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的重要性

时间:2019-05-14 17:1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的重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的重要性》。

第一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的重要性

——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资源是当今世界最为宝贵最为稀缺的资源,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它的最佳配置以及资源共享。在我国,科技资源已成为我国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高校及科研院所无疑是科技资源的主要产出地和主要的科技型组织,集中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是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来源,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因此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资源进行开发与共享是提高我国科技实力的有效途径。有效开发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发展较慢,潜力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整合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影响或阻碍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对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资源进行开发与共享,使高校及科研院所成为国民经济的驱动性支柱产业,对提高我国科技和经济实力意义重大。

——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共享存在的障碍。

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后,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正不断加强社会服务这项功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技资源,积极进入经济建设的大潮,然而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高校及科研院所在“传统”思想观念和工作模式的影响下,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共享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一是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分散浪费,建设薄弱,布局不合理,致使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科研仪器重复购置。以科学仪器为例,我国拥有的科学仪器设备的数量比欧盟15国的总量还多,许多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到25%,而不少发达国家的仪器设备利用率高达170%-200%。由于不能共享,使得很多高校一方面喊着科研经费不足,另一方面许多科研资源闲置,派不上用场。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统筹及战略协同,导致中等规模以上的科技资源建设分散、低水平重复、难以共享。

2政府规范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缺乏整体性,战略性思考,为保障科技资源拥有者的主体地位和利益,健全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至关重要,我国至今仍没有一部关于明确科技资源归属权问题的法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满足不了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缺乏促进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同时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较为普遍地存在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不足、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我国高校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高新技术成果问世,但大多以论文论著、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等形式发布,致使大量成果处在无知识产权保护的状态之下,长期以来形成强烈的“门户意识”,各科研单位各自为阵,形成资源共享的一大障碍。

3.一是体制障碍,国家科教分割、军民分割的体制性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企业间缺乏畅通的联系渠道,某些方面甚至还有强化趋势,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也尚未根本改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渠道不畅,高校科技人员寻找研究课题难,成果转化难。一方面,许多单位或科研人员不知道如何获取对自己科研有用的,已经存在的的资源;另一方面,不知自己又可以为谁提供资源共享服务。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其蕴藏的潜力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资源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共享对策

1,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十一五”计划提出以科技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为核心,重点建设六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也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

须通过加强政府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科技资源。搭建专业性研发平台可以解决资金分散利用,重复建设,平台定位就是整合分散在政府,科研机构,教学机构,企业的各类资源,促进“协作,公用服务”的保障体系。政府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扩大公共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各类科研资源进行系统地整合,重视科研设备共享,开发利用,有利于减少科研资源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集中科研资源优势,攻克科研难题,重视科研设备共享;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国家制定实施共享战略,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议事日程并加以推行,从国家科技政策的宏观层面对共享进行规范指导。国家应组织相关人员展开专题研究,制定相关的共享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对于凡是有国家科技计划支持购买的科研仪器设备必须明晰其产权归属国家所有,形成共有资源,加入共享范围;由国家科技计划支持而产生的科研数据及科写数据也必须强制共享,以减少科技资源的低水平重复,使得共物品,便于社会共享。

引入科技评估机制,建立基于绩效评估的财政科技投入体系和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确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以评估促发展”,提高科技决策水平,规范科技活动行为,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资源效益,效率,效果。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为社会和科技界公认的科学评价体系。国家将促进各类创新机构在开放的条件下加强能力建设,在流动的前提下加强资源配置,在公平的环境下鼓励参与,在竞争的基础上择优选拔和支持。

大力营造济源共享的氛围。国家要鼓励科技资源拥有者积极探索多种途径的共享活动,并推广共享的成功经验。媒体要大力宣传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价值,倡导共享精神。

3.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加快推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尤其要抓紧做好的”首要工作。强调要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健全技校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优化科技资源配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使资源真正想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科技队伍、创新团队和科研机构倾斜,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形成的分散冲忽视绩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彻底改变一些地方和部门中存在的科技资源平均分配、科技产出自我循环的现象。

加强中央地方,军民间科技资源共享,跨部门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共享渠道,形成合力,创造新的增长点;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培养综合性人才;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社会多元参与的组织模式;

3.1加强军民科研力量的互动。国家应研究建立军民结合,与君玉民的创新机制,实现国防科技与民用客机之间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国防科技资源优势,将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推进民用客机资源及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国防建设。

3.2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发挥人才优势及跨专业多学科的组合优势,把科学研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巨大的人才优势和创新潜力。以高水平的研究保证高质量的教育,以高质量的教育保证创新能力持续提高。

3.3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高校科技工作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进行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在功能,专业和项目上的对接,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同时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政府和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多种形式合作,积极推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间人员互派,组建科技副职和挂职队伍,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科技创新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积极建立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有效的联系渠道,积极参与以企业为核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篇:高校及科研院所招聘总结

高校及科研院所招聘

一、职位需求及特点

1、招聘职位及人数由当年该校编制情况决定,每年都有所差异,应根据当年实际情况进行院校及职位选择。

2、几乎所有“211”院校的教学岗位都不再招聘硕士研究生,少数小语种及艺术类专业除外;一线城市的高职和大专院校(如: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及大多数二线城市院校暂时还有一部分教学岗招聘硕士研究生,而且明显倾向于接收男生。

1行政管理岗(如:人

3、从职位类型来看,适合我们的职位主要分为三大类:○

2教辅岗(如:各院系教秘、学院办公事处、财务处、宣传部等行政部门),○3专职辅导员岗。室等),○

4、从人数需求看,行政管理岗和教辅岗的需求比较小,通常呈现出饱和状态,各部门每年招聘名额大多为1个或者没有,几乎未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人数需求,各部门中,财务处的需求相对稳定,大多数学校每年都有这方面的招聘名额放出;专职辅导员岗的人数需求明显较大,有的学校今年出现了十几二十个岗位,但是这方面的需求波动性较大,今年招的多的明年可能就会减少甚至不招,也有的学校明确表示专职辅导员的设置就是为了解决应届生的就业问题,这类学校明年的招聘情况还需要观望。

5、要注意各高校具体签约情况,有的学校应届生招聘全部进该校编制,即事业单位编(如:北大、人大等);有的是人才派遣制但解决非京生源户口(如:中国传媒大学);也有高校表示先按非事业编制方式聘用,经过一段时间考察表现优秀者,可视事业编制岗位空缺情况,通过全校公开选拔转为事业编制聘用方式(如:北京交通大学);另有部分京外高校(特别是直辖市和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明确表示应届硕士毕业生与学校签订人事代理聘用协议、采用人事代理制度、劳务人才派遣方式或按社会化用工对待等(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南政法大学、江南大学等)。

6、总的来说,各大高校招聘应届生还是以本校学生优先。

二、职位要求

1、共同要求:

1)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中共党员优先;

2)身体健康,仪表端庄,口齿清晰,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技能;

3)“985”、“211”学校全日制应届毕业生,第一学历为统招全日制本科,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有学生干部经历者优先; 4)英语四级(六级)425分以上。

2、个别情况:

1)行政管理岗通常要求专业与岗位相符合,例如:财务处偏好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人事处偏好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国际交流处偏好英语专业或英语突出的学生等;

2)专职辅导员基本都要求党员、主要学生干部(校、院、班各级均可,但是部分学校有年限要求,如:北理工要求担任过2年以上主要学生干部),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与该校专业相匹配专业的学生优先,有就业指导工作经验或辅导员相关工作经验的优先;

3)大多数院校只要求最高学历是“985”、“211”,但是也有部分学校不仅要求最高学历,还要求第一学历(本科)也是“985”、“211”(如:东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苏州大学等要求本科、研究生毕业院校均要求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北京理工大学要求第一学历原则上从“211工程”学校获得),另有,江南大学要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并且本科、硕士阶段就读学校均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4)大多数院校对于教辅和专职辅导员的招聘都有年龄限制,通常是硕士生27或28岁以下,极少数学校放宽至30岁;

5)各高校招聘均希望录用男生,有的在招聘启示中明确表示只招录男生,也有的表述为男生优先、男生不得少于几名,或者部分理工科类院校表述为“希望录用人员男女比例与本校学生男女比例一致”;

6)个别高校要求普通话达到二乙标准(如:重庆大学),计算机二级; 7)个别高校要求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如:人民大学,2009 年要求115分,2010年要求105分);也有个别学校规定2010年国家公务员成绩达到105分(行测不低于55分)以上者可以申请免笔试; 8)个别学校要求曾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学金或荣誉称号(如:安徽大学、东北大学等)。

9)北邮、中青政等个别北京高校的部分岗位要求北京生源或明确指出北京生源优先。

三、招聘流程

1、发布招聘信息:重点关注目标院校的主页、人事处、学生处(学工部)网站,有些学校的招聘信息虽然在应届生等求职网站上有显示,但是也有不少学校被忽略。

2、接收简历:接受简历的时间通常持续10天至半个月,有些学校更长,接受简历的方式包括邮寄本人纸质版资料到相关单位(有的学校是人事处、学生处,也有的学校是各用人单位)、E-mail、网申等形式,需要分别关注。

3、初审:通常是由用人单位分别进行资格审查,再将笔试名单交给人事处。

4、笔试:由人事处命题并组织考试,通常按照1:5或1:3的比例进入下一轮面试;北京地区高校的笔试内容包括主要是英语和计算机应用,部分院校专职辅导员的笔试内容是常用公文写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知识(如:安徽师范大学)。

5、初面:通常由人事处或人事处和用人单位共同安排第一轮面试,主要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基本素质等。

6、终面(综合测评):用人单位没有参与初面的院校,通常会根据初面结果,将拟录用人员推荐给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最终决定是否录用。

7、心理测试:各院校专职辅导员岗基本都会安排心理测试,时间安排在笔试的同一天或者初面的同一天。

8、体检、政审、公示拟录用人员名单:公示期通常为一周

9、发offer

四、招聘时间

各高校招聘开始时间不尽相同,例如:北京地区北大、北交大、外经贸、北航(第一批)、石油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第一批)、北理工等均在2009年11月或12月启动招聘程序,但笔试、面试可能安排在农历新年之后(如:对外经贸等);人民大学、传媒大学、北师大、首师大、华北电力(北京)、地质大学(北京)、北航(第二批)、中青政、中国政法、北邮、中央财经等,于2010年3月开始陆续启动招聘程序;外地高校的招聘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

总的来说,整个招聘程序一般在2~3个月完成,5月底、6月初完成签约。

第三篇:科技的重要性

科技的重要性:

1、纵观科技发展的轨迹,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2、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类进步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尖端技术的掌控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像天宫一号、神州八号等。但是,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4、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类进步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方面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3、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自主创新的重要新: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方面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2、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类进步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尖端技术的掌控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像天宫一号、神州八号等。但是,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4、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5、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四篇:高校科研院所管理班调研汇报材料

高校科研院所管理班调研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学院党委、行政和全院师生员工,对各位领导莅临我院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我院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XZ职业学院是经XZ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4年3月,学院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验收,是首批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今年5月,学院经XZ省人民政府批准,成功创建XZ技师学院。学院现有14个教学单位,开办39个高职专科教育专业,3个预备技师专业,13个高级工专业。拥有各类在校生9000多人。学院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挂牌单位、XZ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训基地、XZ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XZ省创业培训定点机构、XZ省劳务品牌培训基地、XZ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

一、传承校史文化、红色文化,构建人文校园,提升育人品质

(一)挖掘校园文化、红色文化,构建特色教育网络

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前身为创办于1901年的XX学堂。名宿XXXXXXX,新中国开国元勋XXX,共产党早期领导人XXX,XZ老窖温筱泉等先后任校长;大革命时期,学校师生中诞生了XXX、XXX、XXX、XXX等20多位革命烈士;走出了XXX、XXX、XXX、XXX等知名校友。学院依托深厚的校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建设了校史荣誉展示中心,建立了新生入学校史教育制度,形成了红色历史教育“四进”路径。

(二)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创新人文教育模式

学院依托传承百年校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入校友文化、企业文化,构建了“一个基地,两个讲坛,三支队伍,四种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打造了“玉阶”的文化品牌系列活动,即“玉章”体育文化节、“求实”社团文化节、“萧秋”新生文化节、“代英”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四大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周末工程”特色活动。

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生在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800余人次。XZ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调查调研数据显示,我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五,毕业生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和掌握的核心知识等两个关键指标排名均居第一。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7%以上。

二、践行“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创建XZ技师学院,面向地方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 1.创建XZ技师学院,大力开展技工人才培养。2012年起,学院开始在全日制学生中开展高级工培养,面向企业开展各类培训及技能鉴定,积累技师培养经验。今年5月,学院经XZ省人民政府批准,成功创建XZ技师学院。学院积极研究探索“XZ职业技术学院”和“XZ 技师学院”的运行和管理体制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师教育融合发展,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并行并重的办学模式。XZ技师学院现有三个年级备案制学生3500余人,其中2014级高级工专业备案制学生1279人,预备技师专业备案制学生133人。目前已面向社会招收的高级工专业学生。

2.强化内涵建设,增强技师学院人才培养的驱动力。学院按照中央、省、市有关精神,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完成了13个高级工专业3个预备技师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课程标准;培养了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一体化教师;课程充分体现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教学实施具有完整的“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的工作过程。

3.面向地方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学院先后与XZ酒业集中发展区、XZXZ长江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定期为园区企业招聘提供优先服务。近三年,面向XZ开展了村官班培训、军警培训、老少边穷地区职业技能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企业、行业员工素质再提升培训等200多项,培训人员22500余人次。

(二)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多措并举促学生创业 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构建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学院坚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和实践“双主体、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人 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酿酒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对接XZ白酒产业,与XZ老窖共建白酒学院;机械专业及专业群对接XZ装备制造业,与XZ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作举办理事会制高新区学院。学院与VB重机、XZ长液、XZ老窖、YY集团、XZ科友等30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共建专业、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生产实习基地,走出了“厂中建校、厂校一体、校企联动、共享共管”的合作办学路径。

2.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创业。学院积极构建制度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通过建设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经费,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基础保障;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制,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全程服务;建设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主动对接XZ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和创业商会,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提供项目平台。

(三)全面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衔接,探索教育体制综合改革 1.政府主导建立了区域中高职衔接改革保障机制。XZ市政府高度重视“区域性职教一体化办学体制改革研究”项目建设工作,成立了地方教育综合改革领导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改革领导组,出台相关政策,划拨专项经费。市教育局多次组织中高职院校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中高职衔接相关事宜;组建了以高职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实施中职学校内涵建 设。

2.学院牵头建立健全区域中高职衔接运行机制。学院牵头成立了XZ市职教联盟,搭建了区域内中高职院校校际合作平台,共同遴选学前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等6个专业为市级重点建设一体化衔接专业;统一设计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打破中职、高职各成系统的教学形式。牵头组建了以专业为纽带的12个中高职联合教研室,划拨专项经费。联合教研室共同开展衔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实训项目课程。

3.主动服务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先后派出70余人次专业骨干教师参与中职学校专业与课程建设,担任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职学校重点专业评估专家、中职生职业技能竞赛评委,为中职生职业技能大赛设计竞赛方案。改革学期教学运行模式,实行春、秋、夏三期制,利用夏期免费为中职学校开展教师开展教学能力、职业技能操作培训,为学生开展技能培训、竞赛培训。三年来共免费培训中职学校教师近千人次,学生850余人次。

4.以“单招”为契机,中高职合作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校长联席会共同确定单招考试方案,联合教研室共同制定基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部颁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相融合的单招考纲,不断探索完善“知识+技能”单招考试模式。同时,学院不断扩大对中职学生的单招录取比例,从2012年31%上升到2014年84%,并单招中职生单独编班,实现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

三、深化内部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学院发展能力

(一)争取市委、政府支持,全力建设新校区,提升办学实力 XZ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院新校区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题调研,研究解决学院新校区建设的土地、资金、规划、进度等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新校区建设。一是按照每亩土地20万元的价格划拨新校区建设用地730余亩。二是由政府融资,解决了新校区建设的资金问题。三是为新校区建设开绿灯,简化手续,制定了倒计时制度和问责制度,确保了新校区建设进度。学院组建了精干的工作队伍,制定了新校区工程建设集体论证制度、纪律监督制度、工作倒计时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新校区建设快速推进。目前,学院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15年下半年整体迁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是以优惠政策选人才,二是拓宽思路引人才,三是创新方式聚人才。近年来,学院共引进副高以上职称、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引进行业企业中级以上技术及管理人员30余名,建立了由300多名行业企业专家、经理、技术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形成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2.建立符合人才特点的培养机制。一是大力推进人才工程和继续教育工程。选送教职工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院现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60人;选送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师资培训,参加国外专业开发与课程建设培训、“教学工厂”培训、“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二是校企合作培养师 资。与20余家企业签订师资培养协议,选派教师到工厂、企业开展实践锻炼。三是为高层次搭建研究平台。为引进的博士、教授建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在学院兼职的企业技术骨干设立大师工作站,提供人财物支持。四是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导师制”、“青优课”竞赛、教师专业技能竞赛、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等多种途径,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3.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一是改革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系部经费拨款与目标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岗位津贴向优秀人才、重要岗位和教学一线倾斜。二是实施人才工程奖励,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健全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四是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充分发挥对人才成长的激励导向作用。近5年,学院晋升正高级职称20余人,副高级职称60人。

(三)健全激励机制,推进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1.平台建设与激励政策构建相结合,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成立了XZ职业技术学院科协和XZ职业技术学院社科联,建立了 “机械优化设计与进化计算重点实验室”、“酿酒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泸酒产业文化研究中心”等2个市级实验室和1个市级研究中心。制定了《人才工程实施办法》、《科研奖励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通过政策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学院带团队、搞科研,带动学院科研水平整体提升。近三年,教师完成省科技厅项目6项,省教育厅项目46项,省社科联项目2项,市科技局项 目30项,市社科联项目2项,市科技局项目30项,市社科联项目69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和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12项。

2.加强科研经费和知识产权管理,注重科研的成果和转化。通过制定完善《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管,提高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制定了《科技成果转换管理办法》,建立了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近三年,学院完成科研项目220项,其中纵向课题189项,横向课题31项。

(四)健全二级管理(目标管理)体系,激发二级院系办学活力 1.合理设计学院与系部的权责。学院于2004年起实施院系二级管理,按照分层分工、重心下移、以事分权、以权定责的原则,优化人、财、物等要素资源配置,形成责权利清晰、管理科学的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机制。通过系统改革,初步建立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以健全制度为保障,以考核监督为重点的院系两级分层管理体制,系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激励,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

2.积极推进部门目标管理和岗位绩效管理。学院对各二级单位实行以目标管理为主、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制订了《系部(部门)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办法及指标体系》,提出阶段性目标任务,签订责任书,对系部(部门)工作按和聘期进行全面目标考核评估。根据学院发展目标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推进岗位设置与聘用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推进部门目标考核和个人绩效管理,将绩效工资同个人和组织的绩效相挂 钩,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各位领导,我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在座各位领导所在的本科院校相比还有巨大差距。希望各位领导多提意见和建议,把你们宝贵的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一定认真落实各位领导的讲话精神,不断改进工作,把学院建设得更加美好。

谢谢!

第五篇: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路径选择

一、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各国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在国家 地区层面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筹 码。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竹等国家和地区都建 立了特色不同的区域创新体系。而在创新体系中,以企业为主体、研究机构、大学相互结合的研究与发展组织的繁荣则成为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企业 层面,随着市场节奏不断加快,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企业要生存必须掌握

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政府、企业界都深深感到仅依靠工业界自身的技术创新力量己无法抗衡日益加剧的国际经济竞争,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产学研合作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它在诞生之初就天然地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不断扩大,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将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国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表示,“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大学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这些情况既紧迫又容易察觉,把好脉方能更贴切地为地方服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应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我国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用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国家进一步明确自主创新在未来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而产学研合作是促进 自主创新的关键,只有通过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才能促进原始 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放眼我国的经济活跃地区:长三角,在龙头城市——上海的引领下,产业、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大量集聚,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珠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已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高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目前,在自主创新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珠三角正处于“世界工厂”向高科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期;深圳积极与海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构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密切与香港的科技合作。在自主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再次成为全国的排头兵;青岛企业发展壮大走的是一条“名牌战略+自主创新’’的品牌经济发展之路,为青岛孕育出了一批民族品牌,同时也使青岛拥有了核心技术研发的基础,拥有了一批自主品牌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青岛正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品牌城市。

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可或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队伍,这两支队伍的功能定位互补,所以从国家的整体利益,从构建创新型国家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总体要求来看,科研院所与大学必须积极主动地加强合作,实现教育、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目前,我国高校拥有相当大的教师和青年学生队伍,但科研资源短缺;科研院所则相反,科研资源相对充足,但后备人才不足。如果高校与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当前情况下,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联合设立科研基地、实验基地,组建公用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双方现有资源,在大型仪器设备、图书情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各级各类开放实验室等方面,互相提供方便条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研能力和研究生培养水平。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与竞争势头强劲的新形势,作为内陆省份的河南,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但是河南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地域优势不足、经济结构不够合理、高等院校和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人才外流规模较大、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偏少、具 2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偏少、持续创新能力偏弱等方面的制约。面对这种现实,只有立足河南实际,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紧密合作,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推动产学研政合作,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二、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现状

(一)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取得一定效果

1.高校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取得一定成果

河南省现有本科院校31所,国家级科研院所21个,共拥有国家和省级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24家,其中国家级28家。

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08年,中央驻豫科研单位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10项,横向协作、技术服务等项目305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成果35项,省部级奖励成果251项,授权专利190项。项目涉及农业、电子信息、煤化工和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开采与制造、特殊材料等河南省重要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承担完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棉花杂交种—中棉所29选育及推广应用”项目,解决了棉花杂种一代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其总体选育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所培育的“中棉所29”,是国内第一个大规模利用杂种一代的杂交棉品种,也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杂交抗虫棉品种,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品种,也是目前国内推广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经济效益最显著的抗虫杂交棉品种。2001年至2007年,我省取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共有55项,其中属于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有10项,占17.9%;取得的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共有47项,其中属于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有11项,占23.4%。

2.高校与科研院合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完成国家下达科研任务的同时,也为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河南省高校与科 研院积极合作在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领域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进一步提高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浚县农科所等省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研发完成了7套小麦、夏玉米持续高产稳产的集成技术体系,制定行业技术标准4项,培育新品种12个,形成了具有河南区域特点的技术体系;创造了15亩连片小麦平均亩产717.2公斤、夏玉米平均亩产1006.85公斤和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628.3公斤的超高产记录,亩均增收节支128.3元,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

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矿山机械工程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合作的863计划“基于虚拟设计制造技术的大型矿井提升装备开发”课题,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大大缩短了大型矿井提升设备产品研制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标志着我国已具备设计制造年产600万吨以上矿井配套的大型矿井提升设备的能力,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仅设备制造企业已累计新增产值5.08亿元,新增利税1.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国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所承担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焦作广播电视塔建设工程的金属结构及机电产品的设计、监造、监理和质量监督检验等工作,保证了工程的质量。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偏心铰弧门及其液压启闭机设备(中信重机和河科大合作)”,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将偏心铰弧门运用到高含沙水流的高水头泄水建筑物上,首次实现了对偏心铰弧门的计算机远程监控,首次将气囊式蓄能器应用于补泄保压系统。目前,该技术设备已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中应用了10多套,累计安全运行10000小时以上,确保了该水利枢纽安全、高效地控制多泥沙、高水头水流。郑州机械研究所、洛阳拖拉机研究所等组建了CAD应用工程研究基地,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CAD/CIMS应用中介服务体系,使163家示范企业库存资金占用率从实施前的32.8%降低到23.46%,新产品贡献率从实施前的20%提高到38%,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45%,为河南“十五”期间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高校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优化河南省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扩大科技资源的服务范围,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性作用,高校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着力打造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等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

截至2008年底,河南省共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39个,高校重点学科开放重点实验室31个,高校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大部分都是高校与科研所合作建设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依托在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或以实验室固定人员为主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0多项;累计推广成果120多项,新增经济效益70多亿元。河南省优先支持省百户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联合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2008年底,河南省已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2家,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

为了提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科技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河南省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高校与科研所等单位合作建成河南省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目前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在网1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有5072台(套),其中科研机构有1268台(套),占全部的25%;高校有1371台(套),占27.03%;大型企业等单位有2433台(套),占47.97%。

为推进河南省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2008年3月13日由河南省科技情报(信息)机构、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自愿组成的一个非独立法人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河南省科技图书文献中心(HNSTL)。

总之,省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以制造业信息化为契机,整合我省人才、技术、科技平台等资源,组建了多家技术服务中心,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多项工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二)当前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层次低、规模小、范围窄

尽管我省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联合承担的高级别项目少,对行业的关键性、前瞻性的技术研发不足,项目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限,高级别成果大多是我省科研院所与省外重点高校联合完成,合作范围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方面,基础理论和人文社科较少。2.地域局限明显

目前河南省高校主要集中在郑州,科研院所集中在郑州和洛阳两市,由于缺乏有效组织和必要的信息沟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主要局限在本地单位之间,大大限制了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跨区域的学研合作在河南省较少。

3.交流平台缺乏

当前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大多由私人关系维系,缺乏交流平台,沟通渠道不畅,造成合作不够紧密,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期合作,项目的后期服务、进一步扩展和延伸不足,阻碍了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和交流流于形式

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人才共享机制流于表面。高校的“共享院士”、“特聘教授”、“兼职博导”等人才共享手段“荣誉化”、“形式化”,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机制。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并不可能介入学校的实质工作,形同虚设,打击了合作单位的积极性。科研院所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人才培养功能弱化,参与研究生、本科生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动力不足。

三、制约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因素分析

(一)观念障碍

河南省地处中原,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高校和科研院所容易各自为阵,往往通过各自学术团队或科技攻关小组的努力,完成一定的科技成果或实现科技创新,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走出去”、“请进来”的意识相对较弱,导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人员交流和流动不够,大大制约了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高校与科研院所在价值取向上不一致,高校注重追求学术成果,对合作的经济效益往往重视不够;而企业化运作的科研院所通常又过分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对研究开发的长期性投入认识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是短期和临时性的,难以建立稳固、持续的长期合作关系。

(二)体制障碍

高校与科研院所隶属关系不同、军民分割的体制性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某些方面甚至还有强化趋势,科研评价与科技创新内在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尚未根本改变,致使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合作渠道不畅;由于体制不够完善,合作过程中存在知识产权的归属、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纠纷,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三)政策环境因素

河南省针对产学研合作,尤其是学研合作的配套政策、措施非常少,政府部门引导、规划和协调能力较弱,因此在学研合作过程中多以自发合作形式进行,多以项目合作形式为主,导致合作数量少、层次低,合作面窄的现状。在社会科学的学研合作方面,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当前的政策是影响合作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职称晋升时对论文成果必须是独著的苛刻要求,限制了合作的积极性。

(四)客观因素

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省高校数量少,层次较低,科研能力较弱,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匮乏,而在我省的国家级科研院所较多,层次高,科研创新能力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层次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基础薄弱,科研院所对高校的科研能力认识不足,在合作时往往把眼光瞄向省外重点高校,导致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数量少、范围窄。例如,洛阳拥有14家国家级科研院所,科研能力较强,科研项目较多,但洛阳高校数量太少,科研创新能力也不强,多数老师仍局限于传授知识的层次,科研院所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往往把目光投向省外的重点院校。

四、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贯彻中共中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围绕我省“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河南高校和科研院所合 作,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拓展合作层次,提升合作水平,提高合作效果,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河南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实现“以合作促创新、以合作促发展”,提升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为龙头的高校和以郑州机械设计研究所、核工业第五研究设计院、轴研科技、拖拉机研究所、矿山机械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四、第十设计研究院、中色科技等为核心的国家级研究院所,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多领域的合作,整合河南省科技资源,实现河南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提升河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河南省创新能力处于国内领先的行列,为建设“创新型河南”,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

五、发达国家国际经验借鉴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典型:法国

1.法国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方式

法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科技强国之一,法国政府非常注重利用各方面的研究力量,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因此,大学、政府研究机构以及工业部门的合作得到各方普遍重视,尤其是大学和科研中心的合作经过多年的运作,已取得很大成效,他们的一些合作模式和具体实施措施对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合作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法国大学与政府研究机构的科研侧重点、承担的任务以及在科研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同,但他们的工作却有很人的互补性。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灭,特别是在人力、物力和财产有限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更加有效地发挥科研优势和更好地培养人才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法国的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都非常重视两者的合作,它们始终坚持“相辅相成,长期合作”方针,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很有特色的台作模式。它们 8 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以法国大学与科研中心的合作为例,它们有很长的合作历史和良好的合作基础。特别是1966年合作创建“协作研究单位”后,关系更为密切。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科研中心1350个实验室中,有940个是与大学协办的。1995年,他们的合作又有了重大的举措,即由高等教育部、大学和科研中心签订为期4年的合作协议,由签约三方共同确定科研计划,并匹配所需的经费。这使得各方为了共同的学术目标,将各自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以支持具有国际水平、需要大量投入的研究课题。

大学和科研中心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协作研究单位和混台(联合)研究 单位。协作研究单位是大学下属的研究单位,其中部分课题与科研中心的研究工作有关,科研中心通过协作方式,向协作研究单位提供人力和物力,协作研究单位则参加符合科研中心优先发展政策的研究工作。一般而言,设备精良、研究水平高,具有学术竞争力,又与科研中心的研发方向一致的大学实验室才有可能与 科研中心以协作研究单位形式合作,这种合作方式对大学充分发挥科研力量、培养人才、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给科研中心注入了新的活力。混台(联合)研究单位的合作模式与协作研究单位不同。混台(联合)研究单位的整个研究工作都纳入科研中心的发展政策轨道:双方共同提供经费、人员和后勤等方面的支持,并对混台(联合)研究单位共同行使学术和管理权,混台(联合)研究 单位的研究工作还必须接受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的检查。协作研究单位和混台(联合)研究单位的主要区别是:协作研究单位是大学部分参与科研中心的工作,科研中心不参与协作研究单位的学术领导,只是根据研究目标来决定其参与程度,混台(联合)研究单位的合作比较紧密,大学和科研中心在制定经费计划、确定研究人员名单、提供资金、设备等方面都负有共同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混合(联合)研究单位的研究工作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能经得起“科研会”的检查。

这样的合作模式,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优越性:一是有利于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政策得到充分体现和有机的结合,并与政府制定的全国科研政策相协调;二是使各自拥有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更加合理地配置和利用,以发挥更大的效益;三是增加透明度,加强各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四是共同承担 9 科研风险,集思广益,把科研风险降低到最大程度;五是通过优势互补,提高研究效率和增强科研活力。因此,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促进了仪器设备、文献资料等资源共享,而且还促动大量教师从事研究工作,同时,经大学注册的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也可以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并可以指导研究生。

2.法国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正在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尽管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每年在增长,但高校在高质量地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仍然是经费不足问题。设备的更新换代、人员的培训和交流、实验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实验材料的购置等方面都由于经费短缺而无法保证。而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和完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田此,在科学研究资金的投入上,政府的投资强度不可能一下子有很大的增强。强调高校与国家科研院所的合作,可以借助科研院所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好的研究工作基础和快速直接的科技信息等实验条件,共同开展科研活动。这可以在国家科研财力和物力投入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同家科研院所和大学现有的科研力量和各自的研究优势,也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研究课题的的重复。对照法国高校与国家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我们是否也可以采用比现有的合作形式更紧密和稳定的合作模式,即这种合作应该是单位之间以协定或其它形式固定下来的,有一个长期的合作目标、具体的合作计划和实施办法,并制定工作绩效考核指标,而不仅仅是申请者的一种个人短期行为。

第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也必须强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式趋于“二元化”,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科技活动两种不同的方式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而科技活动已逐渐成为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个趋势反应了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尽快进行创新活动。高校还承担博士生和硕士生两个人才层次的培养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让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研活动,显然,按高校现有的科研条件,要向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全面开放实验室和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科研工作是不现实的,所以,这里是否可以借鉴法国的做法,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的培养上可以有统一的规划和目标。比如,科研院所的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更具优势的大学里完成他们的基础课学习任务。而

大学的学生可以在科研院所进行部分、甚至全部的科研工作。合作双方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科研资源。这无论对大学,还是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

第三,我国的大学,即使是名牌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仍然很大,最突出地表现在原创性成果、教师质量、科研经费和国际化方而,特别是诺贝尔奖、《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科研经费、博士教师比例等指标上,还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才能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在诸多的赶超指标中,大学在世界科技界的学术地位和科研经济是重中之重。说到底,就是科研水平的竞争和赶超,为此,大学除挖掘自身的潜力外,更应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国家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这也是一条在目前中国国情下提高科技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可以联合组成结构合理的研究小组,共同承担国家级大项目;联合参与国际合作的大课题,这有助于双方充分交流学术思想,开阔思路,在科学研究活动和学术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的方式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既可以以签订中长期协议的方式全方位合作,也可以联合培养研究生,互相接受访问学者、共同举办国际高层次学术会议等模式。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国际经验

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产学研合作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推动 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最强大的推动力量。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美国

产学研合作思想萌芽并产生于美国。早在1862年颁布的《莫里尔法案》(Morrill Land Grant Act),就使得以社会服务为己任的赠地学院得到迅速发展,这些学院致力于发展与美国社会经济需要的农业机械学院,并为美国工业界培养 技术人才和为工业界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了美国的技术创新,为美国经济发展 注入活力。同时,扩大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使高等教育职能向现实社会和 资源开发的方向延伸,提高了国家教育的总体质量。20世纪初,威斯康辛大学 校长范海斯教授提出大学具有两项重大的新使命:帮助州政府在全州各个领域 开展和推广函授教育,以帮助本州公民发展经济。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威斯康辛大学推进学校向社会敞开合作联系的大门,把整个州作为大学校园,并不断扩展其服务本州的职能,使它在畜牧科学、生物科学和细菌科学等学科 方面迅速处于全美领先地位。“威斯康辛思想”及其实施计划使得根据《莫里尔

法案》创办的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二战中,高校和科研机构根据需要进入军事研究领域,MIT设立辐射实验室,与军工企业合作从事雷达研究;芝加哥大学设立金属实验室,进行原子裂变研究;最著名的是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使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产学研合作不仅对和平时期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对战争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战后,斯坦福大学工程学学院院长特曼(Frederick Terman)首先提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开展合作的创意,并亲自培养了第一代实现这一构想的学生,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了在产学研合作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硅谷模式”。大学成为知识经济工业的重地,学术界与产业界要产生伙伴关系,成为社会的“服务站”。通过产学研合作在高新技术成果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现在除了声誉盛满的美国硅谷模式之外,由政府组建的北卡罗来纳州“三角园区”、企业组建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园区等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知识经济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总的来讲,美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与大学合作。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自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多个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计划,其宗旨是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国家工业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资助有一定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鼓励大学与产业界联合申请基金项目,并对由企业介入投资开发产品的项目实行重点资助。

(2)企业资助大学搞科研。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通过向大学提供资金援助(包括非专项科研补贴、捐款、现金赠予等)和以赠予或收取费用等方式向大学转让科研设备,或在大学设立由企业支付薪金的教学或研究职位,以同大学建立永久合作,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打下基础。

(3)大学参加企业科研。具体形式有:大学教授去公司咨询、授课或做学术报告;大学研究人员到企业临时参加课题研究;企业到大学校园中公开招募学生从事一些课题的研究;公司科研人员到大学进修并取得学位等。

(4)科技园与创新中心。美国成功的科技园都是以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为依托并利用大学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创建高科技园区并发挥高新技术的辐射作用。

2.英国

英国有着强大的科学基础和软弱的技术产业化能力,属于典型的“欧盟创新困境”(所谓欧盟创新困境是指欧盟国家在顶尖的科学产出上起到了引领全球的作用,但是,在将这种能力转化为财富创造的创新能力上却滞后于全球)。与其它国家相比,英国企业与大学的合作比较少。英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用消减教育经费的办法迫使大学与工商业之间开展合作关系,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此外,英国政府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英国的产学研合作,如制定专门的产学研合作计划、构筑区域技术交流网络、促进大学向企业的知识转移等,这些措施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1986年,由英国政府12个部门及各研究理事会参与和支持的“联系计划”,主要资助核心科技创新研究(政府资助50%);研究成果产品化研究(政府资助75%);产品开发研究(政府资助25%)3个方面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要求至少有一个科研单位和一家企业共同请,由企业自己出资资助一部分,政府配套资助一部分。政府通过“联系计划”有效促进了研究机构和产业界开展商业化前的开发工作。1997年开始,由民间组织推动的法拉第伙伴计划旨在建立由多个大学、独立研究机构、制造业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组成的协作集团。行业法拉第联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到2003年,英国已建有24个法拉第伙伴组织,涉及51个大学的专业系所、27个研究机构、25个中介组织和2000家不同规模的企业。英国政府对这24个研究中心的核心研究和基础设施已经提供了5200万英镑资助,英国贸工部和其他部门对每个联盟每年最大投入40万英镑。伦敦技术网络是政府构建区域技术交流网络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成功例子。伦敦技术网络于2001年由英国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资助,将世界各地的公司与伦敦各个大学的技术专家联系起来,其目的是要在伦敦地区构筑一个区域技术交流网络,以帮助技术密集型企业更有效、更迅速地从大学的科研创新中获得技术和知识。英国政府专门出台了知识转移伙伴计划,设立了知识转移基金,并在各大学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以支持大学科研成果的转移工作。英国尽管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然而也存在一些重大的教训。2003年,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兰伯特领导的一个小组对英国的产学研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著名的《兰伯特评论》。该报告发现,英国现行的一些做法对产学研合作不利,应加以改正。这些做法包括:没有充分提高企业对大学知识的需求,大学把 13 重点放在创办公司而非专利许可上,大学对知识产权的定价太高,政府对某些大学的研究资助过于集中。

3.日本

日本是后进国家中通过提高本国企业创新能力,赶超先进的工业化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与科技先进国家的少数国家之一。日本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重视产学研合作。这一时期,日本产学研合作主要由半官方的行业组织推动。1955年,由日本政府和财界共同推动成立的民间组织“日本生产性本部”就内设了产学协作委员会。1959年,经济同友会提出设立促进“产学协作中心”。1961年,经团联和日经联联合制定了“促进产学协作综合对策”,并投资建立了“产学协作中心”。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日本战后经济复兴时期,企业急需大批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因此,这时期的产学研合作主要以产学合作为主,重点培育产业人才。1956年,通产省产业合作化委员会向政府提交了“产学教育制度”咨询报告并得到正式批准。1958年,文部省设立了委托研究制度,鼓励企业以合同形式委托大学或国立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开发。在大学建立“接受委托研究员制度”,为企业培养高级研究人才。1960年,池田内阁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提出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教育培训问题。他指出,为提供足够的教员和指导人员,应大力加强与民间技术人员和熟练专门人才之间的协作体制,以加强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联系。为此,许多大学由此设立了与产业相关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己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大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新的竞争环境,支持日本产学研合作一直被政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制度与机构建设。1981年,日本科技厅和通产省确立了产学官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1982年,为促进学术研究与社会的结合,日本学术振兴会成立了“综合研究联络会议”和“研究开发专业委员会”。1983年,文部省建立了“国立学校与民间企业等的共同研究制度”,还在学术国际局设置“研究协作室”,促进产业界与大学的合作。1986年,日本制定了《研究交流促进法》,鼓励国立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到企业参加共同研究,国立研究机构的设施向企业研究人员开放。在《科技政策大纲》中强调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措施,建立了“官民特定共同研究制度”。1987年,文部省在神户大学、富山大学和熊本大学设立了三个地区共同研究中心。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进一步加大了产学官合 14 作力度。1996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把产学官合作作为基本国策。1998年制定《大学等技术转让促进法》,2000年制定《产业技术力强化法》,在大学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加快尖端科技领域产学合作新制度,鼓励企业长期委托国立公立大学进行研究开发。2001年起每年召开产学官合作负责人会议和产学官合作促进会议。2002年制定了《产学官合作促进税制》。重大产业研究开发计划采取产学研合作的实施机制。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导材料、纳米技术等研究开发计划,都是政府组织,企业牵头,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参加实施。1988年通 产省、科技厅和文部省共同组织88家企业和数十所大学建立“国际超导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经济产业省2001年起实施的产业群推进计划建立了19个产业群,有4000多家企业和200多所大学参加。2002年文部省在12个地区建立了以大学和国立研究机构为中心,有风险企业参加的技术创新基地。政府积极鼓励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和中小企业事业团组织产学研合作。如中小企业事业团的研究开发项目由政府出资,项目必须由中小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联合申报,课题组也由中小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联合组成。近几年来,日本共同研究和委托研究项目数持续增长,特别是共同研究项目数大幅度增长,显示出日本产学研合作新的发展趋势。

总之,日本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合作。日本通过大学向社会开放、大学从民间企业招聘教师、民间企业科技人员到大学进修、民间企业聘请大学教师讲学、大学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大学教师到内地留学等形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和交流。

(2)共同研究。主要有两类研究形式:一是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和民间企业的研究人员就共同课题开展合作研究,将国立大学的研究能力和企业的技术能力结合起来;另一类是民间企业、大学和国家行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一起从事大型项目或跨学科领域的研究。

(3)教育捐赠的财会制度。有关教育捐赠的财务制度规定,受赠国立大学可以灵活使用这些捐赠,如开展研究活动、国际交流或用于学生的奖学金。此外,国立大学和其他大学可以共同利用一些机构将捐赠的资金开设讲座,创建新的研究部门。

4.德国

德国政府针对产学研合作问题专门制定了导向计划,该计划由联邦教育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共同制订具体的规划。设立了“工学交流中心”,德国高校80%的科研任务是大型企业委托的。

5.法国

法国政府1978年颁布了科研方向转向工业的法令,要求高校通过合作研究和转让科技成果,积极参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1985年在法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之下的尤里卡(Eureka)计划,把欧洲23个国家的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联系在一起。另外法国政府还制定政策法规,设立“资金"资助,促进产学研合作。

通过对发达国家产学研发展的历史梳理,我们发现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可 供我们借鉴的主要经验有:不断创造有利于产学研发展的舆论环境,提高全社 会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能,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全社会对产学研合作进行资金 投入,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中介机构被视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关键因 素,并且产学研合作中的中介机构内涵广泛,主要起着连接官产学资等各方合 作的作用,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合作中的交易成本。同时,各国产学研合 作实践也表明,产学研合作形式应向多样化发展,并且其合作重点集中在高新 技术领域。

六、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路径选择

(一)强化合作意识

一方面,部分科研院所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与高校合作的战略意义,对高校的科研能力认识不足,特别是对高校科研成果的价值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高校不少人认为搞基础研究、发表论文和专著才是做学问,轻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轻视横向合作,轻视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匮乏。因此,高校与科研院所都应当解放思想,改变观念、鼓励合作,同时,政府应积极宣传推介高校与科研院所成功合作范例,使教师与科研院所人员清楚合作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取长补短,加强合作意识培养。

(二)建立规范、有效的长效合作机制

1.形成以利益为纽带的动力机制

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最基本的动力源是双方能够优势互补,做到1+1>2,合作才能成为必然。高校与科研院所应基于这样的认识,以适应对方需求、争取给对方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作,同时充分挖掘合作的潜在利益。基于此,应打破高校与科研院所体制不同造成的障碍,建立灵活的政策调整机制,根据对方需要适当调整满足双方需要,同时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做到互惠互利。

2.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校及科研院所可设立合作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合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个人,在提升工资、晋升职称和年终考核评优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对于合作项目,在科研经费方面加以配套,鼓励科研人员合作的积极性。

3.完善规范的合作机制

具有长效机制的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在合作中规范法律、制度的约束。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双方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促使合作健康发展。

4.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评价,是保证合作成效的重要环节。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与之相应的评估方法,特别要重视合作项目的综合考察,做到自身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三)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和交流机制

1.恢复和完善合作培养研究生

近几年来,我省科研院所在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上,出现了逐步萎缩的趋势,这对其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也是对科研院所科研资源的浪费。与大学相比,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科研院所具有科研实力强、与实践结合紧密、师生比高的优势。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各单位的研究生招生总量较小,教育资源比较分散,缺乏大学特别是有研究生院的大学的一套规范的管理程序,缺少大学校园内的人文气氛的熏陶,跨专业的交流和合作也较少。建议国家级科研院所及主要高校联合招收研究生,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教学管理,理论教学主要在高校进行,论文阶段主要在科研院所进行,整合全省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

2.提升工程硕士点办学水平

在已有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下,重点结合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科研基地和项目对工程硕士进行培养,有针对性地为科研院所培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增强科研院所后备人才的储备能力和造血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对已有的我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工程硕士点给予更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

3.强化博士后工作站在合作中的作用

鼓励更多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高端科研人才,提高科研院所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研发优势,解决技术瓶颈和高端技术问题。

4.鼓励人才流动和交流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的流动,流动人员享受同级职称的同等待遇,同时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人员互相兼职,并提供相应待遇。通过人员流动和交流更加密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

5.组建联合创新团队

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科技创新团队,以科技创新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造就科技领军人物(中原学者、省特聘教授)为契机,以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为主体,围绕国家和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和单位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需要,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培育团队精神、凝聚优秀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产生原创性具有推广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四)完善合作平台建设

1.交流平台建设

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信息沟通不够,因此建设高效率的交流平台至关重要。建议:成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联谊会”等非官方组织,定期组织活动,加强沟通与交流,密切关系;官方可组织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 人组成的“战略联盟关系”组织,签订战略联盟协议,实现多方位全面合作。

2.科研平台建设

发挥我省大学园区各高校和其他有条件的科研院所的人才、设备优势,推动河南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加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行列,同时要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机制,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上述工作,建立更多的联合科研平台,提高研发效率。

3.服务平台建设

河南省现有科技信息网、大型设备仪器网和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但存在整体规划不强、资源开放程度低、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效率。应加强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主要学科带头人的紧密合作,融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成果、装备等资源,建立资源引入和共享机制。立足我省的科技、经济、资源现状,着眼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规划建设平台,把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作为平台的基础支撑和建设的长效机制。

(五)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针对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需要,研究制定专项政策和若干配套政策,围绕激励自主创新,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结合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和鼓励自主创新、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合作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力争使我省的科技政策法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更加高效、完备、系统和科学。

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构筑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机制,依法保护单位、个人在从事知识、技术创新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界定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权属。

(六)逐步提高高校应用研究能力,为合作创造条件

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形成教学、科研行列交织的矩阵式完整管理模式,为提高高校应用研究能力创造条件。

更多地独立或联合承担国家自科、社科基金、863计划、97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锻炼队伍,提高水平,同时积极向科研院所推介研究成果,提高自身服务能力。组建科研团队,摒弃本位主义,打破单位、部门和专业界限,责任明确,高质量、高水平完成项目。着力提升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的级别、科学研究的内涵和内容及影响力、社会服务的效果等,实现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的转变。

高校要面向社会需求解决问题,适时调整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瞄准国家未来的发展,站在科学研究前沿,深入行业、企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升学校的科研与服务水平,推动学科的交叉和新兴学科的不断兴起和发展。

(七)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但目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据统计,我国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0%-30%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成果不足5%。与发达国家近80%的转化率相距甚远。

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说明,转型升级是企业应对危机的最好办法,而促进高校院所的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提高我省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有关企业、高校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专项调查表明,企业认为在引进成果转化中首先需要的是技术、其次是人才,再次是资金。但是目前,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高校科研院所缺乏成果转化动力

由于现行的对高校科研院所的考核导向机制偏向于学术化,科技人员对成果转化缺乏动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企业追求新产品及其市场竞争力,高校院所专家关注论文发表、成果评奖等考核指标。在合作申报政府项目时,存在“三同”现象:“同舟共济报项目;同室操戈分经费;同床异梦做课题”。凡此种种,影响了政府科技投入的绩效。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存在偏差。在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考核奖励中主要依据是论文和项目成果数量,而忽视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出现了“重学术轻应用、重鉴定轻转化、重纵向课题轻横向课题”现象。科研人员注重做研究写论文,忽视了解企业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的需求,削弱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2.政府对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专项财政扶持资金

高校院所的专家往往在完成了项目、鉴定了成果、申请了专利、发表了论文后就不再关注成果的应用情况,而企业家往往希望成果一拿过来马上就可以转化为市场适销的产品。无论是高校科研院所还是企业,“二次开发”及成果转化环节都是最薄弱、最易受忽视、最不愿意投入的环节。而成果转化还往往伴随着风险。

3.企业的引进成果转化能力受到诸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制约 制约企业引进成果转化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技术成果转化投资成本过高、周期过长、风险过大。二是企业的技术人才缺乏。引进的技术往往需要进行消化再创新,调查表明,我省有近3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自身人才的储备不足是影响他们进行成果转化的内部制约因素之一。三是企业的信息获取不足。

制约企业成果转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科技成果本身成熟度不够。二是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供给方,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很多科研机构承担着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但是不负责成果的转化、运用和产业化。三是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作用还不明显。四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创新的不如模仿的。

4.部分科研人员项目选题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

由于对企业与市场缺乏深入的调研,许多专家申请项目往往缺乏对市场前景的预测及分析,与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所承担的科技项目常常无法与市场对接,形成的科研成果缺乏实用性,往往束之高阁而难以产业化。

5.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管理机构及中介机构缺乏

目前我省绝大部分高校院所都未建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社会上也缺乏专门从事技术转移转化的中介机构,因此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

就目前而言,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产业联合体型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从一开始就是基于特定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硅谷模式”与半导体工业密切相关。所以,涉足同一产业的企业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培育单位相互结合,形成共同利益联合体,便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在这种联合体中,企业起主导作用,提出实际需求和工艺要求,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所必需的经费和中试转化实验条件,将中试产品引向试制或批量生产阶段,并最终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高校和研究机 构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描述,为解决该问题而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并按工艺要求整理科技成果。该联合体一般具有长期合作的特征。同时,在这种合作模式中,结合各方往往在各自的领域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对其他结合方可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所以,这种结合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强强联合。

2.项目契约型合作模式。即用具体的项目将产学研各方结合在一起。项目的提出者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高校或研究机构。如果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分别与产学研各方的某些利益一致,就可在相关的方面形成局部的共同利益,进而形成以项目为纽带的契约结合。在这种合作中,企业仍然是合作的主体,因为它通常是研究开发经费的提供者和项目成果的最终使用者。但是这种合作关系一般随项目合同关系的建立而产生,随项目合同关系的解除而解除,所以这种主要适用于临时的、动态的产学研结合。

3.共建实体型合作模式。这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共同目标,将各自的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创造的财富共同分享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实体性合作创新组织模式。其特点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和销售服务紧密相联,技术创新成果适用性强,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短、收效快。这种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利于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创新关系,有利于将技术优势不断发展为规模经济优势,从而获得技术成果高效益回报。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因此我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企业的需求,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为此,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改变现行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导向,鼓励科技人员面向企业选题,重视成果转化与应用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需要进一步激发研究人员面向企业,提高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逐步改变现行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把项目绩效、成果及专利的转化率、转移转化及推广应用收益列入考核的重要指标。

2.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或成果转化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推行专家奖金与技术转化成果推广的收入挂钩制度 日本于1999年颁布《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该法的核心内容是鼓励大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美国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学除科研处(研究服务办公室)外,都另设由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的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并通过美国大学技术管理联合会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联系。1979年,美国大学技术管理联合会成员仅有113个,而现在已超过32OO个,遍布全美有实力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学。这些转化机构的主要工作包括:(1)专利营销。以专利营销促进专利保护,通过签订协议保护教师的发明权。(2)提供法律和中介服务。不仅联系知识产权公司或事务所,解决法律问题,帮助科技成果转让,而且还凭借法律、技术和经济管理背景,对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参与专利营销和专利许可等方面的谈判。(3)合理分成,依法运行。在分配专利技术转让所得收入时,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和积极性。(4)建立支持转化的配套制度。

3.建议财政设立“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或“科技帮扶企业转型促调”专项资金,以鼓励产学研紧密合作

支持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降低企业的成果转化风险,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对企业购买国内外专利、应用新技术进行成果转化的给予奖励、补助、贴息或风险补偿,提供优惠贷款及风险投资。科研人员申报财政支持的项目经费结余鼓励优先用于成果转化,并允许失败。积极鼓励申报有市场前景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4.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的无缝对接

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合作帮扶活动,帮助企业共克难题。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及产学研联盟,为企业提供技术及人才支撑,鼓励从事应用研究的专家从企业找课题。

参考文献

[1]杨晓丽.厦门市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D].2009,4 [2]张锐,胡春艳.浅析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及成效---以广东省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9(5)

[3]隋立祖,周敏.“逐利”与“求名”:产学研合作中的目标差异和利润分成[J].世界经济文汇,2011(1)

[4]李元元.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11(2)[5]谭鸿鑫.国际产学研合作经验介绍[J].中国科技产业,2011(1)

[6]张菊.法国高校与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及对中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

[7]庞青山.主要发达国家大学与政府研究机构的互动与合作[J].比较教育研究,2008(3)

[8]裴旭,张少华.基于“校所结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

[9]霍妍.产学研合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10]陈培樗.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11]杜鹃.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12]张媛.产学研合作比较与评价研究[D].2008 [13]王迪.国外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8)[14]崔旭,王宝红.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实证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5]崔旭,邢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制约因素研究——基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6)[16]曹受金,徐庆军,朱玉林,陈学军.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7]王璐瑜.对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关问题的分析[J].管理学家,2010(6)[18]游佳丹,黄金发.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2)[19]崔旭,邵力军.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稳定性关系研究[J].创新,2009(12)[20]刘军,郁治.首都高校与地方产学研全方位合作模式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9(7)[21]王艳秋,周立雪,金万祥.江苏高职不同发展阶段产学研工作的现状与定位 [J].科教文汇,2009(18)[22]张花.校企合作路径探析——基于优化大学的发展的视角[J].中外教育研究,2009(1)

附件:

河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调查问卷

说明:

1.本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我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中的现状和问题, 不涉及被调查单位的商业秘密

2.对于问卷中的选择题,如有多个选项可选取,请按选项的重要性依次排列,如您认为答案不在提供的选项内,请在最后一道空白项中补上。

调查内容:

1.被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 所有制形式: 所在行业: 单位所在地: 成立时间: 现有规模: 2.你单位参加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基本情况

合作单位名称: 合作时间: 主要合作项目简介:

3.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在你单位中的受重视程度()

A.非常重视 B.比较重视 C.一般重视 D.不太重视 4.你单位通过何种途径和合作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的()

A.中介机构(名称_______)B.自己联系 C.对方主动联系 D.政府牵引 E.熟人介绍

5.促成你单位参加合作的主要动力因素有()

A.发展需要 B.生存压力 C.已有合作关系 D.培养人才 E.提高知名度 F.政府的政策 G.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 H.节约成本 I.其他()6.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你单位最关心的问题是()

A.有很好的互补条件 B.有很好的信誉 C.有可以信赖的人员负责 D.合理的权益分配 F.科研能力 G.政府推动 7.在合作过程中、你单位最关心的问题是()

A.市场需要 B.合作方的技术能力 C.技术的先进 D.技术的成熟度 E.对方人员素质 8.你单位认为影响双方合作的主要因素有()

A.权益分配不当 B.人际关系不协调 C.技术不够成熟 D.决策管理协调不够

9.你单位在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中、采取的主要合作模式是()A.技术转让 B.委托开发 C.合作开发 D.人才交流 E.人才培训 F.共建研究开发机构 G.共建联营企业

H.共同组织重大项目的招标或重大技术的引进 I.信息交流和疑难咨询 10.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中利益分配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A.经营绩效 B.预期绩效 C.项目投资规模 D.技术风险 E.技术新颖程度 F.双方投入的财力、物力和时间.11.你单位在合作中利益分配的方式,主要有()A.一次总付 B.分期支付 C.提成支付 D.按股分红 F.其它 12.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产生的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的产权分配中:科研院所享有(),高校享有(),双方共享()。

A.专利申请权 B.专利权 C.专利实施权 D.技术转让权 E.技术免费使用权 F.论文发表权 G.论文署名权 13.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中的主要风险有()

A.技术风险 B.市场风险 C.财务风险 D.政策风险 14.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创新中的风险是如何分摊和进行补偿()

A.根据双方投入资源的价值,确定风险损失的多少 B.根据合作双方风险分摊的比例,确定收益分比例 C.政府对合作创新风险进行适当的风险补偿 D.保险公司对提供合作创新项目保险

15.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资金主要来源,有()A.科研院所的自有资金 B.银行贷款 C.政府专项资金 D.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出资

16.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时,主要考虑()

A.自主开发 B.与省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 C.与省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 D.与国内其他企业合作

E.从国内引进 F.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 G.购买国内研究机构为己所用 H.与国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

17.你单位对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前景是()

A.非常乐观 B.比较乐观 C.不乐观.在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中、是否存在下列以人才为对象的合作()A.人才交流 B.人才培训 C.在高校设立的奖学金 D.委托高校办各种专门培训班 E.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F.联合办教育

19.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中、涉及到合作各方的资产重组有()

A.没有涉及到 B.和科研单位共建企业技术中心 C.共建研发机构 D.共建联营企业

20.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对你单位产生的主要成效有()

A.可观的经济利益 B.提高了研究开发能力 C.和企业建立了联系 D.提高了单位的知名度 21.促成你单位参加合作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优势互补 B.经济效益 C.人员培训 D.政府的政策

下载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的重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的重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科研院所、医院并入高校(年终总结)(5篇)

    2013年科研院所、医院并入高校(年终总结)一、并入本科: 1安徽巢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安医大直属附院 2安徽省政府同意宣城地区医院移交皖南医学院 3北京市潮白河骨伤科医院......

    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成都市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交易补贴实施细则(暂行)

    成都市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交易补贴实施细则(暂行) 2012-1-4 第一条为推动在蓉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市企业开展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按照《关于贯彻落实重要举措......

    珍惜资源的重要性(精选五篇)

    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我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到平均数的1/4,600多个城市里有400多个供水不足,但我们珍惜水了吗? 农业是水资源的用水大户,也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

    促高新产业发展 高校与科研院所作用远未发挥

    促高新产业发展 高校与科研院所作用远未发挥 来源: 南方日报高校与科研院所一直以来是科研的主力,然而近年来形势有所变化。从研发经费、人力到成果的转化,我省企业渐渐地成了......

    厦门市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人才量化评鉴办法(试行)

    厦门市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人才量化评鉴办法(试行)第一条 引进的重点人才是我市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发展,完善我市的人才评价体系,集......

    浅谈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浅谈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新形势下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对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培养一支"强优型"学生干部队伍是每一位从事学......

    戏曲进入高校的重要性

    谈戏曲进入高校艺术课堂的重要性 戏曲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