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7课《短文两篇》精品学案
7.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2.学习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学习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难点: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预习提纲】 1.字词。《行道树》
堕落(duò):(思想、行为)往坏里变。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冉冉(rǎn):慢慢地。(8)苦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
自豪: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第一次真好》
结实累累(lěi):形容果实结得多。丰硕(shuò),:(果实)又多又大。沉甸甸(diàn):形容沉重。不可磨灭:经过相当长的时期都不能消失。
玲珑剔透,(tī)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多姿多彩:形容姿态万千颜色多样。珍重:爱惜、珍爱(重要或难得的事物)。回味无穷:从回忆里得到许多体会。2.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两篇文章。3.试着完成课后练习题。【合作展示】 《行道树》
1.为什么说“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4.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 5.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 6.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 7.探究质疑:什么样的人也和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讨论并归纳:可自抒己见。《第一次真好》
1.“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画”或“风景画”? 2.为什么说“我”是“俗子”? 3.作者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明。4.“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5.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6.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7.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尝试?试举例说明。
8.请同学们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检测反馈】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敖着,牙龈咬提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1.文中有一句能体现这篇短文要表达的哲理,这句话是
。(3分)
2.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呢?(3分)
3.短文用对比的方式表现出行道树的牺牲精神,请作简要说明。(3分)
4.“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句中“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3分)
5.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3分)
【学习心得】
7.短文两篇
【合作展示】 《行道树》
1.“堕落”的原义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但课文的意思是行道树离开了它们的家,离开了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里,它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往坏里变。2.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而城市居民却早巳麻木不仁,早巳习惯于污浊,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的健康而忧愁;他们为自己从事的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他们更为自己对人类的奉献而自豪快乐。5.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
6.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
1.“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风俗画”则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场面。“风景画”则是以风景做题材的画面,二者都不够确切。
2.这里的“俗子”指见识少,鄙俗的人。因为“我”是个生,长在都市的人,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乐趣,很少接近大自然,对大自然知之甚少。
3.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如第一次见袖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4.“雏形”,指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5.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6.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使人回味无穷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7.不是。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陷入泥坑,毁了自己。
【检测反馈】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2.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意思相近即可 3.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3.“堕落”在这里的意思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5.在市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
第二篇:七年级历上第15课教学案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第15课
汉武帝“大一统”
雷明秀
1、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3、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
一、学生问教材(自主学习)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_______年,_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
2、文景之治: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______的大一统。
3、”罢黜百家,__________”,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_____、__________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二、学生问学生(合作探究)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 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 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学生问老师(展示提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
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四、老师问学生:
讨论: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谁?从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启示?
1.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道家 D.道家和墨家 2.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献计献策的重要人物有()①韩信 ②张良 ③董仲舒 ④主父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①维护皇帝的权威②恩赐亲戚③巩固统一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第三篇:五年语文上第7课《金蝉脱壳》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金蝉脱壳》
备课人:大庆市拥军第一小学
孟 祥 力
《金蝉脱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搜索” “抽搐”“颤动”等词语,并能初步学会在表达中应用。
2、背诵课文4、5自然段。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整体把握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金蝉脱壳。在文中,作者感叹道:“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 “这”指的是什么事情?(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神奇有趣,再读课题。
文中还有个感叹句也说金蝉脱壳神奇有趣,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 指名读好两个感叹句。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来细细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二、精读感悟,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出示句子:
句子一: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
预设:
生:“我发现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这句话写出了金蝉脱壳的样子。
生:我觉得蝉虫脱壳时全身发着金黄色的亮光,非常漂亮!
师:因为蝉虫脱壳通身发着金黄色的亮光,所以被称为——“金蝉”,真漂亮!那请你来读一读。
生:我从“金黄色亮光”,“肥肥的”这两个词语体会出蝉不仅漂亮,而且可爱。
师:你来读读蝉的可爱、有趣。
生:我从“紧紧抓住”“停在那里不动了。”可以想象金蝉脱壳时一定很用力,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师:你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这是学习语文的很好的方法之一。我们一齐来边读边想像,让金蝉脱壳前的情景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作者是如何观察这一神奇有趣的情景的呢?
(抓住“上下搜索”“轻手轻脚”“躲在”“聚精会神”这些体会作者的善于观察。)
句子二: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
预设:
生:“立刻”写出了蝉露背时很快。“抽搐”“裂开”这些动词把蝉背出壳时情景写得具体。
师:你能用手作蝉虫演示一下吗?
生:“保护甲颜色的变化从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我觉得非常神奇。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体会颜色变化很快、很神奇。(指导朗读)句子三: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
预设: 生:从 “钻“字我感受蝉的灵活、调皮。
生:“像„„一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蝉的可爱。生:“透明发亮”“大眼睛”写出了蝉出壳后的透明发亮,更美了。师:我们用声音来表现刚钻出来的蝉的可爱。齐读。
句子四: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而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的自然协调。
预设:
生:作者抓住未出壳的蝉尾“抖动”、“伸着”,已经出壳的上半身“仰”、“扑”,再用脚“抓” “抽”,使我们感受其动作配合的自然协调,真的是神奇动人。
师: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将这一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分不开的,我们一齐来读读这段话。
师:我们加上自己的动作,细细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呀!
句子五:第五自然段 预设:
生:刚出壳的蝉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奇迹”表现在翅膀、身上、触角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生:蝉儿就像一位魔术师。蝉的变化是“很快”发生的。师:我们一起读,感受蝉“奇迹般的变化”,领悟神奇动人。
三、导读感悟,总结升华
师引读学习第七自然段: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它是那样——五彩缤纷,就像——,而留在一旁的蝉壳——。
蝉完成了脱壳的过程,整个过程是神奇有趣、奇特动人的。金蝉脱壳的神奇和动人表现在: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板书)学习了金蝉蜕壳的前后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
我觉得蝉脱壳的整个过程是如此艰辛。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蝉创造奇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生命的超越。这个奇特而美丽的过程,是作者仔细观察后呈现给读者的。我们要善于观察,才能发现有趣的事,才能揭开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
师:是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观察对于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让我们对我们感兴趣的事物“观察、观察、再观察”,自然会有我们重大的发现。
四、回顾写法,迁移运用
金蝉脱壳前的情景能在我们的脑子里“活”起来,为什么呢?
生: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生:作者还把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
生:作者恰当准确使用词语,这样金蝉脱壳的过程如同一幅画浮现在我们脑海中。
生:作者使用比喻等修辞方法,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
生:作者记叙脉络清晰,内容浑然一体,金蝉脱壳前的情景能在我们的脑子里“活”起来。
师:好,我们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也要来完成一篇观察日记,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要求:观察一种动物的外行、特点,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7.金蝉脱壳
脱壳前
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脱壳时 背—→头—→脚—→尾
脱壳后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学案 备课: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讲: 《中国石拱桥》学案
学习目标
1、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认识几种说明方法。
2、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3、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学习重点
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认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检查课前预习,巩固基础知识 课前预习检查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残sǔn()推chïng()xiáo()河 匀称()弧()形 拱()桥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2)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3)巧妙高超,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4)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二)听老师介绍说明文:
1、说明文含义
2、怎样才能将要说明的事物介绍清楚明白 看板书记笔记: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抓住要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问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主要介绍了那几座桥?
(二)精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每小组抽取一个研究题目,完成任务后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1、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简要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示例:第一自然段中:“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既能表现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2、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示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因此不能删去。“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可算”如何理解?去掉是否可以,请说明理由。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分析体会。
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
3、赵州桥和卢沟桥都是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举例时能不能去掉一个?为什么?
4、请反复读第五自然段,根据你的理解,试画出赵州桥简图并给大家讲解。
5、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读完全文,你想和大家说点什么?
(三)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三、对比阅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后材料中介绍芦沟桥的内容,与课文中写芦沟桥的内容作对比,小组讨论两部分内容的异同,哪部分内容用在课文中更合适,并说明理由。
四、拓展演练——走进桥文化
1、架“桥”:请仿照示例,架设两座无形的“桥”。示例:知识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桥”。(1)(2)
2、设想一下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未来的桥。
五、谈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和疑问。
六、走进自然,欣赏桥之艺术
桥,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带上照相机,拍上一组以桥为主题的艺术图片——欣赏桥之美。
课后反思:
12.桥之美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欣赏角度。
2、分析欣赏语言。【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煞()纤()细 驻()足 前瞻()后顾 点缀()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二.合作释疑
1、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并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2、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座,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三.迁移延伸
生活中有很多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举例说明。四.同步达标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1.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2.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3.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4.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教后反思】
13、苏州园林
目的要求: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 序。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 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难点: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检查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xuān xiâ {轩 榭)lín xún(嶙峋)jiàn shǎng(鉴赏)zhēn zhuï(斟酌)池沼(zhǎo)丘壑(hâ)镂空(lîu)阑干(lán)模样(mú)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因地制宜 : 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自出心裁 :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 》
败笔 : 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 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4.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4、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3)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四、总结点拨
1、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2、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二、合作探究 {1}、(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五、作业。课后反思:
14.《故宫博物院》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请本文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资料链接】
黄传惕(193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笔名黄羽,湖南平江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一直从事广播工作,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代表作有:《天安门颂》、《塞上绿洲右玉》、《彩色的吐鲁番》、《北京,我心中的城》、《故宫博物院》等。【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矗立()鳌头()湛蓝()琉璃()
蟠龙()中轴线()金銮殿()击磬()
檀木()攒()乾清宫()坤宁宫()
肃穆()奏极()额枋()藻井()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它的总体艺术风格特点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二、合作探究
1、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2、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可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三、课时达标
阅读《气候的威力》(节选),完成1-3题。
①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②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③大风的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A)1960年8月24日,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B)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C)④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美国的一架运输机在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路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暴风。结果,运输机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实际上,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1.第②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其中“举例子”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方法有: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举例子”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这句话应放在第③段的什么位置上?(A)处,(B)处,(C)处。正确的是________ 3.第③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顺序,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五、作业。课后反思: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理解。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学习难点】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导思阅读:《口技》中有:“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流萤 帷幕 忒 书斋
韶光 休憩 伧俗 闺房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说说屏是什么。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二、合作释疑
1、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小组讨论明确: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具体语句吗?
三、思维拓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四、达标练习
1.选出加粗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A.屏风(píng)纳凉(nà)B.流莹(yíng)惟幕(wãi)C.伧俗(chân)因地制宜(yì)D.造型(xíng)缓冲(huǎn)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教后反思:
第五篇:《短文两篇》教学案
《短文两篇》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言词汇,能正确翻译文言文。
2、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3、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理解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汇,背诵课文。
2、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意义,理解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学习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学习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
了解神话常识,学习《夸父逐日》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授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娲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知识链接
1、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例如: 《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2、《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 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主要内容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
三、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
:
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
道.渴而死
弃其..杖
3、翻译句子
夸父与日逐走,饮于河、渭;
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4、学生口译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逐走,入日——渴饮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其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杖化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
个英雄的形象,表现夸父勇敢追求、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
5、开过神话的主题。
主题: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
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五、总结全文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
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六、课堂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
复习神话常识,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神话常识
2、背诵课文
二、知识链接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百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
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
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2、“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xī)、神农、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3、背景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
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 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三、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昔者..
怒而触.不周之山 争为.帝
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维绝..
故水潦尘埃...
归焉
3、翻译重点句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学生口译,教师订正。
四、合作探究
1、理清故事情节。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山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不向强权低头的人。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4、如何理解课文结尾的两句话?
这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五、总结全文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
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
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延伸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喙:huì鸟嘴;詨:xiāo呼唤
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堙 :yīn堵塞
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盘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
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甿:méng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