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运用探析

时间:2019-05-15 02:2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运用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运用探析》。

第一篇: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运用探析

摘 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体掌控课堂,运用观察策略,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及课堂反应,并善于抓住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适时调整课堂进度和教学策略。教师对幼儿要多关注、多倾听、多等待、多启发,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效率,提升幼儿的音乐水平。

关键词:音乐课堂;观察策略;关注;倾听;启发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63-01

一次音乐课,教师播放歌曲《我的爸爸》给幼儿听。音乐旋律温馨,歌词感人,体现了孩子对爸爸的爱。在听歌曲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些幼儿一直在发笑,尤其男孩子的笑声更大,以至于教学无法继续。这样的课堂明显是无效课堂,如果教师视而不见,那以后的课堂教学也会这样。于是,教师暂停音乐播放,问大家:“你们笑得这么开心,是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吗?”小雨说:“老师,我听到了青蛙在里面叫,所以我想笑。”小陆说:“老师,这个音乐听起来像催眠曲,很好玩!”教师思索着:是暂停上课对这几个孩子当众批评,还是继续上课呢?如果当众批评,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继续上课,可能会失去这一教育契机。于是,教师说:“原来你们听到的歌曲这么好玩啊!那再重新播放一次,你们要静下心来听,把你们听到的歌词和好玩的地方说给大家听,好吗?”当再次播放音乐时,幼儿们都听得很认真,也很用心,没有谁再笑了。显然,本节课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教学效率也很高。

一、学生的表现是发自内心的,要善于观察――多关注

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若发现一些突发情况,要善于分析问题,冷静对待,不能凭一时冲动去处理事情,要多包容幼儿,并借此抓住教育契机,从而提升课堂实效。在这节音乐课中,幼儿在听到歌曲中的声音时,觉得好玩不由自主地笑了,这种笑是幼儿发自内心的一种本能的笑,但如果任由幼儿继续笑下去,势必会影响其他学生,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时,就要求老师能够及时观察、分析幼儿的这种表现,并灵巧地加以处理。如果老师没有这种观察能力和课堂智慧,还是按照自己的备课思路继续授课,那么就无法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课堂也是一种机械被动的课堂。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多关注幼儿,关注课堂变化。

二、学生的声音如同花开的声音,需要细心倾听――多倾听

叶澜教授曾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作为幼儿老师,课堂上要善于倾听,随时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当教师发现突发事件后,立即暂停音乐的播放,静下心来倾听幼儿的心声,从他们的心声中捕捉教学契机,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课堂中发笑的几个小朋友的回答令老师意想不到,但如果老师不善于倾听他们的回答,不去判断他们的想法,那老师也就听不到幼儿“花开的声音”了,老师也就不会思考怎样来调整课堂教学、怎样抓住教学机会。古语云: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蹲下身子,多倾听幼儿的心声,听听他们内心的表白,听听他们的童言无忌,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才能施以有效的教育。

三、学生的步伐如同小蜗牛,需要耐心等待――多等待

著名作家张文亮写过一篇文章《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他在文中写道:“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幼儿教学,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带着幼儿不也是在牵着一群“蜗牛”吗?面对这群尽力在爬的鲜活个体,教师难道不该放慢自己的脚步,去欣赏、去等待吗?这节音乐活动课中,小朋友听到音乐后开始发笑,如果老师不停下来询问幼儿发笑的原因,不去倾听幼儿发笑的理由,不去思考调节课堂的措施,那老师的步履匆匆就使自己失去了教育幼儿的一次好机会。郭元祥老师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这也符合《3~6岁幼儿教育指南》的精神和教育理念,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四、变“娃哈哈”教学为愉快教学,要让学生“开窍”――多启发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开心”,更要让学生“开窍”,不能把愉快教学当成是“娃哈哈”教学。在很多课堂教学和主体活动中,幼儿玩得非常开心,老师也很开心,至于幼儿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发展,很多时候老师是没有去思考的,只要顺利完成课堂教学,这节课就算结束了。其实不然,教育的宗旨是让幼儿获得根本的发展。比如,本节音乐活动课中,播放音乐时,幼儿听得很开心,但是有的孩子听到音乐大笑起来,以至于没有办法继续把课进行下去。在以往的教学中,这种充满笑声的课堂,并没有引起教师的注意,也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进度,这就是典型的“娃哈哈”教学,这不利于幼儿教育,并错失了良好的教育契机。教师的教育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开窍,因此,不能放纵这样的课堂,不能开展“娃哈哈”教学。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心声,调整自己的教学,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启导,理解歌曲中蕴藏的含义及情感,要让幼儿“开窍”。

第二篇:游戏活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游戏活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游戏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然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用游戏方式将音乐和孩子连接起来,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艺术美、技巧美和形象美,恰好应和了小学生的好动、好玩心理,同时,以兴趣带动方式,使小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音乐天堂,而这样正好就提升了我们音乐教学的效果,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经过近两年小学低段音乐教学工作的摸索和实践,我总结出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我认为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游戏不同于其他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本身的体验与感受,剥离外在形式的虚繁,紧扣音乐的实质,从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小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比如:

1.“小猫钓鱼”游戏:例如学生在认识“1、2、3、4、5”这五个音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猫钓鱼”的游戏教学,让一位学生扮演小猫,把1、2、3、4、5五个音符写在形象可爱的“小鱼”身上,“小猫”钓到“5”时,让身上贴有“5”的学生唱“sol”,钓到“4”时,让学生唱“fa”,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能识别这些音符了。还可以在学习歌谱时,教师将音符做成“小贴符”,并将不同的“小贴符”贴在学生身上,在教师弹到某一个音时,相应的学生便会跳起来,并大声唱出这个音,这就让学生伴随着跳跃的音符,自己跳动起来,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了学生“听音乐”的能力。

二、音乐游戏的课堂教学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智慧树》的游戏。在黑板上先给每个大组的孩子们“种”下智慧豆。当哪一组的同学纪律表现最好或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积极被表扬一次时,老师就让哪一组的智慧豆发芽,在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凡是被表扬加分的就让智慧豆长叶,最后看哪组同学的智慧豆最先开花结果。这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老师做的事就是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设计好音乐游戏,让学生扮演好游戏角色去学习音乐。如在《蜗牛与黄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蜗牛、黄鹂、葡萄架等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提高。

四、教材里的歌曲要求孩子们能够背唱,但记歌词是一个问题,如果巧用方法那就不是问题了。例如《火车开了》这一课,我采用了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们把小凳子摆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让学生坐在上面。然后找一名学生扮演火车司机,其他学生扮演乘客。教师启发学生模仿火车开起来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然后教师说出“咔嚓、咔嚓、火车开了”这句歌词,之后接着说:“这列火车开得又快、又稳、你们说它跑得多么好”。教师接着问:“谁开着火车?火车带着我们去哪呢?从而引发了“火车司机,开着火车,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向前奔跑。”这两句歌词,教师也加入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游戏,同时带学生反复读这几句歌词,避免了以往那种令学生不感兴趣的死记硬背。

五、游戏能给孩子们带来快活和满足,使孩子体验到玩一样的感觉、自愿自主地、不知不觉地、快活地投入到运动中去,在唱唱、跳跳、敲敲等活动中激发儿童对音乐活动兴趣、参与的欲望和热闹的感情。例如:在教学《闪烁的小星》这一课时,我首先请求学生自己想象一下,星星是怎样闪耀的,然后请求学生开动脑筋,用肢体语言将星星闪耀的样子表示出来。学生兴致高涨,有的举起双手用五个手指头做星星,还有的用自己的眼睛做星星眨眼睛的动作。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不仅进步了审美力、调动了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发明心理素质、实现创造性。

六、在情景教学中,多元的模仿游戏活动也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儿童喜欢新奇、空想,童话便以它奇特的功效使他们展开想象,这对儿童具有很大的魅力。如森林音乐会中,他们扮演乌龟爬行来领会四分音符节奏,扮演小兔蹦跳领会八分音符节奏,模拟小鸟飞领会附点二分音符节奏。在进行二部和声音练习时,便让一半小朋友扮演大青蛙,一半小朋友扮演小青蛙。小青蛙唱的高,大青蛙唱得低,大青蛙叫一声,小青蛙应一声,然后大小青蛙一起唱。这样儿童很快控制了二部合唱,,音也唱得准。当他们听到大青蛙和小青蛙一起叫的声音是这样协调好听,一种求知的愿望便在他们心灵里萌发出来。这样,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和儿童一齐沉浸在童话世界里,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发生了浓重兴趣,同时也充足施展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七、通过歌表演、集体舞发挥学生创造力。低年级学生好动,每学会一首歌,会兴奋得手舞足蹈,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让他们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姿态,动作来体现对音乐的表达。有的歌词简单易理解,就让学生自己去编、去做。如《国旗国旗真美丽》,这些歌曲轻松愉快,歌词生动形象,老师通过歌词中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启发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自编动作。集体舞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群体意识,它动作较难,须由教师教跳。除课本上要求的,还要自创一些组合,如汉族秧歌、蒙古硬肩、多姿多彩的民族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发展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美的鉴赏力都有积极作用。

八、寓德育于音乐游戏中

音乐游戏在德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形象的表现,融入人的精神世界,通过美妙的音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启迪学生的道德情操。它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艺术的美感与思想教育巧妙地融汇在一起,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在音乐《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先一边聆听音乐,一边听我的讲述,再请学生根据音乐中的形象,分角色来演一演,最后请学生起来说一说你从表演中明白了什么?以此培养学生勇敢机智、不骄不躁的德育品质。

总之,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小学的中低段,应依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征,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联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庞杂的音乐原理和枯燥的技巧训练转化成活泼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具体,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活动和活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联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高兴的氛围中获得音乐知识、技巧,培植思维才能,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实现课堂结构改革后地高效。

第三篇:音乐课堂中音乐游戏的运用

音乐课堂中音乐游戏的运用

摘要:在幼儿的音乐课堂教育过程中引入游戏,能够让幼儿在较为枯燥的课堂环境中感受到比较自由、比较兴奋的一种音乐教育方式。能够使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愉悦的感觉,并且自愿的、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游戏过程中,并且在游戏中感受到音乐。

关键词: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有规则的、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它把丰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在听听、唱唱、动动、玩玩当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常规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时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还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和享受,愉悦了身心健康,培养并形成了他们对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个性。然而,由于受自身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幼儿自发的音乐游戏往往是简单的、盲目的,只有在教师及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幼儿体验到“音乐游戏”和“玩”是一样的感觉,逐步引导幼儿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时代是游戏的时代,在游戏中,幼儿模仿各类人物、动物及各种事物,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得到发展。游戏成了他们参加一切活动的准则。在游戏中他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悦,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心智尚未健全,比较喜欢玩耍,而且难以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在音乐课堂教育中运用音乐游戏正是立足于幼儿的这一心理以及生理特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音乐课堂中音乐游戏的运用是对孩子进行音乐能力培养及整体发展和教育的有效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怎样在音乐课堂中运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呢?

一、通过音乐游戏创设情境教学,增强活动的生动性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创设情境教学,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体验,相信会比老师单一的讲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天津我们听一位老师的音乐活动《小青蛙找家》时,老师未来让幼儿更好的融入音乐,体验小青蛙找“家”。她就利用户外材料“荷叶”和画了背景图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幼儿变身青蛙,模仿青蛙跳练节奏,接着用打击乐器敲击节奏,逐步的完成了音乐活动。上期我们中班在《企鹅日记》时,我们以企鹅长途跋涉觅食为游戏主线,结合儿童熟悉的抛接游戏、抱团游戏等,让儿童在想象和表现小企鹅的各种动作中去体验模仿与创造的愉悦,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和音乐游戏的乐趣。教师和幼儿一起沉浸在音乐游戏的世界里其乐融融,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作为导入过程的游戏,揭示课题,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儿童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比如小班的《吹泡泡》,我们就以游戏吹泡泡让幼儿感受泡泡的大小。用富有童趣的音乐游戏导入课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将所要教授的音乐之声悄无声息地融入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作为调节活动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儿童情绪,调整课堂秩序,提高儿童的学习热情。

四、视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编排即兴游戏,弥补教学上的某些不足。《刷牙歌》

五、让儿童根据音乐内容创编音乐游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力。

如何运用游戏进行音乐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明确音乐游戏只是音乐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要把游戏恰如其份、灵活自如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去。

第四篇:运用课堂观察改进小学英语教研活动中

运用课堂观察改进小学英语教研活动中“听课”行为的探索

【内容摘要】运用课堂观察,是有效改进小学英语教师教研行为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堂观察能唤醒听课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角色意识,使深度参与成为可能。它使听课教师也成为教研的主体,使评课更专业化、精细化,使观察者反省自身缺点,促使专业成长共同体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课堂观察;听课行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已逐渐成为各级教育研训部门的主要任务。当前,课堂观察法深入人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在我省大力推广使用,为教研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课堂观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分工和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信息,并依据信息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和研究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过程性实证,通过研讨找到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观察是对最普通的传统教研活动形式的一种改进,是聚焦课堂的重要形式,是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本人结合小学英语学科的特点,在反思传统教研听课行为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在小学英语教研活动中实践课堂观察法,力求在新型的听评课模式中唤醒听课教师的角色意识,改进听课行为,探寻高效的教研之路,真正让教研为教师专业成长导航。

一、反思传统教研,剖析听课行为

小学英语是一门新兴学科。近几年,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舞台。但我们常常发现这些教研活动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上课教师摩拳擦掌,调动一切力量“超负荷”投入,而听课教师却往往不在状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与我们教研活动的主旨——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不相符的,这样的活动无疑是低效的。正如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我们的活动也旨在通过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上课教师绝非唯一的“主角”,他们仅仅是提供了大家可供交流研讨的鲜活案例而已。听课教师的“不浸入”是教研活动低效的关键。听课教师的“不浸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听前缺乏热身准备 “听什么样的课?此课的特点是什么?我一般怎么上的?存在哪些问题?我希望能学到什么?”等等都应该是活动前听课教师需要“热身”的问题。而传统活动中的听课教师正因为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应有的“目的支架”,因而处于无准备状态,使之后的听课也处于盲目状态。

(二)听中缺乏全心投入 听课教师因没有“任务驱动”,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从教研活动中游离出来,以“旁观者”身份自居。他们除了为了完成任务在听课笔记上记上几笔外,其余时间大都不在状态内。听课者的非主人翁的态度意识使其很难沉浸、投入到课堂中,因此缺乏了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支架”,使之后的评课也只能是流于表面。

(三)听后缺乏细致分析

听课教师虽然对研讨课的优缺点都能大致剖析,但大部分教师的观点都会集中在几个大众化的有限的点上,出现分析上的无效重复。所评内容无非是“该教师自身素质较好”、“教学设计合理”等等,千篇一律、泛泛而谈,缺乏全面性、针对性。另外,听课者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缺乏有力的实证,也就是缺乏了“发言支架”,因此只能轻描淡写地“点到为止”,缺乏深挖、细剖,自然就不可能有针对性的建议了。

综上分析,听课者因为缺乏“目的支架”、“思考支架”及“发言支架”,致使在整个活动中没有进入状态,而缺乏种种支架的主因是没有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难发现,上述种种现象中的听课教师始终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这样的角色定位,使他们始终游离于活动表面,没有进入深度的参与,最终的收效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实践课堂观察,促进深度参与

与提高教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呼应,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实情,在对传统教研中听课者行为的全面剖析下,我们进行了运用课堂观察开展小学英语有效教研的尝试,试图解决我们的面临的问题,唤醒听课教师的角色意识,促进他们深度参与活动,与上课教师共同成长。

(一)实施观察,全程驱动

1.前期准备——设计视点、学习热身

本人认为,设计观察视点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热身的过程,是一个“备战”的过程。在上课教师忙于备课、磨课的时候,我们要求各校教研组组织听课教师根据研讨课的内容特点,设计能透析本课教学是否有效的观察视点。这样,听课者不得不提前介入活动,他们必须熟悉教材,了解重难点,了解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课堂观察的视点应与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相对应,它既是评价、检测课堂有效性的一种手段,同时也应是引导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导向。我们引导教师在设计观察视点时既要考虑大众化的观察点,又要考虑本课特点的个性化视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英语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中心,将书本知识活化为生活,使小学英语的课堂成为学生学、玩、演、做、乐的艺术的殿堂。因此大众化的观察点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观察的视角。1.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们设计了教师顾及学生面、师生互动方式、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等观察视点。2.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教师们把导入的新颖度、环节的相扣度、知识滚动度、语言知识拓展度、教材处理的有效度等几个方面作为观察教学设计的视点。3.教学辅助手段的有效性。着眼于有效辅助教学,教师们设计了板书设计、教学手段、评价手段等观察视点。个性化的观察点,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对于对话教学,要突出“说”的观察点;对于“读写”教学,要侧重“读”与“写”的观察视点。教师们一起设计观察点的过程,就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过程,也是发挥群体智慧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学习热身,是一种活动的深度参与。

2.观察前——分工准备、增加底气 在活动前两天,我们把最终确定的观察视点表格及小组观察分工表通过教研网上传到各校。各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堂观察表,了解每一个视点的具体内容和观察操作要领;各分工小组,按本观察视点的特点准备观察所需的工具(如计算器、照相机、秒表等)。为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准确地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缺点,提高评课的品位,我们还引导各观察小组按分工的视角去准备、学习相关的材料。如负责“板书设计”的观察小组,他们通过学习了解到有效的板书设计要求重点突出、框架结构明了、书写规范、颜色搭配合理等等。这些信息是他们将要评课的标准,同时也是他们自己在以后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价值取向。因此这个在准备“评他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准备“发言支架”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底气的过程。分工后的教师们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措施和要求等。这无疑是角色的唤醒,深度的参与。

3.观察中——各司其职、微格观察

在上课过程中,每一位观察员各司其职,在整体观摩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观察和记录自己负责的模块。这个环节所收集的数据和原始资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为下一步的反馈提供详实的“依据”。承担同一<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任务的老师坐在一起,因为是带着任务听课,所有的老师都听得格外认真。不同于以往的听课,大家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只是紧张地抄记上课老师的教学流程,而是融合了听、看、记、思等多种手段。他们时而在写,时而在算,时而在划,时而在扫视全班,时而在关注个体„„有的看时间,有的点人数,有的作记录,有的写评语„„大家少了平时听课时的几分悠闲与惬意,多了几分关注与思考,专心观察研讨课的相关细节,记下课堂行为的实证和数据,为进一步的评析和研讨准备素材。

4.观察后——交流汇报、由点及面

本阶段是信息的分析、结果的呈现、建议的产生阶段,也是观察活动的精髓所在。先各小组交流,然后大组集中汇报。各观察者带着各自观察到的信息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汇总和分析,是教师们就某个点 “深挖、细剖”,发生思想碰撞的过程,是人人参与讨论、人人发表观点的过程;集中后各小组组长的汇报是“由点及面”评述的过程。因此,整个过程有分有合,俨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们因为有了一手的证据,他们用摆事实、列数字的方式作了理性细致的描述和分析,也一针见血地就瑕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如在一次运用课堂观察法开展小学英语“低段对话教学”的研讨活动中,第一小组(教师顾及学生面)的组长沈老师一边呈现观察记录表,一边做了这样的观察汇报:

全班54位同学中,32位学生被教师指名参与了教学活动(包括教师个别提问、师生问答、生生问答等),其中20位学生有两次机会,8位学生有三次机会,最多的一位同学共有10次机会,但仍然有22位学生一次机会都没有,这22位学生集中在教室的右边。我们发现,姚老师有“左倾”习惯,无论是眼神的停留,身体的转向,都反应了这一坏习惯,致使右边的很多学生没机会参与教师的问答。我们的结论是:姚老师本节课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但可能是无意识的习惯使得关注学生的面还欠广。建议姚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地避免“左倾”现象,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内向的学生和学困生。

观察小组的分析犹如“照x光”,透视、解剖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因有了实证,因此分析透彻而到位,使被观察者清晰地、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很信服地接受了教学建议。

(二)唤醒角色意识,促进深度参与

在运用课堂观察法于小学英语教研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观察唤醒了听课教师们的角色意识,促进了全体教师的深度参与,促使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研讨,充分发挥了群体的智慧,使研讨活动获得了一次洗礼。

1.课堂观察使“旁观者”成为教研的主体。

以前的教研活动普遍存在一种弱化和低效的态势,我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发言,从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研讨。开课教师辛辛苦苦备课、上课,但听课、评课教师毫无负担,虽然也在“参加”教研活动,但真正的思维并没有进入“研究”的状态,因此教研的真正价值取向便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而观察法的运用,因为有了明细的分工,有了任务驱动,使每位教师都有事可做,从而让每位教师都有话可说;另外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在执行观察时,不仅要记录数据取得实证,而且要根据实证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及提出改进意见,这促使每一位教师的听课行为不再是欣赏他人表演,必须 “沉浸”到活动中,真正做教研的主人。因此,课堂观察使“听课”活动演变为“观察”活动,教师由“参加者”变成“参与者”,由“参与者”变成“研究者”,教师成了研究的主人,活动自然就转“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了。

2.课堂观察使评课更专业化、精细化。以前的评课,通常由几位评课教师对研讨课进行总体的点评,面面俱到却又蜻蜓点水。评课的角度多了,容易多而不精,浮而不实;看似每个方面都讲到了,但是每个方面都没有讲实讲透;而且大多数评课教师往往一团和气,对执教者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而不谈,或者避重就轻,含蓄委婉地轻轻带过。此外,评课者评价课堂教学的好坏只是基于对整堂课的总体印象,评课似乎为了得到成功或不成功的终结性结论,至于为什么成功,成功在何处,评课者无法给出明了的解释,无法令听课者和授课者信服。

采用课堂观察法后的评课,不再是几位评课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体评价,而是由不同的观察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层面进行点评,因每个小组承担的任务不同,汇报的内容可听性强,避免了重复与雷同;小组长汇报授课过程中记录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结论提出建议,不仅令执教者信服,也使他更能够虚心接受;此外,每个小组深入分析的是“点”,而把几个小组的观点组合起来,那就是“面”,有分有合,点面结合。这样,既关注细节又把握整体,有深度也有广度,使评课更专业化、精细化,彰显了“课堂观察法”的科学性。

3.课堂观察促使观察者反省自身缺点。

观察不同于“看”,观察本身就是一种反思性的观看。在观察别人的同时,教师也在重新审视自己;观察之后,通过统计观察的数据、整理观察结果,提出种种分析和建议时,也必然促使教师审视和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观察为观察者也提供了“反光镜”,在透析别人的同时,也反射了自己,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自我培训”效果。

以下是活动后两位观察者的感言:

“在观察中,我学习、反思;在观察中我剖析别人,反照自己;在观察中,我清醒地成长。”——洪塘小学 沈根丽

“从来都没有这样认真地听课,从来没有这样细致地关注过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板书要这样精心设计,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直到今天--观察法的出现。”——花林小学 王玲仙

4.课堂观察构建了专业成长共同体。

在教研过程中只关注其中的一方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我们的课堂观察既关注教师行为,也关注学生行为;既关注上课教师行为,也关注听课教师行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自主的观察,又有合作的交流;既有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又有大组的汇报和探究。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研方式。听课者认真听授课教师的课,采集数据参与讨论,为评课者提供理论依据;评课者把大家的意见总结汇报,为上课教师改善自我提供方向。而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最终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课堂观察能把不同元素有机结合,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建由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组成的专业共同体,关注全体教师的共同成长,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三、正视问题,着眼完善改进

观察法,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在我们的教研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偏差,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检验、矫正。只有正视问题,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1.观察信息和结论难免主观和片面。观察者是具主观意识的人,所观察的又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行为,因此,通过观察采集的信息也就难免主观、片面。即使所采集的信息客观、准确,但是进行汇总评价的主体还是人,因此其给出的结论同样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2.观察者对课堂整体感知受到影响。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针对某一观察点实施观察,如果观察者过分专注完成规定任务,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感知,评课时也难以与其他小组产生共鸣。

在实践、改进、再实践中,我们从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出发,也提炼了以下思考:

1.确定哪几个视点进行观察要随实际教学(比如课型、教学内容、观察者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

2.在剖析课堂教学行为的某一点时,不能简单地以量来定性,而要因地制宜,兼顾其他因素,统筹考虑,科学分析。

3.在组织观察前,要求观察者做好充分准备,讲究观察技术,做好如何记录、分析、总结等准备;若能组织观察者进行理论的学习、材料的搜集,积累一定的内涵后再观察,那么其观察后的分析、建议就会到位、有力度。

4.某些观察点在记录时不易操作,有待完善,力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5.在汇报分析观察结果时,各观察小组可根据各观察点的特点,借助照片(板书)、座位表(教师顾及学生面)、数据等相关辅助材料加以分析说明,效果更直观、明了。

在“任务型”教学模式深入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的今天,“任务型”的教研方式深入我们的研讨活动。课堂观察促使教师在“任务驱动”的观察中“做中学”、“学中做”。我们运用课堂观察于小学英语教研活动中,旨在探寻高效的教研之路,唤醒教师们的角色意识,促进全体教师的深度参与,真正让教研为教师专业成长导航,真正让教研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我们相信,在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终会寻找到一种适合我们的教研方式,有效运用课堂观察技术改进小学英语教研行为,促进小学英语有效教学。

第五篇: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

观察是借助人的感觉器官及其他辅助设备,如摄像机等,有目的地对心理与行为进行考察,以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在教育中,广义的观察不仅仅局限于根据一定目的获取相关信息,还包含对这些信息的解释,进而生成教育意义,即采取应对性教育策略,最终使得教育成为一个连续性的活动,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拓展与深化。观察不是纯粹客观的,而是包含着主观选择的主动的活动。观察主体所持的不同的哲学观、观察目的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观察的角度、内容、解释与生成的教育意义。

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以生态学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强调平等、开放与对话,与传统幼儿园游戏活动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目的,这使得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也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包括观察的目的、角度、内容、解释及(教育)应对等方面,并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也创造了许多新的机遇。

一、观察的目的

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观察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获取有关幼儿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做得怎样等方面支离破碎的信息,而是获取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系统的现状及如何改善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游戏活动和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等非游戏活动之间的关系,各个游戏活动之间的关系,游戏活动中材料的“加减乘除”关系,游戏之间的拆分或组合,游戏活动中幼儿之间关系等。根据对这些信息的解读,教师采取有效的教育应对策略,促进幼儿园游戏活动系统不断丰富与深化,最终促进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与深化。

二、观察的角度 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不再执着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而是将幼儿园游戏活动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系统,一个由游戏活动和非游戏活动、各个游戏活动、游戏活动内部各要素等共同组成的开放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彼此是互生、互利与互补的生态关系。正是这种观察角度的不同,使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传统的幼儿园游戏活动有了质的不同。后者将幼儿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做得怎样等方面作为一个个孤立封闭的断续的点来看待;而前者将这些方面作为幼儿园游戏活动系统的有机要素来看待,将这些方面置于和其他要素的关系中进行观察,例如在观察幼儿做了什么时,还要观察这些幼儿与其他幼儿的关系,这些幼儿所在活动游戏和其他活动游戏之间的关系,这些幼儿在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中的相关经验等等,总之,是从幼儿园游戏活动系统的角度观察“幼儿做了什么”。从幼儿园游戏活动系统的角度进行观察,使得生态式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观察的内容更丰富与深入,对信息的解释更深刻与合理,采取的应对性教育策略也更有效。

三、观察的内容

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也要观察诸如幼儿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做的水平如何等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传统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称为常规性观察。但这些常规性观察,与传统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有实质性不同。这主要源于观察角度的不同: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是从幼儿园游戏活动系统的角度进行观察,观察不能仅仅停留于此,还要更深入,关注的面也更多,并且是将常规性观察置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系统的有机体之中,置于和幼儿园游戏活动系统其他要素的有机关系之中,尤其还要注意通过观察捕捉以下一些方面的信息。

游戏活动和非游戏活动之间关系的信息。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需要观察游戏活动、非游戏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主要包括: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活动内容、方式与水平等现状,和之前的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有什么关系;游戏活动之前的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活动,对幼儿的游戏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游戏活动中,幼儿哪些经验有待修改、完善、丰富与深化;为何时、如何开展以及开展什么样的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活动提供了哪些信息、信号等等。这方面的观察主要是为游戏活动和非游戏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提供契机、方式与内容,游戏活动和非游戏活动间割裂与封闭的状态打破了,走向了开放与对话,彼此成为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连续的有机体。教师主要通过这方面的观察,捕捉关于何时、如何开展集体活动、游戏活动、社区或家庭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与信号,进而促进游戏活动和非游戏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

各游戏活动之间关系的信息。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各个游戏活动的现状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主要包括:不同游戏活动的活动内容、方式与水平是怎样的;不同游戏活动之间的互动情况如何;这种互动现状和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活动内容、方式与水平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种游戏活动之间互动的情况或现状;哪些方面不利于幼儿游戏活动的丰富与深化;哪些方面促进了幼儿游戏活动的丰富与深化;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丰富与深化,可以如何进一步激发与促进各游戏活动之间的互动等等。这方面的观察主要是为各个游戏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提供契机、方式与内容。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各个游戏活动之间的界限随时根据需要而变化,教师主要通过这方面的观察,捕捉关于何时、如何、以及哪些游戏之间进行拆分或组合方面的信息,以促进游戏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

游戏活动中各要素的信息。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要观察游戏活动中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及幼儿之间的互动,主要包括:同一游戏活动内部或不同游戏活动中的幼儿之间有没有产生互动;互动的情况是怎样的;这种互动情况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容、方式与水平产生了哪些影响;接下来可以如何改进幼儿之间的互动等等。这方面的观察主要是为游戏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提供契机、方式与内容。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不同游戏活动以及同一游戏活动中的幼儿之间是彼此积极互动的,教师主要通过这方面的观察,捕捉关于何时、如何促进幼儿之间互动方面的信息与信号,促进幼儿之间互动的不断丰富与深化。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还要观察游戏活动中材料的难度与使用情况、不同游戏活动或同一游戏活动中材料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主要包括:游戏活动中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否丰富,是否有足够的参与空间,可以如何添加或删减材料,不同游戏活动中的材料之间可以如何组合等等。教师应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加减乘除”运算,通过这方面的观察,教师可以捕捉关于何时、如何添加、删减、组合或拆分材料等方面的信息与信号,促进游戏活动中材料的不断优化。除了以上列举的一些主要方面之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以上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总之,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立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系统,观察的内容也更丰富、更深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每一次观察都必须平均涉及这些方面,而是可以有所侧重。

四、观察的解释

观察绝非仅仅是对信息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生成教育意义,便于接下来采取应对性教育策略。对于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来说,也是如此。

传统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中,也会强调教师对观察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依然表现出了浓厚的隔离、封闭与对抗的特点,主要是“就事论事”。在解释某一游戏活动中某一幼儿活动方面的信息时,主要是从这一幼儿发展水平、特点等方面进行解释,即主要是从这一特定幼儿角度进行解释。而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解释表现出了浓厚的开放与对话的特点,将某一方面信息放在幼儿园游戏活动系统中进行解释。例如,同样是解释某一游戏活动中某一幼儿活动方面的信息时,不仅要考虑这一特定幼儿发展水平、特点等方面情况,还要考虑这一幼儿在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中的相关经验,这一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与其他幼儿的互动情况等等,这样的解释也会更深刻、更合理,这样的解释生成的教育意义也更丰富、更有效。

五、观察的应对

对观察所获信息进行解释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生成教育意义,采取有效教育策略,这即是观察的应对。这是观察促进教育活动不断拓展与深化的—.个重要机制与环节,也是教育活动中越来越强调观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也是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强调教师观察的重要原因。

传统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生成的教育应对策略表现出浓厚的隔离、封闭与对抗的特点。与此不同的是,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是将游戏活动视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是用一种联系的、对话的眼光看待幼儿园游戏活动。观察的应对同样也是如此,通过改善幼儿园游戏活动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各要素,进而改善这一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或要素。例如,在一个主题为“伞”的活动中,有一游戏活动为装饰伞面,幼儿用一些现成的不同形状与颜色的彩纸装饰伞面,三名幼儿玩了一会儿后,并先后放弃了。教师认为,这些幼儿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活动缺乏足够的挑战性,并最终做出了如下一些应对性教育策略:引导这些幼儿和父母一起注意观察见到的形形色色的伞面(游戏活动和家庭的互动);或者在父母的带领下参观伞店(游戏活动和社区的互动);在图书区放置一些有关伞和美丽的图片或图画书,并引导幼儿查阅(和其他游戏活动的互动);在此基础上,这些幼儿共同讨论如何装饰伞面(幼儿之间的互动);还可以针对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开展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和集体活动的互动)等等。

总之,生态式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应对也是立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系统,通过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系统,改善这一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改进这一系统中的某一方面。

下载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运用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运用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运用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运用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按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教学要求,整合教学框架体系的同时,保证教学效......

    浅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策略的运用(共5篇)

    浅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策略的运用 杨倩在幼儿园教育中, 音乐是一门充满灵性色彩和智慧光芒的艺术学科, 也是向幼 儿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学习音乐的动机并非为......

    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刘家店中心小学 高 威 【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正出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在音乐课中充......

    国际三大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国际三大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音乐教育开始为更多人所关注。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

    简析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运用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简析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运用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 称 学学指导教生姓名 号 师 2015年5月 完 成 时 间 目 录 前 言......

    浅谈流行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

    【标题】浅谈流行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祝艳红 【关键词】流行音乐课堂运用【指导老师】寇承兰 【专业】音乐学 【正文】 一、引言 古有《乐记》“凡音之......

    初中音乐课堂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赏识教育,就是指挖掘出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认可学生优点的一种教育方法。以下是“初中音乐课堂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一、初中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分析(一)审......

    小学音乐课堂中综合性艺术表演的有效策略

    目录 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