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1化学第六章《燃料与燃烧》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6.1、1《燃烧与灭火》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常见灭火事例的分析,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蜡烛熄灭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会火灾自救与逃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认识火的双面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会珍爱生命,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认识燃烧的条件,懂得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四、教学用具:仪器:木条、石块、煤炭、500ml烧杯一只、玻璃导管、薄铜片(或铝片)、小刀、镊子、集气瓶、橡胶管、火柴、酒精灯、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药品:双氧水、二氧化锰、凉水、蜡烛两支、白磷、红磷、热水(60 ℃以上)。
五、教学过程
【课前引入】同学们能举几个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燃烧的例子吗?(钻燧取火、做饭、取暖、烧水、火箭发射;还有反面的火灾、森林大火、炸弹爆炸等)燃烧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很大的影响,但从化学角度来看都是一样的,燃烧是有利还是有害,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加以控制。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有关燃烧和灭火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
【板书】§6.1 燃烧与灭火
【活动探究,求索知新】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刚才所举的燃烧的例子,思考燃烧特征是什么?并尝试自己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小结】 归纳:燃烧的定义、特征
【板书】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提出问题】 刚才我们讨论了燃烧的利弊,首先燃烧有造福人类的一面,要利用燃烧,我们就要研究燃烧的条件。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 学生热烈讨论,并作出猜想。
【设置悬念,布置任务】 师:你们的猜想你否正确呢?我们的假设需要利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方法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在我们一起来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演示实验】
(实验一)步骤是用镊子分别夹取木条和石块,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二)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只罩上一个烧杯,观察现象。
(实验三)取木条和煤块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现象。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木材是250~330,无烟煤是700~750。
【提问】(1)分析各实验现象的原因?
(2)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并对每一个实验展开讨论,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思考并回答。
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本身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
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改进实验,深入探索】提问:燃烧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否缺一不可?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改进后的步骤:(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观察现象。
请同学们猜想可能的实验现象,实验完毕后,分组提出几个有意义的问题: 例如:(1)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氧气后却燃烧了?
回答:(1)铜板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三个条件,铜板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板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2)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助燃物(氧气)。
(3)氧气是助燃物,通入氧气后就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小结并板书】
燃烧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着火点:(1)定义:着火点是使物质能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2)特征: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同的物质着火点不同。
【强调】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
【过渡】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们也会因为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灾难。2011年全国共接报火灾125402起,死亡1106人,受伤572人,直接财产损失18.8亿元。20万就能建一所希望小学,那这些损失可以建近1000所。这就告诉我们,一定得提高警惕,掌握灭火的原理。提问:根据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我们应怎样灭火呢?
反推理解知新,得出结论:破坏燃烧条件之一即可灭火!
【师生互动,一显身手】 场景:教师给出指定的器材,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随后,交流,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提问:在刚才这些灭火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可行? 学生学以致用,灭火成功。学生1:用水浇灭 学生2:用嘴吹灭 学生3:用湿布盖灭 学生4:用剪刀剪掉蜡烛的灯芯 学生5:用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灭火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
【归纳原理,防火自救】 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板书】 1.清除可燃物或者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助燃物(空气、氧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假设在各种场合(商场、教室、家里、宿舍、电影院、网吧)下,万一发生火灾时,你应采取什么措施?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的方案是多种多样,甚至有错误的。但没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对不同的方案共同讨论、评判,达成共识,得出较科学的方案。)多媒
体播放课件:火灾现场逃生的动画。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综合运用于自身生活中,教导学生珍爱生命。
【消防安全,防患未然】 利用多媒体、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
1、泡沫灭火器:
2、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贵重物品、档案资料、仪器仪表、600V以下电气设备及油类物质起火。
3、干粉灭火器: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判断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的现象。②氧化反应都会引起燃烧。③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为什么酒精灯用火柴就可点燃,而煤却不能呢?
3、用扇子扇煤炉火时,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烛火时,为什么一扇就灭?
4、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说明理由。①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②邻居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子而发生火灾。③由于电线短路而发生火灾。
【课外作业】
1、请你以“生活中的燃烧”、“科学用火”、“燃烧对人类的影响”、“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安全防火灭火”为主题,设计一份手抄报。
2、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3.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4.着火点:(1)定义:
(2)特征: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空气
3.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第二篇: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教学的探究过程。
【学习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预习导学】
1.想一想:你能回忆起曾经见到的燃烧实例和现象吗?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如 用来煮
饭用的煤炉火、_。
其中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燃烧实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燃烧是一种的的化学反应。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
(2)可燃物要与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
3.议一议: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要。优点:燃烧得,放出的热
量。不完全燃烧带来的弊端有:燃烧,放热,生成________和小的等物质。
【课堂学习研讨】
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一、燃烧的条件:
结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变化。
思考:(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
(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
(3)、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作物质的着火点。同学们实验探究,然后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思考: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既可呢?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演示实验:蜡烛的不完全燃烧。(引出可燃物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但燃烧时,氧气的充足和不充足,可燃物的燃烧情况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以碳燃烧为例:
完全燃烧 :氧气充足、燃烧快,放出的热量多;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燃烧慢,放出的热量少
2、一氧化碳气体是家庭所使用的煤气的主要成分。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化学性质:可燃性,毒性。
3、一氧化碳的毒性介绍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毒性是化学性质)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该马上打开门窗,切记不能打开电灯、排风扇等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的尾气、煤气泄漏等。启示:我们要认识到燃料的完全燃烧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讨论】
1、万一发生火灾,你应采取什么措施?多媒体播放课件:火灾现场逃生的视频。
2、火灾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1)如果我们的住房着火,是否要打开所有的门窗,为什么?
(2)从火灾中逃生时,常用湿手巾捂住鼻子和嘴,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3、补充演示实验:
白磷和红磷的自燃的实验。(先简介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白烟;而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起来。白磷的着火点:40℃左右;红磷的着火点:240℃左右
实验结果:铜片上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
开水中的白磷;将氧气通入杯底的白磷。思考:请学生分析实验,针对燃烧的三个条件,逐个分析。
【总结归纳】
谈一谈本节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课堂达标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能燃烧
B、凡有发光、发热现象产生的都是燃烧
C、不是所有的物质与氧气接触,且提供足够的热量都会燃烧
D、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都能产生燃烧现象
2、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的是()
A、可燃物本身是不是易燃物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周围氧气的浓度D、可燃物与空气接触面积
4、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汽油燃烧,轮胎爆炸B、湿衣服晾干,酒精挥发
D、铁制成锅,在晾干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6月中旬以来,俄罗斯中部地区和伏尔加河岸流域,出现罕见的炎热天气,白天最高气温高达40摄氏度。俄卫生与社会发展部部长戈利科娃8月5日表示,据最新统计数据,俄罗斯境内的火灾共造成50人死亡,458人受伤。由于大面积干旱,防火形势极其严峻。目前共有1900多栋房屋被烧毁,3000多人无家可归。
(1)、燃烧的条件:、、。
(2)当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老化短路而发生火灾。
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着火。
④档案室、图书室失火。__________
⑤大片森林发生火灾。_____
【课后思考作业】:
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的危害,以下物品: ① 蔗糖 ② 酒精 ③ 烟花鞭炮 ④ 汽油、煤油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它可以和冷水直接反
应生成氢气,但是它与煤油不会发生反应,把一小
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如图
a可以看到钠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
放出的热量使钠溶化成小球,甚至会使钠和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如果在上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先
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以看到金属钠悬浮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如图b)同样与水发生剧烈反应,但是不发生燃烧。
(1)在a实验中钠和氢气燃烧是因为;
(2)在b实验中钠与水反应,但却不燃烧,这是因为。
第三篇: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2012年 12月 5日星期三第一节课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郑秀侠单位:枣庄市第三十五中学
课题:第五单元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内容和学情分析:
1.学生在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中,通过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对燃烧现象和它燃烧产物有一定的认识。
2.在第四单元第三节《氧气》学习中,通过炭在空气和氧气燃烧、铁丝在氧气燃烧及石蜡燃烧,让学生理解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但对燃烧的条件没有深入的学习探究。
3.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现象很熟悉,火的认识不足。不能从正反两面认识。对生活观察力不强,导致对燃烧与灭火的经验上认识有偏差。
学习建议:
1.2.。
3.。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的概念。
2.能从化学角度分析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3.知道如何促进燃烧的方法
4.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从化学角度分析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分析理解燃烧的条件。难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准备:多媒体;试管,酒精灯,滴管,坩埚钳,镊子,镁条,稀盐酸等。学习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学习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新闻报道视频比增加事实的可信度,磷的燃烧视频可减少对教室对污染。
四.学习用具:酒精灯,蒸发皿,水泥块,棉花球,石块,木块,烧杯,蒲扇,火柴,白磷。
多媒体
五.学习过程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通过对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对吸烟有害的视频和火灾场景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师的角色,老师能做的是纠偏、点评、释疑、总结。不足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展示、暴露出学生的不足。对发展学生能力和学生自主创新方面做得不足。
第四篇:公开课教案第四章 燃料 燃烧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公开课教案:第四章 燃料 燃烧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授课人:刘丽华
时间:2011年11月16日
九年级
(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和原因;
(3)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和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2)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
2.能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灭火的现象和原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烧杯、镊子、药匙、滤纸、酒精灯、铁架台、铜片、红磷、白磷、酒精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看到火,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才能使火造福于人类?(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
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的生活和过去学习中,你见过哪些燃烧的事例?
[交流讨论]
根据所举的事例,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由此得出燃烧的定义。
[教师引导]
燃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结合经验说说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设疑]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还是只要满足一个就可以?
[实验探究]
红磷与白磷的对比实验
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
[观察与思考] 烧不坏的手帕实验
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精的手帕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
的原因吗?
[设疑]
通过前面实验探究知道: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若缺一个条件就不能
燃烧。因此,当发生火灾时如何灭火?
[交流讨论]
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推知灭火的原理:
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到着火点以下。(三个条件满足一个就可以)
[课堂练习]
<全优测控>P66页第1题、P67第13、5题。
[课堂小结]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物质具有可燃性
隔离可燃物
2、与氧气充分接触
隔绝氧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可)
[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P94页第3、4题,<全优测控>相关练习。
第五篇:第六单元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起点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只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将学生已知的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通过对氢气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探究,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乙炔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条件的探究,知道控制燃烧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防火、灭火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分析 难点: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分析
教学准备:木条、A4纸、秒表、酒精灯、火柴、烧杯、坩埚钳、酒精、水 课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