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乌鲁木齐市社区社会工作问题研究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析乌市社区社会工作的问题研究
姓 名___________陈xx _ 学 号__ 11651xxxxxx 专 业_ 社会工作学本科班 _ 教 学 点___ 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大学____ 指导教师 王老师______
时间:2013年5月2日
目 录
目 录„„„„„„„„„„„„„„„„„„„„„„„„„„„„„„„1 摘 要„„„„„„„„„„„„„„„„„„„„„„„„„„„„„„„2 关键词„„„„„„„„„„„„„„„„„„„„„„„„„„„„„„„2
一、社区工作的概念和特点„„„„„„„„„„„„„„„„„„„„„„2(一)社区工作的概念 „„„„„„„„„„„„„„„„„„„„„„„„2(二)社区工作的特点 „„„„„„„„„„„„„„„„„„„„„„„„2
二、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发展的现状„„„„„„„„„„„„„„„„„„3
三、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4(一)社区行政工作的行政法规、政策不够健全 „„„„„„„„„„„„„4(二)社区司法建设不够扎实 „„„„„„„„„„„„„„„„„„„„„4(三)社区队伍建设薄弱,组织体系不够健全„„„„„„„„„„„„„„„5(四)社区教育较薄弱 „„„„„„„„„„„„„„„„„„„„„„„„6
四、加强社区工作建设,构建和谐新社区„„„„„„„„„„„„„„„„7(一)社区行政工作的行政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7(二)突出社区司法建设 „„„„„„„„„„„„„„„„„„„„„„„8(三)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9(四)加强社区教育„„„„„„„„„„„„„„„„„„„„„„„„„10
五、参考文献„„„„„„„„„„„„„„„„„„„„„„„„„„„„12
六、致 谢„„„„„„„„„„„„„„„„„„„„„„„„„„„„„13
浅析乌市社区社会工作的问题研究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要求。我国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高潮,社区建设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如雨后春笋一样势不可挡,社区在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社区模式呈现多样化,社区管理工作面而广,涵盖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管理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区建设逐渐在社会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城市社区建设还处于浅层次、表面化的状态。本文从社区工作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对乌鲁木齐市的社区建设发展的现状做了描述,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社区工作、社区建设、问题、措施
一、社区工作的概念和特点(一)社区工作的概念
社区工作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指以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服务为内容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
(二)社区工作的特点
1、公益性。社区工作针对非弱势群体及社区一般居民的公益性服务活动。这是指让社区居民都有享受社区卫生保健、环境保洁、文化体育等公益性服务和公共空间、公共生态等公共设施服务的机会和权力。
2、福利性。福利性是社区工作服务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社区工作服务首先以维护、确保社区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及其他特殊 2 群体的最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社区工作服务的福利性最明显的体现。
3、地域性。社区工作的地域性也有人称之为“地缘性”或“社区性”,主要指社区服务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这种特征:一是指社区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本社区内的居民、单位和群体、组织;二是指社区服务的客体是社区内的成员;三是社区工作服务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社区之内,即使是商业性的工作服务网点,其工作对象也主要是本社区成员;四是每个社区的社区工作都会受到本社区地理环境、文化条件、人口状况要素的影响。
4、群众性。社区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群众性的自助互利工作,既要依靠群众,又服务于群众。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获得巨大的力量和资源,只有服务于群众,真正为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吸引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活动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气。
5、互动性。开展社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提倡社区居民的生活互动和精神互动,尤其是通过社区志愿者开展扶贫济困,帮助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活动,传递爱心和温暖,这体现我国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自己事情自己办的自强自立原则。居民既是社区工作的参与者,又是社区工作的受益者,形成互助风尚。
二、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发展的现状[1]
1、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目前全市有近100个街道办事处,近800个社区居委会。市政府主管社区工作的行政部门是社区管委会,对社区工作的管理,行政职能制定的相应政策不断推出,社区管理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社区建设,不断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指导和投入,每年都将社区的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快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2、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起步晚、水平低,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社区建设的体制、模式、组织结构等内容还不扎实,对社区功能缺乏足够认识,未能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存在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一是相当部分居民社区意识淡漠,二是人才培训不足,社工人员比较缺乏,三是社区功能不完善,服务项目缺少,四是社区管理机制落后陈旧。
3、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不够健全,现实的社区管理工作仍存在着制约,好的政策得不到贯彻落实,婆婆妈妈多,管事的少。
三、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一)社区行政工作的行政法规、政策不够健全[2]
1、社区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各社区的成立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审批,乌鲁木齐市社区的成立是由各区人民政府审批的,因此,全市社区户数的标准不统一,有大有小,承担的工作量多少不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成本,造成了一定的资金和编制的浪费。
2、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投资主体不明确,资金总量不足,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支出得不到保障,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和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社区服务信息化程度低。全市社区办公自动化水平逐年提高,办公网络大部分实现了宽带连接,全市平均每个社区配有2~3台电脑,街道、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健全,但社区服务网络化、系统化发展严重滞后,区民政局与街道、社区的信息基本上都是通过QQ和网络邮件进行传递,保密性差。区、街道、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网络平台,有些即便有相关的网络软件,但只是便于社区的管理,而无法体现“社区服务”这一核心理念。
3、社区办公经费少和社区工作者待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一些下派社区的机关干部由于受身份的限制,很难有轮岗交流的机会。受科级领导职数限制,街道社区干部的待遇也相应受限。社区非事业编制聘用人员的待遇较低,普遍在1500元以下,最低仅为1000元,基本未缴纳“五金”,影响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4、社区管理体制滞后于社区建设的要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应是权力下移、立足基层。但实际上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基本上是政府唱主角,街道办事处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和行政模式,行政化色彩比较浓。政府在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利下移时,不是强化社区的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基层行政编制,使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然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造成社区的职能弱化。社区居委会被当成是政府的延伸,成了政府伸出去的腿,导致角色模糊、职能错位,时有发生。居委会准行政组织化的运行机制,社区组织难以发挥作用。
4(二)社区司法建设不够扎实[3] 依法治国,依法治社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社区的司法工作在中国还在起步阶段,中国的司法改革,社区司法摆在了突出位置,现代社会中,社区是人们成长、生活、娱乐的主要场所,是人类生活的主要依托,感情的主要归宿。社区是城市赖以生存的重要基地,社区治安好坏直接关系社区的安宁、和谐。当前社区司法建设在社区治安管理中集中表现的几个方面问题是:
1、社区功能配置不健全,制约社区治安能力提升,社区承担的治安任务越来越重。
2、社区治安情况日呈复杂化,社区管理压力增大。社区的司法包括,民事关系调解,社区治安群防,警务工作协助,重点人群管理,帮教对象管理等,重点防止和应对突发事件都要社区司法来承担。
3、尤其是我国现行司法行政改革制度把一批社会危害性不大、恶习不深的刑事罪犯由社区司法执行刑事制度,社区司法在行使社会工作管理中被摆在了更加凸显的位置。
(三)社区队伍建设薄弱,组织体系不够健全
1、社区党建协商议事机构虽然都已建立,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单位为主体的小党建的格局还没有完全打破,使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社区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事业,现有的社区干部队伍还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在年龄和知识结构上还不够合理,社区工作者的选人用人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
2、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社区居委会小组的职责未能得到落实,社区民间组织机构很少,专业服务组织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3、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的问题较为严重,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未得到真正发挥,权利职责不够明确,行政化色彩浓厚。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的地位日益凸显,各级职能部门对社区工作也日渐重视,纷纷打着“某某工作进社区”的旗号,先后将自身的工作延伸到社区,不断地给社区下达任务,布置工作。但有关部门下达这些事务的方式基本上只是在社区“挂块牌子、放个本子”,有的社区悬挂的各类牌子竟达24 块之多,并没有真正做到“权随责走、5 费随事转”。
4、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关系不顺。办事处与居委会本应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目前却都沿袭着以前的习惯做法,完全保持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府各职能部门与居委会的职责不清。本来居委会应该对政府职能部门在辖区履行职能的情况进行监督,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许多政府职能部门都通过街道相关科室直接或间接给居委会布置任务,居委会根本没有时间自治,想自治也不敢自治,使居委会的功能大打折扣。
5、资源共享困难重重。多数驻社区单位对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热情不高,不愿支持配合。社区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社区服务设施数量不足,资金缺口较大。
6、乌鲁木齐市社区服务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单元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社区层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治安仍旧是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
7、服务体系难以为社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多方参与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功能单
一、总体水平不高。
8、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政策理解不透,在执行过程中生硬、走样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社区教育较薄弱
乌鲁木齐市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个缺位”[4]。
1、政府参与缺位。社区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民政、社区、财政等部门的积极配合。要将这些单位调动起来,就需要有一个以政府为主体,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社区教育的组成机构主要是市教育局,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的约束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承担协调任务。社区教育与街道两级社区教育委员会虽然已经成立,但没有明确的工作章程和会议制度。尽管各区都开展社区教育,但在市里却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这使得很多工作难以开展,不能有效协调,增加了社区教育发展的难度。
2、教育人员编制缺位。由于受行政编制限制,街道办事处和乡镇及社区具体负责社区教育的人员均为兼职,包括借调兼职、社会人员兼职等。身兼数职使他们很难专业地和专一地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成为严重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因素。
3、专项经费缺位。尽管《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国家级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2元的标准安排社区教育经费,但乌鲁木齐市并没有完全落实。另外,以市场机制运作和筹措社区教育经费,也还未打开局面。
4、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的民族成份多,多民族杂居较为普遍。不同阶层(主要是流动人口与常驻居民间)和各民族之间,由于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极易产生冲突和矛盾。
5、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办公服务场所面积不能满足需要和社区活动场所缺乏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加强社区工作建设,构建和谐新社区(一)社区行政工作的行政法规、政策体系建设[5]
1、强化和规范社区组织体系建设,明确职能定位。首先对社区居委会职能定位,推进事务改革:一是对原来政府部门委派和转移到居委会身上的行政性工作,按照分工原则,由政府部门收回并承担到底。二是专业性较强的社会事务如青少年心理矫治、精神病康复回归社会的过渡期工作等,交由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社区服务组织来承担。三是政府工作即使进社区也都要交相应的民间组织来承接而不是直接交给社区居委会。
2、突出社区民间组织培育与监管工程。在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中,总体上实行“规范活动类、做实维权类、发展慈善类、状大服务类”的原则,对活动类民间组织重点是规范,建立对基层民间组织的评估监管体系,明确谁来管,监管什么,怎么监管。
3、突出社区服务的体系化建设工程。强调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强调“四个面向”,强调福利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强调社会化、产业化,强调以社区为单位,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操作格局。强调多样化基础上的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服务。
4、突出和谐社区建设的评估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工程。从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保障有力、充满活力八个方面,出台三级指标的考核标准。
5、突出社区信息化建设工程。全市统一标准、统一推进,着重打造三个平台:一是网络平台建设;二是管理平台建设;三是服务平台建设。以社区规范化建设为载体,以“硬件设施标准化,社区管理自治化,社区服务市场化,社工队伍职业化,社区工作规范化”的“五化”目标,有力促进社区规范化建设,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和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水平,增强社区居委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6、以维护稳定为工作重心,促进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建议由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和民政局牵头启动社区建设立法工作,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街道、社区在充分调研和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符合乌鲁木齐实际的社区建设条例(或社区建设若干规定)等法律文件,以法律形式规范社区建设与管理,明确社区定位和社区居委会的权利和义务,为政府更好地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提供法律依据。
(二)突出社区司法建设
1、创新机制,努力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为掌握基层群众的基本情况,提高社区干部掌握社情民意的能力和水平,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要在社区全面推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开展暖心工程和社区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活动,努力调解社会各种矛盾纠纷,将一些群体突发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广泛发动群众,发挥居民楼栋长、信息员作用,做好各类人员特别是流动人员的排查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区全面掌控能力。
2、发展和谐的社区民族关系。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处理好各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关系的和谐是通过民族利益来实现的,而在多民族城市当中,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如何确保少数民族利益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与时俱进,是多民族城市社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3、加强社区司法建设。一是要完善社区矫治的法律法规,司法矫正的社区制度。由政府用法律的条文制定矫治的量度和尺度,做到依法管理社区,促进社 8 区司法体系的形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法律保证。二是要社区组织居民小组成立治安巡逻队。而今,社区里治安巡逻队工作已经得到社会认可,尤其是居民的反响,认为社区里有巡逻队,他们就放心了,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区,创建平安的居民港湾和栖息地,发挥了群防群治作用。三是要建立社区矫治领导机构,着力健全社区治安运行机制,健全预测、预防、预案、预警网络的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针对社区的娱乐场所、网吧等公共场所管控机制,规范出租房屋、暂住人口排查,从而提高对可防性案件的控制能力,促进社区的安全和稳定。
4、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社区居民依赖于社区治安与司法的和谐,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加深认同,加强社区司法建设,对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使所居住居民都对社区司法产生一种归属感和信赖感,呈现出新的变革下社会主义社区司法建设的积极作用。
5、建立治安巡逻队、“两劳”安置帮教小组、流动人口协管站、劳动就业介绍所等机构,构建由治保会、调委会、治安巡逻队、治安信息员、法律宣传员等融为一体的社区群防群治网络。公安机关、民政、司法、建设、宣传、教育、劳动、工商行政管理、共青团、妇联、工会等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都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社区综治工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当前社区矫治正在起步阶段,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去积极探索和开拓,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需要利用社会资源达到教育改造罪犯的功能。
(三)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1、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必须培育高素质的城市社区管理队伍。针对部分社区工作者中普遍存在的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水平不高、工资待遇较差的情况, 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按照有利于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方便居民群众、便于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适当调整社区居委会的划分和规模;二是调整社区居委会工作者的结构,选拔招聘一批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工作者担任社区居委会主要领导,还应配备街聘民选的专职社区工作者,这样有利于提高社区居委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三是改善社区居委会非专职工作者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开展岗前、岗中培训,包括理论和实务工作两方面内容,重在提高分析和 9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2、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质量。新的形势下,社区越来越成为城市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基础环节。社区队伍建设滞后与其承担的职责日益重要的矛盾不断激化。为此,应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出台鼓励社区干部在职学习进修的相关优惠政策。对社区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培训,除了进行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的培训外,还要突出社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内容,使他们获得从业资格。建成多民族、层次结构合理的社区服务工作队伍。规范社区工作人员考评制度,在落实岗位职责的基础上,确保岗责相称,将量化考核与民主评议结合起来,全面考核。完善保障激励机制,提升社区干部政治待遇和工作待遇,对聘用人员实行一套规范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制度。
3、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社区党建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机构,使社区党建工作覆盖到社区的各个层面。一是构建新的框架,扩大覆盖面。主动指导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党组织,消除社区党建工作的空白点。二是健全组织,强化管理。根据流动党员、下岗党员、离退休党员的特点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完善党员约束和激励机制,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制度。
4、建立社区投入长效机制,提供社区建设经费保障。经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工作的开展,政府应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的工作经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及后续管理经费、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及管理维护费等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为居委会履行社区管理职责提供财力保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鼓励驻区单位、民办企业及个人以资金、无偿服务、资源共享等形式给予社区相应投入,以弥补一些社区建设资金不足,帮助社区做好服务工作。
(四)加强社区教育[6,7]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社区教育是一种地域性的全方位的大教育观,是与社区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科技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相联系综合协调的各类教育。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面向社会大众的必由之路。激发社区居民成员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使得人民更加深切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保 10 障国民终身教育,提高公民素质,促使社会教育功能作用,向全体居民提供教育服务。我国的全民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已有一定的发展,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的提出和梁濑溟的乡村建设”对社区教育树立的典范。
2、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形式多样,但重点尚须突出以寓教于乐、群众喜欢接受为主。如在社区建立休闲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图书、阅览中心等等,把社区教育建成社区的无墙学校,把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结合社区特色搞特色教育,让参与教育的人们在自己家门口,“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通过社区教育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风貌,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社区再就业工程的实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应将全市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纳入统一的领导管理之中,应将社区建设
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文明办、学习型组织建设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机构。否则,几套锣鼓唱戏会产生不协调之音,也会给工作带来难度,更会使资源浪费,使社区教育由教育部门的工作变成整个社会的工作,市政府应有统筹社区教育、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机构。全市对各区、各区对各社区的社区教育管理要制度化、经常化,如学习型组织的考核、督导评估、跟踪、表彰、基本数据的统计、先进社区教育典型的树立要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戴军.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7):16~18.[2]李东亮,唐朝荣.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8,(4):64~68.[3]田显俊,周学东.试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16(1):89~94.[4]柴巩利.乌鲁木齐市社区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6(2):35~38.[5]胡陈芳.乌鲁木齐市社区管理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实事求是,2010,(5):60~62.[6]孙亚玲.社区教育的基本问题〔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11(4):68~76.[7]方成智.论社区教育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2):34~36.12
致 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针对当前社区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作为学生和未来的实践者,提出了初浅的认识和分析。基于以上的个人认识,作为社会工作学的学生来讲,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必须科学分析,找到运用科学发展的理论,要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符合国情,关注民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区工作中寻找解决方案。
这篇让我耗时数月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时,使我产生一种成就感,也对我当初选择的这一学科感到满意,这几年的学习生活要特别感谢指导老师,是你们赋予了我知识,很荣幸在社区见习中看到了社会真实的一面,为论文的构想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在这几年中师生所建立起的友谊和感情值得珍惜。快毕业了我将怀着对社会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努力去践行。
最后,我还要感谢这几年的电大生活。
第二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十八大在司法改革再一次提到社区矫正,使得社区矫正一时之间成为热词。实施社区矫正目的是为了让罪犯改正错误的同时重新回归社会,而社会工作则是一项解决问题帮助他人的工作,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社区矫正的实施的效果的如何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社工的专业性工作方法将有利于社区矫正目的的真正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多年来,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各地通过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专业机构建设,在以司法人员为主导、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的模式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矫正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随着社区矫正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开放的社区环境和多元的文化环境下,如何继续有效地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做进一步探讨。笔者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基本问题入手,对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关系进行了界定,指出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必要性和实务的过程,解析了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思路。
目 录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二)社区矫正的概念
(三)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关系界定
(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必要性
1、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社区矫正的契合性
2、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不可替代性
3、社会工作实务程序为社区矫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五)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过程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建设尚未完善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工作模式机制须待完善和优化
(三)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整体偏低,难以胜任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四)经费和资金短缺致使很多介入工作开展受阻,操作比较困难
(五)社区矫正的岗位建制有待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介入受阻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现实路径
(一)推进社区矫正岗位设置,拓宽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
(二)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化建设 1.厘清职责,明确定位。2.建立矫正社工职业制度 3.健全社工介入机制
(三)以立法形式推动社工介入社区矫治法制化
(四)加大县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投入
(五)完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参与社区矫正的能力和水平1.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2.提高社工薪酬待遇
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刑罚方式,在我国的发展不过数十年,依旧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才能逐步完善。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之一,而违法犯罪则危害着社会的治安与和谐。传统的刑罚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而社区矫正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我国的社区矫正一开始借鉴国外的经验,着重于社区矫正的政治化及其立法,随着社区矫正的发展,社区矫正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矫正理论的缺乏成为当前的焦点。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共通性使得社会工作人员涉入社区矫正成为可能。为了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本文结合当前的问题焦点,探讨了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基本问题
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治是以司法工作者为主导,社会工作者为参与力量,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专业技巧的应用,对社区矫治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和社区矫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工作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加入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在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明确二者的基本概念,界定二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必要性和实务的过程等这些基本问题。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社会工作,也简称社工,是指在专业价值观引导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的专业化社会服务。作为专业的助人活动,它可以为工作对象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促进能力发展、维护其合法权益。服务、平等而不是利己、控制,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求。
社会工作的特质就是要改变服务对象的不利情况。因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身处困难境地,属于弱势和边缘群体,没有来自社会的平等对待和人本服务,其自身的潜能难以唤醒、社会功能难以修复,“赋权增能”和“助人自助”的目标就无法落到实处。社会工作起源于贫民救济或慈善事业,是伴随工业化引发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其发展路径为从国外到国内,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形成的、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大力支持的新兴社会职业和专门学科。它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1987年国家民政部在北京大学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国内正式实施;2000年上海浦东新区在医院、学校和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成为我国社会工作进入实践的重要标志,2004年国家颁发的《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已从教育领域逐步发展到实务领域,并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开始推广。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站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战略目标,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工作的蓬勃迅速发展。
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称为社会工作者,它是在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的前提下,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主要由以下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从正式的社会工作学院毕业,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者;二是在有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指导下,能完成社会工作任务者;三是在社会工作的基层单位从事社会服务者。另外,广大的志愿者在社会工作中也是一个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在完成无需专业知识人员而且亟需大量一般性人员参与的重大社会工作,社会志愿者发挥的作用凸显非常重要而巨大。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领域非常宽泛,已广泛运用到社区、学校、司法、医护等工作领域,特别是在社区矫正中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社区矫正的对象为服刑人员,它是社会公众视野中“异类”,其自身的特殊标签和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把他们隔离在社会之外,也加剧了他们与社会的对立。关押犯人的监狱尽管也有帮助教育改造的职能,但由于服刑人员与社会的隔绝,在缺乏社会过度阶段的情况下,面对新的困境或诱惑,往往很可能重新犯罪。社区矫正的施行,是打破社会隔离的尝试。在开放的社区环境下,服刑人员与社会和家庭保持联结,形成了改造和教育同时进行的基点,这样的情形势必要求社会工作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这五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矫正刑罚。社区矫正是全新的刑法方式,又称社区刑。社区矫正实施的最初原因是为缓解监狱罪犯过多而产生的压力。其目的是为通过政府、社会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使矫正对象改正恶习,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社区矫正罪犯又称为社区服刑人员,其中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是社区矫正罪犯的重点对象。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刑罚执行方式,蕴涵着刑罚的惩罚性和恢复性双重价值。首先它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它是一种刑事制裁措施,刑罚的制裁性决定了社区矫正措施的惩罚性,必须落实具体的惩罚性措施,以实现刑罚的惩罚性,这是国家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公正的客观要求。其次它具有明确的恢复性。社区矫正作为行刑社会化的一种方式,通过弱化监狱的封闭性、放宽罪犯自由度、增加罪犯与社会的联系,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与相关社会知识、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摆脱犯罪“标签”的影响,最终促成罪犯回归社会,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由此可见,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难点不在惩罚性而在于恢复性上,它重在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犯在社区中实施针对性的管理、教育和改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2004年,中央有关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文件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纳入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范围。2005年初,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有关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矫正改革由司法部牵头,中央综治办、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人事部、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编办、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1个部门参与,共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改革发展。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推行社区矫正。
2008年,中央有关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文件明确要求,积极探索多样化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工作。2011年,中央有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文件要求“建立完善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2014年,总书记在听取司法部工作汇报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社区矫正作为司法行政一项重点工作,科学谋划、深入推进,明确指出:“社区矫正已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要持续跟踪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加快推进相关立法,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矫正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阐述了事关社区矫正工作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社区矫正工作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既有理论上的引领,又有实践上的指导,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做好新时期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制定社区矫正法”,“优化司法职权配臵,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行试点,逐渐扩大试点范围;由点到面,全面试行,目前已发展到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从2003年试点开始,社区矫正历经了首批试点、扩大试点、全面试行和全面推进四个重要发展阶段。社区矫正在国内十多年的试点工作也为我们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全省许多地方正在继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方法。
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和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等4部门联合制定印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正式确立,对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从刑事立法精神上有力地回应了国际社会行刑社会化的要求。从立法上明确确立了行刑社会化理念,使得社会化行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我国在行刑社会化发展中的一次里程碑;二是对完善中国特色的刑罚执行制度的有益探索。社区矫正的立法,贯彻落实了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犯罪分子“教育、感化、挽救”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和政策;三是确立了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相辅相成的两大矫正体系。如果说以自由刑取代肉体刑是刑罚执行方式的第一次飞跃,那么社区矫正的实施,使刑罚执行方式由监禁刑向非监禁刑的发展就是刑罚执行方式第二次飞跃。社区矫正相对于监禁矫正来说有其巨大优越性,但这并不能取代监禁矫正,二者是具有相辅相成的统一辩证关系。从监禁矫正和社区矫正的特点来看,监禁矫正是为罪犯关上了社会的大门,而社区矫正是给罪犯打开了社会的大门。这一关一开之间,必须考虑到矫正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使两大矫正体系之间相衔接,通过二者相辅相成的共同作用,使得行刑资源得到合理的配臵,刑罚效能得以增强,行刑成本得以降低;四是进一步促进了刑罚配臵结构的合理化。社区矫正写入刑法是社区刑实施的立法依据,是与生命刑和自由刑并列的一种刑种,确促了刑罚结构的合理化。
有关研究指出,社区矫正的关键,不是将惩罚放在首位,而是将矫正作为最终追求。社区矫正不仅是一种落实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刑法执行工作,更是一种对犯罪人犯罪心理及行为恶习进行矫正的社会工作,即社区矫正具有刑罚执行与社会工作的双重属性,只是前者为主后者为从。“法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权保障,这是法的人文关怀的实质蕴含”,刑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犯罪人员恢复社会功能,真正回归社会,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实现人性复归,成为善良的社会一员。传统的犯罪理论认为,犯罪人员的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是构成犯罪行为的基本原因。而现在的调查研究显示,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不是构成犯罪的根本,而是其背后深刻的原因,尤其是与社会联结的偏离、失衡和中断,致使他们的社会功能丧失或缺损才是根本所在。因此必须把监狱和犯罪者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考虑,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应帮助他们回归社会,这是不仅社会的责任,更是是实施社区矫正的目标追求。
社区矫正是现代国际司法进步的产物。目前,社区矫正已被联合国有关规则、宣言所认同。如《联合国非监禁措施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监禁替代措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等,都倡导尽可能避免监禁,将监禁作为最后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使用,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社会刑罚制度中对非监禁刑的适用。如今,社区矫正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使用。
(三)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关系界定
随着社会工作的广泛开展和社区矫正的纵向推进,社区矫正和社会工作的关系越来越需要加以确定,全面理解把握二者的关系界定,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将提供有益帮助。
1、二者的工作性质不同
社区矫正是属于开放性的社区刑法活动,对罪犯具有一定的惩罚功能。社区矫正必须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执法的严格性,其工作性质定位重在刑法性;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社会专业化的帮助救助功能。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既要提供必需的救助和帮助,又要“赋权增能”,增强生存和个性发展能力,使其更有效地面对困难。社会工作者要具备专业的方法及理念,通过提供社会化的帮助和服务,来实现工作目标。
2、二者的工作主体不同
社会工作的工作主体是一切社会工作者,包括司法在内的社会所有领域。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是司法人员,包括司法人员中的社会工作者。两者在工作的理念资格和方法程序上存在不同。司法工作者具有执法资格,根据法律规定要完成刑罚执行任务,并开展法治思想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者除一般性的社会志愿者外,要有一定的从业执法资格,用专业理念和方法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物质、心理和社会等帮助,扎实细致地做好这一特殊人群向社会的完美过度和回归工作。
3、二者的功能作用存在互补交叉
社区矫正的工作性质,要求社会工作者的力量跟进介入才能完成,而社会工作特有的助人理念及专业方法,为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在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功能上实现了交叉互补的契合性。社区矫正的执法活动是在社区而不是在监狱,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风险系数较高,必须要对罪犯服刑人员进行社会化改造。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运用专业资源,帮助社区服刑正确认识主观能力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解决个人与家庭、邻里、社会的和谐和睦相处的支撑点,并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平台,重塑其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实务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也可称为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它是由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技术,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等,使之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社区矫正旨在实现矫正对象恢复社会功能、顺利回归社会的目标,恢复性和回归性是社区矫正的典型特点,强调了对矫正对象的帮扶及其最终回归社会的预期。社会工作其康复功能、发展功能、预防功能和平等、尊重的价值理念运用于社区矫正,是社区矫治的初衷,是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必要性的具体体现。
1.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社区矫正的契合性
“人是可以改造的”,这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基本理念。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同时也必须是遵从这一基本理念。这与社会工作 “人是具有潜能的”以及 “人是可改变的” 等专业价值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在实践中,社区矫正能汲取平等、尊重、同理等社会工作价值,尊重矫正对象的人格与权利,正视他们的需求,从他们的立场出发开展矫正工作,有利于社区矫正的正常开展。
2.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不可替代性
个案工作能够实现与社区服刑人员一对一互动,个性化地制定矫正方案和帮扶规划;小组工作使矫正对象在团体情境中与相似经历者相互支持、彼此促进、实现改变;社区工作方法旨在为矫正人员发掘社区和社会资源,构建个体再社会化的社会支持网络。3.社会工作实务程序为社区矫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社会工作实务程序为社区矫正的开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一般经历矫正关系建立、搜集和分析资料、矫正对象问题诊断、制定矫正方案、社区矫正介入、社区矫正结案评估与跟进几大步骤。另外,社区矫正可以吸取“动机式晤谈法”、“认知—行为治疗法”、“危机介入法”等社会工作实务技巧为矫正人员提供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咨询与治疗服务。
(五)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到助人自助目标的过程和专业。它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它运用科学的知识和专业的方法, 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提高或恢复其社会功能运作的能力, 并创造有利于案主生活的一项专业活动, 运用专业方法对案主实施矫正。
1、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社会工作者要提前做好前期接案工作, 主动与矫正对象所在的司法所、矫正机构取得联系, 第一时间了解矫正对象生活状况与家庭背景等情况。在与司法工作人员对矫正对象进行首次面谈时, 向他说明社区服刑的重要性, 及违返社区矫正日常规范的严重后果。要求矫正对象在思想上十分重视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从而为以后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2、提高案主认知, 改善交友
针对矫正对象认知不全的问题, 组织该对象观看一些有意义的专题教育片, 鼓励该对象多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健康活动, 通过类似活动对该对象认知方面及交友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杜绝与社会不良青少年的往来, 帮助其以乐观向上的面貌面对现实生活。
3、与案主父母沟通, 改变教育方式
针对其父母在教育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 互相缺少沟通平台。因此, 通过个别教育及家访的形式, 构筑交流平台。一方面,引导、鼓励该矫正对象经常和父母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 指导其父母交流的技巧, 用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心理暗示)与其彼此交流, 来引导该对象走健康向上之路。
4、鼓励案主多学知识, 掌握一技之长
社会工作者鼓励该对象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使他能够掌握一技之长, 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 为今后的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从实际了解的情况来看, 该对象自身也比较珍惜每次参加活动的机会, 也希望能学到一些有用的技能, 以便为将来的就业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社工的个案辅导, 该对象在三个月的个性化教育中, 能够自觉遵守社区矫正日常行为规范之缓刑的相关规定, 主动参加社区矫正集中教育、个别教育, 对自己所犯的罪刑有所悔意。并且在社工多次家访引导下, 家人对该对象的关注、管教有所增加, 缩小了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尚能听取父母的建议与批评。经社工的再三鼓励, 该对象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 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结束个案辅导后, 社工还定期做好该对象的回访工作, 以便随时了解矫正对象的情况。而这些辅导对于司法所、社区民警来说是无法办到的, 他们除了对矫正对象具有执行惩罚功能之外, 在回应该对象的其他需求上, 比如成长问题、家庭问题、社交问题和就业问题等, 显得日益困难和乏力。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的社区矫正非常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以便能更好地促使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自2003年以来,经过近13年的发展,各地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不断加强,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不断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全国新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6.4万人,解除矫正49.8万人(含符合条件特赦的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全国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再犯罪率一直处于0.2%的较低水平。但由于我国开展社区矫正和社会工作的思想基础比较薄弱、意识想观念相对滞后、发展起步时间较晚而且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值得探讨研究。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尚未完善
社区矫正的立法滞后特别是社会工作的介入缺乏明确具体的制度和法律条文,是亟待解决的根本症结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制定社区矫正法”。总书记对社区矫正工作已作出重要指示:“要持续跟踪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加快推进立法,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矫正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截止2015年,我国法律还没有对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2012年1月颁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里仅提到“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这是我国目前社会工作者和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团长以及民间组织想要介入社区矫正唯一能够的依据的法律条文。法律没有规定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工作,如何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中其行为又负有怎样的法律责任,该如何与国家司法机关配合、协作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法律依据的社会工作者们在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中,往往有着监管的责任却没有法律规定的相应的权力,从而导致服务对象不配合社工的工作,矫正工作开展困难,收效甚微。同时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另外一个难题是体制的问题。制度的不健全,体系的不成熟,使得社工即便能够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也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我国目前社区矫正体系中仅有部分一线工作者来自社会招募,绝大部分都是体制内或从体制内分离出来,行政色彩浓重。机制的不健全带来的是社工介入的困难和开展工作过程中的处处牵制,社工的专业工作方法难以实施,这直接造成我国社区矫正社工工作专业性的缺乏。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工作模式机制必须完善和优化 首先,社区矫正模式必须转变,形成以社会矫正为主的新模式。目前的社区矫正模式基本上是在社区矫正小组领导下,由司法局或下属的司法所具体执行。这一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司法执行。虽然能够保证对服刑人员的监管,也规定了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志愿者的参与,规定了释犯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时间要求,但是司法机构与社区缺乏横向联系,社会力量参与明显不足。由于社区发挥作用的有限性,在具体执行中,社区矫正往往成为单纯的司法活动,与惩罚和矫正兼具的社区矫正目标产生了不小的距离,在这一模式下,社区矫正实质上成为司法矫正,其应有的帮助教育功能难以真正实施,直接影响到矫正对象刑满释放后重新回归社会的归属感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及提升。其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运行机制需要完善。社区矫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刑罚执行和社会工作的统一,社区矫正的方法理应以社会工作的方法为主。但是在我国,社工大规模介入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还不普遍,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基本上由从各监狱、教管所以及司法行政部门里抽调出来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民警为主;专业的社工和社会志愿者十分稀少。因此如何让拥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了解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面临的困境。
(三)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整体偏低,难以胜任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心在县级以下司法行政机关,但基层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能力素质整体偏低成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又一突出问题。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河南省还有7个省辖市、98个县(市区)没有成立社区矫正机构,分别占四成和八成,是全国唯一没有实现社区矫正机构全覆盖的省份。社区矫正机构建设的滞后和缺失,直接导致社区矫正中专业社工人员的引进和培育。社区矫正中的社工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的服务对象和案主将是社区的服刑罪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对介入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要求和能力比普通社会工作者要高。从本质上来讲,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制度,如果没有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做支撑,缺少必要的职业资质,矫正的效果将很难有保证,自然也就达不到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除了要求有基本的社工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以及其他别的知识基础,有过一定的工作经验。我国的专业社工培养工作开展才几年时间,很多社会工作者都是刚从大学校门出来,在学校学习的都是些社工理论知识,真正实践的机会很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很多已经介入到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中的社工们,在面谈、倾听、观察等些技巧上都显得不足,这也是许多地方社区矫正工作不录用、少录用社工专业工作者的原因。社工要想真正的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其本身的专业作用,还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经费资金短缺致使开展介入工作受阻,操作比较困难
专项经费保障不力,导致社区矫正工作特别是社会介入工作的开展已成为普遍性的重大难题。资料显示,2014年,河南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工作实施意见》,但落实情况很不到位。2015年,还有1个省辖市、42个县(市区)社会矫正经费未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全省县级社区矫正经费1500余万元,社区服刑人均300元,与文件规定人均1600元标准距离很大,社区矫正中社会工作经费更无法得到保障,本应承担大部分费用的政府机关在这方面的投入匮乏致使相关社工团体和民间组织的经费周转都面临困境。事实上,矫正社工的基本工作除了要为矫正对象提供专业的矫正服务,帮助其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之外还要“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帮助罪犯及其家属解决因犯罪带来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困难,以促进罪犯的改造。”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没有充足的经费可供支出,矫正工作将难以开展下去,取得的效果也不如预期。也就是说,矫正经费能否做到充足、有效、及时地供给,也是关系社工能否能真正的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重视。
(五)社区矫正的岗位建制有待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介入受阻 按照我国现有的状况,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归属问题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即不能归属于公务员系统也不能归属于事业单位系统,更不能归属于企业系统。这不仅意味着他们不能归属于社会职业的主流系统,而且意味着这些职业系统所能得到的相应利益他们也不能享有。这就使得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面临非常尴尬的处境,很多社会工作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社区矫正这方面的工作,这样也造成人才流失严重。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现实路径
社区矫正工作意义重大,社会工作的介入任务繁重、任重道远,我们要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正视问题困难,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心,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攻坚克难,勇于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现实路径。
(一)推进社区矫正岗位设置,拓宽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 司法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加强与编制部门的沟通联络,尽快建立独立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并按辖区大小、监管社区服刑人员多少,合理配臵社区管理机构人员,特别是要设臵足够的专职社会工作人员岗位编制。安排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是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的尝试性和探索性工作,从部分试点县(市、区)看,其作用不容低估,但也存在社会认知度和知晓率不高、缺乏制度性保障、工资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专人不专用、专业化难实现等问题,社区矫正专业化任重而道远。下一步要明确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改进社区矫正的思维模式,将社区矫正定位为惩罚与康复、发展并重;推动社区矫正专职社工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根据其工作性质,确定为事业编制,由财政统一拨款,实行绩效工资;建立矫正社会工作者制度,改革人事制度,开发和设臵专门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者的岗位,使其成为与法官、检察官、律师一样的司法系统的职业之一;建立领导体系,设臵职能处室,加大宣传,着力构建专职社工人才队伍;加大选培力度,严把选人用人关,严把教育培训关,严把考核管理关,着力提高专职社工人才素质,全面优化环境,着力维护专职社工队伍稳定。要充分发挥社区岗位人员的作用,积极拓宽社会工作介入路径。协调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积极发挥乡镇办基层组织的作用,协助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困难帮扶、社区服务工作,促进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二)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化建设
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经验证明,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建设,是决定社区矫正工作成败的关键。具体有以下几点:
1、厘清职责,明确定位。
目前,从我国试点城市情况看,社区矫正工作的普遍着眼点是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作为辅助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是协助执法人员从事社区矫正的监督和管理,如登记、信息平台和档案的管理,长此以往形成了社区矫正行政化、流程化严重。而“作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增能者、资源链接者、服务者、教育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深入社区,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定点或长期跟踪社区服刑人员,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避免他们重新犯罪,帮助他们完成再社会化,顺利回归社会。因此,社区矫正的三支人才队伍应厘清职责、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即司法行政人员的工作重点是监督和管理,而专职矫正工作者以教育和帮助为主,在帮矫中管理好社区服刑人员,志愿者在社区提供辅助性的服务。由此,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定位为真正意义上的“专职社会工作者”,为将来的向“司法社会工作”专业方向发展创造条件。
2、建立矫正社工职业制度
社区矫正在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进程中,与社会工作的理念、目标和过程有内在的统一性。目前,我国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产生如此反差是因为缺少社会工作者就业的岗位。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改革我国的人事制度,开发和设臵专门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者的岗位。社会工作者要参加社会工作者资格证的考试,持证上岗,有编制,有职称,有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制度,使得社会工作者有职业发展的空间和动力。其次,不设机构设岗位。可以在司法局(所),只设岗位,不设机构,将社区矫正的专职工作者纳入到社会工作者的人才队伍中。民政部门可牵头与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合作,以政府购买的方式,统一招聘、培训、管理和晋级,再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将专职工作者分配到司法所专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他们的工资、待遇有了保障,职业才有发展的空间。
3、健全社工介入机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能否健康持续开展,关键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要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指导管理,法院、检察院、公安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行刑社会化是社区矫正的显著特征,必须要有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区、学校、单位的协助参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人改造人的独特优势。要创新活动平台和载体,动员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到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矫正、心理疏导和帮困扶助,提高社区矫正的社会化参与程度。濮阳市华龙区司法局自2014年以来组织开展的“黄丝带行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黄丝带”寓意接纳、宽容、爱心和感恩。活动由司法机关牵头,由民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法律部门配合实施,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和安臵帮教对象持续开展关怀、帮扶、教育和救治,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河南省首例社区服刑人员黄某某就是“黄丝带行动”行动中的典型案例。黄某因寻衅滋事被判处缓刑,纳入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社区矫正管理,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帮扶教育,黄某某思想深处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极大改变,从一个暴力型罪犯转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进步青年,被当地政法部门认定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依法减刑四个月,成为全省首例。由于社会工作主要以直接提供服务为己任,现阶段应以基层社区矫正主管部门与社工机构的合作为重点,通过委托、购买或全额支持等形式,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民间组织为主的社工机构介入社区矫正的运行机制。
(三)以立法形式推动社工介入社区矫治法制化
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建设,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提供法律保障。应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制定工作,通过立法“可以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社区矫正的性质、对象、经费来源等问题”。同时,为了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功能,使社区矫正真正成为与监禁刑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行刑方式,必须完善社区矫正立法,增加社区服务刑,并规定由社会工作者对社区服务刑的规划、监督和评估职责。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应尽快走向法制化轨道。比较发达的西方各国均已制定一系列比较完备的社会工作法律体系,现今中国,社会工作立法基本上尚属空白,对社会工作者的规范也是刚刚起步,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法制化建设还任重而道远。省市党委政府及人大政协要密切跟踪《社区矫正法》立法进度,推动地方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的制定工作,为社区矫正提供法律保障;地方司法机关要共同研究制定《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形成覆盖社区矫正调查评估、交付接收、管理教育、考核奖惩、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重点执法环节的制度体系,以立法形式推动社工介入社区矫治法制化。
(四)加大县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投入 社区矫正工作规范的开展离不开必要的场所设施保障。社区矫正中心作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管理教育帮扶的平台,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工程,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已建成社区矫正中心等场所800多个,北京、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等省已全部建立了县级社区矫正中心,但还有多数省份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要求,如我们河南省就是其中之一。要多形式、多渠道推进县(市、区)社区中心建设,根据社区矫正执行工作的特殊要求,逐步加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介入装备及办公通信设备配备,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通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向前发展。社区矫正经费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社会支持网络的关键。当前,矫正经费短缺已日渐显露,直接影响着矫正工作的效果。从工作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巧为矫正对象提供人道的矫正服务,培养其有利于回归社会的动机,协助其接受矫正工作者的教育。同时,社会工作者要设法改善矫正对象 的生活环境,使矫正对象生活在更健康的社会环境中。要借助对社会资源的认识,帮助矫正对象及其家属运用各种社会和经济资源解决因矫正对象而带来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困难,以促进矫正对象的改造。由于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工作时会有大量的经费发生。包括对矫正对象进行帮助、联络、解决生活、家庭问题 所需费用及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交通费用等。没有经费的支出,往往会在关键时刻陷入僵局,工作难以开展。由于这部分经费是行刑工作的一部分,理应由政府而不是由社会团体支出,而且社团也没有这笔经费可供支出。因此,应该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全额保障制度,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2006年,《财政部、司法部关于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已将社区矫正经费纳入公用经费保障范围。2009年7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提出了新 的要求,强调要制定、完善和调整公用经费标准。“试点以来,虽然一些地区将社区矫正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但大部分省份仍主要靠政府临时性拨款或挤占其他业务经费,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进 一步开展。”由此可见,“加大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力度,是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开展的基础性条件。”社区矫正是国家刑罚执行工作,社区矫正经费应当由国家全 额保障。为此,各地政府必须加大工作力度,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经费上的保障。
(五)完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工薪酬待遇 1.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矫正专职社工是指具备一定条件专门从事社区矫正事务的全日制专业人员,属编外聘用制人员,按照聘用制人员管理。社区矫正专职社工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办理衔接手续;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基础性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矫正个案工作计划,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犯罪心理矫正等;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完成司法所交办的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工作任务。社区矫正的专业队伍由社区矫正的专职管理部门、专职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共同组成。社会工作者是其中的重要力量。目前,社会工作者的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要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制订出台的《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研究制定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发展规划,按照与社区服刑人员配备的比例为司法所安排社会工作者。
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强化领导,需要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因此,司法行政机关要抓住社区矫正在全国试行的机遇,切实做好牵头组织工作,认真履行指导管理的职责,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配臵、高效率运行”的工作思路,以“抓队伍、强素质、促保障”为突破口,建立起一支人员充足、素质较高、保障有力的社工队伍,为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努力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日程,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建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协作,建立社区矫正衔接配合的长效机制。同时,在乡镇(街道)设立依托于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站,以便减少工作环节,提高运转效率,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2.提高社工薪酬待遇
薪酬待遇是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重要机制。要建立专业的社区矫正人才队伍,需要稳定的资金作保障。首先,政府在公共服务财政预算中调整收支结构,设立社会工作发展专项经费,全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体制,政府逐步地由直接地“养机构、养人、办事”变为向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其次,政府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筹资制度,积极拓展社会资本进入社区矫正的领域,应增加社区矫正的专项经费支持的额度,提高专职工作者的薪酬标准,基本达到所在城市平均工资水平或与社区的专职社会工作者的收入相当。建议矫正社会工作者岗位与专业技术岗位待遇相同。社会工作者岗位分为高级、中级、初级、员级四个等级(即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员)。其中,高级社会工作师分三档,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六、七级;社会工作师分三档,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九、十级;助理社会工作师为二档,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十二级;员级一档。晋升条件和年限各地可参照专业技术岗再结合社会工作岗位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细则。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重要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重在社会工作的介入和深化,全社会必须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高度,加强与社区矫正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强化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机构队伍建设,不断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实现新跨越、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7.[2]郭建安,郑霞泽.社区矫正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10.[3]孙静琴,张培忠.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关系[J].2009,(4).[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0.[5]林兰芬,周劲松.试析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6).[6]李伟梁.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分析[J].社会工作,2009,(8).后 记
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论文的完成时一个终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三年的求学使我懂得许多道理,积淀了丰富知识和经验,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非常感谢在论文的写作时给予帮助的老师和同学,最重要的是要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他知识渊博,思路开阔,总站在知识的最前沿,在他的引导下,我认识了领导能力的重要性,极大的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也为本篇论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论文撰写方面更是给予了方向性的指导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导师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认真勤奋的工作作风,以及宽容的生活态度将会一直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努力、勇往直前。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写作中引用和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第三篇:社区社会工作(修改版)
社区社会工作
1、(单选)1962年,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课程委员会正式承认社区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2、(单选)社区是社区社会工作的载体和对象。
3、(单选考人名与时间)“社区”这一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的。社区的英文名是community,兼有公社,团体,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
4、(单选)人口是社区活动的主体。
5、(单选)联合国1982年第97届决议规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的国家或地区,便是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即“老龄化社会”。
6、(单选)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R.E.帕克把研究兴趣放在城市社区上;美国学者.林德与H.林德夫妇在社区研究中又开创了以小市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
7、(单选)在社区研究上做出最大成就的是费孝通先生,他的《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被公认为 把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溶于一体的传世之作。其中江村是江苏省吴江县一个叫做开弦弓村的学名。
8、(单选)吴文藻是最早进行中国社区研究的学者。
9、(单选)美国学者霍伯斯视社区组织为一种工作方法
10、(单选)罗斯曼把社区社会工作目标从目标及其达成的角度,较为宏观的归纳了“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两大类别。
11、(单选)伊丽莎白女皇于1601年颁布了著名的《济贫法》。后于英国议会于1834年对旧济贫法进行了修正,出台了新“济贫法”。
12、(单选)美国社会学家F?法林顿在1915年完成的著作《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设更适合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社区发展”概念。13单选)1869年,“慈善组织会社”在伦敦成立。
14(单选)1884年,英国伦敦东部对犹太教区的牧师巴涅特在贫民区首创了汤恩比馆,这是第一个睦邻组织。
15(单选)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安全制度的国家。
16(单选)1935年,美国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确立。
17(单选)1917年,芮琪芒德出版了《社会诊断》一书,她被誉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
18(单选)宗教的乐施救济服务在传统中国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唐朝武则天长安年间的“悲田院”“养病坊”;宋朝的“居养院”。
15、(单选)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产业结构的不同和人口密度的不同。
19(单选)社区社会工作以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为代表。该运动中著名的有晏阳初(出生于巴中县)的定县农村教育实验区,梁漱溟等人创立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等。
20(单选)1976年,依云斯对社会工作理论作了整体分类,认为可分为“实务理论”和“实践理论”。
21(单选)在社区计划模式中,社区工作者主要扮演的是专家的角色。
22(多选)菲利普在《概念到应用》中指出:社区是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共同实现多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他强调的是特定地域、共同实现的多元目标、群体三个要素。
23、(多选)按照社区功能可分为工业社区、农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社区、旅游社区。24(多选)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与社会工作的目标相一致,是社区社会工作的重要协能。其中“非正式支持体系则能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表现为:1)补偿功能;2)调节功能。25(多选)1957年,格林伍德提出,任何团体要具有五个特质才构成专业:1)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2)专业权威;3)社区的认可;4)一套规定的伦理守则;5)一种专业的文化。
26(多选)在传统中国社会,社会救助和照顾力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1)血缘关系下家庭与家庭的互助和互济;2)地缘关系上的邻里、同乡照顾;3)共同需要和专趣照顾;4)宗教组织及信仰的照顾 27(多选)社区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1)利他;2)助人。
28(多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互相联系,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序列性和上升性,这就是:1)生理的需要;2)安全需要;3)社会交往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29(多选)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莱兰认为,人们在工作中有三种需要,就是:1)权力的需要;2)归属需要;3)成就需要。30(多选)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包括:1)社会价值;2)目标价值;3)手段价值;4)职业道德价值。其中社会价值是整个社会所崇尚的基本价值。
31(多选)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有:1)社区组织;2)社区发展。
32(多选)社区组织的功能有:服务功能、政治参与功能、社会心理支持。
33(多选)社区保障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福利性、互助性、区域性等特征。34(多选)评估工作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1)评估受社区工作者的价值观和理论框架的影响;2)评估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3)评估是社区工作者与有关社区成员和案住一同参与的过程;4)评估是一个分析与行动并重的过程。
35(多选)社区工作的三大模式:地区发展模式、社区计划模式、社区行动模式。
36(多选)社区参与主要指社区居民主动参加社区发展、社区建设以及参加各种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积极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理解:1)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2)社区参与的客体是社区内的各种事务和社区建设中的各种需要;3)社区参与心理动机是公共参与精神;4)社区参与的目标取向是社区发展和人的发展;5)社区参与是城市社区工作的重要动力因素,是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实践中必须加以提倡和坚持。6)社区居委会;7)志愿者组织
37(多选或简答)社区社会工作的功能概括为:1)社区服务功能;2)社会保障功能;3)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4)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促进人的发展功能。
38、(多选或解答)社区建设内容:发展社区经济、实施社区服务、弘扬社区文化。
39(多选或解答)弘扬社区文化的三个特征:1)鲜明的地域性;2)广泛的包容性;3)组织的网络性。
40(多选或解答)社区社会工作体现的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41(多选或简答)人道主义其观点有:1)承认每一个人生而平等;2)人类行为具有平衡其需要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功能;3)人类生而自由;4)基于“人权”、“人道”和“仁爱”,个人之间,社会和个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甘共发展;5)通过各种努力,要预防社会病态,社会罪恶的发生,改变社会不公平的状况;6)人人都有尊严,必须得到尊重;7)所有的人都有追求自由平等、自我发展、自我决定之幸福生活的权利。
42(多选或解答)社区行动的方法:1)召开会议;2)集体行动;3)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手段;4)协调工作。
43(多选或解答)社区照顾的功能有:1)社区成员之间都有互相照顾、互相关怀的责任;2)通过社区照顾,使得有特殊困难的需要帮助的人及家庭能够得到援助和支持;3)社区照顾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服务的、资源的提供和援助,同时,也包括社区内良好人际
关系的确立,这就有助于社区互助意识的发扬光大;4)通过社区照顾,社区工作者以社区成员灌输互助互帮的精神。
44义仓:是由政府课税或由富户义捐的粮食储存到仓库里,由官府派人管理,遇到荒年或青黄不接时,出仓以赈济难民,属于赈济性质。
45社仓:这是由人民自行组织,或由政府督导人民办理类似一种农贷合作组织的救济设施。
社区的基本功能:1)经济生活功能;经济生活功能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解释)“双治疗”模式:是指既进行生理的治疗,又进行心理的治疗
46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文献分析法,统计调查法,实地调研法,47兰尼报告53页
48(解答)社区社会工作的几个重要理论上的界定内涵:1)直接内容或功能是预防和解决社区同的各种社会问题;2)培养和发扬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减缓社会冲突;3)最终目的和功能是促进社区乃至社会发展;4)社区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5)从客观上看,社区社会工作是社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49(解答)社区发展规划与社会发展规划有密切的联系,也有不同的内涵:1)二者在规划制定的依据和指导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其社区发展规划也是把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的目标;2)社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性质、任务以及建设项目,也是社区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前提;3)社会规划和项目安排,对社区建设某些方
50(解答)英国的新、旧济贫法之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区内的贫穷、无家可归等问题:1)比组织实施上看,有专业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实施,很好地发挥了社区(教区)的作用;2)从价值观念上看,强调了助人自助的精神和通过了劳动解决贫穷的理念;3)从功能上看,济贫活动确实较好地解决了社区问题,为消除和减缓社区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4)从济贫活动的主体是以教区(社区)的志愿者为主,强调家庭自助、社区互助的角度看,新老济贫法及其实施对社区社会工作的形成和发展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1(解答)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是:1)“福利国家”中的贫富差距仍然很大;2)“福利国家”制度只是执行者社会控制的工具,社会不公平是资本主义生产所造成的;3)“福利国家”的问题之根本是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52(解答)社区民主主义的重要理论有:1)社区民主主义强调要建立人人能参与决策的制度;2)建构新社会有多种必要条件;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促成制度的建立。
53(简答)社区社会工作的形成和发展来说,工业国家社会安全制度的建立对其具有如下意义:1)确定和扩大了社区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2)较好地调动了社区资源,使得社区社会工作的救助活动更有计划性和目标性;3)强化了社区社会工作稳定社区发展、减缓社区矛盾的功能;4)“福利国家”思想推动了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5)为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4(解答)社区组织的方法和技巧:1)社区分析;2)协调社区各组织的关系;3)研究制订社区发展方案;4)做好社区群众的工作。55(解答)协调好社区内各组织的关系其总体步骤有:1)分析组织结构;2)分析组织工作;3)分析组织过程;4)分析组给环境;5)分析社区组织与行政隶属和空间关系中上下左右的各种社会或行政组织的关系。
56(解答)社区发展的一般原则有:1)制订社区发展规划或方案;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提高社区成员的参与积极性;3)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重视社区成员的社会福利;4)强调社区成员的互助精神;5)重视社区工作者组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57(解答)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有:1)为社区成员解决失业后生活上的困难,重视和解决城市社区的贫困问题,协助政府做好社会救助工作;2)协助街道有关方面做好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工作,发展社区经济,尽可能提升社区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3)结合有关方面做好社区内老年人的养老、医疗问题,开展老年人服务工作;4)采取多种活动和措施,培养社区居民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意识和习惯。
58(简答)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对城市贫困以及社会救助的介入可以人四个方面进行:1)协调各方面关系;2)对贫困者进行生活就业技能的训练;3)进行心理疏导;4)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居民救济的发放。
59(论述)爱尔伯福制的特点是:1)行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2)赈济人员由地方人士义务充任,因而可以节省经费;3)赈济员管理的区域不大,因此可以做到照顾较为周到;4)济贫工作不公注重消极的救助,而且还扶助贫民自主与自立;5)赈济员在接受受助者申请和实施救助之前,都必须作家庭访问调查,这也很符合社区社会工作的精神与做法。
60(多选或判改)参照大卫?毫之《社会工作理论导论》,社会工作理论的七个阶段:1)调查阶段;2)精神分析学阶段;3)精神分析派与功能主义学派并立的阶段;4)获得阶段;5)盘点除段;6)理论统一阶段;7)理论归类阶段
61(判断改错)1939年美国学者伯特。兰尼提出“兰尼报告”,阐释了社区组织的理论以及工作方法
62(判改)在社区计划模式中社区工作者的角色是“这社区发众而做”,而非像在其他模式中的那样“与社区发众同做”。
63(选择或判改)社区工作者要能针对不同的状况而运用不同的模式,以协助社区民众解决问题。当社区居民同构型较高,或意见比较容易取得一致时,可以运用社区发展模式;当社区问题较为复杂,非一般社区民从所能自行应付时,就需要采用社区计划模式。64(多选或论述)制定社区发展目标的原则:1)目标明确;2)整体规划;3)目标文本要妥善保存。
65(论述)社区工作实施计划的制定的原则是:1)详尽、具体;2)实施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社区资源所能够提供的条件以及社会的整体水平;3)计划要与社区工作的总体目标相符符合,计划的[实施也要能够评估;4)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
66(判改)社区照顾的模式选择:专门机构模式、社区发展协会模式。
67(解答)社区照顾的专业过程有:1)资源调动;2)社区联络;3)社区教育;4)社会照顾训练。
68(判改)与社会保障相比较,社区保障在对象上不是全体社会成员,而是处于一定地域范围的社区居民。
69(填空)1969年,美国学者奥珊斯基在其著作《如何度量贫困》中,以恩格尔定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度量贫困的新方法。他认为,一个家庭将预算的30%以上用在食品开支上就是绝对的贫困。
16、279页
70(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社会,通常是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10,或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7为其指标体系。
71(多选或解答)城市社区老年人服务的主要内容:1)建立社区老年福利院和康复院;2)为老年人开展社区服务;3)开展老年人健康医疗以及护理服务;4)开展老年人救助;5)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72(解释)“双治疗”模式:是指既进行生理的治疗,又进行心理的治疗。
73以人为本基本原则319页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社区人而展开,社区社会工作的宗旨就是为社区成员解决困难,就是以人为本
第四篇: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自考的重点
一单选:
1“社区”这一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提出。
2美国芝加哥大学帕克是最早对社区下定义的社会学家之一。
3经济生活功能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4.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学派研究了美国大城市芝加哥的城市化进程。
5社区研究上做出最大成就的当属费孝通先生。他的《江村经济》被其导师马林诺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6.社区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和功能是促进社区乃至社会发展。
7罗斯曼宏观的归纳了“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两大类。
8(我国)吴文藻事故是最早进行中国社区研究的学者
9、人口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10、根据不同标准和不同的研究角度,社区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社区结构及特点,可以分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这主要是从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之差异做出的分类
按照社区功能,可以分为工业社区、农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社区、旅游社区等
11、社区服务的综合性表现为,社区服务的内容囊括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12、根据联合国1982年第97届决议规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的国家或地区,便是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即“老龄化社会”
13美国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是亚当斯在芝加哥所设立的赫尔馆。
14、如何定位社会发展,大部分国家的实践大体上经历了两种发展战略
第一种发展战略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传统发展战略”,其基本点是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看做是社会发展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因此这种战略又称之为“增长第一战略” 第二种战略是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第一战略”
1
5、社区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和功能是促进社区乃至社会发展
16、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为区别于1834年颁布的新的《济贫法》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又被称之为“旧济贫法”
17、1884年,英国伦敦东部圣犹太教区的牧师巴涅特在贫民区首创了“汤恩比馆”这就是第一个睦邻组织18、1917年,芮琪芒德出版了《社会诊断》一书
19、宋朝时,成立“居养院”于寺观之内,专门收容鳏寡孤独
20、从汉朝开始就有了常平仓
21、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莱兰认为,人们在工作中有三种需要,这就是:权利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对成就的需要
22、社会价值是整个社会学所崇尚的基本价值,是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层次
23、在社区模式中,社区工作者主要扮演的是专家的角色
24、当社区居民同构型较高,或意见比较容易取得一致时,可以运用社区发展模式,当给团体之间矛盾突出,不容易协调各方利益时,可以运用社区行动模式,当社区问题较为复杂,非一般社区民众所能自行应付时,就要采取社区计划模式
25、所谓鼓动角色,指社区工作者帮助弱势群体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息
26、社区照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27、1982年英国社会工作研究发表“巴克力报告”
28、1993年,美国学者奥珊斯基在其著作《如何度量贫困》中,以恩格尔定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度量贫困的新方法,她认为,一个家庭将预算的30%以上在食品开支上旧觉对贫困29、1993年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0、美国学者阿尔柯克提出了三种度量贫困线的方法:①标志预算法②收入代替法③剥夺指标法
31、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资金还要由政府来承担
32、乡约制度古代社区组织的创举,及邻近地区的人共同遵守的规约。
33、参照大卫·毫的《社会工作理论导论》,社会工作理论大致七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精神分析学”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精神分析派”与“功能主义派”。
34、孔子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均”
35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20世纪40年代提出需要层次理论。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
37美国社会学家F·法林顿最早提出“社区发展”的概念
二多选题:
1社区特征a区域性b共生性c聚集性d多样性
2社区服务的特点:a非营利性b地域性c专业性d综合性
3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a文献分析b统计调查法c实地调研法
4我人口流动国出现的关系到城市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a下岗失业现象b城市居民贫困c城市居民老年人问题d城市社区人口流动
5社会保障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福利性、互助性、区域性等特征
6病人、老人、残疾人、寡母才获得院外救济,即所谓的“院内救济原则”。
7格林伍德提出任何团体要具有五个特质才构成专业:
1一套理论体系
2专业权威
3社区的认可
4规定的伦理守则
5一种专业的文化
8中国古籍中对于社会救济叙述的最为完善者,首推《周礼.司徒篇》《礼记礼运大同篇》 9唐朝的武则天安年间(701~704),设置“悲田院”和“养病坊”,前者收容孤儿、老人及穷苦人,后者收容病患者10、1976年,依云斯对社会工作理论作了整体分类,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可分为“实务理论”和“实践理论
11评估工作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① 评估受社区工作者的价值观和理论框架的影响
② ②评估是一个相对的动态过程
③ 评估是社区工作者与有关社区成员和案主同一参与的过
④评估是一个分析与行动兵并重的过程
12.城市社区中的贫困甚至绝对贫困人口占有一定比例,其构成主要有:
1双失业家庭2重病患者家庭3残疾人家庭4半家户
三名词解释:
1社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2社区服务:社区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以社区为单位,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群众的自我互助服务为基础,突出重点对象,面向全体居民的、以提高社区居明生活质量的专业社会服务活动。
3、义仓是由政府课税或由富户义捐的粮食储存到仓库里,由官府派人管理遇到荒年或青黄不接时,出仓以赈济难民,属于赈济性质
4、社仓这是由人民自行组织,或由政府督导人民办理类似一种
5、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类追求真、善、美,把人们的权利、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来考虑的哲学价值观念
6、双治疗模式就是既进行生理的治疗,又进行心理的治疗,双管齐下,为老年人及其家庭解决实际问题
7、所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同最低生活保障线),以某一时期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依据,给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的社区居民以一定的社会救助和救济,使其能够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8、社区发展模式是在一个社区之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的方式,广泛参与社区事务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
9、所谓鼓动者角色,指社区工作者帮助弱势群体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10、社会救助又称社会经济,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以救助,以保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制度
11、社区照顾:组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调动社区资源,有步骤、有计划地为有实际困难的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物质援助和精神帮助。
12、社区保障:由社区工作者调动社区资源,组织和协调社区有关方面以国家的社会保障为基础,采用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社区成员争取并保障其基本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达到社区稳定,社会发展的目的。
四简答题
1社区服务的原则: 1理论指导原则
2全面规划原则突出重点原则
4自我服务与自我发展原则
2社区建设的意义:1协调社会有序发展
2调动社区成员积极性
3发展与服务、建设与排忧的统一
3(简答)社区发展规划与社会发展规划有密切的联系,也有不同的内涵:
首先二者在规划制定的依据和指导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次社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性质、任务以及建设项目也是社区发展规划制定
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前提
再次社会规划和项目安排,对社区建设某些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4结合我国社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可以粗略的把社区社会工作的功能概括为:
1社区服务功能
2社会保障功能
3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
4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促进人的发展功能
5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1“福利国家”中贫富差距仍很大。
2“福利国家”制度只是执执政者社会控制的工具,社会不公平是资本主义生产所造成。
3“福利国家”的问题之根本是生产工具和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6、人道主义,其基本观点:(P166任选6个答题)
7、社区组织的功能:
1服务功能
2政治参与功能
3社会心理支持
8、社区照顾的专业过程
1资源调动
2社区联络
3社区教育
4社会照顾训练
9(多选、简答、论述)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① 社区调查,社区社会工作的前提是进行社区情况的调查研究
② 矛盾分析调查之后,就要对调查中收集的资料做详尽的分析
③ 计划制定,找准主要矛盾以后,社区工作者就要制定出较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和工作方案
④ 依靠群众,社区工作的“助人自助”宗旨实际上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
群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一切依靠群众”
10、(简答)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
1老年人服务
2青少年服务
3残疾人服务
4生活服务
5再就业服务
11.社区民主主义:
1社区民主主义强调人人能参与决策的制度
2构建新社会有多种必要条件
3可以用多种方法促成制度的建立
五简述题
1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有:
①为社区成员解决失业后生活上的困难,重视和解决城市社区的问题,协助政府做好社会救助工作
②协助街道有关方面做好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工作,发展社区经济,尽可能提升社区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
③结合有关方面做好社区内老年人的养老、医疗问题,开展老年人服务工作 ④采取多种活动和措施,培养社区居民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意思和习惯
2我国农村现行的社会救济制度在发挥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之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弊
端,突出表现为:
① 救济面不宽,缺乏“普遍性原则” ②缺乏明确的救济标准,救济的随意性较大 ③
由国家提供的救济金严重不足,救济水平较低
3、(论述)如何制定社区发展计划?
社区发展计划又可以理解为社区发展设计和规划:
1、社区发展目标的制定
①目标明确,目标是可以评估甚至有些还可以量化的工作方向和要达到的一种状况,因此,目标不能含糊不清或在理解上产生歧异
②整体规划,各种目标完全是一个系统中的诸要素,其根本指向是一致的,要从总体上做整体规划避免目标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③目标文本要妥善保存,保存好目标文本不仅是社区工作评做的需要,还是社区工作历史资料研究和比较的需要,也是目标再次制定时参与的要素
2、社区工作实施计划制定,制定实施计划的原则是:
①详尽具体,具体的实施计划能够给社会工作者和案主提供具体的行动步骤和依据,使工作的实施能有计划性合目标性 ②实施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社区资源所能提供的条件以及社会的整体水平
③计划要与社区工作的总体目标相符合,计划的实施也要能够评估
④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
4农村青少年的特点有:
① 生活条件较差 ②文化教育落后 ③作风朴实,吃苦耐劳
② 农村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也就是具有如下特点:
①工作对象的分散性 ②青少年的多样性和艰巨性 ③工作的反复性
第五篇: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
一、社区社会工作概述
社区社会工作,主要是指在中国城市的区、街、居等社区范围内,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理论知识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为全体社区成员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的专业服务的总称。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区社会工作的功能可以从个人、社区、社会三个层次分析。1.社区社会工作对居民个人的功能
社区社会工作对居民个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小组工作、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等方法,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个人困境和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
(2)社区社会工作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注意培养居民的能力,有利于恢复和提升个人社会功能。
(3)社区社会工作用专业的方法设计系列的发展性、建设性的主题小组活动,有利于发展个人潜能,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2.社区社会工作对社区的功能
社区社会工作对社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社区社会工作有利于解决社区问题。社区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研究、社区调查,发现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和居民的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以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点。
(2)社区社会工作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社区凝聚力是由社区居民心想社区、心贴社区的向心力和社区居民彼此之间的聚合力所组成。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社区凝聚力:首先,社会工作以居民需要为本,为居民设计、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通过服务项目的提供,为居民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其次,社会工作者通过协助居民建立发展支持网络,将居民联结起来,开展互助活动;再次,社区社会工作者投居民所好地引导居民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等;另外,社会工作者在服务的过程中,注重居民的团队建设,设计专门的增强团队建设的主题活动,通过大家的合作与分享,启发居民相信集体的力量。
(3)社区社会工作有利于培养居民的公民意识和公共意识。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理念是尊重居民、居民参与、能力建设,在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居民的参与意识及能力的培养。3.社区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社区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社会工作对贫困家庭、社区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城市移民等的关怀、帮助和支持,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2)社区承担了部分社会保障义务,社区社会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3)社区社会工作通过在社区层面开展各种活动,提高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社区服务
(1)社区服务的定义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福利政策和公共财政扶持下,在社会资源支持帮助下,依靠社区居民的组织参与,动员社区内的资源力量,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2)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
①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性质的不同,可以把社区服务分成两类:一类是针对社区中的原来的民政福利对象,如孤老残幼、精神病人、烈军属等的福利性服务;另一类是针对社区中一般居民提供的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经营性服务。
②按照服务的提供手段,可以把社区服务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由社区和国家公共资金供应的福利性服务;第二类是根据市场交换原则实行的有偿收费的经营性服务;第三类是根据互惠互利原则,在居民之间以及社区组织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发生的互助服务等。
③根据服务提供机制的正式程度,可以把社区服务分成三类:一类是非正式的服务,包括居民个人为社区提供的服务,人际间相互服务等;第二类是准正式的服务,包括社区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服务,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服务;第三类是正式的服务,包括政府为民政对象提供的服务,政府为社区提供的服务。2.社区社会救助
(1)社区社会救助的概念 ①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是解决民众生活困难最古老的措施,也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本的项目。社会救助的获得不以其贡献为基础,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②社区社会救助
社区社会救助是指社区承担或实施的社会救助工作。社区社会救助是社区工作的传统领域,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发展的源头。③社区社会救助的对象
从社区社会救助对象的角度看,社区社会救助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贫困户和孤老病残人员生活救助、特殊人员生活救助和灾民生活救助。(2)社区社会救助的特征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社会救助形成了以下几个特征: ①救助对象是社区中极度弱势的群体,救助的目的是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②国家救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国家是社会救助的主要责任主体,与此同时,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救助的不足。
③物质帮助和福利服务相结合。政府及社区组织在为救助对象提供生活救助款物的同时,动员组织社区成员为其提供各种服务,这正是社区社会工作功能发挥的空间。
④生活救助与扶持就业相结合。注重救助对象中的劳动资源,开展各种就业服务,鼓励居民自食其力,这也体现了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的价值原则。
⑤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承担了社区社会救助大量的具体工作。街道、居委会是我国城市社区社会救助工作基本的落脚点,发挥着社会救助的基础性作用。(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科学、合理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其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给予差额补助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内容
A、保障对象。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具体包括五类居民:一是“三无”人员;二是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三是从业人员在领取最低工资、下岗人员领取最低生活费、离退休人员领取最低离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四是原民政部门管理的特殊救济对象;五是夫妻一方为本市非农业户口,另一方及子女为其他户口,具备特殊条件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
B、保障标准及资金来源。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燃煤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保障资金渠道有两个,即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资助。
C、工作程序。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的步骤是:户主申请、居委会初审、街道办事处审核、民政局审批、张榜公布、发放物款。3.社区卫生
(1)社区卫生的定义
社区卫生也即社区卫生服务,其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区卫生,即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价格适宜的医疗服务。广义的社区卫生是指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社会工作从广义的社区卫生来理解社区卫生服务。(2)社区卫生的内容
从广义的社区卫生角度,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医疗、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公共卫生及其他专项服务。
4、社区治安
(1)社区治安的含义和内容
所谓社区治安,是指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部门、机构),依靠社区力量,强化社区控制手段,促进社区环境的有序状态。
社区治安的内容主要有:法制教育、人民调解、治安防范、社区矫正、维持秩序、事故预防。
(2)社区治安的测量指标
社区治安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秩序或状态,是可以用种种客观的和主观的指标加以测量的。
①社区治安的客观性测理指标 A、社区范围内犯罪案件的发生率 B、社区范围内违法行为的发生率
C、社区范围内刑满释放人员、缓刑假释人员、劳改劳教人员的矫正服务状况,以及重新违法犯罪率。D、社区范围内事故发生率
E、社区范围内居民之间及居民与机构之间纠纷、投诉事件发生率 F、社区范围内青少年成长环境安全状况 G、社区生活环境安全状况 H、社区保安设施和人员的配备情况 I、社区治安管理制度
②社区治安的主观性测量指标。A、居民对社区治安的满意率和满意度 B、居民出行时,对家中财物安全的放心度 C、居民(尤其是女性)夜晚出行时的安全感 D、居民对孩子生活、学习环境的安全感 E、居民对邻里关系的满意度 5.社区教育
(1)社区教育的含义 ①社区教育的界定
社区教育是社区组织或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针对社区的全体居民进行的以增进公民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建立平等、公义、互相关怀的社会为宗旨的社会教育。②社区教育的特征
A、社区性特征。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范围内实施的,其教育的组织者是社区组织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B、多样性特征。社区教育的内容是多样的,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社区教育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不排除任何教育模式和手段。
C、互为主体性。社区教育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为主体性,社区教育需要全体居民的参与,居民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或兼任两者。D、整体性特征。社区教育是一项社区内全员参与、受益及所有部门介入的宏大整体工程,是一种社区作为有机整体自觉能力的行动。
E、社区教育是整个社区文化建设的落实,社区价值理念的体现、社区文化氛围的形成、社区居民精神风貌、公德意识、共处情谊、生活方式等的养成,都要通过社区教育来实现。(2)社区教育的内容
①从教育功能角度分类的社区教育内容
教育学对教育的分类对社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学把教育划分为补偿式教育、控制式教育和解放式教育。
A、补偿式社区教育是指,社区为居民提供未受到的正规知识教育及正规知识教育不及的知识空间
B、控制式教育是指,为居民提供的行为规范教育,要求居民遵守法律、法规 C、解放式教育是着重于居民全面的发展,在知识、态度、行为、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协助居民体会制度上的不完善或不公平,学习凝聚集体的力量,创造公平的社会秩序。
②从国家、社会和居民需求的角度分类的社区教育内容
现阶段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科学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生命健康教育、民主思想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