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本站推荐)
让 学 生 自 己 学 会 学习
-------探究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狮石学校初中部:林增耀
所谓“自主性”是指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时,具有创造的积极性。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呢?
一、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增强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
我执教已有多年,期间语文教材几经修改,而近年的教材和原来的教材大相径庭,即使保留了几篇传统课文,也已经过了编者精心的修改。全新的教材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一开始她就为刚踏入中学的学生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让他们领略到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优美诗文、动人小说、哲理故事。在这里,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底:有作家们对往事的依依怀念,有华夏民族奇异的民俗风情,大自然的四季美景,也有科学家们矢志不渝、不懈探索的心律和足音,更有那奇幻无比的想象世界。这些和我们的生活无不密切相连,又非常切合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着文章中的方法实例,来观察自己的周围世界,探索这一世界,提高自己对这一世界上的认识力和辨别力。
面对新的语文课本,教师都感到耳目一新,何况是充满好奇心和未知欲的学生呢?课文内容的丰富和新颖,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但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要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究,去运用。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等;同样,学生在学习时也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导学可以排除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反之,则如一个被蒙上眼睛带入迷宫的人,失去了择路的自主性,只能任凭别人牵着往前走。为了改变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盲目学习的习惯,我认真上好每一篇课文的起始课,尤其是每一个单元的导读课,这样能让学生“有的放矢”。
例如开始教学第一单元前,我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谈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不同,这不光是体现在课文体裁的多样、篇幅的长短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文内容的广度、深度上,以及相应的课堂笔记要得、背诵要求和作业的要求上,尤其在初中阶段应有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上。《为你打开一扇门》篇幅比较长,理论性也比较强,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来预习:(1)题目中的“你”指谁?“门”指什么?(2)查词典解释“文学”的含义。(3)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这是考查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否在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大意。本文的重点章节是第四节,它也是一个难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我还是设计这么几个小问题:如文学的特征是什么?文学的内涵是什么?文学的功能有哪些?你想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人吗?那要和文学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呢?文中讲到“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又是什么意思?目的是让学生跟着问题来理解作者的思路,熟悉名家作文时的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的特点。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语句优美,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述文学,对此我提出了朗读的标准,既要读得准,又要读得响,更要读出句子的美感。是朗读,更要诵读,从而把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更提高一层。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课后思考题,“除了文学之门 我们还可以走进什么大门?”这样既起到了深化标题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不仅自己设计好导学目标,还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新课文的理解,使每一课的目标管理都有针对性。这样,学生一旦明确了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就会围绕目标自己动脑思考问题,或小组讨论,或听取别人意见,或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
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在提问、引导、启发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向书本发问,向教师发问,向自己发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又说:“学而须疑。”一切知识都是从疑难中产生的。疑,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钥匙。而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学问、学问、学学问问,关键要在“问”字上下功夫。因为“问”是一个法宝,它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
提问不仅要有技巧性,更要有针对性。如在教学第三单元时,我特别注意对所提问题的设计。这一单元所选的文章和诗歌都是关于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的,对人们来说是很平常的,却平中有奇,闪耀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我们中华民俗有许多的风俗习惯,本地的民间习俗、传统节日是怎样的?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社戏》里有什么样的风俗?文中的“我”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你有类似的经历吗?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的家乡是怎么过节的?有没有参与过?再来看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是怎么写湘西地区端午民俗的?有几种活动?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当地当时的气氛怎样?体现 了什么时候样的民风?如果你也在那中间,作为一个观众或龙舟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了前面两篇文章的启发诱导,学生对第三篇《本命年的回想》完全能自主学习了。四人一组,分组讨论,自己提问,自己解答;然后组与组之间提问质疑;最后每一组分别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总结。而教师只须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并稍作点拨。下课前仍然由学生评选哪一小组自学能力最强,教师给予表扬总结。经常性的训练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自主探索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运用能力
语文学科是以文字为载体,向学生传播优秀文学作品,增长学生见识,培养情趣,提高自身的各方面修养的重要学科。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朝代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心声,是一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教材中选用的都是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秀作品时,一方面得到了感官上的愉悦,思想上的熏陶;另一方面习得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也激起了创作的激情。在我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注意训练学生的“读”,学生的“听”和“说”,更注意强化他们的“写”。在分析、欣赏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切体会名家们那多角度、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能鲜明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描写,能突出作品主题的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进而能模仿课文中的写法来进行自己的写作。如学了“金色年华”这一单元后,我布置了学生这样几个作业:首先,划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或你欣赏的、很有感触的语句,摘录在自己随笔本上;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仿照着来扩写几组句子,在小组中讨论并进行习作,自拟题目,当堂完成。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同学们个个说真话,抒真情,写趣事,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也有写自己家庭中的喜怒哀乐,情真意切;也有写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的苦闷和快乐。许多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引用了不少课文中的语句,有的更能“改头换面”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且毫不逊色。对这样的学生,我大力进行表扬,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了语文知识就要去运用,“学以致用”。又如,学了著名作家冰心的《繁星》后,要求学生模仿写自己眼中的星空;读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后,再联系《繁星》,参照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创作一篇简短但有情节的童话。就这样,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听、说、读、写,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自主性运用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新课程的设计更是根据学生的发展来安排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在当代教学理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摆到了第一位,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第二篇:“自主性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探索
“自主性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老师们在参加了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后,接受了新课程理念,并在课程实施中积极尝试、探索、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效。绝大多数的老师苦于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在课程实施时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本人在课改实施时不断探索研究,试图找到一种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自主性探究学习”既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以下是本人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自主性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在课程实施时进行尝试、探索、研究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自主性探究学习的概念
学习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社会生活实践。学习书本知识虽不是参与实践,但书本知识是他人实践所得,而且尽量用直接经验的方式掌握书本知识,会更深刻、更灵活,形成积极个性;另一条是与人交往,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实践。学习者从中习得交往的能力,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与同伴在知识上互补。在学习中,掌握和探索的状态应该是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它启动学习,伴随学习,又是学习的积极目标之一,离开了这种品质,学习将无以为继。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和中介。在教育中,儿童少年认识世界,发展知识,形成能力,活动是唯一的方式。当然,活动的内容极其丰富,有外显的物质操作,也有内隐的精神操作,有形体的(如动手、动口),也有心智的(如动脑、动情),有智力的(文化课、基础课),也有课外活动(如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社团活动),有集体活动,也有个体活动,有师生间的交往活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总之,“自主性探究学习”就是从外到内、从身到心都以一种积极的、亢奋的状态从事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倾向。
二、生物教学中为什么要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学会学习是时代的命题,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而自主性探究学习所倡导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它强调的不是拥有知识量的多少,而是人与活动对象(客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在活动过程中全身心感受、体会,学得获得知识的方法,并在与人交往中,完善自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教育的民主化进程看,愈来愈承认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杜威认为,知识不是一个被告知的过程,而是主体在参与到体验客体,不断变革客体的实验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皮亚杰把整个认识关系的建立,看成是在不断的同化、顺应过程中不断突破已有的自我中,从而提高认识的活动。布鲁纳则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发现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并不断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材料。“改造证据”、“超越证据”,实现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突破。因此,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终极问题,也是一切教育理论的最后归宿。
从生物学科特点看,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它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索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方法最适于在活动中学习。要求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创新。
生物课程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标准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三、自主性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1、案例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在这一节里,有一个探究活动内容即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我把这一节的学习内容事先制作成网页,上课前,把各种鸟类标本摆放在学习桌上,把与本节课实验有关的仪器用品摆放在学生面前。然后,围绕鸟为什么会飞这一活动主题,把学习内容分成六个活动课题组,即外行组、运动组、呼吸组、消化组、排泄组、生殖组。同时,也把学生分成相应六个活动小组,各组学生组成是自由组合,学生如果完成本组任务后还可以参加其他组的活动。在课堂上,只见学生有的在观察鸟的标本(看鸟的羽毛、体形、爪等)、有的甚至带来了自己饲养的鸟(介绍怎样养鸟及鸟的灵性)、有的在电脑上查资料作笔记(鸟的迁徙、鸟的种类等)、有的在讨论(鸟在飞行时怎样呼吸)、有的在做实验(解剖鸟的砂囊),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成功的喜悦浮在脸上。活动后,各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介绍他们组所研究的问题以及怎样解决问题的,其他组的同学有疑问可向他们提问。最后,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并对各组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组评及师评。课后,学生兴致很高还想继续探索。
2、评析
学生在自主性探究学习中,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提高。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活动课题组各组学生的组成是自由组合,体现学生的学习是自觉的,他们可以根据一个自己乐意研究的课题选择一个活动课题组。在学习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各组学生围绕学习内容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在查阅资料,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记笔记,有的在做实验。学生如果完成本组任务后还可以参加其他组的活动,课后学生兴致很高还要继续探索,体现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解决心中疑难困惑,从而得到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主动。把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一是,这些知识是学生乐于探究的,所以积极性很高。而且这种学习适于初中生年龄特点。初中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新知,学会学习。二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培养了与人交往,互相交流信息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在自主性探究学习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在观察鸟的标本,有的学生在电脑上查阅资料。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实验,在自主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是从身到心的体验和感受,学习过程出现许多心灵碰撞与感悟,这种学习更深刻,更灵活。在自主性探究学习中,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种自主性探究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小结,有的负责表达交流,有的在讨论。在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获得彼此间信任,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自主性探究学习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呼吸组的同学,研究为什么鸟能在天空中飞行,而人类为什么不能?如果人类能够像鸟类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行,那么人类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消化组的同学研究鸟类怎样消化?有的研究鸟类的生活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鸟类为什么要进行迁徙?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探究性学习基本方法。他们在学习时,遇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用探究的方法,提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并能把他们遇到的问题及怎样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全班进行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实践中学习,在做中学。
自主性探究学习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有的学生善于组织,他们能够把小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适于做文书;有的学生则善于表达交流,负责活动后的小结;有的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极强,他们在实验方面的表现就很出色。总之,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自主性探究学习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掌握的方式上,却不一定都是要“间接地”(即依赖于教师的分析和演示,学生只观察和记忆),完全可以采用直接经验,即用物质操作的方法去掌握观念性很强的知识。比如实验,学生不仅要观察,还要动手操作,更要自行设计,使直接经验成为掌握知识的基本环节,只有那些不需要和不能够用直接经验的东西,才以间接的方式掌握,这样,有利于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
2、要正确处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自主学习是自主性探究学习的精神内核,但不排除合作学习,而且把合作学习提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学习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的形式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学生之间观念、思想、兴趣、情感的交流,有助于形成儿童的行为规范,获得应有的社会经验,也有助于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形成。通过合作学习,获得他人的行为方式,生活经验和运动技能,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自主学习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还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最终使学习主体具有经验的社会适应性、合作性、群体活动性。
3、正确处理外显与内隐的关系。一般的教学重视学习者的内隐式的学习,强调思维操作的必要性。把学习看成纯观念的活动,特别是在生物学新课程的学习中,概念、现象、原理的认识要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自主性探究学习是一种内外活动交互作用的学习,在外显活动获得知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内隐活动与外显活动的相互结合,了解事物的类的特征,掌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以进一步为外显活动定向。例如,在认识了叶片的大小、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味道之后,就要通过选择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把它与周围其它叶片、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叶片联系起来,进而与植物的生长机能联系起来,获得关于叶片的类别、特征、功能等方面的认识,有了这个过程,今后对叶片的再认识就不会停留在表面,而会深入一步了。这就是一种内外活动交互作用的学习。
第三篇:小班化条件下自主性学习课堂模式探究
小班化条件下自主性学习课堂模式探究
敦化市二中学朴光海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小班化教育是在学生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它是以构建新的授课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为内容,以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是个性化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被称为“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和渴望,使学生从小养成自主性体验、自主性探究和自主性实践的良好品质。自主性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基于自主性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究中促进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很多一线的教师都承认这一点。然而在日常的课堂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又会碰到很多现实的问题:很多教师已经熟悉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放弃自己已经驾轻就熟的方式;还有一些教师会抱怨课时少,时间紧,而认为过多地让学生参与会影响教学任务的任务,效率低;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我们的很多学生以前缺乏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目前单纯的纸笔考试评价体系有很大关系。但我认为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也说明了我们很多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的短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授方法,可能在短期内有些成绩,但长期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而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后,学生今后的长远的学习都将受益匪浅。而当前最实际的做法,我认为还是尽可能的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改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模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对于学生和老师而言,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都可以简单的分为四个步骤。教师的教学模式为:
第一步,目标引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是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并且坚定能够学好的决心。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自主学习的独创精神。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很关键的一步。在《卤族元素》这节课中,我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 滴水生烟引入了这节课:将碘粉与锌粉混合后,加入少量水催化后,生成了很漂亮的紫色烟。很多同学看到这一现象感到非常新奇,学习的兴趣马上提了上来,另外在分析这一实验后,学生发现了这使金属锌与碘的反应,同时了解到卤素的很多化学反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使学生产生了对卤素化学性质进行详细了解的欲望。这一步,我们的目标基本达到。
第二步,是一个组织自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重要问题,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加深理解,同时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通过思考角度的变化,思考方法的改变,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形态多样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种,从而促进理解的深入,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自我调控和相应的调适。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怵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探究的空间。
卤素的化学性质是通过先理论推测,再事实验证而得出的。首先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氯气的性质,对卤素的化学性质作出推测。然后通过对卤素与水和氢气的反应的学习,加深对卤素化学性质相似性的理解。在卤素与氢气的反应中,通过对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以及反应生成物的稳定性的对比,在相类似的反应中找出差异和性质的变化规律从而引出反应的递变性。接着通过卤素置换反应的实验更直接的反映出卤素氧化性强弱。最后在此基础上,简单介绍碘遇淀粉变蓝和氟与水的反应两个特例。这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推理过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及训练科学方法。
另外自主学习是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策划,引导学生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运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诱导,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探究。为此,教师没必要急于先“发”,即把知识点直接“和盘托出”,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自行思考,激活学生整个认识系统,把他们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引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第三步,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常见的题目类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点拨,让学生理清思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些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知识的迁移创造条件。
第四步,最后,在学生自主学习及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对本部分知识进行总结,重点是
突出上下知识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并且对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
总之,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首先要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有支配能力。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都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第四篇: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策略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策略学习心得
通过这次远程培训的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学习是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说道:“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又因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是会学习、会创造的人,所以教师教语文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个性的目的。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或合作讨论等形式来自主解决。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赏析课文时就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伙儿介绍黄山奇石的美?”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选择有感情地朗诵,解读黄山奇石的美;有的选择当导游,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黄山奇石;有的则干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创意地画了一幅“黄山奇石图”„„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表现在教师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是灵活使用教材,懂得教材的内在联系性,看到教材向课外的扩展。例如《将相和》一课,教师既要看到它在本单元中所担任的训练重点“事物的前因后果”,又要看到文中所渗透的“文道统一”的思想,还要看到《将相和》一文中写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鉴(这样的写人的方法,不是本单元的重点,但见识研究一下,不是就为学生作文积累了写作知识吗?),更要看到古代像这样动人的故事还很多,要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扩展。其次表现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这里所谈的精心设计不是想着要怎样去牵学生鼻子,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去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起学生的研读探究兴趣,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全体参与学习,全程参与学习。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教师可设计让学生用自读自悟和讲故事的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再次,教师要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如,学“盲”字,学生因“育”字的记忆定势,会在“盲”字的上面多加一点,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人的眼睛死了,就是盲人了”。(边说边用手指字)这样的教学,不是把文字变成活的形象了吗?
总之,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如,期末复习时,布置学生自己出一份考题,学生在自主完成出考题的这项学习任务时,要去看课本,查阅资料,而在这一个活动过程中,他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体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如,学习《荷花》一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学习心得,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选择内容的原因,有的人甚至还画了一大朵漂亮的荷花,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表达方式,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淀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意识全部被调动起来了,真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论断,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感受到他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景象。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别人好的看法还会潜默移化地影响一些学生的个人观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把书读“活”的好处,使其个性不断完善。
第五篇: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自主学习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其内容可分为几个方面?一般流程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对自主学习内涵的定位、确立学生自我的意识。也就是说,在我们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尊重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等方式,明确他们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通过相应的方式启发他们,只有自己在学习,自己努力学习,这才是自己份内的事情。、确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意识。如果学习不好,老师要担当一定的责任,但主要不是老师的问题,自己也要努力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确立学生自己主动与同学协调发展的意识。要告诉同学们,学习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他应该在和同学们的共同学习之中得到进步。
三、自主学习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一)当前的问题:
一般教师不研究学习的理论,不理解学习的规律;不注重学习的方法,不激发学生的内在意识;也不注意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教学态度与行为都偏向于保守;未将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达到相长的效果。
(二)解决的方法:
我们对自主学习的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有以下一些定位:、基于广义与狭义之间的自主能力培养: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学习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如果老师指导过多,效果也不好,最好的状态是老师的指导精要到位。、兼顾整体、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概念:应该说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一步步来、一步步摸索。、自主并非放任、自主亦非严管。自主的本意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与能力,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同学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教给他们方法,启发他们自己想方法去解决问题。、自主要注意取精用宏,宽取窄用。宁愿多些能力,少些应试。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出来了,考试是不用担心的。
在定位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实施自主学习的几个教学策略:、把握好课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预习习惯培养、读书习惯培养、作业按时及规范的习惯培养、自学方法的培养,等等。事实证明,顺利地完成了这些过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把握好课堂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的核心在于学生会学不会学。因此,要注意从这个方面培养学生。而其内容,我们思考的有以下几点:参与课堂学习的情绪、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意识、参与课堂讨论的比例与质量、自我的检测与提高、合作与探究的状况,等等。而在实施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2)充分的启发诱导与活动组织。
(3)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教学策略。
(4)高质量的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
(5)课后学习的监督与检查。
(6)有效的活动设计。
(7)教学艺术化的讲解策略。、课后作业的巩固与自我检测、知识的拓展与眼界的开阔、思维素质的训练、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上都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关键要素。
(二).结合一个单元设计一个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
《走进红岩》,个人的阅读计划,包括什么时候读完,每天读多少,什么时间读,怎么读等,要引导每个学生做好计划;而小组活动计划,就是建立在个人阅读的基础上,小组研究确定汇报什么,怎么汇报,谁来汇报,汇报之前都要做什么等等。做计划,一般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表格的制定一定要合理、适用,易操作。
综合学习活动课程目标中多次提到关于合作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整个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能安排的尽量安排,能合作的尽量合作。那么怎么分
组呢?首先要根据选择的活动内容分组,即选择同一内容的同学组成小组;其次,老师有计划地分组,比如异质分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准备阶段是综合性学习的重中之重,是前提,也是保障。做不好,就如同有的老师说道:课上的活动组织不能有序进行,本应是孩子们的自主探索课,常常变成了被动的“听课”。准备阶段,根据主题的不同需要,有的活动可能提前一周,可能提前一个月,甚至有的活动在开学几天就要布置落实,比如一年级《语文学习趣味多》,要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方便交流和展示,开学起我们就要开展一些积累的活动,比如成语袋,字谜卡等等。再如阅读整本书,从开学初就可以提出要求开展阅读活动,将综合性学习贯穿在整个学期中,以提高效率。
(三).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性有什么好的做法和心得体会在网上交流。
不要拔高要求和目标。案例:一位老师在三年级《家乡人说普通话情况的小调查》中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学写研究报告,而且提出研究报告包括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结果和分析。虽然具体,但并不符合第二学段教学目标。学写研究报告是第三段的目标。目标定位太高,孩子尤其是学困生还没开展活动就望而却步了。同时,综合学习活动不是标准化模式化的学习,不是一定要这样或一定要那样,学什么怎么学,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和提高。要确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即可,让学困生同样享受到活动的快乐。目标低,对他们的要求就不高,当他们说不好做不好时,我们就不会轻易打断他们的表达,就不会忽视他们的存在,就会耐心地指导他们,帮助他们,学生就会更多地体验到成果的喜悦,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