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福清华侨中学 黄华飞
[摘 要]新课改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能力及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求异思维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归纳出三种求异思维方法:顺向求异思维、逆向求异思维、多向求异思维。根据我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认识,结合教学实践对求异思维的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关键词]求异思维 顺向思维 逆向思维 多向思维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历史新课程应该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求异思维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方向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为此,我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引导学生顺向求异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
顺向求异是一种由此面而彼面,由表面而深层的思维方式。由于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深化的。因此,加强顺向求异思维的训练,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在求异中,对问题的理解得到深入。
1、由此面向彼面得扩展。即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使学生知其一,也知其二。由此 及彼的思维方式的激发学生追根求源,弄清机理的思维激情,学生在这样的“彼面”求异中,获取的知识更加深刻。在高中历史新教材中,涉及“此面”与“彼面”关系的内容很多。教学中,或是以此面为切入点进行彼面求异,赋予新的见解;或是由“彼面”联想“此面”拓展思维的时空,这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2、表面向深层的开掘。即培养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孤立地区看待它,要从问题之间 的连结上查找症结所在。在新历史教学中,对一些历史概念和规律的总结,应该超越常规设疑启思,做到沉下去浮上来,面对众多的历史问题将其中有代表性的提出来,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透过现象认识其“庐山真面目”。使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比如:春秋争霸,表象是随着实力增强,诸侯王野心扩大,周王室已经衰微,无法控制局面。其实,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农具的使用),开垦的“私田”越来越多,西周时期的“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因此奴隶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崩溃了,奴隶社会当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说春秋诸侯争霸的实质是西周奴隶社会分封制的崩溃。
二、注重逆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逆向思维法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与事物常理相悖,起到出奇不意的效果。是一种创新型的求异思维,是学生思维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起很到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创造性思维中,逆向思维是最活跃的部分。为了便于对学生进行逆向求异思维培养和训练,我在教学实践中这样做。
1、由教师命题的训练方式。在命题之前,要认真备课标、考纲和教材,认真备学生,把握 全局,将所编的题目分类,将学生分层次,加强计划性。将精心设计的问题发给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训练之后,要认真讲评,知道解题思路与方法。不论专题训练、综合训练,还是选择、材料解析题作答,始终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逆向思维能力训练作为命题的首要。比如:98全国卷选择题:“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D。”这就是一道逆向思维题。D项不正确,因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要这一对矛盾的尖锐。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训练,学生思维就会形成。
2、学生自我命题的训练方式。组织学生依据教材自我命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和聪明才智,而且学生可以把学过的知识通过设计命题的实践得到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他们逆向求异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必修一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为例,在讲完课之后,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针对教材有关内容进行逆向思维的命题。有的学生设计出这样一道题:“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把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定一假说,用史实论证。学生经过分析、推理、论证,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有目的对学生进行逆向求异思维训练,能更好地帮助其认识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规律,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多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多向求异是以某知识为辐射源,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巧妙的设疑、质疑,并在讨论、解题中运用横向、纵向的联想,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去作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生“慧眼”,透过“迷雾”洞察一切。从而减少思维过程中的阻滞,提高思维的流畅性,达到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效果。比如:在复习必修一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影响时,老师强调: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给中国带来的是“屈辱”!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一结论展开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热情高涨,很快就组合成四组,查找课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甚至找出做过的题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甲:有人会说,正是由于这场战争,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我倒认为,如果没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近代化也许会更快。必修二的经济文明史中我们学到,19世纪初,全世界10个拥有50万人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独占其六。明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在世界上保持领先水平!南京是著名的丝织品产地,有丝织工人数万之众。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也会慢慢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逐渐融入世界大潮之中。
学生乙:中国的康雍乾三位英明郡主,创造出的“康乾盛世”,其实,只不过是腐朽中华帝国的落日辉煌而已。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猝然一击,中国将会怎样呢?中国封建社会还会延年益寿,中国人还会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到那时,中国会被更远地抛在世界潮流之后。不错,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但是,这种耻辱反过来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忍辱负重,抗争探索。
„„
通过对“鸦片战争”的讨论,加深了同学们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经过合作和探究,大家真诚地交换意见,品尝自我探究问题的乐趣,懂得一些看待历史问题的道理。这种有意的多向求异思维锻炼,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地活跃了。
综上所述,求异思维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方向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它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创造出超常的思维成果。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加强求异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鼓励学生就一个历史问题提出各种答案、多种解决方法,是历史教学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上册(范文澜著)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珠海市教育指导中心)。
第二篇:高中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特征及培养
高中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特征及培养
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今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欧美等科技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高速发展变化着的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创造与创新的竞争,谁没有创造,谁就落后于别人。英国科学家霍伊尔曾说过:“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为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我们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人的思维是多种形式的,从学科上来说,有哲学思维、历史思维、数学思维等等,从方式上来说,有形象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而创造性思维应当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是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产生新的或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一个过程或能力。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以得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它需要不断的得出新的理论成果,不断的给后人以新的启发和警示。因此,学习和研究历史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反过来,学习和研究历史也会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运用和培养。
一、高中历史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的过程。历史思维、哲学思维、数学思维、化学思维等等都有其创造性特征。历史创造性思维因其认知对象的独特性,有其独特的特征。其思维成果不是物质的,而是思想的。是发现新的历史规律或得出新的历史观点。重大的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出现往往会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历史创造性思维一般有以下特征。
1、独创性:学习历史是为了借鉴历史。假如我们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记住已往的历史事实,仅仅是为了记住已发现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观点。而不去发现新的规律和探索新的观点,不断的借鉴历史,把握未来。那么,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现实意义,历史科学也就失去了它的社会功能和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历史思维的独创性就是“想出别人所想不出的结论或观点。”其理论成果是新的、独特的和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所以有伟大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就是因为其理论是独创的,其成果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和科学的,对人民的革命斗争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研究,提示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得出了前人所未得出的新理论。“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那么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是否只要死记硬背历史事实和马克思、恩格斯已得出的观点理论呢?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任何历史理论都有其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是一样,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也要不断地运用创造性思维,不能人云亦云,书云亦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善于独立思考,揭示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破书本,得出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结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联想性:事物的发展是普遍联系的,历史的发展也是一样。联想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由一个历史事件联想到另一个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它也是由一些历史现象联想到当今社会现实,以史为鉴,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联想性思维应做到举一反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例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鸦片战争这一章内容时,我们就应当能由英国率先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联想到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场”,进而联想到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血腥的殖民掠夺;由鸦片战争中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联想到中国事实上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但是由于中国封建主义制度的极端腐朽,使得资本主义萌芽迟迟得不到发展;由“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我们更应联想到我们今天肩负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发奋图强,不断改革进取,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思维的联想性有助于我们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我们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得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联想思维是建立在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和充分理解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在联想时左右逢源,建立起有效的、必要的联想,而非牵强的、随意的、不科学的主观臆想。
3、迁移性: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新知识的日新月异,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综合也越来越强。我们在研究解决历史问题时,往往要用到地理、政治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其他学科的一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有时也会运用到历史学科的知识。思维的迁移性就是由一种思维(如历史思维)快速转移到另一种思维(如地理思维)的能力,或者说是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来解决历史学科的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认为它就是一种思维的变通性或普适性。例如,“中国古代,黄河流域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一问题单单用历史知识是回答不清楚的,必须要联系地理知识来回答。从当时的自然条件来考虑:一是较好的气候条件,二是丰富的水源,三是肥沃的土壤。又如,“现在东南沿海地区工业经济为什么比较发达?”除了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以外,我们还应当考虑到政治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但是在历史课堂上很多学生就是想不到要用地理知识和政治知识来回答历史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快速迁移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要答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没有历史思维、地理思维和政治思维的快速转换能力是不行的。很多考生反映,很不习惯试题里既有历史问题,又有地理问题和政治问题,适应不了。这事实上就是一种思维定势,是思维僵化的表现。因此说,不善于迁移的思维就不是创造性思维,是得不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的,也很难适应高考文科综合的能力要求。
4、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主要是从思维的成果来说的,是新的或者是前所未有的。而批判性是主要从创造性思维的品质来说的。批判性思维是对传统理论成果的否定和创新,是扬弃的过程。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在不断的怀疑之中,真理才会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批判是创造的前提。古人伟人,取得重大科技成就和理论成果的,都非因循守旧者,而是对传统理论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者。马克思敢于“怀疑一切”,突破旧的教条和框框,才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不迷信教科书和权威的科学精神。例如,在教学《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第二章第三节《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这一内容,我在分析完殖民侵略的后果后,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殖民侵略的后果课本上只讲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的贫穷落后,东西方历史进程大大拉开了距离这两点。我认为是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最起码它使整个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客观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对课本观点提出补充或质疑。经过思考有学生站起来说:“殖民侵略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进过程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过程,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被殖民国家的历史发展。”也有同学认为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大大拉开距离的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而是本身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落后。譬如,日本在遭到殖民侵略的背景下进行了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距离拉近了。当然,限于知识水平,学生的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敢于质疑求异,通过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超越书本,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批判性的突出表现。
二、高中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和一个人的智力、知识水平和性格特征有关。而人的智力和知识水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教育和学习不断提高的;人的优秀的性格特征也是通过后天的锻炼而形成。从而也说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而得以提高的。下面试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既是人类思维的成果,又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源泉。俗话说,推陈才能出新,只有在研究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新思维的成果。否则,创造性思维将是“无米之炊”。以史学领域为例,凡是取得重大成果者,都是博览群书,知识丰富,文史兼通之人。如司马迁,从小就熟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历史文献;做了太史令后,又博览了宫廷收藏的典籍文献和各种重要史料;同时又向当时的古文大家孔安国学习古文经,向今文大师董仲舒学习今文经,为他成为知识渊博而又有创新的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开拓知识视野,司马迁又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考察遗闻轶事,访贤搜史,了解民俗风情。才终于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史家绝唱《史记》。王国维先生形容做学问必经三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一境界是指立意要高远。第二境界是指追求创造性思维成果要历尽艰辛。最后才有第三境界,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喜悦。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前提条件。
2、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认为创造性思维和人的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和冒险性有关。而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有助于这种创造性的人格特征的形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应从两个方面去实现。一是教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语言要轻松幽默,使学生在上课时没有紧张感和压迫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二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主体。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这才是民
主教学的实质。一般说来,教师在讲授某一问题时,事先总有自己的观点,很多教师在听到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时,总想用自己的观点来纠正或束缚学生的想法,而不管学生的想法是否有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表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信心和勇气。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会被扼杀。最后,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与教师的趋于一致,学生缺乏求异思维,思维走向僵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发展教学民主。例如,我在讲授秦的统一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结合史实对秦始皇的是非功过进行评价。我就不要求学生的观点和我保持一致。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答案也就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有的认为过大于功。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的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我们发现史学领域原来的一些观点或定论,现在看来还值得怀疑,而且还有很多领域还没有定论,观点很不一致。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为了得出独特的有见地的见解,必然对史料和史实进行研究和推理,产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从而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现在高考的能力要求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1999年历史高考题42题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就体现了高考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要求。
3、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知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我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注意到以下二点。第一、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所提问题应当是开放性的,没有单一答案的。象“唐朝是哪年建立的?都城在哪里?”这类单一,照抄书本的问题对高中生尽量少问。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通过思考后,教师再启迪诱导学生得出答案,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二,经常开展课堂讨论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先确定论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搜集分析史料,然后再进行讨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如“中国和日本在相似的背景下进行了戊戌变法和明治理维新,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同样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英美等国却没有?”“为什么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方早1000多年,但为什么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中国还在封建道路上徘徊?”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去讨论思考。学生为了得出问题的答案,必然要搜集分析史料,对现有观点进行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问题的讨论过程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流畅性。当得出言之成理的独特见解被老师肯定后,又会产生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的愉悦感。当然,历史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多种多样的,但应当切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效果。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改革,高考命题在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有一个全新教学理念。为适应当今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于历史教学研究的同人参与进来,使高中历史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不断深入,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
于明主编:《智能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国际文化出版社1998年
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 赵亚夫主编:《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三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文张金鹏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改实践中求真务实,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从来都是教师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反思我们相对落后地区(其实差距很大)历史学科的教学,仍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一:重视史学理论的学习运用
新课程突出文明史观的地位,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也得到重视,但唯物史观的传统(正统)地位动摇了吗?传统史观与新史观的结合对很多年青教师来讲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彻底抛弃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那我们的史学标准又是什么?难道神学史观、宿命论史观、英雄是史观、实用主义史观不会抬头?我们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能放弃吗?如果专家能为教师编写一本史观理论方面的导向性书籍,教师认真地学习研究后,也许能够处理好唯物史观和新史观的关系。当然,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开放意识,关注现实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识、辨证思维的历史意识、多元创新的发展意识、前车之鉴的成长意识和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但史学的灵魂(唯物史观)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反思二:整体把握课程资源,取舍有度
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系统学习和指导,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粗浅,淡化其核心指导地位,往往抓住教材不放,并辅之以教辅资料,结果教学呆板,思路狭窄,拓展有限,没有深度。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尤为关键,大到一个模块,小到一节课、一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处理好新旧教材的关系,要特别重视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新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旧教材内容教师必须坚决放弃。(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必须吃透每节课的重、难点,拓展有度。(3)不能死扣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历史高考命题的核心资源,但高考命题也会重视其他各类命题资源(历史类资源、历史题材类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资源、非历史类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教师应正确理解高考题与教科书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要善于运用教师自身的人力课程资源、学校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校本课程、互联网等课程资源。(4)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重视教师用书的引导作用,在教师自身经验和教学实际(学生基础)的有效结合中进行多种设计选择。
反思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引领着教学方法的新潮流。作为教师首先要积极响应,至少掌握一两种新模式,关键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角色关系,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创新的课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创新。要客观辨证地审视传统教学法,讲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见教师功底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多看百家讲坛,肯定受益匪浅),我们不应一说改革就六神无主,或者飘飘欲仙,必须脚踏实地,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随便拿一个课件,照“件”宣读一节课,这样肯定不行,在课件资源十分丰富的条件下,必须注意两点:(1)学生的实际水平(地区差距);(2)取舍有度,切忌滥用课件,华而不实。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反思四: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养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实这些培养目标,首先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学中要走出知识文化的狭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纠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和短视意识,不能看着学生成为道德成长中的“白眼狼”。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快乐成长。要关注现实,在自我意识膨胀和性格脆弱的独生子女教育时代,培养坚强意志和合作精神尤为重要(事实上被忽视了),这是我们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忠诚是历史课程不变的真理,也是历史教师永恒的追求。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夏河县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材料提供人:吕凤莉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
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
总之,新课程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尽管新课程设计的专题型教学体系不错,但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高一新生来讲是难于掌握的。作为历史教师,专题学习(复习)应该是在系统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旧教材是在高三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现在让毫无历史基础的高一新生学习专题,无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桐乡市高级中学李玉林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知识经济需要创造型人才,国家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的创新水平,而创造型人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拥有较多的创造型人才,才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中非常形象地把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称为“要么拾上车,要么更落后。”因此,江泽民总书记曾高屋见瓴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兴旺的不竭动力。”
创造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善于将创造能力转化为产品成果的人才。研究表明: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与没有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相比,在做创造性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的成功率要高出三倍。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显得十分的必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大家知道:思维是素质的核心,创新是思维的核心。而数学则是思维的体操,如何真正发挥数学的体操之功能,去发展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也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的重任。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方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过程。它具有独立性、新颖性、突破性、真理性、综合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等,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也是最为积极、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那么 在数学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创设思维氛围一 个人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据此,教师必须实行“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对学生的奖励也往往是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顺从为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必须抓住机会,进行正确地引导,大胆尝试,允许每一位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进行分析判断推测,允许他们展开争议讨论,允
许他们独立地发表各种设想和见界,特别是对那些“爱争辩”、“爱顽皮”学生的“超常规”、“异想天开”的设想、方法和推断等,给予及时地鼓励和充分的肯定表扬,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保护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萌芽,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激发思维兴趣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的动力源泉,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避免“人云吾亦云,以优生的思维来代替整体的思维、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的倾向。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设计运用一些生动的知识小故事、趣味性较浓的例题等,善于激发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养成学会“无疑之上处生疑”良好思维品质。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通过设疑,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的火花和求知欲望及思维创新的欲望,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培养学思维的主动性和多向性。从“有疑——有问——有答”的各级思维过程中,达到“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境界。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大胆提问,彼此激发等生动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的兴趣。
3、培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在创新 过程中往往发挥着先导作用。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重视而重要的特
征。”
直觉思维源于观察、经验、知识的积累,并依靠想象力、洞察力等领悟事物的实质。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思维形式的整体性。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以产生合理的思维跳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或直接把经验因素同问题的本质联系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应当充分把握数学学科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利用图象直观、利用数形结合法等去启迪、去诱发学生的直觉思维等,有时甚至可以让他们进行大胆地猜测,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4、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思考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对单一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去寻求与探索和发展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的开放式思维。发散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向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它具有明显的开拓和创新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据主导地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倡导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和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寻求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教师还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习题结果唯一性、标准性”的教学,拓宽学生思维的领域,活跃学生的思维,克服思维的呆板性,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加快思维速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结束或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
生从多角度、以不同的侧面去进行归纳、整理、总结知识;解答习题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解析,教育学生不仅要会解题,而且还要求解法简单可行,力求最佳。要经常性地选一些一题多解或一问多答等开放性习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5、发展逆向思维思维活动就其途径和程序而言,可分为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逆向思维亦称反向思维,是相对顺向思维和集中思维来讲的,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是从相反的角度、立场去思考问题,执果索因,使思维顺序倒逆,分析这一结果或结论的原因或条件。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有利于拓展思路,活化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又有利于防止思维的僵化,克服习惯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力,精心选编一些分析法的例题,为学生提供一手训练材料,让学生去分析、推理,从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或规律,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地去思考问题,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在运用逆推法中拓宽思路,同时使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总之,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势在必行。只要我们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只要我们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能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因材
施教的原则,有目的地开展分层教学,因人而宜地适时、适地地去培养教育,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潜能都能得到挖掘与开发;我们在素质教育的大道上定能迈出更可喜的步伐;我们必将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