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1
最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学生具有无穷的潜能,只要我们能给他们提供施展的空间,创造民主平等的语言环境。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除了掌握重点词语和理解文章大意外,还要求学生自拟题目,自主阅读文本,个性理解课文,个性地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在学习《荔枝蜜》时有同学提问:为什么不以“蜜蜂”为题目呢?学习《爱莲说》时也有学生质疑:文章开头都是先写菊花,再写牡丹,最后写莲花,为什么文章最后一句作者发出感叹时却先写菊花,再写莲花,最后写牡丹呢?最令人赞叹不已的是,我们在学习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诗时,居然有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说是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而不是“统一全世界”呢?虽然看似幼稚,但也是对传统的定向思维提出挑战,我们怎能不诧异呢?不高兴呢?因为他们至少做到了“走进文本”,而不是停留于应付。此外,在深入文本或语文实践活动中,来自学生的回答,也常常令人惊喜,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不能不欣赏学生的潜能。曾一位学生在鉴赏《鹤群翔空》时,对“这些鹤都是„„无可言喻”这一句话是这样分析的:“我认为鹤群翔空,美不胜收,美在壮观。这句话介绍白鹤的数量,让我们惊异如此庞大的群体,作者一笔带过,颇有储蓄感,也让我们萌发了联想的种子,想象白鹤众舞的美景。在领略磅礴的气势,又加上描绘了它们的婆娑之美,再一次让作者体验这壮观美丽的感受„„”真为我们课堂理念的改变而拍手叫绝。
第二篇:语文教学实践中素质教育的工作总1
语文教学实践中素质教育的工作总结
冯井镇白庙中学付应武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领域不断前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有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也就是说,人类只有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按照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师应大胆尝试,勇于实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目标,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除体现工具性,更应体现人文性,“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减负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从培养兴趣中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
一、改教法,立新念
素质教育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多年来,“应该试教育”的模式,使部分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教师和学生两眼紧盯着分数,都被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革新教法,探求新路子,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人的能力培养较之分数,重要的多了,能力从何而来呢,毫无疑问,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训练得到培养和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促使积极因素的发展,力避消极因素滋长。在认真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适当的听、说、读、写能力。分析简单的文章,形成个性化创造思维取向。如宋朝词人李清照写的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项羽的豪迈。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动态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空间结构。研究和运用创造性思维,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激起课堂气象,展示学生思维个性化有着重要意义。
2、注意课内与课外结合语文教学成效如何,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只寄希望于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更广阔地时空里激发学生学语文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平时与人交谈中或听中央电视新闻广播时纠正自己语音;在周记、日记练笔中训练写作能力,在与人交往中训练语言表达和遣词造句能力;扩大课外阅读量,大胆发表自己一闪念的想法,定期展示个人的奇思怪想。
3、注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是高能高智的人才。“两脚书柜”已不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更新,抛弃陈旧的读死书、死读书的方法,竭力培养他们“学会思考、独立思考;学会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单纯的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要他们怎样记忆些问答题单一案的作法,不便于发展学生能力。在教法上,破除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言堂局面,突出强调师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突出启发引导学生“自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信息,得出独自见解,不盲从他人,不迷信权威,大胆创新。
二、抓好课堂教育,处理好师生角色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大多教师明白的;可落实下去就难。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在教学中我注意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1、问题导引的策略。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并注重情境化教学,教学设计以设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为重点。
2、为认知而活动的策略。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促使学生为求知而展开自主学习活动。特别是一些言简意赅的诗词。学生通过查阅有关写作背景,比较分析,紧张思考,小组讨论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教学目的。
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与教师讲授为辅的策略。教学中,对于难点或学习阅历与时代差异等造成的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适当的点拨或精心讲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接纳所有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学习。
4、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策略。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是为了认识,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伴合作,组织小组讨论,这是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这一阶段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和阅读中发现的新问题是小组讨论诉主要内容。质疑、释疑阶段是学生与老师信息交换、师生平等民主讨论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阅读阶段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
素质经验对现代公民的人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就是创新性的凸现。基础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第三篇:实践中感悟新课程教学1
在实践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教学工作总结
路 绳 彬
2005—2006学年上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下面我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
我本学期教的是初二生物新教材。新教材内容改变了过去那种“繁、难、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同时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了,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教材的编写富有童心、童趣,内容的呈现方式生动活泼。面对这样的教材,结合自己新课程理念学习的经验,我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进行着教学。与过去的教学相比,本学期的教学发生了几方面的转变。
一、教师的观念变了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通过新课程的学习、培训和实践和反思,我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1、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
怎样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是把学生的教育看成是有理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育。为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心中装者学生,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例如每次考试之后,我都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我都做到十分中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象韩强、任建波等同学就是在一次的好成绩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对学习生物产生了兴趣和动力。并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培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例如在“种子结构”一节课的学习中,我放手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实物自主学习种子的结构,并让学生亲自用实验验证玉米种子的胚乳中贮存了淀粉。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在不假思索的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为此作为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去。我作为新教材的初次实践者,能够在不断的钻研教材的同时,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另外我能够经常和其他的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同时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在不断的学习、教学和反思的过程中促进了自己专业的成长。本学期利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怎样上好生物演示实验》这一论文,并能够将实践的经验以书面的形式通过课题的形式反应出来。
二、学生明显的变了
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如果学习来自内在的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乐的、愉悦的活动。面对生活化且富有情趣的教材内容,学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听中学、做中学、读中学、在思考中学、在合作中学。这样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更好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我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乐学、愿学者。
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判断课改成败得失的一条根本的标准。为此我从几方面侧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利用书本的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各种各样资料。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书,而是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科技领域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度。学生学会了剪报贴画,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在资料收集之后,提倡合作学习、交流、研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由于在教学中我注重设置疑问,也促进了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有时学生的提问我一时也回答不出来,还需课后查资料或问其他的教师。生物课是一门实验课。每一个实验我都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实
验能力提高了。
由于新教材的教学是一种尝试。为此我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学中过于强调探究的过程,是否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如何评价新教材的学习效果?如何使新教材的学习过程和新教材的评价想吻合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解决。
第四篇:在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实践中,举例您如何的运用初中“体操—技巧”教法、学法的案例
体操技巧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且必须经常练习的体育活动,体操技巧教学却是枯燥乏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苦。用时长,收效差。针对以往经验教训,我有了几点新思路。
1、看教学视频,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前都是教师先示范讲解,学生再练习,为了达到教学要求,一遍一遍的练习,学生早失去了兴趣。于是这次我先让学生观看教学片,当学生看到教学片中整齐有力的动作时,掌声立刻响了起来,显然学生来了兴趣。我说:“看人家做的好,不知你们怎么样?这套操可比以前的难,协调性,灵活性,记忆力一样都不能少。”“没问题。”“老师,要不要我给你做一节,我记下了一节。”有的学生按耐不住,已经跃跃欲试。我却说:“光会做几节不算什么,想证明你们的实力,以后的体育课上自见分晓。”下课后,体育委员就来借教学片了,说是同学们想回家自己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就这样被调动了起来。
2、合作学习,组长责任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采用以优带差的教学法,收效很好。一次的广播操教学,在教师示范讲解后我也采用了此教法。所不同的是学生自愿分组,协调性较差的学生分到各组,由组长负责。最后比赛,练习效果较差的组接受惩罚。教师则巡回指导,看到多数学生共同犯的错误就立即集合纠正。并要及使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积极练习。遇到较难的动作,由练得好的学生示范讲体会。这样练习的结果真的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高了,互相比,互相评,互相学。更加关键的是学生在教练的过程中充分动了脑,记得牢,不容易忘。而且,课后组长还会组织大家巩固练习。
3、以赛代练。
通过分组比赛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高了也有了兴趣,还提高了能力对合作学习,还有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将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社会的急遽变革,家庭结构的迅速改变,学习负担的超负荷和就业压力日益严峻,都是中学生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受到各方的日益重视,但显然,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在完整的生活中提高,而不是靠单一的心理课程来支撑。
语文教学是在中学占据教学资源最多的主导课程之一。语文教学实践的 改善,无疑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途径。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课文和教师语言本身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也是学生与教师和作者沟通和建立共情的媒介。本人的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如果有效地通过语言艺术本身或各种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原作者的情感意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并很好地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和文化品格,建立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的基础。
以《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为例,教师在讲读这篇文章时,要结合讲演词本身的特点,使自己和学生能够进入角色,体验作者的沉重悲愤、激昂慷慨的情绪,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感受到熏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课程设计,支持课程实现建立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延伸目标。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也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分析和评价作品中渗透积极的人生观,为学生建立自己人生观念提供建构主义者倡导的“支架”。比如《俭以养德》一文从道德品质的高度摆事实,讲道理,阐述了提倡节俭的观点。教师应从把握中心论点、分析文章的层次入手深挖教材,深入浅出地讲清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行为模式的是与非,美与丑,因势利导进行育人,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可以提高思想觉悟,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设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引导学生体悟语言本身韵律之美的同时,深刻体验古人的心境和看待世事的价值取向。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于谦《石灰吟》中“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折射出诗人的胸怀、情感和境界。教师需要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先走进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再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同学交往中的认同取向和行为实践。
“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的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本身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成为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日常实践。在这里,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践融为了一体。
寓心理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作者:董文杰
文章来源:语文网中网
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07-2-3
【字体:小 大】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能够坚持这样做对学生健康成长与终生发展必将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教学中应坚持三个原则
1.相信学生的原则
相信学生,就是相信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能力,老师就要像地质勘探队员一样,细心勘探,发现深处的宝藏,把它们开发、挖掘出来。有了老师的信任孩子们定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投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相信学生,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比如,我教低年级学习生字时,我都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或与同桌一起讨论怎样记住它们。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很好的记字方法。如:“碧”--王白坐在石头上;“溅”--浅滩里面有贝壳等等。
有了相信学生的思想,就会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交流讨论的时间,动手操作的
2.人人平等的原则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
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生”、“差生”之说,因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2.尊重个性的原则
尊重个性,在教学中主要是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多种解法;一个知识的掌握,可以有多种学习方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三个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提倡争论,生与生、生与师之间都可以进行辩论,只有在这样的民主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积极热情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自主学习”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教学中注重心理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炼意志等等。我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就注意了这一点。我先指导学生找出公鸡的情绪变化:得意→伤心→惭愧,继而讨论公鸡情绪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三、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课前,教师要弄懂一切不懂。课上,教师要懂装不懂,知装不知,把问题、困惑摆在学生面前,“激”他们出学法,出思路,出智慧。教师要为学让时空,把尽量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让舞台,把尽量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
教学的活和课堂的活,是要使课堂上呈现出教师、教材、教法、教境(教学氛围)四位一体,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的运作过程。也就是说,兴趣的活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欲罢不能;情感的活跃--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思维的活跃--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以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层次开拓;自主意识的活跃--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
2.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
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转化为能力。练什么,怎么练呢?既要讲究练的质量,又要讲究
练的策略:精练、巧练、活练,以一当十的练。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不靠家长帮练。
通过练习,训练思维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还需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实际练习。在训练过程中,要启发思维。
在学习“这头大象又高又大„„”的句子时,我提出几条线索让学生用“又„„又„„”说词语。一是你喜欢什么人,做什么样的人?学生可积极了,说:“又勤劳又善良”“又有学问又谦虚”等。二是说出一些水果的颜色味道或形状等,学生纷纷说:“苹果又圆又红”“梨又香又甜”等,接着我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用“又„„又„„”来说某种事物的两种情况。学生思考的面更广了,他们纷纷说出:“我们教室又干净又明亮。”“小红写的字又端正又清楚。”等等。
3.处理好学与评的关系
学生学的情况,经常要得到来自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呢?
一是体现“三重”:重人,不是重分;重潜能,显现出来的是学生的今天,隐藏的是学生的明天,要坚信明天会更好;重动态,看学生的发展,在发展中看学生。
二是体现“三性”:全面性、差异性和策略性。比如策略性,学生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变扬长避短为扬长促短;变留长弃短为扬长容短。
三是实行评价“金三角”:方向:比昨天、定今天、促明天。方式:师评、自评、他评。方法:知识、态度、能力(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