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教学教案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器 精品导学案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主备人:董 晖 审核人:袁金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能力目标:利用课本插图、教学挂图和课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极力他们对生命科学知识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重点、难点】
1.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3.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4.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使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
【知识链接】本节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内容,学生都有初中的知识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且该节内容也是后续章节学习的基础。
【学习过程】
一、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基础知识
1.细胞器的分离方法: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 和,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2.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 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 来自线粒体。
(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 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 ”和“ ”。
(3)内质网是由 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 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4)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 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5)核糖体有的附着在 上,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是“生产 的机器”。(6)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能分解、的细胞器,并杀死侵入细胞的。
(7)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内有,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
(8)中心体见于 和某些 的细胞,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 及
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 有关。3.细胞质的组成:
(1)在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外,还有呈 状态的。
(2)细胞质基质的成分:含有、无机盐、脂质、糖类、、核苷酸和 等。(3)细胞质基质的功能:是多种________________进行的场所。
4.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是由 组成的 网架结构,与、、以及、、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1)分布和形态
叶绿体: 中的叶绿体,散布于 中,呈、扁平的 或。线粒体:普遍存在于 和 中,形态多样,有、圆球状、、哑铃状。(2)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选用的是新鲜 的叶;观察线粒体选用的是人的 细胞。(3)染色
叶绿体呈绿色,不需染色,而线粒体需用 染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 染色的 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 色,而细胞质接近色。
●典型例题
6.【A级】下列哪项不是细胞质中的细胞器?()
A.叶绿体 B.染色体 C.线粒体 D.液泡
7.【A级】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生活状态下的线粒体形态和分布时,常选用的染色剂是()
A.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B.双缩脲试剂 C.健那绿染液 D.台盼蓝染液 8.【B级】只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动物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A.核糖体、叶绿体 B.线粒体、高尔基体 C.中心体、内质网 D.叶绿体、液泡 9.【C级】连线,将细胞器与其对应的功能连起来。线粒体
A 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2 溶酶体
B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
C 蛋白质的加工和发送 4 核糖体
D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5 高尔基体
E 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 中心体
F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内质网
G 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场所 8 叶绿体
H 储存物质,使植物细胞坚挺
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基础知识
10.分泌蛋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 和一部分___________。
1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_______中由________形成______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_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_____________的蛋白质。内质网可以“出芽”,也就是鼓出由膜形成的_____________,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18.【A级】组成生物膜系统的生物膜是指()A.在结构上直接相连的生物膜 B.细胞内所有的膜结构,包括细胞器膜、核膜和细胞膜 C.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D.细胞内所有的膜结构,包括细胞器膜和核膜 19.【B级】以下不是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作用的是()A.在细胞内外的物质运输等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B.细胞内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内或膜表面进行的 C.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 与_____________结合,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还能对蛋白质作进一步 的____________,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_________。囊泡移动到__________,与___________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可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工、“出芽”)→囊泡→_____________(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____________→细胞外。加工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来自___ _________的能量。
12.由膜构成的囊泡像潜艇在细胞中起 作用,而__________________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典型例题
13.【A级】分泌蛋白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其运输方向是
()A.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
B.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
C.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D.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
14.【C级】家兔细胞内与氨基酸脱水缩合有关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B.线粒体和核糖体 C.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D.中心体和核糖体
三、生物膜系统 ●基础知识
15.组成:、和 等结构。
16.特点:各种生物膜的 和 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7.功能:
(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和 等过程起决定作用。
(2)广阔的 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许多 的进行。(3)把各种 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
,而互不干扰,保证了。
D.生物膜把细胞分成许多小区室 问题收集:通过学习你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请写在这里吧!
学习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方法?请赶快动手写下来吧!
●当堂检测
20.【A级】下列细胞中,含线粒体最多的是()A.心肌细胞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C.皮下脂肪组织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 21.【B级】在人体细胞中,含核糖体和高尔基体数目较多的细胞是()A.肝细胞 B.神经细胞 C.唾液腺细胞 D.肌肉细胞 ●课后作业
22.【C级】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属于(填“植物”或“动物”)细胞,其主要依据是。(2)图A中③的功能是对来自[ ] 的 蛋白质进行、和。(3)图A中⑥所指的是,它是细胞 合成 的场所。
(4)图B中⑤是,它是细胞进行 的主要场所。
(5)图B中有三种细胞器未标上编号,请你用 ⑥、⑦、⑧分别给予标上,并写上它们的名称: [⑥],[⑦],[⑧]。课后反思:
第二篇:第二节细菌导学案
第二节细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得的实验,认同科 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密切相关
2、描述细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 细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细菌的形态可以分成三类:球形的叫作
杆形的叫作
弯曲或螺旋形的叫
。细菌都是
细胞的。
2、细菌具有、、等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
探究案
探究任务一:细菌的发现过程
1、荷兰人___________最早发现了细菌的存在;法国科学家_________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他还提出了_______消毒法,后人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
2、思考:巴斯得的鹅颈瓶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任务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下图是细菌结构示意图,请作答:(1)请填写下列标号名称。
①___ ___ ②__ _____ ③___ ____ ④__ ____ ⑤___ ____ ⑥____ ___(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不同,主要区别是它只有__________的集中区域,没有____________。
(3)、细菌与植物细胞比,虽有细胞壁,却没有___________,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______________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______________。所以它们的营养方式是__________。
4)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______,有些细菌生有_______,便于运动。
2、细菌的生殖:(阅读P74)(1)生殖方式:_______生殖。
(2)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的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______,芽孢是细菌的_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抵抗能力。细菌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训练案
1、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 B 细菌的遗传物质存在于它的细胞核中 C 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会快速分裂大量繁殖 D 细菌含有叶绿体,营自养生活
2、没有真正细胞核而又有其他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A 噬菌体
B 乳酸菌
C 酵母菌
D草履虫
3、对细菌芽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芽孢是细菌细胞内形成的休眠体
B 细菌以形成芽孢的形式进行繁殖 C 芽孢的含水量高,抗热性弱
D 芽孢是由细菌细胞壁裹上厚壁而成
4、细菌的发现者是
()
A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B 荷兰人列文•虎克 C 中国人李时珍
D 英国人珍妮•左多
5、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需要借助()才能观察到 A、低倍放大镜
B、高倍放大镜 C、显微镜的低掊镜
D、显 微镜的高倍镜
6、在罐头的制作过程中,把罐头 密封加热,这与罐头能比较长时间地保存而不腐败变质是密切相关的,其原因在于()
A、密封罐内缺氧,内部细菌无法繁殖
B、高温能将细菌杀死 C、由于密封,外界细菌不能进入
D、B和C两项因素的结果
第三篇: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学案导学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知识点一:音调
一、实验探究
实验一:仔细阅读演示实验,参照课本图,做课本演示实验,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先后两次实验,改变尺子伸出的长度。
(2)用手拨动钢尺时,偏离中心的程度相同(振动幅度相同)
(3)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振动发出的音调。
你的发现:尺子伸出长,尺子振动(快、慢),你听到的声音音调(高、低)尺子伸出短,尺子振动(快、慢),你听到的声音音调(高、低),由此可知,音调高低受物体振动影响,我们把振动的快慢用频率表示,那么,当振动频率高时,音调,频率低时,音调。
实验二:将家中相同的玻璃瓶(类似啤酒瓶)中装入深度不同的水,向瓶中吹气。
(1)听声音,瓶中水多时音调(高、低)。
(2)声音是由于振动动产生的。
(3)向瓶中倒水,听声音,水越多,音调越
你的思考:在此实验中声音是由的振动产生。
常见例子总结:在生活中管乐器很多,有笛子,葫芦丝等,他们都是靠振动发生,他们不同的音调是通过改变实现的。弦乐器也有很多,二胡、古筝等,他们的声音是靠振动发生,他们不同的音调是通过改变实现的(弦的粗细 长短 松紧程度)
二、超声与次声
看课本21页想想议议,带着问题看课本20页。并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人的听觉上限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们把高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人的听觉下限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们把低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
(2)通过看课本我们可知自然界的许多活动能产生次声波如、、、等。这些次声波多数对人类有害。
(3)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________。知识点二:响度
我们有时需要低声细语,有时需要高声呼喊,那么声音的强弱,也就是响度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实验一:把尺子伸出桌面一定长度,使尺子发声,想办法改变尺子发声的大小(也就是响度)。
你的发现:当用力大时,尺子偏离中心的程度(大、小),发出声音响度(大、小),我们把尺子偏离中心的程度称为振动的幅度,那么,声音响度大时,振幅,反之
振幅小时,声音的响度,也就是声音的响度与有关。
练习(1)蚊子的叫声和牛的叫声相比,的响度大,音调高。
(2)春节文艺晚会上,男低音在放声歌唱,女高音在轻声伴唱,歌唱时的响度大,这里的男低音和女高音中的“高”“低”指。
知识点三:音色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说没见这人,听声音就知道是谁,类似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听到声音我们就可以判断是葫芦丝还是钢琴,是敲击桌子还是钢管,思考声音的这种特性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达标测试
1.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
2.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以上说法都不对
3.频率为60 Hz的声音,每分钟振动次数是
A.60次B.1800次C.3600次D.缺少条件,无法计算
4.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
5、小虹同学是校乐队的小提琴手,上物理课时,物理老师请小虹给同学们演奏了一首曲子,并请同学听粗琴弦与细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高
B.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低
C.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细琴弦的一样高
D.无法比较音调的高低
6、我们能听到蜜蜂飞来了,却不能听到蝴蝶飞来了,原因是基础巩固
一.填空题
1.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______不一样,是由声源的振动______决定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______不一样,是由声源振动的______决定的。
2.弦乐器的音调高低决定于弦的长短、松紧、粗细。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长短、松紧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
3.钢琴、吉他、笛子等,即使音调和响度都相同,我们仍然可以区别出来它们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4.童话故事中的狼为了想吃掉小兔子,学着兔妈妈的声音说:“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小兔子却回答说:“不开,不开!”小兔子知道这不是它妈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狼和兔妈妈声音的____________不同。
5.声音的音调是由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________ 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6.声音的响度是由_________决定的.发声体的_________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7.声音的音色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不同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不
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8.超声波是指频率_________的声音;次声波是指频率________ 的声音;大象是靠________ 进行交流的.9、往热水瓶中灌开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变化来判断水是否灌满;
看电视时,调节音量
按键实质是改变电视机发出声音的10.如图12甲所示,在鼓面上撒上一些纸屑,轻敲鼓时看到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________,比较图12甲、乙两次敲鼓的情况,两次鼓面上的纸屑振动幅度不同,说明两次鼓发出声音的 ________不同(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1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__________很大;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_不同.
12、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定的。
13、每一首乐曲都有一部乐谱,演奏家们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他们的相同。通常人们说:“这个人说话嗓门大”。你觉得这个人嗓门大是说话时的大.14、如图所示,用薄木片从木梳的梳齿上以相同速度不等的力滑过,可以用来研究发声体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以上都可以
15、小强在家里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大声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明,正所谓“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___________不同来判断的。小明说话“声音洪亮”,反映他说话声音的___________大。我们听到声音靠的是___________传播。
16、元旦晚会上,舞台上音箱里正播着器乐合奏,我们根据不同乐器的不同来区别是小提琴还是笛子。如图,小明和小丽在茶杯里装不同深度的水,根据不同杯子发声的不同敲出一首动听的歌。
二.选择题
1.人能看见蝙蝠在空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A.蝙蝠发声响度小 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大C.蝙蝠不会发声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小
2.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发声体每秒振动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越大
B.声源离人耳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D.用力敲鼓,鼓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4.地震前夕,狗往往叫声频繁,这种异常的现象表明()
A.狗能发出与地震波频率相同的次声波
B.人耳听不到地震波是因为它是次声波
C.狗的耳朵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大,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
D.地震波人耳感觉不出,因为没有次声波产生
5.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因为()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幅度增大,是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是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距发声体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都是超声波
B.超声波传播的能量大,能沿直线传播
C.超声波是传播速度超过声音传播速度的声波
D.在刮强台风时,我们听到的风声是次声波
7.码头上轮船的汽笛能传得很远,是因为().
A.汽笛声音调高B.汽笛声音色好C.汽笛声响度大D.汽笛声传播的速度快
8.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中(设空气是均匀的)
A.声波的波速不断减小B.声波的频率不断减小C.声波的振幅不断减小D.以上都正确
9.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多次被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使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 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10.晚上,你家门外有人叫门,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你仍能判断出他是否是熟人,这是因为
A.每个人声音的音调不同B.每个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C.每个人声音的大小不同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
11.声音的音调决定于
A.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B.发声物体不同C.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 D.发声物体的结构不同
12.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致为
A.20 Hz~20000 HzB.60Hz~65000HzC.15 Hz~50000 HzD.10 Hz~150000 Hz
13.欲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以下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改变弦的粗细B.改变弦的长短C.改变弦的松紧D.改变弦的振动幅度
14.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里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B.声音的音色保持不变
C.声音的传播速度保持不变D.在不同地方声音的大小相同
15、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
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
16、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从物理学角度看,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
A.音速B.音调C.响度D.音色
17、夏天,挑选西瓜时,有经验的人会拍拍西瓜,判断它的好坏,这做法的依据的是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频率C.声音的音色D.音乐的节奏
18、欣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是用二胡还是小提琴演奏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节奏不同
19、如左下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震动幅度大致相同,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振动和发声的关系,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
A.音调与频率的关系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C.音色与波形的关系D.声音传播的条件
20、在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小虎队20年后重新聚首,演唱了他们的经典歌曲。在演唱时,观众能分辨出三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歌声的什么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21、弦乐队在演奏前,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传播方向
22、男中音放声歌唱,女高音小声伴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男中音响度大,音调高B.男中音响度小,音调低C.女高音响度小,音调低D.女高音响度小,音调高
23、下面的几项措施中,哪项不能使声音的响度变大?()
A.使声源振动的频率变大B.使声源振动的振幅变大
C.使声源离人耳更近些D.拿一根空气塑料套管,一端紧贴人耳,另一端靠近声源
24、在正拉二胡的一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音
25、下列现象中,与声音音色有关的是[]
①有经验的养峰员,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就能判断出它是不是采蜜归来
②我们能够听出钢琴的声音比小提琴的声音大
③选瓷器的时候,总要轻轻地敲击一下来判定瓷器品质的优劣
④在听熟悉的人打电话时,很容易辨别出对方是谁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6.声音的音调决定于
A.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B.发声物体不同
C.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D.发声物体的结构不同
27.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致为
A.20 Hz~20000 HzB.60Hz~65000Hz C.15 Hz~50000 Hz D.10 Hz~150000 Hz
28.欲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以下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改变弦的粗细B.改变弦的长短C.改变弦的松紧D.改变弦的振动幅度
第四篇: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导学案
单县开发区实验中学初一生物导学案
第 周第 课时
NO:9 上课时间:2012年
月
日
星期
备课组长:
备课人:
年级组审核人:
课题: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设计人:王来贵 教材分析:
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教材对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知识的构建,从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入手,使学生确信植物具有蒸腾现象,接着引导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叶片的结构及蒸腾作用的意义等。
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叶片的结构,学生才能透彻理解蒸腾作用的知识,同时为讲解光合作用打下基础。而叶片的结构又是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本教材强调指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打下基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识记气孔的作用;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照实验的设置,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植树造林、保护植物的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增强生态意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
一、观察叶片结构
1.实验方法:练习制作___。2.叶片结构:___、___、___。
3.气孔:主要分布在___表皮,它是蒸腾失水的___,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___。
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1.概念:水分以___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2.主要结构:依靠___完成,其张开和闭合受___控制。3.影响因素:___、___、___、___。4.强度:散失___以上植物体所吸收的水。
5.意义:促进植物体对___的吸收,促进对___和___的运输,使植物体有效地___。
探究问题
一、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
(1)两个锥形瓶内的水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为什么要对2个枝条做不同的处理?
(3)本实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组是哪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探究问题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
1、自主学习:先预习课本49页实验,然后根据学案上的“几个注意事项”,独立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记录,以备交流。实验注意事项:
(1)取老一点的叶,因为其内部的结构相对成熟易观察;(2)要迅速地切割,使内容结构完整;(3)在载玻片上放置切片时,注意切面向上;
(4)要更好地观察到保卫细胞和气孔,再用镊子从叶片上分别撕取一上块上、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来观察。
2、合作探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对照教材彩图,小组分析、归纳解决以下几问题。把答案写在学案上,疑难之处做好标记,以备交流。
(1)叶片的上、下表皮细胞有无叶绿体?细胞的排列有什么特点?(2)叶肉细胞有什么特点?在排列上有什么不同?
3)用自己的话描述保卫细胞的形态、结构以及气孔在上、下表皮的分布特点。探究问题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课堂自测
1.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个结构散失的?()。A.根
B.茎
C.叶
D.果实
2.制作叶横切面临时装片时,正确的切片方法是()。
A.迅速地一次切割
B.缓慢切下
C.迅速来回拉切
D.缓慢来回切 3.制作叶横切面临时装片时,下面哪一步是多余的?()。A.在载玻片上滴清水
B.取材料 C.盖盖玻片
D.染色
4.一般来说,植物体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上下表皮气孔的数量关系是()。A.上表皮多
B.下表皮多
C.基本相同
D.不确定
5.陆生植物叶的气孔多分布于下表皮,你认为有何原因?()A.可加快水分蒸腾
B.可减少水分散失 C.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
D.利于氧气溢出叶片 6.下列哪种物质不通过气孔进出?()。A.氧气
B.二氧化碳
C.无机盐
D.水
7.植物体吸收的水分约有()参与组成植物体和用于维持生理过程。A.10%以上
B.50%~60% C.5%以下
D.全部 8.下列描述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无关的是()。A.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B.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C.促进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D.促进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 9.下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横切面,据图回答问题。
图中[1]是___,[2]是___,[1][2]属于___组织,构成[1][2]的主要是___细胞,其特点是结合紧密,___;[3]是___,它由___细胞构成,和其他表皮细胞相比,细胞内有___;[4]和[5]是___,属于___组织;[6]是___。知能提升
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主要原因是()。A.大树的树冠遮挡住了阳光
B.大树有很强的蒸腾作用,带走了周围空气的热量 C.大树根系发达,使周围土壤中水分增多 D.大树能刮风,吹走了周围的热量
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校园内今年迎来了两株千年银杏树。在移植过程中园林工人截去了古银杏树的大部分枝叶,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阻止新陈代谢B.降低蒸腾作用C.阻止呼吸作用D.阻止光合作用
3.昌乐西瓜以其品种全、质量高而闻名。在西瓜结果的过程中,瓜农往往要大量浇水。植物所吸收的水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果实膨大D.蒸腾作用
4.(2006·淄博中考)把一片新鲜的叶片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会看到叶片的表面产生了许多的气泡,而且实验显示叶片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多。由此可以说明()。A.叶片背面的呼吸作用比正面强 B.叶片背面的光合作用比正面强 C.叶片背面表皮上的气孔数目比正面多 D.叶片背面表皮上的气孔数目比正面少 5.下列哪种植物一般没有蒸腾作用?()。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6.移栽植物时,将一种无色塑料液体喷到叶片上,能形成一层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而水分子不能通过的薄膜,从而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这类物质的作用是()。A.抗呼吸作用B.增强光合作用C.抗蒸腾作用D.增强蒸腾作用 7.根据所学知识推测下列哪种细胞间排列最紧密?()。A.叶表皮细胞B.保卫细胞C.叶脉中的细胞D.叶肉细胞
8.(2006·湖北中考)在大气湿度高时,发育中的果实内常缺钙,因为此时()。A.大气湿度高,蒸腾作用弱,影响钙的吸收 B.大气湿度高,呼吸作用弱,影响钙的吸收 C.大气湿度高,蒸腾作用弱,影响钙的运输 D.大气湿度高,呼吸作用强,影响钙的运输
9.一片植物叶的正面和背面颜色深浅不同,正面一般比背面的颜色深一些,这是因为()。
A.上表皮细胞的叶绿体多
B.下表皮细胞的保卫细胞多 C.栅栏组织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D.海绵组织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10.夏天移栽植物时,植物常会出现萎蔫甚至死亡现象,原因主要是蒸腾作用大于根的吸水能力。根据这个原理想一想,移栽植物时,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这种现象出现,以此来提高栽培成活率?
11.某同学为了验证植物的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有何不足之处?请帮他设计一个较为科学的实验装置,并预测实验结果。
1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叶的蒸腾作用。取三支试管,各注入相同体积的清水,分别插入一棵大小相似的枝条,甲、乙装置枝条保留全部叶,丙装置枝条去掉全部叶,在三支试管中各滴入相同量的植物油,然后将甲、丙装置放到35℃环境中,乙装置放到15℃环境中,两小时后观察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问题。
该实验可分为两组___实验:一组是___和___,其变量是___,实验结果是___液面下降较大,可得出结论是___;另一组是___和___,其变量是___,实验结果是___液面下降较大,可得出结论是___。
第五篇:磁场导教学案
§14.2 磁场导教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并知道磁体的磁极与磁极发生作用就是通过磁场来发生的. 2.能说出磁场的基本性质.
3.知道磁场方向的规定,并知道磁感线是用来形象描述磁场的,它实际上并不存在.
4.会画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和针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 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 [取一小磁针置于桌,拿一条形磁铁去靠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自学导航:
思考:两个磁体不相互接触就能产生力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1、磁体周围存在着,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 而发生的。磁场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方法: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根据 来认识它。这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2、磁场的基本性质:。
3、磁场的方向:磁场中某点的磁场的方向就是。实验探究:
1.阅读课文P92第一段,并回顾小学自然课里学过的简单磁现象,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1)用磁体去靠近小磁针,观察现象并思考:它们之间的作用是通过什么来发生的?(2)换作铜质的物体去靠近磁体它们之间是否发生相互作用呢?由以上两个实验,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2.完成P93实验与探究:取几个小磁针,分别放在条形磁体周围的不同位置处,你会发现什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阅读课文P93第一段并回答:(1)什么叫做磁感线? 我们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来表示磁场的 和,这样的曲线叫做。
磁感线是用来描述磁场的一些 曲线,实际上。方法:我们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2、磁体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出发,回到。
3、磁场越强的地方,磁感线分布越 ;磁场越弱的地方,磁感线分布越。
4、四方向一致:对于磁场中任何一点,磁感线的方向就是该点,与放在该点的小磁针 一致,与放在该点的小磁针 一致。
4.小组合作完成:为什么小磁针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的? 这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 ,它的周围存在的磁场叫做 ,地磁场的北磁极在地理的 附近,地磁场的南磁极在地理的 附近,所以小磁针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的.地理的南北极和地磁场的南北极不是完全重合的,它们之间存在的偏角叫做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这一现象的科学家是 国 代的.分层检测:
课内练习:
1、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小磁针南极在磁场中所受的磁力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
2、、称为地磁场。指南针能够指南北,是因为它受到 了 的作用。
3、地磁N极在,地磁N极在。
4、我国 代学者 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偏角现象的人。对磁场和磁感线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磁感线是磁场中实际存在的曲线 B、磁感线是从磁体的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北极
C、小磁针N极在磁场中某点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D、磁场是真实存在的,而磁感线是假想虚构的 课外作业:
1、在图上标出通过静止小磁针的磁感线,并标明小磁针的N、S极。
2、如图根据小磁针的指向(黑色为N极),画出磁感线的方向(每条都画),并标出磁体的N、S极。
3、下列关于地磁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北极附近有地磁北极 B、地理南极附近有地磁南极 C、地磁方向是不定的 D、地理北极附近有地磁南极,地理南极附近有地磁北极
4、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指南北是因为()A、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B、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C、指南针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D、地磁场对指南针的作用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