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盘县城关镇第一小学张起珍电话:***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要有创新、要有改革。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而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来。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转变好学生的学习方式呢?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数学中的探究学习。
一、探究学习的含义及其在数学中的作用
探究通常指的是科学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表述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实施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教学中,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快乐学习,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也让教师轻松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学习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欲望就是兴趣,我们要探究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必须要有想学这个知识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情感。例如有一位
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他让学生先报数:200、17、35、47、38、9、352、690、16、104、105。然后他不用计算马上说出能被2整除的数200、38、352、90、16、104。问学生:“老师为什么能马上说出能被2整除的数呢?”原因就是老师应用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那它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听了就想马上知道。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克和千克》时,他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上课之前,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她很轻松背起了学生,然后让学生背她,可学生怎么也背不起来,老师就问学生:“为什么这位学生背不动了老师呢?”学生说:“因为老师比他重。”老师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因此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探究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建立探究的空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实施探究学习,必须给学生建立一个合作交流的空间。因为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可以把个人完成不了的事或物完成,把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互相说一说共同讨论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些教师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请问这何谈探究呢?
3、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教学中,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探究,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现实的水平能够完成,形象的说就是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这个苹果不是伸手就可以得到,而是要跳起来才能摘到,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的。我们就拿以上这个例子说吧,在设计探究“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问题时,我们的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谁来说一说2的倍数有哪些?(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2)看数列 ***0
四人小组讨论:你觉得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交流得出初步结论;个位是24680的数
(3)验证:请同学们任意写几个个位上是02468的数验证一下
分工合作:第一小组验证个位上是0的数能否被2整除;
第二小组验证个位上是2的数能否被2整除;
第三小组验证个位上是4的数能否被2整除
第四小组验证个位上是6的数能否被2整除
动作快的验证个位上是8的数能否被2整除
(4)小结板书:
个位是2、4、6、8、0的数,都能被2整除。
第二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找一下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然后学生随便写一个数慢慢的计算,结果一节课学生都没有找完整。
第三位教师的设计是:直接出示12、14、6、18、10,就告诉学生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是2、4、6、8、0的数。
由此可见,我们第一位教师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跳”,只要“跳一跳”就离苹果近了一步,再“跳一跳”就摘到了“苹果”。这样学生就会轻松愉快的把新知识学会了,而且感到很快乐。而我们的第二位老师设计的问题太大,也就是学生怎么“跳”也够不到。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需要认真观察,转几个弯才能发现,要设计一步一步的探究方法才能够完成。第三位教师设计的是学生“不跳”就得到,这还有什么探究可言。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探索性的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可见现代教学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感受。实践证明,实施探究学习的作用很大,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教师轻松愉快的教学,这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湖北省竹山县宝丰中学方黎明
进几年,随着全国课改实践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已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在实践过程中,探究学习也出现了各种困惑与误区。探究学习往往被狭义的理解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或把探究学习仅局限于活动课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认识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等基本特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我的教学,谈谈我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做法。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是我国颁布《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三大数学学习方式之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显而易见,“自主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符合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是深层次的需要。
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研究自然、社会所必须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探究世界的积极态度。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是一种和作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与创造的过程。它体现了自主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等基本特征。
1、自主性原则。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使学生理解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他们创设条件,促进学习顺利进行;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
既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问题的提出者,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确定探究学习的内容、方式、探究小组及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教师是探究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整个过程注重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体现了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原则。
2、探究性原则。数学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数据的搜集格整理分析、形成结论等每个环节都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探索的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当“科学家”,亲身体验探究的氛围当中,从而有效和组织教学。
3、开放性原则。探究学习向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放空间,探究活动不
仅局限于课堂、学校。探究的时间也不仅局限与一节课、一天两天的事情。只要学生有价值的课题都可让学生自由去发挥,把书本知识联系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各样的方式去关注自然、社会与生活。新教材所倡导的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答案的不唯一性,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是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从而培养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探究的开放性不等于教师任其放任自流,我们不能忽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参与指导与管理,这
样才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否则,探究活动就会趋于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
4、合作性原则。在新一轮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更多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是以
小组的形式展开的。合作性是课改实践的一个热点,它不仅体现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具有合作性。合作不仅是学生群体的合作,而更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合作。这样的合作,打破了单一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角色由权威性转变为伙伴关系;课堂教学由教师表演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舞台;课堂教学时空构成由师生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合作性是学生顺利学习一个条件。在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广泛的合作、积极的沟通等使师生、生生在共
同的学习上共享学习经验,达到双赢、双受益。师生都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发展,促进教师教学平的提高。
三、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
高探索知识能力,这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1、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佳动力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
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接近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就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中去。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并具有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主题,设计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蕴涵着许多奇妙的知识。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手段之语言加于引
导,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从而产生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兴趣。
我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先向学生讲述了古埃及金字塔之迷:早在公元前
2700年,我们知道,当时的生产工具很落后,测量技术也不是很高明。可是,古埃及人却建成了世界闻名的金字塔。这些金字塔的塔基都是正方形,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的塔基是边长为230多米的正方形,然而,那时并没有直角三角板,更没有任何先进的测量仪器。这的确是个迷!你能猜出金字塔塔基的正方形的每一个直角,古埃及人是怎样确定的吗?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的课就容易展开了。
良好的数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激思、以疑获知,促使学生很
快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改变平铺直叙、满堂灌的倾向。探究学习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要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和谐的问题情境,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提供观察
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主探索实践的欲望。
2、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空间、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的思考与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
向前发展就不可想象。”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批判的机会,耐心听取学生的疑问。由于每个学生智力的差异、基础差异、生活经验与环境的差
异。对同样的问题,其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有着一定差异。教师本着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主学习的原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思考,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教师的讲解中思考,从小组合作交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对教师甚至是名人的权威不迷信、不盲从,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格批判思考能力。
3、课堂教学中,始终穿民主的交流和实践和谐氛围。
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探究氛围中,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中,学生的大胆发展才进入兴奋状态。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本身就是是一种交流和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中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向教师提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通过思考能说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给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教师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教师民主的体现。
我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给出这样的问题: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成剩 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有多少面粉?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①存在着三个量;原有面粉的数量;运走的数量;剩余的数量。②剩余的数量是已知量;运走的数量和仓库原有的数量是未知量。③题目给出了剩余的数量,即 42500千克 ;运走的数量是原有数量的15%。④相等关系是原有面粉的数量等于运走数量加上剩余数量。学生分析后,得出答案。最后,学生又自己归纳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一般步骤:设、列、解、答。整堂课很成功,学生的兴趣极高,我并没有把我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很掌握了知识。
综上所述,探索学习是一种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主体积极参与探究性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学习使学生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探究学习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相关探究性学习的知识,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教学平和教学策略。因此,探究学习已成为推进课改的关键师生在探究学习中都获得发展探究学习已被人们所共识。
第三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摘要: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障碍,使学生能获得终身学习的技巧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评价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过程,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笔记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那就等于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现在社会的教育需要从“为了获得科学知识”转向“为了获得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障碍,使学生能获得终身学习的技巧和能力。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一点成效,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自主探究的环境。我们知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外部的环境对个人的思维、个人的才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我们很难想象,如果课堂环境是压抑、沉闷的,学生怎能会有探究的欲望。只有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学生才敢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敢于指出教师讲课中的失误,敢于指出教材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才会出现积极的、向上的景象。同时,教师不宜独占课堂,要开放课堂,教师要同学在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那么,教师如何为学生营造探究的环境?
1、相信学生,激发潜能。初中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机械式”“一问一答”所压抑。因此,在当今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首先,课堂提问要有深度,具有思考性,创新性,摒弃“口头禅”式简单无效提问:“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其次,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阅历和潜能,不要急于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要创造时机、抓住时机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的建构的过程。再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做出别出心裁的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从而达到进一步激活学生智慧和思维的目的。总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释放。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2、设置教学情境,实施问题教学策略。就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并向全体学生提出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譬如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一组材料:关于人类的起源的传说,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图,科
学家对黑猩猩的实验资料。然后调动学生思考:“关于人类的来源,还有哪些传说?”、“科学家的实验能说明什么道理?”、“你认为人类是从哪里来得?”学生畅所欲言,其中包括一些外空移民等离奇的答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3、精心设疑。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如学习《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在指导学生阅读郑成功致荷兰殖民者招降书的史料后,要求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回答“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领土?”,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合作讨论、探究,学生学习气氛活跃,积极回顾已学知识,还调动了课外知识,效果不错。
4、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悬念。此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单纯的历史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国内外时事热点、乡土文化出发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如讲到“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这一课,可这样导入,现在全球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反恐怖,可是大家是不是知道中国境内也有恐怖组织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警觉,迫切等待下文,接着介绍“东突”势力是活跃在我国新疆地区,企图分裂中国的恐怖组织,从而引出我国边疆地区自古以来由于民族和外来势力的干涉而不平静,进一步讲到沙俄和英国对新疆的侵略。结束课时,总结联系台湾问题,说明维护祖国统一已不是历史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讲明朝抗倭斗争,引导学生联系当地曹顶的抗倭斗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
离。
二、改进评价机制,保持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过去,我们常以“考试”作为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即“一考定终身”。其实,“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故我们要改进传统的评价观念,充分发挥评价作用。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的评价,更注重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在教学中发现,探究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都获成功。对于一个未获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学生解题的错误中往往含有某些正确的成份。教师应该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已发现、纠正错误,使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评价策略,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性评价。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或在探究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哪怕这一设想、这种进展微不足道,甚至带有某些偶然因素,教师仍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2、期望性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给学生以自
信。
3、延迟性评价。当学生经过努力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教师为了保
持学生的探究热情,延迟对学生的结论做出评价,并进行恰当引导、点拨。
三、提倡合作探究,促进自主探究能力的共同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自己在学习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得出了什么结论,喜欢与他人交流。实践证明:在现今的历史课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学生间和师生间的良好人际合作交往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体现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倡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提高个人自主探究能力。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呢?
1、分组。将全班学生依其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小
组。
2、小组建设。包括:①小组名称,②正副组长选举:正组长全局管理,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组员都有参与机会。副组长管理纪律,并帮助正组长做好协调工作。③小组目标,④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讨论时发现的问题和汇报内容,⑤汇报员(汇总小组合作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汇报交流)。每次分工可随课堂教学而变化,角色可以不固定,定时轮换,目的是面向全体,提高学生的合作参与度与合作效率,并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发
展。
3、精心准备和设计课题。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做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激活学生的合作和讨论技能,首先,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的进行充电,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其次,教育学生不要冷嘲热讽,要学会尊重他人观点,不同意见时,不对他人进行谩骂。
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前5分钟左右对小组进行考评,并记入期中、期末的比例,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5、采用讨论、竞赛、辩论等形式实施教学过程。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各小组交流各自的看法,相互启发,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必要时,围绕某一专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或开展竞
赛。
6、组织课外学习互助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互助组除了在课上讨论及自主学习中加强信息交流外,还要在课外互助互学,共同提高。如讲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由于长期战乱,森林被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环境被破坏,经济发展受阻。由此,我让学生就学校或村庄周围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自我设计调查方案,小组或群体参与调查活动,并根据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就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及解决的措施。对这类问题的研究,不但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拓宽通道,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发挥,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认同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第四篇:数学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探究
数学实验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探究
浙江省桐乡卫校
王蓉
摘要:本文从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出发,阐述了中职数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在对中职数学实验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借助模型教具、以计算机软件为实验平台,积累了一些数学实验教学实例。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数学成绩。关键词:中职数学 实验教学
进入中职的学生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学习能力低下,导致学习信心不足,目的性不明确,还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厌学情绪和畏难情绪。为彻底改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这一教学现状,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职高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利用模型、教具进行实验教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形成数学概念的最初阶段,都必须借助于感觉,先把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化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所以在现代教学中,对于用具体模型和直观教具进行说明与进行演示操作的作用是很重视的,因为通过演示操作可以为学生形成数学的抽象理性认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1.构建电路图模型做数学实验
(1)充分与必要条件
“充分与必要条件”是中职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对四种条件(①充分不必要条件、②必要不充分条件、③充分必要条件、④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的判断与掌握有一定的难度.设计如下四个电路图,设p:开关A闭合,q:灯泡B亮,给这四个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充分与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图1中开关A闭合,则灯泡B亮,反之,灯泡B亮,开关A不一定闭合,可闭合开关B,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图②中开关A闭合,灯泡B不亮,反之,灯泡B亮,开关A一定闭合,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图③中开关A闭合,则灯泡B亮,反之,灯泡B亮,开关A一定闭合,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图④中开关A闭合,灯泡B不一定亮,反之,灯泡B亮,开关A不一定闭合,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2)分类与分步计数原理
学生在区别与运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解题时,容易将两者搞混、错用,为此进行如下设计:将分类计数原理看成“并联电路”,将分步计数原理看成“串联电路”。用图形辅助学生加深对2个概念的认识,牢牢抓住他们的区别:前者——每类方法都能独立地完成这件事情(任一开关闭合都能使灯泡亮),后者——只有各个步骤都完成才算完成这件事(各个开关都闭合才能使灯泡亮)。
大多数的数学概念在周围环境中都有它们的现实原型,多留意周围的事物或其他学科,就能发现。将这两个实验引入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化为简单易学的物理实验电路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全员参与。2.利用折纸做数学实验
每位同学事先准备一张顶点分别为A,B,C的三角形纸片,进行下述实验: ①过顶点A折叠纸片得到折痕AD,如图1,再将折叠后的纸片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如图2,请观察: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 ②研究:如何折叠纸片,能使折痕AD与桌面垂直?如图3。
③在图3的情况下,若将折纸展平并让它竖起来,如图4,这张纸还能稳稳地竖立在桌面上吗?即AD仍与桌面垂直吗?
在动手操作中,同学们很容易发现:仅当折痕AD是BC上的高线时,AD可能与桌面垂直。此时,AD⊥BD,AD⊥DC。引发学生思考:当AD⊥BD,AD⊥DC时,要使AD⊥面BDC,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从而进入理论证明。
经过这样处理,一个抽象的数学定理就直观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实验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感知、记忆这个定理,而且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线面垂直的条件。
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二、利用计算机软件做数学实验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实验手段,从直观、想象到探索、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基于Excel软件的数学实验
中职学校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Excel就是其重要的内容,所以学生基本掌握了用Excel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有效性、分类汇总、内部函数、建立图表等操作。所以应用Excel对中职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具有可接受性。
下面是用Excel绘制函数yx的图像:
教师反思:函数是中职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最怕的就是函数的题目,概念不清,碰到具体题目无从下手,导致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教学中利用现在较为便捷的信息技术,像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Excel、教学光盘中配备的助学软件等等,画出函数的图像,把函数神秘的面纱揭开,看清它的真实面目,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特征就迎刃而解。
2.借助实验平台(助学软件)的实验
在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学习中,过去通常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用“描点法”做出有限几个特殊函数的图像,通常是y=2,y=3,y(),y(),有时甚至是教师自己先做好图像而不让学生动手,然后就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图像来讨论指数函数y=a的性质。
借助实验平台(助学软件)学生可以通过键盘输入任意的a值,并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图像。通过一条条色彩分明的曲线牢牢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发现原来是底数a影响并决定着指数函数图像及性质。由于函数的图像随着a向1靠拢而自然地聚集,学生清楚地看到a=1这条分界线,在此基础上,通过a的连续动态变化来演示函数图像的变化情况,更直观、清楚地看到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学方式从“讲授式”转变为“引导式、启发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听讲式、接受式”转变成“探索式、研究式”。图像的直观可以引导学生把思考重点放在a=1和特殊点(0,1)上,从而顺利概括出函数性质。
中职学校应开设数学(上机操作)课,让学生在学校机房亲自操作。此外,利用计算机软件还可绘制如一元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图像,用助学软件演示偿还贷款试验,演示立体感很强的多面体结构、旋转体的形成,计算样本的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三、数学实验教学有其强大的功用和价值
xxx12x 13x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实验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数学变得容易亲近,新颖的导入、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扣人心弦的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数学实验教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愉快感、兴奋感,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协作的交流和讨论,沟通和培养了师生间的感情,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心情舒畅、情绪高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渴望的探究的热情。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成功与挫折的舞台,真正体验了探求数学真谛的乐趣,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强化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在上课时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后能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数学问题,并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3.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把不变的数学结论活动化,便于学生理解概念和定理,感受它们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楚,掌握更加牢固,知识的迁移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更强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必将带动数学成绩的上升。
总之,“数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出现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也是有益的补充。课堂教学应该是两种兼顾的教学,不能“矫枉过正”。如何将两者有机整合,它不仅为今后的数学教育改革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也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设立了应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瑞明;渗透数学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2013年第12期
2.徐江培;数学实验教学初探.数学教学参考.20091~2 3.王敏;高中数学实验教学探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5年15期
4.高建华;数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6期
5.陆华艳;探讨中职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19期
第五篇:探究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本站推荐)
让 学 生 自 己 学 会 学习
-------探究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狮石学校初中部:林增耀
所谓“自主性”是指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时,具有创造的积极性。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呢?
一、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增强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
我执教已有多年,期间语文教材几经修改,而近年的教材和原来的教材大相径庭,即使保留了几篇传统课文,也已经过了编者精心的修改。全新的教材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一开始她就为刚踏入中学的学生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让他们领略到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优美诗文、动人小说、哲理故事。在这里,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底:有作家们对往事的依依怀念,有华夏民族奇异的民俗风情,大自然的四季美景,也有科学家们矢志不渝、不懈探索的心律和足音,更有那奇幻无比的想象世界。这些和我们的生活无不密切相连,又非常切合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着文章中的方法实例,来观察自己的周围世界,探索这一世界,提高自己对这一世界上的认识力和辨别力。
面对新的语文课本,教师都感到耳目一新,何况是充满好奇心和未知欲的学生呢?课文内容的丰富和新颖,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但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要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究,去运用。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等;同样,学生在学习时也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导学可以排除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反之,则如一个被蒙上眼睛带入迷宫的人,失去了择路的自主性,只能任凭别人牵着往前走。为了改变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盲目学习的习惯,我认真上好每一篇课文的起始课,尤其是每一个单元的导读课,这样能让学生“有的放矢”。
例如开始教学第一单元前,我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谈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不同,这不光是体现在课文体裁的多样、篇幅的长短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文内容的广度、深度上,以及相应的课堂笔记要得、背诵要求和作业的要求上,尤其在初中阶段应有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上。《为你打开一扇门》篇幅比较长,理论性也比较强,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来预习:(1)题目中的“你”指谁?“门”指什么?(2)查词典解释“文学”的含义。(3)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这是考查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否在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大意。本文的重点章节是第四节,它也是一个难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我还是设计这么几个小问题:如文学的特征是什么?文学的内涵是什么?文学的功能有哪些?你想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人吗?那要和文学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呢?文中讲到“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又是什么意思?目的是让学生跟着问题来理解作者的思路,熟悉名家作文时的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的特点。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语句优美,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述文学,对此我提出了朗读的标准,既要读得准,又要读得响,更要读出句子的美感。是朗读,更要诵读,从而把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更提高一层。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课后思考题,“除了文学之门 我们还可以走进什么大门?”这样既起到了深化标题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不仅自己设计好导学目标,还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新课文的理解,使每一课的目标管理都有针对性。这样,学生一旦明确了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就会围绕目标自己动脑思考问题,或小组讨论,或听取别人意见,或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
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在提问、引导、启发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向书本发问,向教师发问,向自己发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又说:“学而须疑。”一切知识都是从疑难中产生的。疑,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钥匙。而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学问、学问、学学问问,关键要在“问”字上下功夫。因为“问”是一个法宝,它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
提问不仅要有技巧性,更要有针对性。如在教学第三单元时,我特别注意对所提问题的设计。这一单元所选的文章和诗歌都是关于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的,对人们来说是很平常的,却平中有奇,闪耀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我们中华民俗有许多的风俗习惯,本地的民间习俗、传统节日是怎样的?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社戏》里有什么样的风俗?文中的“我”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你有类似的经历吗?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的家乡是怎么过节的?有没有参与过?再来看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是怎么写湘西地区端午民俗的?有几种活动?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当地当时的气氛怎样?体现 了什么时候样的民风?如果你也在那中间,作为一个观众或龙舟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了前面两篇文章的启发诱导,学生对第三篇《本命年的回想》完全能自主学习了。四人一组,分组讨论,自己提问,自己解答;然后组与组之间提问质疑;最后每一组分别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总结。而教师只须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并稍作点拨。下课前仍然由学生评选哪一小组自学能力最强,教师给予表扬总结。经常性的训练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自主探索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运用能力
语文学科是以文字为载体,向学生传播优秀文学作品,增长学生见识,培养情趣,提高自身的各方面修养的重要学科。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朝代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心声,是一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教材中选用的都是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秀作品时,一方面得到了感官上的愉悦,思想上的熏陶;另一方面习得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也激起了创作的激情。在我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注意训练学生的“读”,学生的“听”和“说”,更注意强化他们的“写”。在分析、欣赏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切体会名家们那多角度、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能鲜明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描写,能突出作品主题的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进而能模仿课文中的写法来进行自己的写作。如学了“金色年华”这一单元后,我布置了学生这样几个作业:首先,划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或你欣赏的、很有感触的语句,摘录在自己随笔本上;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仿照着来扩写几组句子,在小组中讨论并进行习作,自拟题目,当堂完成。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同学们个个说真话,抒真情,写趣事,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也有写自己家庭中的喜怒哀乐,情真意切;也有写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的苦闷和快乐。许多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引用了不少课文中的语句,有的更能“改头换面”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且毫不逊色。对这样的学生,我大力进行表扬,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了语文知识就要去运用,“学以致用”。又如,学了著名作家冰心的《繁星》后,要求学生模仿写自己眼中的星空;读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后,再联系《繁星》,参照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创作一篇简短但有情节的童话。就这样,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听、说、读、写,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自主性运用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新课程的设计更是根据学生的发展来安排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在当代教学理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摆到了第一位,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