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活用”的认识和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活用”的认识和体会
何谓“活教”?我认为“活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意在“活”字上作文章。“活”字,《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第219页见①动有生命;生存(跟“死”相对);⑥形容生动活泼;灵活。以这两项注释看,“活教”就是有生命的教学;生动活泼,灵活的教学。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追求、体验“生活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教学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来实现。因为: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三大基本要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以教材为中介相互依存。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它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起着规定和制约的作用。而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千变万化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知觉、记忆,想象和语言思维等方面,都表现有能力的个性差异,学生在同一方面的思考中,也会出现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必须时刻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必须深钻教材,根据时代要求,自己的素质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对教材加以改造。也就是要求教师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为实现“活教”而服务。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如下看法和体会,就教于方家。
一、要实现“活教”必须转变观念,创设和谐的校园数学文化。转变观念,就是要树立现代数学课程观;建立现代数学观;数学教学观和学生观。常言道:教师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平时,我们往往以“课本上的都不会做”为理由来指责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埋怨学生。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还没有树立现代数学课程观的表现;又如有些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学生总比不上别人的好。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还没有树立和谐的数学教学观和学生的表现。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实际上立足我国数学课程的现实,构建面向21世纪的数学课程,实施“大众数学”的课程策略。既然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指责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埋怨学生呢?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学生涉猎的知识范围也越来越宽,学生需要的帮助也越来越多。如果老师没有树立和谐的数学教学观和学生观,那么,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自己的学生总比不上别人的好。”我看也无可厚非。有比较才有促进;才会制订更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才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不过,自己的学生哪方面比不上别人的学生?怎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教师袁滨渤说:“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今年寒假,我遇到了2003年教的一位六年级毕业女生。她跟我聊了目前学习情况、身体状况,家庭情况、交往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思路。我不敢说这些就是学生的悄悄话,但我总觉得我真的好幸福。近来我又收到了几位我只教了一个学期的六年级学生的手机短信和信件。其中的意思都是一些留恋的话语和在学校时难忘的事情,难舍的情怀。我想:尽管那时他们并不曾为我拿回多少奖状和名誉,但这些事实,确让我回忆到“活教”的魅力和“活教”的幸福和快乐所在。同时,也对教育的责任或真谛有所领悟,作为数学教师,其重要的任务应该是积极、自觉地促使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证的,模式化的数学观转变。从而有效创设和谐的校园数学文化。也更好地服务“活教”。
二、要实现“活教”,必须全面把握教材结构体系,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着落点。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以下七个部分:数与计算,量与计量,比与比例,代数初步知识,几何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和应用题。小学数学教材结构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是以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知识以及四则运算为主线,以数形结合为重点,把各部分内容按其彼此的内在联系进行编排;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分散,螺旋上升;三是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置于教材的中心地位,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四是寓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之中,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五是把数学知识和数学应用结合起来。
数学活动的效果检查,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当时完成,也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才完成。这就为我们“活”用教材,提供了灵活的操作空间和保障。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准促进学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知识的生长点和着落点。这样,学生必定能从挖苦、漫骂、指责的声海中渡到快乐、幸福的彼岸。从而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追求体验到“生活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比如:我在教“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时,其复习引入环节,按照教学要求,必须完成如下的教学任务:(1)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2)明确“除尽”和“整除”的区别。(3)知道整除的两种读法;(4)会用字母表示整除的意义。一般情况下,要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里完成这些复习任务,是不可以的,何况学生是在四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里只简单提出“整除”的例子,至今也近一年的时间了。结合这些实际情况,我紧紧抓住整除的意义引入教学。至于第(2)、(3)、(4)项教学任务,我通过适当的练习渗透,学生一时回忆不起来,或不会做的,我鼓励学生,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掌握。我认为: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活教”策略,要么不完成教学任务;要么新授课时复习环节占用时间过长;要么必须用2课时进行教学。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努力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着落点。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锐的情境中健康、和谐,持续地发展,这样就是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体验到“生活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三、要实现“活教”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活用旧教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千千万万富有历史责任感和专业追求精神的学校领导者和教师,正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着新课程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可是,我们知道《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后,一套新教材又将陆续面世,取代现行的义务教材。在这套新教材全部面世之前,如何做到“活用”旧教材,体现新《大纲》和《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发展?我认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合理改进课本例题,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比如《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数与代数”这个内容里,规定学生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而义务教材在“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中的例
2、例3(1)、例4及“做一做”和配套的练习十五中的习题,都不乏找到比10大的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显然是不符的。那么我们教学中就要灵活运用教材,实现“活教”,不能照本宣科。这样,才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才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也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分享生活的乐趣,从而促进我们的教学更加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人文的关怀。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追求数学教学的生命价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权力和责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让我们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吧!
第二篇:活用化学教材的几点体会[范文]
活用化学教材的几点体会
青原区曾山中学 刘孟桃
化学教材是由专业人员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我们的教学的依据。但是,教材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施教的“圣经”,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施教的基本素材,是我们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合理地处理教材,活用教材。下面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际,对活用化学教材几点体会。
一、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
教材中,各个单元的内容自成体系,各个单元的重点、难点体现得十分清楚,而在教学实际中,有时没有严格的区分,常常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的单元里的内容编排比较零乱,所以对教材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更有利于教学。如:第三单元中,把“课题2,分子和原子”放在课题4之后,使水的知识成为一个整体,也使分子和原子知识与第四单元的《物质构成的奥秘》连在一起了。又如第八单元中的“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就可以先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应用,这样的调整,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二、对实验的方法进行改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标明确提出的一个亮点。实验探究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而教材上的一些实验设计,操作方法的结果往往是现象不明显,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达到理想的效果,如第六单元实验
[6-1],证明木炭的吸附性,就可以改用活性炭粉,然后过滤的办法,为了证明,红墨水中的色素不是被滤纸吸附了,还要补做一个不加活性炭粉,只用滤纸过滤的实验,证明红色素的消失不是滤纸吸收了,而是被炭粉吸附了;又如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实验[6-6],就可以直接改用蓝色的石蕊试纸去做“四朵花”实验,这样的改进,使得效果更明显,操作更简单。
三、对教材的习题进行拓展
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适当的拓展。习题不再只是供学生练习的题目,而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和拓展的载体。这里的拓展,主要是指通过对习题内函和外延的挖掘,对知识进行适当延伸或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如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习题4(第65页)“用适量盐酸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除去„„”。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水垢是如何形成的。
(2)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3)为什么用盐酸可以除去水垢;还可以将硬水与软水的知识,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知识等整合在一起,甚至可以拓展为实验探究,因为这样的习题本身就为实验提供了素材,而且这种习题涉及到的实验具有趣味性强,取材简单,操作方便,而且知识覆盖面大的特点,对这种习题进行挖掘、整合、延伸,既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复习巩固知识,又能扩大知识的视野,使学生的化学素质得到明显地提高。
钻研教材,驾驭教材,活用教材,永远是教师的基本功,只有既围绕教材进行教学,又跳出教材的约束,合理地处理了教材、活用教材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才显得生动活泼而事半功倍。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2012年8月10日,踏着对梦想的追求,我来到临县南临学校应聘,8月20日开始上班,2013年1月28日,抱着满载的成果,结束了我的实习生涯。
在实习期间,我所带的是三年级数学,并担任班主任。教学第七单元时年,月,日时,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当讲完如何判断平年与闰年后,有个学生问我:“老师,那如何判断一年中的闰月呢?”这个问题其实在备课时我也想过,但是由于自己的愚笨,当我查阅完相关资料后还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策略模糊不清,并且看了一下教学大纲也没对此作具体要求,所以我决定舍弃。很遗憾,直到自己实习生涯结束,都没有给那位同学解答了这个问题。
今年返校后,系里为我们开设了小学数学解难这门课程,<:莲~山 课件 >看到这门课,我很欣喜,因为这对于我日后的教学将会产生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当老师讲一年中的闰月判断方法时,我更是高兴。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
但是我在想一个问题,既然是小学数学解难,为什么用的方法都是高中和大学知识呢?假如要给小学生讲这些,我在质疑:她们能听懂吗?我在想咱们这门课程是否能换种方式来教学呢?让这门课能够真正的应用于实际教学。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主欢看法,望老师能能考虑一下,谢谢。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的体会
数学教学中的体会
现代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有效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合作学习,下面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激发创造性的灵丹妙药。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说:“老师手里有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我想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可我只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不知道该怎样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看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一听老师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们马上来了兴趣。他们纷纷发言,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有的说:“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计算。”有的说:“可以把长方形纸片,通过折叠、裁剪、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对这些方法首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承认是有价值的思路,值得探讨。但同时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存在着局限。例如,测量一块平行四边形地的面积采用这种方法太麻烦。
二、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变主导者为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主动参与的空间、时间。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寻求答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形式就如何才能更简便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展开了实验。有的学生将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沿高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通过平移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直角梯形,再拼成长方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拼成的图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归纳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用脑思考,合作学习,不但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实验中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重视实践综合应用,培养数学意识
学生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我们班级要举行庆新年联欢会,要把黑板用平行四边形的彩纸装饰起来,黑板的长是2.5米,宽是1.5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15分米,要把黑板装饰满需要多少张彩纸?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思考,经过热烈讨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习题的设计,既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的意义,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了对数学的亲切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习惯和技能的培养,发挥合作学习应有的效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第五篇: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例说如何发掘语文教材的文本价值摘要:新课程改革,改的不仅仅是教材,更多的是教学的理念。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还要注重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本文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反思课例,谈如何发掘语文教材的文本价值。除了常见的教学定位—“看似叙事,实则写人”,可以借鉴如何刻画人物;可以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还可以借鉴作文谋篇布局之法。以教材为载体,围绕一篇,多方探究,充分发掘文本价值。关键词:教材 文本价值 语文教学 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自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以来,成了各级各类语文赛教活动备受欢迎的篇目。近几年来,观摩执教此文的公开课赛教课不下十次。此文为何如此受热捧?可能和此文适合一课时的教学有关。如果说仅因篇幅适中,宜于在一课时内展开,那么,其它篇幅较长或较短的篇目就不适宜做公开课的内容,显然失之偏颇。能入选教材的文章,自然有其值得入选的理由,有其存在的价值。任何一篇文章,如同一座蕴藏丰富的矿藏,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需求各取所需,但远达不到取之罄尽的地步。《记》也不例外。“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课改以来,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以教材为依据,使学生“得法于课内”,是“授人以渔”的根本要求。多数公开课赛教课都以“看似记事实则写人”作为重点,分析鉴赏塑造人物方法技巧。这个目标定位无疑是正确的,抓住了重点。但是,面对《记》这样一座高品位的富矿,还有哪些是值得语文教学者挖掘的?或者说,如何充分发掘教材的文本价值?不揣浅陋,试作如下分析。
一、塑造人物,手法多样-----学习写作之刻画人物 塑造人物,手法多样。人物出场时的外貌、神态、描写,开场白的语言描写,以及演讲稿工整秀丽的字迹等细节描写,演讲过程中时而“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时而“掏出手巾拭泪”的动作,这些都是正面描写。“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对比鲜明,从侧面表现出梁任公的影响力;“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同样是侧面描写,突出了这次演讲的感染力。正面侧面相结合,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角度进行刻画,文章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结尾,基于此,评价此文说是“看似叙事,实则写人”显然是可以的,文章确实通过一次演讲突出表现了其人“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这样的特点。因此,可以就写人叙事方面赏析借鉴,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及写作能力。
二、抒发情感,似淡实浓-----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作者如此评价梁任公,演讲中梁任公的浓烈情感在作者笔下得到充分展现。其实,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抒发也是值得品味的。“笔尖常含感情”恰恰是作者风格的体现。“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这是直抒胸臆,当然从“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次动人的演讲”这样平实的语言也不难体会得出;文中对任公演讲情境的追忆,无不体现出作者对任公的爱戴之深,文章结尾,“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样的简练的语言饱含対时事的深沉感叹以及对任公的无限赞叹;“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这样的语句又流露出对任公的深切怀念之情。总之,景仰、爱戴、怀念、感叹,情感丰富;情感抒发,自然而然,含而不露,似淡实浓。品味情感,借鉴在叙事中抒情,也应该可以作为此文品鉴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受到了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的饱含情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三、重点突出,小开高收------借鉴写作之谋篇布局 “凤头、猪肚、豹尾”,是写作谋篇布局的一般法则。文章开头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文章主体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占了大量篇幅。结尾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题目是的主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叙事集中,不蔓不枝。记一次演讲,结合作品,重点写了《桃花扇》、《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几个情境,可谓紧扣文题。文章切口小,入题快,重点突出,结尾短小有力,这样的结尾同时又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深化了主题。可以说,此文就章法结构而言,是一篇很好的范文。总之,就这篇教材而言,一课时固然限制了内容的取舍,但从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角度来说,可供选取的角度很多,值得品味借鉴也很多,可以重点赏析文章是如何塑造梁任公这一人物形象的;可以品味平实的语言如何表达丰富的情感的;可以借鉴如何谋篇布局安排章法结构的等等。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抓住重点,上出新意,围绕一篇,多方探究,如此,于课内得法,在课外受益方为可行。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掘教材的价值,是每一位教育教学者值得探索并努力付诸实践的课题。[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