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可选择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可选择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作者:于永青
发布者:学科专家
发布时间:2011-12-27
摘自:《江都教育网》
高中音乐欣赏课是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认识、理解、鉴赏音乐的课程。因此较之小学、初中的音乐课模式,感性的东西减少,而理性的东西增多了。因此,高中音乐课相对变得内容深广、而形式变得单调了。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变换教学方式,如何使学生更好更完美地欣赏作品,这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笔者以为,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音乐作品的欣赏任务,除了掌握大纲精神,明确教学目的,最为关键的就是在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尽力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能力,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师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简便易行且为多数音乐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使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知识及音乐常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部结构复杂,意蕴深刻,有一定份量的作品。欣赏时,可运用讲授法,讲述作品标题的由来,讲解变奏曲式及主题音乐等。这些内容都将对学生理解把握整部作品起到引导、启发和铺垫的作用,同时也为他们欣赏作品做好了心理和基础知识上的准备,许多难点要点在欣赏中也会迎刃而解。其他如欣赏交响乐、管弦乐等,也应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欣赏的基本知识。如对交响乐队的乐器、编制及位置编排和曲式结构都要有一个大概了解。
若叙述和描绘教学内容时,语言生动形象或穿插一些与讲授内容有关的趣闻,更能增添教学效果,这须依赖于教师平时就做个有心人,有意识的阅读和积累。
二、形象直观法
直观法是教师展示实物、图片或利用电化教具等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法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欣赏《牧
歌》辅之以蒙古大草原的幻灯片;欣赏《动物狂欢节》辅之以被描写动物的录像资料。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直观法如同讲授法结合,效果就更佳。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在出示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后,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天空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群衣衫褴褛、胸前套着纤索的纤夫,用整个身心负着沉重的货船前行,沙滩上留下一串串的脚印,前面的路程仿佛永远没有尽头 „„ 但是你看,那领头走在前面的肩膀宽宽、额上包着头巾的卡宁,那和卡宁并肩走在一起的大胡子老汉,还有那脸上流露出反抗情绪的拉尔卡,不正已觉悟到世道的不公而对沙俄的专制统治怀着深深的不满吗?面对油画的学生,经过老师的介绍,感到十分贴近,有了学习兴趣。
三、归类比较法
构成音乐作品的各种因素,都有一定的相对性。音乐作品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取决于各种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和谐、有序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欣赏相同音乐作品,不同表达手段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按体裁
品种、风格色彩、古今中外、演唱方法、乐器种类等进行比较。如按风格色彩比较:贝多芬的《第五 < 命运 > 交响曲》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同样的时代背景,但作品风格大不一样。前者是一部悲壮宏伟的戏剧,而后者则是哀感动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如按演唱方法比较,可让学生鉴别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声乐唱法的特点。如按器乐种类比较,同样是描摹大自然百鸟的鸣叫,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和笛子独奏《荫中鸟》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但都把百鸟的鸣叫声摹似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
四、情感体验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音的艺术。蔡元培先生说过: “ 我们在听了一首动人美妙的乐曲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生活多么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 体验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当听到柔和流畅的琴场,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听到婉转悠扬的短笛,能联想起清晨的山谷等。体验法
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动身、动脑,还可以动口(唱)、动手(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欣赏中,先让学生反复听辩乐曲中的结构,熟悉乐曲的主题,理解乐曲集中表现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的情感特点。接着让学生唱唱乐曲的旋律。最后让铜管乐队的学生为乐曲伴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五、尝试创作法
尝试创作法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新举起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要求学生把感受到的音乐,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发展其智力,发挥其想象力和联想力。例如:在讲授音乐要素时,可选用圣一桑的《动物狂欢节》中 “ 狮王 ”、“ 袋鼠 ” 等乐段来让学生根据对节拍、力度、速度、音区音色、旋律特征的分析推测乐段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某些音乐要素来设计其他动物形象。如 “ 一群小鸡 ”、“ 温柔的大象 ” 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设计来演奏。这样,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创作的形象效果非常感兴趣,同时对这些音乐要素的理解和记忆也更为深刻。其他,也可由教师写出几句歌词,让学
生谱写曲子;或由教师写段小曲子,让学生填上歌词等进行创作。当然,这些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要适当。类似这种创作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运用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的能力,满足了学生音乐创作的愿望。
教学方法的优劣关系到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有时,在一节音乐课中,可能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上五种教学方法,并非音乐学科所独有的,也是其它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音乐学科中运用时更具优势,尤其是情感体验法和尝试创作法。
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和选择教学模式,设计和创造教学,为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第二篇:化学教学中采用
化学教学中采用“交流探索 练习反馈”,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即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恰当运用“交流探索 练习反馈”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课改新理念提出的形势下,我校实施“交流探索练习反馈”的课堂模式,这一模式实施以来,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使用“交流探索练习反馈”模式的实践和体会。
一、交流探索的意义交流探索为有效课堂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三篇: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人文理念
高中音乐欣赏论文: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人文理念
一、课程改革后的基础教育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从方法上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在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基础音乐教育的育人本质,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国民基本音乐素质的要求。毫无疑问,《音乐课程标准》比《音乐教学大纲》更为准确、科学和完善,更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在日常教学和各种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缺乏作为一个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知识面窄,精神资源匮乏,功利思想严重,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理想信念,受挫能力不强,行为出现偏差„„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人”的使命与归宿,无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与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一些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主要课程就行了,其他的课差一点无关紧要,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和自身人文内涵的提高。不少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急功近利、无终身学习的思想;缺乏一种精益求精、不断攀登高峰的精神;精神空虚,对待学业、对待生活态度消极,毫无动力。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意志薄弱、情感波动较大,稍有不顺,便情绪低落,灰心丧气,缺乏进取精神。在逆境面前,畏缩逃脱;在困难面前,灰心丧志。于是,同学之间相互猜忌、抬杠;个人私心较重、我行我素,做事不考虑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胡思乱想、疑虑重重,不愿检查自身之不足而总是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有的同学由于一时的挫折,抑或由于精神的空虚,破罐破摔,最后一无所长,对社会无所适从。这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当然也包括音乐教师在内。
21世纪的中国学校教育和教学所承担的现实责任,不应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更不应是单纯地强调智力、能力、个性或者别的什么具体的价值。当前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总体趋势和基本理念都是为了人的发展的需要,中国应借鉴世界上基础教育改革较成功的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和现实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新的高度,以知识为基础,关注人性发展为宗旨,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音乐教师如何面对现在和未来?如何面对学科综合和课程改革?音乐教学应该怎样为培养具有全面文化素质的新世纪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高中音乐欣赏,仅仅教给学生一些音乐知识、介绍一些音乐作品是远远不够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更应当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现实人生,更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强调品味人生,突出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同时也要反映现实中的人生态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高中课程改革所说的:“在选择中学习规划人生,确立发展方向。”
二、丰厚的人文理念是新时期人才的必然要求
所谓人文理念,是相对于专业技术教育而言的一种人文科学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逝者如斯”。时间已把我们带入了21世纪:地处全球各地人们交往的密切超出以往任何时候,各门学科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也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社会亟待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
型人才:高尚的品格、创新与合作的精神、综合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审美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尤其在提高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在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学生音乐文化的传播。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并同时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具备一定的人文内涵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今天的音乐教师,重点不在教给学生多少音乐知识技能、多少音乐名作,而在于是否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接触到富于生命力的文化,是否在教学中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及综合的文化素养。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坚持教书育人,充分利用一切人文因素,挖掘各种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内涵和美学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思想,完善学生的品格,从而把他们塑造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有了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学生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所以,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是音乐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丰厚的人文理念是学科综合和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强调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使艺术课程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大大开拓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既有艺术知识技能,又有艺术制作、艺术表演、艺术批评、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内容,并强调这些内容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文化背景和科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体验式、探究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丰富了艺术课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着眼于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创新,使艺术教育的本质真正回归到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层面。
音乐欣赏课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同时注意吸收文学、美术、影视、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强调多种艺术的结合,从而大大开阔文化视野,促进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与艺术审美的能力。
社会主义公民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是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公民都需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过去那种强调学科专业化,知识、技能必须全面、系统的教学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培养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提倡学科综合正是为了解决这种不适应,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正因为如此,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都有必要淡化学科体系,强化课程体系。随之而来的是,既然要强化课程体系,提倡学科综合也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反之,因循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体制,必将导致实施素质教育的停滞不前。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一大批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关系到我国国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事。因此,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每一个音乐教师义不
容辞的责任。
四、将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欣赏的思考
1.正确认识音乐文化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也是一种文化。”音乐是人类文化中最美好的部分,音乐艺术本身所表现和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诗歌、地理、社会、民族、精神、地域、时代、宗教、伦理、道德、民风、习俗、风格的文化特征,无不打上深深的人文科学的烙印。由此可见音乐文化是一门多元文化,它自身就综合了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一定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努力拓展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从多方面看待音乐的机会。文学艺术素养会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会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了解音乐背面所凝结的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知识,特别是理科知识中不断探索的精神有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会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熟悉的问题。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具有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是那样的自然、协调、有机。它会在许多方面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充分地发挥它的优势呢?这不仅不会削弱音乐的内涵,反而能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习音乐的质量。同时,音乐向其他学科的拓展、延伸,会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其他学科的相关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强化的关系。试想:一个文化底蕴浅薄的学生,又怎么能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去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呢?
2.把人文理念充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富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它更多地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乐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的教材。声乐作品中那些优秀的民歌、艺术歌曲,无不隐含着动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音乐欣赏中所呈现出的精妙绝伦的人类灵魂的声音、无尽的人性之美,它们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以及所负载的人类文明成果充分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文性。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领他们主动地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
音乐艺术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大量的音乐家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那种对艺术、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身处逆境依然顽强拼搏、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譬如贝多芬凭借“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的精神,双耳失聪后依然创作不止,终将古典音乐流派推上巅峰。又如大家熟悉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从小家境贫寒,成功道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可他并没有放弃,也正是他这种坚强、不服输的性格使他成功地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作品一经问世,就在祖国大地上到处传唱,奏响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最强音。聂耳的爱国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力量。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可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毫不退缩,勇敢面对,战胜困难。聂耳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对艺术、对人生那份挚爱和热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鼓舞人心的优秀音乐作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都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音乐课以引导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来领悟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乃至世界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关注、了解、思考,这正是我们将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出发点和目的,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师为弘扬人类优秀音乐文化传统而应尽之责。
3.音乐教师尤其需要具备人文理念的思想
20世纪以来,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音乐教学领域的变化和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并于1994年3月完成立法程序,该法令首次将艺术(包括音乐、视觉艺术、戏剧与舞蹈)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从哥伦布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至今才五百多年的历史,美国建国至今也才不过两百多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美国已成为世界的头号强国,仅仅就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每一个有思想的人去深思和研究吗?美国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动向,的确值得各国教育决策者和执教者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对音乐文化的传播,甚至忽视了对自身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音乐是世界人类文化中最美好的部分,音乐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在具有较高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内涵。有的教师说音乐欣赏课最好上,而另一些教师说音乐欣赏课最难上。其实,在这“好上”与“难上”之间确实有着一些辩证关系。对于那些对要讲授的作品非常熟悉的,有着较深刻理解的教师;平时注意积累,掌握大量音像素材的教师;知识广博,并能旁征博引的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心理的教师;富于激情,语言流畅、幽默的教师来说,音乐欣赏课并不难上,并且也是展示教师才华的绝好机会。对于在以上方面捉襟见肘、难以启齿的教师,欣赏课难上就不足为奇了。
实际上,将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欣赏课,这种教学难度更大,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了解各种音乐文化及相关文化知识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同时,还应注意广泛地摄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法学、文艺、语言学、历史、文学、诗歌、地理、社会、民族、精神、地域、时代、宗教、伦理、道德、民风、习俗、民俗学,以及其他社会相关姐妹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人文素质内涵,提高道德修养,发展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以全面促进学生艺术水平的提高。
因此,音乐教师对自身音乐教育的认识水平不提高,工作就缺乏高标准,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只有用先进的思想和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形成自己的教育艺术。只有自身具备多元性文化知识,基础牢固,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旁征博引、语言丰富,用自己的教学魅力强烈吸引和感染学生,扩展学生的思路,真正引起学生对优秀作品的兴趣。
音乐专业自身有着庞大的知识系统,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只有基础知识掌握得牢固、知面宽,课堂上才会做到表述准确、举一反
三、游刃有余。要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相适应,教师就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能力,其中包括自身必须会学习,必须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对新的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要有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感受力,要坚持不懈,广开积累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积累各种资料,广泛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知识与经验。要有高远的追求、顽强的意志,有一种攀登不息的精神,形成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才能不怕困难和挫折,做到厚积薄发。
教学应该成为师生在具体的教与学中,感受成长、学会生活、积累经验的过程,通过日常交往、组织活动、科学探索和社会实践的交替与整合,师生共同感受生命、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形成现实的存在感和对未来的预期。教学过程是使人的精神从个体发生走向社会存在和人类的存在,从生物存在经由文化发生走向历史存在的过程。在不断的学习、尝试、批判和自我校正中,师生逐步走向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诸方面的和谐,走向一个具有独立的精神世界、丰富的生存感悟和鲜活的生活历史的人——走向文化的存在和生命的完满。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实施探索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张广君.关注当代教学的文化历史使命.教育研究,2008.[3][法]路易多洛著.黄建华译.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5]李学农.广义学校文化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1).
第四篇:择 善(高中作文)
择
善
读着古代诗人留下的美妙诗篇,品味着诗篇中描绘的美山,美水,美人,美声,美德,不禁身临其境,沉醉其中,恍如挟飞仙遨游于仙境,抱明月游览于广寒,恍恍惚惚间写下了一“善”字,带墨香散尽,我不禁细问:“何为善?”
这“善”字难道似江上之清风,似山间之明月,只需你泛舟于江渚之上,耳得之声,目遇色,便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善”字难道似骐骥只需奋力一跃,便可抵得上驽马几驾?
细想之后,我不禁摇了摇头。“善”应该似那春雨般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多一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奉献,少一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自私。更似那旧时燕般飞入寻常百姓家。多一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柴米油盐的温馨与质朴,少一些“至死不渝,海枯石烂”的甜言蜜语的蛊惑。
这样,就要求我们择善。
放眼社会和历史,有多少择善者,他们一生或许并不富裕,却活的坦坦荡荡;他们或许没有干出太大的业绩,他们的精神却永垂不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孝子选择的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忠臣选择的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有志之士选择的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诗圣选择的善。善者们或许没有强者的那份硬朗与气魄,但那份温存和见识却能伴着历史的长流,恩泽万世。
我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善良这个最单纯的词语却让许多人迷失方向,急功近利的人会丢掉它,然而当他丢失了本性之后才发现同时也丢掉了快乐。于是他们在利益与道德,权利与良知的矛盾中挣扎。金块珠砾,重权高位,心安理得,哪一个才是生命的支撑?似乎每一个人都不够坚定,即使是唐三藏也会因女儿国国王金钱,权利,美女的诱惑而大汗淋漓。然而无论徘徊,犹豫的过程是多么煎熬,智者总会找到生命的支撑——善。它是生命的中心,正如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择善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更是一道门槛。“善”并非山间明月,非山间清风,可以轻而易举的耳得之声,目遇之色。唯有你放下贪欲,嫉妒,选择了善,以善为友,方可如脱蛹化蝶前的蚕,丝缕相绕,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给自己带来温暖,给别人送去幸福。
第五篇:择善(高中作文)
择善
读着古代诗人留下的美妙诗篇,品味着诗篇中描绘的美山,美水,美人,美声,美德,不禁身临其境,沉醉其中,恍如挟飞仙遨游于仙境,抱明月游览于广寒,恍恍惚惚间写下了一“善”字,带墨香散尽,我不禁细问:“何为善?”这“善”字难道似江上之清风,似山间之明月,只需你泛舟于江渚之上,耳得之声,目遇色,便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善”字难道似骐骥只需奋力一跃,便可抵得上驽马几驾?
细想之后,我不禁摇了摇头。“善”应该似那春雨般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多一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奉献,少一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自私。更似那旧时燕般飞入寻常百姓家。多一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柴米油盐的温馨与质朴,少一些“至死不渝,海枯石烂”的甜言蜜语的蛊惑。
这样,就要求我们择善。
放眼社会和历史,有多少择善者,他们一生或许并不富裕,却活的坦坦荡荡;他们或许没有干出太大的业绩,他们的精神却永垂不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孝子选择的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忠臣选择的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有志之士选择的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诗圣选择的善。善者们或许没有强者的那份硬朗与气魄,但那份温存和见识却能伴着历史的长流,恩泽万世。
我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善良这个最单纯的词语却让许多人迷失方向,急功近利的人会丢掉它,然而当他丢失了本性之后才发现同时也丢掉了快乐。于是他们在利益与道德,权利与良知的矛盾中挣扎。金块珠砾,重权高位,心安理得,哪一个才是生命的支撑?似乎每一个人都不够坚定,即使是唐三藏也会因女儿国国王金钱,权利,美女的诱惑而大汗淋漓。然而无论徘徊,犹豫的过程是多么煎熬,智者总会找到生命的支撑——善。它是生命的中心,正如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择善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更是一道门槛。“善”并非山间明月,非山间清风,可以轻而易举的耳得之声,目遇之色。唯有你放下贪欲,嫉妒,选择了善,以善为友,方可如脱蛹化蝶前的蚕,丝缕相绕,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给自己带来温暖,给别人送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