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的感悟与实践
阅读教学的感悟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强调“语言实践”,强调“学生为主体”,强调“个性”,都是为了使学生自觉主动训练自己提高阅读能力,所以,要在阅读课中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目的去培养阅读兴趣,提升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会学生感悟,发掘和创新,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努力开拓教学资源,使阅读教学真正体现课改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一、关注学生的疑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每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象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此时,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一个个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疑点,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教学时,教师应把部分质疑的权利和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释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后的乐趣。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可注重三个环节处学生的质疑:首先,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就课文的生字新词及不懂的句子质疑;细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就文章各部分的联系及表述形式等方面质疑;熟读课文时,又可引导学生就文章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质疑。这样,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他们的提问经历了由表面字词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再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么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他们有机会亮出自己心中的疑点,如果真正做到了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那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学生质疑的意义也许是贯穿全文的。例如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如能引导学生质疑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那么,将会体会到朴素的语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这一段:史铁生火暴无常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的听着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若能引导学生发现这里连用了两个“悄悄地”是何用意时,也就体会到了贯穿全文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欠意和爱意。使学生感悟到质疑的重要和阅读的乐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的技巧就是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觉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应是给学生提供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开端。
(二)创设学生“质疑”的氛围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建立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营造民主和谐、尊重个性的创新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融洽、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提问。
2、教师要创设“引而即发,一跃而起”,的氛围。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巧于剪裁,精于点拨。善裁者,切入奇巧。善于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即行动起来。如:在执教《琥珀》一课时,可在揭示课题,了解“琥珀”的意思后便直奔结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琥珀的样子,继而引导:这琥珀多神奇啊!同学们,这时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问想知道苍蝇和蜘蛛是怎样相遇的?是怎样钻进松脂里?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针对学生的提问,我又继续引导:你们提出的问题,课文中都有介绍,而介绍的内容都是科学家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如果现在你们是小小科学家,面对这块神奇的琥珀及课文中的介绍,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结果学生一个个兴趣十足,都投入到“琥珀来历”的探索中。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如我校有位教师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老师放出两段录像:一是黄河源头清流潺潺,水草丰美,一个个青翠的湖泊镶嵌在绿草地中。二是黄河的中下游,浊浪翻滚着从黄土高坡中流出,两岸土地荒芜,黄土裸露。教师问:看到这些情境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就顺势提出黄河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以后怎么办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就是作者想披露的吗?从而引入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话题。老师勤于挖掘语文资源,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提,使阅读教学的实效凸现。
3、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如教《柯里亚的木匣》一课,老师可边出示图片,边描述图片内容:他一个劲地挖呀挖,可就是挖不到。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柯里亚的小伙伴中的一个,看到柯里亚没挖到木匣,会提一些什么问题呢?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又将学生们的质疑归为四个大问题:木匣是随随便便埋的吗?是算术不管事了吗?是挖的时候不专心了吗?是被敌人挖走了吗?然后老师再要学生带着这四个大问题去读读课文,去一个个排疑。再如,我在执教一年级语文《松鼠和松果》一课时,首先激发兴趣让学生猜谜语: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满身绒毛,尾巴像伞。当同学们猜出是松鼠时,我出示了松鼠图片,接着又顺势出示松果图,问同学们认识这个吗?(松果)看到松鼠和松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即可就发问:松鼠和松果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松鼠和松果有什么关系吗?
(三)让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所在:①与本课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②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问题。③自己认为值得怀疑的问题。④自己对课文的独到见解。对于一篇新课文,可以让学生从三个方面定向依次发问:课文主要写什么?课文是怎样写的?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我们的猫》一课明明写猫的可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古怪呢?
2、教师要做好示范。如:教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后,我问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提出,然后说:你们觉得没有问题了,现在我提一个问题,请你们注意老师是从哪个角度提出的,老师是怎样提问的:课文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写过许多著名的作品,为什么作者“我”不介绍他的作品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后,还要说说老师刚才所提问题的角度: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而要那样写?紧接着我在教《白杨》一课让学生质疑时,我提醒他们,在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后,老师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谁来学着提一个。马上就有学生质疑: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白杨》,问为什么课文却把大部分笔墨用在写爸爸和孩子们上呢?从而使学生懂得了两篇文章的中心恰恰是作者运用笔墨最多的地方。
3、树立典型。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表扬那些敢于大胆提问和提出有新意、有深度问题的那些同学,树立善于质疑的典型。我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正要“转移话题”,一个学生站起来问:“为什么这篇课文写到„即使冬天……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土来。‟写完后,为什么不总结一两句或赞美一两句?”我马上表扬她,这个问题提得好,然后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这篇课文选自法布尔《昆虫记》,19世纪法国著名学家法布尔四十年如一日,用田院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写文章的目的是探求真相追求真理。所以这样的科学常识性课文,只有客观的记叙,没有作者自己的观点,没有作者的议论和总结抒情。昆虫的故事记叙完了,文章也自然而然的结尾了。这种结尾的方法是“自然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大力培养、倡导这种批判精神,因为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
4、留有余地。教师在讲课中可有意留下一些问题不讲,留下余地,让学生质疑。例如,我执教《船长》这一课,在讨论完船长如何沉着地指导乘船人员安全离开轮船后,其实还有一个最能体现中心的问题还未讨论,我问:“今天,我们学了《船长》这一课大家长了不少知识,谁还有什么疑问吗?同学们有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疑问,但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为什么船长一人不登上救生艇逃生,而和船一起沉没了呢?”“是呀,问得好,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我说。学生们反映热烈,发言异常积极。下课的时间到了,可学生们的讨论还在继续,我不忍心打断他们,因为在此时,学生思维正处于极端活跃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寥寥做个结论,因该把疑问有效的保存下来,选取适时在解决。
疑是探索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启创新思维之门。学生的质疑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我们务必精心呵护。
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和创新
(一)在把握文路中学会感悟。所谓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在阅读教学中提倡“感悟”而不是“灌输”,这体现了自主性、开放性、民主型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让学生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立刻欢呼”这几个词语时,我便让学生通过感悟来理解,在理解“议论纷纷”一词时,我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一个有趣的小讨论,之后我便说;“刚才,我看到大家在小组内你也说,我也说,他也说,这种情形要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叫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议论纷纷。”然后,我又让学生说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从中学生体会到了猫头鹰让大家夜里干活,白天休息,使大家感到痛苦极了,已经忍受不了,所以就不断的叫苦,这种情形也要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叫什么?学生便说是“叫苦连天”。之后学生兴趣高涨,很快也用同样的方法让他们感悟到了“立刻欢呼”的意思。把握文路就要循着作者的思路去阅读。这样就可以清楚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从作者写的角度来感知和理解课文的方法。感悟既要悟知,也要悟情和悟理,这三者都是不可缺的。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所出现的强化“人文感悟,淡化语文感悟”的现象是令人忧虑的。就语文的本质属性来说,我们更多地应当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下工夫,也就是要更多地注重品词、品句和品读,让学生充分地感悟词语运用的得体和精妙。如果一味地“强化人文感悟”,就会有把语文课上成内容讲解课或思品教育课之嫌了。如在听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能如期交箭,借以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了以下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能如期交箭,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能概括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一会儿便画出了“神机妙算”这个词语,并举手回答了出来。)师: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找一找。
生:诸葛亮在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3天造10万枝箭。可是,他不找自己手下的人帮忙,偏偏找周瑜手下的鲁肃帮忙弄船,并且要求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因为诸葛亮了解鲁肃忠厚。是个靠得住的朋友,后面借箭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师:诸葛亮如果找自己的人弄船,不是更方便吗? 生:(思考)不行。那样容易引起周瑜的怀疑,而找鲁肃帮忙,周瑜就不会怀疑了。可见,诸葛亮识朋友,说明他“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答应周瑜3天造好10万枝箭,然而,他前两天没有动静,一直到第三天的四更时,才带船队去江上借箭。因为他推算出这时江上有大雾,所以才行动。可见,诸葛亮通晓天文,说明他“神机妙算”。生:诸葛亮向鲁肃只借20条船,每只船大约受5千枝箭,正好是10万枝。诸葛亮让20条船一字摆开,这样便于受箭;船头先朝西再朝东,这样便于撤离;又让军士擂鼓呐喊,这样曹军的箭才射得多。可见,诸葛亮懂战术,说明他“神机妙算”。
生:在江中,鲁肃十分吃惊,“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却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多疑的性格特点,所以借箭才成功。诸葛亮看透了曹操,说明他“神机妙算”。
至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一词,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教会积累,在信息处理中发掘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图并茂,文章品类编选齐全,生活领域涉及广泛,思想情感蕴藉丰富,观点理念包罗万象,语言、写法储备充裕,在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面表现出其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归纳起来,课文中所包含的写作信息主要表现为语言词汇、写作方法、观点理念、思想感情和知识信息五大类型。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着眼于满足学生的需要,要从这五个方面引导他们去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自己有必要积累?课文中哪些写法值得自己去借鉴?课文中的哪些观点和理念可以引签为自己文章立意的基础?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在自己的哪些作文中作为素材?并在科学的方法上给其以指导,让其通过自觉的感悟、积极的合作和广泛的交流实现对课文中丰富的写作资源的发掘和积累。
(三)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转换角色凸显中心。
积累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当学生理解了一些词语后,我们可以进行造句的训练,当学生背诵了一些精美的句子后,我们还可以进行“造段”训练,也就是用一句话来造出一段话。“造段”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移用造段”,即将熟读成诵的语句在其前后加上相关的内容后 “整体”地移用于别的情景中,于是造出了另一情境的语段这种移用方式,对于学习语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也应算是一种“创作”了。二是“活用造段”,就是既借用原有的词句或句式,但运用时又有所变化。简单的“活用造段”只需更换语段中的个别名物性的主题词,使之成为自己所“创作”的另一情境中的语段,这实际上是一种略有变化的移用造段。一些语段描写优美,富有哲理,脍炙人口,我们可在学生熟读成诵后进行变说主题内容,另造新段,即保留骨架,另造血肉。如《白杨》一课借物喻人,“爸爸”赞美白杨的一段话,既是对白杨的赞美,也是“爸爸”的内心表白,白杨的品格其实就是爸爸的品格,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与物说人,模仿这一句式直接说“爸爸”,变换成了这样的语段:
爸爸从来就这么任劳任怨,时刻听从党的安排。哪儿需要他,他很快就在哪儿扎根,不管生活环境如何的艰苦,也不管工作上遇到多大的困难,他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造段既可以由一句话扩展变化而成,有时还可把多句有关联的句子连缀而成更大的段落,用于表达观点或描述情境。如果描写一年四季的景色,就可以把《春风吹》《我爱故乡的杨梅》《荷花》《美丽的小兴安岭》《秋天来了》《第一场雪》等课中的有关语句连缀起来,构成新的语段。这样的连缀再现方式,即厚实了语言积累,又创造性的活用了语词。从而促使学生的积累实现知识到素养、由方法到技能的迁移和内化,把阅读教学中的读和写、学和用的结合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四)引领创新,在读写结合中发展个性。
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教学中,只要把握时机,巧用教材,选准读写的结合法,经常性地去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诸如一题多写、仿写、改写、扩写、续写、想象写、拓展写、插补写、切换写、思路变向写、观点批判写等不同形式的具有创新且富有个性色彩的写作练习活动,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从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达到我们在读写结合中实施创新的教育目的。
三、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一个“染之苍则苍,染而黄则黄”的过程,对句子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因此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不必去强求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只要让每个学生有所体验,有真情流露。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里各尽所能,在阅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练读时,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想读给大家听的,站起来读读。”读法多样,个人感受也不同,读法也不同。孩子们读的轻松愉快,读的酣畅淋漓,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教师也不以自己的阅读心理,认知水平要求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这一媒介,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读与人交流,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促进个性阅读。如:我执教一年级《柳树醒了》时,同学们预习后,我问:小柳树怎么醒了?(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依次出示春雷、春雨、春风、春燕。)然后问: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请你们把最感兴趣的那一小节找出来,美美的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最后,我又把分别喜欢春雷、春雨、春风、春燕的同学合作成小组,来朗读喜欢的小节,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四、让生活成为阅读教学的源头活水
(一)让生活成为学生阅读课文的加油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只有那些与学生原有生活阅历建立起相似联系的信息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巧妙地建立学生的生活阅历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是激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一环。
在教学《麋鹿》时,针对学生对那些可爱的小动物都怀有关爱、猎奇这一心理特点,我先播放一段麋鹿在青草地上悠闲地吃草,在小溪边愉快地玩耍、嬉戏的录像,暗示课前准备好的一名同学走上台来,扮成猎者的模样,举枪瞄准那些可爱的小麋鹿准备猎杀。我又适时加一些旁白:“小麋鹿多可爱呀,我们国家现存的数量很少,可有些偷猎者整天盯着它们不放。现在就有这样一位(手指偷猎者)正准备猎杀呢!我们怎么办?”学生们纷纷上台阻止。见此情景,我又相机引导:“同学们,要想制止偷猎者不再猎杀可爱的小麋鹿,最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劝说。”于是学生全都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之中。
(二)让生活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联系现实生活,再现真实可感的生活场面,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内容。
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吭高歌”“展翅飞翔”的意思,我先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找出哪些丹顶鹤在展翅飞翔,哪些丹顶鹤在引吭高歌?在学生获得初步的印象之后,我再让他们想一想,平时见到过哪些动物也曾引吭高歌过吗?以此让抽象的词语在学生的心中“立”起来,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
(三)让生活成为学生感悟课文的百宝箱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却始终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我问学生:“你们被火烫过吗?有多长时间?你们感觉怎样?”学生回忆起自己曾被火柴烫了指头,或是蜡烛落到脚上,时间不过一两秒钟,却庝的呲牙咧嘴的生活情境,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的悲壮一幕,而邱少云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的钢铁意志,顽强的毅力,是多么崇高,多么伟大!至此邱少云强忍巨痛,严守纪律的光辉形象,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清晰起来,高大起来了。
领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愫,亦可采用图片、投影、录像等直观的电教手段作中介,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理解的透彻,感悟的深刻。
(四)让生活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趣味园
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因此,把阅读教学引进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让社会这个大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乐园。例如: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的主要渠道,多年来一直在学校、在教室这毫无疑问。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迅猛进步,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从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从各种电子传媒到日常生活用品,从社区环境到娱乐场所,从名胜古迹到自然景区,从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到虚拟神奇的网落世界,汉字几乎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空间。面对如此强的视听冲击,我们的学生怎么能不耳濡目睹呢?因此,我们的识字教学,除了学校的课堂,课本之外,还有一个课堂,还有一种教师,这就是学生生活的那个生活环境,就是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必定是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
五、对朗读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1、读要有要求
朗读既是一种言语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言语艺术。因此,从宏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低年级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言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中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节奏、揣摩文章蕴藏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气流畅,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精义妙理、神思妙笔。从微观上说,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其要求,或是理解性的,或是评价性的,或是鉴赏性的,都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赋予课文新的艺术生命。
2、读要有层次
(1)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正确的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
(2)读可结合学生初读时的直觉,抓住一些典型词句,引导细读、揣摩、涵泳品味其间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传神的标点、变化组合的句式句型诉诸学生的听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
(3)读要口诵心准,多种感官参与以身释义生理视线与生理视线并用,符号的、语音的、语义的、表象的、情感的等各类信息经不同的输入通道同时摄入,促使学生表现内心体验。
3、读要有导悟
在读书的过程中不可小看“导悟”,诚然“熟则能悟,悟则能化”,但教学的运用之功,还在教师怎样艺术性地用寥寥几语,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通过教师的“导悟”,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地感知和领悟。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打个比喻,“朗读教学”与“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时就如“桥与门”的关系,桥是通往门的途径与手段,许多人停留在桥上看风景,而忽略了继续通往门,忘了叩门,那么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将会黯然失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一引导就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也即: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阅读教学成功与否,还须继续“感悟”与“实践”。
第二篇:教学与实践感悟
教学与实践感悟
数学知识与生活化。在教学设计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不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还特意的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导入新课,游戏活动结果浅而易见,便于学生的回答问题,我还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现象”,为学生们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汁方式。“以活动为中心”,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的探索、合作交流,不断的体验.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
第三篇: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感悟
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感悟
太平中学
陈春
经过两年多年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舞台,“在教学互动中提升质量”是关键,“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是目标。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厚师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学生的家庭文化无高低之分,区别的只是我们自身喜好;学生能力无本质差别,有的只是发展方向和水平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因教师自身的文化背景产生喜好把孩子简单归类,“有教无类”方能“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所以通过正面的接触或从家长那儿了解孩子的特点,成为作为一名老师的首要任务。
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在同学、家长面前表扬。讲究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被赏识的快乐,常对班级的每一个孩子说:“你就是你,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我们都是最聪明的,只是所擅长的本领不同而已。” 在注重语言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体态语言的激励评价:学生黄俊杰入学时注意力的持久性差,上课不到三分钟便会出现游离状态,一把尺、一支笔、一张纸都会成为孩子的玩具,实在没有玩的东西时就咬指甲。一次课堂中,当他好不容易找到同学读完的话接着往下念了,我夸张地大步上前,送给他热情的拥抱,并用高昂的语调告诉全班孩子:“今天,我在班里找到一个最专心的苗子了,如果你再把音量提高一些,就可以得到„金嗓子‟称号了。”孩子面露喜色地读了第二次,教师为其郑重佩戴了„金嗓子‟奖章。之后,孩子日渐喜欢上了语文课。
小班的组织形式不同于大班,给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时空。传统的课堂教学常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教师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的主观因素无形中决定学生说的欲望和说的机会,时间一久,能说会道的孩子更加能说了,而不好表露的孩子更加沉默了,甚至游离到课堂之外。在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课堂,努力落实“人人参与”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为每节语文课谱上“序曲”,开展“一读一说”活动。
即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一分钟诵读和一分钟谈话。由学习委员提早一天通知准备,全班诵读结束后站到讲台前大声说话。说话内容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电视新闻、身边趣闻、畅谈理想等。自由谈话者如能做到神情自然、语言规范,赢得同学掌声的均 1
可获得值日班长发给的奖励卡。这些集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活动,既训练学生的表达,也不失为训练全体学生“听”的良好方法。
(二)、为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抚平”挫折感,保持学习的动力。
由于学生学前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课堂上的表现总有许多意外的生成,有时一个生字词书写,纠正四五次依然不见起色,学生不仅会感到沮丧,更会害怕同伴异样的眼神。除了明确告诉每一个学生“我们人人都会有不足,有不足的问题,我们才会有提升的空间”。更可以让出错的孩子在班里寻找一名喜欢的小老师,课后互相帮助纠正,掌握之后到教师跟前汇报,最后根据两名学生的学与教给予适度的奖励。对于课堂提问出错的孩子,鼓励其向班里一至二位好朋友当堂求助,现场解答。在听的活动中,如果记住了稍纵即逝的信息,学生就已经在倾听同伴的解答中得到了提高。
(三)、为提高学生专心听讲的积极性,“避重就轻”,迂回引导。
对班级中一些学习习惯欠佳的孩子,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逐步改善其听课习惯,每节课安排一个环节请他们中转变最大的学生上台帮助教师抽取学号或组号,指定同学回答问题,并由摇号者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委婉的方式和积极的信息刺激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这样有趣的游戏式的提醒比单纯的说教灌输有用得多。
学生成长家庭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因而个性不同。内向与外向,害羞或张扬本无优劣之分,但在这个竞争社会中要更快的融入团体,展现自己,必须勇于表达,乐于交流,小组练习说话即是极好的方式。
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组合而成。每一个小组中大致包含内向型、外向型和中和型孩子,引导孩子认识同学的优点,各有所长才是好小组。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整体评价是能否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刚入中学的孩子口语表达的欲望不同,能力不同,但只要他们敢于表达,我相信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定会善于表达。
努力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功能,“引诱”外向型的孩子在组内讨论时带头发言,一般中和型孩子会对前一位孩子的发言进行评价,并作进一步补充,最后发言的是内向型的孩子,先学习组内同学,简单复述同伴话语,再通过大家的帮助下准备集体交流。一方面增加内向型学生“说”的机会,外力推动孩子参与口头表达;另一方面促使孩子认真听组员说,学习他人的长处。一般每节课学生在组内的发言顺序都会有细微变化,我及时发现这些变化,适时给予鼓励。
只有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及天赋才能得以自由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品格。“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与发现”,不让任何一个 2
孩子置身于小组的活动之外,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不抛弃、不放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教室空间是班级文化的载体,利用教室空间开展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评价活动,即易于操作,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空间。如我们教室设计的 “作品展示台”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课内外学到的语文知识贴到上面,“小组评价表”记录孩子们的每一次表现,这样激发了孩子的上进心,促进孩子自学互学,虽然传统但很实用。
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有很多父母早已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给孩子买下大量的课外书,这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书籍的利用率不高,大多看过一遍就闲置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里精心布置了读书角,发动每个孩子从家里带来适合本年段阅读的课外书,办一个小规模的图书馆。在班中推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负责书籍的保管与借出工作。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阅读量有所提高,阅读速度明显提高。
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师生阅读活动,通过师生一起阅读,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书籍,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鼓励家长在家时间与孩子们关掉电视,关掉电脑,和孩子们一起静下心来一起看书,一起学习。提倡学生利用双休日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图书馆、阅览室、书店,都是最好的去处。这是我们帮助孩子自主学习的第一步。由于孩子年纪尚小,自主学习需要一个从“扶—引——放”的过程。
总之,小班化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状态,珍惜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存在。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地位,只有使所有学生充分主体性参与,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兴奋,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实现让每一位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更充分地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使得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全面、更和谐的发展。这正是我们在进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也是我的追求的最终目标。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实践感悟
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实践感悟
信息技术正在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它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建构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优化了课堂教学效应。下面是我本人的一点感悟:
1、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并牢固保持数学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离开基础知识,创新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化教育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密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为学生拓宽了发展的空间,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是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用自己的语言通过讨论、交流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信息技术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2、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学走向生活,更加情境化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在学习《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教师把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集纳起来,用网络的形式呈现出来,制作成网页的形式,按照家庭中的、校园中的、街头中的进行分类,升国旗、开关水龙头、开光驱门、拉抽屉,开冰箱的门、表针的转动、电风扇的扇页、小朋友的滑梯、滚梯、观光梯、电动门、汽车的方向盘„„这些承载着数学问题的生活中的现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营造下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呈现出来。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人的头脑运用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而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充分运用多媒体对数学事实的展现,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感受和知觉发挥,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向学生进行展示,能使其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理解和认识。
总之,多媒体课件伴随着学生的思维过程,适时的呈现,克服了先演示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的弱点。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的学习必须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思维活动的成果来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恰如其分的沟通师生思维的桥梁,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五篇:实践感悟
汗水浇灌的美好
——社会实践感悟
实践第一天,着实是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好久都没有呼吸清晨新鲜空气的我,破天荒地六点半就告别了可爱的小床。草草的洗漱后,饿着肚子就挤上了公交车。本人从小就比较对汽车不感冒,几十分钟的车程也能让我晕得七荤八素,这次的两个半小时真真的是对新世纪大学生毅力的考验。本以为到了实践地点之后情况会好一点,可迎接我们的只有漫天的灰尘,泥泞的道路和似火的太阳。想想以后的十几天里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大家都有点“心情沉重”。可好几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在实践即将结束的今天,想起这几天的酸甜苦辣,还真是十分不舍,记忆犹新。
还记得刚刚被狗狗“吻”了一口的我被村里菜园子的看门狗吓得大声尖叫的出行第一天,记得还不是很熟识的队友们毫无隔阂的放声大笑,记得那灿烂的阳光,照在青春的面庞上散发的光彩。
还记得进行医疗基本常识宣传那天,闷闷的空气,那夹杂着灰尘和不知名味道的空气。记得贴宣传板的队友们那一颗颗滚落的汗珠,记得发宣传册姑娘们那被汗水浸透的笑容。
还记得蔬菜基地里那泥泞的小路,记得路边爬了满架的黄瓜、南瓜、豆角。记得水塘边那棵金灿灿的向日葵,记得水塘里自由自在的小鸭子。更记得那闷死人的大棚里一片一片,让人觉得像是到了仙境的花海,记得获得丰收的老农那灿烂的笑容。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不会忘记那个要留我们再家里吃茴香馅饺子的大妈,不会忘记那个眼睛大大,笑容甜甜有非常羞涩的小女孩。也不会忘记邀请我们到家里参观的退休老教授,不会忘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我们不会忘记,不会忘记那个善良的私营敬老院女老板,不会忘记她帮助了一个又一个的无人供养的老人。更不会忘记那个看到党旗挣扎着起身的老共产党员,不会忘记他对党旗、对党那深深地一躬,不会忘记他撒在党旗上晶莹的热泪。
我们也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每天午饭后激烈的讨论。不会忘记争论时的面红耳赤,更不会忘记因为某人一个小小口误带来的欢笑。通过讨论,我们总结了前面的工作,吸取了经验教训,也为以后的工作做了准备。
......
回忆是无尽的,当我从这些回忆中醒过来是,脸上的表情是微笑的。实践中,我们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团结合作,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学会了许多许多。我们满载而归,就像那些丰收的老农一样。这,使我们用汗水浇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