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课件[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02:4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课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课件》。

第一篇: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课件

《雨霖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文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通过鉴赏意象,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中凄清意境、离别愁绪,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吟诵成韵,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体会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点拨法。【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古代诗词中表达离别之情的作品很多,不过同样是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别,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苦之别,还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宽慰之别,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样的离别之情。

二、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老七,又称柳七,出身于官宦家庭,一生仕途坎坷,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一生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入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门填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写作背景: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词曲。(预习部分介绍)

四、诵读指导

1.课前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3.教师指导 4.再请学生试读

五、整体感知

初读本词,大家认为本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

六、鉴赏本词

(一)抓取意象来品读作者心中的感情,我们来走进词的上片。

1、大家讨论几分钟,说说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同时,作者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1)明确:意象:(寒)蝉交代时间、长亭(晚)交代地点、(骤)雨交代天气、烟波、暮霭(朦胧 烟波浩渺 离别之后的黯淡)楚天(无尽的别恨)。这样的意象融合在一起有怎样的作用? 作用:渲染凄清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2)明确:写作者心情的词:无绪、留恋、催发。“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从“留恋”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催发”写出离别之迫切。此时作者内心矛盾、无奈、依依不舍。

(3)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用了白描手法、细节描写,神态、动作描写)词中两人分别时比较含蓄的表达了离别时的凄切之情,2、词的上片可以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中分别用了什么手法?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明确:离别前,离别中,离别后。离别前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白描、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离别前和离别后是间接抒情,离别中是直接抒情。

3、小结:

上片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人物、作者的心情,写到了作者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的情景,学习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手法,那么别后的生活又是怎样呢?

(二)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别后的生活又会怎样,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词的下片。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发挥想象又给我们描绘了衣服怎样的画面呢。重点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讨论词的下片哪句是主旨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个人的感情想到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更何况是在清秋节。更突出了诗人的伤)

3、下片中有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寓意? 赏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柳——留(秋风)———悲凉 月———离愁 酒醒———愁醒

4、作者把这样几个意象完美结合,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来自己的抒发悲凉的感情呢? 明确:情景交融

5、此时四个意象完美的结合,而作者的情感并没有结束,一起来赏析最后两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从有千种风情,更与和人说?”什么手法?

明确:以乐景写哀情,足见情之深,又以问句做结尾,更有无穷意味,耐人寻味。

七、写作手法

本文的艺术特色: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八、拓展练习

阅读柳永《八声甘州》,完成练习。

九、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一起感受了别样的离别感情,其中我们还学习到了鉴赏诗词的方法,抓取意象,从一项中来分析作者所表现的情感,并且学习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十、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从《雨霖铃》中所写意象来写一个离别时的片段。

十一、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一、柳永 婉约(伤)

二、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三、方法:1.意象 2.画面 3.情感(读)

第二篇:《雨霖铃》必修四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

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离别的名句。

• 教师准备: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是啊!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

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二.

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首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柳永。

教师补充:

柳永,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善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三.整体感知

1.仔细聆听,用心感受:播放音乐,教师朗诵,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诵之后,能不能找出本词的关键词?伤离别

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悲伤低沉)

2.移情入境,化身柳永: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先全班朗读,再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时,思考一个问题: 作者是如何表达“伤离别”的?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赏析,并朗读自己赏析的句子。

四、赏析全词: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意象运用为重点)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既说“暮霭”,又说“烟波”,更说“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说“千里”,又说 “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同时,江月如此浩渺更是衬托前途之迷茫、不可知。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例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例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你要出门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我来为你送别,我不送你金银,也不送你珠宝,我就折一条青青杨柳枝送给你,表示我希望你能留下来。正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

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例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学生推荐朗诵,学生评价

通过刚才的分析,相信大家对这首的情感把握应该较之前进步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诵一下。

六、风格赏析--柳词的婉约美

苏轼问别人:“我的词何如柳七(柳永)词?”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 为之绝倒。

后人常以“大江东去”与柳永“杨柳岸”对举说明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种风格,你认为从 这个形象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婉约词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②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缠绵。③ 创设的意境有阴柔之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第三篇:《雨霖铃》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案

⒈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⒉在通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⒊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欣赏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力作,宋代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二.赏析《雨霖铃》

⒈柳永简介

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跃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⒉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⒊教师范背全词

⒋学生朗读

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性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

⒌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最后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明确: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覊旅生活的情景。

⒍鉴赏词的意境:让学生跟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明确: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的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⒎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教师启发诱导后,学生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⑶“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学生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侯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着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进只尽至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第四篇:《雨霖铃》《声声慢》教案(高一必修)

教学目的:

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一.导入:

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表现了她年轻时无忧无虑,无端生愁的情愫。

《声声慢》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此时词人正飘泊江南,流落无依,形影相吊。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提示: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第五篇:粤教版精品教案《雨霖铃》教案1

雨霖铃 柳永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词中的离别之情。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3.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

二、作者简介

柳永(980-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

柳永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三、赏析作品

学生诵读课文,要求有抑扬,有起伏,加入情感,教师配合播放音乐。1.找出词中对离别时和离别后的描写,体会情感。离别时: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饮、执手相看

离别后:烟波暮霭、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千种风情。2.体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江面广阔,烟雾弥漫,朦胧无边,既指自然景物,又喻心情。茫茫前路,朦胧不清,此一去,前途渺茫,归期遥遥,满腹的凄凉与无奈。

3.体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

杨柳,蕴涵离别之情,加之清晨的冷风、将落的残月,渲染出一幅凄凉、冷落的离别之景。

四、总结赏析诗词的方法

1.词的解读:借助联想、投入情感

①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人品。(知人)②联系作品的时代环境与创作背景。(论世)③理解词的整体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入境)

④把握词作使用的典故、熟语,熟悉古代诗词语言传统的比兴、象征等手法。(明法)2.运用以上方法联系赏析几首诗。重点体会离别之情分别是如何表达的。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下载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课件[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课件[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