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题活动中整合运用多媒体的策略研究.
主题活动中整合运用多媒体的策略研究
嘉定区清河路幼儿园 潘晓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在考察上海时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以“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的学前教育也早已把目光投向了这一新的领域,并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使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与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课程整合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一个关键词。所谓整合也成为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幼儿园的课程整合,指的是新课程教材实施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强调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对各科教育内容、形式或方法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幼儿园主题活动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理念下的一种活动。它从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出发,整合了幼儿园生活、学习、游戏、运动四大课程,关注的是过程中幼儿在情感、态度和经验、能力的主动获得。我们发现,由于0~6岁的孩子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的发展阶段,知识经验的缺乏和运算水平的低下使他们不理解许多复杂抽象的概念。而思维易发散、易跳跃等不稳定的特点也需要我们为他们提供特定的的生活和学习情景,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能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这时,多媒体的应用渐渐普遍起来。很多教师开始尝试制作简单的课件来辅助开展一些活动。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也逐渐凸显出来: 内容直观、明了、多样 可控性强,便于操作
能创造出灵活、生动的教学情景 教学素材便于保存和资源共享
多媒体,作为二期课改背景下主题活动开展的重要辅助途径,正逐步为幼儿和教师所接受。
(二)、园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都根据自己当地的条件选择了适合本国的方式开展整合研究和实践。美国教育部在《让美国的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的教育技术计划中提出,把计算机作为美国教育的“新的基础”,把因特网作为“未来的黑板”,并确定了具体的教育技术目标。我国政府根据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及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在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几年时间,实验规模不断扩大,实验效果也逐步被社会认可。
我园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如: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不到位,制作课件时缺乏适宜的可利用的声像素材库;教师在课件制作中的专业技术参差不齐;活动中课件与幼儿的互动性不够,出现教师“以课件为本”按部就班开展活动的现象等等。
二期课改强调课程的整合性,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实现多领域的整合。如何将媒体整合运用于幼儿园主题活动,发挥多媒体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主动地参与,在多种感官的协调运用中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积累更多的获取和整合多种经验的方法,最终实现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课题实施的简要情况回顾。
(一)科学规划,合理建构。
1、合理建构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确定以后,我们成立了由业务园长、科研组长和我园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和我园网络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有效确保了课题研究小组的工作活力及能力,为课题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2、以学习为指导,把握现状,明确研究方向。
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先后学习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应用研究中的基本理念》等著作和有关理论。通过研读、摘录、交流、讨论等方式,充实了研究组成员的理论功底,引发了研究组成员的理性思考。与此同时,研究组还进行了“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实质上把握了当前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3、从硬件创设入手,提供物质支持。
课题实施前,我园为总部和分部各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电脑一台,并实现宽带上网和网络共享;设立专门的幼儿电脑操作屋;在上海学前教育网上建立了信息平台,完善了信息管理和资源共享;为每位教师配备了U盘和数码相机,以确保教师能随时随地运用多媒体开展教育教学,使多媒体教学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使之更常态化、生活化。
4、完善研究方案,制订研究策略。(1)确立研究对象:
研究初始阶段,我们选择各年龄段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向全园推进。
(2)确定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部署阶段(2005年7月-9月) 建立和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 资料检索、筛选相关研究的已获成果; 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和教育科研理论; 拟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开题培训,做好课题研究的总动员的有关工作; 调查分析,了解多媒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5年9月~现在) 按学习计划组织学习;
自觉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教育科研,做好学习笔记、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随时记下心得体会,撰写经验总结、论文; 做好有关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做好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并做好阶段总结。(3)明晰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对课题内容的定位及课题内容的现状分析,我们把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在 在实践中探索幼儿园主题活动中整合运用多媒体的策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幼儿园教育素材库。
提升多媒体在主题活动中的价值,探索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更好地实现主题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高教师应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设计和组织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的教学活动的能力。(4)明确研究的主要方式:
学习理论:学习有关理论文章,上网查找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做法,学习西北师大杨晓宏老师,上海郝海平等专家有关信息技术的理论,深刻领会思想观念,统一思想认识。
讲座指导:由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室、信息中心、外区多媒体制作专家、老师作专题讲座;加强园本培训,由多媒体制作能手作PPT和FLASH制作的培训讲座,并送教师外出参与课件制作和网页设计、制作等专业培训,增强研究信心。
教研促进: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主题活动为研究阵地,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组织观摩活动、评议优质录象课、收集交流素材等等,带动全园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总结提高:及时做好阶段性的经验总结工作,认真撰写专题论文;认真开展多媒体实践研讨;积极开展案例反思,架设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研究思路;不断丰富和完善素材库。(二)规范实施,研中促长。
1、在行动中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也是课题研究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园以教师的行动研究为突破口,在明晰研究主课题的前提下,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结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素材选择、方案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入手,通过教师的行动研究,以点带面,以研促教,推动了课题研究的深入。
2、在研讨中升华。
为了使课题研究的成果在理论、实践两方面得以发展,我园确立了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机制:
把课题研究与大教研、年级组教研、牵手教研有机结合,以整合的观念分析和研究多媒体与主题活动的相互促进。 把课题研究与反思、积累相结合。
依据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开展自我反思,通过写活动反馈、写教学案例、论文等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回顾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总结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初浅经验。
我们本着“在实践中,探索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整合运用多媒体的策略;提升多媒体在主题活动中的价值,探索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更好地实现主题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主要目的,开始了初步的尝试,主要选择了以下两种途径:
(一)选择和运用课件,设计组织活动。
运用多媒体,最初让我们无从下手的就是资源的匮乏。没有课件,运用自然无从谈起。而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还不够,即使有能力制作,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收集并合理利用多方资源成为我们课件的主要来源。
1、选择
以“幼儿园主题活动中选择课件的原则”为子课题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在选择课件时,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课件内容符合年龄特点、幼儿需求及近阶段教育需要,与主题活动相融合。如:与主题活动内容相符;与幼儿的经验相符;与季节特点相符;与孩子的热点话题相符等等。
课件内容和情景简明扼要,主题明确。有的课件内容复杂冗长,思维跳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影响幼儿的观察与理解,导致活动显得涣散、零星。
课件画面中的图形、图像生动简洁、音效优美,动画设计合理。画面的制作精美会带给幼儿美好的情感体验。而设计合理的动画对幼儿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2、运用
在选择了适宜的课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课件进行设计和组织适宜的、有价值的活动。以“影响多媒体运用的因素分析”为子课题的研究促使我们思索以下几个关键点:
设计活动的出发点是否来自于对课件目标的分析和价值的判断。
活动过程的把握是否有意义,教师对课件的操作是否熟练、对幼儿的的回应是否及时、有效等。
如何通过活动后的反思提升教师运用课件的能力。
(二)、根据活动需要,设计并制作课件。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很多资源都需要我们创造性地设计和制作。课件也不例外。要使课件完全符合活动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是最好的办法。而要使制作的课件具有良好的实效,就必须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是课件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教学设计要做的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指向;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确定课件设计的基本策略;选择课件的教学模式。
1、确定教学目标的指向:
教学目标的指向也就是活动的具体落脚点,即活动关注的是新概念的引入、知识点的理解和体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的培养等等。而这些往往也可以同时应用于同一个课件中。
2、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课件制作时画面的结构(简单与复杂)、超级链接的设置(加强对事物间联系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是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始终必须参照的依据。
3、确定课件设计的基本策略:
常用的设计策略有:面向问题的设计策略(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要尽可能地出现在课件中)、深入情景的设计策略(给予幼儿与课件产生互动的机会)、面向学习者特性的课件设计策略(设计能给予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主题活动中多媒体运用与儿童主体性关系的分析”使我们更多地把关注的眼光投向幼儿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幼儿与课件的互动,投向促进幼儿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中。
4、选择课件的教学模式:
通常根据活动的需要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课件在制作时也会有所不同。如:注重情感体验的活动通常需要长时间的背景烘托;注重思维、竞赛的活动通常需要在制作中加上奖励的小机制;注重在情景中理解的活动通常需要设置与角色对话的机会等等。
四、研究的初步收获。
1、进一步发掘了多媒体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以多媒体为途径的教学活动对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开辟信息启蒙教育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2、教师的观念发生着转变,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获得了提高。
“以课件为本”的现象逐步被二期课改所倡导的“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所改变。教师们不再牵着孩子、围着课件团团转,而是努力使课件为主题服务、为满足幼儿需要、推动幼儿发展服务。而通过逐步深入的实践和研究中,教师运用和制作课件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进一步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主题活动中多媒体的应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交流、互动中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自主学习的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4、初步形成了多媒体教育教学素材库。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实践下,我们的多媒体素材库已初步形成:主题背景下环境创设与欣赏;主题背景下活动课件;主题背景下的活动实例;图片与音像素材库;孩子们的童画世界等。
五、研究困惑和反思。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索在不同年龄阶段实施不同策略的多媒体教学。
2、参与研究的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有待提高,以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
3、如何系统地建立和完善素材库,真正为新教材、新课程的实施提供资源支持。
六、课题研究下一步设想。
1、从年龄特点和教学需要出发,在不同年级组作以下重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小班幼儿与课件的情景互动;中班幼儿对课件的观察、比较和想象;大班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课件的能力。
2、加强园本培训和园本教研,以点带面,推进全园在主题活动中的多媒体教学研究。
3、发动每位教师参与素材库的丰富和完善,以主题为线索使素材库逐步实现系统化,提高其使用价值。
4、组织教师撰写和交流经验总结、实验论文、案例分析等,形成有质量的资料积累,提高其推广价值。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策略
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教师都想通过多媒体课件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活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觉得多媒体课件往往“鸡肋”,不知道该怎么摆放多媒体课件的位置。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生的“润滑剂”,确实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活力实现最大优化呢?
一、找准“动”点,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像、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通过认知体验,产生情感,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模式。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认字识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单纯的出示生字生词让学生读,则显得多么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不高。在《池塘边上的叫声》一课中,教师也像往常一样出示了“识词”课件,但与众不同的是,一打开课件,课文中的主人公青蛙变蹦边说:“小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小青蛙,我有几个词语不认识,想请你帮帮我,行吗?我会请你去听听池塘边有那些故事。”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地轻声读起来,随即小手如雨后春笋一个个竖起来,这一环节的达成度比往常高了许多,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起来。
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课文还未正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已被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动”了起来,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凸显“说”点,培养复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要让学生流利地复述课文。多媒体课件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是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可以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能流利地复述出学习的课文内容。
如《捞铁牛》一文中,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组织学生有条理的复述捞铁牛中的准备过程和打捞过程。老师精心设计了捞铁牛过程的动画课件,一边点击“并船搭架”“船装河沙”“潜水摸牛”等环节,一边让学生跟着动画的演示复述课文。通过一遍遍的演示,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复述课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的培养和提高。
三、切入“想”点,拓展学生思维
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属性,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的飞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中的人物生活的背景与我们的学生生活的背景相差甚远,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容易囿于自己的固定模式,往往与课堂教学不能有机结合,甚至是呈游离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打开多媒体课件课件,给学生添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如《山沟里的孩子》教学中,老师提问:“孩子找到‘金钥匙’会干什么呢?”虽然上课前老师已经把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向学生讲解了一遍,但由于学生对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学习模式只限于自己的模式,说出来的也是蜻蜓点水,苍白无力。教师这时运用视频课件把山沟里的孩子的衣食住行及我们这里的生活状况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让山沟里的孩子生活学习情景所震撼,个个低下了头,随后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的讲述着孩子们通过刻苦学习找到金钥匙后要做的事情:修路、办学校、办工厂、建养老院„„ 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他们的认知体验十分独特,感受各不相同,呈现多元化,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多维发展倾向。
四、落实“写”点,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写”。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写”点,让学生进入自由运用的广阔天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别董大》古诗教学中,教师在总结全诗后出示了一道小练笔:讲《别董大》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是学生写来写去,都是把这首是的意思铺展开来,没有一点“故事”味,小练笔的有效形式触礁了。这时老师出示了“北风呼呼、黄沙漫天、大雪纷飞的旷野上,诗人和董大依依惜别”的动画,学生从这凄凉悲怆的画面中,对诗人和友人分别之时的场景所感染,有的同学泪眼花花,只听见“沙沙”的书写声,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一篇篇感人的小练笔诞生了。这样既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总之,随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不能为了表现多媒体课件而滥用多媒体课件,也不能为盲目地追求艺术美感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有遵循教育原则,精心安排多媒体课件课件使用时机,注意使用策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优势,优化语文教学,才能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第三篇: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利有弊。例如,“拿来”痕迹明显,课堂缺乏个性化等。笔者针对这些弊端研究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灵活驾驭多媒体等。
关键词:小学英语 多媒体辅助教学 负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6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受到小学英语老师的欢迎。凡事有利必有弊,小学英语老师们在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时候,发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一、小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负效现象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手段的缺陷,丰富了师生们的课堂活动,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经过这些年的运用和观察,笔者发现了在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拿来”痕迹明显,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化
老师们为了方便,直接采取“拿来”主义,直接从网上下载或者拷贝以前执教老师使用过的资料。做得稍认真一些的也不过将几个课件机械地拼凑起来,如此随意、不精心的多媒体课件不但不能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还会使学生因其突兀的任务环节产生疑惑,导致英语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化。
(二)一味依赖多媒体,教师应有的角色弱化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部分英语教师把自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课件放映员。英语课上新单词或语法的教授,不板书也不讲解,只用多媒体展示;教读课文时,也不对阅读进行指导,只让学生跟读课件的录音,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练习题从网上下载到课件上,也不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长此以往,课堂教学形式将会走向另一个单一。
(三)过度追求多媒体的外在效果,忽视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切合
实践中,绝大部分英语教师习惯并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因此,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宜使用多媒体,他们都一味地套用。把大量的时间纠结于多媒体课件是否形式新颖别致。过分追求声音、图像、动画效果等造成的视、听觉冲击,忽视了声音、图像和动画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让形式和内容主次不分。在这种情境中,小学生渐渐由语言的学习者变成了课堂中的“看客”,注意力被分散,直接影响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多媒体成了高科技的“黑板”
有些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将大量的板书内容直接搬上了多媒体课件。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将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但也不能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从表面上看,多媒体辅助教学保证了课堂教学时间,但从长久看来,反而会影响小学生对英语书写重要性的认识。
二、小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负效现象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灵活驾驭多媒体
多媒体也是一柄双刃剑,只有熟练掌握使用技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才能把它挥舞得游刃有余。成功的小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不但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还要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乐在其中。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不仅要汲取别人的金点子,还要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素养,从教材、学生和教者的实际出发,设计出个性化的课件,唯有个性化才是最好的。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多媒体为我所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以多媒体操作为核心。依循英语新课标的要求,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导作用是不可以抹杀的。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而不是因一个现成的“好”的多媒体课件而设计这节课。小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学过程有预设也有不确定的生成,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会经常有所调整,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得到发挥,需要根据生成的课堂能动地调整课件,让多媒体课件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结合教学内容,用最简洁的手段达到最实在的效果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考虑教材的内容,遵循小学生的特点,适时地选择多媒体信息,如图片、音效、视频等。避免附带信息的干扰,创设各种清晰明了的教学情境,把握课堂中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多媒体教学真正起到作用。
(四)使用新媒体,莫忘旧媒体
多媒体教学给小学英语教师带来了很多便捷。笔者认为教师的板书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压缩或替代的。小学英语教学中书写训练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仅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训练小学生的英语书写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上教师板书能帮助小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帮助记忆,起到了书写的示范作用。
让我们做小学英语教学的有心人,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突出教师主导性,使学生们感受到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2).[2]张凤山.多媒体英语教学五忌[J].科学教学,2008,(1).[3]王立春.论多媒体辅助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第四篇: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多媒体运用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中的多媒体运用
兴化市陈堡镇中心幼儿园 225714 许小丽
【摘要】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文本、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融为一体,变单一媒体为综合媒体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幼儿数学教育是科学领域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其特点是抽象,逻辑性强。那么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主要通过从大班数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
【关键词】大班数学活动 多媒体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幼儿园课堂教学用具主要是图画,实物,照片等,这类教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直观且静止,教学方法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有一定的灌输性,学生并不一定理解,还是被动的接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幼儿对这类静止的教具渐渐失去了兴趣,因为在家里玩电脑,玩手机,接触的都是丰富多彩的动画乐园,相比之下,传统的教具渐渐失去了优势,那么该如何有效的在学科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呢?
指南提出,在科学领域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数学认知,让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的数学活动实际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幼儿数学思维活跃,所以我们应该把握这个关键时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学方法。那么该如何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有效运用多媒体呢?
一、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我将从大班幼儿数学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来谈谈多媒体的运用。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对5-6岁幼儿在数学认知方面提出的目标是: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用各种图形,在黑板上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出来,让学生自己观察,或者发一些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理解事物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能更直观形象的感受规律,但是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觉得枯燥?比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中,主要的教学手段就是观察,教师出示幼儿画册上串珠的排列方式,或者用实物操作,让学生观察“一红两黄三绿,一红两黄三绿”并提问后面的串珠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可能只是机械的接受,那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比如说课件上显示六一儿童节,大家欢庆,布置活动环境时,应该怎么样摆放不同颜色的花更好看,更有规律。在已经挂好的红黄蓝,红黄蓝的彩旗中,接着黄色的彩旗后面应该接着什么颜色的彩旗?当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时,可以在课件中响起掌声,或者出现表扬的话语,当孩子回答的不正确时,可以出现鼓励的声音,相信这样,孩子们会更有兴趣,更有积极性。这样将多媒体与枯燥的逻辑推理题目相整合,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2.借助多媒体课件使数学活动活起来
指南在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方面,对大班幼儿的要求是:借助实际情境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数,量及数量关系其实是比较枯燥的,无非是数一数,分一分,比如说在大班数学活动学习《分小鱼》(4的组成)时,大部分采用的是图片展示,两个鱼缸贴在黑板上,然后给学生4条小鱼,怎样分?让幼儿动手操作,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记录下来,或者是用雪花片、各类圆片之类的教具。这类教具都是一些静止的,孩子天天练习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兴趣,而且会依赖于每次练习数的组成时,都会借助于这些实物,如果没有实物,将无法理解数的组成,因为在学习数的组成时,在他头脑里并没有很深刻的印象。如果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将分小鱼设置成动画模式,4条小鱼在屏幕上游来游去,相信孩子们会有极大的兴趣,因为跟在家看动画片一样,一条小鱼游走了,还剩下几条小鱼呢?原来的四条小鱼分成了哪两部分呢?在以后的练习中,看到数的组成,就会联想到动画中,小鱼是怎么分开的,分成了几和几?因为幼儿对于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活动着的事物印象,总是比静止着的事物印象要深刻的多。
3.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简单起来
数学都是抽象的,尤其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还是 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刚开始萌芽,所以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用实物图片等传统教具难以展示其活动过程,孩子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用生动的动画与故事相结合设计成教学课件,帮助幼儿理解那些抽象的内容。比如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时钟对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这节课的难点就是正确辨认整点,半点,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会准备实物时钟,然后情境图,教师会看图拨指针,画指针,但是在幼儿的头脑中可能还无法理解时间的概念。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故事的主人翁一日生活过程展示出来,早晨几点起床,还可以添加闹钟的声音,让学生联想到自己早晨是几点起床的,主人翁几点上学,几点吃饭,几点放学,几点睡觉,将这些贯穿起来,整点半点的时候,加上音效,结合时钟的指针,让幼儿印象深刻。在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时,可以利用龟兔赛跑的课件,兔子脚长,跑得快,乌龟的脚短,跑的慢,有一天,兔子和乌龟在圆形跑道上赛跑,兔子跑了一圈,乌龟才跑了一格,然后仔细观察,让幼儿发现兔子和乌龟赛跑的规律,也就是时针和分针间的秘密,课件可以多放几遍,相信孩子们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这样就是原本很抽象的时间概念变的简单起来。
二、多媒体有效运用的注意点
当然,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几个误区,有效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选择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是适合所有的课堂,虽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但不是指任何一节课,任何一个活动都要用课件来展示,那些复杂抽象,枯燥无味的内容,设计一些故事情节,动画,互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如果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也许会适得其反了。比如大班数学测量活动《各地娃娃到北京》,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小棒、回形针、铅笔等工具在地图上沿直线进行测量,在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先了解北京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各地娃娃都想到北京来玩,但是从不同的地方到北京,有多远呢?如果接下去再用多媒体的话,幼儿肯定不能理解距离的含义,所以这节课更适合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所以在设计活动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你将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宁缺毋滥
多媒体不仅仅是做一个简单的幻灯片,到时候上课按顺序往下点就行了的,也不仅仅是弄几张图片。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费时费力,不仅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有足够深厚的计算机水平,幼儿园里并不是每个老师都精通计算机,所以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了,不能只重数量,恨不得每节课都做课件,然后在活动中依赖课件,这样活动流程就会被限制,体现不出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纲要要求,应该重视质量,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努力做到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都是拿的出手的好课件。
3.传统教具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碰撞 一节高效的课堂,不是看教学手段,而是看幼儿的兴趣和接收情况,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掌握知识,就是成功的教学手段。一节课中,传统教具与多媒体技术不是二者选其一,而是要将二者结合,发挥传统教具的操作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趣味性,通过传统教具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碰撞,产生最绚烂的火花。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辅助,帮助传统教学更富有激情,化难为易,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既不能一味的盲目追求多媒体教学,也不能一味的排斥信息化教学,应该将两者有机整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发挥这两者的最大功效,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林嘉绥 李丹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第五篇: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
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缘由
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对思想品德教学而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课程中的知识,社会要求和学生特点等,都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须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它意味着在已有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信息技术进入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它会使教学过程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集聚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研究的依据
运用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理论体系,这里略谈三种依据:
1、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根据学习“最近发展区”建构意义学习,提倡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等,它是我们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的依据。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设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需要运用“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如果信息技术的介入,它会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2、从信息论观点来看
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传递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形象信息和符号信息;有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有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等。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丰富信息的表现形式,可使教学信息的传输技术发生根本变化,改善信息传输方式,拓宽信息传输通道,使信息通道容量增大,传递速度加快,提高信息传输的效果和效率。特别是信息技术有反馈功能、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可使教学效果更趋优化。
3、从哲学思想角度来看
信息技术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媒体的生动,直观,形象兼备的特点,充分发挥感官对于认识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顺利进入理性认识的阶段。完成认识过程,体现了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和发展过程;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更多地从间接经验获得知识,以适应现代信息时代信息猛增对学生的需要;信息技术可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机会和时间的保证。
三、运用的策略
通过课堂的实践,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策略,归纳为四项策略。
1、问题切入策略
所谓“问题切入策略”,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切入口,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其操作要点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问题”的设计。让教师围绕“问题”教,让学生围绕“问题”学,并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题,能够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在该策略的指导下,可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等,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例如:在六年级思想品德课“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一课,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出示三幅图片,第一幅是一只被踩瘪的乒乓球,第二幅是一只不倒翁,第三幅是一双筷子插在水中,教师提出:不小心踩瘪的乒乓球为什么可以用热水修复?不倒翁为什么总是“不倒”?为什么筷子插入水中,我们看起来就成了弯曲的了?等问题切入来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知识的探究。教师通过多媒体给予文字的提示,学生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发明,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兴趣。
2、“技术”融入策略
所谓“技术”融入策略,是指把现代媒体技术融入思想品德教学过程,发挥“技术”的优势,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其操作要点如下: 要把媒体融入教学过程,合理利用“技术”优势,必须符合以下几个特性:(1)激励性。媒体技术应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投入,调动师生广泛参与,多维互动,把形象直观与启发思维结合起来的作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课件设计时要适合地选择资源,注意内容既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要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与一定的激励性策略和方法相结合。如七年级《让生命焕发光彩》一课,运用媒体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通过激昂的曲调感受贝多芬同逆境相抗争的一生,引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知识点。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让音乐使学生的感观与思维一起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产生共感,有效地实现了本课情感价值的教学目标。
(2)建构性。利用网络多媒体虚拟现实情景、构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有意义学习,要有一定的“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因此,要加强画面信息的组合性和关联性;加强对信息加工、处理和信息重新组合的意识和运用。如在八年级《依法维护公共秩序》中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内容时,运用多网络多媒体出示了具体违法案例的视频与相关图片,再请学生结合书本内容自学后判断这些行为属于哪类的违法行为。学生通过对案例与图片所出示的信息,顺利完成任务。
(3)整合性。在处理媒体技术和应用时不能单打一,要从教学系统上分析、考察它的应用和价值,发挥“技术”的最大效用。整合的方法有几种: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方法与策略的整合等。如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不完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当信息技术无法达到要求时,适时与各种实践与游戏整合,还如,在七年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设计一次民族传统节日知识擂台赛。课前先请一些同学制作相关的手工品,如剪纸、元宵灯等,也请一些同学带来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如粽子,饺子等。课堂中,学生既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食品,也可以观看到元宵灯,剪纸,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提供题目进行知识竞赛。这样通过信息技术与实践整合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创设情境策略
所谓“情境创设策略”,是指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引人入胜,调动学生情意参与,形成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微观教学环境的策略。其主要操作要点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即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的情境。如,八年级《保护环境 当务之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长江遭受严重污染的情景,创设生态破坏后鱼儿哭泣悲凉的情景,引发拯救地球的创意情景等,运用这些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联想情境。联想是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如六年级《培养正当兴趣》,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许多联想的情景,运用这些情景创设沉迷网络游戏影响学业的情景、创设爱好天文而成为天文研究者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兴趣的特点,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
(3)创设语言情境。思想品德教学中,口头表达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营造一定的学习交往氛围,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七年级《培养正当兴趣》一课中,创设“网络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话题,开展小型辩论赛,同时组织学生观看大学生辩论赛片段等方法,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搭建支架策略
所谓“支架”亦称脚手架,用于解决某些问题过程中的填坡搭桥。搭建支架策略其目的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其策略程序是搭建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中,策略关键是搭建一个适合学生现有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框架,并为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服务,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其具体“支架”可分以下几种:
(1)铺垫式支架。一般用于解决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如果让信息技术介入,可以生动地搭建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铺垫式支架,让学生由难到易的理解知识。
(2)元认知支架。用于帮助学生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效果。如运用多媒体画面,经常出现在学习某知识后,安排一些自评、自测的内容,以资鼓励。如:七年级,讲到《闲暇生活的意义》内容时,穿插安排了“说一说”、“辩一辩”等多媒体画面检验学生对闲暇生活意义的理解,也帮助他们对各自闲暇生活的意义进行正确评价。(3)策略与方法支架。一般用于某单元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系统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可使九年级思想品德会考前的复习课不仅仅是机械化的背诵,而是重新构思复习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这样有利于解决落实复习的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四、研究的说明
1、要树立三种观点,即融入性观点、整合性观点和认知性观点。
2、要找准“技术”的辅助之处。
3、处理好三种关系:处理好人机关系、人际关系和人境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廖玉兰
浅议现代教育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策略
中国电化教育
2002年
第2期
[2]余胜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
人民教育
2002年第2期 [3]王迎等
网络化课堂教学及其教学设计
中国电化教育
2002年第4期 [4]孙月圣
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山东教育科研
2002年第5期
[5]梁樱花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整合模式的探讨
中小学电教
2002年第7期
[6]黄宇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
电化教育研究
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