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单元 幅式与章法
第一单元
幅式与章法
第1课幅式
【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课《幅式》,共有“知识介绍”,“我先试试”、“我知道了”、‘‘我来找找”四个模块。其中“知识介绍”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我来找找”属于探究模块,“我先试试”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书法幅式及知道每种幅式的比例大小。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参照幅式写几张硬笔字,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找出生活中见到的书法幅式,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书法幅式及知道每种幅式的比例大小。【教学难点】能参照幅式写几张硬笔字。【教学准备】
学生:硬笔书法纸。
教师:各种各样幅式的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课程一一书法课。掌握了基本笔法和结构以后,就可以尝试进行成幅习作。书写习作,必须首先了解幅式和章法的一般知识和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1课《幅式》。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书法作品常用的幅式有哪些?每种幅式的比例特点是什么?
2、学生自读第1、2页关于幅式内容的介绍
3、教师出示各种幅式的书法作品,学生说一说分别属于哪种幅式,这种幅式的比例特点。
三、学习“我知道了”
1、除了上面学到的幅式,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书法常用的词语意思。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了解“抱柱!:‘‘楹联”、“扇骨”。
四、学习“我来找找”
1、在生活中随处能看到书法作品,说一说你在哪里见到过哪种幅式的作品。说一说找到的其他幅式。
2、学生根据要求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作品。
五、“我先试试”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几种幅式,现在我们参照学过的幅式,写几张硬笔字。
2、学生书写作品。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练习的字。
六、总结:回顾一下常见的书法作品有哪些幅式。
七、布置作业:写一幅硬笔书法作品。【板书设计】 第1课幅式
常见幅式:斗方、条幅、横幅、中堂、对联、局面和手卷等。
第2课
章法
【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2课《章法》,共有“知识介绍”、“我先试试”、“我知道了”、‘‘我来找找”四个模块,其中“知识介绍“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我来找找”属于探究模块,“我先试试”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了解章法的基础知识,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参照幅式写几张硬笔字,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了解落款的写法,认识引首章,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了解章法的基础知识,了解落款的写法,认识引首章。【教学难点】能参照幅式写几张硬笔字。【教学准备】
学生:硬笔书法纸。
教师:各种各样幅式的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书写习作,必须首先了解章法的一般知识和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2课《章法》,了解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应该如何书写。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①、什么是章法?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至少应包括哪几部分? ②、正文章法处理上有哪些要点? ③、落款有哪些要求? ④、印章分为哪几类?什么是“引首章”?
2、学生自读第4页关于章法内容的介绍.
3、教师出示各种幅式的书法作品,学生分别指出哪里是引首章、上款、下款、姓名印、斋馆印。
三、学习“我知道了”
1、刚才我们认识了落款,那么一幅书法作品的落款又应该怎么写呢?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了解落款的写法。
四、学习“我来找找”
1、刚才我们认识了印章,那么一幅书法作品的引首章在什么位置?教师出示。6页的书法作品。学生找一找引首章。
2、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引首章。
五、“我先试试”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章法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参照学过的章法知识。写几张硬笔字。
2、学生书写作品。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书写的作品。
六、总结:回顾一下书法作品的章法知识,你了解了哪些?
七、布置作业:写一幅硬笔书法作品。【板书设计】 第2课章法
章法:正文、落款和印章。
第3课印章知识
【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3课《印章知识》,共有“知识介绍”、“我先试试”、‘‘我知道了”、“我来找找”四个模块。其中“知识介绍”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我来找找”属于探究模块,“我先试试”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印章,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参照所学知识刻一方白文印,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
握欣赏、刻印的过程与方法。
3.找出生活中见到的印章,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 兴趣爱好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印章。
【教学难点】能参照所学知识刻一方白文印。【教学准备】
学生:刻刀、橡皮、印泥。教师:各种各样幅式的印章作品。【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人
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章法的一般知识和要求。一幅完
整的书法作品必须要印上印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印章知识》,了解应该印章的相关知识。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①、什么是白文印、朱文印? ②、书画作品上常见的印章有哪些?
2、学生自读第7页关于幅式内容的介绍。
3、教师出示各种印章。学生分别指出哪个是姓名印、斋馆印、收藏鉴赏印、肖形印。
三、学习“我知道了”
1、教师出示“中国印”学生说一说对它的了解。预设: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的会徽,称作“中国印:上面是白文的京字,刻成一个人舞动的样子,这就是一种“肖形印。
2、分别出示“京”字的各种写法。
四、学习“我来找找”
1、刚才我们认识了各种印章,生活中最常见的100元人民币上就有印章,大家看一看,说一说是“朱文”还是“白文”。
2、学生说一说是“朱文”还是“白文”。
五、“我先试试”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印章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参照学过的印章知识。刻一方印章。
2、学生练习刻印章。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刻的印章。
六、总结:回顾一下书法作品的印章知识,你了解了哪些?
七、布置作业:给自己刻一方姓名印。【板书设计】
第3课印章知识
分为白文印和朱文印
常见的有姓名印、斋馆印、收藏鉴赏印、肖形印。
第4课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练习
【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4课《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练习》,共有“折纸方法”,“我知道了”,“我来比比”三个模块,其中“知识介绍”“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我先比比”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学会斗方、局面、和对联的折纸。
2.了解界格,认识界格的作用,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折纸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学会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了解界格。认识界格的 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教学准备】
学生:宣纸,教师:宣纸。【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人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章法的一般知识和要求。马上我们就要进入书写作品的阶段,在书写前我们要先学会折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学会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
二、知识介绍
1、学生自读第10页关于叠界格内容的介绍。
2、教师逐个介绍指导学生叠界格。
3、学生练习叠界格,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我知道了”
1、学生自学1 2页“我知道了”。
2、学生回答什么是界格?什么是乌丝栏?
四、学习“我来比比”
1、学生用折好的纸和没折好的纸分别写同一个内容,比比看有什么不同?
2、指名学生说一说,体会界格的作用。
六、总结:回顾一下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你了解了哪些? 【板书设计】
第4课学会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
斗方、扇面、对联
界格 乌丝栏
第二篇:书法作品的格式与章法
书法作品的格式与章法
格式与章法是书法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作品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关键。格式与章法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明朝中后期第一次出现了比较纯粹的赏玩意识,是在书法历经实用、雅玩(宋代手卷是其典型的反映)、赏玩过程基础上逐步提出来的。书法格式与文体有关,受载体形状所限,在进行实际创作之前已被固定。章法与格式有关,但不等于格式。一定的格式由不同的人以不同的书体书写,所表现的章法会各不一样。章法通常也在进行创作之前被确定,却常常又在瞬息的运动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生着动态性的变化。-
一、书法作品的格式-格式,也叫品式或幅式,即书法篇幅的规格形式。书法作品的格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卷、轴、册、片四大类,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一)条幅-
条幅指长方形的幅式作品,其长与宽悬殊比例比较大,亦称直幅或者立轴,通常将宣纸竖向对裁或将宣纸裁成长条形,装裱之后就成了“立轴”。-
(二)屏条-
屏条一般将宣纸竖向对裁,自上而下,从右而左,逐行书写。除独幅外,还可以多幅屏条成偶数排列起来合并为一件作品,但字体需要统一,一气呵成。也有的多幅屏条内容是独立的,但字体、风格需要统一。还有的多幅屏条书画结合,交相辉映。常见的有:四幅、六幅、八幅,多的有可能多达十幅、十二幅。-
(三)对联-
对联即因为书写中国独有的楹联文体而形成的特殊格式。普遍运用于春联的书写和传统建筑的庭柱之上,以及中堂画的两边。右为上联,左为下联。文字音律上平仄相对,书写时左右应有呼应之感。如果字数较多的长联,可以分行书写,上联自右向左排行、下联自左向右排行,这种长联称做龙门对。-
(四)横披-
横披指横幅作品,横长竖短。这种格式可以写少数字,自右而左写一行,也可以横式直写形成多行书长篇字。横披大的可用于建筑物上、大厅会议室中悬挂,小的可用于斋室居所布置。-
(五)中堂-
因悬挂于厅堂正中央而得名,中堂的宽度与长度比例一般为一比二。常见的有长四尺、五尺、六尺等整张宣纸写成。内容可以写长诗或短文,或只写几个大字,甚至只写一个大字。-
(六)斗方-可以将斗方视作中堂的特殊形式,它的长与宽相等,既可以将其装裱成中堂那样独立悬挂,也可以将其做成方形镜面,镶嵌在镜框之中。-
(七)匾额-
大都悬挂在亭台楼阁、厅堂馆室的上面,一般匾额字体多为楷书、隶书和行书,也有古朴的篆书。字少而大,结体严谨,疏密匀称,气势磅礴,庄重严肃。独立悬挂或者配以对联。-
(八)手卷-
是书法作品中左右展开较长的一种格式,因为其形成长度远远大于宽度,而且长度太长无法悬挂,只能用手边展开、边欣赏、边卷合,所以得名,也叫“长卷”。其内容大多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者一首(组)诗词。手卷篇幅较短的有三、四米,长的可达十米以上,宽度一般为三十至五十厘米之间。卷首外有“题签”,卷内开头有“引首”,后有“题跋”。-
(九)册页-
是装订成册的尺寸较小的书法作品,八开、十二开、十六开不等,作品篇幅也不等,一般是折叠起来的,每页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象长卷那样写多篇诗文,若长江万里,一泻无余。册页可以书画合册,大多的册页用于不同的作者创作,因为便于携带,常常是书法家题字创作的理想格式。-
(十)扇面-
扇面指随扇形书写的作品。扇面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接近椭圆或者就是团形的团扇,书写时要能充实饱满,也可以圆中取方,设方构图。一种是折扇式,这种格式书写时,以折痕分行,呈圆心辐射状,上宽下窄,外大内小。章法并非一律,可用长短行间隔的方式安排布局,适合扇形弧线式规律,一定得注意,不可过密,密则满;不可过松,松则散。这种格式显得活泼优美,尤其是小幅作品点缀性强。-
二、书法作品的章法-
章法又称布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对一幅作品如何进行整体安排,对每一个局部如何进行整体处理的方法。它涉及到处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照顾关系。在书法创作中,一笔之误,一字之差,都会影响全篇的效果。所谓“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不仅对一个字的结构来说是如此,就是对整幅作品来说也是一样的。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为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法的重要性。-一幅书法作品犹如一幅画,有色之处是画,无色之处也是画;同理,有字处有结构,无字处也有结构。有字之处,谓之“黑”,无字之处,谓之“白”,处理好通篇黑白关系,是章法之要旨。清包世臣《艺舟双揖·邓石如传》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道出了对一幅书法作品的黑与白,虚与实的艺术处理方法。如果不懂得处理“黑白”关系,不懂得“集众字而成篇”,即使单个字处理得很好,但通篇观之,也会杂乱无章,缺乏韵味。-作为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通常由正文、落款、钤印构成,三者合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对具体的要求分述如下:-
(一)正文-
正文,是一幅书法作品的主体部分,也是章法处理的关键部分,即创作者对所选择的文字内容的书写,是作品的主体部分,按照一般的习惯,欣赏书法要读,这就要求书法创作过程的书写符合识读序列,于是行、列随之建立。行列布白方法大致有三种形式:-
有行有列法:通篇竖成行、横成列,是最严整的序列样式,其特点是整齐、大方、匀称和清晰,给人一种整齐美。它几乎像阅兵式行进的方阵,前后左右都必须保持在纵横的直线上,步伐整齐,精神抖擞,书写时,每个字的中心要对正,不能偏高偏低,偏左偏右。写楷书、隶书、篆书要求工整的实用性文字,适合这种形式。这种严整的章法创造出高度秩序感,带着十足的工匠气息,因而摆布、安排、制作之嫌是难以克服的。初学分布的人,需要从规矩入手,应首先掌握这种布局形式。但在习作中要努力排除“匠气”,一刻也不放松自然法则的投入,以及情感、思绪的宣泄。自然和严整在有行有列法则的布局中,不是矛盾地存在着,而是相依的整体,即严整要在自然的和谐中建立,自然的和谐要从严整的秩序中表现出来。如果矛盾地、孤立地认识二者的关系,将导致“状如算子”,便不是书。-
有行无列法:简单地说,就是竖成行、横无列的布局形式。这种分布注意的是行气的贯通而有活力。书写时应遵循文字结构和运笔的规律,根据笔性自然地向中心左右偏离,使行的垂直中心左右偏离,在运动中求得重心的统一,构成这样的行气才是散列的行气应守的原则。一篇数行,每行的波动不但要考虑本行的偃仰向背,而且要照顾与它行的关系,尤其注意与相邻行的错落,力求做到左右顾盼、避让有致。有行无列法整齐而有变化,使人轻松愉快,适合各种书体,行、草书尤为多用。这种分布是古今书法创作的主要形式。-
无行无列法:就是指作品的分间布白纵不成行,横不成列,上下左右,错落有致,浑然天成。这种形式主要出现于古代一些书法遗迹中,因为先秦以前的文字,其形态直接取材于自然,颇具天趣,尚没有注意到纵横的排列。后来在草书的创作中,也有采用这种形式的。-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无行无列是视觉的错觉,如果按照识读序列,或竖成行,或横成列,纵横关系呈现一片迷乱,神秘得令人难以捉摸,有如乱石铺街,字形大小参差错落,变化多姿,浑然一体。这种形式不是事先可以用尺寸观念来度量,而是修养有素的人在即兴状态下来进行的。书写时通常精神兴奋,甚至得意忘形,无拘无束,可以尽情挥洒,唯求自然的契合,所以,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只宜观赏,实用价值不大,初学者更是难以把握。象郑板桥的许多作品都是这种分布,另外,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也是这种分布。-
(二)落款-
落款是中国书画的一个特点,又称款识和题款。最初为了实用的需要而产生,意在说明正文的出处、馈赠的对象,作者的姓名、籍贯,创作的地点、时间,以及抒发创作感受等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书法作品艺术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整幅章法中起着补充、协调、映衬的作用。落款虽然不是作品的主要部分,但款识安排合宜于否,直接影响着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古人谓之:“妙款一字抵千金。”款字往往又能反映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所以在书法创作中,不仅讲究作品的正文布局,落款方面也要下工夫。-落款可分为单款、双款、穷款三种。-“单款”是指署上书写者的姓名,或再加上正文的出处,书写的时间、地点以至原因等。-“双款”包括上下款,通常上款写赠送对象的名字和称呼,常常带上谦词,谦词根据作者与赠送对象的关系而有所区别:上级以及平级可以用如“雅正、法正、教正、正之、正腕、雅属、惠存”之类,下级则可以用“勉、雅属、存念”等等;下款则落上自己的姓名、书写时间和地点等等。-如只落姓名,则叫“穷款”,如果作品所剩空间有限,甚至不落款,盖印即可,也叫“穷款”。-
一幅作品究竟是用单款、双款还是穷款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没有固定格式。如创作对联时。可落穷款,可落单款也可落双款;如是长联,应落双款,上下款应落于形成龙门式的上下联末行。如果是条幅、中堂、斗方、扇面的上下款,一般都应落于正文之后,款字少应接在正文之下,款字多则另行落之,少则一行,多则数行。这根据不同的幅式来选择落款的位置,可使整幅作品增色不少。此外,落款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l.落款的字体必须与正文协调。款字与正文字体书法可以完全一致,可以有所区别,也可以完全不同,需要根据正文字体来定。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草不用楷。传统的作法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动不挈静”、“今不越古”。若以大小篆为正文,就用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落款;若以隶、魏、楷为正文,就用楷、行、草书落款;实际上,通常以行书落款较多,这样既易识别,又避免了呆板。-
2.落款的字体大小必须与正文协调。一般情况下,款字应小于正文的字体。具体落款的时候,款字还应该根据留白大小而定。如果留白大而款字太小,则无法稳住作品重心;如果留白小而款字太大甚至大过正文,则轻重失调,喧宾夺主。也有这种情况,即在正文写完以后仍然留有较大的空间,作者可以顺着正文的笔意就势而下,所落的款字与正文浑然一体,字体同等大小也是允许的。-
3.上款不能与正文齐头,一般应低于正文一字为宜,下款,与正文另起一行的单款(除-匾额),包括款后的印章,均不能与正文齐平,应留有一定的空白,否则,会给人以呆板及闷塞之感。-
4.如果作品末行的正文较少而后面的留白较多,则应增加款字填补余白;如作品本身正文较少而后面出现大块空白,款字可少则数字、数十字,多则上百字,但款文尺幅不得超过正文尺幅。-5.落款与正文如果同行,二者之间应留有间隙,不得挤得太紧。其间隙一般为一个款字左右。-
6.如果作品写的是现代诗词或现代文稿,则落款中的时间可用公元纪年法,这样会给人以协调统一的感觉,也更有利于体现时代气息。如果作品写的是古诗词或古代文稿,则落款的时间可用干支纪年法。纪月方式为:一年四季中,每季的第一个月称孟,第二个月称仲,第三个月称季,如孟春、仲春、季春等。但是千万不能将于支纪年与公元纪年混用。另外,纪月方式也可以用下面的农历月令、季令别称:-月令:-一月:正月、春正、孟春、端月、嘉月、早春、初春、首岁、开岁、芳岁、上春、新正。-二月:仲春、中春、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花朝、花月。-三月:季春、晚春、暮春、末春、杪春、蚕月、花月、桃月、桃浪、莺时。-四月:孟夏、首夏、初夏、维夏、槐月、仲月、梅月、麦月、清和月、纯阳、正阳、麦候、麦序。-五月:仲夏、超夏、中夏、榴月、蒲月、端阳、午月、天中。-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溽暑、极暑、暑月、荷月、伏月、焦月、精阳。-七月:孟秋、初秋、新秋、上秋、兰秋、肇秋、首秋、早秋、瓜时、凉月、兰月、瓜月、巧月。-八月:仲秋、中秋、正秋、桂秋、桂月、爽月、壮月、大清明、仲商。-九月:季秋、晚秋、暮秋、杪秋、菊秋、凉秋、三秋、菊月、咏月、朽月、玄月、季商、暮商、霜序。-十月:孟冬、初冬、上冬、开冬、良月、吉月、阳月、小春月。-十一月:仲月、中冬、仲冬、畅月、子月、雪月、寒月、龙潜月。-十二月:季冬、严冬、残冬、末冬、穷冬、暮冬、杪冬、腊月、冰月、除月、严月、暮岁、暮节、穷捻、穷纪、嘉平。-季令:-春季: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春。-夏季: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秋季: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冬季:初冬、寒冬、九冬、暮冬、中冬。-此外,更具体的日期,可以用农历的节气和农历的日期,用旬也可以,每月的三旬分别称做:上浣、中浣与下浣。-7.值得一提的是,在落款中出现的地点不要用俗称,而要用雅称,才能与书法这一高雅艺术相匹配,雅称可以是人们都熟悉的古地名、可以是闻名遐迩的别称,例如:合肥曾经叫庐州,南京曾经叫金陵,广州的别称叫花城,这些都是可以落款的。特别是那些非常具体的街道名称、不太雅的村庄名称,是不能出现在落款中的。-
(三)钤印-
钤印是书法创作的最后一道环节。印章在书法作品中除了作为作者凭信之外,还是内容上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它不但具有装饰和衬托的作用,白纸、黑字与红印章,相得益彰,而且对作品的章法分布起着调整节奏、稳定重心、破除呆板、加强均衡等作用。钤印恰到好处,有如锦上添花,画龙点睛。-
印有朱文和白文之分,朱文又称阳文,即字是红色的,沾色少,分量轻;白文称阴文,即字是白的,沾色多,分量重。根据钤印位置,印章大致分为名章和闲章两大类。-l.名章。主要是用照应线条气势流贯以及章法的总体布局。它又分为姓名印和款尾印两种。-
姓名印是姓氏印与名称印的总称,常见的形式为正方形,也有圆形的,通常铃在款文之下。书法作品既可采用姓名合印,也可采用姓名分印,应视其作品需要而定。姓氏印和名称印同时采用时,应先姓氏后名称,也以一朱一白为宜,前者略小于后者。在铃盖时两印不得靠得太近,一般应隔一印的空位。印与款字也应有一定的距离,上下成垂直线。-
款尾印主要是用来使书法章法形式更为完善,一般为创作者的字、号或崇尚的语句、成语,一般为正方形,视其情况铃在款末或姓名印后,使作品红黑相间,阴阳互变,起到收气敛势、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中,名章不能缺少,缺少了就会给人美中不足之憾。-2.闲章。闲章的内容较为广泛,虽叫“闲章”,其实不闲,古人所谓“闲章不闲”,它对调整书法作品的布局,完美书法作品的章法起着重要作用。闲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起首印,又称随形印。它适用于从右至左竖行书写的书法作品,一般铃在首行一、二字间右侧的虚疏处或第一字右上方,以起引首开头、补白说明作用。形式有长方形、椭圆形、葫芦形、自然形等,一般不用正方形。印文常用朱文,以一至四字居多,其内容多为明志、自勉等隽语、格言、成语、诗词摘句或斋馆名、籍贯地名、年号、斋句等。不得与落款内容重复。起首印一般不得大于名章,以免头重脚轻。-
拦腰印,它主要是用来调整款式与字势、点画与结体的整体效果,使一些不尽人意的点画。结体得到补救,使章法具有节奏感。拉腰印多用于条幅,铃在第一行右边中间或中间上下处,内容多为作者的籍贯、属性的肖形等,应比起首印和姓名印小。一般为小圆、小长、小方形,多用于行、草书作品中。-
肖形印,是十二生肖或作者尤为喜爱的与书作内容有关的各种动植物形象之印。此印使用较为灵活,视作品情况,既可作为起首印用,也可作为拦腰印用。作为起首印时,一般与方形的名章配合使用。-
用闲章,其内容都应与正文自然切题,用好了饶有情趣。它既可拓展题意,抒发见解,又能深化作品意境,给人以无穷的还想,从而极大地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钤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l.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用印一般以一、二方为宜,最多不得超过三方,谓之“印不过三”。铃多了满纸发红,反而会给人喧宾夺主之嫌。-
2.书法作品的用印大小要与款字匹配,一般而言,印章不能大过款字。用一方印时,白文居多,因为红色多,镇得住。如朱、白文印章同用时,在一般情况下,朱文印在上,白文印在下,因为白文红多分量重,红文红少分量轻。上面的朱文印应略小于下面的白文印,这样才能让人感到平稳,反之则显得头重脚轻。-
3.钤印时位置要正,要高低适宜。太高,会使作品上部重而下部轻,且有悬空欲坠之感;若太低,则又缺少空灵感,显得压抑。同时,位置要正。竖式书写的作品,印章要盖在款文下面或左侧,印章下端要稍高于正文,不能低于或齐平于正文底部;在横写的作品中,印章盖在款文右侧,但不要和正文右侧平齐或超过正文右侧。此外,印章要盖正,不歪不斜,不偏不倚,否则有草率之嫌。-
4.在钤名章时,落款为名,印一般为字;落款为字,印不般为姓名。款有姓,则印用名印;款无姓,或用道号、别号者,则应视其情况采用姓名印或姓名分印,这样才会使欣赏者明了书者为谁。-5.印文宜现范,一般以大、小篆为主,间用古隶。不能用工作生活中用的楷书、行书和草书。
第三篇:第一单元品德与社会
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成长,你们爱自己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
二、认识自己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己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及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己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孩子是在家人的关爱下成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己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己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己的家居。比如,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或自己父母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己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己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成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己谈谈与父母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及学校与自己成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校园特色角等,感受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绩,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产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憧憬。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及学校与自己成长的关系。感受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校园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产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校园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及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校园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己参加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己参加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加活动时的照片,比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己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校园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校园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校园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校园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校园文化的用意是什么。3)“小小设计师”: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际,动手设计学校文化环境,并交流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
(四)我给学校写历史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访问学校成立至今的历程,学校历年来取得的成绩,优秀学生、模范教师的事例。
2)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各组收集的资料。
3)大家谈谈自己调查后的感想,畅想学校的未来可以是怎样的。
(五)学习研究活动
1)给出研究课题:不同地区的学校;不同时期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学习小组,开展研究学习。
2)请学生分组依次上台进行汇报交流,介绍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
3)教师分别对各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生。
4)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为了实现当教师的理想,曾经就读了哪些类型的学校。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或周围的人曾经上过哪些学校。
板书设计 我们的学校
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为校争光
《我生活的社区》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以及社区里的设施和机构。知道城市社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2、体验社区里的功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要爱护社区的公共设施。
3、初步了解社区的一些机构,以及村镇,街道干部为搞好社区建设所做的努力,懂得要尊重他们。
4、了解社区的发展,感受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教学重点:
了解城市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以及社区里的设施和机构。知道城市社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学习调查访问的方法,会运用考察的方法进行社会研究。教学准备: 收集社区的照片。教
法: 引导法、谈话法 学
法:
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大家都有一个可亲可爱的家,今天我们来说我们的家住在哪里?
2、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都有些什么? 二、社区里有什么
1、说说你家附近除了商店、邮局、派出所,还有些什么?
2、谈谈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地方?为什么?引导学生尊敬,感谢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人。
3、学生说说社区有哪些设施?感受这些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小小聪明泉:我们应该这样保护使用这些设施呢?
三、社区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1、比一比:社区里多了什么变化?
2、你喜欢这些变化吗?为什么?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变化
四、社区的日常生活
1、说一说:自己平时都在干些什么?早上,中午和晚上。你的邻居们有干写什么?
2、你觉得生活得开心吗?为什么?感受社区带来给我们的快乐。
五、归纳总结
1、说说自己的家是在哪种社区?
2、你眼中的城市社区是怎样的?农村社区呢?
3、比一比:城市社区和农村的不同之处。
4、城市社区和农村的相同之处。
六、小结
社区虽然不同,但生活环境都不断改善,这里共同的我们的生活必定会更加幸福电脑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再展开谈话,引入话题。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于自己居住的社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社区的一切都需要大家来共同维护。要尊重社区里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劳动。通过对比,也认识到了社区之间的差别。
第四篇: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1、骨骼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 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 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 · 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 科学知识:
· 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 ·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
·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 ·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 ·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较; ·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懂得骨骼的作用及物理和生理特点。教学准备:动物的骨头、骨架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
我们平时吃鱼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卡到,你知道卡在我们喉咙中的时鱼的什么吗?
教 学 效 果
二、建立骨骼概念
1、在于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
2、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样的?
3、你能形容一下你摸到的身体里面的骨头是哪个部分的?有多少呢?
4、你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它们在身体里面组成了身体的支架——骨骼)
5、你能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各个部分骨骼拼成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吗?
6、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通过书上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人的手由多少块骨头组成?
三、认识骨骼作用
1、在人的身体当中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都是一模一样的吗?
2、这些骨头的外形不同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作用,你知道这些骨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上台来制模型举例说。
四、认识骨的构造
1、很多动物和人是一样的,身体里面也具有骨骼,你们在平时吃一些肉类的时候注意观察过吗?说说看。
2、出示一块鸡腿骨,你们见过这样的这样的动物骨头吗?你能猜到这是动物那个部分的吗?这种骨头在动物的身体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3、你们知道骨头的里面是什么吗?猜猜看。
4、学生解剖观察
5、通过实验你看到了什么?
6、你能给同学们来讲解一下吗?
7、通过阅读课本第4页的知识,你发现有些骨头还有什么作用?
教学反思:
2、关节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 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关节的位置;
· 能够在固定关节的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 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上一些关节的位置; ·了解关节的多种活动方式; ·知道可以用模型来表示关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借助物体研究现象的意识; ·愿意将各种关节活动进行比较; ·愿意用建议模型来反映事物。
教学重难点:能够在固定关节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 教学准备: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的身体内共有206块骨头组成,那么你知道这206块骨头是怎样组成一个整体的?
2、骨头与骨头之间相互连接的地方叫做什么呢?
二、认识关节功能
动动你的身体,找一找你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关节?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关节的?
1、是不是在身体里面的所用的关节都可以活动呢?
2、你能在书上第5页的图中把可以活动的关节用圆圈圈出来吗?
3、如果没有了这些关节会怎么样呢?请同学来做一个小游戏(书本P5页)
4、学生活动
5、汇报:通过作这样的游戏你有什么体会?
6、你能告诉大家关节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吗?
7、运动一下你的各个关节,找一找这些关节它们的运动方式都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学生示范讲解)
8、阅读课本第6页的资料。
教 学 效 果3、10、此之外关节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做一个小试验。当你从高出跳下的时候,在落地的一瞬间哪些关节在活动?落地后身体是什么样的姿态?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腿部弯曲/关节在起缓冲的作用)
教学反思
3、肌肉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通过触摸体验肌肉的存在与质地;
·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 ·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科学知识:
·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 ·知道骨骼肌是成对存在一起工作的; ·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 ·知道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重量占人体的40%; ·初步懂得人体运动的机体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获取认识需要进行时间的体会; ·体会到模型在科学研究重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外表静止的物体其内部也在运动。
教学重难点: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
1、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维持我们站立和运动?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
2、还缺少什么?
3、你认为为什么有了肌肉就能够让骨骼活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肌肉。
二、认识肌肉功能
1、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2、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
3、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4、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作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5、学生汇报。
6、学生汇报完之后再阅读课本第8页。(可结合录像)
7、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再活动记录上画出任再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
8、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教 学 效 果
三、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请你根据手臂的结构制作一个模型来模拟手臂的能动。
2、出示材料,先请学生解释一下个部分材料用来表示什么部分。
3、学生制作。
4、学生展示,评价。
教学反思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够针对运动方式说出他们对身体的好处; ·能够分析某一动作锻炼身体的部位与作用; ·能够针对具体的运动分析如何保障安全。科学知识:
·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 ·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知道不同动作锻炼不同的肌肉和关节; ·知道摄入蛋白质和钙有利于骨骼和肌肉; ·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 ·懂得如何做到安全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体育运动和合理营养对骨骼肌肉的重要意义; ·珍爱身体、热爱运动,加强锻炼; ·主动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教学重难点;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
平时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你喜欢这项运动?
二、认识锻炼的作用
1、从你喜欢的运动说说运动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2、我们知道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那么体育运动从哪些方面是我们变得更加强健呢?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3、阅读课本11页了解不同运动对人体的锻炼效果
4、在做广播操的时候,每一节动作对我们身体的哪一关节和肌肉有作用?
5、学生讨论,说明
6、为了是肌肉和骨骼能保持正常的工作,我们需要多吃一些什么样的食物呢?
7、哪些食物含有蛋白质和钙?
8、在运动中如何注意安全,避免受伤。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
教后记
教 学 效 果
第五篇:第一单元 屈辱与抗争
第一单元
屈辱与抗争
教学内容:
1、血泪国耻
2、悲壮的抗争
3、探求救国之路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形成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激发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2.激发学生对投降卖国行为的憎恨和对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仇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体会“落后要挨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3.培养学生爱戴革命先辈的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历史问题。
5.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一些光辉史实,了解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了解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实及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教学时间:12—14课时
第一课
血泪国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鸦片战争的资料,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鸦片的危害,清政府禁烟的原因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2.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危害等。
3.了解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耻辱的原因。
4.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活动重点: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危害等。
活动难点:了解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耻辱的原因。
活动准备:教师和学生收集相关及多种媒体资料 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鸦片战争的资料,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鸦片的危害,清政府禁烟的原因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2.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危害等。
3.了解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耻辱的原因。
4.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活动重点: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危害等。
活动难点:了解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耻辱的原因。
活动准备:教师和学生收集相关及多种媒体资料
一、导入新课:
毒品已成为现代社会最大的 社会问题之一,它是人类犯罪的根源之一。实际上,中国受 毒品的危害并非近几年的事,早在150多年前,鸦片这一毒品已深深地危害到中国社会,并且爆发以鸦片命名的中外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鸦片翻开了中国近代史。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是怎么样开始的。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研讨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1、学生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鸦片战争的背景资料
2、各小组选典型材料班级交流,并将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品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随心如愿,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谋取暴利。当时拥有鸦片专卖权等英国东印度公司,其鸦片每箱成本200多卢比,1817年在市场上的拍卖价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为2618卢比,差额833卢比,折合银元400元或白银280多两。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
3、学生结合自己的资料在班级交流研讨结果。
4、教师小结
活动二:研讨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那些危害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鸦片有什么危害等资料
2、研讨: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 灾难。
活动三:研讨面对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重局势,有志之士和清政府分别是怎么做的
1、学生班级交流
2、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结果等。
3、研讨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4、教师小结(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罗瑞卿大将参观虎门时说:“中国近代史就是在这儿首先开始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了虎门就能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鸦片战争的资料,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鸦片的危害,清政府禁烟的原因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2.3.了解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耻辱的原因。
4.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危害等。
教学难点: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一、导入新课:
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决心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问题。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研讨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问: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 ?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活动二:鸦片战争故事会
1、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鸦片战争的 故事资料。
2、教师小结: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一是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二是占香港、进吴淞、到南京,清政府被迫 签订城下之盟。活动三:研讨《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发生了 哪些变化 教师小结:条约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六个字。活动四:研讨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火烧圆明园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资料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经过、结果等。
2.了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其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
2.通过感悟与体验,学会鉴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
3.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活动准备:收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文字及图片资料 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资料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经过、结果等。
2.了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其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
2.通过感悟与体验,学会鉴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
3.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雨果诗句
2、学生交流:雨果诗句里说的是什么事件?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圆明园今昔对比
读雨果的诗句
思考: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 活动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研讨 活动三:畅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1、借口:“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
2、起止1856——1860,元凶——英法联军,俄美——帮凶
3、进攻路线:广州——大沽,天津——北京 活动四:第二次鸦片战争故事会 活动五:不平等条约研讨
活动六: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研讨
1、政治:丧失更多主权与领土,中外勾结,共同镇压人民
2经济:深入到沿海各省和内地,便利经济侵略
3、结论: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本课小结: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将圆明园由一个人间奇迹变成了一片废墟。英国是侵略战争的主角和先锋,法国是积极参与者,美国是积极的追随者,沙俄更是帮凶和趁火打劫的强盗。正义和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远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悲壮的抗争
教学目标:
1.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2.了解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3.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危害。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2.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活动准备:收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图片及多媒体资料等
活动重点: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活动难点: 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活动时间:3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2.了解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3.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危害。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2.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活动准备:收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图片及多媒体资料等
活动重点: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活动难点: 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黄海大战
1、教师谈话:那些同学去过刘公岛,都看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谈自己的所闻与感想。
2、看电影《甲午风云》,战争的时间,战争的双方,为何称此次战争为“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中的几次重要战役是甚么战役?最大的一次战役是什么战役?你最佩服战争中的那些人物?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活动二:甲午战争故事会
活动三:战败原因分析(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等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
教师谈话:面对这样的政府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们应该系去什么教训? 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2.了解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3.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危害。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2.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活动准备:收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图片及多媒体资料等
活动重点: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活动难点: 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黄海海战后,日军封锁威海卫军港出口,躲在港内的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在极其不利的处境下,北洋舰队的爱国官兵虽然奋勇抵抗,但已无力扭转战局,日军占领了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马关条约》的签订
议和谈判在日本马关的春帆楼举行,日本方面的 代表为首相,谈判中,日方对李鸿章大加威吓,所提出的各项苛刻条款,只许李鸿章表示“允或不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在日方代表的百般诱胁下,李鸿章被迫在《马关条约》文本上签了字。
活动
二、《马关条约》的内容
活动
三、《马关条约》的危害及对我们的启示
危害:
1、中国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日本进一步求略中国提供了便利。
2、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清政府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是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从江浙到四川全部向帝国主义开放。
4、准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三、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异常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在战争过程中,虽然一批清军爱国官兵奋勇抵抗,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深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2.了解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3.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危害。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2.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活动准备:收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图片及多媒体资料等
活动重点: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活动难点: 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中国人民掀起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高潮。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故事会
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故事资料
2、教师出示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阻击战胜利的资料给学生看
3、交流观看的感受
4、小结。(廊坊阻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活动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小组交流收集到的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资料
2、思考: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深重的灾难
3、交流
4、小结(1900年8月背景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40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位列强所占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充分揭示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活动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学生交流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方面的资料
2、班级交流(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八国,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11国)活动四:阅读闻一多的诗
三、小结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说明了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3、探求救国之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以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政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3.利用详尽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2.利用史实地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能力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其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动手查阅历史资料,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分析、整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教学难点: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课前搜集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资料 课时安排:3-4课时 活动方法:合作交流,问题探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以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政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3.利用详尽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2.利用史实地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能力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其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动手查阅历史资料,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分析、整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教学难点: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课前搜集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次被铁蹄践踏,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艰难的救国之路,他们不愿当亡国奴,置个人功名,生死于不顾,力主变法,以求国富民强。但是,他们的革命主张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却被反动派扼杀了,那是多么让人痛惜呀,这场革命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
二、教授新课
1、通过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戊戌变法的了解。
2、师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几点:
戊戌变法的背景:
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的直接原因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
三、梳理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以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政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3.利用详尽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2.利用史实地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能力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其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动手查阅历史资料,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分析、整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教学难点: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课前搜集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在风云激荡的世界潮流中,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也进入了急剧动荡的时期,短短的十几年内,吃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这些时间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帝国主义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趋激化。而当时反动的清朝政府日以暴露出它甘心充当帝国主义走狗的丑恶嘴脸。在清政府的压榨下,受苦最深的是劳动人民,因而首先起来反抗的也是他们。
在这些反抗中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孙中山。
二、讲授新课
1、师: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是一个卓越的不屈不挠的革命实践者。他为什么要投身于革命运动呢?
第一,孙中山在早年就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第二,1894年,孙中山提出的改革专制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的建议,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加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使他清醒的认识到救国必须用革命的力量。
2、孙中山又是怎样进行革命斗争的呢?
成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和政党——兴中会和同盟会。
3、武昌起义的经过?
武昌起义的胜利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小结
武昌起义就像一声巨雷,在中国当时那沉闷的天空炸响,强烈的震撼了中国大地,也震撼了中国人民,在50多天的时间里,有14个省相应起义并宣布独立。这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以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政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3.利用详尽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2.利用史实地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能力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其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动手查阅历史资料,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分析、整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教学难点: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课前搜集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成功后,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歌声代表齐集南京,选举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二、讲授新课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与帝国主义想要维护在华的利益有很大关系,而孙中山退位是逼不得已,但动机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马上露出了他丑恶的嘴脸,加强了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最终做了83皇帝。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过之士又开始了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
三、梳理辩论,认识历史
总结:
辛亥革命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其失败的一面,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它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也有其失败的一面:一场革命胜利与否,关键看是否完成了革命的目标。辛亥革命的目标就是反帝反封建。袁世凯上任后,它使用的是儒家思想来控制人们,后来,他还称帝,对中国来说是走了一个皇帝,又来了一个皇帝,中国的封建制度并没被根除,从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全完成。袁世凯切去革命果实,是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也就是说,袁世凯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从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帝的任务也没有完成。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两个任务都没有完成,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说辛亥革命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
四、小结
孙中山逝世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历史,完成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又进一步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