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

时间:2019-05-13 02:3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

第一篇: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

湖北省长阳县高家堰中心学校

谭卫东

在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我参加“读写·探究”课题试验小组,究竟如何实施“读写·探究”学习过程呢 ?通过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新理念的学习,我在讲《分式约分》一节时尝试了读写·探究式教学法。

代数《分式约分》授课片断:

一、读写引入:

阅读下列各式:2211 ==; 42226611==; 1863

3—6232== -。9333得出信息,并探究(下列各式的化简情况):

26aba6aA.(1)(2)(3)8a3

8a8a

[ 以阅读材料作为本节课的入手点,出示探究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分式的约分过程,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探究: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后探究A组分式的化简情况,请注意搜集材料中蕴涵的信息。(同学们兴趣高昂,教室内热闹起来了,有的以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作答,有的独立思考,学习气氛非常活跃。)

(约6分钟后)教师:同学们,从阅读材料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众学生:这是分数的约分。(大家踊跃发言,各人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1:材料中的各式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约分的过程。学生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学生3:我们类似的可以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对A组的分式进行约分。

学生4:(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这就是分式的约分。(同学们已经读懂了材料,并获得了有效的信息。)教师:

3、4两同学说得非常好,4同学用到了数学中的类比思想,为我们引入了分式的约分。现在我想问大家,这两者相同吗?

(学生不由自主地开始讨论,陆陆续续有不少同学举手。)

学生5:分数的约分是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约去,而分式的约分是约去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要先找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教师:这个公因式如何找呢?公因式有几种类型?(联想分解因式中公因式的找法)

学生6:这里公因式的找法和分解因式中是一样的,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校正A组题的答案。)

教师:同学们,A组题简单吧﹗下面我们利用探究的方法完成B组题的约分。

(x1)(x2)3m2nx22x6xy B。(1)(2)(3)(4)(5)2(x2)2 215m2(x2)2(x2)18xy(同学们流露出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满怀信心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力争做一份完美的答案。抽调三个同学板演)

学生7:B(2)解:原式=-

1x2=-;

22(x2)学生8:B(3)解:原式=

(x1)(x2)x1=

2(x2)(x2)2(x2)x12x(x2)= =-

22(x2)(x2)x2学生9:B(4)解:原式 =学生10(站起来):9解答不正确,最后一步不能再化简。(大多数同学表示同意)„

三、知识建构:

教师:本节课我们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交流总结,自由发言,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探究成果,谈教训,谈收获,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的情况和成长历程。)

(约5分钟后)教师:同学们很不简单!你们对问题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值得发扬,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老师佩服。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坚持这样做,你们一定能不断进步,成为有用之才。我要补充一点,学习约分是为我们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奠定基础,须注意。(教学中注重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探索的欲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学习充满信心,产生学习的动力;还要注重知识的衔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或材料为载体,假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应用与过程。

一、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我们正在探讨“读写、探究”试验课题。我以阅读材料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也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并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维、在读中写出知识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以分数的约分作为材料入手,探究分式的约分方法,(既衔接了旧知识,又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避免传统教学法的平铺引人,用活老教材,渗透新理念,这样容易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展现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数学的过程性、情景性、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教师教的过程设计成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节课以阅读材料为问题情境,通过观察、类比、创新思考,从而发现解题途径,制定解题策略,因此,探究性学习不仅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创新意识在解题过程中得以落实。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不是单纯靠传授而能得到的,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探究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由教师引导,让学生以独立活动为前提下的小组合作活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或是单纯的友情组合)对新知识的形成重新类似与前人的发现和演变过程进行体验与创造,然后对知识、方法、经验进行运用及迁移,强调知识的生成与生长,通过小组的交互式活动,在活动中反映错误,然后小组内进行信息整合,并把成果物化,最后每组提供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评价,或学生间互评。

探究性学习活动体现三个转变:第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第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课堂上被动地接受和训练性学习转变为主地动力“做”学问。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第三,教学目标的转变,从原来的落实双基,培养思维能力提升为情感、意志、能力、知识等全方位的培养。

总之,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既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第二篇:小学低年级读写绘教学例谈

小学低年级读写绘教学例谈

摘 要:在儿童思维过程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绘本用绘画创造性地再现故事,采用直观的图画语言表情达意,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形象化,具有文字无法传达的趣味。绘本是低年级儿童喜欢的一种独特儿童文学类型,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从读写绘教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读写绘教学的实施策略方面探讨了小学低年级读写绘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绘;教学;能力

绘本是低年级儿童喜欢的一种独特儿童文学类型,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儿童通过绘画感受美,在感知图画和色彩的基础上,获得语言和文字信息,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表达情感,维持心理平衡,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一、读写绘教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低年级儿童刚进入小学教育基础阶段,识字不多,语言表达不够精确,难以完成顺利阅读,孩子们想象力丰富,对图画更是情有独钟,绘本与一般文字书带插图的书不同,绘本以图画为主体,用图画讲述故事、表情达意,最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形式,“读写绘”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通过阅读图画书和写绘过程,让儿童借助图画阅读,用图画表达情感,提高儿童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读写绘模式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儿童思维过程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绘本用绘画创造性地再现故事,采用直观的图画语言表情达意,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形象化,具有文字无法传达的趣味。绘本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故事,富有童真童趣,贴近低段儿童的认知特点,连贯性的图画形成一个动态的视觉艺术,孩子由图画感知事物,理解故事,再由图画中的事物认识简单的文字,在反复阅读中认识事物。绘本中优美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浅近的语言给儿童直观的认知体验,发挥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读写绘教学的实施策略

1.在欣赏中理解故事

一些情节紧凑,故事生动,难度稍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绘本作品,应用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为了节省资源,教师可以把绘本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播放,上课时采用边看画面边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在故事的精彩处提出问题,请学生猜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巧妙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丰富故事内容,让学生融入故事,理解故事,得到精神的启发。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教学,教师在课件播放一部分时,提出问题:“爷爷会想出什么办法呢?”让学生展开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然后接着播放课件,让学生看看爷爷的办法是什么,“毯子变成了外套、背心、领带、手帕”,教师鼓励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仿照绘本写句子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语言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绘画是儿童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低年级儿童特别喜欢绘画,孩子对颜色和图案充满好奇。由读到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仿写是最基本的写作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仿写句式训练,锻炼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降低写话难度,为写作奠定基础。儿童绘本的文字精练,语言富有韵律和节奏,是学生仿写的好材料。例如,绘本写话课《我爸爸》的教学,教师让学生阅读典型句式“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健壮,也像河马一样快乐。”然后引导学生仿照“……像……一样……也像……一样……”的句式写话,锻炼了学生的造句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在创编中培养想象力

“读写绘”教学模式是在阅读绘本的基础上,用“绘”和“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差,他们常常用线条、色彩和图形表达事物,孩子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潜能,阅读绘本,并进行“画”和“写”,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读故事的同时,利用图画复述故事,品味图画的色彩、线条、形象,发挥想象补白图文,绘本中的图画通过图形语言表现故事情节,给孩子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绘本中的“空白”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为绘本中的图画补白,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此外,儿童绘本篇幅短小,给孩子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续编绘本故事,挖掘图画中藏着的细节,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故事情节,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绘本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教学,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画面下端小老鼠,小老鼠一家积累的布料越来越多,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孩子们联想“小老鼠会用这些布料做什么呢?”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了许多新奇的故事。

总之,儿童绘本是图画和文字的融合,以儿童感兴趣的故事为切入点,借助图画、色彩和线条,引领学生走进故事,读写绘教学模式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2]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3]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编辑 孙玲娟

第三篇: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关系

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写作

阅读是吸收,是学习,是知识的储备,有丰富的储备,才能把所思所悟所感写出来就是文章。写作是知识的倾吐、是思想的表达、是对阅读素材的再创造,读与写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阅读能促进写作,写作能提高阅读的效能。语文教学应当把读和写贯穿于始终。把读与写恰当地有机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读书能够学到丰富知识,能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拓展智慧,增强语言、思维、写作能力。如果我们从小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面对作文一筹莫展的局面。一个阅读量大、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作文时往往能够“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长期积累吸收、厚积薄发的结果。

读什么,怎样读,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我们提倡博览群书,但学生读什么不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教师要帮助学生精心选择和安排。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是必读之物,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作科学的安排,先阅读容易接受的作品,以后逐步提高。在学生的阅读中,教师对作品的关键点、要害处给学生以画龙点睛式的点拨,不必细讲,点到为止,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应恰到好处地点拨,对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生阅读时,教师要设法把作品的思想和意境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联系起来,在作品和学生之间构架桥梁,使书中的一景一物牵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产生共鸣。并要注意用作品来启迪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悟性。写读书笔记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形式,读了某篇作品,心中肯定有很多的感想,随时用概括、简练的话写出来,对作品中的华美词藻、优美片断摘录下来,经常诵读,时时品味,既丰富了词汇,又开阔了思路。在阅读中往往和书中人物同乐同悲,产生似曾相识之感,生活中的记忆一起涌来,产生共鸣,这时灵感的火花在闪现,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念头和写作冲动。这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这瞬间突发的奇思妙想,如果抓住这样难得的契机,快速下笔成文,往往能够一气呵成,言之有物,这种种感悟至深的片段,也许会成为你作品中的精彩篇章。

让学生写摹拟性、借鉴性作文,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可取方法。在欣赏和阅读名家作品时,在汲取别人的精神财富时,对你是一种促进,你下笔写文章时,把所有的积累在重新组合筛选,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历史上有很多借鉴作文的例子,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就是借鉴了宋无名氏的《如梦令》“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象这样有创造性地摹拟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事例真不少,从摹拟、借鉴到独创,也是攀登写作之峰使自己文章提高的必由之路。总之,读和写不能割裂开来,必须采取双轨运行制,在读中写,在写中读,做到读写并举,使学生全面受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既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传统的语文教学,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当作语文教学两个重要分支,这固然有合理的一面。但从形成语文知识整体的角度讲,也有其不尽科学的一面,比如这两个分支基本各行其道,或者有时若即若离,有时形合实离,阅读与写作能力也就不能很好转化,更不能有机融合,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迁移、应用乃至创造能力的形成。本文试对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有机转化,有机融合,从而形成读写教学一体化策略作一次粗浅探讨。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写作能力 实现读写教学的一体化,首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不能只从阅读理解的单一方面去思考问题,而是要把阅读课文作为写作的第一类范文,从由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转化,由阅读理解向模仿应用转化的综合角度统筹安排。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遴选的阅读课文,可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且不说议论文的缜密构思和雄辨逻辑,记叙文的真切生动和形象感人,说明文的客观逼真和有条不紊,即或是其精彩的片段还是优美的语言,也无不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模仿写作的优秀范本。因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如只是停留在词语的理解、句意的把握、段落和篇章的归纳总结这样的层面,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品味和知性的赏析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的目的是积累知识,扩大视野,培养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仅是目的,决不是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其落点归宿应放在写作上。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转化直接的方法首先是模仿。当然,我们所说的模仿,决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充分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和第二手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或者想象,在充分理解消化阅读课文或课外读物的写作构思规律或描写方法技巧之后的有机迁移应用。特别是通过体味作品的情感内涵和人文精神,引发学生的共鸣,形成自觉写作的内在动力,进行主动性写作模仿。例如,我们可以在充分吸收课文营养的基础上联想生活中所见所闻以及所最熟悉的生活原型,模仿《荷花淀》个性化的传神的对话描写,模仿《祝福》中精彩的肖像描写,模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探析

论文摘要:新课标理论要求,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当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探求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同时也向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

一、依托课本,圈点批注,实现“积累整合”

圈点批注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写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

首先,教师以自己批注的《范爱农》为示例,教会学生从最基础的字音,词语意思的标注开始,然后是段落大意的总结,文章中心的归纳,并及时的把相关的内容写在相应的位置;接着,教师教会学生怎么精读课文,就是把你碰到的能够感动你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在旁边写出感动你的理由;最后,带领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进行个性化的批注。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们很快掌握了这种圈点批注法。有时他们做课前批注,教师及时收上来阅读;有时他们做课上批注,然后教师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批注,在交流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谈自己批注的思考过程,再互评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他们就从最初的字词积累达到最后的整合。

二、品读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感受鉴赏,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领悟

品读古典诗词,能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思维厚度呢?笔者在经过对必修二的研读后,选用了了以下的读写结合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改写,各种形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因为,现代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构造过程。阅读者把文章的各种信息合在一起时,就形成“某种新思维”、“某种新东西”;当阅读者能够发表恰当的评价、建议、批评、创造时,这些“新东西”就产生了,阅读者就完全进入了阅读理解的新殿堂。

研讨、评论本来就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针对比较难的诗歌,我们除了进行基本的讲解外,还要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帮助学生形成思维能力。比如,笔者对《琵琶行》这节课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第一节课学生反复诵读感悟;第二节课教师以“演奏”与“感悟”两条交织的主线引领学生分析鉴赏,深刻的品味;第三节课,进行拓展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带领学生探讨古诗词中“月”这个意向的含义。首先,学生找出《琵琶行》中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教师示范鉴赏其中的一句,并归纳出鉴赏得步骤;接下来,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其他诗句的鉴赏,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评选出最优秀的语段;最后,各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针对优缺点进行点评,形成最后的鉴赏文字,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其鉴赏文字如下:琵琶女年轻貌美时盛极一时,受到许多富家子弟的争捧,但时光总是想水一样飞快的流走,她自己放纵奢华,从不懂得什么是吝惜。这里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月,主要指的是时光,岁月,这里就可以回答孙园园同学提出的问题。月,主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和淇水汤汤中的淇水的用法一样,也是在写琵琶女命运的转折,同时为下文琵琶女诉说自己的身世做铺垫。”

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如果给想象插上翅膀,那么会风情万种。比如:师生在学习《国殇》时,除通过诵读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还让他们展开想象,扩写古代战场的情景。如一个学生这样写到:在一个残阳如血的旁晚,两军相遇,楚国将领大喊一声:“冲啊!”。顿时,浩大的声势开展而来。战场上金属碰撞时的清脆声、利器进入皮肉的声音和战士的怒吼声、嘶叫声夹杂在一起,成为这个血色黄昏的主旋律。利箭如暴雨般飞奔而下,战士们不断被击中、倒下,可士兵们还奋力向前杀戮着。很快,足下的土地就被染红,血流成河。敌方士兵像饥饿的蝼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而楚国将士们依然在顽强抵抗着„„

三、以读促写,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体会应用拓展与发现创新

“以读促写”即先进行阅读,然后进行相关的写作。读,一般先自读、略读,要求学生自觉地掌握词语、文中各种知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等;并要求不研墨不读书,注意一边阅读,一边做出标记或简评。

自读课文之后,学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比如,笔者和学生在学习完《范爱农》后,学生有感而发写的小作文《爱农,我想对你说》,感情十分真挚,“爱农,我想对你说,你的正直,你的善良,你的真诚让我感动;但你不觉得你不适应这个时代吗?虽然他黑暗,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采取其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们联合起来采取积极的方式,我想,天地会是另一个样子。爱农,我那傻傻的纯真的爱农啊!你为那样的时代而死去,值得吗?”

文学源于生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拓展参与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

读写一体活动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课本是例子,课内读写结合练习了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从而,也扩大了学生的课外读写结合,让读写结合能更充实、提高、升华。

语言是人自身功能的一部分,语言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大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笔者所探讨的读写结合课,正是从这点出发,让学生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中体验更多。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有理解的表达。经验告诉我们,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有重点地读,边读边理解,其效果远远胜于全文漫无目的地翻来复去地读。它耗时少,训练集中。而且“读写”目标明确。让学生从读到写,这是从学习到运用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同样应该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的导,在于启发学生选准练笔对象(写什么),找到仿写的突破口(怎样写),而不是一味地规定内容,限制写法,更不是全班一式化的训练。学生的练,应该是自主的,充分的,即在规定的范围中自由地选择内容进行仿写,格式同术可以自由发挥,不拘一格。有范围,没有具体内容规定的练笔,练有方向但不受限制而让学生喜欢。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还要在读写结合上花大的气力。

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关系,就象人体摄取营养,储存能量那样。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吸取养分。读和写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这一切,对于写无疑是不可缺少的,读可以帮学生见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难以亲自耳闻目睹的东西,使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文化素质;读可以让学生接触许许多多的文章样式和品种,它们能为写提供良好的方式和借鉴,更何况有的文章就是在传授写作的原理和方法,告诉读者写作的规律和途径,把这些巨人的“肩臂”,作为向更高目标攀登的阶梯。故读写教学可以“以读带写”。

但是,读也靠写来促。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但跟学了数理定理再去解答习题大不相同,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象秦牧那样先有一篇文章的初步构思,再去阅读,广泛搜集有关材料,丰富文章的内容。这样,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动活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读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为了写去读别人的东西,就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来的知识消融掉变为自己的东西。叔本华说:“这样的读书可以教导我们如果发现自己的天赋,也可以借以培养写作能力。”

首先是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诵。但应该强调一点,这样的阅读不是指机械的“死读”。阅读课文或别的优秀文章,主要是学习理解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要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谴词造句。故而,读文章时要仔细认真,勤思多想,最好的方法是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阅读。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这种题目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心词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让我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作者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指导学生阅读,最初阶段应放在课内,通过教师有目的的问题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练习。当然,课外也应该适当地指导,因为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往往为求知欲所支配,为浓厚的兴趣所驱使,他们还可以运用自己课内学到的方法自己尝试,因此,效果往往更显著。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应克服“偏食”,即只读某一类作品的现象,克服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地啃大本书的现象。

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到好文章,要让学生致力于理解、消化,将一些对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摘录下来,归类整理,经常翻阅,学习作者的立意方法、写作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使之变成自己的阅读储备,进而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其次是勤写勤练,以写引读。

广泛阅读,可以给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实践中勤写勤练,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发现读中的不足并为读引路。我们很难想象有不经勤学苦练的神枪手,不下水的游泳冠军。写作也是如此,只有经常动笔,反复运用,不断探索,才能逐步解决各种困难,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从不会到会,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多写多练,对于处在写作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首先是多进行写作的各种单项训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如遣词造句,小的片段练习等。如果字、词、句、段等的基本功尚且不牢,成篇的文章怎么写得好呢?第二,多练成篇的作文。目前,国内有各种流派的作文序列化训练模式,但总的一点是肯定的,练习成篇的文章应根据各阶段的教材重点训练项目和学生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不能一味贪多、囫囵吞枣。在练习内容上,也应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低年级应侧重于说话、写话;中年级应强调较为有序的句段、语段,后再练习写简单的文章,不必强调特色;高年级应致力于篇章,尽可能地要求有序、有物。练习方式力求多样,以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及中的不足,为读引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而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全仿和点仿。

全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如写《我爱故乡的山水》,可全面模仿《天安门广场》、《九寨沟》等文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

点仿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局部模仿,内容较多,范文较广,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但应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换句话说,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范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因为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仿之“点”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哪些该仿。哪些不该仿,模仿哪些“特点”,怎样模仿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例如有些课文中的片断,或是属总起分述段,或是属分述总结段,或是空间叙述清楚,或是细节描写形象……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就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仿写时,同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所以,我认为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的方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成绩,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3、深入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操作性

(1)激发学习兴趣,拓展习作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可以导语激趣,创境激趣,品文激趣,活动激趣,成功激趣等。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作为训练语言的最为重要的方式阅读、写作的教学活动,是最离不开思维训练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是合而为一的,因此,练作文实际上就是练思想”。阅读、写作活动是一项心智活动,帮助学生打开作文思路,是本课题的任务之一。怎样拓宽学生的作文思维呢?A、通过反题意写作训练培养逆向思维。反题意就是从作文的题目、选材、立意等方面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作文方式。在作文指导中,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训练,可以充分调遣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他们全面缜密思考问题的能力。B、通过续写故事、补写课文空白处培养想象思维。续写即是根据课文的背景、体裁、作者思路、情节发展或教师出示的作文开头,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进行写作。这种训练,要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C、通过扩写、缩写训练培养散敛思维。让学生将文中写得简略概括的地方根据他们己有的生活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或者让他们把一篇或一段写得很详细、生动的文章,摘其主要内容,去粗留精,去枝留干。交替进行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而且使他们的扩散思维能力和聚敛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2)寻找读写结合点,拓宽训练途径。

经过学习、借鉴和探索,课题组总结出了一个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的基本模式:通读课文,感知课文→找准重点,以读悟写→读写迁移,以写促读→课外拓展,形成能力。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获得对事物感受,让文字所表现的事物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让书本的语言化为学生头脑里的内部语言。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语文的了解、对事物的认识、感受,把头脑中鲜明的形象说出来,让内部语言化成外部语言。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抓文章重点(拓展点),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第三个环节,以写作为手段,在习作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第四个环节,紧扣读写联结点,拓展到课外的阅读和表述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加深理解,使学生的读写能力都得到发展。通过研究,课题组确定了以下几个结合点(拓展点),以提高课题研究的操作性。

①扩写词串

“词串”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特色,它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将一组词语组成韵语并配以相应的图画。学生图文对照,反复诵读,不仅识了字,理解了词语,而且认识了食物,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词串也为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词语串连成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对韵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有的学生以《识字5》的词串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排比句式描绘了天气、水果、花卉、动物等景物,突出了夏天雨后凉爽的特点,朗朗上口。

② 仿写句子

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如在教学《陈毅探母》时,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学生能根据句式联系生活说出了不同的句子,生动有趣。

③补写空白

补写课文的空白简称补白,是指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课文又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抓住情节空白处或简略处,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或联想进行补写,化虚为实,化简为详,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从四个“点”进行补白:

一、对教学突破点进行补白;

二、对主题深化点进行补白;

三、对情节高潮点进行补白;

四、对标点符号处(省略号)进行补白。

④仿写段落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

⑤描写插图

插图,犹如架设在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间的桥梁,促进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紧密配合,运用插图进行作文训练,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的源泉,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通过阅读插图,学生容易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不过,插图只是表现了一瞬间的情境,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定格”和现实景物的“特写”。所以,看图时要引导学生想象。对于故事性插图,可引导学生想象插图前、插图后的情节,把定格的图画“拓展”成连续的情节和内容。如教学《番茄太阳》一课时可引导观察插图,思考:图中的四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当时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话?心里分别又会想些什么?然后写成一段话。对于景物性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外”的景色和人物表现,并且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如认真观察《识字八》中的插图后,让学生抓住夏天池塘边的景物特点,以一首短小的儿歌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出荷花荷叶的美丽,写出小蜻蜓与小青蛙的对话,写出自己对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⑥续写故事

续写,就是根据提供的文章开头,通过合理想象,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接写故事情节,写成一篇中心明确、内容健康、可信,事件完整、连贯的文章。那么怎样续写呢?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第三,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引导学生想象写出:第二天,小黑兔会怎么说?怎么做?它跟谁比赛跑步?兔妈妈奖给它蘑菇了吗?„„写出了《小黑兔变了样》《跑步高手》等有趣的故事。

⑦改写课文

什么是改写呢?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它可以在原文基础上增删一些情节,也可以改变文章的中心,甚至可以改变题目。它的形式有:改变叙事人称、改变体裁(把古诗改成记叙文)、改变语言(把古文改为现代文、把陈述性语言改为描述性语言)、改变文章叙述顺序(顺叙变倒叙、倒叙变顺)等。由于改写含有创作成份,所以常进地改写练习可以提高写作技巧,发展想象力。如教过《鸟的天堂》,可以改变文体,让学生交原文改写成一篇导游词。又如进行古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古诗内容改写成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或写景类的文章。

⑧缩写课文

缩写就是按照一定的要求,把原来一篇较长的文章,压缩成一篇较短的文章。这是作文训练的基本方法之一。缩写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缩写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可以提高我们由繁化简、精炼语言的表达能力。缩写首先要做忠实原文的中心思想,不能另立主题。其次,要做到忠实原文的基本内容,不能任意增减,只能减掉不伤害主题的内容。再者,要做忠实原文的骨架。这就是说,原文是叙述性的,有故事情节的,要保持原故事的基本构架。但是,又必须将原文缩短写。缩后的文章仍然有头有尾,层次分明,前后连贯。一般的缩写方法有“删”和“改”两种。“删” 首先是留主干,去枝叶。其次是留主句,去例证。“改” 的方法也很多,可以变描写改为叙述,可以将详细叙述改为概括叙述,可以将引用改为转述。《小抄写员》、《林冲棒打洪教头》等课文篇幅较长,叙述性明显,是缩写的好例子。

⑨仿写课文

所谓仿写,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如:教学《陈毅探母》后,也让学生模仿课文结构,联系自己生病时的见闻写出《我生病了„„》,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其次,可以进行辞手法的仿写,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文才。如教学《桂林的山水》后,可让学生学会排比、比喻等手法写一处景点,将文章写生动写形象。再者,可以进行课文题材的仿写,拓宽选材的思路。如,学习《爱如茉莉》,教师可以在课后设计写作练习:用笔写写发生在你身边的爱的故事。并要求描写好细节。

⑩写读后感

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

第四篇:例谈生活数学教学

例谈“生活数学”教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我们教师应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数学意识 作为教师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如六一节去儿童公园玩,我让学生观看儿童公园几个游玩项目的录像,然后了解学生想要知道什么,接着根据学生所说出 示价格表问:“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因此可以减少开支。我再问:“如果每人给20 元的游乐券,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这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 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教学规律。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在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这样采用从儿童游玩中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气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这类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注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主动思考。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前几天,我留了个问题给学生:孙老师有 45000 元钱想存银行,三 年内不花,请同学们帮忙替老师设计,如何存钱合算?这样,学生们自己去了银行,了解利率,存款方式,注意事项等。自然,他们想要知道什么是利率及有关存款的内容等。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十分的重要。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理解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我曾经让学生做过这样一题: 180-98 =180-100+2,学生对减 100 时要加上 2,难以理解。于是,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孙老师带了 180 元钱去雄城超市买了一盒98 元的青春宝,准备给妈妈吃。我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80 元减去100 元),营业员找回2 元,(应加上2 元)。所以,多减去的要 2 应该加上。经这样一说,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 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学生都理解了为什么要再加2。在以后的加减简便运算中,他们也都能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自己获得经验支持。实践与理论的辨证统一,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创设数学情境,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那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关键之处还是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数学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我联系江丁丁同学生活实际,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杭州出差了,江丁丁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江丁丁一共数了多少天?他们思考了后,出来的答案有好几种。我就让他们来个辩论,陈述认为自己的答案对的理由。大家振振有词,最后每人都有道理,都让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心服口服。在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当然也是多样化。在这次陈述中,我相信他们都能从生活中学, 又用 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不断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总之,教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地做到学生活数学,过数学生活!

第五篇:例谈数学有效教学

各位老师:

大家辛苦了!感谢教研室领导,感谢董老师和在座的各位同仁给我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我和大家一样,是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虽然我们的岗位略有不同,但是,我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想,关于“数学有效教学”这个话题大家一定也不会陌生的。今天,我想就这个话题谈三点:一是为什么谈数学有效教学这个话题?二是什么是数学有效教学?三是如何实施数学有效教学?算不上什么讲座,只是自己近一段时间以来对数学有效教学这个问题的一点学习和思考。

一、为什么谈数学有效教学这个话题?

对这个话题产生兴趣出自于我对当前一些教学现象的反思:

现象一:“两苦”现象——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两苦”现象是我们现在教育的真实写照。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政绩的成效性和教育的迟效性的矛盾。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教得很辛苦,但并不一定就有价值。有些教师确实化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却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的现象,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现象二:“两重”现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心理负担过重。这里重点讲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学生的“课业负担”主要与六个因素有关:①学习的数量(课程与作业),②学习的难度(测验与考试导向),③教师指导和要求(技术与观念),④学生兴趣和基础(动力与努力),⑤社会影响和压力(需求与诱惑),⑥家庭、家族的希望(家境翻身与光宗耀祖)。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说,主要是观念问题。我国历史上曾长期处在封建社会,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书中自有黄金屋”等旧观念,那些古代流传下来的“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引光”、“月下夜读”等发奋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子里。过去是靠“读书”、科举走上仕途,反映在现代便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以谋个好的前途。从客观上说,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是个人就业的有利条件。高考这个“指挥棒”必然要求中小学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升学率就需要在考分上比高低,就需要加重课业负担,不断加深课业难度,加重作业分量。学生不断做题,不断模拟考试,弄得头昏脑涨。新中国成立以来,课业负担逐渐成为核心问题。(见图)1949—1952:课业负担(盘整期);1953—1957:课业负担(仿苏期);1958—1966:课业负担(缓降期);1966—1976:课业负担(“释放”期);1977—1988:课业负担(快速上升期);1989——:课业负担(惯性发展期)。课业负担过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近几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体检完全合格的仅占15%左右。

现象三:“拖堂”现象。前不久,在我的博客上,有位老师给我留言:“”拖堂现象至少有两个弊端:第一损害师生双方身体健康,第二教学效果几乎为零。

最近看了一则报道:讲的是郑州一小学课间十分钟老师领玩的事。今年11月20日,在郑州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30多名课间活动老师走马上任,他们的任务是,在课间休息时带着学生一起玩。教师课间“领玩”的内容包括滚铁环、跳绳子、踢毽子等传统游戏活动,转呼啦圈等健身活动,以及剪纸、猜谜等文艺益智活动。对于课间“领玩”,教育界人士表示了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该校校园大,学生人数不多,可以这样做,但市区内绝大多数学校都存在学生多、校园小的问题,集体活动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有人表示,学校不应为了便于管理而剥夺孩子的课间活动权利。(圈养)

还有老师认为:中学生兴趣爱好各异,因此“领玩”活动在中学不便开展。他建议老师不要拖堂,还应充分发挥校内社团的作用,搞一些学生课间可以参与的活动。今年教师节的第二天,《佛山日报》报道了两则中小学教育的新闻。其中,一则是,南海区教育局出台了中小学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指导意见,规定教师拖堂超过三分钟为一般教学工作事故。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多方争议。从争议的焦点和各方的评论来看,拖堂三分钟被定性为教学事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拍手称快,而大多数教师却反对。反对者认为,拖堂虽然是一种常见教学工作现象,但教师拖堂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学生的利益着想,体现教师的责任心等等。把拖堂3分钟定性为教学事故,增加了教师的压力,有失公平。在对待拖堂的问题上,学生和教师之所以给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其根本原因,就是双方权益的出发点不同。学生赞同拖堂为教育事故的规定,其实质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教育话语权的挑战。由于受传统师道理念的浸染,现代教育模式中往往过多强调了师尊生卑,教师的尊严被无限地放大,学生的尊严则被忽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不平等由此而生。然而,现代教育注定是要在人性、自由、平等的轨迹上前行的,我们不能以主观的良好目的去剥夺学生的正当权利。明白了这一点,拖堂3分钟被定性为教育事故,不能不说体现了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进步。

二、什么是数学有效教学?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数学?有老师可能会问:“数学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我说不出什么是数学,现在不也照样教数学吗,并且还能教好数学?但我觉得,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它。

举个例子,数学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比如: “圆周长的一半等于半圆的周长。”判断正误。可是,什么是半圆呢?如果说圆是一条定点到定长的封闭曲线,那半圆不就是这曲线的一半,其周长不正好是圆周长的一半吗?把直径纳入进去形成半圆,不就承认圆是一个块而不是线了吗?然而,《数学大词典》一书中明确地写着:“半圆就是半条弧和直径所围成的图形”。当然,上述内容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数学教师应当勤于思考、善于求真、对于许多问题有时需要追根问底。其实,小学数学的知识很简单,但是越是简单,越是基础的东西,却越是难教。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如果连“数学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那还真有点说不过去。数学是什么?历来有着不同的回答。我比较赞成郑毓信教授的看法:数学应被看作理论、方法、问题和符号语言等多种成分所组成的复合体。数学是多元的复合体。《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的基础。”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这方面的文章在杂志、网络上都有介绍,老师们有空可以详细浏览。在这里,谈三个问题:

1、有效学习的问题

国外大部分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反复的练习也有效果,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效果。它的效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另外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它的效果是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研究表明,操练式的学习对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没有显著的效果,有时甚至是负面效果。操练式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成绩有显著的效果,而对解决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显著的效果。如果说在不良的情况下过度练习,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厌倦学数学,反复的练习体现在“熟”上,有句话叫“熟能生巧”,但过度的练习会“熟能生厌”,使学生不想学习,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又有一句话叫“熟能生笨”。这种学习不是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

2、有效教学提出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20世纪以前,西方教育理论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3、有效教学的含义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志:

学生要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全体和全面)(显性和隐性)课堂教学效益要高。(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人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有效教学:

这个公式反映了课堂教学中投入和产出的一种关系。

了解了“数学”和“有效教学”,我们再来理解“什么是数学有效教学?”也就不那么难了。什么是数学有效教学? 数学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达成数学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的效益,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数学有效教学关注什么?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教师的“教”,比较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最终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数学教师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比如学生参与学习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到是让学生“能参与”,然后才是“主动参与”。

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关注教学效益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数学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和应变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关注教学策略。“有效教学”其实也可以说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三、如何实施数学有效教学?

(一)了解您的学生

看了这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一天,青蛙跳到岸上,看到了一个庞然大物——一头奶牛,青蛙仔细观察了很久。回到池塘以后,小鱼儿问:“你到外面看到了什么?”青蛙想到了奶牛,于是详细地向小鱼描述了一番,小鱼认真地听了以后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拿出纸和笔,画出了它心中的“牛”。看了小鱼画的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哪位老师能谈谈你的看法?(互动)

这是“建构主义”中“鱼牛”的故事。由此,可以想到有关教育方面的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习是怎样实现的?

从画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的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小鱼的“奶牛”形象只能通过自己获得。它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意义在于: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追求,根本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第二个问题:小鱼对“奶牛”的形象是怎样建构的?

是根据小鱼自己的经验建构的。小鱼生活在池塘里,没有其它动物的形象,没有看见奶牛,它的经验就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所以,当它听了青蛙对奶牛一些形象的描述“有两只脚,四条腿,吃草,身上有花纹”以后,就在小鱼身体基础上,建构了“鱼牛”的形象。实际上,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没有经验的基础,学生很难完成建构。它对教学的重要启示在于:教学能否找到原有经验的起点,实际上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第三个问题:教学需要什么?

从“鱼牛”的故事可以看出: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如果小鱼不说出来,不画出来,青蛙知道小鱼的“鱼牛”吗?肯定不会。建构主义有“问题情境、会话、协商、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会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建构者抛出自己的理解和建构,大家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教学实践中,也需要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需要学生把自己问题抛出来,可是很多时候教师没有这份耐心,不给学生机会,或者对学生的错误建构冷嘲热讽,消极的评价使学生闭口不言,这样,老师根本不知道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学生似懂非懂,教师糊里糊涂,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第四个问题:教师的作用何在? 教师的作用在于有价值地引导。一方面要看到学生意见的独特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学生是不成熟的人,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还很有限,而且他们的思路和建构方法也需要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价值的引导方面。

第五个问题:怎样避免错误的建构?

避免错误的建构,应尽可能让学生到现场,获得直接经验。正像池塘中的小鱼一样,跳出水面,有直接的感受,效果远远超过青蛙的仔细描述。这就是加强教学直观性的意义和价值。“鱼牛”的故事的启示: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主动建构)。

☆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取中的结构性知识和非结构性知识)。

☆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每个年龄阶段的不同需要,同一年龄阶段不同学生的需要,同一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需要)。解学生的情感状态。☆了解学生在建构上的困难。

当然,只是了解还很不够,还要从感情上对学生充满爱。

(二)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归纳、类比、思考、探索、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课标教材几乎每节课的开头都安排了情境图,有些习题也安排了情境图,一时间,情境成了数学新课程最重要的关键词。然而,理性地思考以后,我们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想法:“情境繁华的外表是否弱化了数学的本质?”、“情境的生活味太浓,是否造成了数学味淡了?”、“热闹情境的背后,是否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什么是数学教学情境?简单点说,数学教学情境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产生数学学习行为的一种背景信息。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涵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好的教学情境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背景,激发学生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好的情境应该是很简单的。

1、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有什么作用?(观看录像片段)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至少有四个作用:

(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教师说,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必须进行组织教学,其中一个很好的手段就是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这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作用,看起来不是那么高谈阔论,实际上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2)引出学习问题。情境决不是课堂的装饰品,决不是图个热闹,图个有声有色,而是为学生提供思考数学问题的素材,达到促进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能力。

(3)引出问题解决的思路。情境往往是一个实际问题,而解决数学问题往往需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这样,情境就对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引发起到了促进作用。

(4)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情境往往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学生自己提炼数学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

2、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的几个问题:

有些教师由于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当的教学情境。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牵强附会

案例1倒数教学情境

教师手上拿了张写有“福”字的纸,然后当着学生的面把“福”字倒过来,问学生:“这个字现在怎么样了?”生:“倒过来了,表示福到家了。”教师很高兴,接着说:在数学知识里也有这样的现象,如分数倒过来就是。然后问学生:9倒过来是多少?生答:9倒过来是。另一个学生不同意,站起来答:9倒过来是,因为9倒过来是6。一时全班哄堂大笑……

反思:学生产生这种想法不怪学生,而是教师自己造成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倒数概念,把情境设计的中心放在了“倒”字上,表面上看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方便了学生的理解,但实际上却没有抓住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2)科学错误

案例2:等比数列求和教学情境

等比数列求和的教学过程中,某教师引入了如下的教学情境:某班有43名同学,每个同学都有一张同规格的纸,如果学号1的同学对折1次,学号2的同学对折2次,依次类推,学号43的同学对折将纸对折43次。如果将所有折好的纸叠加,粘成一个“长梯”,那么,我们能否用它登上月球?(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为3.8×10米,纸的厚度约为7.5×10米)反思: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现实问题情境的案例,初听心灵上确有强烈的震撼。然而,亲自动手折一折,发现——不要说对折43次,就是对折六、七次就感觉就折不下去了。纸是有厚度的,物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这种操作只能进行10次左右。由于违背了科学道理,这种实验操作型的现实情境仅能看作是一种数学思想实验。如果不加以说明,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受到学生的置疑,这也使得它“贴近生活”的教学效果打了较大的折扣。(3)主题含糊

案例3:认识乘法教学情境

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的“动物园一角”。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它们在啄米吧。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到桥这边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那两座房子是小鸡家的还是小兔家的?

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

反思: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本教学情境,教师忽视了数学课的本质,仅提出了“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观察内容,导致花费了十多分钟也未能进入主题,以致让听课者误以为是语文课或观察课。因此,教师创设导入情境的预期效果不应仅限于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作用,更应该使创设的情境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让学生看过之后又思考、有回味,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空间。(4)盲目创新

案例4:平移与旋转教学情境

课件呈现教师自己的头像和三副缺头像的上装图。教师提问:“脑袋要安装在每个人身的颈上,要怎么办?”

学生回答有的要平移,有的要旋转,教师利用课件演示验证,区分平移和旋转。为了求出平移的距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自己的头像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设疑:老师的脸从这里移到那里,到底移了多少距离?学生一时无法回答,教师便投上方格网,让学生先进行猜想。为了引导学生验证猜想,教师让学生拿出复印的头像纸进行操作。为了让学生理解求移动的距离的方法多样化,教师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一只耳朵割下进行移动,让学生观察移动几格到指定位置。学生个个屏住呼吸,紧张地看着教师在愉快地自残。待学生求得了耳朵移动的距离后,教师并为善罢甘休,又设疑:如果耳朵向右平移4格,鼻子要向右平移几格?如果眼睛向右平移4个,嘴巴要向右平移几格?脑门子呢?随着他的提问,在场的师生无不心惊肉跳,无法想像支离破碎的老师的脑瓜子该是如何恐怖。

反思:这样的情境和这样的老师,学生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情境,把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置于何处?

3、数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基本要素 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教师必须要弄清楚数学教学情境的基本要素。①目的性:要明确情境中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是什么,希望学生通过情境能够学到什么样的数学知识。

②合理性:情境的信息应符合生活实际和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③问题性:能够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④有效性:情境的创设应以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出发点,不能有太多的干扰教学目标的因素,以致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⑤典型性:选择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作为学习情境,所包含的问题最适合知识教学的需要,最能激发学生智力探索的兴趣,同时又能产生冲击性效果,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⑥人文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关注文化价值,富有人文精神。

4、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情境要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对学生来说,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应该是明白的,不能叫他们捉迷藏,搞半天还理不出个头绪,这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的时间。二是情境能反映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一个数学教学情境要包含一个数学模型,学生能借助它抽象出要学习的内容。

三是情境是学生所喜欢的。在不违背数学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形象、直观、通俗、有趣、富有思考价值的情境,才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老师们在设计情境时,不能自以为是,一定要站在学生角度想想。

四是情境不能太复杂。情境是场景,不要搞得花里胡哨。情境要直奔主题,简明易懂,学生能一下子抓住要学习的内容和核心。……

一句话,情境创设要讲究实效,切不可以表面的“繁荣”掩盖实质的空虚,一切空洞无物的细节,都会影响数学教学的实施和效果。

(三)进行有效对话

数学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

新课程引入“对话理论”之后,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赋予了学生的说话权,标志着课堂教学的进步。这里的对话不是狭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而是广义的个体与环境(包括所处环境、他人、文本、自我)之间展开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认为,对话是新课标下的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其实,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老师,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但教学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恰恰是“封闭”的问题最常见而泛滥成灾,特别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

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满堂问”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的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破坏谈话的人总是喋喋不休,善于谈话的人只是提问,并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录像:黄爱华《四位数的大小比较》 赏析:

这节课,有很多很多精彩的地方,比如,民主的课堂氛围、巧妙的比赛规则,在我看来,最大的亮点是:智慧的师生对话。

当前,“对话”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对话”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与魅力。

在教学中,黄老师用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在学生比赛过程中,他犹如一位节目主持人,在关键时恰到好处地打断学生,让学生在玩中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正是有了老师智慧的提问,学生也有了智慧的回应,师生之间思维在碰撞,智慧在飞扬。在第一次比赛中。每摆完一位就打断学生:“你赢了吗?为什么?”学生回以“没有,关键要看千位。”……第二次比赛,学生正准备抽,老师又打断了“现在你在想什么?”“不能抽到0。”“要抽9。”学生的想法暴露无遗,个位、十位、百位的数字再大,都不能决定一个四位数的大小,必须摆到千位后才能比出结果,千位是关键了。在第三次比赛中,老师又时时打断学生“他已经抽到9了,你还有信心赢吗?”“我还有三次机会抽到9。”“你已经抽到9了,应该轻松了。”“如果他接下来也抽到9,也有9个千。”……这真是智者间的对话。

(四)组织有效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可见,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1)有效探究的前提

①形成氛围。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能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高峰。”新课程理念也提倡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思维活跃,乐于探索。②激发兴趣。《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只要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能有效激发大脑组织的功能,使思维活动积极,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问题意识。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产生学习的根本不是感知,而是问题。没有问题的存在就难于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如果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去深入思考。(2)有效探究的条件 ①积极猜想。波利亚曾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在学生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猜想正确与否,他便主动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和搞小动作了。” ②主动参与。

③学会质疑。陶行知老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才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学生能提出问题和见解,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可贵体现。(3)有效探究的途径

①动手操作。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知识的特点与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②故意示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③大胆交流。语言是情感的表露、思维的体现、实践的沟通,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愿意说、会说、大胆地说。(4)有效探究的模式

①尝试模式。“尝试”学习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先练后讲,先试后导”,教学程序是:尝试练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应用拓展。

②猜测模式。可以根据原有知识,利用类比推理猜测;可以在学习新知中猜测;可以在巩固知识中猜测;还可以在实际运用中猜测。猜测模式一般的教学程序是:思考――猜测――验证。

③实验模式。实验和观察在几何教学的公式推导、定理发现中经常采用,实验探究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真正自主开放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展示,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实验模式的教学程序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实验探究――小组交流、讨论。

(五)开展有效合作

(六)尝试有效开放

下载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读写·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盘县城关镇第一小学张起珍电话:***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要有创新、要有改革。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而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的教育......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联想与猜想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联想与猜想 蕲春濒湖晨光学校 邓先雄 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往往是先有一个猜想,而后对猜想进行验证或修正的过程。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功效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功效 多媒体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特有的优势,为教学服务。一是多媒体集图文声于一......

    2018年《散步》中的“世界”探究式教学例谈-文档资料

    《散步》中的“世界”——探究式教学例谈 时下,语文教学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

    例谈初中数学中的美(大全)

    例谈初中数学中的美 丘北县八道哨中学 李志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强调要让学生领会数学之美,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美的知识和进行数学审美教学是很必要的。......

    例谈化学探究实验的教学生成

    例谈化学探究实验的教学生成 化学新课程教材中各式各样的实验很多,有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探究,有以教师为主的演示探究,还有课后的家庭探究以及以拓展学生知识为目的的社会调查,等......

    例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例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一、案例背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

    例谈数学教学的导入

    浅谈数学教学的导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的导入环节十分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整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而且更能体现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