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课教学改革方案与实施措施
新铁技(2009)015号
德育课教学改革方案与实施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德育课教学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充分体现“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特点相适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校的中职德育教学已远远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德育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更是不适应经济发展对具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为此不能不使我们对中职教育的德育教学进行改革。
一、德育教学旧模式难以打破的原因探究
德育教学旧模式难打破,其原因复杂且多方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一)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根深蒂固。
课堂教学是从古至今老师授业的法码,我们许多老师仍在死死地抱着它,似乎离开了它就难以授业。如果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那就意味着传统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到教师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都要彻底地变革。而不少德育课老师对德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特别是他们对教育教学功能的理解狭隘,只知道教育是教人读书,不懂得教育是在开启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他们对德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性认识不足,仍留恋老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二)德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我们的德育课教学,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所学知识,就会感到德育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的削弱了德育课的教育实效。
(三)教师依赖性思想影响德育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需要教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尝试。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人仍停留在谋求一种“开处方式”的改革,别人怎么改,我就怎么改;别人改什么,我就做什么,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甚至等待学校领导拿出改革方案。
(四)德育教学手段落后,仅停留在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上、一张嘴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多,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原有的的教学法考核模式难以突破。
德育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目前,德育课程陈旧的考核模式,对课堂教学改革仍是很大的阻碍。比如我们在有效检测和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方面,仍坚持传统的考核方式——笔试,所以考试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德育教学改革所迈出的步伐不大,最根本问题在于我们自身缺乏主动性、开拓性和创造性。中职学校德育如何体现中等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摆在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大胆改革,勇于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全面启动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我们要结合我校实际,认真贯彻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大胆改革和积极探索,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
(一)以实践为中心,改变德育课教学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教学的现象。
以实践为中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实践的观点不仅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德育具有实践性,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只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将德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就特别强调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德育课程教学也是一种教育实践课程,更应注重实践教学。德育教学的各门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理论性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它也注重或强调通过实践教学,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当然,我们强调德育教学改革,强调德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但并不等于放弃必须的课堂教学形式,只是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而加重实践教学。为此,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应将相当部分课时(如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安排在实践教学上,即活动课、参观访问、与创业成功者座谈、市场调查等。通过诸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如何走向社会、走向就业、走向创业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仍是德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主渠道,但我们不应囿于这一形式,应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内容所谓“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而采取更为灵活的讲座式教学、板块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因而我们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职责就是贵在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主动学习,特别是可将德育教学内容分解为各种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在调研与体验之中,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探究式学习法,即学习的八步法:设疑、自学、调研、交流、答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以就业为导向,整合德育教学内容,实行德育模块教学。
由于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应突出德育之职业性理念。中职德育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审美、就业、择业、创业等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在中职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才能完成;如果脱离了职业教育环境,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职业特点的高技能人才。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基础。用人单位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素质,更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就决定了中职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具备勤业、乐业、敬业的良好职业品德。这种品德的形成,来源于学业生在相应职业岗位中的体验。因此,中职学生德育课要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并贯穿于品德养成的全过程。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业岗位对思想品德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多创造实践空间,使学生在实际岗位中体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四)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老师在德育教学中应注意塑造学生的个性,各有鲜明特点。如在礼仪教学中根据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可根据学生特点而因材施教,着重训练学生的形象形态、口才与语言、礼仪礼节,并表现出各自的气质与特点。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不仅要教会学生的求知心理、健康心理、审美心理,同时也通过对学生心理测试,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探索与创新。(五)改革德育教学考核模式。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中存在一个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德育学科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并从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实现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克服片面强调记资料,观点的倾向,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克服重卷面成绩轻实际表现的倾向,排除一试定成绩的弊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总之,德育教学改革不是一个任课老师随便改改就能获得成功,它也是一个全方位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用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去反复实践和提高,需要有一个和谐环境,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德育教学改革方能成功。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使德育课充满生命力,才能充分体现德育课教学的社会功能。
德育办公室 2009年7月
第二篇:政体教研室德育课改革方案
政体教研室德育课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教育,它不仅是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而且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学会关心,负有责任感、义务感,具有自信心、创新思维以及公平、效率、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为了提高育人水平,增强德育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整地实现课堂教育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特制定以下课改方案。
二、改革目标
1.突出职教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2.通过常规德育课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素质,帮组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3.通过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拟更名为职业能力拓展课),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4.通过心理辅导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进而实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三、课改对象
2014级新生可有18个班级进行选修。
四、课改内容
1.教学内容的革新:将非专业能力课、心理健康教育、礼仪辅导与常规德育课通过模块有机整合。
2.教学方法的革新:五个项目的拓展训练(放入体育课或军训课)。
3.评价方式的革新:
A学生:
(1)对知识性和技能性部分的学习采用试卷考核,参加全市统考。
(2)对非专业能力和德育部分采用团队得分结合个人表现,教师考核和学生互评综合打分机制。
(3)两部分相加权重后得出学生学分。
B教师:在我校绩效考核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课改的参与程度、实施效果及创新点进行考核
五、实施方案
(一)课时来源:两个德育课课时加一个第三节自习课课时或活动课课时。特殊情况的系可放做晚自习进行。每系每学期每两个班协调两个课时的心理讲座时间。
(二)教师构成:由非专业能力小组成员和14级德育课教师共同进行。(后附课时安排表)
核心小组:李晓风、李继宏、陈怡、刘小慧
(三)教师培训:
(四)课程大纲
高一第一学期(50课时)
主题教育:融入中职团队、起步职业生涯
1.德育目标:认识职业教育、认识专业、科学进行自我分析,做好第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
授课内容:《职业生涯规划》
预计课时:20课时
2.非专业能力目标: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
授课内容《走进职校》
预计课时:20课时+4个项目的拓展训练(放入体育课或军训课)
3.心理课目标:适应能力、情绪控制、友谊培养、青春期苦恼
授课内容:
4.礼仪培养目标:打造中职生形象
授课内容:仪容仪表、行为礼仪、交往礼仪
预计课时:8课时
高一第二学期(50课时)
主题教育:恪守职业道德提升职业能力
1.德育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法律意识
授课内容:《职业道德与法律》
预计课时:16课时
2.非专业能力目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信任
与感恩
授课内容《走出自我》
预计课时:20课时+4个项目的拓展训练(放入体育课或军训课)
3.心理课目标:沟通艺术、魅力养成、自信磨练
4.礼仪培养目标:打造职场形象
授课内容:商务礼仪
预计课时:6课时
高二第一学期(50课时)
主题教育:认识和谐社会、力做最好的我1.德育目标:了解当代中国基本政治常识,提高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怀,学会与社会和谐相处
授课内容:《经济政治与社会》
预计课时:20课时
2.非专业能力目标:
授课内容《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与训练》
预计课时:20课时+2个项目的拓展训练(放入体育课或军训课)
3.心理课目标:爱情管理、人格完善、自我心理调节
授课内容:
4.礼仪培养目标:打造社交形象
授课内容:化妆与着装技巧
预计课时:6课时
高二第二学期(40课时)
主题教育:积极完善自我、走向未来职场
1.德育目标: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授课内容:《哲学与人生》
预计课时:16课时
2.非专业能力目标: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团队的能力
授课内容《走向职场》
预计课时:20课时+1个项目的拓展训练(放入体育课或军训课)
3.礼仪培养目标:打造面试形象
授课内容:面试礼仪
预计课时:6课时
4.心理课目标:职场的心理调整
授课内容:职场的心理咨询与调整
(五)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以主题教育的模块教学为引领,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线结合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具体教学方法。
2.教学方式:非专业能力课程由2位老师一堂课,德育课根据授课内容安排1—2人负责一堂课,实行教师走班教学。
(六)教学计划后附
政体教研室
2014年8月1日
第三篇:在德育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作文课中的品德渗透
梁山镇中心小学 张慧诚
关键词:体验、感受、调动、升华
一、体验式教学是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德育工作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实这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等都是德育的终极目标,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至处于首要地位。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德育课程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重“明理”,轻“导行”;重“灌输”,轻“感悟”;重“接受”,轻“体验”;重“书本”,轻“生活”。可称之为“说教式教学”。它以教师为主角进行单一的说教和训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是消极接受道德说教的“录音机”和没有独立自主思想的教育对象,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在教学中,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关注学生个性体验”的课题研究,试图从“快乐生活”和“个性体验”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恰当的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我的具体做法是:(1)享受学校生活
校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沉积学生的爱国情操;竞争激烈的校园春秋季运动会,让学生感受运动的快乐,团结的激情;精彩纷呈的艺术节,展示孩子们优美的舞姿和高亢的童声,感受生活美好;趣味浓郁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让自信、能力在这里养成。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快乐作文提供最原始的积累。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坚持每周一检查、一交流、一评比,让同学们在快乐的阅读中拓展知识面,获得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朗诵比赛、成语比赛等等,寓作文教学于游戏之中,不断激发他们的灵感,感悟人生。(2)感受家庭生活
家是一个人的情感归宿,家庭亲情是永不褪色的话题,家庭生活是学生习作的素材库。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动与父母交流,参与家务劳动,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体验,并主动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学生就能把“包粽子”、“吃月饼”等写得细腻而富有童趣,习作就会充满生活的气息,流露孩子率真的心灵,从而养成关爱他人,感恩父母的品质。(3)关注社会生活
社会是个大学校,它具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现象,体验社会发展,激发写作欲望。例如,我动员学生给汶川灾区献爱心,并且给灾区的孩子写一封信,唤起他们对灾区人们的关爱之情;我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汶川大地震》,组织学生参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捐助活动,让学生
体验人间真情和大爱无疆的场景;我让孩子们观察城市的变化,让他们感受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等这些,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思想感情,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进入体验状态,在体验中形成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从而达到净化自我心灵。(4)引进自然生活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它不仅属于画家,更属于小学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开展“我与春天有个约会”、“我与小树一起成长”、“我给小鸟做个窝”等活动,使学生细致观察自然美景,细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景诱情发,情由景生,学生带着“出笼小鸟”般的愉悦,山水花鸟,飞禽走兽,便跃然纸上。
二、在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更是发展的主体、体验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当代作家刘心武说过:所谓独特,就是基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我越从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我的作品就越不会与别人雷同,越可能具备特点。由此可见,体验和感受是个性作文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那么习作教学中,如何从体验入手,张扬学生的习作个性呢?
(一)注重生活实践,增强个性体验。“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德育课程要从脱离儿童生活的状况中转变过来,成为面向儿童生活的课程,德育课程要从过去的理想化、政治化、模式化的框架中走向生活化,让儿童在生活中深刻认识社会和自我,从切身的体验中学会识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并在生活交往中学会做人。徳育要大胆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道德价值观念,不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放手让学生在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灵活运用道德知识去通过分析、比较做出正确而合理的选择,我从习作体现个性化入手,让学生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比如母亲节这天,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母亲的辛苦,我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后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写下来。因为是亲身的经历,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感受。在事后的习作中,有的写道:“在我的记忆中,妈妈的头发乌黑发亮,可当我给她梳头时,却意外地发现竟然添了白发。想起自己平时总是不听妈妈的话,惹她生气,心中充满深深的歉意”。有的写道:“我把妈妈的脚放在一盆温水里,仔细地洗了起来。可是脚掌上全是小口子,不忍目睹。每当口子裂开的时候,妈妈就会感到钻心的疼。这时,许多往事便涌上心头。这些小口子,都是妈妈为我操劳的见证啊!我心一酸,泪就落了下来”。还有的写道:“我帮妈妈拖地,拖了一遍又一遍,好不容易才拖干净,直累得腰酸腿疼。不由得想起妈妈平日的辛劳”。那一次的习作是前所未有的真情流露、生动感人。
(二)自主选择,调动写作积极性。
研究表明,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每个学生就能写出天真而又有个性的习作。
在教学实践中,一次我要求学生以“保护环境”为题写一篇作文,让他们自由发挥,不加以干涉。结果,有的学生把看到的美景写成一篇优美的抒情文,从而激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有的学生则以“鱼儿与小鸟的对话”为题,阐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甚至有的学生还以寓言或者编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想。写得七彩纷呈、入情入理、生动感人。学生在写作中放飞思绪,享受快乐。
(三)抒写真情实感,表达独特感受。
生活是儿童作文的源泉,每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思想。而他们在作文中表达出来的又是那么的天真,这是儿童生命季节中最宝贵的。我曾经要学生在习作中谈谈“我的理想”。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的理想是当大款,住豪华别墅,神气活现。有的说:我要当一个武功高强的大侠,行侠仗义。还有的写当大官、当警察、教师、农民,等等等等。我对孩子们的这些说真话、写所感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但同时又对他们这些稚嫩的认识给予正确的引导。
通过充分倡导个性化写作,使学生在写作中放松自我,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乐于用作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三、创设轻松氛围,感受写作的快乐
要让学生快乐写作,就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比如,一次,我在班上开展“找朋友”的游戏,将孩子们分成A、B两组,要求同学们面对面地给对方画像,然后将画像打乱发给同学们,对着画像找朋友,并进行相互采访。拿到画像后,同学们就像清晨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议论开来。有的说:“这个帅哥是王进吧?好像又不是,鼻子大了点”,有的说:“这个像是谁画的呀,太可笑啦,头那么大,眼睛又那么小”,……。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我听到了他们稚嫩的情感交流的话语,感受到了友情互助的愿望和童心焕发的真诚。“你平时喜欢玩什么?”“玩电脑,你呢?”“我喜欢打篮球”。“我觉得你数学很好,下次一定要帮助我哟”。“我家里养了一个小狗,好可爱的,下次来我家里玩好吗”……。教室里洋溢着阵阵欢快的童音和笑声。此时,我突然发现一个叫王烨的小女孩正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注视着我,我走过去问:“你没找到朋友吗?”她怯生生地低下头,小声说道:“老师,我想和你做朋友好吗?”我心里咯噔一下,说:“好啊”,她走向我说:“那我可以亲一下你吗?”,我蹲下身子说:“老师很愿意”,于是她紧紧地搂着我的脖子,用稚嫩的嘴唇亲在我的脸上。顿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涌上心头,我不知道这是作为小学教师的那份责任?骄傲?还是自豪。最后,我问大家,你们愿意把这节课的快乐写一写,与其他人分享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愿意!”。第二天,《有趣的作文课》《我的新朋友》《我的画像》等一篇篇充满个性的文章放在了我的桌上。轻
松的氛围让学生不再害怕作文。
为了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写作,我创设班级作文选刊,让学生将自己快乐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的事,写到班级作文选刊上,其余的学生看后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小小的改变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科学课上实验成功带给学生的自豪感;我看到了美术课上一张普通的画也是学生独有的快乐;我看到了老师的一个个表扬竟然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
徳育教育,只有融入快乐的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体验中良好的品质逐渐形成,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也能得以实施。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十二册
第四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
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中职学校要走出发展困境,就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指导思想
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
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形式,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分层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
设置专业模块,有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还要根据考核题库开设实训项目,有利于把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学有所用。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优化教学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功;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2、优化教学目标:坚持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优化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4、优化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讲究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致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优化教学手段: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优化教学内容:熟悉课程标准,落实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传授与训练;充分挖掘与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7、优化教学时间:要压缩教师单向传输信息的时间,精讲精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和作业的时间。
8、优化教学评价:以学论教,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依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功能
三、教改的组织领导
组
长:刘自强 副组长:王留国 张福亭
组
员:姚金辉 李爱丽 张红峰 张元峰 康秀荣
四、学习阶段
只有学习,才能掌握新的知识和新的育人理念,专业组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和各类专业进修。
1、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组织专家来校作有关讲座和报告。
2、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
到网上收集课题和课件,探讨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以自学为主。
3、进行校内、外交流探讨活动
教师与教师之间,专业组与专业组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相互探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4、进行各项专业技能学习
加强教师技能学习可利用校园网资源进行组内学习,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到相关学校进行取经学习,还可到国外进行培训等。
五、试点、探索阶段
(一)进行试点准备:
1、专业负责人要做好本专业教学指导和支持服务的整体方案。
2、教研组长要做好本课程教学指导整体方案,编制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辅导资料等,编制课程教学实施细则(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做好课程教学活动安排(师资培训 教研活动),做好本课程资源建设(教材、教参、课件等)。
3、任课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授课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试题库
(二)在作好上述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试点探索
1、在专业基础课教学时,借助有关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和模块的教学。
2、在专业实践课的教学中尝试项目展开,专业训练,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六、实施改进阶段
1、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毕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确立以“专业基础课”为依托,培养本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各教研组要制订各专业课程的基本技能达标要求,制订好实习大纲,建立相应的技能等级和考核制度。
2、实现“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
为培养学生广泛的专业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的择业面和社会适应能力,任选课打破专业限制,学生自由参加选择,实行“学分制”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尝试实行弹性学制。
3、加快教师教学模式的改进
在教师中进行教学大比武,经常性地进行评课、说课等比赛。选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实习,增加动手能力,到企业、学校参观学习,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宽思路,为今后的进一步改革打下基础。
七、教学模式改革
(一)推行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时段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推荐时间为20分钟):
课前,教师要在研究课标、把握教材、分析学生的前提下,按照我校导学案设计的要求,集体研究精心设计出导学案并在课前的头天晚自习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完成导学案中的各项内容。学习目标要严格遵循课标、教材的要求,注重显性的知识和能力,要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融入知识和能力目标之中。
课堂上,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导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通过学生板演(板演的人数不少于5人次,充分利用前后两个黑板的空间)、学生互评、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导学案中题目的设计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充分体现“小台阶、大容量、快节奏、勤反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学会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自主学习”的时间里,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是否有效?“先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8人左右学习小组,针对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共同进行探究。
第二时段 释疑点拨(推荐时间为10分钟):
本时段重点解决教学中的“五点”(重点、难点、热点、易错点、易混点),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宏观的角度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规律和方法。
在“释疑点拨”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教案中设计的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针对教学中“五点”而设计的,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梯度和台阶,要有挑战性和创新性,接近学生最近的思维发展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综合等思维品质和批判精神。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补充、更正、评点。此类问题多是有一定难度的倾向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要求学生敢于质疑,争论和各抒己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必须紧紧抓住。
为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已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向书本和权威的观点质疑和发问,甚至提出离奇古怪的问题,表达自己见解和感受。学生讨论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正和评点。通过讨论即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必重复讲解。对于学生不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典型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当的讲解。此类问题多是难度较大的倾向性疑难问题,但教师不要急于告知现成答案,可以采取师生讨论、典型启发的方式进行讲解。此时不能就问题讲问题,而是重在通过讲解典型的例题及其变式,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规律层面,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扫除疑难。
在解惑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用简明的语言进行当堂小结。小结要与课始出示的目标相呼应,要做到画龙点睛,分清主次,又要特别注意促使学生将本节所学内容化零为整,以达到条理化、系统化,并适时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使学生形成善于整合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时段训练检测(推荐时间为15分钟):
本时段是在“自主学习”和“释疑点拨”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的拔高,主要针对学案中的“能力训练”题进行的当堂训练,重在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当堂训练的主要目标就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使感性上升为理性,形成规律,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当堂训练要重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当堂练习的题量要适度,时间为15分钟以内,要象考试那样,要求学生在课内独立、按时地完成,培养学生在课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的学习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快速高效地学习的能力,从而准确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还有助于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预习新课创造条件。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点评和总结,争取做到“堂堂清”。
课后,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题记录在教师的错题本上,建立错题档案,为以后的“周测”或“月结”做好充分准备,也便于教师找准出错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以上三个时段之间是交叉关系,自学有疑才有释疑和当堂训练,自学之中也有基础训练,释疑当中更离不开思维和技能训练,训练检测中也有讨论和知识的学习运用。绝不能将三者完全割裂开来。
(二)技能打包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在专业技能课中的推广
1、技能打包教学能较好地把握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及实际应用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
什么是“技能打包教学”呢?先要清楚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哪种实用型人才,围绕这种实用型人才去考虑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和处理、课时的分配、教学模式的采用、教师特长的发挥等等问题,统筹安排,打成一个“教学包”来实施、检查。
以“网站建设与维护”这一实用技能而设置的“技能打包教学”为例: 对于“包”中的课程设置,要依据培养实用型人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课程,整体考虑教学进度、大纲、难易程度、最终效果等。将《色彩与构图》、《计算机应用基础》、《网页美工》、《photoshop》、《dreamweaver》《access数据库基础》、《flash》、《asp.net动态网页设计与应用程序开发》等多门课程打入包中,既要考虑它们的难易程度,还要避免知识的重复讲授,将每门课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再研究如何串联在一起。由于网页制作技术发展很快,制作网页的应用软件不断推出,使不少教材有知识点重复章节,这些内容在每一本教材里都是必须的,而采用“技能打包教学”,从整体教学目的出发对教材大刀阔斧砍去重复章节及知识点,经过打包后的课程设置,缩短了课时数,增强了教学效果。
2、尝试建立财会模拟实验室、商务模拟办公室、搭建网络实训室、布线实训室等,在实际教学中,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采用的正是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上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有三个: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制定计划独立作业以及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培训目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变换。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则要求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这样可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等等。
实践证明,技能打包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职业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的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长相关知识。
八、教法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常常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所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出于对课程应用性的考虑,与掌握某种技能相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走出校门的学生必然会遇到更新的知识、技术及设备,甚至不到几年,在学校掌握的设备技术可能就会被淘汰,相关技能也就失去了应用价值。而且,庞杂的课程内容全部利用课堂来解决,也几乎是不现实的。这些都要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计划的自学。
2、化繁为简,以例代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职业教育的教学,不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多高,对公式、定理的证明有多么完美,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有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烦琐的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实际鲜活的例子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利于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4、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借助于多媒体、模拟、仿真、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改革措施
1、坚持学习制度。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有关的教育报刊、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业务学习内容要与校本培训工作相结合,对教师加强新课程培训。我们特别注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课堂教学。主要学习了各学科课程标准、《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给教师的新一百条建议》等。通过学习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牢固确立素质教育观、课堂的主阵地观、学生的主体观和大教育观。
2、充分利用教研时间深入探讨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从如何导入、如何设计、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处理应发事件、如何组织学生等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们畅所欲言,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看法、谈建议、谈体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各学校坚持推门听课制度。校长带领教研组推门听课,每学期各校至少进行一次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邀请骨干教师到校授课,以补充村小学校教师客观上的不足之处。听课后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交流,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4、开展常态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以骨干教师带动全体教师。以各学校、中心教研组为活动阵地,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在各学校开展优质课评比的基础上,推荐优秀教师执教小学的研讨课,交流课堂教学经验和体会。每学期在驻地小学组织一次学科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并从中选出各学科教师参加全区的常态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或优质课评选活动。
在每年的巩义市教研室视导工作结束后,我们根据各教研员对讲课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针对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全体教师会议,传达了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要求,指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会后,授课教师老师分别为老师们上一节汇报课,并现场说明课堂的设计思路,解答听课教师的疑问,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
5、组织教师观看名师的课堂教学录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观看相关学科的教学录象,看后交流心得、收获。
6、外出学习、观摩课堂教学。每学期,我们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研讨、听课活动,派出教学骨干教师虚心求学,回校后认真反思、交流心得,并在全小学中举行公开课,展示学习收获,以求得共同提高。三年来,外出学习的教师达几百人次,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7、实行骨干教师送课到校制度。凡是取得巩义市级以上荣誉或教学能手的教师,每学期要送课到结对学校,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8、针对师资力量整体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我们以分层培养为策略,以校本培训为主要途径,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力争尽快有效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上岗未满三年的教师实施“合格工程”,主要通过校内师徒结对,促进新上岗教师缩短成长期;对上岗三年以上的教师实施“优质工程”,主要采取与各校骨干教师结对的办法来促进教师的成长。通过听课、上汇报课,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尽快得到提高。
9、制定奖励措施,把教师参加教科研工作情况、教科研成果全部纳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之中,并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五篇: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探微
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探微
--以“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一课为例
吕晓婷
摘 要 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是提升教学质量、贴近学生实际、体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在对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的分析,即知识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目标、能力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素质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途径选择,即感受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实际、体验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践行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需求三种主要途径,并结合此以“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一课为例,对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进行实例解析。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 课堂实践活动 教学设计与实施
An Inquiry into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of Class Practice Activiti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Education Course: A Case Study on the Lesson “Advocat-ing Procedural Justice, Protecting Interests in Accordancewith the Law” // Lv Xiaoting Abstract Class practice activ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getting close to students' actuality and experiencing teachingefficiency.Based on analyzing the orientation of class practiceactivit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approach selection of class prac-tice activity and interprets class practice activ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course with the lesson “Advocating Pro-cedural Justice, Protecting Interes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as an example.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course;class practice activity;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德育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二是强调对学习主体的尊重,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对学习主体的了解和尊重,是德育课程的最根本的特色之一;三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与安排方面,既要诉诸认知的因素,更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四是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重中之重,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的特殊性中,可以得出,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是提升教学质量、贴近学生实际、体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对于中职德育课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基于对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的分析,即知识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目标、能力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素质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途径选择,即感受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实际、体验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践行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需求三种主要途径,并结合此以“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一课为例,对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进行实例解析,从理念上理清实践活动目标、树立正确实践活动理念;过程上设计实践活动过程、确保实践活动有序实施;载体上丰富实践活动教学、提升实践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
1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
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基于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特点,提出知识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目标、能力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素质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
1.1 知识目标———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目标
知识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是实践活动教学的目标,脱离知识目标的实践活动,只会是“无头之体”、“盲人摸象”,因此知识目标同样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目标。知识目标对于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渗透,一方面在于它打破了课堂理论教学的说教式教学方式,使知识融入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体验、情境、模拟、实践中接触与体验,从而领会知识的准确性,并将其内化与吸收;另一方面在于它将道德与法律相关的知识融于复杂的道德与法律现象中,在对现象的辨别、体验、辩论与思考上获取信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1.2 能力目标———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能力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在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中其对能力的提升也是不言而喻的,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中对学习者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习实践活动的准备、组织、参与、分析、反思中提升学习者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与策划能力;二是在参观访问、模拟体验、辩论讨论、实地调查等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其分析问题、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组织各类公益活动与参与各类公益服务与社区服务的活动中,将道德、法律的知识内化于心,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道德与法律行为能力,真正将其践之以行,也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能力真实指向。
1.3素质目标———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 实践活动教学是中职学习者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职学习者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归根结底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包括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在探讨现实的道德与法律现象中提升各方面素质。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途径选择
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在具体途径上大体可归纳为感受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实际、体验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践行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需求三种主要途径。
2.1 感受型实践活动:贴近学生实际
感受型实践活动即让学习者在接触社会中得到具体感受,在感受中内化对知识的理解。最通常的感受型实践活动即参观访问,参观访问中深化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且在组织活动的准备、参与、分析、讨论中提升相应的能力。诚然,感受型实践活动会受到一定学资源的限制,教学中如何挖掘和利用本地的教学资源,也是设计和组织好感受型实践活动教学的基础。
2.2 体验型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体验型实践活动即让学习者在参与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如体验道德或法律知识中的场景,体验于相应的调查与调研中,在直接的体验中、参与调查中深入生活、增长见识,明确自己肩负的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2.3 践行型实践活动:贴近学生需求
践行型实践活动即引导学习者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是目前德育课教学中最值得倡导的实践活动教学方式。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学,只能通过躬身实践,才能内化为德性、养成为习惯、外化为行动。
3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实例解析
基于实践活动的目的与途径的分析,以“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一课为例,对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进行实例解析。
3.1 理念上:理清实践活动目标、树立正确实践活动理念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一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活动设计理念主要为“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采用模拟法庭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参与(或观摩)审判活动,一方面认识刑事审判程序,另一方面体会程序正义的内涵,程序正义保障司法公正。该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活动的目标具体为知识目标即认识诉讼的基本程序,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能力目标即学会依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知道运用法律程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即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树立程序正义观念,将程序正义意识落实在行动上。该课堂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为模拟案件、模拟法庭。该课堂实践活动的对象为中职学生,其特点主要在学习基础尚低,但好动与好奇心较强。在与日趋复杂的社会接触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社会经验的有限,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不知道且不会运用法律武器实现自护。
3.2 过程上:设计实践活动过程、确保实践活动有序实施(1)活动的准备:一是抢劫案重现;选出 5 名同学,分别 扮演犯罪嫌疑人(1人),被害人(2人),刑警(2人),老师(1人)。二是模拟法庭场景:审判庭布置(中间高悬国徽,肃穆);三是角色分配:审判长席(1人)、审判员(2人)、书记员席(1人)、公诉人席(2人)、辩护人席(3人)、被告人席(1人)、法警席(3人)(上述相关席位上摆放好身份标志牌:审判长、审判员2个、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证人)。(2)活动的过程:一是创设情景、案件重现(学生表演“陈某抢劫案”)。该案件为“陈某抢劫案”,其中陈某为未成年人。二是提出问题:案件的起因是什么?本案属于哪种诉讼?陈某的行为是犯罪吗?在遇到类似纠纷时,你会选择什么解决方式?在此过程,学生边学边总结记录,归纳总结对比诉讼类,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与非诉类,包括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的不同纠纷解决方式及其特点。三是模拟法庭审理案件活动。由学生组成的模拟法庭对“陈某抢劫案”进行开庭审理。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让学生知道刑事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是怎样的?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而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为理解程序正义的具体实现、如何依照程序维权打下基础。如组织学生对法庭调查、合议庭成员到庭及开庭、法庭辩论、休庭合议、最后陈词、诉讼双方到庭,宣布法庭纪律等刑事诉讼庭审程序进行排序,如此每个环节不仅有思考还有动手记录,全程手脑并用。合议庭休庭评议时,宣告判决前,组织学生完成判决书的续写活动,选3-5 名同学读自己的判决结果。在此部分,由判决书是教师提前做好的判决书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对照,并对最后正式的判决书有所体验与认识。四是交流分享。思考如果你的权益受到侵害,你知道有哪些方法保护自己吗?通过模拟庭审,你对程序正义有何认识?教师点评本次模拟法庭活动,归纳总结所遇到的问题。由此给出结语,法律规定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以程序正义保障司法公正,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3 载体上:丰富实践活动教学、提升实践活动教学效果
从陈某抢劫案入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14-18 岁学生抢劫案件是常见高发,可吸引学生关注,提高重视。通过对模拟法庭活动的观察、分析,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让学生知道刑事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是怎样的?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抽象的法律知识透过学生的生动形象表演而清晰明了,突破了教学目标预设的重点难点,为理解程序正义的具体实现、如何依照程序维权打下基础。学生在模拟、观摩庭审中体会法庭中的各种角色,感受法律公正与严肃,树立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的意识。在此过程中,丰富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模拟法、演讲法等,让同学能够融入其中,提升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形式上除课堂式的师生对话教学,还可以引入现代媒体设备的视频教学、录像教学等,增强课堂的活跃性;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强调正义式的宏大教育,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讲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与困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推进与校本化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陈时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