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长期以来,原思想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主要原因是它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取代了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并明确写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也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纠正。
一、对联系生活实际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期,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已有的思想道德观念不能理所当然地要求当代的学生接受,更不能通过强制灌输来使学生接受。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自身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要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 1 和思考,解决学生学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学生在与家庭、学校、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使他们形成健康、理解、宽容的个性,以及享受快乐,过积极而有意义的生活。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书本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道德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没有效果的。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应体现生活性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只是可供凭借的材料 和工具,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所以,我们要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世界,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才艺大舞台”】:“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中的第二框“追寻高雅生活”的最后一目,如果从书本到书本进行教学,只要15分钟就可以把书本内容讲完。张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处理,开辟了一个“才艺大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才艺。教学内容为: 1.才艺大舞台。
(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2)叙述自己的或欣赏到的生活情趣。
2.经验分享。
(1)对同学表现的才艺或生活情趣,让学生自己自由发言点评。(2)在学习、生活中如何更好地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3.学会欣赏。
3(1)让才艺表演的同学介绍欣赏某类艺术的要点。如书法作品欣赏要点,音乐欣赏要点等。(2)结合实际指出在欣赏中要注意的礼节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案例“难报三春晖”】:在讲授“难报三春晖”一课,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感恩情感缺失现象,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我先发给学生一张卡片,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父母的年龄和生日写在卡片上,并出示给同学看。这时,我发现多半数学生面露难色、抓耳挠腮,被这道“易”题难住了!当我让他们出示卡片时,他们都显得很不好意思,只有少数同学知道父母的年龄。我因势利导地教育他们: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 应受到我们的孝敬。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接着,我用多媒体显示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让学生们阅读后得出结论:孝敬父母不仅仅是道德义务,同时也是法律义务。成年子女不履行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然后,我要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最后,我把学生说的进行归类,让学生们领悟到,孝敬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表现在各个方面: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它的主要环节有课首导入、课中展开和课尾处理。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惟有健康快乐的生灵才是真正的生灵。”教学的过程,应是适宜生命成长、生态和谐地育人的过程。要使教学过程生活化,应在以下三个环节中均有所体现。
1.课前导入生活化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教学在课首一环就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 5 重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孕育相应的课题意识。
【案例“男生女生”】:讲《男生·女生》一课,我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题目。同学们看到题目后,意料中的有些噪动。我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男生·女生„„”从同学们的声音中我更是听出了他们的好奇。于是,我巧用课本中的活动题目接着说:“男生、女生,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的字眼,但你们想过自己心目中的男(女)生是什么样的吗?”同学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我再“推波助澜”:“今天,我们让男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欣赏和最讨厌的女生形象,让女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欣赏和最讨厌的男生形象„„”课堂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孩子们在交流中提高了认识,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同学们的眼神中更是闪烁着兴奋。
在课首导入课题的常用方法有: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的呈现法;让学生与实物见面,调动多种感官并亲自操作,从中孕育直觉感受的实物法;以小品等游戏为中介,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与生活的桥梁的游戏法;引发学生回忆、反思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唤起法;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倾述个人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体验的倾述法。在这里,我运用了唤起法和倾述法,激活学生已有的表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开启新课。2.课中展开生活化
生活是通过活动展现的,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知。课中展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另一方面要注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的共进共长。教学的展开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悟。郭思乐教授指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活拓展的工作。感悟是孕育在学生心中的道德花蕾。”课中展开,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师生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要接纳和欣赏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课堂教学成为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变成学生精神焕发、德性成长的沃土。
【案例“青春畅想曲”】:让学生全面理解青春是《感悟青春》这一节课的难点,也是最终落脚点。我校的张老师在“青春调色板”和“青春进行时”这两个板块的基础上,进行了“青春畅想曲”这一板块的教学。“同学们,让我们尽情放飞心中的梦想,一起来畅想美丽的青春,每组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包括诗词、漫画、歌曲、文字等)来描绘青春,进行交流。”学生潜在的创作欲望被激发了,热情被点燃了,他们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这里用红色,象征青春的朝气”,“这句话不好,重新想一句”,“别画错了,慢慢来„„”这一刻学习真正成了一种快乐。最后的展示活动更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每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的企盼,整个课堂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并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掌声不约而同地响起„„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那些学生们所折服,他们太富有创造力了,只要开发得当,每个学生都是一座价值连城的宝藏。
3.课后延伸生活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现实生活中自主建构形成的。所以,一节课的课尾不能突然停止,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如果用标点符号形象表征的话,课尾不是句号,而应是逗号、问号或冒号。所谓“逗号”,是指在课尾一环要将课内教育有机地延续到校外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去。所谓“问号”,是指课中解决的一些问题,同时又会触发学生继续去探究新的问题。所谓“冒号”,是指在课尾要召唤和趋动学生将课中学习的收获和道德感悟拿到生活中去验证,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学习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后,张老师让学生回去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要求:作品应便于携带,上面印有匪警、火警电话和当地派出所、医院、消防队的救助方式与电话号码等。张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周末收看CCTV1的《今日说法》并要求写出观后感。这个案例,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为学生行为践履提供了生机勃勃的表现平台,既复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也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和获得发展的内驱力。如果脱离生活世界,学生对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认识便无法形成。所以,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发学生自主体验,从而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张凤兰
第二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新时期、新形势、新背景下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课改力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重视人本教育中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关键词:
生活实际
效率 兴趣 内化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诚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少,但教师如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四个方面试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 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
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2、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24)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3岁,那师几岁呢?(27)27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
3、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改组教材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大润发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可联系学生50米赛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路程一定,所以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甲与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们的时间比就是5:3;反之,如果两人都跑5分钟,这时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这样,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观表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积一定,成反比例;一个因数一定,成正比例“了
再如,应用题训练也应着眼于”生活化“。这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上拣7个小石子,然后在画有一个圆圈的桌上反复投掷并记录每次投掷后圈内、外的石子数,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和更新数的组成;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2、《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3、《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第三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郸城县钱店镇后胡小学胡可敬
在基层教学中(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有不少语文老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以及频繁的抽考、竞赛等,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往往抛开学生的现实生活,给学生抄写范文,让学生背范文,模仿范文,甚至改头换面东拼西凑,用作文选上的人和事来组合文章。以此法作文,猛一看上去,还像篇文章,也许在考试中能得高分。但这样做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唯一目标。
其实,作文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现实生活才是作文的唯一源泉,离开了现实生活就谈不上什么作文了。所以说,我们语文工作者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辅导作文。
那么,怎样联系学生生活,去辅导作文,较快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出题要贴近学生生活。选择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是开阔学生思路的重要一环,学生熟悉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让学生写什么。农村小学里,没有举行过什么比赛,就不要出记一次比赛之类的题目。要写,就先举行一次小型比赛,然后再写。没有条件到风景区或名胜古迹去游览,就不要出记一次游览活动之类的题目,不如带领学生到田野、果园去看一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去写。为了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我常出这样一些题目,如:元宵节过
后让学生写《十五的花灯》、《元宵节的焰火》;麦假后让学生写《割麦》、《打麦》、《收麦》等;秋忙假过后让学生写《出花生》、《掰玉米》、《放羊》、《秋收》等题目。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我还出过《我爱听的一个故事》、《我喜爱的一部电视剧》等。
2、激发灵感,引起写作欲望。有些作文题目一出现,学生有时会感到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忆生活,那些事可以写,当时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件事如果是别人做的,你也要设身处地地替他去想一想,要是你会怎么做,怎么想。有些事可能在身边悄然而逝,当时没有留意,经过回忆就可以找回灵感,成为写作的动力。教师恰当的点拨,可以使学生感到不吐不快,不写出来就觉得闷得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样做就要求教师要真心的热爱学生,多观察学生,多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指导才有针对性,你说的话学生才会信服。
3、重视个别辅导。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面、以及对生活的观察、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通过课堂上的启发引导,可以使大部分学生打开话匣子,找到写作的契机,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觉得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要耐心的询问,了解他卡在了什么地方,例如,针对作文要求,应该选择那些事,当时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帮他们找到写作的灵感。这一点要求教师要有耐心,要有诚意,不要急于求成,一旦把学生引上正路,作文教学教师就省心多了。
4、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每一位艺术家面对自己的作品无
不感到成功的喜悦,每一篇发自学生内心的作文,同样会使他们感到快乐,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现好的作文就在课堂上朗读,称之为课堂发表。这样做也不能只读成绩好的作文,中等生、差生的也可以读,只要他的作文里有一点可取之处,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都可以拿来发表。发现优秀作文可以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刊登出来。使学生觉得他的作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可以影响别的同学积极去创作,以期发表。在发现和筛选学生作文时,一个重要原则不能丢,那就是是否面向生活取材,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这是方向性问题。
5、批改作文,要轻改重批,评语要有针对性。现在农村中小学一般班级比较大,人数比较多,而且还有一人教两班语文的情况,每周一次作文或周记,要是精批习改,就这一项工作也让老师忙不过开,何况还要上课备课呢。更何况作文仅凭每周一次训练是写不好的,还要经过多次训练。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轻改重批。所谓轻改就是作文中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不通的句子,可以鼓励学生自改,或同桌互改,最后组长把关,教师少改或不改。所谓重批就是重视总评和批语,总评要有针对性,抓住要害,一语道破真谛,可以多用鼓励性语言,如“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高贵品质”、“写出了同学之间的真情厚谊,感人”等;少用笼统性语言,如“句子通顺”、“重点突出”等。发现学生有说假话,东拼西凑,或结构有重大问题的,经过个别辅导后可以让学生重写。我觉得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这里教师要有责任心,不要放任自流。总之,作文是
经过教师辅导学生写出来的,不是教师改出来的,细改只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不了多少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真实是作文的生命,离开了现实生活,作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指导学生向现实取材,作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以上所谈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或望广大同行予以斧正。
第四篇:浅谈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浅谈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2012级初等教育理科专业 孙再卫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新时期、新形势、新背景下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重视人本教育中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关键词】 生活实际;效率;兴趣;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前总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它可能是离散的、不连续的就如通常所说的是一个一个有限的知识点,但这些正是学生学习的训知基础【1】。即便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也不能小看,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则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形成情感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用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寓教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也可从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喜欢看的图片、实物入手,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 1
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学效果良好。
二、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三、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起着激活学生思维,总领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统领。新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感知效果。根据内容特点,因课制宜地设计导入方式,不仅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教师多媒体播放红枣和木耳争论的情境。接着,老师对学生说:“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特殊的朋友,它们在争论,都说自己重,到底是谁重呢?红枣和木耳都在你们 2
桌上,你们能想办法帮它们解决吗?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通过掂一掂和称一称,从而引出新课千克的认识。又如《巧妙的测量》的教学导入,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7岁的孩子能解决大人不能解决的事情,你有何感想,从而板书课题。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身边”的亲近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情境中学习数学。只有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学生才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体验知识的由来、本质及应用前景,增长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再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
①、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②、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24)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3岁,那师几岁呢?(27)27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
③、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 3
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提出问题非常重要。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的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单纯的以学生考试成绩、解答数学题的正确率来衡量,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否通过数学教学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衡量
【2】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运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如学生学习了“左右”之后,为了让学生明白从走路者的角度来看都是朝右走的,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楼梯、马路走一走,使他们获得直接地体验。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教育了学生要养成过马路靠右走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让学生比较使用“液化气”和“电”哪个便宜,如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怎样筹备野炊事宜,模拟购物、存款等„„ 这样的教学安排,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打破以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的模式,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体验中解决问题。要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地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材中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本色,把无声的“数学语言”演绎成鲜活的“生活语言”,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 4
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4、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练习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开展敬老活动,邀请老年人和小朋友一起去郊游。老年人2人,小朋友150人老师3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全买团体票:(25+150+3)×20=3560(元)不买团体票:(25+3)×30+150×15=3090(元)
部分团体,部分不买团体:(25+3+2)×20+(150-2)=2820(元)这样进行教学,即把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无穷魅力,又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促使学生以积极的、轻松的、愉快的心态投入学习,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一、5
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四、总结
1、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2、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比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3、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又比如在学习“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去公园玩,我就知道有多少人就买多少张票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酱油、醋,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3】。
总之,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我们只有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的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4】。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当今数学教学正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方向发展。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辨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同时,这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充分发掘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知识,并应用于课堂甚至于更广阔的数学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数学生活化的指引下乐学,会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有生命力,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真正架起生活通往数学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吴宪芳,郭熙汉.数学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赵德肃.杜威“教育即生活”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吴晓红.什么是数学教育生活化——关于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57-160.[5] 孙彦琦.浅谈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8
致 谢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在论文成稿之际,我谨向在我的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给予我真诚帮助与鼓励的所有师长及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衷心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沈定文老师。沈老师将我带入了课程与教学论的殿堂,并指导深入地进行研究。在学习期间,沈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平易近人的性格时时刻刻感染与影响着我,使我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更收获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成为我受益终生的财富。利用这个机会,真诚感谢每一位给予本文帮助的老师。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们在论文讨论中给予本文的意见与建议。谢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同学们!
感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给予的帮助和大力支持,使得我能有机会走近课堂,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你们的无私付出与大力支持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致谢人:孙再卫 2014年12月20日
第五篇:立足学校实际提高教研实效
立足学校实际 提高教研实效
首先感谢学区领导给我们提供了共同交流的机会,借这个机会,把我校教研工作中的收获与困惑毫无保留地汇报给大家,希望领导和同行们多提宝贵的意见。我校是一所较具规模的农村小学,以前学校一直从常规工作中要质量,我校教师在备、教、批等方面均养成了认真、细致的工作习惯。虽然多多少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亦进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因此,学校一直摸索着,结合学校实际,转向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注重实效性,向教研要质量。我们的做法是:利用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加强课堂研讨,促教学反思;聘请专家指导,促进骨干成长
一、利用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了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我校适时的组织教师学习听取各种专题报告或讲座。如学习新课程标准,听取北师大教授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转变》讲座、《好教师新说》讲座,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片,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等等,以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
二、加强课堂研讨,促教学反思。
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围绕课改核心理念的贯彻落实,我们把教研工作重点投放到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进行诊断与评价,重视教师的经验加反思,构建高效课堂。
(一)加大听课力度,着眼整体,分层推进。
普遍指导撒网听。即面向全体教师的“把脉”课。全体领导按学科,分年段深人到所有的课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我们在开学初大面积听课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显然,教师学习的课改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是脱节的。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落实到教学行为上,教师还很困惑。在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上,更应
该有针对性地扶持教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于是我们组织了新一轮的数学专题研讨诊评活动,主题是:“把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在这次主题活动中,首先由教研组长进行作业任务辅导讲座,然后由一位教师上课,全体教师在听课、评课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扶持指导跟踪听。罗桂花、曾赛霞老师应该说是我校的典型教师,但是还都年轻,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开学初,学校领导首轮听课对他们进行指导后,又安排他们准备了一节课,请全体教师再次为他们诊课、评课,要求他们听后认真写出反思,深刻理解体会精神实质,修改教案。在另一个班还上这节课,效果非常好。我们听后,感觉他们在第二次课堂上基本上克服了教研员及听课领导为他们指出的不足,我们看到的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课后轻松、愉快、振奋的精神状态。这样的教研实实在在地发展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了典型教师的快速成长。
着眼整体互相听在座的很多兄弟学校与我校一样均是农村学校,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与我校一样均有相同的困惑,由于师资 教学任务紧张,教师之间共同探讨与交流学习的机会不太多。因此,我校自上学年就制定了教师互听课制度,并纳入到常规工作检查之中。而且在开学分工分课方面,学校注重了各年级教师之间轻老搭配。通过互相听课与讨论交流,教师们在教学方面不断地扬长避短,相互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得到提高。
(二)建立研究课制度,推动专题研究,形成研讨互动的风气。
1.案例研究:我们的案例研究是围绕一节课进行的,其主要环节是“看”、“诊”、“改”。例如今年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邹湘华老师的语文课《玻璃公公的一家 》,课后教师进行了说课,然后全体教师对看的课进行诊断,大家共同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策略。上课教师对照录像课,对自己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反思。同时根据大家意见,教导主任对教学活动进行了“扎实训练,功在平时”的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点评。通过这样的教研,大家将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在其中了。
2.课题研究:结合我校实际,我校今年成功申报了“提高课堂实效”的县级课题。就是把在教育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研究课题,并进行系统的探索。此项活动是按学(学习理论)、讲(研讨、对话)、用(将理论与他人经验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思(教学反思)两次循环,最后写出综述、随笔或论文。关于这项研究性学习,相当的教师还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到底什么是高效课堂?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等等。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请来了学区领导李则然老师以及县教研室的领导给全校教师作了专题讲座,主题是:努力改变教学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教师们听后颇受启发。不但知道了作为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同时还深刻认识到了这次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听完讲座后,教师们纷纷制订实施方案。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也改变了我对课题研究的看法,使我对此项活动有了更大的信心。”
3.专项课研究:结合我校学生学习实际,学校发现学生在计算习惯与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我校适时开展了专项研究。如本期我校开展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就给各组圈定教学内容,语文组为作文教学,数学组为计算类教学。就如作文教学,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虽有所涉及,但并不科学与规范,因此教师们都很生涩。但我校教师并不畏缩,在这次教学比武中,参赛老师都认真钻研,积极准备,呈现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精彩的作文教学课。在之后的作文教学研讨会上,老师们意见纷呈,通过这次活动,师生们都受益匪浅,也推动了我校的作文教学,为今后的作文教学提供了许多借鉴。同时,学校通过对学生开展作文竞赛,计算竞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聘请专家指导,多种途径促进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要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我校在这方面特制订了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对我校张秀荣、罗桂花、邹湘华、曾赛霞等一批年轻老师进行了重点培养。聘请各科专家对这些教师进行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经常提供各种业务学习的机会,不定期的组织他们外出学习,如去年下期,组织这批老师赴岳阳楼区小学学习,回来后要求这些老师将学习的内容及先进经验进行了文字总结,并再老师会上进行了研讨。同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例如我校张秀容老师,虽年纪轻轻,但是我校语文学科带头人,经常参加我校乃至整个学区的语文学科研讨,多次在区、县教学活动中获奖,教学成绩也一直居学区之首,今年也成功评选为张生帧优秀教师奖。这只队伍正在茁壮成长,通过它将带领着我校各个学科勇往直前。
总之,我校“以校为本”的模式正在起步,摸索阶段,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加强与兄弟学校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创新模式,争取县教研室,教科所专家和校外名师的指导引领,通过这项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学校稳定和谐发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