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学习起点 掌控教学节奏
关注学习起点掌控教学节奏
摘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起点可以从知识起点、能力起点、建构态度三个维度来研究。本文以小学数学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为例,阐述了学习起点的分析依据,以及学习起点确定之后如何对教学进行调整以及评价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起点;教学节奏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高度重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线教师,更多的关注的是教育理念转换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以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为例,以生为本的关键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本。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会经由学生的哪些思维构建而出?在学生的构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去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所有类似问题的回答,都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过程来进行分析。这其中,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一个关键概念,只有关注并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控制好教学的节奏,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效,高效教学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实。本文试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为例,阐述自己对学习起点与课堂节奏把握的些许思考。
一、学习起点的分析依据
什么是学习起点?这个看似通俗的概念其实有着诸多的解释,不同的教学者会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给予不同的解释。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学理论尤其是认知学习主义的观点与建构主义的观点,给出这样的解释:学习起点是由学生之前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基础所决定的,影响着新的数学知识构建的学习现状。它由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建构态度这三个要素组成。
知识基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经有过这样的名言:“如果要将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我将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据此进行教学。”显然,在奥苏伯尔的这一提醒当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起点。考虑到具体的语境,笔者以为奥苏伯尔这里所说的实际上更多的是指知识起点。在“对称、平移与旋转”这节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对称轴等概念,因此教材设计此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并且画出它的对称轴”作为课堂的引入,这实际上就是关注了学生知识起点的结果。
能力基础是指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主要指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有着诸多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对称、平移与旋转”这一教学中,“用长方形纸对折”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去积累对称经验,而用笔“画出它的对称轴”则是将实践结果进行数学化处理,将对折产生的折痕转换成数学意义上的一条线,即对称轴。显然,如果小学生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基础,那这样的设计就是有效的。反之,如果学生基础较弱,则需要教师对此环节作进一步的细化处理。
建构态度指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他们是否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如何。这是学习起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最基本的经验是,如果一个学生在数学课上课前被其他教师批评了,那就会影响这一节数学课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注意到这些细节,并能够加以一定的处理,那学生的建构态度就会大不相同。
从知识、能力与态度三个维度来分析学习起点,能够相对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为有效教学的实现提供可能。
二、教学节奏的有效掌握
分析教学起点是为了较好地把握课堂上的教学节奏,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自然、科学的状态,让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够处于一种高效的状态。
“对称、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中,除了以上提到的教学引入之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学习起点的地方,下面分别予以说明,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掌握教学节奏。
其一,对于教材上的“想想做做”,是先“折一折”,还是先“想一想”?这是对学生形象能力起点的关注,直接关系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数学思维梯度,因此也就影响着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把握。笔者曾经做过尝试与比较,结果发现,如果先准备好六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去“折一折”,那学生的活动氛围是热烈的,但收获往往不明显或者说不直观,教师还需要下大力气去梳理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的收获,以得出有利于对称轴与对称图形概念构建的素材。相反,如果先让学生对照图形“想一想”,并在自己的大脑中去虚拟地“做一做”,那由于想一想过程中思维的高度指向性,学生就会围绕“对称”这个核心概念去想、去做,结果要比前者更为理想,教师在把握课堂节奏的时候要轻松得多。因此,这样的教学顺序的改变应当说更好地照顾了小学生在“想”和“做”中的思维起点,是更为科学的教学调整。
其二,对于教材上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判断,以及对对称轴个数的判断,需要基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一起点予以关注。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在数学学习中也常常能够发挥作用。由于教材中给出的四个图形远比前面六个图形复杂,因此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笔者在教这段内容的时候,没有特别强调“有几条对称轴”,而是先让学生判断,结果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大部分只对其中的轴对称图形确定了一条对称轴,但由于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大家所确定的对称轴也不完全相同。随后在教学展示的环节中,让不同的学生进行展示,结果不出笔者意料,找出一根对称轴的学生总是对找出另一根对称轴的学生给予赞叹,甚至还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至于少数能够同时想到两根对称轴的同学,则坐在座位上洋洋得意。笔者以为这样的学习状态是极佳的,它能够让所有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当中,并且很好地利用自身的抽象思维,从而使课堂节奏更为明快。
其三,对于教材上的“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是画画还是做做,这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注。笔者注意到教材提出了“一个”的要求,但其实要求可以再明确一点,因为设计轴对称图形显然是一个基于对刚刚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的过程,而此时学生的思维起点已经不是初学时几乎没有任何规律性认识的情形了,此时学生的思维中有丰富的轴对称图形。因此,笔者改进了教学要求,强调不允许出现曾经学过的图形,于是学生的创造就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水平:有的学生是构建了完整的图形之后再去判断是不是轴对称;有的学生则是先画出任意一个图形,但是不画全,接着画出对称轴,然后再去画另一半对称的图形。不同的思路,表现出不同学生个体思维的差异性。在学生作出不同对称图形之后,笔者再让学生去总结自己的思路,然后让不同思路进行交流。这样课堂就呈现出另一番情形:争辩哪种方法更好!其实,无论是构建完整图形然后去画对称轴,还是先构建一半图形,然后根据对称轴去画另一半,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这也恰恰确定了此时学生的思维起点,并且以方法作为主线去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才使得这个环节既超越了教材的教学要求,同时又不显散乱,课堂的节奏感由此变得很强。
需要提出的是,在上面三个环节的分析中看似没有阐述知识基础与构建态度,但实际上这是两个必要因素,仔细阅读且有相应的教学经验的话,相信能够明白笔者在文中所表达出来的意思。
三、学习起点的教学评价
好的教学节奏,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由于对学习起点的把握影响着教学节奏的形成,因此学习起点的评价就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第一点已经指出了学习起点确定的三个维度,那么在确定好学习起点之后,如何评价这些学习起点是否科学呢?笔者以为有两种途径:其一,预设性评价,即对自己所确定的学习起点进行学习预演,预设学生可能的思维与答案,然后看自己判断出的学习起点与学生的真实情形之间可能存在哪些差距,弥补这个差距的过程,就是学习起点不断被精确化的过程;其二,生成性评价,学生的思维毕竟是多样的,也不是完全可控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对教学做出即时的调整,这种调整其实既是经验性的又是智慧性的。能够借助于经验与智慧,让自己对学习起点的把握更精确,自然是好,即使偶有失误,也不必太过自责。毕竟,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经验就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生成的,也正是因为这一过程的存在,专业成长才具有价值,而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才会更精确。
第二篇: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定稿)
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三星小学:江肖
[摘要]:教学新知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是确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1)关注准备阶段的教学起点。(2)关注自主探索阶段的教学起点。(3)关注内化巩固阶段的教学起点。(4)关注发展延伸阶段的教学起点。
[关键词]:教学起点有效教学
何谓教学起点?简单说,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人,在什么基础上生发,便是教学起点。
关注教学起点的意义
在一次观摩课上,一位执教四年级的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四则运算”的课。当教师出示: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学生56人,到站后下车14人,又上车20人,问现在有乘客几人?学生列式出现“56+(20-14)”,也在教师的意料之中,然而这位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不理解这种解法,一再反复强调此解法所表示的意义。又如在参加“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课中的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环的面积”一课中,大圆的半径是9,小圆的半径是6,学生列式S=92—62后,计算中一部分学生是18—12,然而教师没有关注到这个问题。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起点”的认识和把握是忽视的。如果在还没有弄清教学起点以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在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上,在教学中自然很容易走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而关注教学起点的意义就在于:
(一)关注教学起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作为老师,如果能成功地关注教学起点,就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任务。因此数学课必须关注教学起点,引导学生轻松走入课堂,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关注教学起点,均衡学生的发展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数学基础和能力水平。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一方面要考虑提供一个可以促进不同学生共同进步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的方案;另一方面,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多种可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在适合于自己的要求和方式的学习中更好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关注教学中各个层面的教学起点,均衡学生的发展差异。
(三)关注教学起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新知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是确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起点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导致思维的懒惰,不仅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点高,大多数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丧失前进的动力,同样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关注教学起点,从而合理地处理教材,调整课堂结构,有效地结合新旧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关注教学起点实施策略
一、关注准备阶段的教学起点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切入方式的优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个“好的切入方式”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实现教学过中数学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基础。同一个教学内容,认识程度、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切入方式,有的切入方式所反映的教学观念陈旧不可取,有的切入方式尽管体现了新课程论的基本理念,但不符合学生实际,也是不可行的。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对于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 “烙饼问题”接触的比较少,有些教师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学进行教学,先解决“烙饼问题”,再解决“沏茶”问题,这样的切入方式不太符合学生的实际。对于小学生来说,例2的“沏茶问题”比例1的“烙饼问题”有更多的生活体验,交换两题的教学顺序顺应了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而且交换之后,两道例题情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加工得更加符合生活逻辑:客人来了,先沏茶,聊久了再烙饼招待客人。这样就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和经验背景有效地切入教学内容。
二、关注自主探索阶段的教学起点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所探究问题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观察
操作方法上的障碍,出现阻塞或偏离探究方向的现象。教师通过信息反馈方式进行探底,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为学生的继续探索提供可靠的方案,利于教师的“有的放矢”。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当学生完成一次剪拼后,本该进入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但我发现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还没有理解平行四边形如何转换成长方形。因此,我根据课堂上这一情况,改变了教学进程,组织了第二次剪,学生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还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让自己始终充当组织者和启发引导者,放手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通过质疑、猜想、验证、观察、交流、归纳,亲自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成功或失败的情感。
三、关注内化巩固阶段的教学起点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教学的成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因此,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有趣味性。
例如学完四则运算后,发现学生对递等式计算掌握地比较好,而对“由分步计算列综合算式”掌握得不够扎实,为了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这一技能,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1)56÷7=8,4×5=20,8+20=28。(2)40+30=70,70-58=12,29×2=58。(3)3×30=90,90+30=120,120÷40=3。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这方面的技能。在尝试或模仿练习后,教师利用反馈的情况,了解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对新知识的理解的程度、思维动态和技能的状况,为教师设计后一层训练,引导学生扫除障碍实现知识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关注发展延伸阶段的教学起点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中,当学生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后,我让学生量书本中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度数,有一位学生量完后“叫”了起来:老师,它们加起来是180度,跟着一部分学生也附和道:我也发现了;我的也很接近180度。于是,我就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都是180度呢?接着,学生就
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了任意的一个三角形进行探究。
在学生取得探索成功,并初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后,此时将会产生新的思维冲突,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试探,了解学生在新的起点上可能会引发何种新的思维趋向,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矛盾的冲突,提出尚待进一步去发现、探索的新问题。
关注教学起点,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及生活经验,把握好本班学生的现实起点,找准每一节课中知识的生长点,切不可凭自己的感觉将教材的结构打乱,从而使得自己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
(2)教师必须认真地钻研教材,把握住知识的内部联系,使自己对教材的处理不犯科学性的错误,不破坏知识的内部规律性与完整性。
(3)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一年领段的学生的思维水平、接受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均不同,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应把握好这个度,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循序渐进性。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发生在课堂里的理念碰撞.[J].人民教育.2003(2)
[2]、孔企平等.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J].高等教育.2003(10)
[3]、刘丽霞.情感教育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4]、李世杰.数学教学要注意学生“初始能力”的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01,(07)
[5]、吕新!特级教师.把握起点 引导方向 教给方法——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
练.[J].四川教育,2000,(Z2)
[6]、陈汝耐,李新根.怎样把握教学的起点——《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多次教学
实践与思考 [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11)
[7]、吴坚.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感.[J].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4,(06)
[8]、李攀.生活与数学.[J].时代教育, 2007,(12)
第三篇:节奏教学总结
节奏教学总结
音乐基本要素: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 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构成音乐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
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在音乐教学中学习节奏的重要性
在音乐作品中,节奏的运用如何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风格,以及音乐形象的塑造和表现。同样,在演唱和演奏过程中,节奏的准确也直接影响着作品风格的表现。甚至会破坏演唱或演奏原有作品的风格和效果。所以能否准确的把握作品的节奏,在作品的展示中不可忽视。本学期我校就针对节奏学习开展了课题研究。在教授节奏的过程中,本人也有一点心得体会,现将总结如下。
1、节奏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和节奏伴随在我们周围,比如,在雨的世界了,比如,春天我们感觉就像我们可以听到大雨点急促而响亮的嗒嗒嗒嗒的声音,有点像我们音乐教学中的十六分音符,雨点
我们的校园了,下课时有各种不同的脚步声,有同学课间追逐的跑步声,有同学日常的走路的脚步,还有时候我们可以听到一些
2、节奏训练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3、通过节奏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
第四篇:金属节奏教学
弹奏起拍节奏
要弹好摇滚吉他,在用脚打好稳定的拍子的同时,提高弹奏起拍节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你现在觉得用脚打拍子是多么别扭,但是经过练习以后是完全能够训练好的。也许有些 人天生乐感较好,但通常来说,好的节奏感都是经过训练后才培养出来的。如果觉得这些练习太难的话,可以去找个教师来指导一下,你会觉得有人指出你的缺点并能对症下药,给你 提供一些练习,这是大有益处的。
弹每条练习以前,先用脚试着打一下四拍节奏,休止时用右手掌止音,开始时要慢练。
弹第五条练习时,一定要注意这个起拍音位于二、三拍的正中间,这时你的脚应悬在空中。
弹练习六时注意,弹第三拍时右手拨弦与脚打拍子同时进行。
练习七只弹下拨,上拨时用右手止音。
练习八注意起拍位于二、三拍的正中间,你的脚总想抢到第三拍,所以要慢练。
切分
切分节奏涉及起拍弹奏,但与我们上面学的稍有不同,切分节奏是一种由起拍开始并持续
经过下一个落拍的节奏型。两个音用连音线连接,弹有连音线的音时,只弹第一个音,并让 它持续到连音线连接的下一个音。
由于一个八分音符时值为半拍,所以连音的两个八分音符相当于一个四分音符。
同样,三个八分音符连在一起,时值就是一拍半,可以写成一个八分音符与一个四分音符 的连线,或者干脆简单的写成一个附点四分音符。一个音符后面加附点后,时值要延长该音 符的一半。
带和弦进行的节奏型
下面都是带和弦变换的起拍节奏,首先听录音,用脚根据谱面打拍子,完全熟练以后再 开始慢练。
你现在可以根据我们上面学过的节奏,写几段你自编的节奏型了,真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觉...其他起拍节奏
现在,用脚打稳定的拍子,弹这个包含两个连续后半拍起拍的节奏型。
在一些你喜欢的歌曲里,你也会听到这样连续两个起拍的节奏型,比如Kiss乐队的“火中的
天堂”(主部),Ozzy Ozbourne乐队的“摇滚乐不会死亡”(副部)以及Motley Crue乐队 的“给爱10秒钟”。
练习十九是另一种常用的重金属节奏,它交替使用落拍/起拍/落拍。在AC/DC的“按动电 钮”开头以及Dokken乐队的“打碎铁链”各主部结尾处,都可听到这种节奏型。
练习二十和二十一分别使用了三个和四个起拍的切分节奏型。听一下AC/DC的“希望破灭”
中每个副部前使用的一连串四个起拍节奏型。
带和弦进行的节奏型
下面的练习可以先跟录音练,再自己慢速练。记住在开始各条练习前自己一定要能够打稳四 拍节奏。
新和弦
升号(#)和降号(b)称做临时升降号,升号将一个音升高一个把位。例如第六弦第一
品是F音,#F则位于第二品。
降号与升号相反,将音符降低一个把位,例如B音位于第五弦第二品,bB则位于第一品。练习二十七使用了一个#F和弦,以及连续四个起拍。
练习二十八使用了两个降号,bE和bB。
有时G和弦用开放式弹法,而不用E型弹法,因为开放式的G和弦更加明亮有力,共鸣更强。
中指按第六弦第三品的G音,并使指肚贴在五弦上使其消音,然后弹六、五、四、三弦(第
五弦不发音)。
开放G和弦有时也要弹前两根弦,用无名指按第二弦第三品,用小指按第一弦第三品然后弹 所有六根弦。
另一个常与开放G和弦同时使用的开放和弦是开放D和弦,食指按第三弦第二品,中指按第一 弦第二品,无名指按第二弦第三品,弹一、二、三、四弦。
要想从开放G和弦流利的换到开放D和弦,则无名指按弦不动,抬起中指移到第一弦第二品,抬起小指,食指按第三弦第二品。
现在用我们上面学到的节奏型,你可以自己编一些新的节奏型,用上升、降号和开放G、D 和弦。经过音
常会有乐曲不从第一小节的落拍开始,而是由一个或几个音引导至第一小节,下面的几条
练习都是从第一小节前面开始的,多听一些有名的摇滚及重金属歌曲,看看能不能识别出经 过音。
乐曲分析
现在选几首你喜欢的而又相对容易的乐曲来分析它们的节奏(开始最好选慢歌)。
乐句是一个短小的音乐单元,通常为二个或四个小节长度,而且不断重复。通常在第二、四
次重复时会有一些变化。
听一下一个乐句的第一拍,然后立刻停机,听一听落拍上是不是有一个和弦音?还有没有其
它音?前面的音是否在持续发音?听这个音的音高,在吉他上找这个音,然后写在谱子上,再
听一遍录音看看第一拍起拍是什么音,再听第二拍,用这种方法一直听完一个乐句,然后写在 闷音
听一下Kiss乐队的“吞没”的开头部分或Judas Priest乐队的“Another Thing Comin”,这两首乐曲是使用八分音符节奏右手闷音的很好的例子。奏闷音时,将右手掌外侧贴在琴桥及琴弦的末端,弹拨时则会听到拨片的嚓嚓声以及琴弦的低音,听练习三十五的录音并尽量模仿闷音的效果。
如果听不到琴弦所发出的低音,那是因为右手过分止音,将手向琴桥方向移动即可。如果琴弦共鸣太多,则将手朝琴桥相反方向移动即可。
练习低音E弦的闷音,谱上方的“×”符号表示该音符要奏闷音。
下面的一组练习包含两种闷音奏法--左手及右手闷音。
左手
左手放在要弹和弦的音品位置上,但不要按下去,只有在需要弹出和弦声音时才按下去,不弹和弦时左手使所有琴弦消音。
右手
在标记闷音处用右手手掌奏闷音,但是在需要弹出和弦声音时右手要轻轻离开琴弦使和弦不会弹成闷音。
左右手闷音技术良好的配合能够使你的演奏干净而准确。
和弦应清楚而明亮,闷音则应弹的结实,而且不能有过多的振动。
带有连续低音的节奏型
如果我们弹一个三个音一组的八分音符节奏型并且不断重复,那么节奏型最初由落拍开始,重复音型时则由起拍开始,再次重复则又在落拍上。
这是当今重金属常用的一种节奏型,可以听一下DIO乐队的“We Rock”以及Motley Crue乐队的“目击”就用了这种节奏。
带按弦低音的节奏型
上一节的练习并不是非得奏空弦低音,尽管多数是这种情况,下面这条练习的低音是#F,在第六弦第二品。
弹A和弦时,用食指中间部分按在相应的弦上,并把按第六弦的力量松掉,手指应前后摇动,只把需要发音的弦按下,同时将不需发音的弦消音。
可以听一下Autograph乐队的“打开收音机”(使用G做低音)以及Ozzy Ozbourne乐队的“摇滚叛逆”(使用了#F做低音)都用了这种技巧。
现在你根据第三部分学过的和弦进行和节奏型,编几条自己的节奏型吧.单指和弦指型
根音在A弦上的强力和弦常常只弹食指按的两根弦,而不弹低音。
Becomes 弹这种指型的和弦时,食指尖要触在A弦上使其不能发音,这一点在下面的练习中特别重要,开始慢慢练,注意一定不要有杂音。
本书从这里开始,只在新和弦出现时才标出。
颤音
有时,这种单指和弦常常弹奏颤音来增加紧张的气氛,颤音是连续快速的弯弦和放弦。
弹这个和弦,并轻轻拉弦,这会使弦变弯并使音调升高,然后放松弯音弦,使之回到原
音高。
注意琴弦一定要放松回原位,否则和弦音会变高,开始时应慢慢练习以避免这种情况。
A和弦位置的拉-放和弦
将食指平放在三、四弦上组成A和弦,但不要按下去。
现在,食指不要动,将中指按在第五弦第三品弹C,同时拉弦并放松以奏出空弦音A。
中指按第六弦第三品的G音,弹这个音。然后抬起中指,食指按下C(奏A和弦),现
在连起来弹。
练习四十九的第三拍用了开放G和弦的一部分,在特定的乐曲中,弹奏用开放G和弦的哪一部分取决于弹奏的方便以及音色的需要。
单指和弦指型的另一种形式
练习五十提供了单指和弦指型的另一种用法,在第七品弹E和弦,并抬起三、四指,食指按法不变,在第五品按第三、四弦(即D单指和弦),注意这个D和弦只能弹第三、四弦。
D弦根音位置的强力和弦(D型)
记住D和弦上的这些音名
可移动的和弦指型为:
食指按根音(四弦),无名指按高两品的三弦,小指按再高一品的二弦。
下面的练习用了D型和弦指型。
现在,你可以用第四部分的新和弦指型写几条节奏。
十六分音符 一拍可以分成均等的四份,每份都是十六分音符,并且比八分音符快一倍的速度,在一个整拍里的十六分音符有两个在落拍上,另两个则在起拍上,弹十六分音符时,要连续轮流拨弦,落拍用下拨而起拍用上拨,如果上拨时拨片总别弦,则可将拨片离琴颈近的一侧稍稍偏转一下。十六分音符这样打拍子:
1、e、&、a。
下拨弦用符号“∧”表示,上拨弦用符号“∨”表示。这些符号都显示在乐谱上方,如果在乐谱上方没有显示,则一律用下拨弦弹奏。
练习五十五的十六分音符用右手掌奏闷音。
要快速且准确地运用拨片,可以经常地做第五十六条练习。练习由第一把位开始,也就是说食指按第一品,中指按第二品,无名指按第三品,小指按第四品。第二把位食指在第二品,中指在第三品,无名指在第四品,小指在第五品。弹第三把位的时候,左手向上滑动一个把位,把位数是由食指所在把位决定的。把位数由乐谱上方的罗马数字表示,用脚打出每个拍子。
分别在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和十把位重复练习上面的音型。节奏构成:
如果将一拍的前两个十六分音符连音,那么第一个十六分音符将持续至连音结束,换句话说就是第二个十六分音符不弹出来。
弹奏练习五十七。
由于八分音符为1/2拍,两个连音的十六分音符也是1/2拍,所以两个连音的十六分音符可以用一个八分音符代替。
这是一个常用的重金属节奏,可以听一些乐队的曲子用过它们,比如Iron Maiden的“Run To The Hills”、山米·海格的“ Can't Drive 55”、Dio乐队的“ Holy Diver and Last in Line”等等。
节奏构成: 现在将一整拍的后两个十六分音符连音六分音符在落拍上,八分音符在起拍上。,可以写成,在这种构成下,两个十
这种节奏极少单独使用,而是常和与它相对的节奏“了第六十一条后,才可以慢慢练习弹第六十二条。
”组合使用,反复多次练习
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
这种交替落/起拍节奏在第三章已经介绍过,只不过是八分音符,现在看一看这种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你也许还记得,这种交替落起拍节奏是不断地重复,第一次由落拍开始,第二次由起拍开始,第三次落拍,第四次起拍,依次类推,如果第一次在起拍上,那么就翻过来。听下面的练习,然后慢慢练,注意要正确拨弦,注意和弦交替在落拍/起拍/落拍上强调,每次重复持续一拍半。
在Ozzy Ozbourne乐队的歌曲“ Grazy Train”(疯狂列车)和“ Bark at the Moon”(吠月)里可以听到这样的节奏。
以三音作低音的和弦指型
A和弦是由A大调音阶中的一些音构成的:
这个音阶由A音开始,A音就是该音阶的根音,也称作音阶的一级音。
音阶的各音叫作音级,各自都有一个序号,例如,弹A音阶时,A是一级,B是二级,#C是三级,D是四级,E是五级,#F是六级,#G是七级,最后又加到A八级,称为八度,A同时又成为一级音。
这个音阶可以象强力和弦那样在琴颈上移动,其大调音阶的名称则由根音位置的音名决定。
大和弦由与其相应的大调音阶的一、三、五级构成,要构成一个G和弦,弹G大调音阶的一、三、五级音即可,要构成一个E大和弦,弹E大音阶的一、三、五级音即可。
这种一、三、五级称为和弦结构,每种不同类型的和弦(大和弦、小和弦、减和弦、增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等)其和弦结构是不同的。A大调的一、三、五级音如下排列:
三个音分别是A、#C和E,注意在强力和弦A中只有A和E以及另一个A,相当于音阶中的一、五、一级。
有时这种和弦叫做A5因为它使用了五级音,从理论上讲,它不是一个完整的A和弦(因为它缺少三音),从和声角度上讲它是“开放五度”。它又可以写成A(no 3rd)。
我们来看一下另一种不完整的A和弦,这次不要五级,只弹一、三、一级。
在重金属音乐中,这种和弦一般用三音作低音,这种和弦标记为A/#C,读作“以#C做低音的A和弦”。
下面各个练习用一、四指按弦,而不要用一、三指。
以三音做低音的和弦指型可以将三音升高八度,于是新指型和弦的低音不再是三音。
在练习七十二中,单指和弦指型用中指按,换G大和弦时,中指关节弯曲使指尖按在第四弦第五品上即可,食指则按第三弦第四品。
练习七十三中,食指按六弦第三品,中指按三弦第四品,无名指按四弦第五品,第五品的单指横按和弦则通过放倒无名指来按。
大和弦的扩展
下面是一个G和弦(D型)
下面是由D型和弦新构成的一个扩展和弦
这是一个扩展的G大和弦
中指按第二弦第八品
食指按第三弦第七品
无名指按第四弦第九品
这种和弦与单指和弦互换十分方便。
OK!学以致用啊!:lol
第五篇:掌控学习,出类拔萃国旗下讲话
掌控学习,出类拔萃国旗下讲话
掌控学习,出类拔萃国旗下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下,为期一个月的体育节伴随着运动会的落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各班级、全体同学所展现出来的奋勇争先、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的精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代表校领导、全体教职工再次对同学们、对各班级获得的优异成绩表示衷心地祝贺。
再过两周,初、高中部将陆续迎来期中考试,所以今天我想谈谈学习的事情。考试大家当然要认真对待,要积极
准备;你还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奋力拼搏,争取考出好成绩;更要诚信考试,绝不做自欺欺人的傻事。这些都是常规,广外的学生不需要特别强调,相信大家都能够做得很好。
倒是有件事值得大家认真思考,那就是我们怎么能够在学习上做到掌控自己,永远做一个学习上的智者、强者,将来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成为一个有充分准备、完全适应未来社会的人,这是重大问题。
同学们,首先想想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技术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我们被这些变化所包围。信息革命,互联网崛起,全球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流通渠道已经互联网化,互联网甚至成为管理以及其他专业人才的流通渠道,这些变化的发生过程都在十年内。这种变化对经济、市场,产业结构、产品、服务及物流,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消费市场的细分、消费者行为及价值,乃至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
此,这种变化对社会与政治所产生的影响更大,它完全改变了我们对自己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与此同时,新兴行业方兴未艾,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最牛的预言家也无法预测未来会出现哪些科技新应用、哪些新兴产业。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所预言的下一个社会——知识社会,不是要到来,而是已经到来。知识成为了社会的关键资源,知识工作者成了主要劳动力,马云成为了世界风云人物。德鲁克说这个社会有三个特点:一是没有疆界,因为知识的传播甚至比资金流通还容易;二是向上流动,每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都有力争上游的机会;三是成功和失败的几率均等,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生产工具”,也就是工作所取得的知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这三种特性加起来,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无论对组织和个人而言都是如此。
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你们父辈那一代、甚至是你们所成长的那
样的年代都一去不复返了,一切都在飞速变化。今天的生活,十年前我们无法想象,五年前也无法想象,就是一年前也无法预测。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变化的时代。有个比喻是这样的,说在这个时代里生活,就如同试图给一辆飞速行驶的汽车换轮胎。同学们,大家必须认识到这个时代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必须意识到这个时代给你们带来的巨大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不管我们把它叫什么,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还是学习社会,网络社会,这个新时代把每个人置于新的境况当中。我们当然都有选择的权利,但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所做选择产生的结果。选择和结果是绑定的,是一揽子交易,如果你选择不在乎、我行我素,那结果就一定是失败倒霉。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其实是别无选择的,只能选择积极应对,努力适应,选择对了,你就会出类拔萃。
我们大人们都有学习的压力,我自
己每天都感受到这种压力。这种压力部分来自工作本身,更多来自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要求我们的是真才实学,而不是把知识过一遍,熬过多少个学时,然后拿到证书就行。关键点在于你的所学要能帮你立足于这个社会。年长的人感到了学习的压力,刚毕业的也深感学习的必要,无论你完成的是什么学位的学业,只要已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你就发现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原来在学校学习的东西也已经过时。今天,我们学的东西保质期并不长。这是前所未有的。据说,世界上的知识总量每两年就要翻一番。在信息过量而又极容易获取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被淹没其中,而误入歧途。
为了适应这个时代,或者说将来去适应你要走入的那个未来社会,你必须重新设计一切,绝不可以照搬父辈的经验,因为他们走的那条路已经不存在了,你必须不间断地学习。你们当中,即使是高三同学,进入社会工作也是四五年
之后的事情了,而对初一同学来说,是十年之后了。社会变化如此之快,我们现在如何为未来的社会做准备呢?
我要求大家反思一下我们上学的目的。上学就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那做什么样的准备才是有用的呢,什么才是我们上学最重要的目的呢。熟悉了解知识是必要的,考试拿好的分数是必要的,但这些都不是最终目的。学会如何获取、筛选信息,处理、利用知识才是目的;学会如何表达所思所想,如何化解冲突,如何融入团队,如何应对多元格局,如何设定目标,如何做计划,如何锲而不舍实现目标,也是目的。但是学会如何学习新知识,获得学习能力是我们上学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拥有了学习这个技能,我们就能够应付未来的变化,就会终身受益。
同学们,尽管一切都在变化,但也有事情永不变化。自然法则就不变化。如果你把苹果向上扔,它一定会落到地面上;不论你是住在广州还是纽约,不
论你是生活在今天还是公元前3000年,结果都是一样。万有引力是物质世界的原则,人类学习发展也有一定的原则。我们的主动、互动、灵动学风就是原则,积极思考、自主调控,互动探究也是我们在学习上要坚持的原则。积极主动、掌控学习、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确定目标、规划学习,坚持要事第一。这些都是原则,把它们做好了,你将逐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原则像灯塔,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无须证明。你不能违反原则,否则不管你是谁,只能倒霉失败。只要以原则为基础,生活中所有相关的重要因素都能找到其相应的位置。只要把原则放在首位,其他所有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同学们,让我们坚守原则,做掌控自己学习的人,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出类拔萃、拥抱未来的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