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2:0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

第一篇: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

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极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者,作为一名即将成为语文教师的师范生,陈寅恪教授执着于钻研学术和传道育人事业的一生带给了我无尽的感动和启示。

一、学海沉浮

陈寅恪出身于世家,祖父官拜巡抚,父亲也是诗文名家。他从小受诗文熏陶,熟读经书典籍。而后,他又积极前往海外,漂泊留学十六余载。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在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重要发大都源于此。

令人惊讶的是,陈寅恪学识渊博,国外留学十六年却是半个学位也未拿。傅斯年欧洲7年求学,回国时也只留下几本笔记。为读书而读书,不用学位装点门面欺世盗名,至今仍是美谈。

1926年8月,陈寅恪告别长达16年的海外游学生涯,抵达清华园,时年37岁的陈寅恪已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 “四大导师”。但仅一年后,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陈寅恪教授作为他的同事与好友撰写了碑铭,是为学术史上不朽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碑文抒发思想自由之真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此成为学人道德文章的至高追求。

王国维自尽后,梁启超也随后病逝,赵元任准备出国讲学,清华国学研究院唯剩陈寅恪苦苦支撑。1929年7月,盛极一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宣布解散,仅存4年,徒留后人惋惜追忆。

“四大导师”纷纷离散,盛极一时的国学研究院也随之解散,此后,陈寅恪转而为清华大学历史、中文两系合聘教授。他讲课时不仅本校学生和外校学生来旁听,就是清华本校教授朱自清、吴宓与刘文典等也常来旁听,“教授的教授”自此流传。吴宓在其文集中写道:“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之同于吾言。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先生伤心过度而致眼疾,治丧完毕,先生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坚决不受,辗转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 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战后,陈寅恪复到清华大学教书,直到1948年底离开。其间,他也曾去英国医治眼疾,却是无功而返。此后,眼疾伴他终生,生命后期几乎双眼失明。正在学术高峰期的陈寅恪只能带着目难明视的痛苦钻研学术、传道育人。

翌年,陈寅恪来到广州,彼时,解放战争仍在继续,广州尚未解放。国民党赴台湾前曾有“抢运学人”计划,对身在广州的陈寅恪自是念念不忘。国民党战时内阁教育部长杭立武许诺,只要陈寅恪离开广州到香港就给十万港币和新洋房,最后到了几近哀求的地步。但他态度坚决地要留在岭南大学,并对人说“何必弃父母之邦”

1952年,陈寅恪一家搬入中大东南区1号楼。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说,“中大有个传统,这栋楼是给学校最好的教授住的,是学术崇高的象征。”同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被取消,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中大迎来了史学大师陈寅恪。

1957年,全国性“反右”斗争开始,陈寅恪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也未能幸免。大字报对其口诛笔伐,有学生发难,称他是“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权威学者”,更有人称其“误人子弟”,这深深刺痛陈寅恪的心,他愤而致书中大校长,提出“坚决不再开课,以免‘贻误青年’”,从此告别讲台生涯。

后来,“文革”蔓延到中山大学。信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陈寅恪,难以幸免:工资停发,存款冻结,东南区1号楼被大字报覆 盖。后先生全家被赶出东南区1号,惨居一平房之中。

1969年10月7日,一生推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走完79年的人生历程。妻子平静地料理完他的后事,又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就像她对人说的:“待料理完寅恪的事,我也该去了。”两人离世相隔仅45天。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与夫人唐筼的骨灰落葬于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内,墓茔左侧长条石上刻着“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的字样,右侧扁形石上刻着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题写的陈寅恪一生奉行的准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1929年陈寅恪为国学大师王国维所作的墓志铭,在70多年后被后人郑重地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二、轶事及启示

陈寅恪遇事坚定顽强,处事严谨认真。当年眼睛看不见,陈寅恪被人搀扶着回到清华园时,校长梅贻琦曾劝他休养一段时间,陈寅恪回答,我是教书匠,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呢?我每个月薪水不少,怎么能光拿钱不干活呢?学生们回忆,陈先生说这话时,脸上虽是笑着,但让他们感受到的神情却是严肃而且坚决。一个瞎子被评为教授,为大学生授课,在世界上实在是绝无仅有。清华为陈寅恪配备了三个助手,这些助手都是他当年的学生,其中汪篯是他最喜欢的一个。

先生备课的细致也令人动容,陈先生又转到岭南大学教书,他的女儿在回忆录中这样说:“父亲备课、上课发给学生的讲义主要是讲授时援引的史料原文,这些史料都是从常见史书中所摘取,至于如何考证史料真伪,如何层层剖析讲解这些材料,而不断章取义、歪曲武 断,做到水到渠成地提出他的论点,则全装在自己脑中,未见他写过讲稿。” 季羡林《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讲道:“寅恪先生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当年岭南大学历史系仅有三位学生,而选读陈寅恪课的学生仅有一人。尽管如此,每逢上课以前,陈老师必叫助手读一遍讲义给他听,上课时还要穿着整齐。他的课,就算只有一个学生听课也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流传说陈寅恪有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这样,备课和讲课就像学术研究一样甚是辛苦,有时提前十到七天备课。这样做不但体现了他对文化的尊重也正是对传道授业的尊重。

后来因视力原因,陈寅恪就在家中上课,家中阳台就是课堂。陈寅恪坐在椅子上,用基本不带方言的普通话带领学生在历史中穿梭遨游。1955年进入中大历史系的刘凯隆这样写道:“二楼小客厅连着一条宽宽的内走廊,那便当做临时课室使用,靠窗那边安排十来张桌椅,课椅当面放一张藤椅,旁边安置一块小黑板。陈先生便在这里为后学展开了波谲云诡的历史画卷。”

陈寅恪先生两次任教于清华园,他所倡导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正是在那时提出的。“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而他也是在 用行动证明着他所坚守的这一切:1953年科学院决定任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而他却在《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毛泽东)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刘少奇)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 在为好友王国维写的碑铭上,陈寅恪也早就提到“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纪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是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他最终没有北上就任。

先生虽为一介书生,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强气节尽显无疑。读到此处,我突然想到这样一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赤子在面对文革的批斗时,茫然无辜地问出一句“什么是反动?”时心里该是如何地无奈和悲愤。

纵观陈寅恪先生的一生,“陈寅恪先生79年的生命行程,可以说是一次忧患之旅。在经历过世变、家变和个人的病变之后,他晚年以衰残野老自居,带着‘文盲叟’的伤痕和泪痕,自哀而不自弃,继续从事辉煌的笔耕,堪称伟大的灵魂。”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寅恪 的学生蔡鸿生如是说。晚年的陈寅恪双目早已失明,他晚年的作品都是靠自己一生的学术积淀来完成的,需要查找的资料都是陈先生事先在脑海中想到,然后叫助手去图书馆查阅书籍,回来再逐字逐句读给他听。他就这样耳听口述,完成了他长篇著作《柳如是传》,书中那个坚贞顽强而历经坎坷的奇女子,俨然正当窘境的陈寅恪先生自己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正如蔡鸿生说的,陈先生拥有一个伟大的灵魂,这个伟大灵魂,让他在海外十余载不务虚名,专心学术;这个伟大的灵魂陪伴他在眼疾的折磨中始终不忘学术研究和传道育人;这个伟大的灵魂,让他在分崩离析的国乱中始终坚守着“不弃父母之邦”;这个伟大的灵魂,让他弃高官而不就,只为这“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灵魂,这个灵魂会给我们一个正确的立场,一个起码的原则,一个前进的方向。如今教师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诱惑,作为传道授业者,教师自身的修养,不容忽视。“教授之教授”的传奇也许不复存在,我们能做的,便是时时不忘充实自我,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者,理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努力不在课堂上留下遗憾。

第二篇:《怀念陈寅恪先生》俞大维

怀念陈寅恪先生

俞大维

我与陈寅恪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连续同学七年。寅恪先生的母亲是我唯一嫡亲的姑母;寅恪先生的胞妹是我的内人。他的父亲陈三立(散原)先生是晚清有名的诗人;他的祖父陈宝箴(右铭)先生是戊戌湖南维新时期的巡抚。右铭先生有才气,有文名,在江西修水佐其父办团练时,即为曾国藩先生所器重,数次邀请加入他的幕府,并送右铭先生一付对联,以表仰慕。上联寅恪先生不复记忆,下联为:“半杯旨酒待君温”,其推重右铭先生如此。曾文正公又有与陈宝箴太守论文书,此文收入王先谦的续古文辞类纂中。我的母亲是文正公的孙女,我的伯父俞明震(恪士)先生、舅父曾广钧(重伯)先生(均是前清翰林),与陈氏父子祖孙皆是好友。本人与寅恪先生可说是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年同学。

一、读书须先识字

现在我略谈寅恪先生治学的方法和经过。寅恪先生由他念书起,到他第一次由德、法留学回国止;在这段时间内,他除研究一般欧洲文字以外,关于国学方面,他常说:“读书须先识字。”因是他幼年对于说文与高邮王氏父子训诂之学,曾用过一番苦功。到了中、晚年,对他早年的观念,稍有修正。主要原因,是受了两位大学者的影响。一是瑞典汉学大家高本汉先生。高氏对古人入声字的说法,与假借字的用法,给他极大的影响。二是海宁王国维先生。王氏对寅恪先生的影响,是相得益彰的;对於殷墟文字,他受王氏的影响;对梵文及西域文字,则王氏也受他的影响。

二、在史中求史识

在讲寅恪先生治国学以前,我们先要了解他研究国学的重点及目的。他研究的重点是历史。目的是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他常说:“在史中求史识。”因是中国历代兴亡的原因,中国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历代典章制度的嬗变,社会风俗、国计民生,与一般经济变动的互为因果,及中国的文化能存在这么久远,原因何在?这些都是他研究的题目。此外,对於所谓玄学,寅恪先生的兴趣则甚为淡薄。

三、严谨而不偏狭

我们对传统的典籍,大致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我们先讲他对经的看法。他说:无论你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乃人人必读之书。关於尚书今古文之辨,他认为古文尚书,绝非一人可杜撰,大致是根据秦火之後,所传零星断简的典籍,采取有关尚书部份所编纂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伪书的来源,研究其所用资料的可靠性,方能慎下结论;不可武断的说它是全部杜撰的。由此我们可以得见寅恪先生,虽是严谨的小学家,却不是偏狭的汉学家。

寅恪先生对於玄学,兴趣淡薄,上面已经说过。他甚恶抽象空洞的理论,本人从未听见他提及易经中的玄学。

再讲春秋,寅恪先生虽不如王荆公之讥讽春秋为“断烂朝报”,但他除认为左傅为优美的文学外,对公羊三科九旨之说很少兴趣。对榖梁除范序外,我也未尝听他提起过。关於尔雅,他归於说文一类。对孝经,他认为是一部好书,但篇幅太小,至多只抵得过礼记中的一篇而已。

他很注意三礼,对於周礼,他虽同意一般人的看法,认为不是周公所作,然亦不可能为一人所杜撰。而周礼中用了许多古字,要说刘歆伪撰碑文,到处埋藏,则甚为可笑。

他说,周礼是一部记载法令典章最完备的书,不论其真伪,则不可不研读。他尤其佩服孙诒让的周礼正义一书。

关於仪礼,寅恪先生认为“礼”与“法”为稳定社会的因素。礼法虽随时俗而变更,至於礼之根本,则终不可废。他常提起“礼教”思想在唐律疏议中的地位;他说这些是人人应该重视的。

寅恪先生对於礼记的看法:他说礼记是儒家杂凑之书,但包含儒家最精辟的理论。除了解释仪礼及杂论部分以外,其他所谓通论者,如:大学、中庸、礼运、经解、乐记、坊记等等,不但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最精釆的作品。我们不但须看书,且须要背诵。

次讲四书。大学与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不再重述。他说,论语的重要性在论“仁”,此书为儒门弟子所编纂,而非孔子亲撰有系统的一部哲学论文。故大哲学家黑格尔看了论语的拉丁文译本後,误认是一部很普通的书,尚不如 Cicero 的 De officiis。至於孟子一书,寅恪先生喜欢他的文章。但孟子提到典章制度的部份,及有关历史的议论,他认为多不可靠。孟子云:“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即其一例。

我们这一代的普通念书的人,不过能背诵四书、诗经、左传等书。寅恪先生则不然,他对十三经不但大部分能背诵,而且对每字必求正解。因此皇清经解及续皇清经解,成了他经常看读的书。

四、特别注重志书

“国史”乃寅恪先生一生治学研究的重心。对於史,他无书不读,与一般人看法不同处,是他特别注重各史中的志书。如史记的天官书、货殖列传、汉书艺文志、晋书天文志、晋书刑法志、隋书天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地理志等等。关於各种会要,他也甚为重视,尤其重视五代会要等。他也重视三通,三通序文,他都能背诵。其他杂史,他看得很多,这里恕不一一叙述了。寅恪先生特别注重史实,前已说过,因此他很钦佩刘知几与章实斋。他尤其推崇司马温公通鉴的见解,读过他隋唐政治史述论稿者,都能看到这一点。本人认为寅恪先生的史识,超过前人,此所谓“後来居上”者是也。

五、喜欢庄子荀子

因寅恪先生不喜欢玄学,在子书方面除有关典章制度者外,他很少提及。但他很喜欢庄子的文章,也很重视荀子,认为荀子是儒门的正统。这可能是他受了汪中的影响。他偶然也提到子书中较“僻”的几章,例如:抱朴子的诘鲍篇,列子(可视为一部伪书)的汤问篇等等。至於其他中国一般学者所推崇的书,如论衡之类,他似乎并不很重视。

六、诗推崇白香山

其次讲到集部,集部浩如烟海,博览实难。但是凡集部之书,包含典章制度者,他都特别加以注意。关於文学和诗词。寅恪先生对文,最推崇欧阳文忠公、韩文公、王荆公、归震川、姚姬传、曾文正公诸大家。他推崇曾文而认为姚文为叙事条理有余,而气魄不够,本人当时亦有同感。袁子才早年评方苞文与王渔洋诗,有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之句。如曾文正撰罗忠节公神道碑铭有“矫矫学徒,相从征讨;朝出鏖兵,暮归讲道。”如此类雄奇瑰玮之句,实非所谓一般桐城派文章中可得常见也。

诗,寅恪先生佩服陶杜,他虽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如果寅恪先生重写“诗品”,太白与义山诗,恐怕将列为二等了。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香山。所以在他“论再生缘”中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关于词,除几首宋人词外,清代词人中,他常提到龚自珍(定庵)、朱祖谋(古微)及王国维三先生。我们可以说,词不是他特别的嗜好。他所作的诗不多,但都很精美。他吊王国维的一首长诗,流传海内,为一般雅人达土所爱好,也是我们这一代最好的诗篇之一。

七、学梵文研佛经

现在我们讲寅恪先生在国学范围以外的学问,寅恪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随 Lanman 学习梵文与巴利文二年,在德国柏林大学随 Lueders 学习梵文及巴利文近五年。回国後,在北平,他又与钢和泰(Baron A.Stael Von.Holstein)继续研究梵文四五年。前後共十余年,故他的梵文和巴利文都特精。但他的兴趣是研究佛教对我国一般影响,至于印度的因明学及辩证学,他的兴趣就比较淡薄了。本人还记得在抗战胜利后他回清华,路过南京,曾在我家小住。我曾将 Stcherbatsky 所著书内关于法称 Dharmakirti 的因明学之部及 Tucci 由藏文所译龙树廻诤论(梵文本现已发现)念给他听,他都不特别感觉兴趣.寅恪先生又常说,他研究中西一般的关系,尤其於文化的交流、佛学的传播、及中亚的史地,他深受西洋学者的影响,例如法国 P.Pelliot(伯希和)、德国的 F.W.K.Muelle、俄国的 W.Barthhold,及其他国学者。然他究因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知择善而从,故其见解,每为一般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八、精通各种文字

其他边疆及西域文字,寅恪先生在中国学人中是首屈一指的。除梵文外,他曾学过蒙文、藏文、满文、波斯文及土耳其文。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兹以元史为例,略作说明。大家都知道我国旧有元史是仓促修成,不实不尽的地方很多,为後来学者所诟病。因此有志重修元史的学者,先後辈出,约而论之,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代,是元秘史与圣武亲征录的发现。圣武亲征录的佳本,见於说郛,只有漠文本。元秘史有汉文本与蒙文译音本。可是这一代的元史学者,功力虽勤,都不能直接读蒙古文。代表此时期的名家,为:钱大昕、何秋涛、李文田、张穆、魏源等。李文田曾把“纽察.脱察安”(即是“机密的历史”)误认是两位作者,即因不通蒙文的缘故。

第二代,利用欧洲译文,补正元代史实。洪钧所著元史译文证补,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陆润庠在序文中说:“证者,证史所误;补者,补史所缺。”立论精当,耳目一新。但是洪文卿氏仍不懂西域的文字,所用的材料,仍仅是间接的翻译,而非直接采自各家的原文。屠敬山的蒙兀儿史记与柯凤荪的新元史也都属於此时期的作品。王国维先生为我们这一代第一流学者,其考据之精,可与乾嘉大师并美,即关於蒙古史著作亦极精确。惟王氏只通日文,故其关於元代著作,或是利用我国原有资料互校,或利用日人转译欧洲学者著述,未能用直接史料也。惟王氏启後承先,厥功甚伟。第三期学者之来临,未始不受王氏启示的影响。

第三代,在此时期,我国学者开始研治西北及中亚文字,期可阅读关於蒙古史的直接资料;然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写成一部新的蒙古史。代表此时期者即为陈寅恪先生。有关系的文字他都懂,工具完备;可惜他生於“齐州之乱何时歇,吾侪今朝皆苟活”的时候。他既无安定的生活,又无足够的时间,未能完成他的心愿,留给我们一部他的新蒙古史,只仓促写成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在他看来不过是整个国史研究的一部分而已。他平生的志愿是写成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如上所说,在史中求史识。因他晚年环境的遭遇,与双目失明,他的大作“Magnum Opus”未能完成,此不但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按:姚从吾先生与札奇斯钦先生共同译注蒙古秘史亦属此期。)蒙古史原始资料以 Rashid a-din 著述为最重要,惜今尚无中文译本,盼我国学者早日将其译出,以供我国治元史者参考。

九、缅怀一代大儒

寅恪夫人名唐筼,是甲午年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据俞大纲教授生前表示,孙女可能是侄孙女。)寅恪先生有三女,长女、次女在金陵中学念书时,住在我家,由她们的姑母抚养,毕业後考入清华大学。现陈夫人及三个女儿究在何处,无从探悉,即寅恪先生去世的消息,在香港曾传过数次,前几次均为误传,此次亦尚未证实。真是“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惟寅恪先生现已年逾八十,以久病之身,处今日之世,溘然长逝,自属可能。惟今後“汉世之事,谁与正之乎?”我在美时,即有写下寅恪先生谈话的志愿,并拟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例,加以注释。现时历四纪,我又已年逾七十,这点心愿亦恐不能实现矣!我与寅恪先生情属至亲,谊兼师友,缅怀此一代大儒,不禁涕泗滂沱!

寅恪先生,生於前清庚寅年六月,我生於丁酉年十二月,相差七岁有余。除在美德同学七年朝夕相处外,上边所述他一生的经过,自不免尚有遗漏,或有不实不尽之处。深盼他的友人与在清华研究院、香港大学、岭南大学的学生有所补正。唯追述他当年治学一般的观念,想大致不差也。

五十九年三月

第三篇:书评“差不多先生”文化启示

“差不多先生”的文化启示

“差不多”是我们的口头禅,潜移默化中就会脱口而出“差不多”,万事求大同,中庸之道,不肯为人先的“差不多就行”的惰性表现在工作和生活中比比皆是,并且是熟视无睹,毫无感觉,直到这次参加了装备公司组织的《海尔生产现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与OEC基础管理模式借鉴高级研修班》的青岛考察学习活动,在聆听葛树荣老师的授课学习中,“差不多先生”的故事震撼了我的心灵,使自己去重新审视“差不多”现象。

“差不多先生”1942年诞生在胡适笔下。他是懒人的代表,办事粗枝大叶,他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思想却很不细密”,办事很“不认真”。让他买红糖,他买成了白糖;让他记账,“十”字写成了“千”字;要他请“人医”王医生,他却请来了“牛医”汪医生„„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十”字与“千”字,“人医王医生”与“牛医汪医生”,都是差不多的,无碍大局。差不多先生临死前的格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

“差不多先生”只是文章塑造的一个形象,但其深刻的寓意告诫我们,“细节决定成败”,办事一定要精益求精,做事做到位不能马虎,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塞责,以主人翁的意识和尽职尽责的心态去热情工作,并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否则,当人的理念是“差不多就行”时,实际的差异就是差许多,是会大大地误事害人的。这种“差不多先生”的所作所为,差不多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决非是危言耸听的;由量变带来的质变的“绳锯木断,滴水石穿”更能令人深思;做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而化之的工作状态大有人在。如果你的工资钱数少了,你愿意差不多就行了吗?把你的名字写成同音别字,你认可差不多就行了吗?。。。

讲课中葛老师列举的大量工作做到位的例子都是日本或德国等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而我们中国的代表人物则是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为什么中和日德两国的人在具体工作态度方面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仔细揣测和斟酌, 究其原因是“差不多”的心理在作怪。中国人确实不如德国人做事严谨和认真,不太讲究精确;不如日本人讲究细节精专,尽善尽美;在中国的语言文字处理表现上,比如汉语的时间词:一会儿,一下子,很快,一瞬间,一刹那,一眨眼等等,谁知道是多长多久呢?量杯、天平、时钟在德国家中厨房相当普遍,连洗衣服也需要称洗衣粉和衣服重量,在中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和不可思议的事。

诚然“差不多”是一种中庸之道。生活中,吃饭差不多吃饱就行;走路差不多走快就行;房间差不多干净就行;相反有些事却不然,工业制造技术的特点是严谨到位,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拧螺丝。中国工人的做法是拧紧了就行,以差不多的心态去工作,而德国的要求是拧多少圈,不能多也不能少。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德文化的差异,传统的糟粕文化形成的处世心态是我们工作上做事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高、精技术领域的现代化工业中,图纸基本尺寸是毫米,公差精确到微米等,更能准确的表达其意,但是由于“差不多”的思想作怪,我们的产品质量投诉层出不穷;由于“差不多”的思想作崇,我们付出了昂贵的返工、返修和退货代价;由于“差不多”的思想观念,我们错失了提升企业自我的机会;由于“差不多”的思想充斥着我们的大脑,灾难来临时我们才恍然大悟;由于“差不多”的思想,我们„„

老子的“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目前企业正在倡导:敬畏制度,注重执行,“差不多”的思想将没有生存之地。我们在此呼唤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做事情也好,管理也好,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做事情都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绝不是“差不多”、“还可以”等模糊的概念,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将学到的东西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地做好手头的每件事,滴水成溪,汇聚成海,从自身做起,就会创造出一个严谨认真做事到位的工作氛围。让“差不多”的思想象远离毒品一样远离我们身边。

第四篇:我的教学生涯

我的教学生涯

旧城镇中学

孙合英

在教育这片热土上,一路走来,已过了十六个春夏秋冬,在这十六年的风风雨雨中,我经历了教育战线的各种酸甜苦辣,但在我心中荡漾最深的还是孩子们给我带来的无穷的精神食粮,领导和同事们对我关怀和帮助,使我更加热爱教育这片热土,酷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多次表彰,并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但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担任初三四个毕业班的物理课,由于业务不熟,为了给学生们上好每一节课,我的每一篇教案都要经过精心准备,往往为了一个问题,都需查阅好多资料,向老教师虚心请教,一篇教案撕了改,改了撕,不知反复多少遍,不管夜有多深天有多冷,直到这篇教案达到自己满意为止,才安心的去休息。每上完一个班级,课后我都会对课堂进行深入反思,哪里好那里不好,对教案做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这对下一个班级就好多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自己的执着,出入茅庐,到毕业时竟然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这无疑是我在教育事业上的一个开门红,奠定了我干好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正当我在教育领域中如鱼得水的时候,一场厄运向我袭来。记得那事1999年的秋季,由于毕业班不放假,正值假期辅导之间,值班老师很少,我在上课期间突然身体不适,腹部剧烈疼痛,很快豆大的汗珠从我额头上涔涔渗出,孩子们惊呆了,也许是吓呆了,刹那间教

室内出奇的宁静,很快孩子们反映过来,纷纷过来扶我坐下,孩子们的举动令我震惊,突然感到孩子们一下子长大了,使我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疼痛也减轻了许多,我示意孩子们坐好,忍着疼痛上完了最后一节课。后来经县医院确诊,是宫外孕血管破裂,必须马上手术,我当时的第一反映,不是手术问题,而是我的毕业班的学生该怎么办?以后谁来给他们上课?因为我清楚得知道,只要开刀就不是三五天能玩的事,我心急如焚,万般无奈进行了手术。在我住院的七天时间里,同事和领导都来探望,谁能料到在我的病房门口,竟出现了一个个那熟悉的娃娃脸,孩子们来看我了,家离县城二十多里地,谁能想到十多岁的孩子竟是骑自行车来的,我不知道是表扬他们还是批评,泪水噙满了我的双眼,不知道说什么,倒是孩子们安慰起我来:孙老师,您安心养病吧,我们上自习课可安静了。当我得知竟无老师代班时,我怎能还安心的躺在病床上?手术后刚满七天,我就请求医生给我拆线出院,由于刀口太大,失血过多,身体非常虚弱,出院后也不能下床走动。在家休养期间,孩子们三五成群的来家看望,并用自己的零花钱为我买来了水果,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每当孩子们问起:孙老师,你何时给我们上课呀?到那时我们就不用上自习课了。我心如刀绞,他们可是毕业班啊,黄金季节,一节课也不能再耽误了,随机决定:不能再在家躺着了,我得立马上班去,即使不能为他们上课,我坐在那里指导他们上自习也好啊!第二天,我就央求丈夫用自行车送我去学校。当我一手扶楼梯栏杆,一手按抚着腹部,爬到三楼已经是大汉淋淋,气喘嘘嘘。我坚持着走向教室,当我再次出现在教

室门口时,孩子们的目光一下投向了我,随即教室内响起了雷鸣班的掌声,我看到孩子们那一个个求知的眼神,对知识的渴望,再也无法控制对教育的一腔热情,本打算指导孩子们上自习课,却断断续续地讲起课来,什么是有气无力,我真的体会到了,它不是百米赛后的有气无力,而是一种说了上半句,下半句就没力了,现在想起,还真有点后怕,那仅仅是手术后的大概二十天吧,身体基本上还没有恢复。可我确凭着年轻和对教育的一腔热情,什么后果也没想。由于过早的活动,我的右腹部落下了后遗症。晚上休息只能平躺而不能侧卧,侧卧右腹部就剧烈疼痛。可到了年终,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还取得成了赛区第一的优异成绩。这不是令人很欣慰的事吗?有所失必有所得,一直到毕业那级的孩子们都特别的懂事,从不在课堂上捣乱,师生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中特别的感情加在其中,现在已十几年过去了,他们都已走向了工作岗位,至今仍和我保持着联系,这一直是我的骄傲,人生的闪光点。

天有不测之云,2003年,我的父亲得了脑溢血,在住院的十几天里,我竟没有陪床一天,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我总是匆匆而来,匆匆而走。父亲出院后,全身瘫痪在床,直到去世前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为了不耽误我的工作,都是有老母亲一人照料,现在想想,对于父亲我是一个不孝的女儿。为了不给自己再留下什么遗憾,我把母亲和一百多岁的外婆接在身边,即方便工作,又能相互照应。世上很少有两全齐美的事,由于我在乡镇上班,除了上课和照顾老人,平时就很少回家照顾家庭,孩子都有丈夫一人带着,想到这里,对于孩

子,我也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对于教育事业,我无愧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在我教学历程中,校领导给予我很高的评价,01年,02年,05 年06年,08年,10年,11年,年终考核均为优秀等级,03年,06年,09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06年被县教研组评为县级骨干教师。成绩的取得与自己的信仰是分不开的,在我的教育字典里,要把每一位孩子培养成才。农民种庄家,不好好劳动,耽误的是一季,而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不好好工作,耽误的却是孩子们一辈子。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得狠抓实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争先锋,做劳模。要有甘为人体的献身精神,不怕苦,不怕累。

可病魔总是和我开完笑。在2009年暑假刚开学一个月,我的喉部出现了严重不适,发音困难,疼痛难忍,药物也无济于事,为了不耽误上课,我一直坚持到假期才到县医院就诊,医生怀疑是声带息肉,劝我到市医院做个喉镜检查,进一步确诊。可检查结果对我好像是晴天霹雳,声带息肉,要想彻底治疗必须切除,这和一位有名的刀手突然失去双手又有什么区别?因为医生说切除后必须声休两年,以防复发,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我太爱孩子们,离开了课堂,我的生活就失去了色彩。当时旧城中学的教育事业正在蒸蒸日上,全体教职工都在发奋图强,努力拼搏,我怎能在家休养哪?于是决定手术了也不能在家呆着,即使不能上课,还可以帮老师们批改一下作业,整理整理实验器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特别是手术后以周校长为首的全体领导班子来我家看望我后,刚刚手术后的我在家再也待不住了,上午打点滴,下午坚持上班,早把医生的嘱咐忘得一干二净。年后开学又主动要求上课,校领导一再问我,桑子感觉怎么样,能行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别逞强。在我的一再要求下,领导给我安排了一个班的物理课,并为我配制了扩音器。一年坚持下来,这个班的物理成绩两学期都在赛区名列第一。领导看在眼里,我甜在心里。2011年夏,我又主动请战,担任毕业班两个班的物理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2年中考,我不负重托,说担任的两个班的物理成绩,均分获全县第一。

基于我多年的教学成绩和主要事迹,我很荣幸被学校推荐来参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公益活动。每当我观看“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记录片时,我都泪流满面,激动不已。他们甘为人体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使我暗下决心,为了鄄城县的教育事业再创辉煌,为了祖国的花朵开得更娇艳,我们不仅要做人梯,而且还要做绿叶,树根,树冠,为祖国的教育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旧城镇中学

孙合英 2012年8月25日

第五篇:林书豪篮球生涯给人的启示

林书豪篮球生涯给人的启示** 1.當所有人都不相信你時,你仍然要相信自己

2.機會來臨時,緊緊抓住它

3.你的家人會永遠支持你,所以你也要永遠支持他們

4.找到你的優勢,找到可以讓你發揮優勢的所在

5.不要忽略你身邊的人,可能當中就有高手

6.做自己就好

7.謙虛很重要

8.助攻別人,讓別人好

9.不管你信什麼,千萬不要忽視信念的力量

10.努力、努力,再努力@

保持夢想!鎖定目標!堅持信念!積極行動!以身作則!

失敗不可怕,最可怕是在失敗陰影下看不見陽光。只要有明天,今天就是起跑線。

恭維就像口香糖,能嚼不能咽。不要因為世界的五彩繽紛而迷茫了你選擇的目光。

不要因為旅途的風雨雷電而不願再一次揚帆起航。

不要因為世事的艱辛而忘記風雨兼程。

不要因為別人的哀歎而改變自己的航程。

不要因為別人的拒絕而懷疑自己的選擇。

不要因為安逸的現狀而放棄心中湧動的夢。

“一帆風順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一波三折的時候也不必灰心喪志。情況好的時候,不能沒有警覺心;壞的時候也不要喪失信心;可能條件一改變,情況就會轉變。”

“偉人所達到並保持著的高處,並不是一飛就到的,而是他們在同伴們都睡著的時候,一步步艱辛地向上攀爬的。”

“我們不一定會因為賺很多的錢而富有,但我們可以因付出的善念而使心中富有”

下载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启示

    教学启示 一、教学改进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适量的、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性强的练习进行训练,一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二要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三要注重答题技巧的......

    我的十几年教学生涯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里岔海尔希望小学 刁晓丽 在我的教学生涯,我深深意识到,师德规范的主旨,简单概括就是“责任”与“爱”。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对教育、教学工......

    我教学生涯的第一年

    我的教学故事 我教学生涯的第一年 我是1993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已近20年了。想想这些年来,真的是酸甜苦辣咸,五味皆全啊! 毕业分配的第一年被分配到山区新中镇的山上峡峪小学任......

    高中生涯课教学设计

    我的职业我做主 ——职业价值观探索 台州市椒江区三梅中学项佩芳 【活动理念】 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

    教师教学生涯心得感悟

    教师教学生涯心得感悟 教师教学生涯心得感悟 一路前行 一路成长 我希望自己的教师生涯就像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辉煌的梦想,一首抒情的歌。我要唱自己的歌,做自己的人生主角,坚守......

    回顾我的教学生涯

    回顾我的教学生涯 叶良锡 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 那就是教师; 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 那就是师魂;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 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 在同......

    我的教学生涯(2274)

    我的教学生涯(2274)自从1984年任教以来,一转眼已经23年了,回顾二十多年的教学历程,颇多感慨。这二十多年我是摸索着走过来的,有不少的感悟。现在无论在学校管理上还是在教学上比较......

    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

    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认为应对学困生的工作是一项及艰巨又复杂的工作。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是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具体做法:与大家一起商讨 1、关爱、和赏识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