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教学内容分析及涉及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及设计案例
1、NH4CI=NH4+H2O 实验现象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以及产物检验的科学方法(科学探究方法)
2、MnO2+HCI=MnCI2+H2O+CI2↑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的方法和启发式教学。
3、在学习了阿伏加德罗定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同等条件下SO2密度与氢气的密度的比是多少?
4、在学习了二氧化硫的性质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二氧化硫与氯水、漂白粉、过氧化氢等氧化性物质漂白性的区别
5、蜡烛在氧气的燃烧全过程的实验及观察、分析和解释。
6、菜窖里的蜡烛实验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7、氢气的爆鸣实验的科学性(爆炸极限)
9、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导电性与本质的联系?研究导电性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10、新旧氯水的成分分析是学习的重点,学生掌握了这点,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就掌握了。11、11、钠的制备方法可以让学生探究,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探究。
12、化学反应的质与量的辩证关系:钠在空气在缓慢氧化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的区别。
13、金属钠与金属钾的区别?
14、在学习氢气与氯气混合燃烧爆炸的性质后,教师应扩展反应条件(加热、点燃、震荡、混合搅拌、高温、催化剂、光照、激光、辐射、放射、超声波、磁场、)
15、学习氯气一节时,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反应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6、原子结构的教学,传统的模式是教师形象描述,学生想象理解记忆。可以逆向思维,教师提供原子结构的相关实验数据和知识信息及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历史,让学生自我构建原子结构概念(构成要素关系、电性及电量关系、质量结构关系、空间结构关系、数量结构关系)学生自我构建原子结构模型。
17、O3的强化性的实质。18、2H2SO4+C=CO2+2H2O+2SO2实验探究
例如: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浓硫酸与碳反应的产物中存在二氧化碳?
该题若采用正面求证时,极易错误,教师不防采用下列的系列提问试试,它不但能使学生真正区别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的性质,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①如何检验某气体是二氧化碳?——易回答: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②若气体中同时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用以上的方法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因此要证明该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首先应怎么办?——除去二氧化硫。
④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硫?——只要用品红溶液。
⑤还可以用什么试剂除二氧化硫呢?——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⑥在这里可以用碳酸钠溶液除二氧化硫吗?为什么?——不能,因为二氧化硫和碳酸钠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
⑦如何证明二氧化硫已经被除尽?——通入品红溶液,不褪色。
⑧因此以上实验如何进行?——先通入品红溶液,再通入品红溶液,最后再通入澄清石灰水就可。
⑨哪些现象才能证明产物中确有二氧化碳?-褪色-不褪色-变浑浊。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真正区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从而也达到了逆向思维培养的目的。
19、有的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违背化学学科特点和教学特点,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中,添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化学方程式。因为,很多的氧化还原化学方程式多来源于卤族、氧族、氮族内容的学习,而这些内容远在后边,造成教学的内容秩序的混乱。例如:化学式的书写:溴、碘、也总结出来。20、CO2与H2O反应性质的检验的探究性实验,21、尿素与碳铵的肥效的计算,STS 教育,22、CO2收集方法的研究
23、抗生素的选择与化学与STS教育,同样的成分,有不同地商品名字,价格不同。怎样认识选择判断。
24、PH值与身边的化学物质,精选身边的物质做实验,STS教育
25、水变油,花生油变小磨香油
26、教学目标设计技巧与方法:钻研教材,感悟目标;到教参上获得;到优秀教案上找;到网络上找;
27、基本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开始时与氧气的反应——到氧化铜与木炭反应时,说与氧的反应——到高中阶段的氧化还原反应。
28、教学重点、难点:例如:潮解,有没有实验的差别。
29、不好的高中问题: 次氯酸的氧化性为什么比高氯酸强?怎是高中知识能解释的呢?
好的问题:煤火炉里 煤燃烧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哪些?
30、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的感知化学,看化学做化学:例如溴、氯气、二氧化硫气体的感受。
新老教材的不同选择可能有不同目的:硫的燃烧反应利与弊。环保的取向与学生感受化学的取向的选择。
没有不被酸碱腐蚀的化学实验工作者,没有不嗅毒气的化学工作者。
31、以实验为基础地化学教学原则: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式的书写依据-------组成------化学事实。重在书写。什么是电解质------实验结论-------实验方法-------实验教学依据。
32、例如:铁的物理性质中,熔点沸点怎样处理。延展性是什么意思?怎样讲他的质软?一定要通俗化,经验化,生活化,氯气的熔点—34.6,是什么概念,学生可以联想,意会到,想象到,认识到,才能记忆。为什么100度0度的温度,我们的概念那么清晰呢?就是我们对水沸腾,谁结冰地感知太熟悉了。铁的熔沸点我们很难有准确地概念,就是他的温度很高。但可以定性认识。
32、有位同学在校内实习试讲时,对化学式的书写及读法做如下总结:请你分析其科学性。金在左,非在右;氧化物,氧在后;后念先,先念后;中间化,不可丢;有脚码,先读数。
33、有同学在讲溶液的溶解性时,用丙三醇及甲苯作溶剂,还有硝酸钾,不用食盐、汽油、植物油,道理是什么?
34、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的方法,要精细到加入多少溶质观察?理论上是加多少?操作时加多少合适?怎样观察?
35、启发式教学:你有什么办法收集反应生成的气体?(核心问题)。最科学的方法是什么方法?量少的气体收集与大量的气体收集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气体收集有什么区别?
你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看到什么场合的铁容易生锈?生锈的最严重?防止生锈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充分讨论)
36、化学教学要充分建立在学生已有地经验和知识认识水平上,例如:纯净物、混合物中,介绍高纯硅时,什么是高纯硅?有什么用途?纯到什么程度?什么概念?分子的性质(通性)与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体现,与热胀冷缩现象,运动的形式:质点运动,振动、转动。
37、内容分析: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难闻的刺激性气体多数是有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怎样呈现?是直接传授让学生机械记忆,还是传授方法让学生理解推理,阿佛加德罗定律推导,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易液化(什么意思?有无感知?有无更好的呈现方式:—10度,在寒冷的冬季,或在冰箱冷冻室里可以液化,生活化的感知是学生容易记忆的基础);溶解性:易溶于水。
在化学性质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中,提出问题:二氧化硫溶于水是物理过程还是化学过程?SO2+H2O=H2SO3 要增加亚硫酸的性质介绍,启发式教学:硫的化合价与性质的关系。
38、板书技巧:氯化氢电子式的书写,要有目的性;
39、化学键与电离的关系:离子键都可以电离,强极性共价键多数可以电离。氢氧化钠、硫酸钠、硝酸钠、碳酸钠中化学键的判断。40、双氧水制取氧气中的实验探究
二氧化锰地催化作用的探究。逻辑试验。
41、教材分析
隐形内容;怎样深入探究教学内容:溶液的 “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1)各点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相同,(2)各点溶液的组成浓度相同;稳定性:(1)物理化学性质稳定(2)不分层、不沉降、透明。
溶质多是单个分子、离子或较小的分子、离子集聚体分散到溶剂里。
第二篇: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学大纲为依据,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安排了十五次作文加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十五次作文内容涉及面较广,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景的,有写活动的,有写物品的,让学生在各方面加以训练。在作文教学中,重点要通过读写例话的教学和基础训练的习作要求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
教学要求:
1、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第一组作文要求学生不仅要把看到的写下来而且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并且要根据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
2、让学生能在学习课文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短文,并能做到有中心。
3、练习写人、写事的文章在引导学生复习以前的方法的同时,教师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写人要写出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写事要写出事情的经过并且练习写作文提纲。
4、让学生熟练的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写完作文认真修改的习惯。
5、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运用修改符号对症下药的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作文课进行作文教学,结合具体课文内容与习作要求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2、利用好看图写话课本,上好看图写话课十分必要,它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认真观察和思维的好习惯。
3、认真上好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重在教给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4、在作文教学中,继续执行作文教学实验方案,教给学生熟练掌握制定作文目标,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通过修改和欣赏别人和自己的作文,真正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5、扎扎实实搞好作文辅助训练,从每天早晨的说见闻和晨读到阅读训练以及每周的两篇日记一定要抓好、训练好。
6、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鼓励优生拔高,写的好的作文在欣赏课上让大家共同欣赏,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7、在作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微机、电视机、投影仪等设备进行教学,以提高他们的写作的兴趣。
8、关心差生,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第三篇: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5课,本课是衔接本单元第2课和第6课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滑轮的结构特点及分类,知道滑轮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将物体或重物径直提升到某一个高度,还可以帮助人们将物体搬过或搬越某一区域,从而使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容易。在教学活动中,借助于模型和课件,通过一系列观察和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滑轮这种装置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认识生活中的常见机械,密切他们与生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是五年级的新生缺乏设计实验方案的引导,缺乏对机械系统的了解,特别缺乏对作用力方向与受力方向的认识,使定滑轮和动滑轮能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变得更难理解。可以设计了让学生模拟升旗的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拉力的方向与国旗上升的方向不同,并将学生分为定滑轮组和动滑轮组可以减少干扰,同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设计思想:
在教学中,滑轮的构造特点可以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掌握,滑轮的分类可以通过课件和学生实验让学生掌握,这些没有太大的难度。探究滑轮的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可以通过足够时间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来概括,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研究,一组只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另一组只研究动滑轮的作用,这样让学生对滑轮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学生对于机械和力的基础较差,又受到前概念的影响,让学生发现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有很大的难度。教学中设计让学生模拟升旗的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拉力的方向与国旗上升的方向不同,从而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将学生分为定滑轮组和动滑轮组可以减少干扰,有利于突破难点。要运用杠杆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认识滑轮是变形的杠杆,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五年级的新生难度太大了,不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能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构造,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之分;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收集数据,验证对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猜测。教学难点:发现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观察滑轮。
1、谈话:我们学校每天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你们知道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吗?
2、学生发言:
生:我认为有一个轮子在转动,一拉绳子,轮子起着润滑作用,旗帜就能轻轻升上去。
生:不对,如这样太费力了,应是有一个轮子当拉绳子时就会活动,使拉绳更垂直向上动力,故此,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能升到杆顶上了。
生:可在旗杆顶部把轮子固定不变,让它的绳子不会偏动才可以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升到顶杆上。
3、教师课件演示升旗的片段,讲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4、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
5、教师出示轮子并课件演示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
【设计意图: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及多煤体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新知识,而且也隐含了“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的作用”这一理念。学生在观察升旗过程,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通过体验、交流、汇集学生对升旗的认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
1、谈话:让我们模拟升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弹簧秤、记录单),仔细观察,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旗子会怎样运动?滑轮的位置会随着旗子移动吗?
3、学生发言: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旗子会向上移动;滑轮的位置不会随着旗子上下移动。
4、揭示定滑轮的概念: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5、课件演示定滑轮的工作过程,讲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我们叫它动滑轮。课件演示动滑轮的工作过程。
6、学生小结: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哪个是动滑轮和定滑轮,并实际操作。】
三、探究滑轮的作用。
1、谈话:关于定滑轮和动滑轮,你们想研究什么?
2、聚焦: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3、教师将学生分成定滑轮组和动滑轮组,分别对两种滑轮的作用做出猜测。
4、分组讨论,作出假设,并记录。
5、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并说明需要的实验器材和注意事项。(1)实验前要先把实验方案补充完整。(2)小组实验时要分工合作,要即时记录。
(3)实验时应先测量重物的重量,要把动滑轮的重量计入重物的重量。(4)用弹簧秤拉动时,线绳要保持竖直状态;用弹簧秤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记录此时的拉力数值,就是拉动重物需要的拉力。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8、分组汇报总结实验结果。
9、学生小结: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但是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教师播放动画演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引发学生思考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可以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
10、学生分组制作滑轮组。
11、小结:在生活我们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为了使用方便,于是就产生了滑轮组。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不停地巡视,了解各组的实验进展情况并做及时辅导,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结论,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的渗透。通过操作、合作探讨,学生已经自觉地理解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学以致用,迁移拓展。
1、讲述: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在旗杆顶上看到滑轮装置外,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它们是哪一种滑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学生举例说明。
3、课件展示滑轮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图片和资料。
4、小结:在生产生活中,我们总能根据需要来使用滑轮,使用定滑轮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改变了用力方向。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课后观察生产生活中的滑轮装置,想一想为什么这样使用。
第四篇: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三节《简单结构的设计》的第二部份――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它是在上节课学生学习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后,以简易相片架的设计作为案例,通过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结构设计中应考虑各主要因素,也是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一个认识结构设计的反复过程。
结构设计和技术设计一样,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案的多元性和创新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多方案的形成和強调设计的创新。
运用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从而初步体验结构设计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增加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设计相片架的内容,让学生亲历简易相片架设计过程,加强学生对结构设计方法的体验。
二、学情分析
虽然结构无处不在,但结构设计往往涉及较复杂的数学、科学的知识和原理,而且学生初次接触结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具有多元性,而且这些因素都不可缺少。在一个具体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如何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确定侧重哪些主要因素,就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选择结构简单而且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另一方面通过案例讨论、实物演示和动手实践等活动,要加强设计目的的明确性,要仔细分析结构的功能,同时需要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比较,分析和权衡,才能正确地把握侧重因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简易相片架设计和制作,让学生亲历结构设计的过程,把握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通过对简易相片架的多方案中几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分析、比较和权衡,学会对影响结构设计中侧重因素的选择,并能做出模型。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式相片架、相片若干张、相片架学具等
五、教学组织形式:
每3个学生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设计和制作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校要建体育馆在建之前要干什么?结构的设计。
(二)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结构设计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都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 没有丰富的结构设计, 产品将会造型单
一、功能单调, 那些大型建筑物、交通运输工具等 更是无法产生;生产活动中, 产品制造技术、结构安全性及耐久性评估、维修加固技术等, 都离不开结构的设计和研究。
(三)结构设计的目标及要求
结构设计应以一种或几种功能的实现为基本目标, 应满足设计规范, 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例如, 儿童自行车的结构设计, 首先应以代步、锻炼儿童的手脚协调能力为设计目标, 同时要满足童车结构设计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 如自行车的链轮、链条、车把、车闸有一定的要求,否则设计应视为不合格。
(四)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 安全因素, 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 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 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 的使用寿命等。(五)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
1、“相片架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下图的填空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选择相片架, 不仅考虑造型、材料、稳定性等因素, 还考虑相片架的颜色、造型与房间的整体是否协调,相片架的摆放方式与房间的空间关系等。例如,房间内的桌子比较小,而房间的墙上有大面积的空白,此时就可能会选择悬挂式的相片架,而不会选择用支架式的相片架
2、先分析相片架的结构中的构成(通俗地讲组成):
先出示几个典型的相架,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一般相架的结构组成:
框架、玻璃面板、底板、支架等组成(其中相框与支架这两个是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部份,接下来就分别就相框和支架分别展开讨论)
3、分析相框的结构设计(主要是强度)
在取放相片时,相框的构件需要承受一定的外力,所以在相框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相框的强度。
一般相片都是长方形,所以见到的长方形框架为最多,但它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即强度较差,容易变形。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第27页上面彩图与方案A,讨论方案A的设计者是如何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可能会影响相片架美观的问题,这两者是有关联的,有一个相互制约的问题。分析彩图中相框是如何妥善解决的:综合考虑,在框架连结处加了一个小三角,既增加了强度,又不影响美观。
提问:如何增加强度,你有何高见?(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
老师展示方案B相框与底板镶嵌结构,增加了强度。
● 展示无框架相片架!(观察实物和图片)
这一展示引起一番议论。老师就应抓住机会,强调创新是设计的本质。无框相架是一种创新!设计没有框架的相架的关键是采用了一种新的连接方法:采用了有弹性的金属夹(见附照片),把玻璃和底板夹住。结构设计上有改进,往往可以形成相片架的创新。(展示几个无框相片架及材料创新的学生作品——牙签相片架)
⑶分析支架的结构设计(主要是稳定性)
在讲支架时,通过可以展示实物或PPt图片几种支架的结构。
○讨论支架的功能(支架的作用在于能支撑起相框并使之不易翻倒)
○要增加支架的摆放稳定性,用什么方法?(这里组织学生讨论,得出:降低重心的位置、增大支撑面或改变结构的形状。)
小试验:给相架一个大小相同的力F,看下面哪个相架容易倒。
结论:改变形状、降低重心可以增加稳定性。
○展示新型的支架。(实物和图片)
先出示一只支架。问:这象什么?(实物长板凳相片架)
再出示一个支架的相框,将相框放在支架上
教师旁白:其实它就是一个支架。这是一个很巧妙的组合,不仅支架有创意,而且它还是一个无框相片架。
○最后展示一个有人文特色的作品(小鹿相片架)
(4)相框与支架之间的连接
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案,相框与支架间可以是铰连接,也可以是刚连接,或是其它连接方式。
(三)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和设计分析,构思一个简易的相片架方案,提出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
1.能方便地取放相片。
2.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强度。相框不易松动;相框与支架连接牢固。
3.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4.相框的尺寸合适。
(四)小组交流评价
小组交流与评价要求:
(1)功能的实现;
(2)如何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3)有何创新之处?
(4)合作的感受……
(五)小结、布置作业
老师小结:相片架的设计最侧重的是功能、强度和稳定性。在一个具体的结构设计过程中,侧重考虑哪些主要因素,必须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确定。
作业:请你利用身边的材料,如:纸板、木条、竹子、牙签、贝壳等,制作一个相片架。
第五篇:《祝福》教学内容分析
《祝福》教学内容分析
《祝福》是鲁迅的经典作品之一。全篇充满了沉重的气息。不仅有祥林嫂的穷、祥林嫂的苦和意外灾祸的沉重描述,更有封建的礼教制造的压抑的精神氛围。文中故事是较易读的,但要理解故事中的深层次含义并非易事。
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能自主选择恰当地课题,运用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进行研讨,形成成果,展示交流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xx级自动化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但对鲁迅的主要作品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比较活跃,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word、ppt等信息处理工具,会利用bbs进行交流,初步会上网搜索资料。
1、学会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能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2、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简单的文学研究。能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能有自己的体验和创造。
3、能联系生活,感悟作品环境,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1、教学工具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能对学生的作品 进行广播。
软件:采用《天空教室xp2》制作的网络教学平台。
2.学习地点:四楼微机室
3、设计课时:3课时
4、教学过程设计及说明
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个人评价包括:参与讨论、协作与 交流、作品创作
小组评价包括:协调合作、成果评价、创新能力
1、给学生学习的过程,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网络为语文服务,本质是工具性,关键是教师对语文的教学,而非技术
3、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搞浮浅的热闹。
4、最终以学生获得研究方法、文学欣赏方法和思考的方法为目的,以对课文的理解、信息处理、情感体验为重点。
5、微机室学生思维不易集中,应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