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5篇)

时间:2019-05-13 02:3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

第一篇: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

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山东省曲阜市孔子中学 李建鹏(中教一级)

通讯地址:山东省曲阜市延恩东路31号 邮编 273100 联系电话***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教育不仅保存着文化,也在传递着文化,同时教育本身又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割.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活动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上,而且也表现在教学观念、教学理念等方面.同时,这种影响一方面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活动的现代化,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对于此种情况,我们应本着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活动.1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包括科学文化又包括人文文化教育教学是一种文化的观念已被世人广泛认可和接受:各种文化在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自己学科的思想、方法、概念、定律、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无论是从文化是一个概念,还是从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文化也应该毫不例外的既包括科学文化又包括人文文化.教育教学,作为传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使它本身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此意义上讲,教学活动也属于文化范畴的活动.于是教育教学就自然而然承担起文化的功能,也因而兼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功能.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前者着重于精神价值,后者侧重于技术知识的工具价值,二者的结合促进了人的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本学科基础知识,认识和了解各学科学科学方法的同时,通过了解文化创造时所表现出的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社会发展和人类与环境的关注以及他们的高尚情操来培养自己的科学观、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价值观.传统的教学受知识观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以学生被动接受客观知识为主要目的,并把教学异化成为一种目的鲜明的系统的灌输、启发、教化、培养的社会功利性活动(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而非文化性活动(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的).因此就没有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着的文化的深层作用——人文教育,其人文价值被严重忽视了,甚至出现了“只见物不见人”的极端偏向.由此带给学生的仅是枯燥的概念、无味的公式、做不完的习题和没完没了的考试,错过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机会.新课改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知识本位”的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学生本位”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更深层次上讲,它意味着人们已经意识到原来教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通过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来引导教师关注并改善这一状况.影响文化层面教学的因素

教学作为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它不仅要传承文化的外在特征——概念、形式、符号等等,还应将蕴涵于其中的人类创造和人性的价值内化至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使学生从中得到教益,受到启示,开阔眼界,吸取营养.只有当我们重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时,教学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想真正实现文化层面的教学,至少要充分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2.1文化背景

这里的文化背景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学生自小生活于其中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生深刻影响的我国传统文化背景;文化所根植的文化背景;学生学习时已经具有的主体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佛家和道家思想为辅并杂有其他思想的文化体系.其核心是儒家伦理纲常,虽然主张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合一,但重社会轻自然,重综合轻分析,重思辨轻逻辑[2].与西方的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缺乏的是科学精神.在过去,这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而现在,这种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又会潜在地影响我们对文化的有效学习,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唯“书”是从、唯“师”是从,迷信权威,缺乏质疑、批判与创新精神,重结论轻过程、重观点轻实验等不良现象.而这种影响的后果只有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需要独立进行研究时才会显现,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和隐蔽性.因此只有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对教学的潜在影响才能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学生学习根植于西方文化背景的文化时,会因为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文化上的“冲突”,最终会造成学习的困难.因此,教学要考虑到隐形在课程中的西方文化,向学生适当阐释一些知识后面的西方文化背景,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文化“冲突”,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充分挖掘和拓展教学的功能.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个体,由于各自生活成长的背景不同,在学习之前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世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经验认识、世界观和价值观等.这些独特的思维方式、经验认识、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构成了学生个体学习时的主理文化背景.学生的主体文化背景也许大多只是凭经验和主观判断对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认识,但却是学生通过在观察和理

解世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因此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并且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文化背景,把它作为教学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主体文化中生长出新的、符合科学规律和价值标准的文化成分.2.2教师观念和素质

作为教学过程的施教者、指导者的教师,其自身的观念和素质,也是影响文化层面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教师的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可见仅就教师的学生观和知识观作粗略阐述.就教师的学生观来说,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学生是机械被动的学习者,是盛纳知识的容器;另一种则认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是能动的建构知识的主体.作为教学范畴内的知识,一般也具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外显的学术形态,另一种是内隐的教育形态.前者有实用的价值,这种实用价值对学生而言最直接的莫过于应试,效果简单而直观;后者具有教化的功能,这种教化功能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效果缓慢且不易观察.因此,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考上大学或进行工作,那他就会重视知识的实用价值而忽视知识的教化价值,也会因此而采用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也就谈不上人文层面的教学了.所以不同的学生观、知识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能否真正做到文化层面(深入到人文层面的)的物理教学.对教师而言,具有正确的观念,只是能够进行文化层面物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另外还应该具有将观念付诸实施的过硬素质.如果教师仅仅是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钻研,而对哲学、心理学、美学与传统文化、艺术等方面都缺少深入的理解,就不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不能形成教师所必须的健全品格,不能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这种情况下,即使具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想进行文化层面的物理教学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只有正确认识和利用我国传统文化,本着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使使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广大,推动教育教学更好的发展。

第二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

贵州省兴仁县大山中学黄国超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天人合一”的哲思想;想到成熟、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想到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会想到“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值得弘扬传承的,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条扁担抱着走。” 的婚姻模式,就有悖于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所以,我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更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在中国不断传播蔓延,甚至泛滥,比如,大部分学生、社会人都迷上了过洋节,而淡化了我们自己的春节、端午节等等。传统文化作用在逐渐减弱,受到了空前冷遇。尤其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原因是害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是我们教学的思维误区。所以,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而语文恰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因此,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注重语言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通过文化的感染、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提升,建构人文精神与人文性格,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我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二十多年来,我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臵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现在,回顾自己所走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之抛砖引玉。

一、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正如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里所说的“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可教”一样,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为此,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要广博,思维要灵活,师生关系要和谐。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高低,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则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语文课堂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这样尝试的:

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

论说文(如韩愈的《马说》、贾谊的《过秦论》等)

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等)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 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曹刿论战》)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

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硕鼠》《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选入人教版初中中语文课本的诗歌如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词,即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曲,即元曲,主要由杂剧和散曲组成。我们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课本主要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赋,主要是汉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当然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汉赋也经历了汉赋、辞赋、俳赋和文赋等几个变体。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则属于文赋。

这些传统文化皆是显性教授的内容。那么,隐性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在课文里。

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云:“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光又在文中讲到“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解释说:“宁,安也。谓问安也。”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问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 这就是传统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两个传统文化的因子:古代官员的任免升降制度,和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古代官员的任免与升降,这里简单地讲。除、授、拜、封、召等都表示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讲到“拜臣郎中”“除臣洗马”等;还有转、调、徙、迁等都表示调动官职,如《张衡传》中讲张衡仕途“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罢、免、黜、左迁主要表示免职或降级,如上文讲到的“屈平既黜”等。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他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确定“合纵”政策,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在东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连横是强秦为了避免六国真正团结起来,自己孤立无援,就派张仪游说各国帮助秦国攻打其他弱国。后来的成语“纵横捭阖”就是由此而生。

不管是显性的传统文化还是隐性的传统文化,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努力让传统文化渗透、滋润我们的年轻一代。

不忘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作业是我们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大致可分为平时作业和假期作业。平时作业除了考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可以借势渗透传统文化。在布臵平时作业时,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古诗文的熟读与背诵。古诗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或者是其载体,熟读或者背诵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

2、作文的布臵与写作。

学生在写作文时,多多少少会引用古代名人的事迹或其诗句,而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渗透。

3、成语的日常积累。

我们整日讲中考考题型,说成语是一种必考题型,想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但请不要忘记,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可见,成语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除了平时作业,还有假期作业。我们布臵假期作业时,已经并且还将如此进行下去,即让学生在假期中读一本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看一部高质量的古装电视剧,抑或让学生体会春节的习俗,看一看挂满街头的灯笼,抄录并仿写几幅对联等等,相信传统文化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意识当中。

4、重视书法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用筷子吃饭,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汉字构型中表现出来的对称、平衡、流动与形象四种美,书写过程中的动态美、新鲜美,使中国书法成为具有图像性美感的艺术。放眼世界文字,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像汉字那样可以独立发展成一门享誉世界、博大精深的艺术。

四、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使者

其实,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还需依靠教师的推进和落实。教师就是要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要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当仁不让。而要做好这个艰巨的工作,首先需要高度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为教书而教书,或是为高考而教书,语文教师就成了一个狭隘的工具;有了责任感,语文教师才能勇于贯彻传统文化的精神,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次,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语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要想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我们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事实证明学生对传统的东西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因为缺乏生动有趣的形式让他们接受,也缺少参与感受民族文化的机会和氛围。只要引导得法注意营造“书香校园”及“书香氛围”,学生一定会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语文教师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吧。常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教育者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要以忠诚为信念,以模范为榜样,以责任为准绳,以创新为追求,全心投入,努力工作,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三篇: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现代意识教育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现代意识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搞好素质教育,寓素质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是摆在生物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现代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应渗透如下现代意识教育。

1、自学意识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位同学,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将依靠自学,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多指导学生预习所学知识,使学生养成通过自学获得知识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同时经常在课前提问,检查预习效果,再者,加强对课后复习、实验、阶段复习、课外阅读等自学活动的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2、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诱发学生思考,对所学知识多问“为什么”?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授“鱼类”时,学生会提出:“鱼有没有鼻和耳?它们有什么功能?”教师只要坚持启发学生,勤思善问,定会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3、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是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教学的任务之一,加强对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生物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挖掘和补充有关环境破坏的危害性、严重性等内容,使学生意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如在“消化和吸收”、“呼吸”、“神经系统”、“传染病”、“生物的变异”和“生物与环境”等章节教学中介绍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措施。在“植物的主要类群”、“鸟类的多样性”、“哺乳动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章节的教学中介绍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草源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重点突出由于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为地大量砍伐、捕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一些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逐渐减少,甚至灭绝的实例,讲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影响人类生活的实例。在“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章节教学中介绍人口问题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性,从而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4、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基础条件,创新意识的产生是创新的起点,也是维系整个创新过程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求同存异”、实验以及课外兴趣活动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有的学生提出:“能否利用光合作用发展新能源?”、“什么是生物电?其产生机理是什么?对生物有何影响?”、“克隆技术能否被广泛应用?它是否有利于生物进化?”、“PPA为何物?”等等。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出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新人才。

5、健康意识 现在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躯体的强健,没有疾病,而是躯体、生理和心理都能适应社会。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时,向学生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缺疾,还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让学生明白,一个人事业上是否有所作为,除了良好的智力因素以外,还应有良好的心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介绍到皮肤、骨、关节、骨骼肌、心脏、肺时,向学生讲述体育锻炼对这些器官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在介绍骨、脊柱时,说明青少年时期骨的有机物多,弹性大,容易变形、弯曲,长期弓腰会造成驼背,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臣的正确姿势;在介绍消化系统时,说明不偏食、细嚼慢咽的好处;在介绍呼吸系统时,向学生说明用鼻呼吸的好处和吸烟的害处。教育学生不吸烟、不酗酒、不暴吃暴饮,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开展青春期的生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男女两性关系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合作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知识之间呈现出综合化趋势,世界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也往往是多人共同合作的结果。只有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之成为思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才能达到人和人的和谐合作,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如在讲“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对知褒作了系统的讲述后,引导启发学生说:“人的本制裁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伤合作。这如同一种生第只有进入食物链、汇入食物网,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个别人脱离集体,迷恋个人奋斗,那将孤立无援,走进死胡同。只有人人团结起来,通力合作,才能把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7、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渗透《森林法》、《渔业法》、《野生动动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法律知褒教育,增强学生爱护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防止乱捕滥杀,自觉、勇敢地与伤害有益动植物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成为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8、劳动意识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对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促使生物教学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有着重要的意义。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要求学生在自家的庭院,开展花栽种、蔬菜栽培、植物嫁接、小动物饲养等活动。家在农村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自家的菜地或果园中亲自去进行劳动实践和锻炼。在劳动中,不但学会和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使学生在自己的亲身劳动实践过程中,亲身感受世界上一切物质文明都是劳动创造的,认识到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及爱家乡、爱劳动和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品质。

9、应用意识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时代的发展迫使学生在扎实地理解了生物基本概念,切实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体系、生物学实验和实验原理后,则应注重把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这是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学习深化过程,也是知识活化的重要表现。如学了“生物与环境“一章后,带领学生考察一个小山村的生态系统,利用所学生态系统知识,探讨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讨论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破坏,探讨农村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粮食、人口与环境、资源等诸多因素的辩证关系,意识到建立平衡的生态系统,实行良性循环,实行人口控制,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就考察情况,对农村生态系统、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问题以及今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大胆设想,使学生真正理解生物学知识来自实践、又要运用实践,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原则,在学生的心里牢牢扎根,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培养他们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和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现代意识教育的研究课题,还有待于广大生物教师进一步的探讨。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内容摘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

二、亲近古诗文,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2、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

三、走进古诗文,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古诗文

当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

1、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七年级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其中包括:《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经典古文名句249条》《中国百句名言实录浅议》《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中历史典故,趣闻故事,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金屋闲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多写一撇打了败仗》《神奇的“打”字》《“马虎”的由来》等,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而是用心写字,错字逐渐在减少。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4、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伤仲永》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仲永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的结局,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3)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惨气氛显现而出,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2、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1)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的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王维的《杂诗》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2)在文言文当中蕴涵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文言文教育工作者要想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吸取更多的有益成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法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使之大放异彩。比如:郦道元《三峡》描绘自然之美,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写情怀之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意境美,《论语》论述哲理美等。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须有上乘的思想内容,缺乏灵魂的文章不会成为优秀的篇章。因此,我们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还要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学习,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作者的思想内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写文章怎样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我们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教师可顺便将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比较,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他们明白读书必须勤奋、吃苦,方能成才的道理。此外,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上、结构上、修辞上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只有多方面的弘扬才能真正作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否则的话,只能是触之皮毛。

其次,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我们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教学中,可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在《陈太丘与友妻》中,又从反面教育学生与人交往“应守信重礼”,否则将会被七岁顽童所不齿。像这些简短的故事,语言质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教师不须一言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能够自然感知着是非曲直,接受着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走进古诗文,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文户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满市九中 龙伟迎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阶段主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提高自身认识,引领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国情。作为当代教师需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逐步迁移到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每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将深入展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渗透。

一、巧用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青春期的成长特点他们会对比较新颖的和已有经验有关联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巧妙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旋转等有关的内容时,可以引入故宫、天坛、京剧脸谱、福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图片使学生在学习欣赏的过程中,既体验到图形对称美的存在,又了解古代建筑、文化的底蕴深厚。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

又如,在学习数学转化这一重要思想时可以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的程度可以比上常人了。孙权送来一只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可众大臣都想不出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船上,在水没过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比较之下就知道结果了。曹超听了很高兴,立刻按这个办法实施行动。实际上,聪明的曹冲用的是等量替换法,这一转化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被用到,更体现思维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用传统文化吸引学生,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妙用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动人以言之,其感不深”,榜样是看得见的真理,用榜样去教育人,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青少年有必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了解对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物事迹,这对于学生认清国情,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介绍我国是最早发现并实用勾股定理的,我国古称直角边为“勾”与“股”,因而将这条定理成为勾股定理。古今证法400多种,在我国西汉《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了500多年,并且东汉时的赵爽用弦图证法很直观、简明的得出结论,他表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转眼精神,是民族的骄傲。

在认识无理数时,教师可以介绍魏晋之际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利用割圆术得出准确的圆周率值=3.1416,为圆周率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在数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在刘徽之后,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3.1415926。在讲解如何注重数学学习方法时可以引入宋代著名数学教育家杨辉,他主张数学教育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学习者抓住要领,反复练习。他的“司算纲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数学教学大纲。在生活中用到合理安排工作进程时我们可以借鉴华罗庚的统筹法这一数学方法,三、深挖教材,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并不突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专研,充分挖掘出中?A传统文化因素,在教学中应用,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学习方程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百鸡问题:“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今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鸡母、鸡雏各几何?”教师说明这是著名难题,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强学生挑战困难的意识,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在讲解最短路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数学中这道数学题,有一棵枯树直立在地上,树高2丈,粗3尺,有一根藤条从树根处缠绕而上到达树顶,请问这根藤条有多长?同学们为解决问题会将大树展开成平面图在利用学过的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学生不仅学会在平面的基础上计算最短路径,又认识到立体图形上最短路径问题要转化为平面图形上的最短路径去计算,又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与学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当下的教学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学到知识指导我们做好事,更应该得到品德修养上的文化提升引领我们做好人。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抓住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树立自信心,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实例值得教师去引入,值得学生感受、学习。

比如,在讲解乘方时,让学生去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的结果增大的越来越快。教师可以引用这样的历史故事:从前,新疆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叫阿凡提,那时有个很坏的皇帝欺压百姓,阿凡提可不怕总想找机会收拾一下皇帝,有一天,阿凡提偶得机会与皇帝下棋,皇帝说这样下棋不够刺激,赌点什么吧,阿凡提说好啊,皇帝说如果我赢了你就给我打长工,阿凡提说行啊。皇帝问阿凡提你赢了呢,阿凡提看看皇帝的粮仓,说如果我赢了你就在棋盘的格子里放米就行。皇帝问怎么放,阿凡提说,棋盘上一共这么多格子,你要输了,就在第一个格子上放一粒米,第二个格子上放两粒米,以后每个格子上的米粒都是上一格的一倍,放完就行了。皇帝想,我家粮库那么大,别说一个小小棋盘了,就是再大很多的棋盘也装得下啊。于是他欣然答应。结果阿凡提赢了棋,皇帝在兑现承诺时发现,别说他一个粮库,就是再多几个粮库也装不满她的棋盘。故事讲完可以让学生去思考里面蕴含的数学知识并试着去计算解决。在学生计算时会发现乘方的结果增大越来越快特别是底数很大时增大的很快。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会感受数学的智慧又会充分参与并试图解决,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又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上,初中数学教学也应承担起来。渗透文化的方法、形式多种多样,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充实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更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渗透。因为我们有责任让传统文化体现到教学中,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国文化的侵染,为自身成长奠定基石。

下载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目前,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大国地位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渴望了解中国,他们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来到......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体学习、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听起来,爱国主义教育似乎与信息技术课无关,其实不然,信息技术课也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首先,结合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范文模版]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摘 要: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也是现代课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讲解语文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生......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人教版新教材也浸润着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 富村镇第一中学 邹兴贵 关键词:教学 传统 摘 要:历史对继承优秀,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取得......

    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报告总结范文

    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报告总结 宁阳实验高中 贾芝文 本学期我校在具体的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的课题研究,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应该只是经济的发展,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高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