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戏曲进入高校的重要性
谈戏曲进入高校艺术课堂的重要性
戏曲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单一的局面。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但对于我们的民族艺术诸如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却知之甚少。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不能很好地发挥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因此,站在民族意识的高度,教育部倡导戏曲等民族传统艺术走进音乐课堂,既是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一次全新尝试,也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丰富戏曲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戏曲引入高校艺术课堂的意义:1.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中国的戏曲艺术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它综合了多种艺术成分,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戏曲的突出特点是唱、念、做、打,其中的行腔转调和发音吐字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要求素质教育,它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的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把戏曲艺术引入高校艺术教育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认识,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2.戏曲艺术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远远胜过传统的戏曲艺术,对流传千年的戏曲剧目、代表人物及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更是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继承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性。为了振兴这一历史悠久、曾经深刻影响过中华民族心理的传统艺术形式,在青年学生中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家教育部也出台了许多的相关政策,例如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戏曲鉴赏》为高校必须开设的课程,要求大中学校为戏曲走进校园提供条件,鼓励大中学生欣赏优秀的戏曲作品,跟优秀的戏曲艺术家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及交流等。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完美体现,更是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璀璨名片。其优秀剧目蕴含着华夏人民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3.戏曲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的重要途径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把戏曲艺术引入高校艺术教育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认识,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甩发、拍须、抬袖、台步等都有一定格规。高校学生通过学习戏曲艺术,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的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着名曲目和唱段,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4.戏曲艺术教育是爱国主义的体现
在戏曲艺术教学中,包含有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在现代戏曲中素质教育,如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革命形象,通过学生的学习与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这种潜移默化的爱国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除此之外,传统戏曲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苏武牧羊》、《红灯记》等,都是歌颂民族英雄、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体现正义、惩恶劝善、舍己为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赤桑镇》、《赵氏孤儿》、《铡美案》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二进宫》、《霸王别姬》、《打龙袍》等都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这些传统戏曲都充实了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普及和推广戏曲艺术不但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高校学生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上进的作用。
二、高校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高校艺术课堂引进戏曲艺术时,应重视实际实践操作,从而达到继承、弘扬传统民族艺术的目的。根据多年来的教育经验,仅谈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戏曲师资培训。为了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得到全面推进,培养合格的戏曲师资尤为关键。除了培训教师唱、念、做、打等艺术程式,还要充实戏曲理论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修养。一个合格的戏曲教师,不但能讲授史论课程,还要懂得戏曲实践的各个方面,能指导学生进行业余戏曲实践,使高校艺术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适应社会多种实际需求,改革因循守旧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戏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它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2.戏曲艺术学习要循序渐进。在戏曲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首先是对戏曲知识方面的了解、赏析。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等基础知识入手,将学生引入戏曲艺术欣赏之中。重点欣赏著名艺术家的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在欣赏的同时,还要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还可借助录像、录音、投影等电教媒体,引导学生步入欣赏戏曲艺术的门坎,激发其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进入较高层次的学习阶段之后,学生的鉴赏力将得以升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还可通过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戏曲表演艺术,使学生深入理解戏曲的真谛,提高学生自身的演绎能力。
3.戏曲艺术的教学方法要具有灵活性。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教师要注重艺术活动的互动性,营造课堂艺术氛围。如在设计京剧脸谱时,给学生多张脸谱,让它们“找伙伴”,如黑脸是张飞、项羽结成一对素质教育,红脸的黄盖、荆柯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懿凑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借助艺术活动的互动性,学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锻炼了同学的合作,获得了相互关怀、尊重、友善等人文素养。另外,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教师还要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创造想象的空间,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4.戏曲教育与德育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的介绍并渗透思想教育,激起学生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如在欣赏戏曲之前,教师先要给学生讲解戏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等,让学生对戏曲中英雄的人物形象、英雄的事迹铭记于心,激发学生心底的共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艺术课程的课程性质中指出“艺术课程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接触经典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味,使他们知道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我国的戏曲艺术是经典的文化艺术遗产,在“让传统的戏曲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课堂”这一活动中,教育主管部门也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在高校中大力推广戏曲艺术,把戏曲艺术课设为必修课,让戏曲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学习科目,发挥戏曲艺术教育的优势,支撑起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整体。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感情深处对它们由衷地喜爱并认识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戏曲才能摆脱困境,弘扬戏曲艺术才能成为现实。
第二篇:合肥高校戏曲联谊大赛策划书
目录
一、前言„„„„„„„„„„„„„„„„
2二、活动简介„„„„„„„„„„„„„„
3三、活动目的„„„„„„„„„„„„„„
3四、活动主题„„„„„„„„„„„„„„
3五、主办单位„„„„„„„„„„„„„„
3六、承办单位„„„„„„„„„„„„„„
3七、参赛对象„„„„„„„„„„„„„„
3八、评委认定„„„„„„„„„„„„„„
3九、活动流程„„„„„„„„„„„„„„
3十、具体安排„„„„„„„„„„„„„„4
十一、评奖方式„„„„„„„„„„„„„5
十二、资金预算„„„„„„„„„„„„„
5前言
大学是恬静的求学之地,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塑心之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把握机会,展现自我。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为我院爱好戏曲的学生建立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徽韵戏曲协会和数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借助“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策划并组织此次全院性戏曲大赛,大赛以增添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为宗旨,以锻炼实践能力、展现学生戏曲风采为目的,让全院的同学在活动中展现自我,挑战自我,把“积极、进取、高雅、快乐”贯穿于同学们的生活之中,让更多的学生走进戏曲的天堂。
“挑战无所不在,走上舞台,秀出你的风采”。
一:活动简介:此次戏曲大赛本着发挥和培养具有潜力和综合素质的全能学生,秉承学院建校的最初理念,全方位拓新、拓展学生才能,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二:活动目的:为了开展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迎合“高雅艺
术进校园”的宗旨。特举办戏曲大赛来丰富广大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给有表演才能的同学创建一个
展示自我的舞台,促进全校学生间的交流,展现当代
大学生的风采,重树合师新风范,营造合师新气象。
三:活动主题:开创戏气象,激扬戏青春,圆我系梦想
四:主办单位:合肥师范学院院团委
合肥师范学院社团联合会
五:承办单位:数学系团总支学生会
徽韵戏曲协会
六:参赛对象:以个人或团体参加(团体以个人名义)
七:评委认定:院领导、系领导、戏曲协会的有关人员、专业学生、专业人员、部分社团主席等。
八:活动过程:本次比赛分三个环节,包括前期宣传报名,初赛以
及决赛
九:具体安排:1:前期宣传:
(1)在教学楼展出海报进行宣传。
(2)在竹园前广场摆设展台进行为期三天的宣传报名,展台报名
时间11月7日至9日。
(3)11月2号将通知发放至各系,各系请于11月12号之前将
报名表送至数学系208办公室。
(4)本次活动将在大学生生活网上进行宣传。
2:初赛:
比赛时间:11月18日晚7点(请参赛选手六点三十前到,拷贝伴奏)比赛地点:1教108(暂定)
1选手作简单自我介绍。比赛流程:○(包括戏曲种类及选段名称)
2展示自我特色的戏曲演唱,限时4分钟。○(伴奏、道具
自行准备,服装不限)
评分方式:由评委直接打分
1内容独具特色(20分)评分细则:○
2发音清楚,语音语调流利,声音宏亮(40分)○
3表演时肢体大方、自然,表情具有感染力(40分)○
3:决赛
比赛时间:11月26号晚7点
比赛地点:音乐厅(暂定)
1由初赛中前十二名晋级决赛。比赛内容:○
2每组选手按所抽签的序号依次进行比赛。○(选手提前到
场拷贝伴奏,并由系里统一化妆)
评比方式:比赛打分分三轮:第一轮为专业评委现场打分,满分10
分;第二轮由大众评委(戏曲协会会长以及各系的辅导员
或学生会主席)举小红旗来给选手加分,每面小红旗为
0.2分;第三轮根据现场亲友团给力度,选取拥有最佳人
气的三组,每组加上0.4分。最后总成绩由三轮成绩相加。1形象气质:服装是否得体,精神状态是否良好(1分)评分细则:○
2发音水准:咬字清晰,语音语调,节奏是否准确(2分)○
3表演技巧:神情,身段得体自然,演唱的速度、情感、○
力度是否处理得当(3分)
4舞台效果:演唱是否具有感染力,运用现场伴奏、道具○
是否发挥良好效果(1.5分)
5整体效果:整个表演是否一气呵成,完美流畅,及整体○
达到戏曲功底水平(2.5分)
十一:评奖方式:在决赛的人选中分别决出前十名:
一等奖1名200购物券+奖品+奖状
二等奖2名100购物券+奖品+奖状
三等奖3名50购物券+奖品+奖状
优秀奖4名精美礼品+奖状
十二:资金预算:本次比赛除所需投入基本的场地费、茶水费之外,还需要给进入决赛的选手一定的服装费、化妆费以及特邀嘉宾费,为鼓励各系参赛,建议扩大奖金
第三篇:论武术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重要性
论武术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重要性
一、引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的祖先在狩猎和搏斗中逐渐积累了拳打、脚踢、劈、砍、刺等基本的攻防技能中形成发展的,也是武术形成的基础,至今仍在传承着武术,主要是以套路、散手和功法练习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中华武术发展至今,其特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竞技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功能,已然成为了世界人民共享的资源了。然而,在中国武术享誉全世界的同时,在我们国家却仅有少部分人在继承和发扬,这种传承状况令人担忧。我国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多达1.5亿以上,如果加上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有2亿多,占到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多。而武术是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材中的必修内容,承担着增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锻炼意志品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广大青少年 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重任。因此,武术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
二、武术在我国中小学普及现状
从全国中小学武术开展的情况来看,中华武术还没有成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课程,而不少学校体育课中武术的教学内容太少、太单调,并且缺少连贯性、系统性。武术教育很不健全,甚至落空。所以武术学习主要还是在武术馆培训和业余体校中开展的比较多,从而导致武术这个项目成为了极少数人学习的运动项目,这严重影响了武术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储备。虽然在我国各个省市地区中都存在着不同规模的武术馆校,但是它们大多都是属于民办,这样就存在着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武术进入中小学的优势
1、政府的宣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十分关心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强调身体健康第一。而2004年4月2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要求2004年9月新学期开始,中小学体育课应适量的增加有关中国武术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
2、传统武术自身的优点
一个事物与同类其他事物相比较才能有特点和体现其独具的功能.武术运动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的共性,更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个性特点。武术与其它体育項目(体操、球类,田经等)的、区别,具有“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等特点。中国武术与国外同类项目(空手道、賠拳道.泰拳等)相比,其区别 明最的特点和相应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武术的特点
2.1.1、动作具有攻防及技击性
作为中国武术特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有的还具有地方特色,但无论何种套路,其共同特点都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构成套路的主要内容。虽然套路中不少的技击规格与 技击厚原形不同,或因连接贾贯穿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但通过一招一式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仍然是套路技击的核心。
2.1.2、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
既讲究动作的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气息的运用;所 谓外,指人体手眼身步的活动。套路演练在技术上特别要求把内在的精 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 吸、动作协调一致。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 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练功方法。
2.1.3、内容丰富多采,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练功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幼负荷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体质人的需要,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无论是何种职业,都能在武林中找到适合自己特点和兴趣的项目进行锻炼。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简,这种广泛性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武术的作用
2.2.1壮内强外,延年益寿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外延,将武术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是因为中小学是我们开展武术教育的主要单位之一,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校体育的落实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而习练武术正是学校体育达到“健康第一”的有效手段,相对其它的运动项目具有自身的优点:武术注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强调精、气、神的完整协调,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能收到壮内强外,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例如长举类套路,包括屈伸.、回环、跳跃、平衝、翻腾、跌扑等动作,通过内在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的参与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强少年的发育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又如太极拳和许多武术练功方法,都注重调息运气和意念活动,动作舒缓均衡,静中寓动,动中求静,神气内守,内外兼修,长期练习,还能够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从而达到内壮外强,延年益寿的目的。
2.2.2、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武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学习一定的攻防格斗技术,掌握防身自卫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人体的 灵活性和对意外情况的应变能力。
2.2.3、培养道德情操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把武德作为择人的先决条件。“武以观德”、"习武以德为先”、“来曾巧武先明德”等武训说明了武术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已等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在武术的练习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解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
2.2.4、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套路运动中动作的节奏美;踢、打、摔、拿、跌等巧妙的结合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可以引人入胜,即通过习武的共同爱好,可以切磋技艺,扩大交往,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武术在中小学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大众对武术的错误认知
武术本身有其技击的功能,正是由于武术有这个功能,使得武术被误认为是了暴力和血腥的代名词。所以使得人们觉得学习武术就是为了单纯的搏杀格斗,学习了武术就会变得喜欢争强好斗。同样的如果武术进入中小学,让学生学习武术会使得学生变成只想争强好斗,而不想学习。所以,很多学生家长与群众认为在中小学中不宜开展武术课,而这种肤浅而片面的武术认知,会影响到各个教育的主管领导,,从而导致武术在中小学中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甚至没有办法开展。
2、领导对开展武术的不重视
众所周知,在我国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为了能够让学生考好成绩,上至各级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下至中小学校的校长、班主任,都是把文化课的学习放到了主体的位臵,一切以学习文化课程为中心,而把德育和体育两个重要的基本点归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这就严重影响了武术在中小学里的开展。
3、师资力量的不足
在我国所有体育教师里有从事武术教学的本身就已经很少了,而且大部分都还还是武术专业的教师,真正武术专业的教师更是少的可怜。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武术课的教学与发展。
4、场地器材的不足
在体育场馆、器材建设等方面,大部分的中小学校都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和数量不等的场地和器材,但是却很少会有武术专用的场地和器材,大部分学校都说是由于资金的问题,所以,才没有建设武术专用的场地和器材,但这样的理由并不能服众,应该说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人们的心目中远远不如西方的体育项目,从而掩盖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得不到发展的事实。
五、如何让武术进入中小学校园发展并壮大 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武术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是上好武术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学校武术师资力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专业培训、考核、录用等多样的形式对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包括武术理论、武术技术、教学效果等)进行检验,推动武术在中小学中持续健康的发展。加强教育制度改革
在中等教育阶段实施武术段位制,这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激情和动力。让武术项目列入中考、高考体育考试项目中,这样就会使各级中、小学校重视武术、发展武术,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下无形中推动了武术的发展。还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是让武术健身操也进入中小学校的课间操。我国的武术人才众多,对于编操、教学都并非难事,但还是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才能在校园中更好地推广,方能使武术健身操在课间操当中真正的得以实施。
3多举办武术形式比赛或活动
在学校动员更多的学生参加武术竞赛活动。还有各个中、小学校应该把武术列入学校体育比赛项目中,并制定出武术竞赛的规章制度,定期开展校内或在校外之间进行武术竞赛活动,活跃学校体育文化的气氛,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从而可以逐步让学生形成长期武术锻炼的习惯。
六.结论
武术进入中小学校园,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武术推广和普及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不断加强武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善武术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武术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加强教育制度改革,多举办武术赛事,让学生们真正的体会到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段徐.武术的人格塑造功能.中华武术,2004,(1).
[2]邱丕相.武术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体育科学,2005,(2). [3]温祝英.略论7~12岁儿童武术训练方法.中国学校体育,2005,(4). [4]章钜林, 束纫秋.体育词典[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5]王占春, 何彦吉.中小学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 戴萍.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4(2).[7]百文飞.浅谈激励性语言的功能[J].中国学校体育, 2002(3).[8]蔡仲林, 周之华.武术[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9]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讨[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10]吕少军, 彭军.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8(2).[1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中国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陈金(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1年1期)
第四篇:高校进行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做好网络舆论引导 提升高校治理能力
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信息已经实现了图、文、声、像的一体传播。特别是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使得校园内的网络信息传播更加隐蔽且难以控制。做好大学校园内的网络舆情研判、引导工作,用科技手段促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刻不容缓。
高校舆情的特点:
自由性与多元性
伴随着网络的自由性而来的是网络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公众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的不同而持有的不同看法和态度。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它能够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阻隔,让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相互渗透。尤其当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加紧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直接着力于对人们尤其是对道德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改变。这种影响的后果具体表现为“四强四弱”现象:“经济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弱化;个人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强化,奉献意识弱化;休闲意识强化,敬业意识弱化”。
即时性和放大性
网络的即时性使网络信息在传播中产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连锁放大效应。大学生网络普及率极大提高的今天,网络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学生中间引发蝴蝶效应。
伴随着网络的自由性而来的是网络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公众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的不同而持有的不同看法和态度。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它能够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阻隔,让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相互渗透。尤其当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加紧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直接着力于对人们尤其是对道德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改变。这种影响的后果具体表现为“四强四弱”现象:“经济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弱化;个人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强化,奉献意识弱化;休闲意识强化,敬业意识弱化”。隐匿性和非理性
网络的多元性、自由性和匿名性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网络特殊的“匿名性”又容易诱发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实践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尝试的道德破坏甚至犯罪行为。近年来大学生规模的快速的增长使校园网络人群剧增。但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互联网的虚拟性使网络成为不加编辑裁剪的发散性信息源,众多具有一定刺激性的中介性事件,在网络这个即时传播的空间里,成为触动大学生神经,诱发群体心态变化的导火索。当整个大学生群体产生被“点燃”的激发心理效应时,即使是积极的群体激情,也难免产生负面心理效应。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遵循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经历形成、发展和高涨的一般过程,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当前,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的“自媒体”倾向更为突出,大学生上网的“碎片化”程度更高,信息传播更加隐蔽、快捷,网络已经成为高校舆情产生和发展的主阵地。高校网络舆情的初步形成一般经历两个阶段:学生因关注某一事件,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直接诉求利益,这种诉求一开始是零星的、孤立的个体行为;因这一事件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或代表性,更多的学生给予关注,并通过网络展开比较大范围的讨论,逐渐形成了一种或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见,网络舆情初步形成。在网络舆情初步形成阶段,需要正确判断学生零星的意愿表达能否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并对引发讨论的缘起事件有一个科学准确的把握。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当网络舆情初步形成后,围绕初步形成的意见倾向,大学生会通过网络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形成一种或几种比较集中的言论。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信息的汇聚整合遵循传播学中的“沉默螺旋效应”,即占优势地位的观点会因更多的人赞同而越来越强大;而较为弱势观点的持有者会逐渐失去讨论的机会或放弃讨论,从而变得越来越弱直至最后消亡。因此,在这一阶段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讨论朝着客观、与事实相符的方向发展是网络舆情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讨论、通过多种渠道发表权威信息是必然选择。
高校网络舆情的高涨。网络舆情在发展阶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带有倾向性的意见就会通过网络不断的发酵、扩散,形成舆论导向,这种舆论导向一旦形成,就更加难以控制。如果这种舆论导向集中在学生对学校的不满或其他过激思想时,就很容易诱导他们把不满情绪通过现实行为表达出来,引发过激行动,演变成为群体性事件,给高校日常管理工作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需特别指出的是,一旦网络舆情通过大学生的现实行为表现出来,两者极易形成“共振”,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甚至向着更为极端的方向发展。因此,网络舆情一旦和大学生的现实行动结合起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引导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形成必要的危机预警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运用
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需要深入探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时关注、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信息扩散传播的关键节点。
建立网络信息员队伍,收集研判舆情信息。做好信息收集与研判工作,是有效监控网络舆情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学校以宣传部、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和团委为主体,建立了校—院(系)—班级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的网络信息员主要由宣传部、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及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组成,重点关注学生使用较多的网络论坛;班级的网络信息员主要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组成,主要监测学生的微信群、微博等,对于传播速度比较快且具有共性的信息,及时向学院的主管领导或学校宣传部门报告,由宣传部组织人员对此进行研判,并形成初步的处理意见。在这一方面可以运用一下舆情监测软件进行辅助舆情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节省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舆情监测的效率。目前市场上的舆情监测产品很多,北京西盈舆情就是一家专业从事舆情监测系统研发和应用的供应商。西盈舆情监测产品都是针对每个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因此是党政机关和高校进行舆情工作管理不可或缺的舆情管家。
发布网络权威信息,确保大学生的知情权。发布权威信息,是消除不良信息进一步扩散传播的重要选择之一,更是防止网络谣言滋生、以讹传讹的有效手段。目前,除去学校的官方网站外,学校建立有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各级团学组织、社团组织也均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形成了强大的微博、微信矩阵,各个平台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并且有着各自特殊的粉丝人群,用学生乐意接受、经常使用的方式来发布官方权威信息。
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就显得刻不容缓。培养思维敏锐、深刻的“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师生的网络言论和意见表达,从而在师生中产生具有倾向性的意见,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学校在各级网络信息员中都培养有“意见领袖”,他们在学校内部事务管理、重大政治事件网络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此外,学校还注重通过微博来培养“意见领袖”,通过“大V”来发布信息、让更多学生了解学校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决策。
构建“诉求—回应”机制,搭建校生沟通互动平台。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现实的利益诉求渠道不够通畅,更多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来表达意愿、诉求利益。构建良好的“诉求—回应”机制,是引导大学生合理诉求利益,规范高校网络舆情的根本之策,而主动倾听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无疑是一种进步。在实践中,学校通过开通校长信箱、实施领导接待制度、设置网络讨论平台、开通微博平台等多种方式,畅通学校与青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并及时做好反馈,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利益诉求。
做好青年教师网络行为的引导,形成良性舆论导向。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群体的主体,他们思维活跃但个别时候不够冷静,同广大学生一样喜欢利用网络讨论问题、发表意见。此时,他们一方面是意见的讨论者,另一方面又是青年学生的引领者,他们的意见更容易在校内形成舆论导向。合理满足青年教师的利益诉求,做好青年教师的网络行为引导,是校内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一方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现实要求,通过教职工生活园区建设,帮助解决子女入托、入学,调整校内收入分配制度等方式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满怀家校情怀投入工作;另一方面注重个体引导,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教师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中发布信息的解释说明工作。在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转型发展等关键问题上,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通过召开座谈会、个体交流等多种方式在广大青年教师中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确保校内舆论导向与上级决策和学校党委的重大发展战略一致、同步。
建立预警机制建设智慧校园
目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也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控制。高校需进一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科技优势,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切实提升服务师生的能力,从而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利用技术优势,建立师生思想行为预警机制。当前,网络技术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高校拥有的就是技术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预测出事情发生的方向,在技术层面上建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预警机制是可行和必要的。大数据中心可以获得学生在微博、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中活动的数据,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和分析,此时,结合学生校内的活动信息,就可以了解某些大学生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及时拿出预防策略,将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通过建立良好的数据采集和挖掘机制,还可以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学生中间共性的、带倾向性的意见、信息,并对此类舆情信息的发展走向做出科学研判,构建较为完善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危机和校园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打造“智慧校园”,实施了智慧安防、无线网覆盖、掌上校园等智慧校园建设项目,智慧校园架构逐步形成。智慧校园建设中,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进行事前预测、过程监督、事后评价,用于支撑学校决策、管理和服务。
加强网络自律,抵制不良网络信息扩散传播。大学生面对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如果没有较强的自律意识,仅仅依靠外界的“教育和帮助”,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对各种信息选择、辨别和分析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帮助学生提高比较、分析网络信息良莠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自主、自律的主体意识,自觉选择、吸收外界有用的、正确的信息,摒弃丑陋的、错误的、有害的信息。同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抵制丑陋、有害、错误网络舆情信息和不良思潮的影响。
第五篇:浅谈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浅谈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新形势下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对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培养一支“强优型”学生干部队伍是每一位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重视的工作。结合工作实际,通过优化班干部选拔机制、召开班干部例会、班干部岗位设置的创新、班干部考核、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先进模范作用的方法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关键词: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45-01
一、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2005年党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一段时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完成和做好这项工作,辅导员、班主任是主要力量,但学生干部既是老师和同学联系的纽带,更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中更贴近同学,更了解同学之所想,也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因此,要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外,更应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二)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需要
如前所述,学生干部来自于学生,有利于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反映学生愿望,便于和同学交流、沟通、疏导学生情绪、及时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他们是校园文化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也是维护学校稳定的有力保障。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对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宿舍、和谐班级、和谐校园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是高校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
部分学生干部工作认真负责、组织协调能力强,在工作上投入了大部分精力,而忽视了专业学习,甚至有滑坡现象。对工作和学习没有合理安排,不论怎么讲,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学业成绩低下必定影响其树立威信,工作缺乏感召力,也影响自身学业顺利完成。
(二)工作责任心不强,未起到表率作用
一些学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责任心不强,工作敷衍了事,不注重质量和效果,只会指挥,不干实事,有华而不实现象,在同学中没有起到表率作用。
(三)进取精神不足
部分学生干部在入校后的选拔中脱颖而出,工作积极主动,踏实肯干,学业成绩良好,但到二、三年级后,认为个人有资格了,该放松自己了,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甚至有违纪情况,同时对份内工作应付差事,出现了意志消退,不求进取的现象。
(四)思想上存在功利色彩
绝大部分学生干部任职目的在于服务同学,锻炼、培养个人的综合能力,以利于今后的发展。但部分学生干部思想上存在功利色彩,任职目的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他们希望通过学生干部身份在评优选先、综合测评、入党推荐上获得优势,而缺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意识。
(五)部分学生干部存在认识不足,工作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
部分学生干部只会上传下达,缺乏创新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主动解决问题和实干精神不够。
三、对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培养机制,严格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制度
制度建设是有效发挥组织功能的根本保障。对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要按照“公平竞争,民主推举,组织考核,择优录用”的办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选拔制度,在不同群体采取多种选拔方式。使那些思想素质高、能力强、学习优良,在广大同学中有较高威信的同学进入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和聪明才智,促进班级、系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健全组织机构是首要问题。要对各机构进行合理、全面设计,明确每个机构职责,强化机构功能,形成科学管理体系,让每个学生干部“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增进学生干部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个人特长和才干,做到人尽其才。总之,班干部队伍的建设是高校思想教育的灵魂,他对班级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促进班级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http://
参考文献:
[1]杨凌.浅析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