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第四讲 词类(DOC)
第四讲 词类 第一节
词类概述
一、词类和给词的分类
给词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分: 音节的多少 构成词的语素的多少 3 词在使用中的重要性的不同 4 词的语体风格 5 词的语法类别
我们一般所说的词类,也是对词的分类,只不过是词的语法类别,是以词的语法功能作为标准分出来的类别。
二、划分词类的标准
吕叔湘:凡是在词类问题上认真思索过一番的人,都承认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一)以意义为标准
(二)语法功能
(三)综合标准
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主要的标准,兼顾形态和意义。词在语句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2 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组合的能力 3 虚词与实词的组合能力 问题 : 功能的交叉 打是亲,骂是爱。他不骂人。骂的方法很多。
三、词的兼类和活用
(1)他似乎很怕变成张大哥第二——“科员”了一辈子,以至于对自己的事都不敢豪横,……(老舍 《离婚》)(2)她松松软软球成一团,只有一对手臂按在抱扑的胸膛上,那双黑亮的大眼在眨动。(张炜
《古船》)
词类活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临时借来一用。代表资格 党员代表 代表人民的利益
词的兼类: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会:会唱歌
会:开一个会 花:花钱
花:一朵花 同音词:读音相同,语法功能不同,意义又毫无联系。
四、现代汉语词类
黄、廖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马真本:名词、动词、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
齐本:名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拟声词 第二节
实词
一、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一类词。(黄廖)
(一)名词的语法特征 经常做主语和宾语,也经常做定语。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数量的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4 有的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
(二)名词的分类(按意义)1 表示人和事物的 2 表示时间的 3 表示处所的 4 表示方位的 1 表示人和事物的
按照它与量词的关系可以分为: 可数名词
不可数名词(水)集合名词(父母 师生)抽象名词(脾气 观念)专有名词(北京 上海)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有两个孙悟空,一个是真孙悟空,一个是假孙悟空。2 表示时间的
今天
昨天
去年
星期一 现在刚才 3 表示处所的 地名 地方的机构 表示方位的
单纯方位词 上
下
前
后 合成方位词 以上 以下
上边
下边
上面
下面
上头
下头
(三)名词的一些特殊用法 1 部分名词也可以充当谓语 《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那个老爷爷,驼背。我的这件衣服,名牌。王洪,教师。
里根,美国人。阿凡提,维吾尔族。她,急性子。赵本山,小品演员。几年不见她,都大姑娘了。张明,主治医师了。老李,教授了。部分名词可以充当状语 部分名词可以重叠 人人
家家
户户
村村 县县
队队
家家户户
山山水水 二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黄廖)
(一)动词的语法特征 1 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3 动词多数可以后加“着、了、过”等表示动态。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限于表示持续的动作的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
在汉语中,动词是比较重要的一类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语义特征,动词可以有以下几类:(1)动作动词(2)存现动词(3)能愿动词(4)趋向动词(5)心理活动动词(6)使令动词(7)判断动词 走
跑
死亡
存在 能
爱
讨厌
来
拿
出生
肯
进去
使
认为
想
讨论
研究
可以
羡慕
回来 根据动词后面所带宾语的: 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 判断: 生气
咳嗽
进行
送
问 失败
递
休息
毕业
骑
及物动词:单宾动词
双宾动词 吃
骑
学习给
送
借
3、根据动词的情状来分:
静态动词
持续动词
“在”“正在”
“了”“着” 瞬间动词
“了” 判断: 是
死
丢
等
看
走
叫
(三)动词的重叠 1 动词重叠的范围
(1)除了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存现动词、使令动词不能重叠外,大多数动作动词可以重叠,少部分心理动词也能重叠。
(2)可以重叠的动词绝大多数是持续性动词。
(3)动词重叠在口语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在书面语中使用的较少。动词重叠的意义
你在这里等等我,我马上下来。你在这里等我,我马上下来。明天,我打算去逛逛商场。明天,我打算逛商场。(1)表示时间短。
我觉得这汤不错,你尝尝。我觉得这本书很好,不信你看看。(2)表示尝试
退了休以后,平常看看书,下下棋,和老朋友聊聊天,倒也不寂寞。
早上起来,到外面走走,吸吸新鲜空气,练练腿脚,不是挺好的吗?
(3)动词重叠可以使句子带上轻微、舒缓、委婉的语气。
我朝他摆摆手,快步走出门外。他用锤子在桌子上敲了敲。(4)表示次数少
三、形容词
表示性质、状态。(黄廖)
(一)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形容词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
性质形容词少数能够直接修饰动词,做状语,通常要重叠或者加助词“地”,才可以用作状语。一部分形容词也能做补语。性质形容词大都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3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4 有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二)形容词的分类
根据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分类: 性质形容词(用“不”,用“很”)状态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能受“不”否定,也能在前面加上“很”表示程度。大
小
长
短
远近
粗
细
美
好
仔细
认真
漂亮
出色
状态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是指不能用“不”否定,不能前加“很”表示程度的形容词。
通红
冰凉
雪白
稀烂
喷香
红通通
绿油油 根据性质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分: 正向形容词:大、粗、厚、快、高、胖、好、美、聪明、漂亮 负向形容词:小、细、薄、慢、矮、瘦、坏、丑、苯、愚蠢 正向形容词和负向形容词的区别:
(1)在比较句中,有“不如”“没有”表示比较时,通常只用正向形容词
(2)正向形容词可以用在疑问代词“多”后表示提问,但是负向形容词一般不可以。
(三)形容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好,我要好好地吃一顿。我要走得远远的。
我要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的。大大地请一次客。
(1)当作状语和补语时,表示程度深。
那个姑娘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唇,很漂亮。小女孩梳着短短的头发,穿着短短的裙子,很精神。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朱自清)
(2)当作定语时,有描写的作用,一般同时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
他的眼睛大大的。眼睛红红的。辫子粗粗的。
(3)作谓语时,表示某种体验或感受。
比较: 名词、动词、形容词 四
区别词
表示事物的属性,有分类的作用。(黄廖本)公
母
雌
雄
荤
素
急性
慢性
黑白
彩色
慢
慢性
(一)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能够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不能作谓语、主语、宾语。2 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以作主语、宾语。3 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前加“否”。
(二)区别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改错:
男要长得好的女朋友,女要能力比自己强的男朋友。
五、数词
数词分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类,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序数词表示次序的先后。
(一)数词的书写方法 大写数字 小写数字 阿拉伯数字 大写数字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捌 玖
拾
佰
仟
(二)数词的语法特征 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做句子成分。2 数量短语通常做定语、补语或状语。
(三)数词的分类 基数词 序数词
基数词可以组成表示整数、分数、小数、倍数、概数的短语。注意:
1、表示概数的方法:
(1)数字的前边或后边加上一些副词、助词来表示(2)两个相邻的数字连用(3)整数活用为概数近
近百人 约
约一百人 几
几百人
几个人 来
一百来人 数+量+来+名 数+来+量+名
左右
前后 多
2、“二”和“两”
(1)
十、百前一般用“二”,“千”“万”“亿”前多用“两”。(2)成对的东西,用“两”不用“二”。
(3)当作数字读,如小数、分数、倍数等,都用“二”,序数中也只能用“二”。
(4)作为单个数用于量词前,用“两”,但作为两位数以上中任何位上的数字时,一律用“二”。
(5)度量衡单位量词前,一般用“二”,但是“米”“吨”“公里”等新兴的度量词前大都用“两”。
六、量词
量词表示计量的单位,又叫单位词。
(一)量词的分类
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复合量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
(二)量词的语法特征 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作定语。一部分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 条条大道通罗马。个个都是好样的。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飘山间。繁星点点。
村子上空,白云朵朵,炊烟袅袅。注意:
1、普通话中量词和名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2、“个”是个体量词里用得最广泛的一个,几乎所有的个体名词都能论“个”。
七、副词
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黄廖本)
副词是在方式、程度、语气等方面对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进行修饰限制的词。(齐本)
(一)从副词所表示的意义看,副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表示程度:很 非常
十分
更 表示范围:都
总
共
只 仅仅 表示时间、频率:已经 再 还
表示肯定、否定:的确 不 没有
表示情态、方式:大肆 悄悄 表示语气:难道
究竟
难怪
就
考试很快就到了。
那个小孩八个月就会走路了。有了钱就花。
都说那件事情不好做,我就要做。我就喜欢她。
(二)副词的语法特征 1 副词都能做状语。副词大多不能单说,只有“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上、刚好、刚刚”等可以单说。3 部分副词兼有关联作用。说明:
“没有”是副词又是动词,否定人物或事情的存在时是动词,否定动作或形状的存在时是副词。她没有白色的衣服。他没有女朋友。
他没有来。他的衣服没有洗。
白布
白干了 怪事
怪难看的 老人
老想睡觉 一致
一概
突然
忽然
(三)部分副词用法的区别 “不”和“没有” “才”“就” “再”“又”
八、代词 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
(一)代词的语法功能
代词跟所代替、所指示的语言单位的语法功能大致相当,就是说,所代的词语能做什么句子成分,代词就能做什么成分。
(二)代词的分类
1、按照句法功能分 代名词 代谓词 代副词
2、按照作用分: 人称代词 疑问代词 指示代词
(三)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的。例如:我、我们、咱们、你、您、你们、他、她、它等。
人称代词分为三身代词和非三身代词。
三身代词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1 第一人称代词
我 我们
咱
咱们
俺
俺们 本人 2
第二人称代词 你
你们
您 您们
第三人称代词 他(们)她(们)它(们)非三身代词 1 自己
自个儿
用来复指前面的名词或代词 可以泛指任何人
(四)指示代词
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例如,这、那、这儿、那儿、这里、那里等。
1、这
那 这为近指 那为远指
2、每各
某
另外
“每”和“各”都是指全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某
不定指 另外
旁指
(五)疑问代词 主要表示疑问的
1、表示有疑而问或无疑而问 我哪儿知道你生病了?
2、泛指/任指,表示任何人或事物。谁准备好了,谁发言。他哪儿都不想去。表示虚指。
我好像在哪儿见过这个人。
他一定是遇到什么为难的事,否则不会这样。
4、疑问代词用于列举
什么金钱啊,地位啊,我都没有考虑。
鱼之美味,全在于清蒸,什么炸鱼、红烧鱼全是对鱼的破坏。
九、拟声词
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咚咚
咕咚
砰砰
哗哗
扑通
轰轰
丁当
呼呼
汪汪
嘻嘻
呼噜噜
叽叽喳喳
劈劈啪啪
叽里咕噜 拟声词的语法功能
1、窗外啪地响了一声。
2、他老婆扑哧一声笑了。
3、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4、人们嗓子眼里都发痒,相互能听见咕咚咕咚的心跳声。
5、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6、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嗡嗡嘤嘤,忙得忘记早晚。
7、他早已回来睡得呼呼的。
8、她的叽里呱啦是出了名的,厂里谁不知道?
9、咣,门被什么人一脚踢开了。
10、啪嗒!窗外炸雷声里,有人急急地走进乡政府院子。
十、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及呼唤、应答的词。例如,唉,啊,哎呀。
1、啊,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
2、啧,啧,你穿得可真漂亮!
3、又要上课了,唉!
4、便宜你小子了,哼!
有时同一个叹词,不同的语调,便表示不同的意义。
1、啊ā!真美哇!
2、啊á!你说什么?
3、啊á!这么快呀?
4、啊ǎ!有这样的事啊!
5、啊à!好吧。叹词的表义功能: 哇!好大的蛋糕啊!啊!多么美丽的景色!
1、喜悦或赞叹。唉,算我倒霉!
嘿!比比人家,再看看自己!
2、悲伤或无奈
咦,我的钱包呢? 嗬!你怎么会在这儿?
3、意外或惊讶
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哎,别忘了带钥匙。4 提醒或醒悟
哼,我看你跟他们是一路货色!呸!你这个见利忘义的家伙!
5、鄙视和唾弃。嗨!好久不见了!“你要睡觉了?”“嗯。”
6、招呼或应答。
思考:
拟声词、叹词的归类黄、廖 胡裕树 邵敬敏
第二篇: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
趣 可理解为趣味兴姑且理解为可提起你兴致的事物
兴趣即为 可以提起你兴致 对你有吸引力你喜欢、向往的事物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的交际原则
在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课堂上,汉语语法是无法回避的教学内容,对遣词造句规则的讲解自然也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既反映教师的经验,也显示教师的功底。
许彩华(2007)曾使用自陈评定量表和自传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发现老教师讲解语言点的能力更强,对课堂的控制感更好,对教学的情绪体验也更积极。同时也发现对外汉语教师从业之初的难点主要是:用学生能懂的方式讲解语言点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两个难点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是一致的,具有跨时间性。
对汉语语言点的讲解,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从来也不主张大量使用语言学术语进行语法分析式的讲解,因此让学生明白一个语言规则,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举例子,伴以简单而又到位的归纳。
然而怎么举例,举什么例子,举多少例子,以怎样的语言或样式来归纳,都需教师对语言形式有高度敏感。这种敏感来自深厚的语言学功底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并且对语言结构的使用环境和场合有恰当把握,更要考虑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及其对语法学习持有的务实态度。
本文拟就代表汉语语法特点的几个语法点举若干教学实例,来说明在给学生语法示例时,看似信手拈来的例子,其实经过精选挑选甚至创造,必须是将语法结构与语义、语用、语境甚至学习者实际结合起来考虑的典型例子。这些例子不但担负着说明语言规则的作用,而且鲜活益智,易于理解,从而令学习者过目不忘,并可能成为他今后学习的原点。
一
凡教留学生汉语的,谁都知道解释“了”破费周折,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都觉得“了”的用法不好把握。尽管语法书和各家对“了”的语法意义及其用法说明或简或繁,都言之成理,但学生遇到的问题却是很难将这些规则一一对应到语境中去。句尾助词“了”表示“状态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是国内学者都认可的说法,李讷、Chang,VincentWu-chang、屈承熹等海外学者则将句尾助词“了”称作已然体或叙述体标记。然而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关心的是该怎么用“了”来还原“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这些抽象的意义,什么时候在叙述一个事件时必须用上“了”。
经验告诉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一旦将“了”的用法跟“变化”、“叙述体”、“肯定语气”等概念纠缠在一起,是相当被动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设法跳出学生的追问,举出典型用例来说明,还要充分信任学生的体悟力。这里介绍笔者惯用的一个讲解句尾助词“了”的案例,并借此尝试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一下“了”的功能。
我们问年龄时,“你多大?”和“你多大了?”的适用范围即询问对象可以没有区别,既可问孩子,也可问成人,当然,用“你多大了”问成人时可能会带有某种发觉对方有与年龄不符的言行而加以调侃讥讽的意味,但其形式不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如果我们问身高,“你多高?”和“你多高了?”适用范围却不相同:“你多高?”既可以问孩子,也可以问成人;而“你多高了?”,多一个“了”字,却只适用于还在成长的儿童,绝无可能用来询问成人。原因说出来当然很简单,年龄一直都在发展变化,身高的发展变化却是有阶段性的。这个例子因为可以非常确切地划分适用对象,因而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该怎么理解“了”所传递的“变化”的讯息。
其实作为一个语气助词,“了”关涉的是说话者看事物的态度和角度,如果我们承认一个事物有发生、发展和消亡,把它看作一个在时间轴上连续发展的事件,结合这样的背景再说明它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况,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了”。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事物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情况而忽略它的历史和未来发展,那我们就不必使用“了”。刘勋宁称使用“了”时遵循“言有所为”的原则,即要有一个背景,Li&Thompson也指出“了”字句表示事态与特定状况的相关性,说的也都是同样的意思。但在给学生讲解时,为了好懂,我把它简单地概括为“讲故事”的原则,而非使用专业性很强的术语。
由于世界本身就是时空两轴的,所以很多时候,看世界的方式本来就是既可以动态也可以静止地,无所谓对错,但有些基本前提却会影响人们的态度,譬如对孩子和成人的身高的理解。二者比较,对孩子的身高,既可以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看,也可以只关注当下而不管“前因后果”;对成人,除非特殊情况,人们不太可能意识到其身高的变化,所以也就不大可能从动态的角度来评价这件事。使用“了”反映出说话人以动态的眼光描画事物、陈述事件的态度,关于这点,也可以解释“太大”和“太大了”,“最好”和“最好了”两类结构的异同。一般都认可前者语气比后者生硬或者直率得多,并以此作为“了”表达特定语气的结语。但为什么给人这种感觉呢?我想可以这么解释,因为不用上“了”这么讲话的人没有向听话者暗示自己思考的过程。
句尾助词“了”本质上牵涉的是语气,是主观的难以量化的东西,但引发某种主观判断的客观线索,也不是不能寻找到。笔者觉得,寻找和揭示出这种线索,对于留学生理解和使用“了”一定是有帮助的。
二
如果说关于某些虚词,不一定是“了”,其用法要不要明确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师那里还有争议的话,那么一些重要的格式,譬如“是„„的”,是学生肯定要学习的表达。“是„„的”句有几种类型,这里仅限于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环境之强调一类。
学生对此格式如何使用的困惑,一是不容易搞清楚与用在陈述已经发生的事件中的“了”的区别。譬如“我上个月结婚了”和“我是上个月结的婚”,这两个句子,如果翻译成英文,可以是一样的,但在汉语中却承担不同的功能,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同?二是老师们解释此类句式时惯用的“强调”究竟为何义?为什么要强调?总不能“辞不够,强调凑”吧。
对于学生的这两点困惑,目前的汉语教材中,《汉语口语速成》等的用例选择和英文释义已相当不错,笔者在讲解中又突出了一个情景交际的练习,即让学生互问个人出生信息:
1)你是在哪儿出生的?2)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然后,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反问学生为什么这两个句子不能换成“你是在哪儿出生了”和“你是什么时候出生了”。学生结合教材的释义,就可以很自然地明白,在“是„„的”句中,听说双方关注的重点显然不是事件发生没发生这样的事实,而是事件发生时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背景信息,因此,当说话人使用“是„„的”句时,就意味着某一事件存在与否这样的一个前提是不言而喻,无需解释的。我们问“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时,被问话的人就站在面前,他出生没出生这件事当然不需要再被考虑。而“你什么时候出生了?”这句话是不是就真的完全没有可能说呢?也不是,当一方不相信“我在某天出生”这个事实,有意抬杠时,就有可能急赤白脸地反问“你什么时候出生了?!”语言学家们所谓的“强调”,其实指的是一种语用价值,只有结合交际场景,才突显出来。
三
重叠是汉语实词常见的语法手段,却是汉语学习者学习之后常常回避使用的语言形式。笔者不止一次听到留学生谈起对动词重叠的听觉感受,他们觉得“说说”“谢谢”“介绍介绍”,听上去都有加重语气即强调的意味,因为依照他们母语学习的语感,只有着重要说明的时候,才会重复某个词。而汉语教材中对此的说明恰恰是与他们的主观感受相反的,汉语教材通常将汉语里的动词重叠的作用零散地解释为减少减弱动作的量,常常表示尝试义,或表示客气,或传递一种轻松的口气。这种描述当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让学生改变他们依赖母语获得的主观感受,而这很可能是造成留学生对动词重叠的使用采取回避策略的原因。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材现有的解释之外,揉进更易被学生理解和乐于接受的要素。
笔者就此常举的带有对比意味的例子有二:第一,“他打了我”和“他打了打我”,二者形式上区别只是一个字,但大异其趣,前者表达的恐怕是打得很严重,后者说的却是打得很轻、很亲热。这样的例子,会让学生对汉语里动词重叠是减少动作量这个核心观念记忆深刻;第二,“咱们散散步吧”和“咱们散步吧”,二者均可说,但“咱们结婚吧”和“咱们结结婚吧”,却是前者听着自然,后者听着别扭,其实是根本不能说。为什么同为动作行为,有的量减少与否(如“散步”),两种表达都可接受,而有的量减少与否(如“结婚”)却出问题?专家语法对此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认为这是两类不同的动作动词,但在面对留学生的汉语课堂上,引入过多的术语无疑给教学双方增添麻烦,笔者在教学中则还是站在判断语言形式成立与否,必须看其是否符合交际语用的基本立场,然后从礼貌原则入手来加以解释的。
我们知道,动词重叠最常见于表达建议和意愿的祈愿句中,不论建议对方还是自己有意做什么,都应礼貌得体,注重分寸,方能使交际进行下去。同为礼貌得体,“咱们散步吧”和“咱们散散步吧”,后者更客气,因为这时减少动作的量,是不给听说双方负担,散步是放松,不该紧张;但“结婚”可不一样,普世的价值观不会把结婚当儿戏,“咱们结婚吧”,真诚、庄重才显得体,假如这时说话者把“结婚”的量也减少的话,说成“咱俩结结婚?”,带着戏谑甚至轻薄,这不但不客气,反倒是大不敬了。
四
以上三则用例,说明汉语语法中许多看似不合语法的表达形式,归根结底是不合语用。那么落实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就是教师对语法规则的解释,不但要说明结构规则、意义,更要说明用法。在说明用法时该怎么结合学生实际,用生动而富于交际性的典型例子
来实现,才是教学的关键。
现在外语教学,早已不再就教不教语法而争论,问题的焦点已经是怎么教规则,怎么透过语言实例,将枯燥的语法条目化为无形而神奇的益智内容和富于交际意义的活动,来加深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启迪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即便是热衷掌握规则的成年人,学习外语时面对某个词语或结构,了解其使用规则从来也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是应用前的序曲。
因此,如果教师花大量时间解释语法,指望学生长时间关注语言形式本身,又不能恰时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其实是违背对外汉语教学宗旨的。当然,展示语言的使用规则,教师的课堂用例设计和组织要富于交际性,得体恰当,这还只是保证语法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方面,而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课文以及练习的设计,其实也需要体现得体性的交际语用原则,也应追求内涵丰富的趣味。将汉语研究的新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甚至利用教学实践发现新的汉语事实、进行新角度的研究。
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用心,更需要教材编写者的用心。这样,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才会摆脱死板、教条的面目,转而成为真正促进外国学生掌握汉语的因素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短语
短语
一、短语在语法单位中的重要性
朱德熙曾经指出,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和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
二、短语研究的角度
1、结构类
主要看它内部的结构类型。
2、功能类,凭借它在更大的单位里担任职务的能力即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定它的类。
3、按短语构成要素是否凝固来分类。固定短语 临时短语
4、可以从意义上分: 单义短语 多义短语 几个农场的青年 热爱人民的领袖 我想起来了
5、可以按它的成句能力来分: 能加句调成句的叫自由短语
不能加句调独立成句的叫不自由短语
6、按照短语的层次多少划分,可以分成: 一层短语(简单短语)中国历史 多层短语(复杂短语)蓝蓝的天空上忽然出现了乌云
三、短语的结构类
(一)主谓短语
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谓有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动词性谓语 形容词性谓语 名词性谓语
(二)动宾短语(述宾短语)
由动语和宾语两部分组成,前后是支配和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
根据后面所带宾语的情况,动词可以分为 名宾动词(体宾动词)吃 喝 拿 谓宾动词 进行 打算 主张 兼宾动词(名谓宾动词)指出 说
(三)偏正短语
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修饰语在前面,修饰、限定后面的成份。偏正短语分为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
1、定中短语 由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其间有修饰关系。木头房子 新书 高高的个子 绍兴黄酒 三只鸟 写字的桌子
2、状中短语
由状语和谓词性中心语组成,其间有修饰关系。热烈祝贺 激动地说 兴奋地回答 已经结束 立刻动身 慢走
(四)中补补语(述补短语)
由中心语和补语两部分组成。补语附加在中心语后面,其间是补充关系。
敲了三下 睡了半小时 说清楚 洗干净 跳上 拉下 说得清楚 说不清楚 喜欢极了 说不清楚
气得脸都发青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五)联合补语
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其间是联合关系,可细分为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学校和工厂 讨论并通过
升学或就业 积极而且热情
(六)连谓短语
由不止一个谓词性成分连用,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没有主谓、偏正、动宾、中补、联合关系,也不用任何关联词语。笑着说 躺着看书 抽烟喝茶 分析研究 喜欢看电影 反对做假 疼得直哭 哭得头昏脑涨 争论停止 游行结束 举手表决 骑马进城
(七)兼语短语
兼语短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重叠而成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任主谓短语的主语。请他进来 派你去西安 选班长做代表 有人敲门
典型的兼语短语的谓语动词往往带有使动性,如,请、派、选、催、劝、组织、号召、通知、鼓励、领导、阻止等。辨析 请他来 希望他来
1、动词本身有没有使动义。
2、兼语短语中,前后动作之间一定有因果关系。
3、在动词后面有没有停顿。
4、兼语短语可以针对动宾短语来提问。
(八)同位短语
同位短语前后所指成份所指内容相同,在句子中充当同一个句法成份,意义上构成复指关系。首都北京 京剧《空城计》 春城昆明 宝岛台湾
(九)方位短语
由方位词直接附在名词性或动词性词语后面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
大门外 山坡前 世界上 晚饭后 改革中 帮助下
(十)量词短语
是指数词或代词加上量词组成。例如: 一次 一个 这本 那个
(十一)介词短语 是由介词跟跟附在其后的其他词语组合而成。用刀子 用大碗
被老师 按客观规律 因为他
(十一)“的”字短语
由结构助词“的”附加在其他词语之后构成,主要作用是使谓词性成份转化为名词性成份。例如: 红的 吃的 木头的 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类:
三列火车 感谢你 上街买菜 他走了 学术会议 用毛笔
三本 祖孙三代 进门脱鞋
称他为歌迷 马上回来 一种新式的炊具电磁炉 长大 1999年那年 爬出去 我们自己 讨论:
影响短语结构类型的因素
1、词序
历史悠久 悠久历史 观点正确 正确观点 讨论热烈 热烈讨论 工作积极 积极工作
转播中断 中断转播 人民代表 代表人民 市场管理 管理市场
2、虚词
介词、助词等虚词可以和实词组合。虚词出现与否,出现哪个虚词,可以决定短语的类型。我妈妈 我妈妈的 吃药 吃药的 为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 对于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 后山的树林里 后山的树林 他们的精明 他们精明 温度的下降 温度下降
3、成分类。
短语的成分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和短语,还可以是短语和短语。短语的构成成分应该受到重视,因为要得到短语的结构模式,就要确定短语构成成分的语法类别。名词+动词 动词+名词 形容词+名词
名词+形容词
五、短语的功能类
短语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做句法成分,所有短语都能充当一个更大的短语里的组成成分;另一方面是成句,大部分短语加上句调能独立成句。
(一)按照它跟别的词语组合时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常作主语、宾语,功能相当于名词的叫名词性短语(体词性短语)。
能作谓语,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叫作谓词性短语。
主谓短语
常作谓语,可归为谓词性短语。动宾短语 谓词性短语 偏正短语
定中短语 名词性短语 状中短语 谓词性短语 中补短语 谓词性短语 联合短语 老师和学生 名词性短语 讨论并且通过 谓词性短语 连谓短语 谓词性短语 兼语短语 谓词性短语 同位短语 名词性短语 方位短语 名词性短语
“的”字短语 名词性
量词短语和介词短语 归类还不易断定
(二)根据短语成句与否 能加句调成句的叫自由短语。不能加句调成句的叫不自由短语。
六、复杂短语
大短语中包含小短语,从而形成复杂短语。
1、同类包含
包含与自身结构关系性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 真善美与假恶丑 男女老少 南开大学新图书馆 万里长征老干部
他学习努力 讲得好极了
2、异类包含
包含与自身结构关系性质不同的句法结构
好人好事 你来我往 读书写字 看得见摸得着 历史悠久的中国 开得飞快的车 我的哥哥姐姐 牡丹和玫瑰都开了
七、短语的意义类 单义短语 多义短语
1、由词类不同形成的多义 饭不热了 自行车没有锁 他爬过那座山
2、结构关系不同形成的多义 进口彩电 文学语言 奶油面包
3、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多义 一个学生的建议
4、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都不同 发现敌人的哨兵
5、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多义 鸡不吃了 汽车运走了 提拔团长
6、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多义 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八、短语的研究方法
短语需要一类一类地研究,很多短语还没有来得及调查,特别是口语中的。如朱德熙先生就分析过《”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 《含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
第四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习题集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习题集
第十二节 有关偏正短语的问题
一、填充题
(一)用所给的词或短语,构成一个有偏正关系的体词性短语(注意要不要加“的”):
1、北京()春天
2、非常关键()时刻
3、老实()人
4、三块()蛋糕
5、多么简单()方法
6、联欢()晚会
(二)用所给的词或短语,构成一个有偏正关系的谓词性短语(注意要不要加“地”):
1、明天()出发
2、跟小李()看电影
3、不由自主()站了起来
4、高兴()说了起来
5、一次()解决问题
6、快()说
二、问答题
1、“他有个中国朋友”和“巴基斯坦是中国的朋友”中,“中国”和“朋友”之间的语义关系一样吗?
2、下面句子中状语的语义指向一样吗?试简要分析。(1)他喜滋滋地炸了一盘花生米。(2)他非常麻利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3)他脆脆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三、操作题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
1、西湖是有名的一个湖。
2、这里剩下只一辆汽车了。
3、我不能写汉字很快。
4、车子开了很慢,因为路不好走。
5、你们过去一直住在上海吗?
6、长城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7、我们每学期进行两次的考试。
8、今天参加学习人很多。
9、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10、李兰已经安全地回到家里。
11、我实在喜欢这个女孩。
12、他吃惊问:“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二)把下列多项定语和多项状语的句子按顺序排列好:
1、修饰语 中心语
(1)年龄稍大 叔叔
(2)一个
(3)高个子
2、修饰语 中心语(1)所遇到的 困难(2)意想不到
(3)一切
3、修饰语 中心语
(1)在院子里坐着 老大爷
(2)一位
(3)六十多岁
4、修饰语 中心语(1)像朋友一样 谈谈(2)好好(3)跟他
5、修饰语 中心语(1)兴奋地 抢过那封信(2)很快
(3)从弟弟手中
6、修饰语 中心语(1)从下午三点起 有人(2)每天(3)经常
(三)下面句子中定语或状语的排列顺序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一辆刚买来的我的自行车被人偷走了。
2、他心里有痛苦的说不出来的一股味道。
3、我们厂生产了塑料的优质的很多产品。
4、我很爱惜那本精美的我的汉语词典。
5、他有时过去周末的时候会到小书店来看看。
6、把结果由他告诉你。
7、我给他在门口幸亏昨天打了招呼。
8、我已经现在没有钱了。
第五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16
第十六节 比较句
一、“比”字句
(一)比较句和“比”字句
汉语里用来表示比较的方式,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比较事物、性状的异同,一类是比较性质或程度的差别、高低,每一大类中又包含一些不同的比较格式。凡是用来作比较的句子都称作为比较句。比较常用的比较句有“比”字句、“不如”句、“跟/和/同/与/像„„一样”句、介词“有”字句、“越来越”、“越„„越„„”句、“更”字句、“最”字句等等。
“比”字句是指表示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程度的差别或高低的(也可用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比较)的一种格式,用介词“比”引出比较的对象,用谓语表示比较的结果,“比”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她比我大三岁。
(2)他比我高。
(3)我身体比以前好得多了。
“比„„”可以放在补语之前,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例如:
(4)他做生意做得比我好。(5)他做生意比我做得好。
(二)“比”字句的结构
1、基本格式:A+“比”+B+差别
(1)这棵树比那棵树高。
(2)这个班的学生比那个班的学生多。
2、由“比+被比较的人和事物”构成介词词组,放在形容词或以形容词为中心意义的述补词组前,有三种基本结构:
(3)他比我高。(比字词组+谓词性词语)(4)杰克汉语说得比我流利。(比字词组+形容词(+得)+形容词)(5)他的房间比我的大一点儿。(比字词组+形容词+数量词语)
数量词语放在形容词后,补充说明数量,不能放在形容词前。(6)*他的房间比我的两平方米大。
3、动词后边有宾语的话,可以有两种方式:
(7)她骑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重叠动词)
(8)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宾语提前)
4、表示在哪方面比较的动词或比较其结果的形容词不能省掉。(9)*他自行车比我快多了。(10)*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多了。
(三)“比”字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比较的一项内容一般不能省略,被比的一项相同的内容常常可以省掉。
(1)他的房间比我的(房间)大。
(2)*他比我的房间大。
2、表示比较差距大时,“比”字句中不能使用程度副词“很、最、非常”等。其他表示程度的副词,如“非常”、“极”等也不能用在“比”字句里。如果要说明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应该说“比„„得多”或“比„„多了”。例如:
(1)*我的汉语比他很差。(2)我的汉语比他差得远了。
(3)*他的房间比我的非常小。(4)他的房间比我的小得多。
但是,表示程度“进一步”的意义时,介词结构后面、谓语前面,还可以用表示比较程度的副词“更”“还”“还要”等作状语,表示程度更进一层。
(5)她比我更胖。
(6)姐姐比我还笨。
(7)他的汉语比我得还好。
3、下列“比”字句不仅可以比较高下差异,而且可以表示高下差异的程度。所以谓语中心语后可以有表示程度的补语。例如:
(1)弟弟比妹妹大三岁。
(2)他们班的学生比我们班多五个。
4、如果动词带程度补语,程度补语不能放在动词的前面,“比”放在动词前或补语主要成分前,如果动词又带宾语,“比”用在重复的动词前或补语主要成分前。例如:
(1)小明比我学得好。
(2)他翻译得比我快。
(3)比他跑得快。
5、程度补语和数量补语不能同时出现
(1)*我比她来得早10分钟。
(2)我比她早来10分钟。
这个句子里既有数量补语,又有程度补语“来得早”。一个句子中不能同时用两种补语,这时应去掉程度补语中的“得”,将形容词“早”作状语用在动词“来”之前。这种句子的格式是:“比”+人/物+形容词(作状语)+动词谓语+数量补语。
6、否定副词“不”不能放在谓语的前面,例如:
(1)*我的汉语水平比玛丽的汉语水平不高。(2)我的汉语水平不比玛丽的汉语水平高。
在用“比”表示比较的否定句中,否定副词“不”必须放在“比”之前,而不是放在谓语之前。
7、否定形式及其意义
用“比”构成的比较句,多以肯定形式出现,如果否定的话,多用“没有”的形式。这和直接在“比”前加“不”是不同的。否定词不能放在形容词前。例如:
(1)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漂亮。(肯定)
(2)那件衣服没有这件衣服漂亮。(否定)
“比”字前虽然可以加“不”进行否定,但是跟用“没有”否定,用法意义有差别。否定形式“不比„„”只说明“前者不比后者更„„”,而不表示“后者比前者„„”。例如“他不比我高”,不能说明“我比他高”,虽然实际上可能是“我比他高”。
“不比”对形容词的积极、消极色彩没有选择。例如:
(3)我的房间不比你的大。
(4)我的房间不比你的小。
而“没有”一般是有选择的,它一般选择带有积极色彩的形容词。例如:
(5)我的房间没有你的大。
(6)*我的房间没有你的小。
(7)我跑得没有你快。(8)*我跑得没有你慢。
有时用“不比”否定,是为了强调句中形容词反义的肯定意义。例如:(9)这个商店的价钱不比日本低多少。
此例句意义在于“日本的商品贵,这个商店的商品也贵。”
用“不比”否定时,有时含有辩驳的语气。例如:
(10)我不比他笨,我怎么就不能参加比赛了?
(11)(谁说我做的菜比他差),我做的菜不比他差嘛!
其中隐含着反驳“别人认为我比他笨”、“我做的菜比他差”等意思。
8、可以在介词结构“比„„”后面作谓语的动词(或助动词)有一定的限制,常见的有:表示愿望、爱好、思维活动的动词或助动词,如:爱、喜欢、懂、关心;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动词,如:增加、提高、降低;表示“善于”的助动词及其后边的动词。如:能说、能写会画;带程度补语的动词,如:咱们比他们走得快;表示“多、大”等意思的动词“有”,如:她比我们有办法/他的发言比别的人有内容;前边带“早”、“晚”或“多”、“少”等状语的动词。
9、介词结构“比„„”后的形容词谓语常带的补语有下面几种情况:用数量补语“一点儿”或“一些”,表示比较的双方差别不大。如:这个提包比那个轻一点儿;用程度补语“多”,表示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如:这只鸡比那只肥得多;用数量词组作补语,表示比较双方的具体差别。
10、“多”、“少”或“早”、“晚”作状语,一定要放在谓语动词前边,而不能放在“比”前边。如:
(1)我比他多买了一本书。(2)她比我少买了一本书。
11、当“比”字句后项是疑问代词时,疑问代词不表示疑问而表示任指,后边应当有副词“都”。比如:
(1)他比谁都聪明
(2)这儿比哪儿都安静 如果句子表示反问,“不”应当放在疑问代词的后面。如:
(1)那个淹死小妮子的龙须沟,他比谁不厉害!
二、“不如”句
“不如”用来表示一个人或一种事物比不上另一个人或另一种事物,是否定意义的比较。用“不如”进行比较,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较的方面“不及”或“比不上”另一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
(一)“不如”句的结构
1.基本结构
“不如”的前后可以是名词、动词或小句,前后的词类或结构一般相同。(1)X+“不如”+Y:
(1)这本书不如那本书。
(2)X+“不如”+Y+(“那么/那样/这么/这样”)+谓语:(2)这张照片不如那张(照片)好。(3)X+“不如”+Y+(“那么/那样/这么/这样”)+谓语+补语:(3)他跑一百米不如我跑得快。
(4)我说法语说得不如他流利。
2、使用“不如”表示比较时需注意的问题
3(1)*我不如他说汉语好/流利。
(2)我不如他说汉语说得好/流利。
用“不如”表示比较时,说明的是A和B在某一方面的程度差别。在这个句子中,动词谓语“说”的后面带有宾语“汉语”,当后面还要加上表示程度的词,如“好”或“流利”等时,应重复动词“说”,再加上“得”和程度补语。这种句子的格式是:主语+“不如”+人+动词+宾语+重复的动词+“得”+程度补语。
(二)“不如”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句中的形容词一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般不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
(1)他不如我长得漂亮。
(2)欧美留学生学汉字不如日韩留学生快。
2、比较的方面可以作为提示成分出现,也可以放在被比较的对象后面。提示成分相对自由等。放后面的和“比”字句相同,这两方面也常常共现。
(1)人品,他不如我(2)踢球,他不如我(3)他踢球比不上我
(4)他不如我踢球踢得好
3、两种事物比较,后面说明用来比较的事物,或事物比较的结果。
(1)我们班不如他们班喜欢运动的学生多。(2)走路不如骑车快。
4、同一事物,前后不同时期也可以进行比较。例如:
(1)今年的学生不如去年的多。
(2)他的身体不如从前了。
5、在动词带有程度补语的句子里,“不如”可以放在要比较的成分之前,或放在“得”字之后。例如:
(1)这张相片不如那张相片照得好。
(2)这张照片照得不如那张好。
三、用“跟/和/同/与/像„„一样”表示的比较句
用“跟/和/同/与/像„„一样”来比较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状态、数量或程度上的异同,表示两事物相同。例如:
(1)这支钢笔的颜色跟那支钢笔的颜色一样。
(2)这本书跟那本书一样厚。
(一)“一样”句的结构
1、基本结构方式
(1)X+“跟”+Y+“一样/相同/不一样/不同”+动词/形容词。例如:
(1)父亲跟儿子一样高。
(2)他跟我一样,都喜欢吃辣的。(3)这个教师跟那个教室不一样。
(2)“X+跟+Y”部分还可以用复数意义的词语表示。例如:
(1)我们的房间都一样大。
(3)“一样”后面不能连带名词性词语;比较的内容放到“一样”前面。例如:
(1)*这两本书一样内容。(2)这两本书内容一样。
2、否定形式
用“不”否定“一样”,表示不同,或者用“不同”替代。表示完全“不一样”时,可以在“不”前加“完全”“根本”等副词。可以直接在“一样”前加“不”“不太”;例如:
(1)这两件衬衫颜色不一样。
(2)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3)*这本书的内容不跟那本书一样。
(二)“一样”句的使用条件
1、“跟/和/同/与/像„„一样”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1)“一样”前可以接表示接近或不够“一样”的词语,如:“差不多”“几乎”“不太”等,但是不能接程度副词。肯定各方面一样时,可以用副词“完全”。“一样”后面不能接名词性成分,表比较的内容放到“一样”前。
(1)他长得跟我差不多一样高。(2)我们俩跑得几乎一样快。
(3)他们俩的性格不太一样。(4)*他长得跟我非常一样。(5)*我们的房间很大一样。
(6)这两幅画儿完全一样。
(2)这是一种比较异同的句型,所以句中一定要明确是比较哪一方面的异同。“一样”是形容词。表示“几乎一样”的意义时,还可以用“差不多”表示。
(1)他的汉语跟我差不多。(3)“跟„„一样”在句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例如:(1)我要借一本书跟他那本一样的词典。
2、使用“跟”表示比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结构误用
(1)*我们国家的习惯比中国的不一样。
(2)我们国家的习惯跟中国的不一样。
汉语中没有“比„„一样”或“比„„不一样”这种句型。只能说“跟/和/同„„一样”或“跟/和/同„„不一样”。
(2)缺少必要成分
(1)*我买的书跟他一样。
(2)我买的书跟他的一样。
用“跟”表示比较时,被比较的对象的性质必须是同类的。在上面这句话里,“书”是物体,而“他”是人,这两者是不能互相比较的。所以,“他”的后边应加上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的”,即“他的”,意思是“他的书”。
四、“有”字句
用“有”或“没有”进行比较,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较的方面达到或没有达到另一事物的程度(也可以用于不同事物不同时期的比较),“有”、“没有”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弟弟有哥哥高了。
(2)我没有他那么会唱歌。
(一)基本结构
这种句子的基本结构是:A+有+B(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例如:
(1)这孩子已经有爸爸那么高了。
5(2)他车开得没有我快。
“有”表示达到某种标准或程度的意义,所以后面的形容词前常常配有“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词语,有时,这类词语可以省略。
(二)否定形式
否定形式是“没”或“没有”
(1)我没他那么会说。
(2)他汉语说得没有我好。
(三)限制条件
用“有”或“没有”进行比较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为:
1、用“有”或“没有”表示比较时,一般格式是:A+“有”(或“没有”)+B+(“这么”或“那么”)+比较的方面。这种格式表示A在比较的方面达到了跟B一样的程度,这种方式的比较,一般多用“没有”,而“有”多用于疑问句。
2、除形容词外,能够衡量程度的动词或能愿动词也都可以用。例如:
(1)他没有我那么喜欢听音乐。
(2)你有他那什么会下棋吗?
3、这种比较句,只表示两种事物的一般比较关系,因此,谓语中不再表示具体差异的补语。
五、其他表示比较的句式
(一)用“越来越”、“越„„越„„”表示比较句
“越来越”、“越„„越„„”句是用来比较人或事物的数量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或变化,是同一事物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的比较。
1、基本结构方式
(1)主语+越来越+谓语(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了)
(1)天气越来越热了。(2)他跑得越来越快了。
(2)越+谓词性词语,越+谓词性词语
(1)她心里越紧张,越说不出话来。(2)小红越长越漂亮。
2、用“越来越”、“越„„越„„”句表示比较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句中表示性状的形容词已经含程度的意义,是肯定了以前程度高,现在更高的意义,所以不再接受表示程度意义的词语。
(1)*天气越来越十分热了。
(2)*天气越来越热多了。
(3)*阳光照射越很多,地面就很热。
(2)“越来越”表示的是发展、变化的意义,句尾常常加“了”。(1)他汉语说得越来越好了。(3)“越来越”不能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1)*风越来越刮得大了。
(2)风越来越大了。
(3)风刮得越来大了。“越来越”后面的谓语应该表示变化的方面,常常由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充当,如上面例句中“越来越大”中的“大”。而这句话里的“刮”是一个一般性动词,不能用在 6 “越来越”后面。
(4)“越来越”不能放在主语的前面。
(1)*越来越学习汉语的人多了。(2)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在这句话中,“越来越”是副词性短语,不能用在主语“人”的前边,它只能作状语,用在谓语“多”的前边。(5)“越来越”的后面不能再用其它的程度副词
(1)天气越来越很热了。
(2)天气越来越热了。
“越来越”表示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后边不能再用其它程度副词,如“很”、“非常”、“比较”等等。
(二)用“更”表示的比较句
1、“更”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常用于人或事物自身的比较或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用“更”进行比较,表示超过原来的程度或对方,多数含有原来也有一定程度的意思。例如:
(1)哪种方法更高。
(2)她比以前更漂亮了。
(3)我更喜欢上海了。
2、用“更”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为:(1)“更”是副词,后边可以有形容词、动词、动词结构等,在句中作状语。(2)动词后有程度补语时,“更”可以移到补语里去。例如:
(1)他更学习的起劲了。
(2)他学习得更起劲了
(三)用“最”表示的比较句
1、“最”也是表示程度的副词,用“最”进行比较,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达到了比较范围内的顶点。例如:
(1)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2)这些天以来,今天最冷。
(3)他今天来得最早。
2、用“最”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是:(1)“最”后面跟形容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这时一般带“的”。
(2)“最”常用于谓语和补语。(3)“最”可以用在一些表示情绪、态度、印象、评价等内心活动的动词前面。例如:
(1)他最愿意帮助别人。
(2)我最赞成这样做。
(3)这件是最不让人放心了。(4)“最”可以用在方位词前。例如:
(1)请你把最上边的那几张报纸给我。
(2)那本书我放在书架的最右边了。
“最”是最常用的一个程度副词,其用法之一,是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或者说是经过比较以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单独提出达到顶点、极端或居于首位的一方。可见“最”是着眼于比较以后的单个的比较项。因此,凡有“最”作状语的句子一定不能再同时出现比较项,凡有比较项作状语的“比”字句一定不能再出现作状语的“最”。这两例中的“最”都不应当有。如下:
(1)*他的发音比别的同学最好。
7(2)*晚上的一分钟小说辅导课比白天的课最有意思。
六、比较句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一)具体比较句式的选择
下面这些句子都是用来比较事物或性质的异同的,具体点儿来说,是比较事物或性质相同还是不相同,一样还是不一样。
(1)*现在,中国青年喜欢的音乐比日本青年相同。(2)*我的汉语水平比以前差不多。
(3)*那里教中文的方法比北京语言大学不同。
要表达这样的比较意义,汉语里是不用“比”字句的,应该用下面的格式:A跟B一样/相同(肯定式),A跟B不一样/不相同、不同(否定式)。
(二)用“有”表示比较时注意的问题
汉语中没有“有„„一样”这种句型的。用“有”表示比较的句子时候,“有”表明A达到了B的程度,动词“有”后常用“这么”、“这样”、“那么”或“那样”,而不能用“一样”。或者也可以用“跟„„一样”这个结构。
(1)*我妹妹有我一样高。
(2)我妹妹有我这么高。(3)我妹妹跟我一样高。
(三)“A跟B一样„„”与“A有B这么„„”
“A跟B一样„„”表示A和B相比较,在某方面程度性质相同。“一样”后可以跟形容词,如“她跟我一样聪明”;也可以跟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如“他跟我一样喜欢乒乓球”;也可以什么都不跟,如“他的理想跟我的一样”。“一样”后面跟形容词时,这些形容词一般都是积极意义的词语。它的否定式是“A跟B不一样„„”,一般很少用。
“A有B这么/那么„„”表示把B作为标准,用A跟B去衡量。根据B的远近,选择“这么”(近指)或“那么”(远指)。它的肯定句用得较少,一般用来比划或描述某事物的形状、特征,后面的形容词一般也是积极意义的,如“这孩子已经有我这么高了”。它更多地用于疑问句、反问句和否定句,这时后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如“他做人哪有你做得这么差?”。它的否定形式为“A没(有)B这么/那么„„”,如“他没有我那么喜欢乒乓球”。
(四)“‘没有’句”和“‘不如’句”
在比较句中,“没有”和“不如”意思相同。“A没(有)B+X”和“A不如B+X”都是“B比A+X”的意思。可是它们在用法上又有一点儿不同。
1、“没有”可以和“这么/那么”一起用,而“不如”不能。
2、用“没有”时,后面的形容词可以是积极意义的词,如“他学习没我努力”,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词(要加“这么/那么”),如“我没你这么懒”。而用“不如”时,形容词必须是积极意义的,如“我没他高”“她学习没我努力”。
3、“不如”后面一般不跟动词,“我没他那么怕死”。
4、当形容词在前面已经出现时,“不如”后面的形容词可以省略,如“他跑得很快,我不如他”;而“没有”后的形容词不能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