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二 林中小溪》(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
林中小溪
设计说明:
九年级上的《林中小溪》,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不乏优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很有诗的味道。文章的篇幅很长,内容比较散,很是体现了散文的特点。教授此文时着实费时又费力。
如果让学生初读课文,学生会基本读懂小溪的形象,但只留于表面不够深刻,同学们难点所在,主要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这节课主要由分析小溪的心态,它的行为表现,以及它的语言来深入感受小溪的形象。再把视线转向文章中其他事物的描写,探究对表现小溪的作用,由此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到此介绍了作者经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通过写小溪的历程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问题会让同学们想的很多,有的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白花争艳的世界”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课文也展现了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也可结合人生发表了自己的一番见解。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林中小溪的特点,梳理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能通过朗读和对语言的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由景而悟的人生信念。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2、难点:理解文中一些议论语句的含义及它们与表达中心的联系。
三、布置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简单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
2、预习整理课文中重点字词。
3、读课文,在课堂笔记上写出小溪的流程及沿途的景象。
4、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描写精彩的语句,在书上作批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引导:交通的发达已使我们失去了远方。车轮滚滚,机翼轰鸣,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要数个小时便能抵达。但人们依然习惯于到远方去寻找风景,去“回归自然”。只是在万水千山踏遍的豪情里,有谁想到过,就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与自然之间,还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事情,有那么多优美的风景;又有多少人愿意将匆匆太匆匆的脚步停下来,做一个大地的阅读者,去倾听风声、鸟鸣和虫唧,去辨识树木的年轮,去寻觅鸽群的踪迹?在大地这本翻开的书页上,前苏联作家米•普里什文作为一名大地阅读者的先行者,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一批珍贵的自然文本。
2、请同学结合预习进一步简单介绍作者。(活动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作适当的强调: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3、整体感知课文
A作者说:“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一下:作者要带领我们 1 去探访的是怎样的一条林中小溪?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把你的思考结果写下来。B学生轻声朗读,组织学生思考交流。(活动二)
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能存在几个层次:(1)只能说出小溪的水流量、水色、水质等;
(2)能结合小溪经流的环境,初步探讨小溪的奔流不息;
(3)能根据小溪经历的曲折探讨更深层次的“性格”“品质”等。无论学生个人的观点涉及哪个层次,教师都不做轻易的否定。而学生应该可以在交流中意识到:作者写小溪,决不是就事论事。作者笔下的小溪是带上了很浓重的拟人色彩的。因此,可以尝试探讨它的“性格”问题。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品味小溪形象,获得人生感悟
(一)、探讨小溪形象
(二)1、教师指导:小溪前进的路线是曲折的,他流经坦途,也面临障碍。你能找出它前进的具体路线吗?
2、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后全班交流。(活动三)
交流过程中,教师作板书,有意识地分出“障碍”和“坦途”。
3、教师指导: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不同情况,小溪分别有怎样的表现?你能从这些表现中归纳它的性格形象吗?
4、学生独立思考,圈点勾画写批注之后,小组交流,补充或修正自己的思考和语言表达。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交流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回答的针对性、语言表达的流畅和准确性进行评价。在交流基础上,教师板书总结。
内容可围绕三方面:(1)小溪对障碍的看法
(2)对光明未来的信念
(3)对猥琐生活的批判。但是,具体的词汇不在板书上出现,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表达。
2、获得人生感悟
(一)介绍作者写《林中小溪》时的心态
三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学法指导。(活动五)
课堂讨论,结合以前所学文章,与学生一起总结语言赏析要点: 提问:你觉得,赏析写景类语言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 形式:句式整散、叠词。内容:
1、重点字词的妙用;
2、修辞手法;
3、景与情的联系:
(1)渲染气氛(2)衬托心情(3)托物言志
4、一些重要表现手法:
(1)正侧结合(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
5、写景层次;
6、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
2、小组合作,美点探寻。(活动六)
1、认真阅读《林中小溪》,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要求:(1)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刚才总结出的赏析要点,与同学讨论,进一步完善批注。(2)讨论结束课堂交流时,以讨论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成果。建议:讨论的过程当中,遇到问题也可以邀请老师一起参与讨论。(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围绕问题浏览课文,讨论交流,教师行间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作适当点拨。
3、小组指派一名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适当补充,其余同学可作点评。
4、教师适当小结。
对学生的赏析成果要及时肯定、鼓励,不完全之处鼓励、提示学生进一步完善。
举例:
(1)重点字词
31段描写天气转暖了,各种花草动物昆虫都活跃起来了,在艳阳朗照的水面上尽显它的生命的活力,“蹿”字写出了第一朵小黄花急不可奈而且生长迅速的情态。写苍蝇是“贴着”水面飞,姬蜂“乱窜”,黑星黄粉蝶“翩翩飞舞”,小甲虫“打转”。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
(2)修辞:
“却毫不在乎”、“好象在收紧肌肉”、“水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 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溪水写活了。(3)感觉:
27—29段: “白桦树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树脂闪闪有光”。“林中路上长着极低的青草,绿得简直刺眼”
作者从视觉角度,抓住幼芽闪闪有光与青草刺眼的绿,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4)侧面衬托:
26—29段:课文除了写小溪一路前行之外,还写了春光、春草、春花、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着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香味。
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气氛。(5)反面衬托:
7—13段:森林中的草、花、树木和小甲虫,或与溪水相亲相恋,或在水中自由嬉戏„„
„„
教学点评:
从学生的学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分段的技巧,他们是不感兴趣的。
本课的亮点,课堂上就让同学们谈一下阅读感受,体现阅读感受的多元性。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对小溪有大概的了解。再把视线转向文章中其他事物的描写,由此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层次安排。
第二篇: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二 林中小溪》(第3课时)教案 苏教版
林中小溪
一、教学目标
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作特色。
3、用拟人手法表现小溪和森林之美,领会作者是怎样化身小溪去体察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学质疑
1、导课激趣
1、谢大光从泉声中悟到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那么如果沿着森林里的小溪走一走,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让我们跟着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去感受一下林中小溪的精神吧,那么苏联作家普里什文在森林的小溪边又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想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林中小溪》。
2、作者简介
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1873-1954),1907年发表《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他是一位出色的农艺师,丰富的林学知识帮助他读懂自然界这本大书;他又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他的许多札记是坐在林区的树桩上写的,抒发了对自然和俄罗斯祖国的热爱之情。他的作品主要通过对大自然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高尔基评道: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具有触摸可得的可能性。
巴乌斯托夫斯基评道:普里什文的散文有充分的根据可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响,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齐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 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
3、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小溪流经森林的过程中冲破重重障碍,最终汇入自由的水域。
2、文中反复提到“障碍”一词,那么小溪在流经森林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障碍?
3、《鼎湖山听泉》中,作者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道出了泉水和鼎湖山的关系,那么,在普里什文的心目中,小溪跟森林是怎样的关系?
(“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作者认为小溪是森林的心灵,他把小溪当做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
4、划出表现小溪面对障碍时能表现小溪性格和情感的语句。
【点拨】小溪具有冲决一切障碍、不达目的决不罢体的顽强精神,它鄙弃苟且求安的生活,向着“自由”的境地奋斗不息。体现这种精神的语句很多,例如:
①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
②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到达„„
③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
④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
⑤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
5、随着这条林间小溪一路流淌,我们对这条小溪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地认识。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条小溪性格如何,并结合具体文句谈谈看法。
自信执著: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额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水总是不倦地反复说着:“我们早晚会流入大洋”。
坚强勇敢:冲着树根潺潺鸣响;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汇合起来,全力冲击着被百年云杉的许多粗壮树根所加固的陡岸。一颗巨大的百年云杉,被小溪冲倒。
乐观积极: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了障碍,才有生活; 不贪享受: 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
6、总结:作者写溪水经过森林中不同地形、地貌的地带所呈现出的状况,作者以自己的感官去领略小溪奔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并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作者以自我的感情变化和思想深化为线索。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林中流淌的小溪,和人们的生命之流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读了《林中小溪》这篇课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①溪流行进中不断遇到障碍,人的生命历程中也会遇到困难;②溪流不断向前流去,才能“到达大洋”,人也须不懈的奋斗,才能战胜困难,实现目标;③小溪在与障碍的搏斗中认识到,“有障碍,才有生活”,同样,人生如果平平坦坦,就不会有真正的意义。
①生命历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②战胜困难要有信心和毅力。③人生奋斗要有远大的终极的目标。④人要积极迎接挑战。⑤所有的道路最终都是为了到达终极的目标。【点评】答案不求一致。可从热爱自然,亲切自然,发现自然之美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人生需要奋斗,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的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2、我们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随着小溪我们不仅进行了一次自然自旅,而且还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在这次旅行中,同学们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感受。那么,作者此时的内心情感是否也和我们一样呢?请同学们大声齐读第33——34段。
(3)课文的第26-29段,写材中小路上所见到的景色,看似与小溪无关,有人认为明显是偏离了中心,你的看法如何?
点拨:这一部分宕开写森林的春景和自己与森林的亲密关系,可以当作是补充交代,也可看做是蓄势,为全文推向高潮积蓄力量。四,仿写练习,总结全文
小结:课文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林中小溪》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1
2.林中小溪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4.学习本文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2.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谈联想
2.古诗词中的流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二、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4.学习本文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三、作者简介:普里什文(1873-1954)
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
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 1 之情。他曾经当过农艺师。后来发表文学作品《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作品有《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叶芹草》、《林中水滴》、《太阳宝库》、《大地的眼睛》、《船木松林》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等。他能那么细致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双善于在静中见动,善于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情趣,捕捉到美妙的瞬间的眼睛,并在散文中充满着诗意与哲思。在他的笔下,有开花的草,水滴和石头,水的歌声,白桦、秋叶、树根,有乌鸦、田鼠、啄木鸟,有幼芽发光的晚上,最高的一片树叶,感到冷的小白杨,有记性的松鼠,他不是用笔在作素描,而是用他那一双慧眼,看到诗和诗以外的东西。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结合课文仔细体会。
四、自由朗诵课文,初步感受语言魅力,注意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读。五。检查预习
颤(chàn)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涟漪(liányī):细小的波纹;
潺潺(chán):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簌簌(sù):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
萦(yíng)绕:缠绕回旋。惬(qiè)意:称心,满意。
和煦(xù):温暖。
分道扬镳(biāo):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乏味:(fá)没有趣味
翩然而至:形容动作轻快地来到。
车辙(zhé)旋涡(xuànwō)吝啬(lìnsè)干涸(hé)花蕾:(huālěi)理清线索
1.画出文中小溪所经过的障碍和流经的坦途提示:障碍: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的中心是一棵倒数;有一棵树早已堵在小溪上;……坦途:圆形的水湾、来到一个宁静的水湾;溪水溶溶像一个湖;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
2.溪水在林中冲破阻力奋然流动:遇到障碍(第一次冲击)-遇到大的障碍(第二次冲击)-冲刷倒百年云杉(第三次冲击)-分流·合流(归结)3.小组讨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历程必然会到达自由水域-有障碍才有生活-搏斗的意义(进一层)-林中景色(宕开一笔)-展望前景
4.讨论分层
第一部分:总起,点出小溪与森林的关系,交代了“我”这次小溪之行的背景。第二部分:叙述自己见到的那条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抒发自己从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第三部分:“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小溪终于到达了大洋。
五、悟哲理
1.思考: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①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②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③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洋,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
④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
⑤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的。作者由景生情、由情悟理,情景相生,感悟中又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2.画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分析一下表达了什么思想?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人生感悟:作 3 者认为生活本身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
作者对“时间”和“生活”的认识有独到之处,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由此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持续不断中形成。作者经过这一番感悟,他的思想,认识已经达到自由的“大洋”.3.难句理解
“此情此景……最先进入百花争艳的世界”
这段话的前一句,表示对这一方土地的深情留恋。后一句子解释如此留恋的原因--自我摆脱了孤独感、失望情绪,融入了社会,感到温暖和幸福。“最后一名的我”是指被生活所抛弃。
六、诵读
1.小组自选段落、自选方式有感情朗读,把握朗读的语气,品味文意。2.学生互评。课后习题
作业:
课文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在我们眼中,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株枯萎的小草,一滴晶莹的露珠,都能触发我们心中的情感,启示着某种生活道理。苏轼看皓月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而作家宗璞偶遇盛开的紫藤萝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能触发我们心中的情感?请用300字左右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2.林中小溪 普里什文
溪水 感悟
自信执著、坚强勇敢、有障碍才有生活 乐观积极、不贪享受。持续搏斗,创造时间 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第19课《公输》教案 鄂教版1
《公输》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熟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1、导言:
大家对于成语“班门弄斧”都很熟悉吧,谁能解释一下?(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鲁班,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个顽固、狡诈、阴险的人,通过学习《公输》一文,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2、墨子和《墨子》介绍:(1)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信息。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dí),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反映了墨家的思想。墨子宣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等主张,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板书:《公输》)
3、背景: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了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
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国用公输盘制造的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了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2)小声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3)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疑难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解惑。(4)全班共同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问题。(5)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略)
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做好复述课文的准备。指名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3、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4、教师适当指导朗读。略
5、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读准。(叙述者、墨子、公输盘、楚惠王)
请大家再大声地将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6、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3)公输班何许人也?楚国攻打宋国的这场战争的性质如何?
明确:注释② 此场战争是“不义之战”(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4)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5)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墨子为什么如此不辞劳苦?(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思想)解释“兼爱”、“非攻”
(6)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事件的结果?(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7)请以“这篇课文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 概括课文的内容。如:这篇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集体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思路,体会对话的语气、语意。
三、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思考墨子是怎样一步步地阻楚攻宋的?并仔细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朗读课文,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思考: 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
(1)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 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屈词穷;
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二)分析第一回合(1)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2)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①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不说”)
②墨子进一步说可以“献金”,采用激将法,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③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驳斥了他的所谓的“义”
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宋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
得出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有口难辩。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
(4)“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宋的计划了吗?你能揣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宋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宋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5)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二)分析第二回合: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1)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2)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通过对比和比喻。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3)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善”。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延伸拓展,联系实际谈体会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分析第三回合
1、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 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集体朗读课文
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九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2、“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4、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5、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宋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三、拓展延伸
1、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2、谈谈你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看法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3、模拟对话,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墨子机智、勇敢,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是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
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宋“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宋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随主题的需要而定。
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宋的。对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都是略写,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4、学习课文后,最大感受是什么? 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
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可结合美伊之间的战争谈谈自己的想法。
5、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阴险、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
四、布置作业:课外阅读收录在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非攻》。
板书设计:
公
输
《墨子》
见公输
墨子:闻警赴楚
公输:义不杀人
以义相责
墨子:义不杀少 墨子
见楚王
楚王:必有窃疾
墨子:王吏攻宋
以智相责
智慧勇敢
见公输
公输:九设械尽
墨子:九距有余
以技相较
人物
墨子
劝楚攻宋
“非攻”
公输
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
道义胜(辩才过人)
楚王
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
必取宋--攻械尽,而守圉有余
实力胜(胆识过人)
欲杀之--虽杀臣,不能绝也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1
星星变奏曲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过程方法目标
1.诵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研讨探究法
情感目标
感受时代,体味生活,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难点
1.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础技巧。
3.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三、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80年“青春诗会”推出17位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它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其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3、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A、遥望星空,你也许会充满遐想,你也许会情思飞杨……诗人江河由此发出了怎样的奇思妙想呢?有人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那发生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胧诗”运动,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诗歌方面开始的对社会的最沉痛的反思。江河便是一个聪明的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走进江河的星空,感受诗人的心灵。
B、我们说: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地会遭受
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痴心不改。有人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向往幸福,这是人性的本能。而我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美好,则是人性的高贵。
今天,我们学的《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首高贵的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初读这首诗。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这是一首_______ 的诗。(板书)-----否肯黑暗现实,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在迷茫中不失坚定希望
三、细读课文,理解象征
1.诗歌中出现几次“星星”?请你具体说说这些意象的含义。
-----九次。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课文,分析结构,理解变奏
1、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因此称为变奏
2、两节开头都用“如果”领起,有什么作用
--------都以“如果……”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
3、两节诗内容上的异同点
--------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由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板书设计A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还需要……,意……
欢……
欢……
冷
寂寞
雪
僵硬
总
如果……
如果……
分1
谁不愿意……
谁分2
谁不愿
谁还会…… 分3
谁不喜
分4
谁不喜
蜜蜂
苦难
春天
瘦小
谁愿意……
谁愿意……
萤火虫 睡莲
寒鸟儿
白丁香
冰 3 板书设计B
主题
疑望星空
渴望光明------星星蜜蜂鸟湖春天声韵丁香 变奏
否定现实
献身光明------颤抖瘦小吹落冰雪夜晚土地
4、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5、“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6、“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二、回收全诗,把握主题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
小结: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
像顾城在《一代人》这首诗中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另一首诗中,他也写到:“我在大地上画满了窗子,我要让习惯黑夜的眼睛也习惯光明。” 2.“星星
(还可以是什么……)” 针对“星星”这一意象的内含战开发散性思考
---------是温暖
是灯塔
是指南针
是文字
是乐符
是纽扣等 3.如果不是星星,还可以是什么?
找到置换“星星”这一象征物的其他物象,目的都是进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飞起来读诗”。教师重在肯定学生,激发出他们学习的潜力。---------可以是火距蜡烛灯月亮等与光明有关的事物
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板书设计C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星星
变奏曲
光明
主题+结构
意象
(主题不变奏)
对比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内容:向往光明→否定现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