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阳明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南方地区教案人教版(新)(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02:2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余姚市阳明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南方地区教案人教版(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余姚市阳明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南方地区教案人教版(新)》。

第一篇:浙江省余姚市阳明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南方地区教案人教版(新)

南方地区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太湖流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理解太湖的水乡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太湖流域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体会对于太湖流域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2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南方地区,对水乡城镇有一定的了解。3重点难点

重点: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难点: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4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1.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授法等,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太湖美》视频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视频上描绘的是我国的哪儿吗?太湖。

2、太湖在我国的哪儿呢?PPT展示四大地理分区图,根据刚才视频所展示的画面,你认为太湖流域位于我国的哪一地理区域?南方地区。对,教师在图中点出太湖位置。

3、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啊?气温、降水怎么样?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1月平均气温高于0度。除了这些共同的特点之外,南方地区不同区域有其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太湖流域的水乡特色。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太湖流域的范围与地理位置。

1、范围。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张太湖流域的地图。PPT展示。太湖流域包括这样的三部分组成,太湖流域地跨哪些省市呢?答: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这条就是长江。

2、地理位置。

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读图,说出太湖流域的地理位置?可以这样来描述:如北到哪里,南到 1

哪里,东到哪里。答:太湖流域北抵长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南濒杭州湾,东临东海,三面濒江临海。

(二)水乡的自然环境。

1、水乡的特点。【小组合作】

我们刚才了解了太湖流域的范围与地理位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书本第45页图6-25这一张太湖流域的地图。小组合作:仔细读图,你能从这张地图中读出太湖流域具有怎样的特色?水多(太湖流域水非常的多,因此我们把太湖流域这一带也称为江南水乡);城镇多(教师表述:有些城镇在古代的时候已纷纷兴起,一直延续发展到了现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古镇。)

水多体现在哪里啊?答: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下面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主要的河流与湖泊,并在地图上把它圈出。答:京杭大运河、黄浦江、苕溪、新浏河、东青河等,在北还有长江,在南还有钱塘江;太湖、阳澄湖、澄湖、淀山湖等。

2、太湖流域水资源丰富的原因。太湖流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河流与湖泊,形成了河流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的景象?答: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离海比较近,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强烈。

3、太湖流域成为“鱼米之乡”的原因。【小组合作】 由于太湖流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太湖流域自古就被人们称为著名的“鱼米之乡”。那么太湖流域为什么能成为 著名的“鱼米之乡” ?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角度进行探究。

地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降水丰沛; 河流湖泊:由于太湖流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缓,十分有利于人们开挖运河和沟渠,天然河湖和人工运河、沟渠一起,构成太湖流域完整的水网体系。平缓的地形和丰沛的降水,形成了太湖流域河流密如蛛网,湖泊星棋罗布景象。这也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灌溉。

(三)古镇的特色

1、城镇兴起的条件。【小组合作】

太湖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太湖流域成为了著名的“鱼米之乡”,许多城镇也悄然兴起,如同里、周庄、南浔等,那么这些城镇是如何兴起的呢?城镇的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温馨提示:阅读p46“阅读卡”,找出城镇兴起的条件。

答: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副板书)

2、太湖流域古镇具备城镇兴起的条件。

那么太湖流域的水乡是否具备了城镇兴起的条件呢?(1)物产丰富;太湖流域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农产品在满足自己需要后,会把多余的农产品卖掉,具有了交易的前提;(2)交通便利;太湖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河网密布,河湖众多,形成了便捷的水上交通。(3)人口密集;因为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上交通便利,适合人们居住,因此太湖流域人口较多,非常密集。(4)因为太湖流域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出现了店铺、街道、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为生的居民,工商业发达。小结:太湖流域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具备了城镇兴起的条件,其实所有的这些条件,都离不开一个字:水。太湖流域丰富的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丰收,使太湖流域能成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太湖流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从而使太湖流域形成了便捷的水上交通;太湖流域温暖湿润,适合人们居住,人口密集。这些都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也就是水乡孕育的城镇,城镇因水而生。(板书)

3、水乡古镇人们的生活

水不仅孕育了太湖流域的城镇,而且还与水乡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前,我们几个小组的成员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各方面的资料,下面我们请各小组的代表上来展示,下面在座的同学用一句话或几个字归纳出古镇的特色。

建筑(江南人家);交通(船、桥多,水上交通便利);饮食;娱乐活动;文化具有鲜明的水特色。

感谢各小组在课前的充足准备,同学们向我们展示了水乡城镇人们的特有的生活,非常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正是因为具有了浓郁的水乡特色,这些水乡城镇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4、新型城镇的兴起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湖流域水乡城镇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水乡城镇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江南人家――新式楼房;以水为街――宽阔的街道;小桥――现代化的公共设施。生活水平变得更加富裕,一座座崭新的城镇悄然兴起,焕发出新的活力。

你们看了这些图片感到高兴还是担忧啊?高兴,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吴老师却感到了几分担忧:古镇的特色、传统习俗随着现化化的步伐而逐渐消失,所以我们希望古镇在朝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保存古镇的水乡特色,首先就要保护好水资源。

通济桥图片展示,同学们,这是什么桥,有谁去过吗?通济桥,下面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姚江,姚江孕育了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我们余姚虽不是太湖流域的城镇,但余姚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也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城镇,我们作为水乡人,就要保护好水资源。同学余,水是生命之源,水乡孕育了城镇,孕育了繁华,也孕育了水乡人。保护水乡,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让生命之水常流,让水之故乡常青。

第二篇:历史与社会人教七年级下册(2012年新编)《南方地区》教学设计1

第二课 南方地区 水乡孕育的城镇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学会共处、共进,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2.通过水乡美景的再现和感知,深化对家乡的了解,对家乡、祖国美丽山水的热爱之情。3.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知识与技能

1.感知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态。2.进一步锻炼收集、分类、检索资料的能力。3.加深对不同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生活的认识。过程与方法

教师充分领会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搭建平台,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教师按自愿的原则,综合学生的学习意向,以两个探索取向组合成“探索小分队”,创造机会,让学全在质疑中求证,在求证中解决,在解决中寻找发现新问题的契机。

二、教学重点

1.学生应深刻认识到“水”对太湖流域的生产、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尝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建设家乡的设想。

2.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不同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生活的区域差异性的认识。

三、教学思路

1.以学生定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浅显易懂,他们对水乡的了解在某些方面远多于书本的阐述,脑海 中美丽的水乡画面要远比书本上的几幅图片生动。因此,不妨放手让学生自行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一些有共同研究取向的学生,可按自愿的原则组合成 “探索小分队”。2.以内容定学法。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他们希望教师能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 地学习自己想学习的内容,甚至走出课堂,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不学”中“学”。

3.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教无定法,但教法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即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中,教师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体验性学习,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甚至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

四、教学资源准备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及已有的社会知识,并着力开发网络资源,选取和课堂教学契合的资料,如乌镇的影音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1.老歌创新境,导入新视角。

新课伊始,通过播放《太湖美》VCD,展现太湖流域地形平坦、沃野千里、河湖沟渠密 布、良田万顷、城镇密集的区域特色景观。动听的乐曲,秀美的家乡风光,激发起学生浓浓 的乡情。正当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用实物投影在屏幕上展示出一张长江流域出土的三四 千年前炭化稻谷的照片,在做相应的介绍后,向他们提出了一个新奇的问题:“你能讲述这 粒炭化稻谷的历史故事吗?”学生一脸惊奇:一粒小小的炭化稻谷,竟然也牵动着历史?一 位教育家说过,抓住学生的心,就抓住了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过讨论完成信息的交换成为一种自发的需要。设置这么一个匠心独运的思维障碍,有效地 启示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自然条件在太湖流域家农业发展史及后来城镇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凸显新理念,力促学生发展。

课改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创设的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场景,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温床和沃土。

傍水而居的区域自然条件,影响了太湖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水乡古镇周庄的自然人文风景,按常规处理,以学生观看来获得体验、感悟为主。这样做亦可达成教学目标,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因为水乡少年们对这些镜头太熟悉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他们之所以观看,完全是为了敷衍老师。处于这种心理态势下的思维活动会求异求新吗? 教师在此又出新招,在“研究小组”充分研究了事先收集的水乡古镇的各类资料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就这段影视资料介绍水乡古镇里居民的生活。实践证明,这个问题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会竭尽所能,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做了介绍,甚至模仿《正大综艺》就某些镜头向全班同学设问,课堂的参与度远远超过教师“独裁”下的“一言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散,且思维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3.反思大发展,引发新争论。

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之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创造的课程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让贴近学生的经验、生活进入教学过程,可使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在学习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时,教师组织了“你身边的变化”的小讨论,旨在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中体验太湖周边城镇经济的大发展大变化。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水乡富裕乡镇的照片,最后教师点明,正是母亲湖──太湖的巨大奉献成就了太湖周边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正当学生沉浸在对太湖深深的感激中时,教师讲述了亲眼所见的太湖实景,当教师叙述到太湖湖面被一层绿油油的油漆似的蓝藻所覆盖,并且发出阵阵的恶臭,严重损害了太湖的旅游形象,而这些蓝藻是由于生活垃圾、工厂的生产垃圾往太湖中乱排造成的。接着又充满激情地反问学生:“太湖的子民就是这样回报母亲湖太湖的,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镜头对视觉和情感的反冲击力使得同学们议论纷纷,竭尽所能地为太湖的将来出谋划策。这个课堂高潮的出现,充分说明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充分挖掘蕴藏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才能展示的舞台,新课程所倡导的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互动生成等理念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4.发现新问题,激发新思索。

在区域自然条件的作用下,经过人类三、四千年的智慧累积,水乡的自然景观、人文 景观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特点。通过以上多种途径的感悟和探究,学生对此应该有了比较深刻的情感体验。到此,课堂教学无论从时间还是形式上来说,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下课铃声不代表思维的终止,而应是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开始。教师此时可引发学生新的困惑,亦可通过设问激发学生新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地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我们应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认识到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利用它。课堂的主要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一个在解惑后能让学生“生疑”并且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教学,那才是充分体现课改理念的现代课堂。

六、课堂教学设计引发的思考

1.自主不是放羊,需要引导。

在高唱“学生是学习主人”的今天,教师不能轻易放弃自己是指导者的责任。面对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尚不完备的初一学生,如果只是轻描淡写地布置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至于到哪儿去搜集,怎么搜集,则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据了解,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时间、学习能力等原因,根本无暇顾及。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假搜集、假发展、假课改。作为教师,应事先为学生列举几种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并给他们充裕时间、空间进行信息交流,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总之,教师应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行动中学习如何行动。

2.理念不是行为,需要转化。理念是高度概括的原则性指导意见,本身不可能获得教学效果,只有我们去认真地研读、揣摩,直至融会贯通,并以我们的智慧,创造性地把他们转化为具体的与学生经验相适应的操作行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三篇: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中学七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青藏地区教案人教创新

青藏地区

1教学目标

(一)了解青藏牧区自然环境、牧业生产、当地人们的生活和风俗;学会概括青藏牧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特色。

(二)学会观察各类地图和图片,从中获取信息,并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树立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2重点难点

重点:从资料中归纳青藏牧区自然环境、牧业生产、当地人们的生活和风俗特色 难点:分析青藏牧区自然环境对牧业和生活风俗的影响。同时还能分析牧业生产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导入

师:呈现有关青藏牧区的风景、风俗、生产、生活图片(1)说说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哪一地理分区?(2)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3)说说青藏牧区给你的初步印象 生:青藏牧区。

依据:学生根据图片说依据。

初步印象:海拔高,寒冷、以畜牧为主等等

活动2【讲授】活动一

师:这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会去旅游,那么首先我们应该要了解这个地方。

(1)你知道青藏牧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2)展示图片,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生产以什么为主?为什么该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同学们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探究呢?

(3)结合各类地图,说说青藏地区气候、地形、资源类型和特点,并分析地形气候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生:

1、根据已有的认知回答青藏牧区主要包括青海和西藏。

2、从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

3、青藏牧区为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寒冷降水少。地形主要为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资源有牦牛、藏羚羊等耐寒动物和大面积的草原。

影响:海拔高,太阳光强烈,有利牧草蛋白质合成。气候寒冷温差大条件下牧草植株矮小,茎干少叶。根据海拔变化,牧草返青期不同,可灵活安排放牧。深刻理解自然环境对生产的影响。

活动3【讲授】活动二

师:了解一个地区,不仅要了解地理位置找到他,也要知晓当地的风土人情。接下来看书69-70页,结合青藏牧区知识,请同学们扮演导游,向全班同学介绍当地牧民的生产方式、衣、食、住、行特色。(选择当中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准备,然后向同学介绍。)并从自然环境和牧业生产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学生看书,结合书本图片6-86、6-87、6-88,并根据课前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并结合学生已有认知看书思考,并小组同学认真讨论原因。最后总结归纳,形成表格 活动4【讲授】活动三

师:那我们怎么去青藏地区呢? 生:航空、铁路、公路

师:说到铁路就不得不谈到青藏铁路,它的建成结束了西藏自治区没有铁路的历史,也带动了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1)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青藏牧区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有哪些?(2)根据青藏牧区的优势和劣势,请大家为牧区发展提一条好建议。

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单4:学生结合已有认知经验,结合地形气候生产特色等,分析青藏牧区的优势和劣势。学生各抒己见提建议

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青藏牧区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资源 生产方式

青藏牧区生产生活 衣 食 住 行

活动6【练习】课堂练习

1、下列生产方式和青藏牧区相对应的是:()

A.靠天养畜

B.转场

C.现代化大牧场

D.逐水草而居

2、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高原和平原

B.平原和丘陵

C.山地和丘陵

D.高原和盆地

3、青藏牧区的人们主要饮食有:()A.米饭

B.酥油茶、奶酪

C.白食、红食、茶食

D.面食

4、下列关于气候特征的叙述,和青藏地区相对应的是:()A.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温差大

B.终年寒冷,降水少,有些地方终年冰雪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终年寒冷,降水丰沛,冰川广布

5、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①大气洁净

②晴天多

③日照时间长

④地势高离太阳近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青藏牧区的藏民一般居住在方便拆卸搬运的用厚重的牛毛毡搭成的帐篷中,那是为了: ①抵御严寒

②避免烈日照射

③适应游牧生活

④防止野兽侵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1

第2课 贞观之治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

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问题——讨论”教学法 [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教师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2课 贞观之治

1、()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的名字叫(),他要位期间的年号为(),他是发动()做了皇帝。

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他重用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为相,人称“房谋杜断”。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4、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采取的措施是()。

5、唐初沿用()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和();六部是指()()()()()()。六部隶属于三省中()省。

6、唐太宗为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7、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和()。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应该考()科。

8、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9、“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第五篇:浙江省泰顺县第六中学七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第课生活的故事教案人教版-精

生活的故事

1教学目标

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帮助学生考察描述社会生活的变化。其实无论什么地方,生活总在变化。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了解区域生活的内容,感受生活的变化,认识生活的世界。

1-1-6 知道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意义,感悟记录历史、认识社会的时空条件。

实施 1-1-6目标,描述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学习,虽有不同的学法与教法,但抓住关键点,找到其中的规律,把他用活,才教明白。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2学情分析

实施 1-1-6目标,描述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学习,虽有不同的学法与教法,但抓住关键点,找到其中的规律,把他用活,才教明白。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3重点难点

实施 1-1-6目标,描述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学习,虽有不同的学法与教法,但抓住关键点,找到其中的规律,把他用活,才教明白。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年代尺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制作《履历表》

(一)履历表

请根据自己成长经历,完成下列问题,你会更明白自己的脚印。

图1 履历表

准备与活动

1.课前分发《

履历表》梳理自己成长经历,整理几件大事,制作履 历表,并分析表上每一件事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课堂小组交流:选择一二个事件,分析事件时间、空间的既定性。

(1)在自作的《履历表》上,用“→”标出事件的时间、用“┌ ┘” 标出空间。

(2)“谁——时间——空间 ”一一对应,分析其中合理性。

(3)选择同一学习小组同学的,“谁”、或“时间”或“空间”多要置换,会怎样?

3.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通过自主学习后合作交流,促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

1.以时间和空间为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变化。

2.认识人生成长经历,发现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是历史一部分。

3.启示:记录自己生活中的“历史”,需要关注“时、空”两个要素。

活动2【活动】制作年代尺

(二)探究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的尺子——年代尺

根据制作的履历表上的大事,刻录在年代尺相应位置上。

活动3【活动】课堂延伸(总结)

通过自主学习后合作交流,促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

1.记录历史、认识社会,要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每个人都生活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离开时空条件,就无从说明过去的经历、把握现实的利益、规划未来的发展。

2.记录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的年代尺,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基本脉络。

启示:描述正在发生的历史,感悟记录历史的时间意义、空间意义。

活动4【练习】学教测评

1.每个人都生活在既定的 和

中,离开这两个条件,就无从说明过去的经历、把握现实的利益、规划未来的发展。

2.探究自己“历史”的条件是综合 和

要素。

3.是探究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的尺子。

4.案例分析:

制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年表(年代尺)

·莫言出生地: 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

·莫言出生日期: 1955年2月17日

·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

·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烟台市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

·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王国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年代年表 活动5【作业】制作自己家族或母校年表

制作自己家族年表或就读学校年代尺(选一)

要求一

1.与家长合作,列出入迁当地的族谱表,2.有较早定居地,或现居地、时间,3.与自己近3代直系表。

要求二

1.与教师合作,列校史大事记,2..建校年代、地点。

3.知名校友就读年限,4.自己就读情况,5.按列表,制作一帧××学校年代尺。

下载浙江省余姚市阳明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南方地区教案人教版(新)(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余姚市阳明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南方地区教案人教版(新)(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