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 初一历史教学中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渗透 -送交环境类

时间:2019-05-15 02:0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铭 初一历史教学中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渗透 -送交环境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铭 初一历史教学中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渗透 -送交环境类》。

第一篇:李铭 初一历史教学中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渗透 -送交环境类

初一历史教学中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渗透

李 铭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中教一级)

初一历史教学中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渗透

李 铭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中教一级)

【摘 要】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已成为现代中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尝试在初一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从而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在环境教育中可发挥的作用:

一、根据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教师正确的生态环境观,从而在教学中重视环境教育的渗透。

二、充分挖掘初一历史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

三、通过初一学年期间的历史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关键词】初一;历史教学;生态环境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伴随着人类诞生就存在着的问题。由于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人类文明在发展的同时,也正面临着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据此,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已成为现代中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环保教育内容,这决定了历史学科在环境教育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呢?笔者结合初一历史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树立教师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一)环境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现状

教育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开始把生态环境教育作为一种观念贯穿于历史课程中。但是,在当今历史教学主流中,对生态环境教育还流于形式:

1.初一历史教材中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设置和叙述方式,大多是不自觉的,往往是罗列史实,但上升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限;对于许多历史问题的分析,只从社会角度去诠释,而忽视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2.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渗透力度不够。这主要由于:一是部分教师本身就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大部分教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子,忙于传授应试相关知识,因此也就不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渗透;三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虽有渗透,但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并没有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我们理解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的时候,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是思想教育的扩大,否则就会限制我们的视野,有效的历史教学也无法实现。历史课标中提出增强学生“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展了我们历史教师的视野:从生态史观角度看,历史包括人类社会史和自然史,二者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历史的主题应是“历史中的人和自然”。故而,情感不仅产生于人与人之间,也应产生于人与自然之间。历史课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在这种观点指导下,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历史教育的任务就是以史为鉴,帮助学生培养和增强适应恶劣自然环境和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历史教师只有具有这样的生态观,才能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在更深的层面上找到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拓展视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

二、充分挖掘初一历史教材资源

初一历史教学内容是中国古代史,叙述了中华文明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壮大成就辉煌文明的过程,此过程中包含大量潜在的生态环境教育的题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大胆进行超越教材的分析,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就可以在初一的历史教学中实现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渗透。在本校初一历史教材——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中,隐含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有多处,这些知识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类,笔者统计如下:

(一)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实践

知识点: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又说,“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儒家孟子: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木,资源持续利用; 儒家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道家庄子:“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贾思勰《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配合; 徐光启《农政全书》水利法。

利用此类知识点,可向学生展现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先期意识。对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可正面肯定并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借鉴历史思考现实。例如:学习第11课百家争鸣,当学习到儒家哲人孟子: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木,资源持续利用。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去办事。笔者讲述该知识点时可适当提问:“假如你是当时的君主,你怎么看待他们的主张?”学生可分两派讨论,或支持,或反对。笔者进一步提出“他们的观点对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热烈的讨论,引导学生们得出统一的认识:当今人们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向大自然不断索 3

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对比先人的思想我们应该汗颜。当今人类更应该继承先人思想,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孟子提出的“天人合一”、荀子提出的“人定胜天”以及庄子的“人不能战胜自然”等思想加以比较分析,引导他们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此强化学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

知识点: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生活;大禹治水;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大量荒地开垦,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商鞅变法“重农桑”;秦始皇修灵渠,沟通长江珠江水系;秦始皇修阿旁宫、骊山陵,大量砍伐树木;汉武帝大力治理黄河;曹操屯田制;江南地区的开发:兴修水利,开垦良田;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元世祖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开通京杭大运河。

此类知识点可从正反两方面提供环保教育的素材。例如:学习都江堰一课,同学们了解了都江堰的修筑消除了岷江水患,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再通过对都江堰巧妙结构的分析,从而理解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学习曹操屯田制时,教师以此为切入点让同学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建立在对大自然的摄取与掠夺上。在中国的古代,农业垦殖虽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因历朝历代长期屯田而过度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气候恶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人类的野蛮掠夺,造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则是另一切入点。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生态环境也迅速恶化,出现了“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的情况。让同学意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负面影响,终究会反馈于人类自身,从而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三)自然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远古祖先在黄河流域生活; 丝绸之路上的兴衰; 两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

此类知识点一般可从反方面提供环保教育的素材。例如:谈到远古祖先在黄河流域生活,老师可介绍当时的黄河流域植被繁茂,河水清澈,远古的祖先在这里安居乐业。但是,随着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破坏,黄河水土流失严重,甚至达到“沙居其六”的程度,黄河流域成为了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黄河在历史上的多次改道及如今“地上河”的形成,无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为环境恶化不适宜生存,人口逐渐迁徙,经济重心南移到了长江流域。到了明清时期,黄淮平原更是日趋衰落贫困。通过黄河流域的古今对比,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然环境恶化对人类生活的巨大负面影响,唤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通过课外活动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环境破坏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例如:初一学年期间课业相对轻松,教师可以结合桂林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桂林,清洁漓江”实地考察,引导学生亲眼看到自己生活的漓江周边环境的污染状况和由此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并可组织学生通过对漓江的水文环境历史资料进行查阅,了解桂林人民为漓江污染付出的代价。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发展是如何重要,借此得到课堂上不能感受到的鲜明印象,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也会油然而生。同时,通过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也增加了历史的趣味性,可以有效提高初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左雷,《中学历史教学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载《甘肃教育》2001年第3期,第34~35页。

[2]陈新祥,《中学历史教育:环境意识教育严重缺失》,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8期,第8~9页。

[3]张聿军:《中国古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对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的一点认识》,载《历史教学》,2002年第2期,第41~43页。

[4]赵红梅:《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之初探》,载《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3~14页。

第二篇: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紧迫性

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在环境教育上存在一些明显偏颇。如中学历史教材从社会角度诠释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但忽视了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分析,对环境保护的内容很少涉及。而我们的日常历史教学,往往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却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至自然、生态环境常常被排斥在历史教学之外,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被割断。

然而,从古至今,人类粗暴地对待环境,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构成了对人类自身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由于不合理的水利灌溉和过度烧荒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衰落了;印度哈拉帕文化,由于掠夺性开垦荒地,使土壤草皮化和沙漠化,也衰落了;由于几百年狂滥的农业开发、毁林开荒,玛雅人失去了沃土,也失去了曾孕育玛雅文明的基础,最终,玛雅人从地球上消失了。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出现了“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的状况。到了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工业废水、汽车尾气,以及人们谈之色变的“疯牛病”、口蹄疫、SARS、沙尘暴等问题。人类的过分开发带来的地球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尊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法则的惩罚。面对当今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发展中的环保内容,在吸取先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使学生提高对国家、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1.挖掘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虽然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完整、系统地体现出来,但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环境问题已包含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负面影响中,只要历史教师加以深入分析,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例如“北京人”(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说:“那时的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而在“黄帝的发明创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开篇第一句,说“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个黄陵县……”。于是,笔者提请学生注意,中华民族的祖先之所以选择了黄河流域作为生存繁衍的地区,无疑是因为那里森林茂盛、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而现在的这些地区已成了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这么大的历史反差是怎么造成的?答案只有一个:人类的过度开垦。“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烧光了山上的森林;过度放牧,牛羊啃光了地表的植被,使土壤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一部分田地被暴雨毁坏了,人类只能向仅存的少量山林进军,而森林进一步遭受破坏,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如此恶性循环,终于形成了今日贫瘠的黄土高原,这样讲解能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森林、保护水土的重要性。

再如在“张骞通西域”(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初年,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在“玄奘天竺取经”(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一目中讲玄奘用两年时间经过20几个国家,终于到达印度。为了进行环境教育,笔者作了补充,告诉学生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描述当时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繁华景象:“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七里十万家”。然而,历史发展到今日,昔日鼎盛繁华的西域三十六国,早已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四望黄沙,城垣倾颓”,森林毁灭,“黄龙”肆虐,古代文明就这样一个个被黄沙所埋没。

中国文化史的许多内容均是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教材介绍贾思勰及其农学着作《齐民要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时写道:“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他着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我们可以从剖析历史上的重农抑商、经济开发等措施入手,对学生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历史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教科书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实和依据,历史教师应通过有机的渗透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特殊的环境教育作用。

2.联系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历史教师应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例如,在讲授“我国国都由西安向北京转移的原因”时,笔者先提出“为什么元朝以后我国都城长期设在北京”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生态环境方面查找原因:两宋以来,黄河中下游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入海口长期在天津至淮河一带摇摆,黄河的长期泛滥破坏了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故元朝以后的都城迁至了远离黄河的北京,经济重心也完全转到长江流域,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然后,联系现实,如2000年4月,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十几次较大范围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其强度和密度为历史所罕见,京津地区学生亲身感受,深受其苦。经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大家明确了人类对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遭到破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现在的都城北京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就是其中典型事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现在我国环境污染十分严峻,其中大气污染有扩大趋势,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水污染继续扩大,主要江河湖库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78%的城市河段已不宜作饮用水源,50%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植被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土质恶化扩展,每年流失的土壤有50多亿吨,全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15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且土地沙化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在增加,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中国环境问题已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3.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历史课外活动是环境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开展多种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环境破坏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讲,活动可以采用义务劳动、课外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例如,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笔者组织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每周一天,利用业余时间捡拾校园垃圾,帮助食堂打扫卫生,擦洗楼道扶手等。组织学生深入所在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或相关部门调查了解大港几十年来的环境变化。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总之,中学环境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面对21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其他学科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责任心,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2012-2013第二学期

三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数据世界》课堂教学课例

韦 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了解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并尝试收集一些数据。

(3)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目标:

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

(2)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做环境保护的小小宣传员,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

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根据要求收集、整理、概括资料的能力。

2.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关键: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体会估算方法。

三、教学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大家好,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师出示自己看过的一条新闻(师出大屏幕——关于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的强烈地震,并引发的海啸的图片资料)。

师:指大屏幕在这条新闻中出现的数字,我们把它叫做数据。师:数据也有数据的世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数据世界——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到这样的新闻和这些庞大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思考)谁来谈一谈?(生谈)

师:不但说的好,而且还很有爱心,老师真的很喜欢你们,在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爱心。是啊,为遇难者们的生存而担心,他们吃什么呢?师出示大屏幕,假如平均每人每天需要0.5千克的大米,这500万灾民每天大约需要250万千克大米,250万千克大米到底是多少呢?怎样来说明这个较大的数据呢?老师可以给你个提示(我们平时买的一袋米是25千克)(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多少间教室、桌子?„„)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小结:理解较大数据应把整体分成部分或与身边的事物去比较,这样你理解的会更好。

师;这些灾民每天要吃250万千克的大米,(板书250万)光有吃的不行,还需要„„生答(水)呀。

师:水是生命之源吗?师板书水。你如何得到这个数据?(没有告诉你一人一天要喝多少水?)你怎么办,通过什么方法收集?

师:请你来说一说(指生说)查资料、访问他人、做调查等。师:说的非常好,有这么多收集数据的方法,你打算如何得到每人每

天喝多少水的数据呢?(生答)。

师:我们已经知道每人每天需要2.5升水,那么500万人每天大约需要(1250万)升水。生答。

师: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水龙头没有拧紧,水一滴滴的往下滴(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如果每分漏30滴,10分钟大约是1毫升,那么1小时会浪费(180)毫升水,大约(14)时浪费的水就够一个人一天维持生命的用水。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浪费(130)升水或供一个人维持生命约(52)天。

师:我国北方相对南方是缺水的,因此,我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南水北调,有的同学对南水北调不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大屏幕)指生读。

师:太了不起了,可见我国的科技现在是多么的发达,所以说好好学习是可以让我们心想事成的。同时我们要节约用水,要珍惜每一滴水,要保护环境。

师;如果让你把这250万千克大米运往灾区的话,你还应考虑哪些问题?谁来说一说。(1.装多少箱 2.用多少辆车 3.需要多少仓库。)

师:这么大的一个数据是非常精确的吗?(生:不是,估计的)师:是用什么方法估计得到的,(小组讨论)

师:非常好,同学们的方法还真的很多,不论你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要去开动脑筋,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解决,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巩固拓展 激发情感

1.树木就像空调机一样,每平方米的树木每天向空中散发6千克的水分,这样水分吸热而降低气温,那么100平方米的树木可向空中散发(600)千克的水分。

2.你们知道一平方米树木每天可以释放多少氧气,吸收多少二氧化碳?(700克氧气,900克二氧化碳)

3.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消耗250克氧气,呼出900克二氧化碳。假设一

个人一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是由植物提供的。那么,一个人一天大约需要1平方米的树木来提供氧气? 按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幢楼有居民120人。那么,大约需要120平方米的树木。

4.制造1吨纸需要砍伐17棵树,如果12亿人每人浪费一张纸(150张纸约重500克),需要毁掉多少棵参天大树?(68000棵)

5.谈一谈周围的绿化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节约用水)

(四)全课小结 升华情感

师:数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它能够把要说明的事物表述的更准确。

师:通过这节课的交流,谈谈你的感受?(生谈)

师:大家的思维很活跃,表现得不错。老师感到非常的幸福,因为遇到了你们,你们一个个是充满朝气,充满憧憬,充满爱心的你,保护绿色的你,节约用水的你,保护环境的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植树造林,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愿我们都是环保守护者、宣传员!

教学小结:本节课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进行简单的估算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大数据的估算。同时也渗透了环境教育于课堂教学,使得这节课教学事半功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喜爱上数学,在少年儿童的心灵中播下环境保护的种子,使其终身受益,也为培养有良好环保意识的社会公民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三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数据世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了解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并尝试收集一些数据。

(3)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目标:

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2)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做环境保护的小小宣传员,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

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根据要求收集、整理、概括资料的能力。

2、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关键: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体会估算方法。

三、教学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四、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台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大家好,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师出示自己看过的一条新闻(师出大屏幕——关于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的强烈地震,并引发的海啸的图片资料)。

师:指大屏幕在这条新闻中出现的数字,我们把它叫做数据。

师:数据也有数据的世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数据世界——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到这样的新闻和这些庞大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思考)谁来谈一谈?(生谈)

师:不但说的好,而且还很有爱心,老师真的很喜欢你们,在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爱心。是啊,为遇难者们的生存而担心,他们吃什么呢?师出示大屏幕(1)假如平均每人每天需要 0.5 千克的大米,这 500 万灾民每天大约需要 250 万千克大米,250 万千克大米到底是多少呢?怎样来说明这个较大的数据呢?老师可以给你个提示(我们平时买的一袋米是 25 千克)(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多少间教室、桌子?„„)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 小结:理解较大数据应把整体分成部分或与身边的事物去比较,这样你理解的会更好。

师;这些灾民每天要吃 250 万千克的大米,(板书 250 万)光有吃的不行,还需要„„生答(水)呀。

师:水是生命之源吗?师板书水。你如何得到这个数据?(没有告诉你一人一天要喝多少水?)你怎么办,通过什么方法收集?

师:请你来说一说(指生说)查资料、访问他人、做调查等。

师:说的非常好,有这么多收集数据的方法,你打算如何得到每人每天喝多少水的数据呢? 生答。

师: 2.5 升水大约是多少呢?

师:我们已经知道每人每天需要 2.5 升水,那么 500 万人每天大约需要(1250万)升水。生答。

师: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水龙头没有拧紧,水一滴滴的往下滴(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如果每分漏 30 滴,10 分钟大约是 1 毫升,那么 1 小时会浪费(180)毫升水,大约(14)时浪费的水就够一个人一天维持生命的用水。一个月按 30 天计算,大约浪费(130)升水或供一个人维持生命约(52)天。

师:请大家自由讨论解决,(同桌、自己、小组)(师巡视、指导)

师:有的同学已经坐好了,看来是已经解决了,那好,谁来说说。生汇报。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同学们得到的数据,我们会得出一个什么结论?造成地震及海啸的原因是什么呢?生答。(上面的数据与水龙头拧得松紧有关;人类对环境破坏的结果。)

师:我国北方相对南方是缺水的,因此,我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南水北调,有的同学对南水北调不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大屏幕)指生读。

师:太了不起了,可见我国的科技现在是多么的发达,所以说好好学习是可以让我们心想事成的。同时我们要节约用水,要珍惜每一滴水,要保护环境。

师;如果让你把这 250万千克大米运往灾区的话,你还应考虑哪些问题?谁来说一说。(1、装多少箱 2、用多少辆车 3、需要多少仓库。)

师: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 69 页。

师:这么大的一个数据是非常精确的吗?(生:不是,估计的)

师:是用什么方法估计得到的,(小组讨论)

师:非常好,同学们的方法还真的很多,不论你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要去开动脑筋,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解决,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巩固拓展 激发情感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来完成这些练习。(出示大屏幕)

1、树木就像空调机一样,每平方米的树木每天向空中散发6千克的水分,这样水分吸热而降低气温,那么100平方米的树木可向空中散发(600)千克的水分。

2、你们知道一平方米树木每天可以释放多少氧气,吸收多少二氧化碳?(700克氧气,900克二氧化碳)

3、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消耗250克氧气,呼出900克二氧化碳。假设一个人一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是由植物提供的。那么,一个人一天大约需要(1)平方米的树木来提供氧气? 按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幢楼有居民120人。那么,大约需要(120)平方米的树木。

3、一棵生长50年的树每年的生态价值——制造31250美元的氧气,2600美元的蛋白质,防止大气污染62500美元,涵养水源、促进水分在循环37500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加土壤肥力3125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32150美元,综合价值197250美元≈20万美元≈180万人民币。

①如果建造一所希望小学需要40万元,180万元可以建造(4)所希望小学? ②如果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5万元,180万元可以培养(36)名大学生?

4、制造1吨纸需要砍伐17棵树,如果12亿人每人浪费一张纸(150张纸约重500克),需要毁掉多少棵参天大树?(68000棵)

5、谈一谈周围的绿化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节约用水)

(四)全课小结 升华情感

师:数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它能够把要说明的事物表述的更准确。

师:通过这节课的交流,谈谈你的感受?(生谈)

师:大家的思维很活跃,表现得不错。老师感到非常的幸福,因为遇到了你们,你们一个个是充满朝气,充满憧憬,充满爱心的你,保护绿色的你,节约用水的你,保护环境的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植树造林,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愿我们都是环保守护者、宣传员!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五篇: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自然环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破坏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流失财富。现今中国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虽然局部在改善,但总体上呈恶化趋势。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中明确指出:“环境保护是一项新的事业,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要把培养环境保护人才纳入国家教育规划;中、小学要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保护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保障,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家园,就是积累财富,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青少年是未来的创造者和主人,只有让他们认识到破坏环境是在危害自己的生存,形成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才是重中之重。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环保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加强学校的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从小就爱护周围环境的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养成节约资源,保持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小动物的良好习惯,使他们能够主动维护身边环境。所以我认为科学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以教材内容为起始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态环境的理论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从三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内容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空间科学等,并注重科学技术,环境(STSE)相互联系的原则,且各年级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所以在内涵上将环境保护内容有机融合在科学课教学中正是教育的最佳手段。

例如,六年级有一个单元是《环境和我们》,三年级有《地球上的水 》,讲地球上水的分布,淡水资源非常有限,水的污染非常严重,以及被污染的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危机等;六年级讲到:酸雨都会使得森林、湖泊遭受破坏;臭氧层空洞直接危及人类健康;温室效应的气体的增加使得地球逐年变暖,海平面逐年上升……所有这些环境问题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的问题。

五年级科学课上册第一个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从探究植物的外部生存环境对其生长状况的影响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动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以及周围环境对动植物生长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生物与环境”单元让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性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人与环境”单元让学生感悟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

所以,科学课的教学非常有利于环境教育的进行,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环境教育与科学课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内容为平台,将保护环境渗透其中,使它们水乳交融,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逐步为学生构建一座生态环境的高楼大厦。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我身边环境的变化”调查活动

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让他们发现周围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开展全班性的讨论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意识到身边小事就有可能破坏环境,而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保护环境,为学生敲响保护环境的警钟。

3.积极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学是孩子的天职,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位小学生都渴望参与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所以充分利用科学课开展以生态环境教育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参与到爱护环境,治理环境的行为中去。

下载李铭 初一历史教学中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渗透 -送交环境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铭 初一历史教学中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渗透 -送交环境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张帮胜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使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跨世纪的人才必须符合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要求,把我们的接班人培养成具有现代意识的人,而环保意识是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保......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第四中学 闫文东 摘要: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提高全人类的环境意识,必要而紧迫。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国内外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了。为了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广州市黄埔区荔园小学 刘文涛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与兴衰,也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 努力。不断培......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谦宁小学 刘若雪近几年,我校注重把环境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使保护环境成了全校每个师生的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研究 杨 冬 梅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在中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出具有......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虎城小学初中分部 张学碧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不仅是保护环境的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