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医疗社会工作的研究大全
关于医疗社会工作的研究
作者:王小溪 发布时间:2012-09-20 1.何谓医疗社工
医疗社工是一个新生的名词,医疗社工可以说是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家庭的保护人,社区的组织者。医疗社工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协助病人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配合医生进行疾病防治和伤残康复等服务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2.医疗社工的起源与历史
医疗社工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残疾军人大批回乡,面临医疗、康复、就业、社会安置等诸多问题,医疗社会工作者应运而生。1905年美国马塞诸塞州总医院卡伯特医生率先雇请了一位社会工作者,在医院创立“医院社会服务部”的专门机构。由于当时主要是以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工作方法主要是个案工作,因此又被称为“医疗社会个案工作”,这是医疗社会工作的开端。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从医师的附属到合作及相互教育。早期医院中的社会工作部门都是由医生作主管,而财力支持则多来自社会资源。美国麻州州立医院在1914年,社会工作部门成立近十年社会工作人员才获准进入病房,并只服务医师转介的病人。(2)管理权转移至医院行政主管,由于机构逐渐负担医务社会工作人员的经费,社会工作部门的管理权逐渐转移至医院行政主管。(3)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大,进入20世纪60~70年代,医务社会工作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的领域不断拓展,主要集中在:①对社会危机的处理; 1
②对研究的注重;③医务社会工作知识的不断增加;④医务社会工作人员的角色由附属服从医师转为“减轻疾病对病人的影响”。由于社会工作人员对疾病造成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更多的了解,使社会工作人员在医院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3.以南海医疗社工为例探究医疗社工的发展
南海医疗社工项目是2011年“关爱桂城”的项目之一,于2011年9月中旬启动,以政府向第三方服务机构购买医疗社工服务的模式,在南海人民医院引入4名专职社工,重点开展各项关爱病人、缓解医患关系为主题的专项服务。该项目服务内容有导诊、医患沟通、情绪支援及心理康复指导等,面对的人群包括病患及其家属和医护工作者。入驻医院的4名专职社工都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同时还有3名香港督导义工不定期指导,一名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学博士以义工身份参与调研。而以这种社会团体的形式开展服务,能更大程度上地利用社会资源。团队的大学背景和香港督导师可为南海吸引到世界各地的义工资源。此举将令医疗机构由传统诊疗向为患者、家属及医护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扶助的综合性服务转变。南海探索的“政府向第三方服务机构购买医疗社工服务”的新模式融合了港台医务社工的成熟模式,又有南海的特色。
据悉,社工进驻医院以后,首先将开展基础性的需求评估和义工管理,包括导诊和宣传服务,医患心理辅导和临终关怀,链接社会资源,病患需求反馈,组织医患互动活动等。特别是很多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其心理问题往往比身体疾病更严重。在医疗系统引入医务社工服务,就是希望能转变传统的单纯疾病诊疗这一种模式,使患者能享受社会对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关怀。虽然尚属起步和摸索阶段,但从南海医院医务社工和义工在病人和家属中的受欢迎程度来看,医疗社工的桥梁纽带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4.开展医疗社工道路中的经验和启示 4.1医疗社工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
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从事医疗社工的人都必须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学士以上学位,且工作的主体是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的专业人才。这说明两国医疗社会工作的高度发达,同时也反映了这个职业对从业人员的高要求。在我国,一方面是面临复杂的、多样的、数量巨大并且增长速度很快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是我国多数社会工作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每年专业毕业生近万人,大多数人改从他业;然而要成为合格的医疗社工必备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一是医学心理学、二是社会学、三是法学,由于医疗社工缺乏相关医疗和法律知识,当病人咨询社工关于自身病情的一些情况时,社工不能做出专业的解释,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4.2在发展医疗社工过程中,政府和医院肩负不同使命,共同推动医疗社工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在我国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医疗社会工作者队伍的过程中,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和优势,共同推进医疗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应该支持社会工作者,设立相关部门帮助医务部处理问题,让医院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临床,社会工作者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医疗社会工作者尽管是最早出现的社会工作人员,但却是发展最慢的。一方面医疗社工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医院的编制问题是阻碍医疗社工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医疗卫生行业除了医、护、药、剂四类专业人士之外,应该给医疗社会工作人员一个合法身份,政府应该帮助医疗社会工作人员建立合法的制度保护。
4.3医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或执照考试是保证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和专业地位的重要手段
美国和加拿大都是社会工作高度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较长,并有一套规范的职级评定和晋升制度,国际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主要是以美国为标志的。
总之,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疗纠纷的出现,其原因除了现有制度性的盲点外,还在于医患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理解。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将社会工作者引入医疗机构和整个卫生系统,是解决日趋严峻的医疗卫生问题的迫切需要。而在医疗领域,社工的介入,其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于一体的医学人文服务的属性,无疑可以更好地帮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缓解医患紧张关系。目前,我国已有十余家医疗机构相继出现了医疗社工,尽管模式和侧重点不同,但毕竟让人们在弥漫药水味的医院里嗅到了温煦的人文气息。参考文献:
[1]《社会学原理》朱力社会科学出版社 [2]《西方社会学原理》宋林飞南京大学出版社 [3]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院报 [4]广佛都市报
第二篇:医务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医疗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
历史与社会学院李小林405
532【摘要】:临终关怀是社会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对病患临终的关怀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临终关怀也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介入临终关怀,以及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介入
引言
临终关怀反映了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引入了社会工作的系统论观点,它将个体视为有灵性、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的“全人”,这与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重视生活质量的同时,对于临终前的生命质量也提出了高的要求。临终关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需要,它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也会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病患及其家属。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及发展
临终关怀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离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及心理的护理。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的患者的积极与整体性照顾,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品质,以控制疼痛、缓解患者其他相关生理症状,解除患者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通过为患者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使患者有尊严地、安详地死亡,与次同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临终关怀运动始于英国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1976年英国护士桑得斯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ST.Christophers'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在我国,“临终关怀”一词的正式应用,始于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
二、医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的临终关怀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医务社会工作的任务是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社会心理问题,关注重点是在医院里开展对病人个体的服务。
社会工作是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社会工作者作为临终关怀的服务的提供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这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病人的准确评估,找到影响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躯体问题,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使病人有更多情感流露,从而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和要求,帮助病人从复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使病人获得心理与躯体的舒适,给病人带来一种满足感、安全感、尊重感,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医务社会工作是由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合作而进行的复杂的助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承担
着重要角色,临终关怀向医疗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爱心、有高度的责任感。
三、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方法
社会工作有传统的三大工作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也可以采用这几种方法介入临终关怀的服务,由于临终关怀服务的对象的特殊性,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侧重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主要针对临终患者的服务。临终病人由于躯体疾病的折磨、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强烈而复杂的心理变化。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利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照护,要在言语、态度及行为上给患者以真挚、亲切、温暖、可信赖及安全的感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及心理特征等,以亲切、科学、可信的言语去努力帮助患者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和正视死亡亡。社会工作者也要从整体上统筹患者的身体、心理、灵性、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制定完整的照顾计划,并联合临终关怀团队中的其他人员,实施照顾计划。
2.针对患者家属的服务。临终关怀除了针对患者外,家人也是需要人们的关怀和支持的。在照顾临终患者时,家属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他们不仅要支撑患者巨额的医疗费用,还面临着即将失去至亲的痛苦。在患者家庭贫困时,医疗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患者家属寻找经济支持资源,包括社会保障,社会公益基金会,企业或个人的帮助等;同时,医疗社会工作者还应帮助家属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处理日常生活中压力性事件造成的情绪问题;在家人离世后,由于太过悲伤,有些家属可能无法顺利回归到个人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此时就需要医疗社会工作者运用哀伤辅导等方式帮助家属度过哀伤时期。
3.学习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沟通不同群体,共同为患者临终关怀服务。医疗社会工作者要学习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协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基本的护理和医疗关怀,医疗社会工作者也要维持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甚至志愿者服务群体之间良好的沟通。以实现医疗信息、需求信息的畅通和有效传递,协调临终关怀团队的具体分工、操作方法、价值理念等,缓解由此而来的分歧和矛盾。
四、推动医疗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建议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很大,但我国目前只有两百多家临终关怀机构,规模都不大,经费投入偏少,而且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更是凤毛麟角,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比如人们固有的死亡观念,伦理孝道观的约束,传统医学理念的影响以及实施临终关怀的决定权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有如下应对策略:
1.从多个渠道筹措资金,大力发展临终关怀机构。筹措资金的渠道可以是国家、集体和个人,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包括私营、合资和独资的。还可以试着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2.进行临终关怀服务宣传,对公民进行死亡教育,改变传统的观念。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医疗护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界进行医疗社会工作临终关怀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对公民进行死亡教育,即将有关死亡,濒死及其与生活关系的知识传递给他们,目的在于改变人们传统观念中的缺憾构成,让人们了解死亡,也教会人们为临死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获得健康的死亡知识。
3.改变传统医学理念。传统的医学理念是以治愈疾病为主,而今的医学理念应该是以对症为主的照护。像很多癌症病人其实都是无法治愈的,在那个时候,其实最重要的是想办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不是一味的治疗,试图延长生存时间。
4.培养更多的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人员在我国是很缺乏的,要注重培养在临终关怀服务这一块的专业的医疗社会工作者,他们可以去到社区、医院、临终关怀等机构为病人提供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提高全国临终关怀服务的整体质量。
结论
在我国,虽然临终关怀起步晚,运用的专业医务社会工作方法更少,但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好的临终生活质量的需要,以及社会工作者对与临终生命无限的尊重,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临终关怀服务一定会有辽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罗灵,仲伟爱.临终关怀与医务社会工作[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
【2】封莉莉.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吉林医药学院.2009.02.02
【3】秦 燕.医务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96: 68-71.【4】廖荣利.医疗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91: 20.
第三篇: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中大
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本章重点
——社会工作研究的特点
——社会工作研究的功能:改善具体服务、发展知识
——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马克 思主义以及建构主义方法论——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
第一节 研究的含义与功能
一、内涵 1.概念p287:研究者依托社会工作伦理和社会研究伦理,使用社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收集和分析与社会工作有关的资料,以促进社会工作目标的过程。
2.研究的特性p287:
(1)研究对象是社会问题或人们的需要。
(2)以社工的视角(人在环境中)探讨问题(适应环境的变迁)。(3)在社工伦理指导下。(尊重、公平、正义„„)。(4)目的是促进实务(工作方法和技巧)和提升理论。
(5)研究者是资料的收集者和分析者。3.研究层次(一般了解)基础研究——回答:为什么?本体知识研究——回答:怎么做?
整体研究——某个完整的理论或模式进行探讨部分研究——对某个理论或模式的一部分进行探讨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
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一般了解)
1、确定研究问题的伦理--研究正当性--实务应用性--经费来源
2、研究过程的伦理--研究者身份
--自愿参加与知情同意--价值中立
--被研究者有权利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伤害参与者--匿名和保密
--研究结果的公开和分享
三、社会工作研究的功能
1、改善具体服务
2、发展知识(服务模式和策略、专业理论)
3、提高工作者能力
4、改进专业处境
第二节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详细了解)
一、主要的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 基本观点:(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外部性)
---人和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可重复的规律。
---人的行为、社会及自然物质变化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是可以 被感知、概括、客观计量的。---旨在说明社会现象或规律是什么
---将社会现象视为研究起点,重视概括归纳
---强调研究者在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以保持客观性。
---强调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影响。
(二)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特征
(二)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特征(强调对人的行为要从其主观因素方面去理解):
--强调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可重复、无一般规律
--主张社会唯名论,反对把社会生活看成是一些无个性的社会事实或社会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认为社会研究方法重在分析社会整体的各种因素,说明整体与各个组成成分间的关系
--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历史方法说明社会现象,反对概括性规律的方法
--社会科学的知识是主观的、相对的--注重社会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和人的意识过程
(三)建构主义方法——观点
(三)建构主义方法——观点:(不认为存在唯一的不变的事实,事实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价值互动而形成的生成性理解。)
--认为人们观察到得东西都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同的人观察到的东西都是从他们自己的视角出发获得的“不同版本的事实”。
--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历史、环境、个人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加工、调整和修正后得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它经历了从最初的浮现到被视为问题的复杂的建构过程;--研究结果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彼此不断的互动所形成的,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对话。
(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点
(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点:--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层次:强调经验事实先于理论存在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取代静态分析知识的发展也是辨证的二、社工研究范式
二、社工研究范式
(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特点1.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
定量:排除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定性:研究者对自己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和调适,设法视被研究者为自己人2.研究与理论的关系
定量:依托理论、形成假设、分析数据、验证假设 定性: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理论假设3.研究策略
定量:追求研究资料、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定性:研究设计灵活变化,可根据情况修改4.资料特性
定量:收集和分析量化资料、可操作的变量和统计数据
定性:获取面描述性的信息。5.结果范围
定量:结论可以推论
定性:问题的个别性和特殊性,不做结论推论
(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适用范围
定量:适用于研究问题已有大量资料、资料收集相对容易、需要探讨变量关系、宏观的大规模的调查与预测等场合;
定性:则适用于不熟悉的社会系统、无权威和不受控制的场景
(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
第三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过程(简单了解)
一、定量研究的过程p296
二、定性研究的过程p30
1三、调查报告的撰写1.基本原则:(要与所使用的方法一致)呼应、内容效度逻辑性和完整性有理有据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朴实流畅
2.结构与内容:标题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讨论和建议3.成果应用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一)含义:依托问卷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分类:自填问卷、访问问卷
问卷的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
(二)问卷设计
– 原则:答题者视角、考虑阻碍因素、整合研究目的、内容样本 特性和资料处理方法– 步骤:探索性工作、设计问卷初稿、试用和修改-技术要领:(重点了解)》开放式问题逐一空间大小(你是如何看待生活的?×),封闭问题要注意答案的穷尽性和互斥性(婚姻状况:已婚(离异算不算)、未婚)。》语言简单明了,避免双重含义。(你身边的亲友了解你的现状吗?)》题目数量适当
》问题按序排列(逻辑关系顺序很重要)
(三)问卷调查的评价
(三)资料的收集
(四)问卷调查的评价
1.优点:有利于获取真实信息;有利于中和极端回答;收集数据 各方面较统一,便于比较分析;节省资源。
2.不足:难以保证调查员的素质;对被研究者有一定的要求;质 量难以保证。
二、实验研究
1、三对要素: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和后测
2.标准试验设计---前后测控制组设计40个下岗工人
实验组:20人——前测求职技巧(2.5分)——提供培训(提供干预)——后测求职技巧(4.3分)控制组:20人——前测求职技巧(2.7分)——×(不提供任何干预)——后测求职技巧(2.8分)结论:4.3-2.5=1.8 ;2.8-2.7=0.1; 1.8-0.1=1.7,所以训练可提高求职技巧。---单后测控制组设计40个下岗工人
实验组:20人——提供培训(提供干预)——后测求职技巧(4.3分)
控制组:20人——×(不提供任何干预)——后测
求职技巧(2.8分)
结论:4.3-2.8=1.5,所以训练可提高求职技巧。---所罗门四组设计40个下岗工人a:前测分组:
实验组1:10人——前测求职技巧(2.5分)——提供培训(提供干预)——后测求职技巧(4.3分)控制组1:10人——前测求职技巧(2.7分)——×(不提供任何干预)——后测求职技巧(2.8分)b:后测分组:
实验组2:10人——提供培训(提供干预)——后测求职技巧(4.0分)
控制组2:10人——×(不提供任何干预)——后测求职技巧(2.6分)c:结论:前测组比较:4.3-2.5=1.8 ;2.8-2.7=0.1; 1.8-0.1=1.7。后测组比较:4.0-2.6=1.4。
结论:1.7-1.4=0.3所以训练可提高求职技巧。3.准实验设计(针对社会研究而言,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的研究)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比例:15%社区一:
实验组——进行社区教育(半年)——测评10%社区二:
控制组——不进行干预(半年)——测评18% 结论:18%-10%=8%
所以干预有效果。--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社区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比例:15%——进行社区教育(3个月)——第4个月测评14%——第5个月测评10%——第六个月测评9%——第7个月测评7%,所以干预有效果。--多组时间序列分析
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比例:15%
社区一:实验组进行社区教育(3个月)——第4个月测评14%——第5个月测评10%——第六个月测评9%——第7个月测评7%
社区二:控制组——不进行干预(3个月)——第4个月测评15%——第5个月测评17%——第六个月测评18%——第7个月测评18%
结论:每个月都有明显差异,所以干预有效果。
五、行动研究
三、定性研究技术1.观察法2.访问法3.个案研究
(1)含义:对单个对象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的整体性 和深入的研究。
(2)研究特点: 调查程序不严格、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手段和资料多样化详尽深入
强调应用性研究
(3)评价: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费时费力,研究发现不能推广
四、非干扰性研究(不重要)
(一)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二)历史分析、比较研究
五、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实际工作者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例如:对流浪儿童教育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者首先在不断的对流浪儿童进行教育辅导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名为“分类分层素质拓展教育”的流浪儿童机构内教育模式;然后再将这套模式应用于对流浪儿童的教育辅导过程中,不断总结不足,反思、完善,最后经过实践评估;确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针对流浪儿童机构内教育的“分类分层教育模式”。这一研究过程就是行动研究过程。
(一)内涵 解决实践问题
对象是行动者的实践情境 研究者即实务工作者
研究方法兼用量和质方法,偏向定性研究 研究者与行动者伙伴式合作 研究成果应用的即时性 研究效果在于解决实践问题
(二)类型
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 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行动中认识、行动中反思、对行动进行反恩)
其他:合作模式、支持模式、独立模式
(三)评价:克服了其他研究与实践脱节的不足 研究者与行动者不断分享感受和经验 本章小结
重点理解各种方法论
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区别是重点 几种研究方法要理解
第四篇: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作业
从舟曲泥石流灾害看西北地区本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和问题
一、选题的概念
(一)选题的名称
从舟曲泥石流灾害看西北地区本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和问题
(二)选题的背景
本选题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本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和问题的研究,非政府组织(NGO)在中国本土称作民间组织,在西方称作非营利性组织或非政府组织(NPO或NGO)。以萨拉蒙为代表,非政府组织有志愿性、公益性、组织性、自治性等特点。本土非政府组织(NGO)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众多参与者之一,可以在处理公共危机时扮演要的角色。由于在规模和服务范围、组织机制、专业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非政府组织成为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本文探讨以甘肃舟曲地区相关本土非政府组织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分析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突发事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NGO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上存在的问题作深入分析。
(三)选题的意义
西北地区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地处边远,但具有文化多样性,管理好这一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具有高度战略意义。但另一方面,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的拥有量远远落后中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社会发展不能单靠政府一方,而应积极引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与地区建设。
在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危机的发生难以避免,而本土NGO在这其中的有效参与可以迅速弥补政府缺陷,愈合社会伤口,是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黏合剂。
二、选题的目标
在中国东部民间组织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产生了与此相关的大量研究。而到目前为止,鲜少有人对中国西部的民间组织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的目标是力图填补这一空白。本课题通过以甘肃舟曲地区相关本土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突发事件的角度,对西北民间组织进行系统研究。力图从宏观的角度探讨西部民间组织在社会发育中扮演的角色,并最终为政府决策服务。
三、研究假设
假设一:当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出现“失效”时,非政府组织在这个时候弥补了政府的“失效”。提出这一假设的依据是:“政府失效性”是指当危机发生时,政府在短期内所能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空间分配密度有限,将导致对某些危机事件无法采取及时和有效的应急措施而造成损失。舟曲泥石流抢险救灾为例:NGO组织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集结,第一时间对被困人员进行施救。他们还通过亲身去灾区调查灾民最急需什么物资,并通过博客和建立网站等方式向政府和社会发布这些消息,这为我们的救援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依据,使我们的救援工作更有效、更有针对性。还有在这次救灾中,民间组织也募集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假设二:公共危机发生之后的社会重建阶段是NGO尤其是本土NGO参与最广泛、深入,优势最突出的阶段。提出这一假设的依据:从国际经验看,NGO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细致专业领域,包括心理救助、学校重建、个案关怀、家庭回归、社区建设、文化恢复等。第二,自治参与领域。通过公民参与、志愿者组织,NGO往往可以保持社会资源的持续动员,并形成自我组织、服务的社区发展模式。第三,公共倡导领域,为今后类似灾害的防治做出努力。
四、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西北地区现存的非政府组织,包括社团、行业协会、国内外基金会、、商会、民办非企业等草根、官办或半官半民的非政府组织进行调查和分类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是通过抽样调查对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现况的调研。
2、本课题采取实地调研、官方文献、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比较的研究方法。比较法。通过实地调研、官方文献资料、历史文献资料了解世界发达国家、中国发达地区在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进行比较东西部在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访谈法。通过对民政局、各类民间组织领导、成员和群众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发展和存在问题的看法。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具体内容
1、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和特点,包括各类非政府组织的数量、类型、规模和特征。
2、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民间组织的治理机制,如经费来源、角色分工。
3、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及局限。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和民众的关系问题。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对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状况做实地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发展现况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各类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和问题。一方面为政府治理服务,一方面填补学术界对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空白。
第五篇:中级 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
中级 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
一、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类型
1.内容:基础理论研究、本体知识研究
2.结构:整体研究、部分研究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特征
1.以困难群体及其议题为主要对象
2.采用社会工作视角
3.恪守社会工作伦理和社会研究伦理
4.旨在促进实务、提升理论和推进福利
5.体现研究者的角色多样性
三、社会工作研究的目的1.治疗和预防社会问题
2.改善社会工作实践
3.提升社会理论
4.推进福利正义
四、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
1.研究选题的伦理
2.社会工作的伦理
3.社会研究的伦理
五、社会工作研究的功能
1.直接功能(与目的一致)
2.间接功能
(1)对研究参与者而言,有助于感受社会事务
(2)对社会大众而言,有助于了解社会工作的内涵
(3)对社工和社会服务机构而言,有助于实现自身增能
(4)对社会而言,有助于激发多个系统的正面功能
六、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
1.实证主义方法论
2.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3.建构主义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七、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对比
1.研究和理论的关系
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3.研究策略
4.资料特性
5.结果范围 6.适用场景
八、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1.需求评估与诊断
2.方案制定
3.计划执行
4.总结评估
九、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1.准备阶段:拟定研究主题、界定研究问题、进行文献回顾、完成研究设计
2.调查和研究阶段: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
3.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成果应用
十、定量研究的一般过程
1.研究准备2.资料收集3.资料研究4.研究总结
十一、定性研究的一般过程
1.研究准备
2.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
3.研究总结
分析解释是定性研究的核心所在十二、撰写报告的基本原则
1.标题与内容呼应
2.资料完整性和逻辑性
3.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结合4.风格朴实积极
十三、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的分类
1.普通报告2.学术报告3.学位论文 以实务阶段为对象,可分为
1.需求评估报告
2.项目方案书
3.项目总结报告
十四、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
标题、引论、研究问题及目标和意义、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讨论和建议、附录、参考文献
十五、项目方案书的基本结构
主题、基本背景、需求评估、项目目标、工作模式、实务内容、经费结构、时间进度、附录、参考文献
十六、项目总结报告的基本结构
主题、基本背景、需求评估、项目目标、工作模式、实务内容、服务效果、讨论和建议、附录、参考文献
十七、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分类
1.调查研究2.实验研究3.非接触性研究
十八、社会工作研究的具体方法
1.问卷调查
2.实验研究
3.观察法
4.访谈法
5.个案研究
6.非接触性研究:
现存统计资料研究、比较法、内容分析法 7.行动研究
十九、社会工作的项目评估
1.基本要素:主体、对象、目标、伦理、方法
2.基本步骤:开始准备阶段、实施、总结应用阶段
3.关键步骤:形成问题、研究设计、分析成败原因
4.主要类型:
(1)服务前期评估:需求评估、方案评估
(2)服务中期评估:评价项目执行中相关活动情况
(3)服务后期评估:
结果评估(本体评价):进行效率分析;评判服务对象的改变程度和满意程度
影响评估(影响评价):项目是否获得社会效益;是否拓展了相关实务;是否推进了场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