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5 02:2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语文教学,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较、分析地进行阅读,这就是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的作用在于通过比较,看清读物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读物的理解和掌握。那么,怎样进行比较阅读,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谈点自己的浅见。

动态方面的比较。这种比较的主要特点是有意改变原文的走向,选择原文立意谋篇,选材剪裁,修辞用句等任何一点进行增删或置换,然后再与原文比较。通过比较,可以领悟出课文的内涵和精当的文笔。

更换词语与原文比较。如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中有“鱼翔浅底”,如果把“翔”字改为“游”字,效果会怎样?“翔”字本用在鸟方面,而今却用在鱼上,就把鱼的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描绘出来了,而“游”字却缺少了一些灵气。

又如一首无名氏的元曲《越调·天净沙》:“平沙细草斑,曲溪流水潺潺,寒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作者写“新雁”为什么不用“一行”而用“一声”?这首曲子运用白描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一声雁叫,给这幅寂静的大漠清秋图增添了无限活力。详略更换与原文进行比较。例如,鲁迅的小说《药》一文中,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写华家,暗线写夏家,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是为了突出老百姓的愚昧,拿革命者的鲜血作为药引子来治病,所以文章以华家为明线,写了买药、吃药、谈药以及药效。而夏家为暗线,主要是为了体现革命的不彻底,没有发动群众。群众不理解革命,所以略写。如果把这明暗两线换位,就不能体现出“药”的作用。就不能体现出作者写作的意图“治病救人”。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原文处理详略的精当,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文章安排详略之原则。

更换标题与原标题进行比较。标题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能够反映出文章的内容,标题凝练精警,珠玉生辉。它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是很大的。通过比较,对学生的阅读课文和立意构思有很大的帮助。如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改为《荷塘景色》,那么它们在选材上就有所不同。《荷塘月色》限定了它的时间,范围。而《荷塘景色》的范围就宽广得多。这种景色可以是月色,也可以是白天的景色,可以是雨中景色,也可以是晴天景色。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从比较重做出鉴别,在鉴别中确定取舍,从而悟出有关标题的一些道理。

动态比较的阅读方法可以是多方面的。除了动态比较阅读的方法,还可以进行阅读的静态比较。通过对一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现象以及内容或两篇以上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立意、遣词造句的特点以及文章表情达意的 多样和灵活性。

多篇求同比较。阅读教学中多篇求同比较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好地认识其规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林嗣环的《口技》同是描写精妙的艺术的名篇,对表演者的描写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1、巧妙运用环境气氛烘托主人公的高超技艺。《琵琶行》一开头写诗人江头送客,先描写了深秋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枫叶红花、萧瑟秋风。就在主客即将分别之际,倒映在江水中的一轮秋月映入诗人眼帘“别时茫茫江浸月”,素淡朦胧的月光倒映在江水之中,茫茫江月,溶溶月色无不弥漫作者离愁别绪,渲染出主客临别,相对无言的凄惨氛围。从而为琵琶声的惊人效果埋下伏笔。“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口技》开头就对环境气氛进行描写:“一桌、一椅、一扇、一尺”,“扶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交代出道具的简单和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很好地烘托出表演者技巧的高超。

2、都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主人公高超的技艺。琵琶女一出场已身手不凡,只“转轴拨弦三两声”,就“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乎平生不得志”,这是琵琶女的前奏曲,旋律低沉抑郁,气氛凝重,如泣如诉。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舞》和《六云》,作者抓住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性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美妙乐章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进而二者交错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用花底莺语和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一段从正面把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才能充分地描绘出来了,掩卷深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侧面描写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充分表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才能。口技表演者的出场,“抚尺一下”,便已“满座寂然,无敢哗者”,足见技艺的高超。作者对口技表演者表演的描写主要描摹了三个声响情景。第一个声响情景:一家四口人由睡到醒。“深巷犬吠”,“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画面逐渐清晰,声音由远到近,由微弱到喧闹,由单一到纷繁。口技表演循序渐进,变化多端,各种声音一时齐发,打破了深夜的静谧,达到了一个高潮。

第二个声响的情景:这家人再次入睡,丈夫的“齁声”并伴有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倒”声,妇人梦中的咳嗽,声音由大到小,由密到疏,由动到静。

第三个声响情景:从失火到救火的过程。“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大哭”。节奏突然加快,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由„„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口技表演达到了最高潮。

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是从侧面烘托表演者的高潮技艺。文章开头与结尾交代了道具的极其简单,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烘托表演者的高潮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都对表演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描绘。《琵琶行》一开篇就写诗人“浔阳江头夜送客”、“举杯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这无不弥漫着离愁别绪。突然之间,一曲美妙绝伦的琵琶声飘了过来,“忽闻水上琵琶声”,深深地吸引着主客人,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写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弹奏结束后,寂静的环境,诗人及周围的人深深地为那个巨大的震撼力所陶醉,全然沉浸在音乐美妙的旋律之中。音乐虽然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直浸入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的秋月也为音乐所打动。第二次演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尽显出音乐的感人力量。诗人感触万分,由琵琶女 的凄凉身世想到自己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伤人伤己,无法抑制自己,竟哭成泪人,这真是高山流水。

《口技》中抓住听众的反应来体现口技表演的效果。口技表演者“抚尺一下”,便已“满座寂然,无敢哗者”,表演过程中,“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充分体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这样比较之后,学生就会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单篇布局比较。根据一篇文章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进行比较,体味文学的魅力。如曹禺《雷雨》中的“哦”字,在周朴园口中表现了十三次,在鲁侍萍口中出现了八次。抓住这个“哦”字出现的情景进行分析比较,就可以体味出它们或鲜明或微妙的感情差别。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府相遇,周朴园听说鲁侍萍是找女儿的,就说:“那你走错屋子了”,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这一“哦”字表示掩饰: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这一“哦”字表现出周朴园的惊讶、疑问;周朴园说无锡是个好地方,鲁侍萍说:“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这又表现出舒缓回忆;谈起梅家一个年轻贤惠的小姐时,周朴园欲言又止,鲁侍萍说:“不敢说”。周朴园“哦”。这又表现出周朴园有点内疚;鲁侍萍“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哦?你说说看。”这表现出周朴园的疑问;当鲁侍萍说梅姑 娘抱着刚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河时,周朴园(苦痛)“哦!”这表现出他的痛苦;鲁侍萍说梅姑娘把大儿放在周公馆,抱着刚生下的小儿子在年三十夜跳河时,周朴园(汗涔涔地):“哦。”这表现出他的害怕、惊恐;当周朴园听说梅姑娘被人救活时:“哦,救活啦?”这表现出他的惊讶、怀疑;当听说梅姑娘就在此地时,周朴园:“哦!”这表现出他无比的震惊;周朴园(徐徐起立):“哦!你、你、你是——”这表现出他的惊讶、触动;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这又表现了他的惊讶、震动;鲁侍萍:“那是你们老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这两个“哦”则表现了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无比愤怒。

通过分析比较,就可以体味出它们的感情的变化,从而更深刻地体察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理解文章。

多篇求异比较。阅读教学中多篇求异比较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找出文章的个性,以便寻求差异掌握学法。仍以《琵琶行》、《口技》为例。对技艺表现的描写,都运用了修辞手法进行描摹。《琵琶行》运用了比喻、摹声和叠词,如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兼用比喻和摹声的写法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而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间关 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用“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直接模拟声音,用“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等双声叠词描绘声音。运用这些摹声和叠词使诗句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音韵节奏。《口技》一家四口人深夜由睡到醒的过程运用排比的句式进行描绘:“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使口技表演达到了最高潮。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从而有利于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中国古代诗歌。有的主题是“悲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有的则是“伤春”,宋词中就有一些是“伤春”的,但又各不相同:有的写感时伤世之悲情,如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有的表离愁别绪之怅恨,如柳永的《蝶恋花》“望极春愁,黯然生天际”。有的述羁旅行役之苦,如晏殊的《鹧鸪天》十二“惊梦醒,弄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还有的是描写家破国亡的哀痛,如李清照,辛弃疾的某些词。

静态比较是多方面的,从中获得的认识也是多方面的。当然,比较不是惟一的。除了动态比较和静态比较这两种比较之外,还有很多的比较方法,比如可以用语文与其他 学科进行比较。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不仅对事物的认识会更加准确,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更有助于培养、提高其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生的视野。久而久之,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能力就会有大的改观。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征文类别:教 育 技 术 理 论 与 实 践 征 文 标 题: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姓 名:刘亚红单 位:湘潭县射埠镇土桥中学联系电话:

***

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令我们无法回避和否认的问题,出现了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不谐调的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顺应历史潮流,语文教育处于转型时期,全国上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这股春风的吹拂下,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并且在现行教改的浪潮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也责无旁贷地卷入了这次浪潮中,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课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运用网络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节成功的课必须由每一个好的教学环节组成,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身裸体,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的神气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这堂课的阅读,岂有不成功之理?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

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主要情节。

大凡记人记事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情节。在记人叙事的课文中,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些篇幅较长的记叙文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如果使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就能使课文内容由繁变简,学生容易掌握。

如:《藤野先生》一文,在文章中,作者见到藤野先生前对东京的失望;去仙台途中,作者的忧国思想;以及与藤野行政管理相识相交过程和惜别的缘由等,集中起来作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作者的爱国思想是贯穿全文的红线,这样也就能把记叙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得比较透彻了。媒体手段这种密集形的信息提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2、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挖掘人物形象。

课本中的许多优秀人物形象需要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与可贵精神。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中国人民铮铮骨气的文天祥;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于一身的我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毫无民族偏见和有严谨求实精神的藤野先生„„事先,制好课件,上课时把图文并茂的课件放映出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回忆,使文中人物的品德感动人、信念鼓舞人、心灵震撼人,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了解了人物形象。

3、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

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如:教《岳阳楼记》时,在播放整篇课文范读录音的基础上,重复播放精彩片断,插入切合课文主题内容的背景音乐,同时在屏幕上映出与朗读内容有关的画面,例如:晴天时的岳阳楼景,阴雨时的岳阳楼景等等,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欣赏,反复体会语言的特点。通过统计对比,使用多媒体比不使用多媒体的学生体会感情高出46%。

4、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于是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教读一首诗歌时,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单凭文字是很难再现的。借助美术、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才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如教《沁园春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词,用美术可以展示我国北方美丽而奇寒的雪域风光,诗中的实景和虚景、动景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均能以流动的画片一一展现;用音乐还能表达两位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胸襟,同时诗中豪迈、惆怅的情调,也能以此一一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

可以说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表现出了它独到的作用。它信息量大,节省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转换师生角色,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生动、形象,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它辅助备课,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它锻炼着老师在课堂中的主导能力。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让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这让我感到很困惑:

1、束缚思维,扼杀想象

从实用角度看,学校条件有限,不是上每一节课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个学期只有几次机会,。即使可以用,长此以往,可能造成新的课堂模式的单一与生硬。它信息量大,可能会培养部分老师的惰性,上课前缺少对文章的充分阅读与理解,只需要点击鼠标,随手拿来就上课,抹杀了老师个人的主观创造性。有时画面太多,闪得太快,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2、长此以往,失去活力

从心理角度看,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让人们产生好奇,从而激起了强烈的了解欲望,学生也是如此。学生接受着信息动技术的教育,表现得很积极,课堂气氛也热闹,学生没去关注学习的效果。可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对它了解了、熟知了,然后开始厌倦起来,语文教学重新失去活力,教学效率会不会再次走入低谷?

3.走入误区,抹杀个性,违背初衷.从文学接受角度看,阅读过程发生在读者与作品之间,是一个互渗互动的关系.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作品的意义,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加上读者心灵层次,社会经历,语文能力,对作品背景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读者读了作品,经过思考转换之后,而内化为个人认知的一部分,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就有了因人而异的诠释。德国的伽达默尔曾说过:“凡有理解,就有不同”。所以,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同时,一部作品,总能给不同一人和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美感和濡染。可是现在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通常把作品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而呈现在学生面前,想方设法牵着学生的思维走,从而表现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的求同取向,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上,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对作品,特别是作品主题作出多元的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带上学生自身体悟经验的色彩,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才能成为学生永久性的智力成果。

综上,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恰当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其综合功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题目: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编码0048201603 研究类型B文科 中图分类号G4

[内容提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是执教者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而任何艺术品都在于突破因袭的模式。创造独特的美学风范。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本文主要就中学语文教学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时需要注意什么等几方面作一些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优化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之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的相关问题。

一、语文教学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素养的形成,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网络信息技术为传媒的三维目标的落实。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重要作用。

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

根据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充分的交互性能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景,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在《苏州园林》一文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去过苏州园林,凭自己的生活积累想象不出苏州园林的魅力。所以,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风光片,让同学亲身领略苏州园林美独特的风景,生动形象地画面一下子抓住了同学们的眼光,他们对苏州园林立刻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原来“老师要我学习”的想法变成了“我想要学习”。

(二)使用幻灯投影,演绎语文课堂教学直观化 幻灯机投影机的使用,它能大大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板书、绘画的时间,使教学更加直观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观舞记》一文中,生僻字很多,通过大屏幕的展示,学生清晰的看到了“颦蹙”等字的繁杂笔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 中学的古诗文,韵味隽永,蕴意深远。在教学上往往注重学生对其意境的领悟,因生活时代、场境的局限,这是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的。所以在教授古诗的教学中可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与古诗意境匹配的优美图片。如讲授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配合表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壮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近而感受一代枭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腾。

(四)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广读、多读才能有所悟,广读、多读必须要有大量阅读的材料,网络阅读就可以提供丰富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材料。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承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这些信息一旦用于教学当中,就会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力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网络中的内容,抓住网络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详细、更优秀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促进了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五)利用网络阅读可提高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以其灵活便捷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面对这一个新生事物,许多中学生都沉溺其中,有的陷入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有的把大量的业余时间花在聊天上。只要引导好利用好网络资源不断提高和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结果收效颇佳。通过大量的网络阅读以提高写作的能力。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项将积累释放于一时的过程。积累越深厚,释放就越精彩;积累越科学,释放就越有效。网络阅读就是积累的一种有效的形式。

(六)利用微课,将课堂还给学生

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可以说信息技术将微课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

三、语文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语文教改的追求。教改的根本意义是凭借一切可能来兴利除弊,实现教学最优化。但有些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只一味地追求形式变化,却忽略了教育思想的改进。如果教师只是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不仅不能让信息技术“化”掉语文学科原有的弊端,反而会失掉语文课堂教学中某些固有优势;把学生引上因特网去随意浏览,当然更不能与“优化”同日而语。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发现、探究、认识社会和接受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知识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重视反馈情况。

其次,语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直观、形象、立体的综合效应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作用,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开发。而不能仅是“板书”搬家,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仅是书本和作业本搬家,把学生读纸制品的书、做纸制品的练习册子,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做ppt。

再次,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必须更新观念。现在的社会,连农民都懂得通过互联网发布产品信息来推销产品,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仍然坚持传统观念,坚持一本教科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方式,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更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荣,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开发性研究,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任何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都是为达到所设的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服务的。而且,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也并非每一课都适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其合理性、适度性,用其所长,补其所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 于红 《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探微》

第四篇:浅谈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1.在改进教学方法中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我们需要考虑:①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②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③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④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2.在改进教学手段中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3.在改变教学观念上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3.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

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你看,大家说的多好啊!

3.2创造性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①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标志,可一期一订,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②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③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时使用工具书,④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⑤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用以上方法达到创新阅读并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作文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在作文训练中,我认为应当这样:①提前明确写作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②写作时间不必局限于两节课,可适当推后。③可改一周一篇为两周一篇,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④为保证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就要加强检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数,提高评析质量。另外,还可借办黑板报、手办小报,向社报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写作层次。

3.3突出“思”字,变学生“学答”为“学问”;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前面对《七根火柴》故事的概括,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3.4寓创造性的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

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传媒的应用论文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传媒的影响

对于中学生而言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给他们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与资源,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各个渠道而不受局限性。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媒体具有积极性影响:语文能力的基础就是识字能力,是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前提,更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部分学生“不识字”现象,主要体现在错别字及多音字误用,这些现象在教学中必须妥善处理。而应用大众媒体辅助学生识字学习,不仅能改善中学生写错字、误用多音字等现象,更能促使学生累积大量生字量。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通常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阅读量充实的学生无论是写作方面还是理解方面都要优于缺乏阅读量的学生,同时阅读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面。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阅读机会较少,但随着大众媒体的广泛应用,其提供给学生更多阅读的机会和便利,进一步充实了学生的阅读量,也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传媒的应用

1、灵活运用影视作品促进学生理解文本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课文中文学作品范畴的课文比重较重,通常学生要透彻理解文学作品,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对文学作品的想象极为重要,其中想象是具体化文学作品手段。只有将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学生理解鉴赏和感悟文学作品内涵的效果才能更好。不过,当前中学生普遍缺乏对文本的想象能力,所以灵活运用影视作品是对学生这一缺陷弥补的最佳方法。但语文课文在选编时易受到篇幅局限,例:《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等都是著名文艺作品节选片段。其实,初中生学习课文最主要就是感受文本中作者文字中蕴含的感情和意蕴,因此,教师应当以文字解读为基础,然后引导观看影视作品即进行视觉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木兰诗》(初一)学生理解文本就是塑造理解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感受花木兰作为巾帼英雄为父参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选以豫剧《花木兰》中片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直观的把人物形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借由影视作品画面将学生引入文本之中,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片段,学生会更好奇作为巾帼英雄的花木兰究竟是怎样一名古代女子?当学生产生各类疑问时,他们就会主动探讨文本内容,逐渐便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动丰满的花木兰形象,这时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更多与《花木兰》相关的影视作品,不仅能解决课文中重难点问题,更促使学生文本理解能力提高。

2、合理利用大众传媒指导学生识字教学

虽然大众传媒能够提供给中学生认字识字的便利,但相对而言也是对中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消弱。影视作品以及报刊杂志等媒介上出现错别字将误导学生,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大众传媒促进学生知识水平提高。据相关资料表明,中学生受大众传媒积极影响显著性低于负面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传媒传播速度迅速,各类影视作品、广播节目以及报刊杂志频繁进入人们视野,但这些节目及报刊杂志中经常出现错别字或错音字,对中学生识字认字能力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当前部分教师对大众媒体消极影响或是采取规避态度,或是对其忽略不重视,另有部分教师则抱以积极态度探索关于解决的对策。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利用这些负面教材,能促使识字教学效率提高。传媒素材的引入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降低传媒对学生识字能力的负面影响意义深远。同时大众媒体的合理利用能转变传统教学内容单

一、形式单调的课堂教学情况,例如在课堂上播放各类影视作品判断,鼓励学生发现并指出其中的错别字错,或是鼓励学生以抢答形式进行纠错等,借由这些趣味性的活动,学生识字能力不但能提升,学习起来也更便捷快速。例:近几年来热播剧《甄嬛传》,深受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各年龄阶段观众喜爱,但是这部热播剧却存在误用误读字词现象。

三、总结

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是一柄双刃剑,而教师是使用这柄剑的人,如何能够发挥双刃剑好的一面,这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归纳总结,创新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观念,灵活合理的运用各类大众传媒进行教学,才能促进学生高效科学的学习语文知识,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下载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石小学 思维可视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思维可视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思维可视化作为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善、整体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提高思维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浅析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固安县马庄中学 肖艳超 【摘要】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我们的课堂,使课堂变的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 三明市梅列区实验小学 杨瑞花 【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先从观察套娃开始,比一比套娃模型的大小。本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是,通过活......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观察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常常......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郑州市第七十八中学 摘要:那是鲁迅生活的年代,可是今天的时代就不同了,“先生们”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渠道来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这便是信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张帮胜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使环境......

    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江西省吉水中学易华明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

    “比较”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汉字中的形近字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写出错别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孩子新学的生字常常被已经学过的字所干扰。那么在发生错误之前,我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