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趣味教学法在高中篮球课堂中的运用探研
趣味教学法在高中篮球课堂中的运用探研
趣味教学法就是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当前形势下,趣味教学法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本文主要针对趣味教学法在高中篮球课堂中的运用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高中篮球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同学们的篮球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尤其是对大中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虽然如此,在我们的篮球课堂上仍然可以见到不少同学对篮球学习缺乏兴趣。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采取趣味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同学们的篮球学习兴趣。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篮球课堂中践行趣味教学法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游戏激趣
传统的篮球课堂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同学们的篮球学习兴趣,往往会让同学们感觉到课堂过于沉闷和单调,不愿意参与到篮球训练当中。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游戏来提高高中生参与篮球训练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篮球学习兴趣。
例如,一次在组织大家进行单手肩上投篮训练的时候,第 1 页 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兴致并不高。于是我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训练方式把两人分为一个小组,一名学生进行投篮的时候,另外一名学生进行干扰,规定可以移动投篮,总共投十个球。十个球投完之后,如果投篮的同学能够投中一个球,那名负责干扰的那名同学就要做一个俯卧撑;投中两个,那名负责干扰的同学就要做两个俯卧撑。如此类推,一轮投篮下来之后二人互换角色。这种训练方式实施之后,同学们的投篮训练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课堂上好不热闹。就连平时最懒惰的同学都动了起来,因为所有的人都害怕做俯卧撑。在这样的游戏化教学手段下,不仅训练了同学们的投篮水平,更提高了他们的防守水平,可谓是攻守兼备,一举两得。
再如,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运球训练的时候,可以采用带球追逐跑的游戏形式。让同学们在追逐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游戏的快乐,还可以在无形中训练运球技术,让枯燥的训练在游戏中得到升华。不断提高高中生的篮球学习兴趣。
二、比赛激趣
为了更好的激发同学们的篮球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新颖的教学比赛,让高中生在这样的趣味比赛中体验到篮球学习的乐趣。
第 2 页
例如,我曾经组织过这样一场篮球教学比赛。把班里的男生和女生打乱,每五人分成一个小组,但是要求每个小组内必须要有一个女生。分组结束之后,让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以五球为准,五球结束的时候胜利的一方可以在场上继续进行比赛,而失败的一方则要退下场来换另外一个小组上场比赛。这样的比赛方式由于有女生在场上,很多男生比赛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想在女生面前表现自己。而女生则因为很难与男生一起在场上比赛也变得分外兴奋。比赛经过几个轮次下来,同学们个个都是不亦乐乎,充满了对比赛的兴趣。
除此之外,为了有效运用比赛激发同学们的篮球学习兴趣,我还采用了别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比赛之前,要求每一位同学都给自己取一个NBA明星的名字,并把这些名字写在纸上,贴在球衣上面。这样在比赛的时候球上上似乎都是NBA球星了,他们仿佛是如有神助,个个表现的都非常勇猛。这样滑稽的比赛形式也引来了下面观看同学的一阵阵笑声。无形中激发了大家的篮球学习兴趣。
三、表演激趣
表演激趣也是一种激发高中生篮球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为了更好的激发同学们的篮球学习兴趣,我经常会组织进行一些花式篮球表演,让大家感受到篮球的另一番魅力。
第 3 页
例如,我每个学期都会要求同学们学习一些花式篮球动作,然后再表演给大家看。这些花式篮球动作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学习的。也有的是我亲自展示的。当同学们接触到花式篮球之后,都表现的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一些男同学们,他们都喜欢耍酷,所以私下里我经常看到他们聚集在一起训练各种花式动作。这点让我非常欣慰。尤其是进行花式篮球表演的时候,同学们眼花缭乱的表演让课堂中充满了快乐的氛围。
为了更好的引导同学们进行花式篮球练习,我还定期把搜集到的花式篮球视频播放给大家看。这时候很多同学往往都是目瞪口呆,被视频上的技术动作给吸引住了。就这样,同学们在花式篮球的熏陶下变得对篮球越来越有兴趣了。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教学方法之外,在高中篮球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很多种趣味教学法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过多赘述。总之,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要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同学们的篮球学习兴趣。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导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
第 4 页
第二篇:“六字”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六字”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人类教育史上有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捷克的夸美纽斯,把一对一的教学变为班级授课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夸美纽斯却没有详细阐述与班级授课制紧密相关的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第二次是德国的赫尔巴特,把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化、程序化,赫氏提炼的 “五段教授法”,第一次系统地构建了教授过程的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的流程模式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三次是美国的杜威,他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史上一次颠覆性的革命,使教学从传统的以师为本变革为以生为本,杜威的理论和实验极大地解放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遗憾的是他却没有具体指出怎样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的随意与散漫加剧了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下滑,至今这种影响还尚未消除。
三次教育变革,对全球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是各国的教育改革的步伐各有差异。就我国而言,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教育届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建国后几十年的教育,一言概之,建国后的教育传承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教育法”的衣钵(“五环教育法”则是脱胎于赫氏的 “五段教授法”),几乎一成不变的模式与步骤让老师们烂熟于心,由此衍生的弊端也日益突显,学生沦为知识的容器,缺乏主动性与创造力。正是在这种理性的审视下,素质教育的口号应运而生,一场呼唤解放生命的教育改革迅速席卷大江南北,但这场教育改革只是更多地停留在课程论层面,并没有对当时课堂教学带来多大的变革,直至2002年自上而下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才直接把教改的目光瞄准了课堂,通过一系列的通识培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老师们早已耳熟能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渐渐为广大的老师们所认同;但毋庸讳言,时至今日,在实践操作的层面上,尽管涌现了一批以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江苏的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为代表的课堂教改有实质性进展与突破的学校,然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内陆发展地区,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仍停留在赫氏倡导的第二次变革的层面。
几十年的教育改革,似乎让我们走入了一个教改的怪圈,笔者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自上而下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其实效与我们的想象与期待有那么大的差距,为什么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那么多的国培、省培、市培,课堂教学改革仍然步履蹒跚,难以在一线学校区域整体推进,诚然这里有众多缘由,但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无疑是一线学校的管理者未能在理论与教改的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切实的引导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引领老师,凝聚力量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改革。
笔者2008年调入开封县实验中学任校长,当时的实验中学,满堂灌的现象非常普遍,老师们试图通过加班加点提高质量,收效甚微。显然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偏离了教育的正常轨道。学习应该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再认识,对前人寻找出来的规律的再探索。学习不是课堂上老师唱独角戏――单向的知识呈现与灌输;也不是学生课堂上一味、热闹的展演――形式化的合作、探究。没有学生独立的与文本对话(阅读和思考),没有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没有过程与方法的呈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为了改变课堂教学现状,切实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实中的全体领导和教师上下齐心,苦苦探寻,通过五年的努力和实践,逐步提炼出符合实中校情、学情的“六字”教学法,致使学校的课堂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改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与突破,中考成绩连年跃升,使得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超过区域内同类学校。
实中课堂教学结构:对话文本→生成问题(设置情境)→合作探讨 →寻找规律(提炼方法,解决问题)→练习巩固 →检测评价 →拓展延伸 →课后反思(师、生)。这一结构模式,强化问题教学,让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解决、拓展延伸而展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上述课堂教学结构是我校通过五年课堂教改提炼生成的相对统一的教学模式,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式,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学科和不同的课型;每个学科不同课型还有不同的变式,同时我们又引导每一位学科教师注重课堂环节、细节的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过程的呈现方式:“六字”教学法――学、议、讲、练、评、补,同样围绕问题展开,生疑 →质疑 →析疑→测疑→解疑→达成。具体解读如下:
学:学在教前,重在生疑。
学贵独立。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一定要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要求学生自学时做到自觉、主动、独立,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自己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
学生自学时,老师必须提出明确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方法。
议:议在疑处,重在质疑。
议忌散乱。议要针对自学过程中提出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议可采用“248模式”的生生交流、讨论,亦可是组间的交流。对在交流和讨论中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交课代表或老师。(“248模式”即两人、四人、八人合作小组,学生合作商议的问题尽量在两人间解决,解决不了,扩大至四人、乃至八人)。
讲:讲在关键,重在析疑。
讲须精要。老师课堂上的讲解、点拨要做到“三不讲”、“三讲”。
“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探究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三讲”即:讲在学生思考后;讲关键之处(学生不懂、易错之处);讲学生想之未想,见之未见。
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上的讲解、点拨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倡导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在组内、组间乃至向全班同学讲解,学生讲解要努力做到:讲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重课前对话文本的实效;讲解题的思路、方法――重知识的梳理、归纳;讲奇思妙想――重发散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讲后必须给其他学生留有纠错、质疑和补充的时间。
练:练在当堂,重在测疑。
练必适量。适量、精当的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提倡把大量的练习时间放在课堂,及时反馈。练习要在保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练习的量。练习题要精选、精编,有典型性、代表性,要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练习时务必做到限时限量。
评:评在过程,重在解疑。
评要随机。评价应是全方位的,既应包括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应包括对过程的评价,还包括对老师教的和学生学的评价。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障碍以及学生学、议、讲、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要做及时恰当的点评和纠正,而不是放任学生无序、低效、错误地学习。
补:补在缺处,重在达成。
补需灵活。补重在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分为补救和补充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不足之处的补缺和补救,二是对知识必要的补充、拓展与延伸,中考链接,学科有机渗透,联系实际均属于“补”的范畴,还包括备课时针对不同学情的多种预设和课后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共同反思。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教学过程呈现方式的“六字”教学法可以在一堂课内有机组合,又可以向课前、课后延伸,因为教学是一个螺旋上升、开放、动态生成的过程。
“六字”教学法的提炼充分吸纳了杜威“学生中心论”的思想,更是基于当下教育界对有效教学界定的认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而有效教学简而言之,就是着力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福建师大的余文森教授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也正是充分肯定了这种认识,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启发、点拨和同学合作、互助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习得技能,生发智慧。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会有效、高效。“六字”教学法就是这一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学、议、讲、练、评、补”有机组合,动态生成;既强调学生独立学习,独自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的重要性,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突出教师引领学生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的必要性,强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的主导地位,通过学与教双向合力,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为确保“六字”教学法的推行,经过反复学习、思考、沟通,我们统一了思想,提出了课堂教学坚持三个始终――始终把尊重个性、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始终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状态;坚守八让――新知让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提出,疑点让学生讨论,实验让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组织,结论让学生得出,规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做到四个注重――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坚持两种做法――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集体备课、学案导引,使得“六字”教学法深入每一位实中人的心中。
“六字”教学法的提炼不是一蹴而就的,她是学校领导引领全体教职员工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历经几年艰难探索的结晶,她植根于实中教改的土壤,她让我们更加坚信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真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的关键。
当然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模式的提炼与推行,它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教育改革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校长是学校教育改革的灵魂,校长应是教育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否则校长对教育改革就没有话语权。校长不仅要在思想上引领,要让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了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明了教改的意义和价值;还要审时度势提出学校教改当下的目标与任务;更要在行为上引领,走进课堂,亲临教育教学第一线,直面问题,化解困难,凝聚人心,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感召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也许唯有如此,学校的教育改革才有可能进行得彻底持久。
第三篇:趣味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探究
趣味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探究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趣味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和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 小学数学 运用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42
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原动力。如果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将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很大障碍,且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让学生更加充满兴趣的进行数学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运用趣味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那么,究竟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有效运用趣味教学法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结合顺口溜运用趣味教学法
顺口溜的特点是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容易记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难记忆的,为了帮助他们更有兴趣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趣味教学法,通过顺口溜,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感兴趣。
例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识别与记忆秒针、分针和时针的区别,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顺口溜:“跑得最慢的为时针,个子小小,身材胖胖;跑得最快的为秒针,个子高高,身材瘦长;跑得不快不慢的是分针,身材匀称,不胖不瘦。”看到这个顺口溜之后,学生不由自主地读了起来,读了几遍就把整个顺口溜记了下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体验到读顺口溜的乐趣,而且掌握了秒针、分针以及时针的区别。
又如,带领学生认识“”时,我也同样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奶同胞的兄弟,要问如何区分,我们需要掌握诀窍。开口在前是大于号,开口在后是小于号;它们站在两数间,谁大开口朝向谁。”学生对这样的顺口溜兴趣盎然,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教学实践表明:结合顺口溜运用趣味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相关的数学知识,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结合道具运用趣味教学法
对于很多数学教师来说,上课基本上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然后上完整节课。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免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他们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道具,运用趣味教学法,给学生营造一种新奇的感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入探究所学的新知。
例如,教学“三角形”一课时,在导入阶段,我将一把摇摇晃晃的椅子搬到课堂上,学生看见后不明所以,心中产生好奇。我微笑着说道:“老师的这把椅子太破旧了,摇摇晃晃的,坐在上面非常不舒服,你们能帮助老师把它修一修吗?”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锤子、钉子和小木条,在我的鼓励之下,学生开始尝试去修这把椅子。学生通过反复的尝试,最终发现只有让小木条和椅子的结构形成三角形的形状,椅子才能更加稳定。椅子修好了,虽然不太美观,但是却牢固了很多,不再摇摇晃晃了。上述教学中,我通过展示道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让他们充分体验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这样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快乐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结合故事运用趣味教学法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为了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适当结合故事,在课堂中运用趣味教学法。为了让这一趣味教学法得以有效运用,我经常在课堂中自编一些数学小故事。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小明要过生日了,他的出生日期是2005年6月24日,但是小明觉得自己一个人过生日太孤单,想在学校内寻找和自己同样生日的同学一起过生日。在小明的努力之下,他终于找到了几名和自己同样生日的同学一起过生日。”听到这个小故事,学生个个竖起了耳朵,希望我能继续说下去,但我话锋一转,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年、月、日究竟是什么意思吗?”问题抛出之后,久久没有一个人可以准确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于是,我微笑着说道:“没有关系,学完这节课之后,你们就知道什么是年、月、日了。”听到我这样说,学生在正式学习本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都想弄清楚年、月、日究竟是什么意思。故事是课堂中的调味剂,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多和学生讲一些小故事,用小故事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
事实上,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一定能选择合适的趣味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希望我的一些看法和体会能给更多的一线教师以启示,运用更加有效的趣味教学法来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获得所学知识。
(责编 杜 华)
第四篇:教学法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教学法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陈正霞
高中音乐欣赏课是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认识、理解、鉴赏音乐的课程。因此较之小学、初中的音乐课模式,感性的东西减少,而理性的东西增多了。因此,高中音乐课相对变得内容深广、而形式变得单调了。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变换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这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笔者以为,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音乐作品的欣赏任务,除了掌握大纲精神,明确教学目的,最为关键的就是在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尽力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能力,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师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简便易行且为多数音乐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知识及音乐常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部结构复杂,意蕴深刻,有一定份量的作品。欣赏时,可运用讲授法,讲述作品故事背景,讲解变奏曲式及主题音乐等。这些知识内容都将对学生理解把握整部作品起到引导、启发和铺垫的作用,同时也为他们欣赏作品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许多难点要点在欣赏中也会迎刃而解。其他如欣赏交响乐、管弦乐等,也应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欣赏的基本知识。如对交响乐队的乐器、编制及位置
编排和曲式结构都要有一个大概了解。若叙述和描绘教学内容时,语言生动形象或穿插一些与讲授内容有关的趣闻,更能增添教学效果,这须依赖于教师平时就做个有心人,有意识的阅读和积累。
二、形象直观法
直观法是教师展示实物、图片或利用电化教具等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法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欣赏《草原放牧》辅之以蒙古大草原的镜头画面;欣赏《锦鸡出山》辅之以描写斗鸡的录像资料。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直观法如同讲授法结合,效果就更佳。如欣赏《芬兰颂》,在出示德拉克洛瓦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后,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象征自由的女神高举三色旗回头召唤着参战的人们。在画中,我们看到的自由是意志的旗帜,它高扬起胜利者的骄傲,低沉的号声是生命的苦难,它吹奏出最后一个凄厉的音符,奏出了生命对自由的第一声渴望,那飘扬的旗帜是生命对自由永远的向往。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感知得以加深,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归类比较法
构成音乐作品的各种因素,都有一定的相对性。音乐作品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取决于各种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和谐、有序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欣赏相同音乐作品,不同表达手段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按体裁品种、风格色彩、古今中外、演唱方法、乐器种类等进行比较。如按风格色彩比较:贝多芬的《第
五 < 命运 > 交响曲》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同样的时代背景,但作品风格大不一样。前者是一部悲壮宏伟的戏剧,而后者则是哀感动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如按器乐种类比较,同样是描摹大自然百鸟的鸣叫,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和笛子独奏《荫中鸟》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但都把百鸟的鸣叫声摹似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在中国民歌的教学中,将《上去高山望平川》、《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民歌手和歌唱家演唱的不同版本对比欣赏,既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原生态唱法,也辨别出歌曲节奏的不同。
四、情感体验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音的艺术。蔡元培先生说过: “ 我们在听了一首动人美妙的乐曲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生活多么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 体验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当听到柔和流畅的小提琴的音色,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听到婉转悠扬的笛声,能联想起清翠的山谷等。在实践教学中,中国京剧是较难讲授的内容,首先要选择精彩的影像、旋律优美的唱段以及与学生年龄相仿的人物唱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道出京剧的“唱、念做、打”,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随着录像学唱、律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走近京剧。
五、尝试创作法
尝试创作法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新举起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要求学生把感受到的音乐,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发展其智力,发挥其想
象力和联想力。例如:在讲授音乐要素时,可选用圣一桑的《动物狂欢节》中 “ 狮王 ”、“ 袋鼠 ” 等乐段来让学生根据对节拍、力度、速度、音区音色、旋律特征的分析推测乐段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某些音乐要素来设计其他动物形象。如 “ 一群小鸡 ”、“ 温柔的大象 ” 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设计来演奏。这样,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创作的形象效果非常感兴趣,同时对这些音乐要素的理解和记忆也更为深刻。在《醇厚的中原韵》这一课中,让学生用鱼咬尾的创作方法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尝试着写一首短曲,效果甚佳。其他,也可由教师写出几句歌词,让学生谱写曲子;或由教师写段小曲子,让学生填上歌词等进行创作。当然,这些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要适当。类似这种创作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运用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的能力,满足了学生音乐创作的愿望。
教学方法的优劣关系到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有时,在一节音乐课中,可能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上五种教学方法,并非音乐学科所独有的,也是其它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音乐学科中运用时更具优势,尤其是情感体验法和尝试创作法。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和选择教学模式,设计和创造教学,为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2009-11-25
第五篇:异步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异步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张鹏飞
[摘要]许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在高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异步教学法”是一项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分析了异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及采取的策略,以及使用“异步教学法”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构建模型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异步教学法个体化学习
一、什么是异步教学法
“异步教学法”是黎世法教授提出的,一种以学情理论为基础的先进的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是一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现代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独自学习:即学生独自一人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以及可利用的各种学习条件,遵循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合作学习:主要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包括两个学生一起研讨问题的“对学”和三五个学生一起研讨问题的“群学”以及全组或全班一起研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全体学”。师生互动指学生请教老师,学生在独学和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的需要可随时请教老师。学生的合作学习形式也可称为学生的互动方式。
在异步教学模式下,教师改变了过去手把手教学的习惯,成为学生学习的领导者。黎世法教授根据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概括出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是“举三归一,以一反类”,通过对少量相关典型基本事实的分析,归纳出一个基本认识结论,然后运用这个基本认识结论,去解决它所覆盖的一类问题。因此,他将教师的指导规律归纳为“五步指导法”: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效应,将学生的学习归纳为六步学习过程:自学—启发—小结—作业—改错—总结。将“五步指导法”应用到学生的“六步学习法”上就变成了黎世法教授的“六段教学法”,即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生学习(六步学习)—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效应。
异步教学法通过培养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使教学效果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异步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异步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要想从一个陌生的情况下了解、熟悉并适应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少不了教师的细心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
1.引导合作。异步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中包括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个体交流学习的保障,团队是否配合默契,学生是否有合作交流的激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直接作用于学习效果,老师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从不适应到最后采纳,科学引领,促进学生合作共进。
2.因材施教。异步教学法是一种为真正实施因材施教而采取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正视这些差异,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要让优等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普通学生在激励的作用下,不断充实自己,也让困难生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有信心点滴渐进,实现异步但是同向的发展。
3.评价鼓励。评价鼓励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优良学习行为给予肯定,通过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评价鼓励是推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最有效方法。
4.共同进步。共同进步体现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学生共同进步提供环境和平台,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三、异步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高中新课标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强化训练学生对于构造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异步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完成构建模型的训练。在异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和引导学生做好建模能力的训练。
例如,设计路线的问题。
(1)政府决定从A区向B区和C 区的居民免费赠送牛奶,已经知道A区到B区和到C 区的距离是相等的,但是B区在A 区的偏东方向,C区在A区的偏西方向。那么,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请同学设计一个方案,使得送牛奶的路线达到最短最快。这就是运用异步教学法中的“提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容易产生联想,构建出合理的数据模型。
(2)教师知道学生,在画出路线图之前,要确定好A、B、C三个区的具体方位,而实际上,问题中的三个区正好是构成一个等边的三角形。这个过程是异步教学中的“指示方法”。
(3)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分配任务了,可以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结合实际,画出自己设计的路线图。这个过程就是异步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过程,一般可以是单独的学习,可以是小组学习,也可以与老师共同学习。
(4)在学生画路线图的时候,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在异步教学中称之为“明了学情”。
(5)学生画完路线设计图之后,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设计,提出问题,对个别学生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与老师的指导紧密结合。这是异步教学法中的“研讨学习”。
(6)老师从学生的设计图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并讲解在实际中怎样才能使效果达到最佳。这是异步教学法的最后一个步骤,即“强化小结”。
四、总结
新课标的异步教学目标,就是使数学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愉快生活和发展的过程。充分运用异步教学法,有助于训练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研究热情,从而实现异步教学法的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