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 谁会吸水(5篇)

时间:2019-05-15 02:1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班科学 谁会吸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班科学 谁会吸水》。

第一篇:中班科学 谁会吸水

科学活动:谁会吸水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一些物品的吸水性,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2.能有序操作,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

1.薯片罐子、小水杯、标有刻度的小杯子人手一份。

2.水果网、餐巾纸、塑料花片、海绵每组一份。各种物品的图片。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变个魔术,想看吗?

(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空的八薯片罐子,将水倒入罐子,请幼儿猜猜水宝宝还能倒回来吗?(2)出示另一个罐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罐子一样吗?再将水倒入,请幼儿猜猜水宝宝能回来吗?

(教师边念儿歌边演示,水不能倒回来,孩子看到水没有流下来,很奇怪。)(3)请幼儿猜猜水宝宝到那里去了?

(4)打开盖子找出水不见的原因。(原来里面有一块海绵)

教师小结:原来罐子里的水跑到海绵里了,水被海绵吸掉了,所以倒不出来。

二、幼儿操作哪些材料会吸水。

(1)老师介绍准备的材料,请幼儿自己选择一种材料进行试验。(2)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试验。

三、交流试验结果,教师用图片来记录。

小结:刚才的实验让我们知道海绵、干毛巾和棉花容易吸水,水果网,沐浴球塑料玩具是不会吸水的。

四、出示餐巾纸,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餐巾纸吸水试验。小结:吸水材料的多少和吸水量也有一定的关系。五、一起收拾实验物品。

师:如果中午吃饭时不小心把汤洒在桌子和地上那怎么办? 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吸水的材料,例如抹布,拖把等等。

第二篇:中班科学教案:谁会跑(教)

中班科学活动《谁会跑?》

一、活动来源

动物在幼儿的生活中是常见,很多幼儿也对动物充满了兴趣,但是幼儿很少去了解动物的行走方式。可能知道基本的行走方式,却没有进行过总结,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动物的基本行走方式,明白有的动物行走方式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改变。

2.乐于用语言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经验,享受分享带来的乐趣。

3.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能完整的表达出来。

三、活动准备

常见动物图片的幻灯片、学过儿歌《谁会跑?》、带动物记录纸若干、彩笔若干

四、活动重难点

1.明白动物的行走方式可能会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改变。2.能倾听他人意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过程

1.儿歌表演《谁会跑?》引入。2.说一说

(1)有什么动物也是飞。(2)有什么动物也是跑(3)有什么动物也是游。(4)有什么动物也是爬。

(5)除了以上的行走方式还有什么呢?比如袋鼠和人的行走方式。(引出跳、走)

配合儿歌,幼儿表演跑、飞、爬、游、跳、走的动作 做一做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了各种动物的行走方式。

那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纸,每个小朋友都把自己知道动物的行走方式用自己的方式记下来。谈一谈

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纸,引出一些动物有多种行走方式如(鳄鱼、人),有不同的行走方式。1.鳄鱼的行走方式是什么?

2.在什么情况下鳄鱼游,什么情况下鳄鱼爬。

3.还有那些动物也可以有多种行走方式,记录纸上的动物可不可以有多种行走方式。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行走方式。改一改

修改自己的记录表,并在记录空白处画上自己知道的动物的行走方式。说一说

幼儿相互交流自己添加动物的行走方式。老师总结动物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行走方式,比如说人 3.展示动物不同行走方式的幻灯片,孩子和老师共同介绍不同行走方式下动物可能的状态,结束活动。

六、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收集动物图片,第二天带来幼儿园相互交流讨论动物行走方式的变化条件。

第三篇:幼儿园中班《谁会飞》教学设计

《谁会飞》教学设计

户家塬镇牛耳川幼儿园

王雪利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中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根据鸟儿会飞为引,逐步引导幼儿产生探索兴趣。促使幼儿对大自然中动植物、昆虫类的更多认识,了解动物会飞的基本要素——翅膀,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探索其它会飞的东西,并讲其会飞的基本原理;在此活动中,慢慢渗透重叠词的正确使用,如词“来来去去”的学习融入到对一些常见事物、动物的运动特点的介绍中,会使幼儿更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

观察图画,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理解故事幽默的结尾。

初步建构和拓展关于动物飞行的经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幼儿对动物的喜爱,动植物、昆虫以及飞机、风筝如何飞充满的好奇,本次活动通过观察、表演等,让幼儿产生兴趣,使幼儿在观察以及表演中领悟重叠词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这是一个可以让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课题。本次活动通过观察、表演等,让幼儿了解大自然中动植物、昆虫以及飞机、风筝是如何飞的,在观察、肢体表演中慢慢渗透重叠词例“来来去去”,促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理解和运用重叠词。这样的课题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幼儿,可以有效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目标:幼儿对重叠词的理解和语言表达中的正确运用。难点目标:幼儿对植物以及其它会飞物体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及过程

1、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有关会飞的物体(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的图书、音像资料等)的图书、图片、音像资料等。

2、经验准备:观看一些关于动物飞行的影响资料。

3、材料准备:

⑴ 读本中涉及到的动物的写实照片(不要卡通照片),最好能清晰反映动物的典型特征。

⑵ 制作经验网络图所需要的材料。

⑶ 各种相关图片,例如:小鸟、企鹅、大象、飞机、风筝等等。

4、教学过程:

⑴ 导入活动和幼儿一起复习歌曲《谁会飞》。

对幼儿说:“刚才我们唱了'谁会飞?鸟会飞,拍拍翅膀飞呀飞'。小朋友,除了鸟,还有什么动物会飞呢?”(此时幼儿可能仍会不断说出各种会飞的鸟,如麻雀、老鹰等。教师无需纠正,而应对其加以总结:你说得很对,这也是一种鸟,鸟儿会飞。)按照经验网络图(俘虏1),对幼儿给出的答案进行罗列和归纳(向幼儿示范文字记录的作用)。

然后,向幼儿出示一些动物图片,如大象、狮子、企鹅、鸽子、蚊子等,请幼儿指出哪些动物会飞、哪些动物不会飞,并贴到经验网络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对应幼儿讨论内容,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通过讨论,帮助幼儿总结出动物飞行需要的基本要素——翅膀。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除了鸟儿会飞,还有什么也会飞?” 蒲公英等植物,风筝、飞盘等物体,飞机、飞船等飞行物。

⑵ 阅读图画(初次)遮挡文字,逐页观察画面,主要注意两条线索:

① 每种会飞的动物的翅膀有什么特征? ② 每个动物介绍自己会飞的时候,会怎么说?

第一页:老鹰在做什么呢?它是怎样飞的(请幼儿模仿老鹰飞行和俯冲的动作)?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老鹰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将幼儿的描述用文字记录下来。)想一想,老鹰会说什么呢?

第2-5页:同第1页(重点不同动物的,模仿它们飞行的样子,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动作,体验不同动物翅膀的特点和飞行的特点)。

第6页:这是谁?它的翅膀什么样?它想做什么?它能成功吗? 第7页:发生了什么事情?小鸡会说什么呢?小鸡为什么飞不起来呢?(无需展开讨论,引起幼儿思考即可。)

⑶ 阅读图画(再次)结合第一次大书阅读时的讨论和记录,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总结出画面上有什么动物、它在做什么、它的翅膀什么样、它飞起来有什么特点等,为幼儿示范如何按照一定的线索完整描述画面的内容。例如第一页:老鹰在捉兔子,它的翅膀又大又硬,很有力量。它飞翔的时候用力扇动翅膀,飞得非常快!

⑷ 总结分享

自由活动时,还可以请有兴趣的小朋友帮助进一步的整理。将整理好的经验网络图贴在教室墙壁上,作为幼儿日常学习和讨论的资源。请幼儿回家后继续和家长一起探索关于动物飞行的知识,搜集会飞的动物和其他会飞的东西的图片。

七、教学反思

《谁会飞》是中班第一学期的第一个读本,该读本巧妙的将重叠词“来来去去”的学习融入到对一些常见事物、动物的运动特点的介绍中,对于重叠词,我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并不会陌生,在阅读时,老师通过肢体表演和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孩子活动时的兴趣。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在叠词的正确使用上,有的孩子知道叠词但不知道使用;有的孩子知道运用但经常词不达意,需要肢体动作加以补充。因此在拓展环节中,通过仿编的形式帮助孩子学习正确运用叠词。活动分两步骤:一是替换;二才是仿编。这个过程由易到难,幼儿易接受。最后请幼儿画出仿编的事物加以对已学内容的巩固,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实施起来也很顺利,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不足之处是孩子的倾听分享意识不强,大部分孩子喜欢议论而不是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

第四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物体的吸水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科学小实验,了解哪些物体能吸水,并比较其吸水特点。

2、结合经验理解物体的吸水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身边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塑料水盆5只、擦手毛巾5块、10只小篮子(分别放滴管、海绵、木块、手帕、弹子、塑料碟子、餐巾纸等材料)、记录纸和笔人手一份。2、15只小盆子、15只刻度杯、5蓝材料(海绵、木块、手帕、餐巾纸)、记录纸和笔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实验探索:哪些物体能吸水

1、师:小朋友,桌面上有许多材料,我们一起去玩一玩,看看有什么发现?(重点指导幼儿用滴管将水滴在不同的材料上,观察结果。)

集中幼儿,提问:刚才你玩了什么?是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

2、再次操作:现在请小朋友继续去玩你没有玩过的东西,看看到底哪些材料会吸水,哪些材料不会吸水,并到前面篮子里拿记录纸记录下来,用两种不同的标记表示。

3、师幼一起总结实验的结果。

4、组织幼儿讨论:你还知道什么材料能吸水?什么材料不能吸水?

二、实验探索:哪些材料吸水多

1、幼儿三人一组在篮子里选三种材料做实验,可以把三种材料同时放在三只一样多水的量杯里再捞起来放盆子里,观察它们各自量杯里剩水的多少并在标记图上记录。

2、展示记录纸,请幼儿介绍自己实验的情况。

3、教师小结:各种材料吸水的快慢、多少不同,并且还与材料的多少、大小有关系,以后我们再来做实验。

三、利用物体的吸水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今天小朋友知道了许多材料能吸水,又知道了有的材料吸水多,有的材料吸水少,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会用刚才学到的本领来解决问题。

(1)我不小心把一杯水翻在桌上了怎么办?

(2)夏天游泳时耳朵进了水又该怎么办?

(3)雨后,走廊里有许多积水,谁能快速将积水清理掉?

2、小朋友真聪明,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我们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多想想,多试试,你们会越来越聪明。

第五篇:谁会认错读后感

《谁会认错》读后感

《谁会认错》这本书让我们意识到由于失调情境无处不在,“自我辩护”因而层出不穷。比方说,我们同伙伴、家人争吵时,由于真实的或者想象中的怠慢,我们自以为是地觉得与他们产生了隔阂,但是我们不认为是自己的固执令和解难以进行下去,反而我们会将自己视为和睦的守护者,自己需要的仅仅是对方的赔礼道歉。因此,当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会推卸责任?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公众人物在事情搞砸时不能坦然面对?为什么难以计数的夫妻总是为孰是孰非争来争去?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他人的虚伪,而不去反顾自身?难道说我们都是骗子吗?或者说,我们都对自己所说出的话信以为真吗?

自我辩护与撒谎或者辩解不同。显然,人们会撒谎或者编织荒诞的故事来平息爱人、父母或者雇主的愤怒,避免受到指控或者被投进监狱,保住自己的工作或权位。但是,一个罪犯为了争取公众相信“事情并非如此”而讲出的话,与他说服自己相信“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前一种情境中,他在撒谎而且清楚地知道撒谎是为了保全自己。在后一种情境中,他是在自己欺骗自己。这正是自我辩护比显而易见的谎言具有更大威力和更强欺骗性的原因。它会令人们确信他们做了自己所能够做的最棒的事情。事实上,细想起来,这是很正常的。“我不可能再做任何其他事情了。”“实际上,这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我在为国家尽我所能。”“那些人咎由自取。”“我有权这么做。”

自我辩护不仅会令我们的错误和糟糕决策看起来微不足道;而且也是那些伪君子的行为除本人之外人人皆知的原因。它会将我们的道德失误与他人的道德失误区别开来,并且混淆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道德信念之间的偏差。Aldous Huxley曾讲过:“世上很可能不存在清醒的伪君子。”在这一点上,他是正确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刻画出自己的道德底线并且对它们加以辩护。例如,你是否曾经在缴纳个人所得税上做过小动作?你可能会用忘记了法定缴纳数额来弥补过去,而且如果想不到其他人也会这样去做,你便是一个傻瓜。

这样的自我辩护几乎在人格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婚姻是美好的,然而或多或少也避免不了辩护的怪圈。误解、冲突、人格差异,甚至吵嘴其实都不是爱情的杀手,自我辩护才是真正的爱情杀手。如果双方不是只为自己辩护并责备对方,而是首先考虑对方的感受,那么我们可能就吵不起来。虽然双方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问题,但是他们需要为自己辩护,会否定对方的观点,这促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好,而且是唯一真正合理的。然而,这种肯呢过危及婚姻的辩护,反映了一种更为令人担忧的企图,它所保护的不是“我们所做的事情”,而是“我们自身”,这就是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一种情况是“我很正确,是你错

了”;另一种情况是“即便是我做错了,再糟糕,那也是我的行为方式”。

每一桩婚姻都是一个故事,像所有的故事一样,人们对它的知觉和记忆会存在偏差,因为每个人的知觉和记忆受到个人立场的影响。潜在看法之所以能够带来重要的后果,是因为潜在看法影响夫妻之间争吵的方式、真是争吵的目的。夫妻双方都是自我辩护的高手,他们会相互责备对方不愿意想自己性文物良好的方向转变。如果他们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不去改进令对方烦恼或痛苦的习惯,他们会说:“我控制不了自己,生气时,很自然地会提高声音,这是我的生活方式。”因此,羞辱会导致疯狂,能够激发自我辩护,会拒绝达成一致意见,并且会产生最具破坏性的情绪:蔑视。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在早期研究中,追踪研究了700多对夫妻,他发现蔑视是最能导致夫妻关系直线下降的原因之一。

这本书中,除了详细分析了自我辩护在婚姻方面的表现之外,还分析了集中错误情境(记忆歪曲、错误定罪、受误导的治疗行为及暴力冲突等)下自我辩护的影响。这些朋友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冲突,可能在起因和形式上存在根本差异,但是它们都与自我辩护这一顽固的思维方式交织在一起。但是,其实人们进行自我辩护的需要实际上超越了人格特质。在大多数出现裂痕的关系中,每一方都会指责另一方天生自私、顽固、小气,并且具有挑衅性。

在人们编织出来为自己的生活、爱人和损失辩护的故事中,哪些用来说明某一方是不公平很伤害的实施者或接受者的故事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而且会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在这些例子中,自我辩护超越了具体的对手(爱人、父母和儿童、朋友、邻居或者国家)和实际的争吵(性出轨、家庭遗产继承、土地分界线、信心丧失或者军事入侵)。我们都做过令他人感到愤怒的事情,同时也都被别人所做的事情做激怒过。我们都可能有意或者无意地上海过他人,他们可能会永远将我们视为坏人、背叛者、无赖。而且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一连串不公平的对待,受伤的伤口好像从来没有完全愈合过。自我辩护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它允许我们眨眼之间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一个角色,并且瞬间可以再变回来,不需要运用我们所学过的任何一种角色转化知识。在某种情境中感觉自己好像是不公平的受害者,并不能减少我们不公平对待他人的可能性,也不会是我们更加同情受害者。这就好像横隔在两种体验系统之间的一堵砖墙,会阻碍我们看见墙的另一面。

看完这本书后才知道,这不仅有“神经心理依据”,还有大量的实例为证。在书里面,两位作者都举了许多有名有姓的例子,医生、政客、名人„„小布什坚持独断地出兵伊拉克,把美国拖进了一场没什么理由的战争。面对各种质疑,他先是说,萨达姆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了维护和平,他必须这么做。当在伊拉克没有找到他所说的那种武器时,布什又说,这是情报部门的问题,这不能全都归责与小布什。当仗打得差不多时,布什总统又说了,虽然没有找到杀伤性武器,但我们帮助他们建立了民主,很明显的将责任弱小化,反正结果已经这样了,何不往好的方面想?

很多名人是这样,在阳光下,在人民的视线中仍是出现此类自我辩护,也就说明了其实我们每个人在面对错误时第一时间想的都是怎样逃避错误。如果你觉得自己从来不这样,是个例外,那恰恰证明了失调理论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它说的正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例外: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会像布什那样!我不是不愿认错,我确实没有错!当然,人们也不是从来不说“我错了”这三个字,只是后面还会紧跟一句:这不能全怪我或者这可不能怪我。注意!当人们说出“但是”的时候,自我辩护已经开始了。

自我辩护其实就在自己无意识当中自动进行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在做的时候很理所应当,很自然。如果你坐过飞机,你对下面的情况应该有体会:坐普通舱时,你看到坐头等舱的人肯定会来气:这么奢侈!当你自己坐头等舱,你马上就看不起坐普通舱的人了。

通读这本书后,我们可以发现承认错误的确时间困难的事情。承认错误需要一大堆充分的理由,你会从可能找到的任何人那里寻找理由。或许失调理论的最大启示在于:我们不可以坐等他人良心发现、人格转变、注意突然改变,或者指望他人突然坦诚起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去做正确的事情。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会尽可能采用对自己有力的方式来减少失调,这导致了他们不断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并坚持自己一贯的做法。他们不会承认自己的失误导致了哪些无辜的人身陷牢狱之灾。他们不希望他人指出投资千万的新药项目失败的原因。即便是最亲密的人,当我们用事实向他们指出他们最相信的自利记忆时,也不会表现得开心愉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组织亲戚们成立外部委员会来评判家庭纠纷?还是把父母对孩子的质问全部录制下来?在私人关系的处理中,我们只会忠于自己的感受,只能靠自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旦意识到心理失调可能发生,就要及时地把它们扼杀在“摇篮”中。就像挑剔别人的行为那样,通过反省和批判自己的行为,我们有可能打破自我辩护造成的恶性循环。我们只需要在“我们所感受到的”和“我们该如何反应”之间进行片刻思考,考虑一下我们是否真的愿意“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否真的愿意坚持某种与事实相悖的信念。在大脑将我们的想法存入原有的定型之前,我们可能已经改变了主意。

认识到自己处于失调状态可以帮助我们作出更机警、更敏锐、更明智的选择,而不会任由习惯性的自我保护机制来为自己消除失调。假定你的死对头在小组会议上提出了一项改革预案,你可能会认为“像她这样的白痴是不会提出什么好建议的”,你不加思考地否决了她的提议,可能仅仅是因为你很不喜欢这个女人。或者,你会给自己留点余地,问道:“这会

是一个不错的建议吗?如果她出自我的团队,我会如何看待它呢?”加入这是一个好的建议,那么你可能会同意这个建议但仍然不喜欢她这个人。你完全可以将信息和提供信息的人区分开来。我们的目标是搞清楚导致痛苦的两种不协调的认知,然后找到一种途径来积极地加以解决;或者,在我们不能解决的时候,学会加以适应。现实中,如果在时间、金钱等方面的投入越多,人们所抱的希望和期待会更大,相应地就会越容易自负,当遇到不同的意见时所感受到的挑战也会越大。那是一种令人蒙羞的经历。

令人蒙羞,这便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认识到我们的心理需要平衡后,就会拒绝那些对我们的信念、决策和偏好进行质疑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会揭示犯错的可能。它也导致我们错失正确的机会。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没有人希望遇到一个队患者的病情无所适从的医生,同时我们还是希望医生可以吸取教训不断进步。每个人都希望永远充满激情与自信,让生活富有意义并多姿多彩。然而对正确的极端追求很容易让人变得自以为是。当自信的品质不是产生于谦虚和对失误的接纳时,人们便很容易由健康的自信心变为盲目自大。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心理治疗学家曾经确信自己可以弄清所恢复的记忆是否准确‘学者和法官曾经确信自己可以远离利益的纷争;警察曾经认为可以辨认出嫌疑犯是否撒谎;检察官曾经认为他们可以证明某个嫌疑犯的团队有罪;丈夫和妻子们曾经认定自己对时间的描述是正确的;一些民族曾经认定自己的历史是独一无二的。

卡罗尔和阿伦森认为的这种逃避认错的理论名叫:认知失调。它的发明者——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会引起人心理上的紧张,产生“失调感”。例如,一个嗜酒的人,读了喝酒可能导致糖尿病的文章后,心里会非常不爽,这就是产生失调。因为“我喜欢喝酒”与“喝酒很可能引起糖尿病”这两个认知因素相互矛盾,难以协调。失调是很不舒服的,人的快乐本性总是驱使他千方百计地减弱或消除导致失调的因素而后快。自我消除的办法有很多,就喝酒而言,可以选择戒酒,也可以对得糖尿病置若罔闻;但据心理学家说,人类最喜欢采用的办法是:自我辩护。

从很平凡的家庭争吵升级到国家战争。这些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冲突,可能在起因和形式以及过程上存在根本差异,但是它们都与自我辩护这一顽固的思维方式交织在一起。在谈到自我辩护这种普遍的存在的思维方式,两位作者说:“我们不想忽略其构成的复杂性。”

“自我辩护”通俗地说就是自己劝说自己相信或者让别人相信——怎么劝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推卸本应该承担的责任,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理化,使之显得有意义,让别人和自己都相信其正确性。一旦这件事显得有意义了,人们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自我的失调也就消失

无踪了。认知失调理论不仅解释了原因,还分析了自我辩护的过程。据作者介绍,自我辩护的策略大概可分为三步曲:第一步,死不承认——我没有做错什么,不应该认错。第二步,滥找借口——即使真做错了什么,也不能全怪我,还有其它因素可能造成错误。第三步,将后果最小化——即使全是我的错,但现在已经没什么了。总之就是尽量将错误和自身抛开关系,减小对错误所应承担的责任。

作者更提醒我们,对自我辩护的坏处还是要多加小心,它会导致金字塔效应。这个效应说的是,开始人们站在金字塔顶的时候,认识都差不多,没有谁比谁更无耻或更高尚,更聪明或更愚蠢。但一旦滑到塔底,就天差地别了。比如,两个学生,在作弊前对作弊的看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一旦一个作弊,一个没有作弊,事后看法就完全不同。作弊的说,这有什么大不了,许多人都这么做。没有作弊的会说,幸好我没有这样干,作弊是多么可耻啊。面对这些种种,发现这些因素,那我们应当想到的就是彻底解决自我辩护已经不远了,但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曾总结出一个法则:了解一件事并不能一定避免它的发生。这是全人类的难题。失调也一样,无论我们多么了解失调的机制原理,也不能保证我们自动免除自我辩护的诱惑。费斯廷格发明这个理论已五十年了,现在死不认错的人不还是和以前一样多,甚至更多!

看完《谁会认错?》后,我希望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学会去承认错误,这是一个方向,更是一个目标,一个为营造良好社会秩序的目标。卡罗尔和阿伦森给我们打下了基础,为我们的自身问题找到了病因,也从理论上讲述了在面对错误时如何大胆地认错,而不是死不认错或者不情愿地认错。

下载中班科学 谁会吸水(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班科学 谁会吸水(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谁会爬》教案

    《谁会爬》教案1 一、设计意图小班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常常会模仿一些常见的动物,比如模仿虫在地上爬,模仿小鸟在飞,小鱼游等等;捉住孩子矮模仿的年龄特点,把它编成童谣来进一步了......

    诵读教案《谁会》

    晨诵教案 《谁会》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中的寓意 2、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用动听的声音来迎接新的一天吧!......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吸水的纸[定稿]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纸是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经常接触的物品之一、有几次,我经常看到小班幼儿把几张小纸片放在水里,看着它慢慢浸湿、慢慢沉到水底,并且高兴得拍手欢叫。我就充......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吸水现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吸水现象》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有一次小朋友在擦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就问我"朱老师,我......

    三上科学 《它们吸水吗》 教学设计(合集5篇)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

    中班科学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反思 《纲要》指出:“科学的内容要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身边的事入手。”从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以幼儿非常熟悉的故事《乌鸦喝水》为活动载体,......

    中班科学活动

    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师公开课 中班科学活动《破译密码》 设计意图: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用游戏破译密码的情景引导幼儿认识数字8,并且感知8以内的数量。通过破译密码这个......

    中班科学:哈哈镜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哈哈镜 活动目标: 1. 感知平面镜和哈哈镜的特点与区别,知道哈哈镜是凸面镜、凹面镜。 2. 积极探索软镜镜面变化与人像之间的关系,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