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数学活动:动物新村的房子——比较9以内数量的多少
中班数学活动:动物新村的房子——比较9以内数量的多少
作者: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艺术幼儿园 金丹
活动领域:科学领域
【活动前评析】
“比较9以内数量的多少”是中班数学教学内容之一,因为数学是干燥,乏味的一种教学活动,为了寻找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载体,我发现城镇的孩子处在城市建设的发展区域当中,耳闻目染当前城市化拆、建房子的进度和发展。有的孩子还亲历了这种拆、建房子的过程。抓住这一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载体,孩子有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
9以内数及数量学习的内容很多,找抓住建房子的块状图形来分解教学难点,这种综合了几何图形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便于幼儿学习和理解。
【活动目标】
1、通过房子拆建游戏,尝试分类统计,对应比较数量的多少。
2、能大胆的讲述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三幢图形房子、数字卡、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实录】
(一)图片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房子)
2、对,这是动物新村的老房子,它有一首带问题的儿歌,你们想听吗?
3、教师念儿歌:
动物新村有三幢房,左边是小兔的家,半圆形的房顶,半圆形的窗; 中间是小狗的家,梯形的窗户,长方形的墙; 右边是小猪的家,三角形的窗户,长方形的门。
小朋友,请你认真看,请你仔细想,数一数这里有几种图形?
(用儿歌规整的语音节奏来引题,能充分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此环节主要让幼儿在边听儿歌边感知几何图形的过程中,)
(二)分类统计,对应比较
1、这里有几种图形?(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形,然后小结))
2、动物新村的房子太旧了,要拆建了,谁帮小兔子拆房子?
3、引导幼儿:想想,应该怎么拆?怎么放?
(请一位小朋友将拆下的图形分类排在各种图形后。)
安康家园(www.xiexiebang.com)
4、说一说,小兔的房子拆下几个X形、几个X形、几个X形?
5、谁还能帮小猪和小狗拆房子?(步骤同前)
6、房子拆好了,我们来看看,1)哪种图形最多?有几个?出示相应的数字卡。
2)哪种图形最少?有几个?出示相应的数字卡。比较 3)那剩下的呢?(然后再比较)
(此环节的主要策略归类统计法,将同类图形归类,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横纵双向维度比较。其重点包含了两层概念,横向的是形的归类,纵向的数量的对应比较。因此,本环节教师充分挖掘幼儿对图形已有的感知经验,增加新的图形的干扰因素来引导幼儿进行数量对比,这对中班幼儿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本环节教师为幼儿预置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一一对应来解决此难点,从而提升幼儿直观的数概念到抽象的数认识的发展)
(三)迁移经验,重构操作
1、房子拆了,小动物没地方住,怎么办?
2、幼儿动手建新房,提出操作要求:
1)每人一份材料,需要什么图形到中间的盘子里拿。
2)房子造好后,数一数,你用了几种图形?她们有几个?请你记在表格里。3)最后比一比,哪种图形用得最多?哪种最少?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交流:你造得的房子用了几种图形?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能从多到少排排队吗?
(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本环节更注重幼儿自我经验的重新建构,运用“建房子”的游戏,一方面了解幼儿对前一环节有无掌握,另一方面在前一基础上提出经验的运用,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引导幼儿在无序排列条件下,进行归类统计。二是在统计基础上进行比较排序。)
(四)延伸活动
你能排给客人老师看看吗?
来源:安康家园(www.xiexiebang.com)首届幼师大赛作品集
安康家园(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小班数学活动:比较5以内的数量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地比较5以内的数量。
2、尝试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规律配列1—5的点卡。
3、安静有序地进行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实物卡片和点卡数量分别1—5。
2、学具: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拍手游戏。
分别出示实物卡片1—5,请幼儿观察卡片,说说:图上有谁?有多少?带领幼儿看图片进行拍手、跺脚、拍腿等动作,要求幼儿与同伴一起整齐地拍手。
给图片排队。
先请个别幼儿上来给图片排队,然后大家讨论:他市怎样给图片排队的?你有什么和他不一样的好方法?启发幼儿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排序方法,给图排尿排队。最后说说:比5少的图片有哪些?
按从上到夏的顺序给1—5的点卡排队。
在磁性板上,出示5的点卡,组织幼儿讨论:卡片上有几个圆点?比5少的点卡有哪些?想一想:怎样把这几张比5少的点卡有序地排在它下面呢?
请个别幼儿上来按从上到下的顺序给点卡排队。最后,大家说说:点卡从上往下是怎样排列的?(它们是按5、4、3、2、1的顺序进行排列的)比5少的点有几个?
2、操作活动。
1)、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和数目,比较汽车和树木的数量,请你给多的一组打√
2)、观察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比一比行人和车辆哪个多,哪个少,请你给多的一组打√。
3)、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请你给少的一组涂上颜色。
第三篇:中班数学感知8以内的数量(模版)
中班数学:感知8以内的数量
活动目标:
1、感知8以内的数量,初步掌握8的形成,理解数字8的意义。
2、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学习过程与结果。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数字7、8、纸盘娃娃、夹子、点卡 学具准备:小篓子人手一个、夹子每人8个。
分组操作材料:大筐内有数字卡片、记号笔、作业纸。活动过程:
一、新授8的形成及意义。
1、集体活动:认识8的形成及意义
师:小朋友你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出示纸盘娃娃)看看纸盘娃娃身上有什么呀?(夹子)你知道这有几个夹子吗?(7个)你怎么知道的?你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纸盘娃娃说:‘我想和8个夹子做朋友,谁来帮帮我。’怎么办呢?怎么让7个夹子变成8个夹子呢?(添上一个)谁来试一试?
师:我们来看看是不是8个夹子?一起数一数。1、2、3…… 7、8。小朋友真棒!你能用和夹子一样多的圆点来表示吗?
师:你真棒!小朋友,7个夹子添上一个夹子就是8个夹子,7添上1是8。8个夹子可以用8个圆点来表示,还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数字8)看这就是数字8(出示8),想一想,数字8还可以表示8个其他的什么东西?
师小结:是呀,数字8还可以表示很多是8个的东西。
2、幼儿操作进一步感知8的形成
(1)师:小朋友,我们的图形宝宝也想和夹子玩呢?你能帮助它吗?图形宝宝说:‘我要和8个夹子做朋友。’小朋友,你知道我们要给图形宝宝夹几个夹子吗?(8个)请你为图形宝宝夹夹子吧。
(2)师:和你旁边的小朋友互相检查看看是不是8个夹子。
二、巩固8以内的数量
1、看点卡夹夹子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要开始玩男孩女孩闯关游戏了,只有闯关成功才可以得到奖品呦。听清楚:我举点卡,请你在图形宝宝身上夹和点卡一样多的夹子,夹好后你要告诉我,你夹了几个夹子?哪一组先夹好坐正,就请哪组先回答。听清楚了吗?仔细看哦!(出示点卡5)这有几个圆点呀?(5个)赶快为图形宝宝夹夹子。
师:请你来说,你的图形宝宝身上夹了几个夹子?(5个)女孩子夹得对不对?我们为女孩队送上一颗小星星。
2、看数字夹夹子
师:这次我要加大难度了,听清楚:我举数字卡片,请你在图形宝宝身上夹和数字一样多的夹子,听清楚了吗?仔细看哦!(出示数字8)这是数字几呀?赶快夹夹子。
师:请你来说。你的图形宝宝身上夹了几个夹子?男孩子夹得对不对?男孩队也得到一颗星星。
3、听拍手声夹夹子
师:好,最后一关了,这次又更难了。听清楚:我拍手,你夹夹子,我拍几下手,你就夹几个夹子,准备好哦,(师拍手4下)我拍了几下手?(4下)赶快夹夹子。
师:好,你来说,你的图形宝宝身上夹了几个夹子?(4个)对不对?男孩队再得到一颗星星。
三、分组操作
1、师: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第四关的操作游戏,看这张作业纸上画得是小兔子,有几个苹果呢?(8个)8个苹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呀?还可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呢?请我们小朋友在这里做上标记,画好后把它贴在黑板上,然后和女孩交换完。女孩组呢,是数物拼板。把和数字一样多的物品对应拼好。拼好后,再把它们放在篓子里,然后和男孩组交换玩,记住了吗?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评价小结。指名若干幼儿讲述操作过程。
四、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数字8,知道了数字8还可以表示很多是8个的东西。我们小朋友还得到了奖品呢,现在到班上去领奖品吧。
第四篇:中班数学活动《感知数量7》
中班数学活动《感知数量7》
(一)文本解读(本题有3小题,共20分)
1.这是《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中班下册教学内容。有的老师在分析该内容时,认为此活动的知识点就是让幼儿认识并了解数字7。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10分)
不认同,因为如果只了解数字7并不能使幼儿完全运用到生活中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对环境中各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才是关键所致。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字,关注周围与自己
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数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 的。如天气预报中表示气温的数代表冷热状况;钟表上的数表 明时间的早晚等。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知道今天 是星期五,能推断明天是星期六,爸爸妈妈休息。
2.在组织该教学活动前幼儿应具备哪些知识和经验?(5分)
认识数字“7”是在幼儿认识“6”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所以幼儿首先要认识6 3.你认为该活动除了具有认知价值外,还具有哪些教育价值?(5分)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如:
和幼儿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用数字作标识的事物,如电话号
码、时钟、日历和商品的价签等。通过这样可以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如: 拍球、跳绳、跳远或投沙包时,可通过数数、测量的方法确定名次。
(二)目标制定(本题有2小题,共20分)
4.请你为该数学活动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10分)1.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或者⒈能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⒉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能情绪愉快的参加小组活动的习惯。)
5.请确定该数学活动的重点、难点,并说明理由。(10分)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数7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活动难点: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30分)
6.请你为该数学活动设计一个简要的教学流程,并就你认为的重点教学环节说明设计意图。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7
一、设计意图:
认识数字“7”是在幼儿认识“6”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认识数字在数学活动中是比较枯燥的。于是我就以幼儿平时最喜欢的动画片葫芦娃作为该活动的中心,将整个活动与葫芦娃交朋友贯穿起来,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认识数字“7”,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7的数量,并认识数字“7”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情景布置葫芦娃的家(门口挂有葫芦藤)。
2、人手一份1—7数字卡片和7以内的实物卡片、大图片一幅(里面有7以内的实物)、记录表一张、葫芦娃歌曲。
3、活动室周围放置若干身上有1—7圆点或数字的动物。
四、活动过程:
(一)到葫芦娃家做客,感知“7”的数量。
1、师引导幼儿观察家门前的葫芦藤上有什么,一共有几个葫芦?(复习数字6)
2、师再增添1 个葫芦,引导幼儿观察现在有几个葫芦?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师引导幼儿认识数字“7”并说说数字“7”像什么?可以表示什么?
(二)闯关拜见葫芦娃,正确判断“7”以内的数量。
1、第一关:《送礼物》请小朋友们从盒子里找出实物数量是7的卡片送给葫芦娃,比一比,谁找到的礼物又对又快。(幼儿操作实物卡片,教师观察。)
提问:你找到了什么礼物,它有几个?
3、第二关:《考眼力》师出示挂图,请幼儿根据挂图上事物的数量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师验证。
(三)游戏《找朋友》,巩固对7数量的正确判断。
玩法:师放《葫芦蛙》音乐,幼儿找出身上有7个圆点或数字是7的小动物,音乐停,比一比谁找的动物又对又多。
1、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幼儿正确找出身上有7个圆点或数字是7的小动物。
2、幼儿相互检查谁找到的小动物又对又多。
(四)自由结束:小朋友们真能干,帮葫芦娃找到了这么多朋友,现在我们和葫芦娃一起到外面去玩一玩吧。
五、活动反思:
由于活动是结合幼儿喜欢的葫芦娃进行的教学活动,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兴趣极高,大部分幼儿都能掌握对数字“7”的认识。不足之处就是在游戏《考眼力》一环节中,师可适当增加难度,多安排—些数量是“7”的实物让幼儿观察辨认,进一步巩固对数字“7”的认识。在引导幼儿认识数量的同时师可引导幼儿用正确的量词来表达物体的数量,如:7个苹果,让幼儿有个完整的慨念。(教案2)活动目标:
1、能运用添去的方式得到相应的数字,进一步感知数字7的数量。
2、乐于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小猫图片一张,小鸭子、小鱼、小老鼠图片若干。
2、小圆片若干
活动重难点:能运用添去的方式得到相应的数量,进一步感知数字7的实际意义。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复习1—6的数量,感知数量7。
“今天是猫妈妈的生日,我要送妈妈礼物,送什么好呢?妈妈最喜欢吃鱼了,我带你们去钓鱼吧!看我们来到哪里啦?”(小河)
1、观察小河边的景色:幼儿发现有相同数量(数量7)的树、花、草。请幼儿说出名称和数量。
2、这些东西都是7样,那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3、数字7还可以表示什么?
二、小猫钓鱼,运用添去的方式感知数字7。
“小鸭子游累了想吃鱼,我们看看来了几只小鸭子(6只小鸭)?有几条小鱼?(少于6)”
1、小鸭子和小鱼哪个多?
2、一只小鸭吃一条鱼,那小鸭子能吃饱吗?那有什么好办法?(添上**小鱼)
3、这时,又游来了一只小鸭子,现在哪个多?要让他们数量一样多,有什么好办法?(添上一条小鱼)
4、小猫钓鱼
“呀,鱼要被小鸭子吃光了,我要快点钓鱼了。”“哇,小鱼上钩了,看看我钓了几条鱼?”
(1)观察小鱼,知道钓到的小鱼数量。
(2)把钓到的小鱼装入鱼筐(知道要按7添上小鱼)(鱼框上有数字7)。
三、猫捉老鼠
“真高兴,钓了这么多,回家咯。咦,谁的声音?(老鼠)家里有许多的老鼠,请你们帮忙抓老鼠,好吗?可是,你们看看这只老鼠身上的点都太多了,怎样才能把他们变成7呢?”(把抓到的老鼠按数量7将身上的点划去)。
个别幼儿操作:根据数量添上或划去身上点,并装入筐。
四、礼物——花,复习4—7数量的感知
“我送给猫妈妈的礼物有了,那你们的礼物准备好了吗?”“为了谢谢你们帮我抓老鼠,我给你们准备了一些花,可是花瓣要你们自己做。一定要按上面的数字贴。”(数量为4—7)
1、幼儿制作,并相互检查花瓣的数量。
2、请幼儿把礼物给小猫看看,检查幼儿的操作结果。
五、活动延伸:送礼物
“让我们一起把礼物送给我们的好妈妈。”
设计思路:
正确感知7是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内容之一,这一活动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认识7 这个数,而且要引导幼儿逐步能够不受物体大小和排列形式影响,正确感知和判断7的数量,也就说教师要引导幼儿逐步理解数字与数量的关系。将数学知识展现在幼儿感兴趣的卡通人物身上,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更加积极投入,同时感受到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
1、通过创设情节,让幼儿产生活动的兴趣。
2、观察、感知相关的数与数量的关系。
3、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活动的主导性留给幼儿,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
4、将活动内容穿插在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相关的知识经验。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将“添上”“划去”有机结合
二、教学诊断(30分)略
教师准备了一些积木让幼儿坐在椅子上玩了一会,便将一块积木放在桌子上问“积木放在桌子上它自己能动吗?” 幼儿不假思索地集体回答:“不能!” 教师:“你让它动了吗?” 幼儿:动了
教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动的?
个别幼儿较积极地回答着,还有大部分幼儿仍在玩积木,接着,教师又问:“那些玩具朝哪些方向移动?”幼儿有些茫然,没有回答,教师便引导幼儿在地板上将积木向指定的幼儿推去,后有幼儿回答“朝××方向移动了”,教师又问:“为什么能推到那个方向?”
幼儿A答:“我把积木往那边推,它就到那个方向了”。
幼儿B答:“我把积木对准××小朋友,一推就行了”。(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过于着急地打断。)
然后,教师又利用小实验(轮子、木板、保温桶、地毯),讲解移动物体没有摩擦能省力时,问道:“什么在起关键的作用?”(应是轮子)幼儿相互看看,又没有回答,课堂有些冷清,老师用手势提醒了幼儿。最后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有轮子,使物体移动时可以让我们省力”的讨论声中结束了此次活动。(这个问题提出后,幼儿兴趣很浓,讨论也十分积极。)
请你对该教师的教学提问做评价,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
暂不提这次活动的环节设计,就提问而言,我认为这次活动的提问许多是无价值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不够。课堂上的所有提问均是教师预设的,教师不敢放手让幼儿在操作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怕幼儿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提问,让为师者不知所措:同时更不能及时地抓住幼儿操作中的疑虑或有价值点给予帮助、引导,幼儿只能被动地跟随着教师的问题转,没有机会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有时就表现对教师的提问不感兴趣,甚至无动于衷。
二、教师的提问语言不规范,不浅显,幼儿不能正确的理解问题的意思,故而难以准确地回答。如“什么在起关键的作用?”“那些玩具朝哪些方向移动?”
三、有些一问一答式的提问与探索活动无关,又不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但教师却拖口而出,运用自如,从中反映出教师平时教学时随意性很大。
案例二(在案例活动一基础上反思、修改后)
教师给每个幼儿一块积木,没有提任何要求,让幼儿自由地玩“赛车”游戏,教师则专心地观察每位“小赛手”的“比赛”情况。然后提问:“你们玩得开心吗?”“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
幼儿十分兴奋,情绪激昂、争先恐后地举手进述自己的赛车经历——有的说:“太高兴了,我和××比赛,我赢了”。有的说:“真倒霉,我的赛车撞车了”。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追问:“为什么有的车子快,赢了;有的车子慢,输了?” 幼儿A答:我用的力气大,所以开得快。幼儿B答:我的车子没有拐弯,一直往前开的。
幼儿C答:我的车子开始快,后来撞车所以输了。要是没撞车就好了。
教师追问:“为什么会发生撞车呢?怎么才能不撞车呢?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他的办法好吗?有没有其它办法了?”
待幼儿讨论达成共识师幼共同布置好赛道后(一边是较粗糙的塑料草坪,一边是光滑的地板),老师让幼儿自由选择赛道,并提问:“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赛道?”让幼儿说出理由(猜测),随后组织幼儿比赛(验证),再讨论“哪个赛道好?”、“在相同的赛道上比赛,为什么有的快,有的慢?”
这次活动比较成功,我觉得重新设计的这些提问起了决定作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专利”的束缚,问题直接来源于幼儿的活动需要,敢于放手让幼儿充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由幼儿结合各自经验相互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如:当幼儿感叹“要是没撞车就好”时,教师连忙追问“为什么会发生撞车呢?”“怎么才能不撞车?”幼儿兴趣很高,思维十分活跃,整个活动充满了自我主动学习的气氛。
2、教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问题迭出,便于提问的氛围。在无任何要求下,幼儿愉快地操作,在活动中发现疑惑,产生强烈的提问意识。这些来自于幼儿自身的问题,更能激发幼儿主动寻求答案的欲望,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的探究活动更加轻松愉快。同时,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好奇,让幼儿“感觉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并获得一种提问后的满足感,激发他们继续发现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3、教师注意将教师提问有机地和幼儿临时提问结合起来,善于捕捉幼儿回答中的有价值问题进行追问,甚至反问,为幼儿探究指明方向,使问题由远及近,一步步引导幼儿解决,并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提出新问题,更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并乐意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
4、教师的提问具有启发性,并尽可能地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回答,从而使每个提问都能深深地吸引幼儿,激发他们寻求答案的迫切心情。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提问是每个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兴趣、思维的发展,有效的教学提问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杨福学教授曾说过,提问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做个有心人,不断追求提问的设计艺术,掌握提问策略,提高自己设计的提问能力,使问题成为幼儿学习的“兴奋剂”,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五篇:中班数学活动比较轻重
中班数学活动 《比较轻重》第一课时
一、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此外,《纲要》还强调,“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加幼儿的探索活动。”轻重这一概念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概念,中班幼儿已经能初步判断了特别小的东西是“轻”,特别大的东西是“重”。但是,生活中还有体积相同而重量不同或者不能以肉眼判断轻重的东西需要幼儿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轻重比较,一是投放轻重感明显、体积不同的材料;二是投放体积相同或相近,轻重区别不大的材料。通过操作对比,让幼儿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
活动重点在于,幼儿学习掂一掂、使用天平等方法比较物品轻重;难点在于,学习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比较相近物品的轻重,而非直观地感知。
二、活动目标:
1、认识能够用来比较或测量轻重的工具(天平、电子秤、跷跷板等),正确使用天平来测量物品的轻重。
2、学习使用多种方法比较物品的轻重。
三、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轻、重的概念;
物质准备:大小明显的西红柿各一个,幼儿一手一个简易天平,天平、电子秤、弹簧秤、跷跷板的图画,农夫、公鸡的图画等。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对比明显的西红柿,对幼儿说:
“今天老师在市场里买了两个西红柿。一个比较轻,一个比较重。”
“小朋友们觉得老师为什么知道西红柿哪一个比较轻、哪一个比较重呢?”(引导幼儿说出用手掂一掂)
“因为啊,老师把这两个西红柿拿在手里的时候,感觉这个(小)比这个(大)较轻,这个(大)比这个(小)重。”
(二)主体部分: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
1、分组操作:幼儿自由操作,试着用手掂一掂材料,比较两种材料的轻重。2个小朋友使用同一个操作盘,里面有各种大小不一积木、玩具等,幼儿自由选择2件物品掂一掂,感受物品的轻重。并适当地与身边同伴交流,说一说自己判断所选物品哪一个比较重、哪一个比较轻。(5分钟)
2、教师请幼儿上前表达,他通过掂一掂,感觉到XX比较重,XX比较轻。由于有些积木体积相近,幼儿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教师则顺势引出能够比较、测量物品轻重的工具。
“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们啊,都是用双手拿着东西在手里掂一掂来比较轻重。比如,这个农夫手里拿着两只鸡,要比较哪一只鸡比较重,哪一只鸡比较轻。小朋友觉得哪一只重呢?”(大的重)
“因为,一只比较大,一只比较小,农夫就很容易判断出大的鸡比较重,小的鸡比较轻。但是人们也有分不清的时候,当两个东西差不多大时,就很难用双手比较哪一个轻、哪一个重了。”
“后来,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等测量工具。”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初步认识几种测量重量的工具。
“甚至连跷跷板,都可以用来比较轻重哦。小朋友们一定都玩过跷跷板吧。当一个胖胖的小朋友和一个瘦瘦的小朋友在坐上跷跷板时,会发生什么呢?”(跷跷板往胖胖的小朋友那边降,因为他比较重)
“我们看一看,跷跷板是不是也很像天平呢?”幼儿观察比较天平、跷跷板,说出相同点。
“物体在天平上下降的越多,说明这个物品相对另一边的物体比较(等待小朋友一块回答)重。天平的指针也朝着较重的一边下降越多呢。小朋友们赶紧试一试,把刚才你分不清楚谁重、谁轻的东西分别放在天平两边上的小盘里面,秤一秤、比一比,看看哪样东西比较重、哪样东西比较轻。” 幼儿动手使用天平,教师个别指导。
(三)结束部分:
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哪一种物品适合哪一种方法来比较轻重。
“外形(体积)相差很大的东西,用双手来掂一掂;外形(体积)相近的东西,用天平等工具来量一量。”
五、活动延伸:
除了这堂课所教的测量、比较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比较轻重呢。你们能比较你和爸爸妈妈的重量吗?谁最轻?谁最重?(重量的比较、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