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用好仿写教材资源有效落实读写结合训练
新课标下用好仿写教材资源有效落实读写结合训练
一、首先谈谈教学中的几点感受
1.多年来,我对作文教学都感到特别头疼,作文教学少方法,缺乏合适的专门教材,基础差,效果差,长期以来困扰着许多教师,主要表现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严重脱节,学生头脑中缺乏材料,内容空洞、形式单调、生活气息不浓、缺少真情实感。
2.新课标多写作的要求中多处谈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语文倡导的重要的教学理念。多年来,我通过对语文新教材的分析和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发现,深刻的感受到从仿写入手,从名家名篇中去吸取写作的养分,无疑是写作初期最好的途径和方法。分析教材发现:研讨与习作中有不少写作拓展中的仿写练习,正是编者实现教材阅读到写作实践的重要介质,这些可以是作文教学序列化的必不可少的好材料。
3.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教材课后有关仿写的拓展练习的功用,斩断了课程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的最佳途径。故对此内容重视不够,盲目性、随机性较大,缺乏必要的指导、练习、点评,教师如能重视处理好相关题目,一定能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写作的技能,把作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实现阅读与写作练习的有效结合。
二、下面我们来看看仿写训练的相关的基本理论
初中生“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喜欢并善于模仿”。从心理学角度看,“模仿是人之天性,是一种心理需要,更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现代心理学鉴证:学习写作也需要经过模仿这一环节。
从写作训练的整个过程来看,仿写也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朱熹说过:“古人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叶圣陶把模仿看成是初学写作者的重要突破口。仿写学到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运用到作文中,无异于如虎添翼,让文章锦上添花,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三、探究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准确理解仿写的含义,把握编者的意图。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师就要朝着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简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重视教材这个例子。”可见阅读和写作互为因果,叶老的论断提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读写结合,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仿写就是最为有效的捷径。
为了落实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人教课标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设计了比较详实的仿写练习体系。全套书共有24次练习,七年级上册10次,下册4次,八年级上、下册各2次,九年级上册2次,下册3次。根据训练活动的密度部署,七年级集中打好仿写训练的基础,八、九年级在巩固前面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以求学生视野的开阔和能力的提升。
我以为,教材的训练体系紧扣教材,设题科学,循序渐进。教师对教材的训练体系要居高临下地看,把它们完整地装在心中,以利于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能对所有的练习前后照应,使之浑然一体,把分散在六册书中的训练点联成线条或结成板块,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有立体的建构,发现应用好“孤立”的训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给每个能力点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背景体系。梳理一下,教材仿写联系的角度大概有一些几个方面:
1是仿修辞手法的运用。七年级上册修辞教学的重点是比喻和拟人,如济南的冬天》《春》《风雨》三篇课文后边的仿写都扣着比喻的运用来安排;八年级上册的安排也同样与修辞教学的重点保持了一致。九年级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融修辞手法和表现主题为一体,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比喻句子完成下边句子的表达。
2是写作方法的模仿。如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是仿抓住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表达与课文同样的主题;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九年级上册《星星变奏曲》就分别是动词的准确使用和关联词语在交际中的运用。九年级下册《我用残破的手掌》学习把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的写法写话; 3是人物描写方法的仿写。七年上册第9课《王几何》第三题,作者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刻画了一位老师。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马》和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是仿描写人、景、物的写法写话或片段、文章。八年级下册《组歌》就是仿用第一人称表达人生思考的写法写散文诗,对话的仿写。
下边,是我依据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课标教材整理出来的仿写训练体系一览表。
册别、题号及训练内容
1.七年上册第4课第四题:模仿散文诗的写法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抒发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父母的爱。
2.七年上册第6课《我的老师》第四题,模仿课文中写老师的手法用一两个事例写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师,不少于200字。
3.七年上册第9课《王几何》第三题,作者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刻画了一位老师,请你观察身边的老师用简笔线条勾画出老师的肖像。
4.七年上册第11课《春》第四题,学习课文结尾的比喻句,发挥想象,将春天比作别的什么?
5.七年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第四题,模仿课文写法,以“--------的秋天”为题写一篇短文。
6.七年上册第16课《紫藤萝瀑布》第四题,人们往往赋予花木某种象征意义,请你搜集一些花木的诗句,并赋予他们的象征含义,仿照文章写一篇短文。
7.七年上册第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第四题,课文用以第一人称来写,请你变换视角改写“悬崖脱险”部分,注意人物动作心理刻画。
8.七年上册第18课《蝉、贝壳》第三题,两篇短文作者都善于管着生活,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仿照课文写法,任选一个日常事物,写给他带给你的启示。
9.七年上册第19课《在山的那边》第四题,以“我终于见到了------”为题写一段话。(横线上可填大海、雪山、大漠等事物。)注意写出你对他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
10.七年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第二题,模仿课文中对各种云彩的描写,灵活的运用比喻,把它找出来加以体会,并一别的事物进行仿写练习。
11.七年下册第27课《皇帝的新装》第五题,把这篇童话改编成课本剧,充分发挥想象,是情节更丰富,人物更生动。
12.七年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题,用上一系列的动词写话。
13.七年下册第3课《丑小鸭》第三题,练习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片段作文“丑小鸭和我。
14.七年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第三题,学习课文写法描写同学的外貌特征。
15.七年下册第29课《马》第二题,学习本文的写法(作比较)描述一种小动物。
16.八年上册第2课《芦花荡》第三题,仿写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17.八年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三题,仿写对偶句子。
18.八年下册第5课《再塑生命》第三题,仿课文第三部分用对话的形式讨论具体问题的写法写话。
19.八年下册第10课《组歌》第二题,仿照课文运用第一人称借助艺术想象表达人生思考的写法写散文诗。
20.九年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第三题,仿照“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
21.九年上册第19课《孤独之旅》第三题,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22.九年下册第2课《我用残破的手掌》第三题,借鉴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的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23.九年下册第3课《祖国啊 我亲爱的母亲》第三题,诗中所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牛”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这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24.九年下册第14课《变脸》第三题,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也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肖像。
(二)1.精选范文,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呢?深入挖掘教材,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物,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如仿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看云识天气》的第一段的修辞的仿写实践,学《海燕》后的主题写作《又一场暴风雨》,《济南的冬天》后写《巫峡的雪景》等,学生用课文之酒杯装自己心中之美酒,内容涉及到家乡美景,学习生活等内容,在形式也有很大的突破。
2.引导仿写,扎实进行课堂训练的几点做法。
我通过扎实的作文教学的训练,按照序列和基本模式,扎实、高效、有序地进行了修辞片段仿写训练、写作手法训练、人物描写训练,让作文教学找到根河源头,并不断地开源,丰富写作的内容和形式。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教师认真评改、点评,提出修改建议,学生二次作业,引导学生从课文资料内容方法到写作内容、手法的模仿,达到再创造的目的。
一、修辞片段仿写训练、教学
事例1:教学《看云识天气》教仿写
教学《看云是天气》一课时,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天上的云变化多端,姿态万千,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像„„像„„”一句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句话给人的感觉这么美?从而引出“比喻、排比”这种修辞手法以及关联词的运用。在明白这些之后,我又引导同学们深入生活,联想家乡重庆巫山的美,让同学们相同的句式造句。家乡巫山的山、水等引起了同学们兴趣。有同学写出了非常富有诗意的句子,先看一个孩子对巫峡是全国5A级景区,闻名中外,有对十二峰的描写:1.“巫山的山姿态万千,秀丽美观。有的像仙人,默默的诵读佛经;有的像婀娜多姿的神女,凝视着远方;有的像威武的巨龙,蜿蜒盘旋,还有的像展翅高飞的金凤,像威武雄壮的雄狮„„”
还有孩子写2.“巫山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巍峨灵秀。有的像优雅的金凤翱翔在空中;有的像蜿蜒的巨龙游动在山间,还有的像高深的和尚默默的坐着送念佛经,有的像雄伟的狮子、美丽的仙女、优雅的神女„„”
3.“巫山的山真美啊!像骆驼,鲲鹏、长龙、佝偻的老人、骏马、仙鹤、像仙女在湖面翩翩起舞;鲲鹏展翅,扶摇直上„„
这是我办的校本教材,教孩子了,所以他们自然写出来
同学们仿写的内容紧扣了家乡的山,巫峡里的十二峰各具情态,净坛峰、神女峰、飞凤峰、圣泉峰、登龙峰,各具情态,学生描写惟妙惟肖。
还有对我们的学校的描写:“我们的学校是座大花园,百花争艳,万木争荣。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伫立在草丛间;有的像火焰,在草坪上涌动;有的像丝带,在空中挥舞;有的像流星,点缀在碧绿中,有的像宝塔,有的像巨人,还有的像笑脸,像白雪,像衣裙,像翡翠„„”
从同学们练习的内容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准确的把握了仿写内容运用修辞的特并很好的展开联想写出了校园和家乡的美,关注家乡,拓展了内容,实现了仿写的再创造,学生写作展示后我会花很多的时间进行评改,记录,点评,反馈、展示和再修改,教师有效的引导和评点,使仿写语句优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写作手法仿写训练-----关联词仿写
教学实例2:《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探讨与练习----2010年3月21日
星期四
第二段的教学是今天语文课的重点,教材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在作者笔下,百草园的景物形声色味俱佳,春夏秋景皆备,条例清楚,层次分明,抓住了景物特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突出了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中的情趣。课后布置一个常规作业:请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介绍一处景物或一件事情。下面是孩子们做的作业展示,抄录如下:
主题:我的家乡
1.巫山是全国著名圣地,景色怡人,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不必说雄奇秀丽的长江三峡,清幽迷人的小三峡,也不必说那神奇古老的悬棺,婀娜多姿的神女,调皮可爱的猴群。单是那小小三峡的一片浅滩,就有无限乐趣。浅浅的水清澈见底,下面是一块块圆滑的三峡石,微风吹来,水面荡起圈圈波纹......别有趣味。最妙的是来几条小鱼.........(李军)
2.小三峡风景迷人,气势雄伟,美不甚收。不必说千姿百态的山峰,葱葱郁郁的树木,五颜六色的花草,也不必说清澈的河水,奇形怪状的石头,自由游弋的小鱼,轻捷的猴子在树上尽情的嬉戏,单是那自由穿梭的船只就别有一番情趣,有大的货船,也有状如柳叶的扁舟,还有豪华一新的游船,各自在水面划出一道道美丽的波痕,似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龙瑞)3.也有孩子写:我爱语文
不必说那一篇篇诗情画意的散文,一首首凝练丰富的诗歌,更不必说那引人入胜的小说,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单是那一个个简单的汉字,便蕴含着无情的魅力。那逼真的象形,细瘦的小篆,凝重的隶体,端庄的楷书,行云流水般的行草,让人感到无穷的智慧。那一笔一画都关情,一撇一捺皆艺术。我喜欢语文,因为他带给我无穷的乐趣。(赵增倩)4.还有孩子写:学习的乐园
生活在学校的我对校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学校就像我的家一样,有着说也说不完的趣事。
不必说翡翠般的黄果树,鲜艳的三角梅,五彩缤纷的电灯,整洁靓丽的宿舍;也不必说小鸟在清晨唧唧喳喳的鸣叫,轻巧的花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热闹的操场上举行着各种有趣的活动;单是我们的教室就有无限的乐趣,同学们在这里读书写字,课后有的同学一展歌喉,也有坐在桌子上认认真真看书,那痴迷劲简直无法形容,连上课都没有察觉,当然也有同学飞快地跑出教室买东西,忙得不亦乐乎,快上课了,又以惊人的速度返回教室,经常累得气喘吁吁,坐在座位上连书都拿倒了,别提多有趣了,当然我们也会搞一些活动,女同学大多喜欢三五个上台去唱歌,而男生则多喜欢讲故事,猜谜语,讲笑话,弄得教室里一片欢乐景象......(黄梅)
从这大段的文字里看出本次练习效果很好,学生涉猎的内容广泛,把教材的形式赋予了生活活生生的内容,包括小三峡的美、巫山的美、我的烦恼、学习的乐园、我爱语文等反应家乡和学生生活的素材,语言丰富,优美,抓住了教材中语句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实现了课文与写作的完美结合。
(2013年许先尧摘录于学生作业练习)
下面看教学事例3:
《星星变奏曲》创造性仿写优秀片段练习
学习完《星星变奏曲》,诗歌语言凝练,给人启迪。教学此诗教师首先在读中赏析诗歌的意象,表达出诗人心中对光明的渴望。对于课后探讨与练习中仿写关联词的训练,正好切合“我的中国梦”内容,让学生表达出心中的愿望,并用好关联词如果、、、、、、谁还会、、、、、、谁不愿意、、、、、、、都、、、、的句式,准确把握修辞,在学生联系此题时,师生先分析句式特点和上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想象生活里的其他意象构造一副新的意境图,是训练语言前后贯通很好的训练材料。下面是学生们的练习摘录:
1.如果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爱,谁还需要太阳,谁还会在心中期盼黑暗中的一丝光亮。谁不愿意每刻都是一朵灿烂的花,每一片花瓣都是一个笑脸,像微风在心头荡漾。(邓艳)
2.如果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和平,谁还需要白鸽,谁还会在战乱中东躲西藏,寻找生的希望。谁不愿意每天你都一首歌,每个音符都是一颗橄榄,像波涛在心头涌动(牛鹏)
3.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快乐,谁还需要电脑玩具,谁还会在孤独中冥思苦想,寻找心中的哀愁。谁不愿意每天你都一首歌,每个音符都是一个快乐,像鸟鸣在心头荡漾(黎雪梅)
4.如果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爱,谁还需要玩偶,谁还会在渴望的眼神中寻找逝去的温柔,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颗糖,每颗糖都是一份关爱,像小溪在心头流动。(邓翔)
当时点评的时候,我最喜欢第4个,我觉得很有童真,说出了孩子心中的愿望
后记:此次训练,学生联想丰富,思维开阔,收获丰厚,效果很好,很好的促进了诗歌阅读和写作的有效结合。
三、人物描写训练:写人记事是初中阶段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但作文中,学生描写人物千篇一律、单调平面,方法单一,形象不丰满,个性特点不突出,因此人教版教材探讨与练习写作拓展中专门安排了对人物的描写的仿写的设置,编者试图通过此类类目的练习进一步明确教材中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要求学生掌握此类方法从而形成多钟人物描写的能力。下面从整篇文章的仿写来谈谈仿写的一些做法:
教学事例4:学生人物描写写作展示:
学完《看云是天气》整篇课文,感受到云的变化奇妙无穷。为解决同学们写作中的平淡无味,特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用云与天气的关系为类比,写出父母老师的脸,要求通过具体的情节来展现。脸色的变化用云来展现,勾起了很多同学的兴趣和回忆。请看下面高伟艳同学的仿写: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而妈妈的脸就像天上的云,变幻莫测。今天我忐忑不安的走回家,“怎么办?”妈妈让我省吃俭用,可我一天就把两天的零花钱用光了,让妈妈知道„„倘若狂风大作,肯定有我受的。我走到门前,看妈妈正微笑着做针线活,那一张脸好像蝴蝶伏在菜花上一样开心,满脸霞光,我赶快告诉妈妈。我支支吾吾的说到:“妈妈,我今天太饿了,钱用光了。”
顿时,妈妈的脸上收敛了阳光,肌肉绷得很紧,两眼直直的瞪着我。云越涨越高,以至于云底越变越黑,一场暴风雨马上就要到来了,我惊呆了,噗哧以下跪在地上,眼泪哗哗的流下来,我只好两眼瞪着地板,等待暴风雨的淋打,可是,等了好久,与却没有下下来,我偷偷的窥视了妈妈一眼,妈妈的脸上瞬时散成高积云,嘴角露出了丝丝微笑,像雨后刚出来的彩虹。“算了,知道错了就好”,妈妈把我扶起来,吻了吻我的额头,看了看窗外,天上的云彩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美丽。(2004年10月)
点评:教师善于抓住教材中对云的千变万化的描写方法,从而迁移到对任务的表情的描写。找寻仿写的资料,分析教材和仿写对象的相似点,并进行准确的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分析、描写、实现了自我创造的转变。
(2014年4月25日)
人物教学花絮五:
学习《秋天》仿写 诗意地舞动秋天
2014年10月5日,我们上《秋天》,诵读赏析后,安排小组合作依照《秋天》仿写。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很投入,很深入10分钟,各小组争先恐后写出了自己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诗作,并派代表上来朗诵自己写的诗歌。没想到孩子们真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写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
六个小组的同学们兴奋的写下了本组仿写的诗作:
1.阳光把金粉撒在果园里,果树害羞的涨红了脸,采果小天使们背起了小背篓,轻轻的走进了丰收的园地里,秋天躲藏在果园里。(希望小组)
2.拂过瑟瑟秋风,金色的落叶翩翩起舞,晨起的鸟儿在枝头歌唱,花草摇曳着美丽的腰身,大树挺拔着健壮的身姿,秋天散步在校园里。(追梦小组)
3.北归的雁阵从天上掠过,金黄的落叶在空中炫舞,水面上荡漾着美妙的歌声,枫叶也舞动着华丽的裙裳,秋天跳跃在家乡里。(勇往直前小组)
4.当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瓜果缀满了树,人们早忙碌着收割,秋天嬉戏在田野里。(拼搏小组)
5.朗朗胡书声如轻浮的流云,湛蓝的天空,小鸟在欢快的歌唱,在空中撒下阵阵涟漪,秋天游戏在教室里。(奋进小组)
6.地下小草渐渐枯了,树上的果实却露出了红红的笑脸,湛蓝的天空下翻起一阵阵起伏的稻谷,秋天荡漾在田野里。(炫舞小组)
看着同学们的佳作,我和同学们开始了点评,对个别意境不佳的加以修改,对不合适的词句加以更换,最后我们把其中写得较好的三组诗句合在一起完成了《秋天》的再创造,发表在校刊的封页上,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秋天
(七、11班追梦、希望、勇往直前小组合创)拂过瑟瑟秋风,北归的雁阵从天上掠过,金黄的落叶在空中炫舞,水面上荡漾着美妙的歌声,枫叶也舞动着华丽的裙裳,秋天跳跃在家乡里。
阳光把金粉撒在果园,果树害羞的涨红了脸,采果天使们背起了小背篓,轻轻的走进了丰收的园地,秋天躲藏在果园里。
朗朗的书声穿过轻浮的流云,晨起的鸟儿在枝头歌唱,花草摇曳着美丽的腰身,大树挺拔着健壮的身姿,秋天散步在校园里。
三、创造性仿写练习:
教学事例4:课例:学习泰戈尔《金色花》后的仿写
紧扣教材从阅读中吸取精华,促进作文教学提升,从而反哺阅读教学提升。今天学完泰戈尔《金色花》,师生被泰戈尔有没得语言深深地打动,特别是泰戈尔以儿童的口吻全文采用象征手法,把自己比作一朵金色花,表达出了对母亲的挚爱和母爱的伟大,很值得学生学习。课后布置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把自己也想象成某种富有爱心的事物,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爱。
下面就是曾倩同学的练习的作品。我是一缕风
假如我变成一缕风,为了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飘荡,跳着欢快的舞蹈,在林间调皮的嬉闹,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您知道,我在看着你呢?
您若是不回答,在脸上有一丝忧愁浮现,那我便明白了,您是在为我担心,担心的我的生活和学习,而我却在远处静静的观望,也不出声。
我要悄悄地,轻轻地跑,我要看着您,陪伴着您,而您却还不知道哩!
当您额上路出晶莹的汗珠,我要带着花园的芬芳,带着缕缕香气,一路小跑着抚摸着您的脸庞,就像您抚摸着天真的我一样。您闻到了,“嗯,好香好香的风。”您脸上丝丝的惬意泛现,感到舞步的舒心,可您知道这是您女儿带来的香气吗?
当您休息时,我要守在您身边,一边唱歌一边笑,您会感到这是我小小的生命发出的赞歌吗?我会唱”“世界只有妈妈好”您知道吗?
妈妈,我为您带来了凉意,我为您唱歌,您猜得出这是我吗?
落日将余晖洒向大地,您到处寻不着我的影子,大声的呼喊:“孩子,你在哪里?”这时,我有突然落到了地上,变成了您的女儿和您紧紧依偎。
“你这孩子,到哪里去?”
“我不告诉你,这是我埋藏在心底永远的秘密。(2014年10月)感想:模仿是基础,是一种提高作文水平的好形式,但学生仅仅局限于教材例子显然是不够的,二是教师要思考如何从教材中跳出来,写出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如果教师很好进行了读写结合的训练,让学生写作有根,同时有凸显了自己的特色。诸如此类的创造行仿写,训练了学生思维,深受学生欢迎,效果自然不错。
总结:教师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紧密练习语文教学实际,从学生写作现状出发,创设情境开拓写作内容,依纲务本,扎实落实教材功用,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找到打通写作的捷径。有序扎实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抓住了教材中的例子,准确的把握例子的特点,由点及面,片段到整篇,循序渐进,有模仿到自由创造,使学生能从教材中吸取到丰富的营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仿写走向自主作文,真正意义上实现融合超越,走向创新。
实现写作的真正的自由创造。
第二篇:三年级下读写结合训练
东胜区鸿波小学 “读写互促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人教版三下第二组课文是以环保为主题的。《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人们为保护环境所做出的努力。使其在学生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还应该通过学文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主题的不同的表达方式,根据文体特点,兼顾内容联系,结合习作训练,寻找较为合宜的读写结合点。
5.《翠鸟》
课文里描写翠鸟外形的部分写的真精彩,翠鸟仿佛活生生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翠鸟是怎样飞到我们眼前的呢?
作者仔细观察,捕捉到了翠鸟与众不同的地方_______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眼睛灵活透亮,嘴巴又尖又长。作者紧紧地抓住了翠鸟这几个特点,围绕这几个特点把翠鸟的形象活生生地描绘了出来,翠鸟就这样飞到了我们的眼前。
描写事物,一定要找出事物的特点,才能鲜明地写出它的与众不同。你学会了吗?
1.你还记得《燕子》那课的第一自然段是怎样描写小燕子的吗?来改写一下《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的那一段吧。的小爪子,一身 的羽毛,一双 的眼睛,加上一张 的嘴,凑成了。2.选择一种你熟悉、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特征,让它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眼前吧。
6.《燕子专列》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创作中有一种构图方法叫做“留白”,在一幅画中留下适当的空白,以白当黑,虚实相映,可以创造出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写作文其实也跟画画一样,;有时候什么都写出来,会让读者失去可以联想、可以回味和可以反思的空间,在习作中留下空白,就能让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比如在《燕子专列》一文中,作者在描述小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困境时,给读者留下了可供联想的空间;假如你是一只小燕子,在这样的困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作者没有包办代替,而是留下了空白让读者去想象,是文章余味无穷。
仔细读读课文,你还能找到课文中留下的空白点吗? 请在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
1.小贝蒂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山间的岩缝中寻找冻僵的燕子。他但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2.假如那你是这趟燕子专列中的一员——小燕子,当你乘坐的火车徐徐开动,即将到达温暖的南方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堆散乱的珍珠,只有用先穿起来,才能成为珍贵的艺术品。心所就想彩线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使文章有条有理,清晰明白。读完这篇课文,你发现文章的线索的吗?是的,没错,就是“斧头”!它把故事的起因、发展、结果联系到一起,贯穿了整篇文章。写作文的时候围绕一条线索来写,文章就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会杂乱无章。你学会了吗?让我们来动笔写写看吧。
选择一件你喜欢的物品,以它为线索,写一个小故事。
8.《路旁的橡树》
公路在朝前延伸,终于修到了小村庄,这一天工程师和工人正准备开工,忽然看到几个逃难的年轻人,正是那场洪水中幸免于难的,他们急忙迎上来,关切地询问起来……
第三篇:读写结合 重在感悟与仿写
读写结合 重在感悟与仿写
——观谢老师的《爬山虎的脚》教学有感
王自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在品读文本的同时,重在学习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只有掌握了作者的表达方法,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得以恰如其分的运用,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让学生掌握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重在指导学生感悟与仿写。
谢老师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讲得是第二课时。目标是:
1、学习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2、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特点的良好习惯,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这两个目标也同样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文本中有两处可带领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一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得是爬山虎的叶子。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我想,谢老师一定是在第一课时已经进行了训练。另一处是3、4自然段,以爬山虎的口吻写“爬山虎的脚”。
这一课学习爬山虎的脚。
谢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交流、研讨的形式开展教学,体现了课标的合作学习的理念。注重以多种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如:首先是自主探究,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脚的句子读一读;出示描写脚的句子指名读一读;边读边想,从这一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学生交流汇报;你平时注意过爬山虎的脚吗?作者是怎样知道的?这段中那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小结,齐读第三自然段。
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谢老师是这样安排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学习提示: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b、找出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爬)。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
2、组内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演示爬的过程;在这里,谢老师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悟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仔细。
如果这时教师把“一脚一脚地向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向上爬”,问学生可不可以?学生就会更加敬佩作者用词的准确了。
感悟,不单纯是只有朗读这一种学习方式,上面谢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也是感悟课文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学习感悟,学生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如果这时,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在课余时间观察到的植物、动物、人物的动作写下来,我想,学生至少能准确运用好一个动词或写好一两句话的。因为,儿童学习语文具有模仿性和较强的发表欲等特点。小学生已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在积累了一定语言材料和写作知识之后,就萌生出一种强烈的“发表欲”,要求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发表”出来。如果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坚持读写结合,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断训练为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可以满足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所以,学生认识到和学到新的知识,就应该让他们把萌生出的那种强烈的“发表欲”,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发表”出来,做到读写结合,才算是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得以培养和提升。
我的想法是:利用好我们所教的每一篇课文,让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好例文。“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而只有读写结合,才能高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1、读写结合符合学习迁移定律。学习对象之间,在态度、内容以至方法等方面,是可以相互影响的,这就是迁移现象。而这种迁移影响的大小、难易,往往取决于对象之间所存在的共同因素的多寡。读与写虽然有内在的吸收与外在的表达的区别,但他们在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这样,就使读与写、读与读、写与读、写与写之间相互迁移成为可能。我的读写对应规律的提出,就是运用这种学习的迁移规律而达到读写同步的。
2、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一是从思想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部,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因此,就这一意义而言,阅读教学已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
3、读写结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读写结合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的。所以,我认为,读写结合,重在感悟与仿写,感悟是仿写的前提,学生心领神会,需要仿写来巩固。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总体目标。
第四篇:小课题计划读写结合之仿写训练
小课题研究计划 读写结合之仿写训练
刘玮婧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刚刚步入小学的学生,没有接触过作文,让他们由不会写作到会写,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为了给写作打好基础,让学生从仿写句子开始,逐渐学习好连词成句,从学习仿写到独立创造。是一个很必要的过程,而仿写句子对小学生来说是向写作迈出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一步,仿写句子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之路,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指导思想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模仿能产生表现,因而从任何处部动作分离出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想的准备。”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非常强调社会语言模式和模仿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学习语言,获得语言能力,大部分是通过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社会语言范型对儿童语言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语言范型,儿童就不可能获得语汇和语法结构。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每次上作文课,教师大多感到为难,学生也大多觉得头疼,分析原因,是小学生初学作文,不知道该如何写,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平时接触的文章也少,倘若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一篇文章可能会有点困难。因此,开展仿写训练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写作模式,这将会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进步。仿写能够降低学生学习写作的难度,让学生由读发展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梁,顺利地完成从书本到生的过渡。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用词优美的语句进行改造,把那些精华加上自己的想象变成自己东西。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对标点符号的理解,学会运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2、能够通过例句,用自己所能理解的词语进行换词训练。
3、通过语境,感知大自然的变化,方位的变化。
4、续写句子的训练。
三、具体措施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我们应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精彩的部分还要多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指导学生运用新学的词语,句式练习说话、写话,可进行模仿说写,也可进行创造性说写。
3、活学活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在遇到合适的句子,教师努力为孩子创设语境,让孩子们展开联想,做词语、短语的替换练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生初学写作时,引导学生读中学写,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热爱写作。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训练
柳淑芳(广西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中心学校)
摘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必须要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其遣词造句的妙处,并由此把作者的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以读促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读写结合 有效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与写话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必须要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其遣词造句的妙处,并由此把作者的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以读促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和语言进行亲密接触,让语言不但在学生的嘴里活起来,还要在他们的脑中、胸中活起来,最终使学生不吐不快而提笔下言,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存,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抓住关键词句,适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体现在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中。而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或句又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泉眼。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泉眼,并以此展开教学,那么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沉重的担子。”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重担”、“翻山越岭”这两个词展开教学。他先引导学生将母亲的瘦弱与担子的沉重进行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付出了许许多多。接着于老师又引导学生理解“翻山越岭”,他是这样设计提问的:“当我们理解了‘重担’的意思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是怎么体会的?”学生的情感又一次被激发了,他们畅所欲言,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无私已经真正触动他们的内心了。他们用深情的朗读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验,用小巧的手写下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真正达到了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二、依托典型句段,及时进行读写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所以教师应当重视从课文中教学生学会积累。教材中很多文章语言非常优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感受语言的魄力。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把句子写形象、写生动的一些基本手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例如我们的经典课文《莫高窟》第三段。虽然这段话只有4句话,第一句总写了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然后在介绍有各种各样的壁画。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介绍的段落对于小学生写作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段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你觉得那里是写得好的地方。有的学生说到:“用上了‘有„„有„„有„„还有的„„’的句式,让我们觉得壁画确实很多。”有的学生说到:“课文里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感觉壁画的美就在我们面前。”有的学生说:“课文还用了排比的句式,让我们仿佛身临奇境。”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也想请你们来试一试,当当小作家,观察一下我们学校的四季桂,看看这些四季桂的花瓣、花蕾的形状、颜色、味道,再以“四季桂盛开了,多么美丽呀!”为总句,按照观察顺序把四季桂的形、色、味具体的说一说。学生有例子模仿,效果非常的好,把这些花写得非常的生动、美丽。由此可以看到,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在这“读促写,写促读”的相互作用下得以提高。
三、挖掘课文空白,适时进行读写训练。在课文中有很多艺术“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空白”令人遐想。所以阅读教学,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空白处,选择落笔点确定写的话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这才是读者个性表达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种思考能否即时得到记录,就有赖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的叙述上,作者有意识留下了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映作者并设有详加描述,空白的存在无疑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时趁热打铁,以“想象人类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练习“说一说,写一写”,提醒学生可抓住人们的动作、表情、神态、语言来描述,这也是写作方法的有机渗透。在小组交流碰撞中,学生奋笔疾书:“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小心翼翼地带到了人间,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小孩们从山间的羊肠小道上跑下来,手里捧着色彩斑斓、芳香四溢的鲜花,送给普罗米修斯说:‘是您盗取了天火,让我们吃到了最美味的食物。’壮小伙们端上一只香喷喷的牛,请普罗米修斯品尝,说:‘是您让我们用火来烧熟食物,是您让我们捕捉到巨大的猎物,是您给了我们生存的希望!’妇女们端着一盘盘新鲜可口的水果,有晶莹剔透的葡萄,有又红又大的苹果,有香脆的鸭梨,也有硕大的西瓜,请普罗米修斯品尝。就这样,人们翩翩起舞、纵情歌唱,度过了这有光明的一天。”
这样一个补白想象,不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们得到火种时欢欣喜地的心情而且读中促写,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写中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一举两得,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突显出来了。
四、延伸课文情节,转化内在语言。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灵活地根据原文的内容,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练笔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延伸课文情节,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了《狼和小羊》后可以引导学生写狼扑向小羊后会怎么样,有什么结果;学习了《狐狸和乌鸦》后可以写《狐狸和乌鸦2》在这一文中狐狸再次碰到乌鸦后会怎么做,怎么说等;学习了《爱之链》之后,学生明白了人之间的爱就像一条链一样环环相扣。教师可以启发:如果乔伊醒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女店主又会怎么做呢?学生受到启示之后驰骋想象。这样的练笔不仅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高度统一,而且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课堂中的读写结合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总之,读写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借鉴写作样式;写作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读写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因此,从课文入手,寻找读写结合点,多种形式地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读写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