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乞巧》评课 [推荐]
古诗《乞巧》评课 ——山东省 博兴县 李秋梅
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舒老师在执教《乞巧》这首古诗时注重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能根据诗意巧妙的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去想象,借助画面将古诗形象化,这样安排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古诗蕴涵的情感。
纵观舒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多多,在这里我就撷取其中的几点来说一说。
一:博引开题,重在积累。
新课标理念中提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导入环节,舒老师通过以诗会友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津津有味地进行对诗。《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教师以此破题,引起学生学习该主题古诗的欲望,潜意识当中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思维,也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积累着丰富的古诗文,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美的语言。
二、年级段目标凸显:
指导生字的书写。“乞与气”的比较;“横折弯钩”与“横斜钩”的对比使学生一目了然。舒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显露无遗,值得我学习。
三、深入浅出赏意境
这首诗浅显易懂,前两句诗蕴含着学生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舒老师摒弃以往的逐字逐句理解古诗的方法,就让学生欣赏《牛郎织女的故事》。看着画面,学生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民间故事所描绘的美好的意境中。并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学生课前的质疑——“碧宵”、“渡河桥”。随后借助杜甫的《牛郎织女》一诗来理解“渡河桥”。
后两句诗是讲民间乞巧的习俗,舒老师这一环节的教学可谓浓墨重彩,颇具匠心。层层铺垫,浓墨重彩渲染了乞巧的强烈欲望。从而突破了“乞巧”这一教学难点;再默读想象人们如何乞巧?最后进行说话训练,我们也来向织女乞巧。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让学生在画面中朗读,在默读中想象,在意境中表达,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美好愿望的种子深深播撒到每个孩子的心田。这首诗的教学简单归纳为:看画面说故事,扣乞巧说习俗。教学环节清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突破了“乞巧”这一教学难点,缩短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真是随“需”潜入课,润“教”细无声。
四:以读带讲,多读多悟
古诗语句本身就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会冲淡诗句的灵性,失去诗的神韵。“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本堂课,舒老师的设计以读带讲、多读多悟。特别是师生互评的形式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学生也不会只满足于当一个听众,而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
在教学三、四行诗句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读,来体悟人们在七夕节的活动。这样一来,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然后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相机引导,直到彻底读懂。同时,舒老师还运用多种形式来诵读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并熟读成诵,去感受古诗独特的韵味,使学生充分明确诗文的种种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
五:拓展文本,丰富积累
在拓展延伸,日积月累环节,舒老师还选取了多首《七夕》进行串烧的游戏。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感兴趣的,用上刚才的朗诵方法来读一读,特别是再配上学生熟悉的旋律唱读环节,每个学生都兴致高涨,于无形当中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以此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当然,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中段古诗词教学应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交给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方法。不可否认,这节课的设计十分巧妙,一环紧扣一环,但感觉老师牵引得过多,学生自主发现显得少了,学生是三年级下册了,之前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在学习古诗之前,可以问孩子:拿到一首古诗,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学生有可能说,我先借助拼音读通顺,然后看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下来,可能学生说的不全面,这时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板书中段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说——说意思,想——想象画面、读——美读、诵读)揭示学习古诗的方法,以后学生碰到一首古诗的时候,不用老师教,他也能学会。第一步学生多种形式读完了之后,接下来可以这样问:“我们已经这样反复地读了,那你能说说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它的意思,哪些地方的意思还不懂的?来我们先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那不懂的地方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培养孩子的质疑能 力。因为学生不懂的地方一般是教学的难点。
总之,教学要基于学生的起点,展现学习的过程,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只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暴露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学生的困惑、疑难,这样我们才能顺学而导,因学而教。
第二篇:古诗《乞巧》评课
古诗《乞巧》评课
1、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通过课件展示,能让学生直观理解诗中词语,如“今宵”与“碧霄”二词的教学。
2、渗透学法指导,理解词语意思也好,理解诗句也罢,都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提炼,如“查资料,查字典,联生活”等。
3、故事拓展加深了学生理解牛郎与织女分居银河两岸,只能七夕相见的原因,不仅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结尾以吟诵的方式,让学生知道了古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诵,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5、教师评价语丰富,贴近学生心灵,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总之,本课教学层次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值得学习。以上是个人愚见,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乞巧》评课稿
《乞巧》评课稿
今天,我很荣幸坐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陈老师曾经是我的同事,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她带的班级一直是学校的样板班级,她对教学工作更是一丝不苟,她是我学习的榜样。《乞巧》是三年级下册的第八组里的一篇古诗,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这节课有这么几个亮点:
一、目标准确、清晰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中段古诗词的目标是:加强记诵积累的训练,结合文后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结合诗句、联系生活经验大致理解诗句,想象诗句的情景,感受诗句的意境。
1、紧扣“加强记诵积累的训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词句优美,韵律和谐,富有节奏。课上,陈老师让学生初读古诗时要求读准字音;再读读出节奏,读出味道;三读读出感受,读出愿望;配乐中美读,最后熟读成诵。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层次鲜明。特别是指导背诵形式多样,先逐行(句)出现,再逐行出现,这样充分激起学生挑战的欲望,背诵的热情分外高涨。
2、年级段目标凸显:
1)生字词教学(宵与霄通过儿歌的方式,同时又能恰当地解决词语的意思如“夜宵与云霄”,把意思很好地贯穿在里边。)“乞与气”的比较,一目了然。2)指导生字的书写。陈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显露无遗,值得学习。
2、阅读策略鲜明
这首诗浅显易懂,前两句诗蕴含着学生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陈老师摒弃以往的逐字逐句理解古诗的方法,就让学生看画面讲故事。看着画面,学生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民间故事所描绘的美好的意境中。
后两句诗是讲民间乞巧的习俗,陈老师这一环节的教学可谓浓墨重彩,颇具匠心。先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引出“乞巧”这一教学难点;再默读想象人们如何乞巧?链接崔颢的诗句;接着猜猜人们乞巧什么?阅读课后资料袋;然后配上精美的画面绘声绘色地说乞巧,读乞巧歌。最后进行说话训练,我们也来向织女乞巧。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让学生在画面中朗读,在默读中想象,在意境中表达,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美好愿望的种子深深播撒到每个孩
子的心田。这首诗的教学简单归纳为:看画面说故事,扣乞巧说习俗。教学环节清晰、策略鲜明。
二、适度拓展,恰当连接
中段的古诗词教学可以适当涉及一些和故事相关的链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这节课,陈老师让学生看画面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连接崔颢诗句,看课后资料袋,展示各种乞巧的作品,读乞巧歌等,准确选择链接点,把握链接时机,突破了“乞巧”这一教学难点,缩短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真是随“需”潜入课,润“教”细无声。
这节课亮点颇多,最后,我就细节上提点建议。我们如何基于学生的学情,先学后导,构建学导型课堂。我认为学情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两方面:学生学习的已有经验——学生的学生并非一张白纸,古诗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生的年龄特征: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平台,创设这样的机会。俗话说的好,给我点阳关,我就想灿烂。其二,学情还包括学材即文本,学生学习的文本的特点我们也必须要遵循,从文本上看这篇古诗意思不太难懂,传说故事学生已经有耳闻,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我认为需要
导的地方其实就在于“乞巧”的文化,乞巧的传说层面不难,难在与乞巧的精神层面,为何乞巧,乞巧什么,陈老师解决的很好。两点我的小建议:
1、中段古诗词教学意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交给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方法,不可否认,这节课的设计十分巧妙,一环紧扣一环,但感觉老师牵引得过多,学生自主发现显得少了,学生是三年级下册了,之前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在学习古诗之前,可以问孩子:拿到一首古诗,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学生有可能说,我先借助拼音读通顺,然后看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下来,可能学生说的不全面,这时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板书中段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说——说意思,想——想象画面、读——美读、诵读)揭示学习古诗的方法,以后学生碰到一首古诗的时候,不用老师教,他也能学会。第一步学生多种形式读完了之后,接下来可以这样问:“我们已经这样反复地读了,那你能说说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它的意思,哪些地方的意思还不懂的?来我们先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那不懂的地方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因为学生不懂的地方一般是教学的难点。总之,教学要基于学生的起点,展现学习的过程,充分暴露
学生的思维。只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暴露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学生的困惑、疑难,这样我们才能顺学而导,因学而教。
2、这一课里有两首古诗,另一首是《嫦娥》,都是讲民间故事的,是否可以将两首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最后找找两首诗的共同点,两首诗均运用了典故即传说故事:牛郎、织女与嫦娥让学生讲讲民间故事,学学经典古诗。精读一首,略教一首。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谢谢大家!
第四篇:《乞巧》评课稿
一堂大气的语文课
——听苏老师《乞巧》一课有感
建阳市实验小学
梁艳莉
5月23日下午,有幸聆听了永安西门小学苏志霞老师执教的《乞巧》一课,受益匪浅。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今天的课堂,那就是:大气。
“大气”乃大师之气度是也。苏老师不愧是一名大师,短短的40分钟,让我们清晰感受到大师的气度、气魄和气量。
大气的课堂体现在教师浓厚的人文关怀上
著名的特级教师闫学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是心中有人的教学。在苏老师的课堂上,这一理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课堂中时时体现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苏老师首先关注的人是学生,今天她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这首诗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前,我也暗暗替苏老师捏了一把汗,思忖着老师如何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但苏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初读文本后,展开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读一读,找一找,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人们想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2、借助注释、资料袋和工具书,看看插图,想想诗句的意思。这一放手,放的是恰到好处。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苏老师又应该适时地扶上学生一把。比如,“碧霄”的理解,古代乞巧的方式等,这么巧妙地点上一点,导上一导,导在了学生思维的卡壳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课堂上,苏老师其次关注的人是诗人。纵观今天的课堂,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苏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的,她是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解读文本的。从板书关键字“看”“望”感受诗人的“美好心愿”,进而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学生的回答也是异彩纷呈:“乞在外流浪的小朋友过上幸福的生活。”“乞老师工作顺利,乞自己聪明活泼”„„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情动而辞发。“诗情画意”,诗必言情,无情不为诗,没有感情,就相当于诗没有了灵魂。教学古诗,必定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生之情、老师之情、诗人之情三情共振,诗就活了,活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大气的课堂体现在教师广袤的文化视野上
王菘舟老师说过: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教诗最好的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古诗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很难说得清,道得明,古诗的意思如果说得太直白了,诗的意境、诗性就破坏了。教学中,苏老师非常有智慧,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有一个片段,我觉得特别精彩。在感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望”时,苏老师告诉孩子“‘望’在古代诗歌里有不同的意象。”接着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体会“望”中的思乡之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体会“望”中的悲伤之感,进而回到文本“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中再次体会少女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不仅如此,苏老师又借助姑娘们在在花园里,在小河边乞巧的图片,让孩子们再次有滋有味地吟诵“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有板有眼地地吟诵“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感受少女们美好的心愿。
在品读指导中,苏老师分了四步走:字字落实,琅琅上口,历历在目,津津有味。其间有指名读,有范读,有分小组读,有和老师接读,还有配乐读等等,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有重点,有层次,让学生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有味道。学生的朗读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地进步着。试想,这样扎扎实实地引导、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水平何愁不会提高呢?
整堂课的教学,苏老师以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站在文化的层面上,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品味古诗文化的魅力,这种感觉真好。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虽然不能奢求自己成为一名大师,但我可以向苏老师学习,大胆努力地去铸就语文课的“大气 ”。
第五篇:古诗乞巧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大木小学
李霞
一、教材简析:《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二、设计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有自己的话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古诗。下面哪个同学能背一背自己熟悉的古诗?(学生背古诗)
2、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生动的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现在,老师也想背一首给你们听,好吗?(师背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3、师: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写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古诗。这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生:气球的“气”)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生:“气”中间有一横,而“乞”中间没有一横。)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生:乞求。)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指名说)师:很好。“巧”字什么意思?(指名说,生:巧手)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那么乞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3、师: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电脑老师的朗读,(古诗朗读,学生听。)
4、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自由地把古诗读4次,前两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后两次,把古诗读连贯,通顺。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6、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课件:宵—霄)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云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相信我们再读的时候,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古诗)
7、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师: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课件:“碧霄“的画面,指生描述看到的画面。)
2、师: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指生说看懂了什么)
3、师:是啊,女郎织女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农历的七月初七这天在鹊桥相聚。(板书:天上
鹊桥相会)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这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把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定为七夕节,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4、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每到七夕这天,青年男女们纷纷携手来到了户外,抬头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再读)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个,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多种形式读)
5、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织女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心灵手巧。你对织女有哪些了解?(指名说)(课件出示织女的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间的姑娘和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羡慕得不得了。)
6、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这寄寓了人们的团圆之梦。织女的手巧也让无数的人间少女折服。这一天,少女们都要举行一个仪式,期盼着自己像织女一样手巧。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诗的三、四行。想想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在举行一个怎样的仪式呢?(学生读)(指名说)
7、师: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每年相聚的这一天,都会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看看乞巧的方式有哪些?(指名说)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生:用五彩线穿九孔针)(板书:人间
对月穿针)
8、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诗的三、四行,边读边思考: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那些姑娘少女们多吗?哪里看出人多?读出诗句。(生: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她们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生:她们希望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生: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生: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在这里是虚指。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姑娘少女们在月光下穿着红丝线,她们还在乞求着,知道她们在乞求什么吗?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出示课件:《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自己读一读,他们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师:是啊,月光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
月光下,两个姐妹穿着红丝,在乞求父母
月光下,一位农村的少女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在乞求。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再读这两行。(生读)
四、熟读成诵
1、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了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也被姑娘少女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师配乐朗诵)齐读。
2、师: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了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会背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师: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师:你还想为哪些人乞求呢?
3、师:古时候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老师这里有一段我们现代人是过乞巧节的视频。(播放视频,学生欣赏)
4、师: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配乐)
5、师: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 鹊桥相会
人间 对月穿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