
九、仪器分析法选介
6学时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概述;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方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误差与测量条件的选择;应用实例 3.电势分析法
概述;离子选择性电极;直接电势法;电势滴定法;
说明:带*号的为重点掌握内容
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可安排1-2次习题课或讨论课,期中可根据各专业情况自行安排测验,每周末课程组统一安排答疑。
考试方式及要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等给予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以统考方式进行,可采用闭卷或半开卷(允许带一页4A纸的资料)的形式,成绩占70-80%。各主讲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期中考试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材:
《无机及分析化学》浙江大学编,2008.6(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指导》浙江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二版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 南京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倪静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化学》傅献彩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无机材料专题调研教学大纲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项目:无机材料专题调研
Special Subject Investigation to Inorganic Material 本大纲主笔人:肖秋国
一、本专题调研所占学时与学分
学时:2周;学分:2学分。
二、本专题调研的配套教材、讲义或指导书
肖秋国等编著,《无机材料专题调研指导书》(讲义),2011年。吴拓主编,《现代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赵志军主编,《化工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叶志诚等编著,《调研方法与调研报告》,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于立志等编著,《企业调研的艺术》,东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三、本专题调研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无机材料专题调研》是在修完了《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工厂设计概论》、《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等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门人才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
无机材料专题调研的任务是通过专题调查研究,使学生系统总结和实际应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正确的专题调研思路、程序和方法,掌握文献资料查阅与归纳整理方法,了解和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企业生产过程、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情况,了解和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情况,掌握无机材料专题调研报告的编写方法。
无机材料专题调研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应用无机非金属材料与调查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拓宽知识面,增强社会适应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际工作经验、基本技能、调查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就业与创业奠定基础。
四、本专题调研的基本理论
无机材料专题调研的基本理论是《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工厂设计概论》、《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调研方法与调研报告》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
五、本专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1、巩固、深化和应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2、掌握正确的专题调研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步骤和方法;
3、掌握文献资料查阅与归纳整理方法;
4、了解和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企业生产过程、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情况;
5、了解和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情况;
6、掌握无机材料专题调研报告的编写方法,编写6000~8000字的专题调研报告,要求条
理清楚,立论准确,论述充分、严谨,逻辑性强,资料完整,数据可靠,分析正确,结论科学合理,文字通畅,书写工整,图表完备、正确、整洁;
7、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以及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本专题调研的内容提要
1、专题调研的目的、任务与意义;
2、文献综述;
3、某种无机非金属材料产品相关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情况;
4、某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情况;
5、调研结果分析与讨论;
6、结论;
7、参考文献。
七、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1、考核方式:考查。主要包括专题调研过程、专题调研报告考核二部分。专题调研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专题调研过程的表现、态度和作风情况以及专题调研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专题调研报告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专题调研过程的表述、专题调研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评分办法:指导教师根据专题调研过程和专题调研报告考核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成绩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等(70~8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五个等级进行评定。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1、本专题调研由教学系统一组织,每班安排2~5名指导教师,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调研,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专题调研任务。
2、《企业调研的艺术》、《调研方法和调研报告》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并掌握。
第五篇:《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8/3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开设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也是农学、园艺、生物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程。本课程在元素周期律、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及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含量测定的理论和方法。上述内容与相关专业对化学基础的要求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写作毕业论文及从事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散系、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2.理解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吸光光度法等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定量分析的常用测定方法。
3.掌握定量分析基本计算方法,能正确表示定量分析结果。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并且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学时分配表
章序章题讲授学时实验学时辅导学时自学学时小计1溶液和胶体42化学反应速率23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74物质结构基础55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56配位化合物47氧化还原反应68重要的生命元素自学9分析化学概论610滴定分析法611重量分析法自学12吸光光度法413电势分析法自学合计48
四、教学教法建议
本课程教学应在充分了解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既要注意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又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对于已习惯中学教学的新生一时难以适应大学化学学习的情况,教师在本课程教学开始就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内容的精炼,以使学生尽快适应。每章讲完之后应及时小结重点,以助学生理清思路,及时消化。化学热力学部分的教学应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抽象的概念进行理性思维;物质结构教学应借助教学模型、挂图及多媒体手段;化学变化与滴定分析可做一些演示实验;仪器分析则可多利用实物,使所授内容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备课、讲授、批改作业、指导自学、答疑与复习各教学环节应紧密配合。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各环节的比重。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 =平时考核(10%)+ 中期考核(20%)+ 期末考核(70%)。本文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及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
2.掌握溶液组成不同表示方法间的换算。
3.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1.1 分散系的概念
1.2 溶液的浓度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
1.4 胶体溶液
教学重点
1.稀溶液的依数性
2.胶团结构
教学难点
水的相图。
考核要点
1.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
2.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
3.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质量守衡定律和碰撞理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2.1 化学反应速率
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重点
1.质量作用定律及其应用
2.阿仑尼乌斯公式
教学难点
阿仑尼乌斯公式。
考核要点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阿仑尼乌斯公式。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2.学会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3.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4.掌握外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3.1 基本概念
3.2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3.3 化学反应的方向性
3.4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教学重点
1.恒压反应热的计算
2.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
3.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教学难点
1.熵的含义
2.范特霍夫方程及其变换形式的应用和意义
考核要点
1.掌握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
2.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第四章 物质结构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波函数、概率密度等概念;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杂化轨道理论及其与分子的空间几何构型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概念。
2.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含义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关系;物质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熟练掌握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理,能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特点及相互区别。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
4.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4.2 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描述
4.3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4.4 元素重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4.5 离子键
4.6 共价键
4.7 分子间力和氢键
4.8 晶体知识简介(自学)
教学重点
1.S、P轨道的角度分布图与四个量子数
2.周期表中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 杂化轨道理论
教学难点
1.对原子轨道概念的理解和两种角度分布图的异同
2.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考核要点
1.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及含义
2.能说明物质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能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
第五章 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Ki、pH、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缓冲溶液、溶度积常数等。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值的计算、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3..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用溶度积原理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方向。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
5.1 酸碱质子理论
5.2 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5.3 酸碱平衡的移动
5.4 缓冲溶液
5.5 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重点
1.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2.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难点
1.各类酸(碱)溶液的PH的计算
2.多重平衡的计算
考核要点
1.会写酸碱水溶液的质子条件式
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值计算方法
3.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及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原理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教学目标
1.了解配合物的组成及有关基本概念,配合物键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配合物的应用 2.掌握应用配位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配合物命名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6.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6.2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6.3 配位平衡
6.4 螯合物
6.5配合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
1.配位平衡常数的计算
2.配合物命名
教学难点
配合物键价理论。
考核要点
1.能够用配位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配合物命名。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1.掌握氧化数、氧化还原反应及电极电势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电极电势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次序方面的应用
3.掌握Nernst公式及其应用.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中指示剂类型及氧化还原滴定法特点、主要方法和应用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7.1 氧化还原反应
7.2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7.3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7.4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1.标准电极电势的应用
2.Nernst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Nernst公式及其应用
考核要点
1.掌握氧化数等基本概念及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其应用
2.掌握Nernst公式及其应用
第八章 重要的生命元素(自学)教学目标
1.了解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2.了解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时数
自学
教学内容 8.1 概述 8.2 S区元素 8.3 P区元素 8.4 d区元素 8.5 f区元素
教学重点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用途
教学难点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用途
考核要点
了解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用途
第九章 分析化学概论
教学目标
1.了解定量分析的方法分类和一般程序
2.掌握定量分析误差的来源、分类和减免措施
3.掌握有效数字的含义,正确取舍原则和运算规则
4.了解滴定分析方法的有关内容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9.1 分析化学的任务、方法及定量分析的程序 9.2 定量分析的误差 9.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9.4 滴定分析法概述
教学重点
1.误差的来源和减免措施
2.准确度、精密度及其关系
3.滴定分析的定量依据及计算通式
4.基准物质
教学难点
1.系统误差、偶然误差与准确度、精密度的关系
2.用运计算通式进行各种计算 考核要点
1.有效数字的取舍
2.运用计算通式进行各种计算
第十章 滴定分析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掌握强酸(强碱)滴定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分类及氧化还原指示剂的选择;理解三种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反应;掌握高锰酸钾法滴定条件的选择和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了解沉淀滴定法的分类及指示剂的选择;掌握沉淀滴定中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掌握沉淀滴定法的操作
4.熟悉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常见的配位滴定分析方法及计算结果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10.1 酸碱滴定法
10.2 配位滴定法
10.3 氧化还原滴定法
10.4 沉淀滴定法
教学重点
1.酸碱滴定曲线与滴定条件
2.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
3.配位滴定曲线
4.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和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5.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6.沉淀滴定中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德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多元酸(碱)滴定
2.酸效应曲线
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4.常用银量法的滴定原理及滴定条件。
考核要点
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测定计算
2.高锰酸钾法滴定条件的选择和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沉淀滴定中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
第十一章 重量分析法(自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重量分析法的特点及一般程序
2.了解影响沉淀纯度和溶解度的因素
3.了解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
教学时数
自学
教学内容
11.1 概述
11.2 沉淀的纯度及条件选择
11.3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
11.4 沉淀分离法
教学重点
1.影响沉淀纯度和溶解度的因素
2.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
教学难点
1.影响沉淀纯度和溶解度的因素
2.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
考核要点
影响沉淀纯度和溶解度的因素
第十二章 吸光光度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吸光度、透光度、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熟悉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4.熟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5.掌握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12.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2.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12.3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12.4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12.5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吸光度、透光度、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4.难点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5.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
考核要点
利用分光光度法绘制吸收曲线及标准曲线
第十三章 电势分析法(自学)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玻璃电极的膜电势及溶液PH的电极电势测定
教学时数
自学
教学内容
13.1电势分析法概述
13.2 电势分析法应用
教学重点
1.玻璃电极的膜电势
2.溶液PH的电极电势测定
教学难点
玻璃电极的膜电势
考核要点
溶液PH的电极电势测定
参考书目
[1] 黄蔷蕾,呼世斌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黄蔷蕾,呼世斌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张正奇编.分析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 刘约权编.现代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史启祯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 刘灿明,王日为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