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提出了面向新世纪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并就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 改革 对策。
一、研究目的。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公共课已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体育的主要课程,倍受学生的欢迎高校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成熟和完善的时期.这期间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及其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如何,对未来乃至终生都有很大影响。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网络,书籍查阅近几年来体育教学学生个性培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利用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2.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级开设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和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也有的是在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专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由于现在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所谓的选项课一般没能打破原教学班级,大都是“平移式”地进行,因此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班因人数不够停开而让这部分学生的选择落空;二是选项班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3.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还存在“竞技化”的倾向,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被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所代替,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没有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最大需要。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体育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改革,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高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充满活力和可塑性,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群体,因而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要求,因而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样性。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同时。要设置社会开始流行且易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项目。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国外的体育项目,起到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体育可分为大一体育必修课,大
二、大
三、大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条件选修。选修课可提高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强体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2.实行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终身体育,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免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挫折感,这往往对学生形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和快乐的教育。我国学校体育以崭新的面貌迎来21世纪,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在被人们接受。在对学生的体质测评发现,总有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如按一般学生的教学进度,势必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产生受挫折感。因此,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教学。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学会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并教授达标技能,使大部分不达标的同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不仅达标及格,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逐渐赶上来的同学会因此喜欢上参加体育锻炼,并在健身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自信,从中找到参与体育的乐趣。
3.体育场所设施的改革,实施体育锻炼小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着操场跑是经济实用也是最为枯燥的增强人体心肺功能的手段。为达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发明体能锻炼走廊。设有各种障碍,学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组合双杠、连跳障碍、V型坡沟、组合云梯、梅花独木、翻越板墙等人为障碍设置,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单方向前进,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难度与乐趣。集结较为优秀的多元化的体育教练,多元化的教练组合必然会融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战术思想和理念。
4.体育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简单化。我国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学分较少,设置单一,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现状,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以一些题外趣闻使学生一笑了之,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学生却置之不理。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仪表风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音、眼神、动作、服饰、表情的运用,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5.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工作也应服务于这一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不能主要用运动成绩来衡量,而应将评价标准向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考核次数、项目应适当减少,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考核标准,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素质发展。对主观因素较高的评分项目.实行多名体育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给定平时成绩,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体育水平人进行不同评分标准。建立相对个人成绩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五、结论
课程改革是国际性的趋势,我国在这一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本着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本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目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全面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目前所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并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和效果。回避这些矛盾和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方法只有面对,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化解。依据我国教育发展纲要的要求,以及全民健身计划对大学生的要求,为了提高21世纪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的教学水平与质量,高校应从长远目标做起,认真研究体育师资各方面的条件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六、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基本理论教学改革-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钟静 体育学刊 2001年 卷 002期
[2].高校公共体育课与“健康第一” 张华 王明献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 卷 002期
[3].陈水生主编.高校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普通高校体育课实行选项教学模式探索 孙青山 刘永涛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年 卷 0S1期
第二篇:高校太极拳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高校太极拳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作者简介:崔健(1986-),男,黑龙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专项理论与方法。
李超凡(1990-),男,黑龙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摘要: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的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运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而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困难较大,柔和、缓慢的运动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要求。因此,本文总结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等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1.前言
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是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对健身养生有着特殊的功效。可以对人们的身心进行调节,使心情愉快、平静,同时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让人们能够健康长寿。正是因为太极拳有着神奇的养生功效,深受人们的喜欢,所以太极拳这门课程被列入了高等院校的教学大纲,甚至作为了必修学科。本文通过对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总结传统太极拳教学方法的不足,改进了太极拳的教学方法,使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也能对太极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学习太极拳兴趣的途径
2.1加强教学内容的讲解
讲授学习太极拳的目的意义,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太极拳的概念、特点与作用介绍给学生;向学生们讲解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远景及开展的情况。当学生的兴趣与理想、目标一致时,他们才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深入的学习。学习兴趣的形成有赖于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掌握知识越多、越深,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厚。
2.2加大教学内容的拓展
在讲解动作要领、规格的同时,应结合用途,剖析其攻防的含义,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动作的内涵和本质,较快掌握动作技法,培养武术意识。学生知道了攻防含义也就了解了动作的用途,让他们知道太极拳不光是用来锻炼身体的,也有防身的作用。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在切磋武术的时候也是可以打败对方的,这样以来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了。
2.3改善教学环境
教师应因地制宜,不要总在同一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充分应用可利用资源进行教学。这样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好奇心倍增。有如:多媒体、录象、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参与,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的特点,因而,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4营造课堂气氛
在枯燥乏味的太极拳课堂当中可以适当的加上小组对抗赛和游戏等活动,可以起到愉悦身心和调节情绪的作用。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能够保持心理平衡,促使学习情绪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学生们会感到这是一个愉快和轻松的一门课程,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和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太极拳课程质量有效的教学方法
3.1重心先高而后低
太极拳的步型较多而且要求重心较低,不能够有起伏感。学生的素质水平不同,下肢力量不够,反而会使动作改变,使学习动作无形增加了困难。为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升高重心、不改变步型的情况下进行练习。学生感觉下肢有力量,能够专心进行练习动作,从中体会太极拳动作及其它方面的技术技巧。当学生掌握了动作之后,教师再以标准的姿势进行示范,强调压低重心,步伐到位,虚实分明,从而达到太极拳运动对重心平衡的要求。
3.2速度先快而后慢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就是速度匀速较慢。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学课程时间紧是学习的一大弊端,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充分的掌握就要采取先快后慢的教学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克服了急躁的情绪。当把全套动作教完后,再根据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做全套示范,带领学生减慢速度,反复练习,达到融会贯通。
3.3讲解和示范
要有针对性的讲解练习太极拳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太极拳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它既有精湛独特的技艺,又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及运动层面多方面进行教育,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在领练中,由于动作路线和位置的变换,教师要随时变换位置,站到学生视野最佳方位,不但要有正确的方位提供给学生以便于学生模仿练习,还应该适当的变换示范方法,如镜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和分解示范,使学生弄清动作的方向、路线、和上、下肢的配合,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教师的正确示范跟合理的示范位置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状态。
3.4念动训练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
遗忘会诱发不良的心理状态,学生易失去学习信心,导致对太极拳兴趣日趋淡薄。念动训练是巩固记忆的有效方法,因为默练是通过大脑的意念活动,来强化太极拳在大脑皮层神经系统中的痕迹,以达到巩固记忆的作用。经常组织学生把学过的动作名称、套路在脑海中形成“表象”,做到身心并练,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太极拳。
3.5拳谚在太极拳教学中灵活的运用
武术中有许多谚语,揭示了这项运动的基本要素和规律。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运用谚语,为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指出明确目标。总之,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途径,不仅提升了太极拳教学的质量,而且使学生充分的了解了太极拳文化的精髓及其动作套路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尽快地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及运用有很大的帮助。
3.6加强学生记忆动作的能力
在分析了太极拳技术特征及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对太极拳运动特有的运动特征的认识,结合强化太极拳学习的多种方法,以标准的动作姿势规范,掌握太极拳心静体松,腰为轴,运动缓慢均匀等技术特点,通过对动作招式进行联想、体会攻防含义、归纳动作要领、通过竞赛表演、配乐听音等方法加强学生对太极拳动作记忆的学习能力。
4.结论
4.1教学过程中在关注学生体制健康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当中,把学习太极拳当作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不仅仅是应付学习。
4.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材施教,因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4.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真态度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创新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言语表达以及合理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加深学习的兴趣。(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第三篇:浅论武术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研究
浅论武术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研究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武术来源于人类的生产斗争和军事斗争,其核心内容是技击;散打是武术的对抗形式,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和中华武术的精华。现代散打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作为一个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已趋于成熟,并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本文深入研究了武术散打在普通高校开展的现状,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研究武术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并提出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一、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的现状
自2002年8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许多高校已将散打列为公共体育选项课程。查阅有关资料及从互联网上搜索,从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到一般地方院校,全国共百余所普通高校开设有散打课。2005年5月8日,重庆首届高校散打争霸赛开幕,共有21所高校参加。2005年1O月28日,浙江举行“下沙高校武术散打互动晚会”,下沙地区14所高校参加了比赛。2006年成都举行了“首届成都高校武术散打比赛”,有8所高校参加。2006年5月2813,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了“广东高校散打交流比赛”,有六所高校参加。2006年10月1日,四川“全省高校武术散打邀请赛”在绵阳举行,有20多所高校参加比赛。高校校内比赛更是层出不穷,燕山大学已举行了2届散打比赛,2004年安徽师范大学举行了首届“散打王”比赛,2005年开封大学举行了“首届散打比赛”等。阜阳师范学院等许多高校制定了“公共体育武术散打教学大纲”,使散打教学进入正常轨道。
1.高校开展武术散打的有利条件
(1)大学生喜爱散打。随着武术散打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喜爱散打运动。据统计,已开设散打课的普通高校中喜爱散打的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已占公共选修课的前几位。下表是我院200级学员公共体育选修课人数调查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选择散打的人数几乎占三分之一,居所有选修课的首位我院2008年选修散打的有150人,限报人数为50人,实际选修人数超出了限选人数的85%,而其它选修课的人数除网球外都没超出限报人数。这充分说明了武术散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这是在高校中开展武术散打的重要基础。
(2)高校有较好的专业教师。每个高校都有专业武术教师,目前尽管部分高校有些武术教师是从其它专项改教散打课的,但相比而言高校开展散打课还是有比较好的师资条件。有了专业武术教师指导,能使学生得到正规、科学的训练,少走弯路。
(3)大学生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大学生学习压力不大、业余时间较多,每周都可抽出足够时间进行散打训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锻炼了身体,同时能更好地促进专业课学习。
(4)高校可提供较好的训练和比赛场地。大部分高校虽然不一定有专用武术散打馆(室),但大多有体育场馆。同时学校能提供散打专用护具,有较好的训练和比赛条件。
2.存在问题
(1)学校领导对散打进入高校认识不足。全国普通高校有2000所,目前已经开展散打教学的学校约占6%。开办形式且大多为业余散打协会或散打队,进入公共体育课的很少。究其原因,校领导对高校开展散打认识不足,渝州大学阳亚雄对散打开展较好的重庆20所高校进行调查,有15所校级领导不支持散打的开展,其中有的领导持反对态度。而领导的态度肯定是个关键问题。
第四篇: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学科建设论文
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指导和提升,足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现高等教育化的必要途径.高校公共体育理论教学是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是研究竞技的理论,并由此拓展出高校体育教学应有的层次和深度.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3.4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完善了竞技育人的教学理念
理论教学注重研究竞技的理论,学生通过对竞技理论的系统学习,竞技意识得到加强,对竞技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竞技超越游戏、超越健身、超越知识,竞技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是生活的哲理,是成长的磨练.认识竞技,理解竞技,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亚于直接参与.尤其对普通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竞技意识是走向社会的准备.公共体育教学面对的是来自不同专业的普通大学生,有各自学习和研究的方向.竞技是多学科的综合体,依赖于多学科的支持.理论教学为全面认识、理解竞技打开了方便之门,鼓励和吸引学生到与竞技相关的行业中来,从事研究和工作.竞技事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带来的新课题.
第五篇:我国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我国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2000-2010年发表的在核心期刊与中国知网上的研究论文为参考文献,对其中我国高校口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口语的因素、解决策略、课堂口语教学模式、发展发现展望进行总结,并对将来我国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寄予应切的希望。同时在参考前人研究结果为基础,对于后人研究我国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方向、侧重点提供了新思路。关键字: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解决策略
引言:
教育部2004 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 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语音语调基本要正确。英语口语的广泛应用使得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口语技能的综合性人才越发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青睐,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培养综合全面的人才方面和推进中国对外交流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仍有许多问题亟待分析和解决,这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本文系统性地阐述了课堂口语教学的相关内容,包括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影响口语教学的因素、并根据现阶段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情况及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与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几大典型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因素,具体为大学生缺乏进行英语口语学习的学习热情、大学生因为害怕失败和避免失败而丧失英语口语学习的主动性、大学生缺少维持英语口语学习动力的意志力、大学生未能正确树立英语口语学习的目标和端正学习态度、缺乏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英语口语学习的良好的语言环境、英语考试中口语部分的弱化和应试教育体制带来的多重影响。最后综合分析提出了能够对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几种具体的教学策略。
正文: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对策及前景。
1.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发展现状、问题及分析
我国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有三点
(一)教学模式。现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主要有3种教学模式。1.大班教学模式2.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3.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
(二)学生自身因素1.英语语言基础薄弱2.心理障碍3.语言文化与思维差异
(三)客观因素。1.教材编制2.教师能力3.教学方法落后。4.对口语重视程度不够5.课时限制。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学生语言训练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这样是很不利于英语口语的提高。“以60 人一班为例, 教师每次课(2 学时)留出10 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做口语练习, 每次最多3 人有机会练习, 一周也就只有6人, 照此计算, 一学期每人在课堂上不到2 次口语练习机会。即使这样, 对于学生的英语表达能的培养还远远不够。何况目前的大班大多超过60 人。(陈春莲,2006 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 由此例可以看出,大班英语教学会大大减小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机会。其次,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大班教学往往会忽视这种差异。因为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是按所学专业、考试成绩、等主要因素来分班的。但学生个体存在心理或生理上的差异, 性格和语言能力的差别往往影响着英语语言的学习和发展;同时兴趣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因此个性之间的差异会成为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主要因素。而我们都知道学习方法的差别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学英语的效率。但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比如说把一个内向的学生叫到讲台上给大家做示范表演, 这样不但让这个学生难堪, 更直接影响自己的教学效果。相反, 如果把一群具有相同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学生组织到一起, 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速度进行小组练习的话,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以充分调动, 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可见, 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就可以把不同的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大班教学人数太多, 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的成绩好坏、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 并牢记在心。所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自尊心往往受到挫折。(陈春莲,2006 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再次,国内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一直侧重语法、阅读、写作方面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为主要目标,只重视语言形式教学,却忽略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忽视了加强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存在心理障碍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心理问题也是影响英语口语教学的一大因素。由于英语基本功、语音语调和语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缺乏信心,害怕出错而羞于开口;“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较为含蓄谦虚,课堂上不愿发言,课外更不愿主动与外教进行交流。因此学生开口难,顺畅表述更难,越怕就越不敢说,越不说就越不会说,导致恶性循环。(王琳 海外英语2011)”大多数学习外语的学生也许都会有这种经历,当自己害怕张口说话的时候,就越觉得紧张,越不会表达。这样长此以往学生极易对口语课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口语教学和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再者,忽视英汉文化和语言思维差异。“成功的口语交流只是人们语言运用交流的表现形式,其本质是交流双方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和语言思维方式的互相理解和认同。我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虽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但是主体大相径庭。而文化差异又导英汉语言的表达形式、思维方式、内部系统和语用条件差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学生不仅要注意对英语语言体系的学习、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文化差异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然而大学生往往忽略这点,致使在交流中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尽管表述流利却听者茫然。汉语式英语随口而出,思维混乱不知如何表达,或是逻辑错误,词不达意导致交流不畅。3.在客观因素方面:“教材是关键,全国高校数以千计,但真正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业已构建有效理论和实施模式的高校为数很少。(古芬 科技信息报 2006”)富有大学英语特色的口语教学理论探讨是当前英语教研中的“盲区”。目前我们会发现市场上充斥着各样的口语教学理论书籍,大多针对英语专业,而专门针对大学英语的却不多。所以一本具有针对性的口语教材正很重要。其次,教师是实施教学的重心。“由于大学英语属于基础教学,许多高校没有赋予大学英语应有的学科地位,待遇一般,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张宁 教育研究 2011)”除此之外,有的大学实行多劳多得的政策,有些大学英语教师为了增加自己收入,给自己增加授课任务,这样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很少。有些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自己都没有出过国,没有亲身感受过英语国家的人文、风俗、宗教等,这些也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制约。
2.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各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对将近30篇文献进行了仔细研读后就对解决目前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提出1.辩论的模式进行教学。2.小组合作讨论模式。“辩论式与合作教学在西方的教学中极为盛行, 实践证明将辩论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引入英语课堂, 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陈春莲 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8)”在口语教学中, 老师有目的地、适时适度地实施辩论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听力提高,辩论可以说就是一种启迪思维的活动, 它能够全面地刺激和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这种教学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紧跟英语国家的潮流,可算是教学模式上的一大创新点。
在学生自身的问题上,最关键的是培养口语表达的兴趣和自信心。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很多高校的英语课堂气氛很沉闷,基本上是老师一人在台上讲,学生在底下被动的接受。通常一堂课下来总是会出现 ‘教师说的多,学生记得多’的这种现象。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堂组织上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安排分层次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给学生正面的引导和鼓励,长此以往当学生
树立了足够的自信心,有勇气敢于发言了,那么口语能力也会逐渐提高,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随之增加,教师授课效果也能得以提高。其次,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很重要。“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进行交流,那么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在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方面必定存在不同。(张艳 语言研究出版社 2011)”如果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很薄弱,那么我们通常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就很容易造成歧义、闹笑话、甚至被误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播放相关电影、介绍相关书籍、专题讲座,课堂活动等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消除因为对文化差异缺乏了解而造成的交流障碍。
就目前客观因素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具体对策有;1.配备优秀、稳定的师资队伍。学校应该规划英语教师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批稳定的口语教师队伍,受聘的口语教师应该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及其教育工作的相关经历。2.完善英语口语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材,不仅要能够体现教学方法而且能与时俱进。3.改进教学方法。在英语口语课上,要使语言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成功的进行交流,达到英语口语熟练化的目的。“主要原则有:(1)将问题留给学生,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回答;(2)让学生探究他们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由教师来决定问题;(3)问题的回答必须是有根据的,即通过事实资料来回答,而不是基于假设性的回答;(4)问题可能是即时性的,但问题的回答要是非即时性的;(5)答案具有不确定性,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相应回答;(6)答案不是事实的堆积,而是融和个性的归纳概括;(7)思考时间充裕,主要在课余准备,不必仓促应战;(古芬 科技信息报 2006)”另外,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口语学习的强劲动力。如果你对一件事充满好奇,你做这件事就变得相当容易了,因为你有好奇心的驱使。同时应该提供大量口语锻炼机会。4.创设语言环境5.加大对英语教学的重视6.相对延长教学时间。
3.前景及展望
我国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前仍然处于摸索上升阶段,除了采用辩论模式的课堂教学之外,让学生每天做presentation和report也是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创举,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与英语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紧跟实时,及时了解社会动态。这样学生能小组合作并运用多媒体辅助,也体现出了真正的现代化的教与学,这样的教学联系实事,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定能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相信我国英语口语教学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取得骄人的成果,及时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的相关知识,能够使人们更加明确的了解大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现状和问题来源,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学习热情、维持学习动力、树立学习目标,同时能够对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结语:经过对这十几篇文献的概括与总结,总的影响口语教学的因素有5点:教学模式、文化与思维差异、环境氛围、心理障碍、应试教育.其中有87.6%有提到大班教学多学生课堂口语表达的限制,94.3%提到了语言环境及其文化思维差异,还有70.1%说到了教学方法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其次还有应试教育的限制与影响。本篇论文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进行创新总结,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师提出了一些实际的、具体的策略和建议,如:辩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灵活的教学方法及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授课技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环境的创设等。这些对策定能让我们在不久将来看到新型英语精英团队的出现。
1.李争鸣.大学英语口语应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2.邓晓芳.外语口语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焦虑及其对策[A].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3.王立非 用丹丹.我国英语口语研究十二年:回顾与现状[J].外2009
4.孙宪梅 对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报,2003.外语界,5.王琳 高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策略研究 海外英语2011
6.张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8)
7.陈春莲大学英语大班口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8
8.张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语言研究出版社 2011
9.古芬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和探究科技信息报 2006
10.姜华 高等学校大班英语口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11.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与策略探析 黄擎 2010(8)
12.孙倩倩、李金萍 高校英语口语现状及解决措施科技信息报 2011
13.刘臻 高职学院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外语论坛2011
14.娄国祎 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冶金教育2011
15肖可 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16.张宁 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究 教育研究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