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

时间:2019-05-13 04:1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语文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语文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

第一篇:一年级语文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一年级语文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 一.探究发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 改进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其中

“探究”关注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不是偶然的

它是一批专家学者在将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等进行深刻比较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美国的基础教育松松垮垮 但越往高年级

他们就越是人才辈出 高新科技更是日新月异

原因何在?在于他们的学生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写正儿八经的令我国不少学者都望而生畏的论文

如《我看地球》、《论中国长城》、《我和人类文化》、《大白鲸的研究》等 也许他们的学生认不得几个字

但他们的学生会从图书馆里搬来一本本砖头厚的书 会打开电脑在全世界查找资料 于是一篇篇几千字、几万字

甚至几十万字的论文就在他们那些稚气未脱的娃娃手中诞生 这是可怕的!美国小学生开始写论文 而我们是大学生才开始写论文

也许这就是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最大的差别!

我们往往把八岁就会做初中的数学题的儿童称为神童 其实他超前的只是知识

我们的少年大学班也只是在知识的教学上越前普通儿童几年 这导致很多的少年科大班出身的孩子最后与常人无异 甚至不如常人

而美国不叫少年大学班

也不叫有智力超常的孩子为神童 而是称为天赋班

但进天赋班孩子的家长被明确告知“你别指望你的孩子能早一年小学毕业 你也别指望你的孩子能跳级学习” 这正是体现了他们的教育理念 他们从不在知识上作超前的教学

而天赋班的儿童学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能力 实践的能力

这正是我们教学的欠缺!

我们认为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应该小学开始 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 在一年级的第一课就开始尝试 而且在每一节语文课中都有所体现

这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 以及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当然

一年级的语文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应该有它的准确定位

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兴趣及初步的探究能力 说得更具体些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探究学习

重在让他们在探究中有所尝试、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二.探究发现学习的心理机制

我们在学习文献时

发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内核、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尝试教学理论及生命科学的有关理论对本课题有极好的启示意义 借鉴以上理论精华的基础上 我们基于教学实践

对探究学习的心理机制作出自己的思考

首先

我们认识到

探究是个人内在于生命中的一种主动精神与探究欲望 探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灵冲动和生命激情 这是本课题得以开展的生命基础和人本前提

探究始于好奇

好奇心正是与生俱来的探究源泉 因为好奇 所以探究 孩子都很好奇 因为他们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解的渴望 好奇是一种无穷的动力 它推动孩子去探究 去发现

探究基于期待

正是因为对未知领域存在着美好的期待 孩子们才会去作乐此不疲的探究 每拿到一篇课文

孩子们都对它充满阅读的期待 希望能读到一个美丽的故事 读出一个精彩的结局 读懂一个深刻的道理

学生正是带着期待走向书本、走向课堂的探究的最主要特征是主动性 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积极投入、主动思考的状态 可以说

没有主动性就没有探究 没有主动就没有发现

教师的语言:“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发现什么?”最大好处就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探究是一种主动尝试

“探究”意味着向未知领域进发 意味着结果的不确定性 它没有固定的答案 没有必然的结果 因此

它只是一种尝试

是正确与错误并存的尝试 探究最可贵的也正在于尝试 在于敢于尝试 善于尝试

即使是尝试中的错误 也是有价值的 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学生正是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 在错误中一步步走向真知真理 任何伟大的发现最初都来源于尝试

探究是一种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学生根据已有生活与学习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 提倡探究性学习

正是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在探究中去发现知识与规律 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探究过程上

学生充分利用已用的学习经验

并随时将所发现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探究是一种主动发现 探究是为了发现 探究会有所发现 这种发现是主动的 是自由的

是学生个性能力的体现 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展露 学习是一种发现的过程 发现是学习的一种收获 发现给学生成就感

学生在发现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学生在探究发现过程中所获得的惊喜程度 也许不亚于科学家的伟大发现 而探究正是一种最重要的科学精神

最后

我们在实践中初步得出

探究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尝试--探究--发现 即在尝试中探究 在探究发现 在发现中学习

探究正是一种始于好奇、基于期待的主动尝试、主动建构与主动发现的学习过程

三、探究发现学习中的教师语言 教师最基本的启发性语言:你发现了什么?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

教师经常这样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这种语言的优点在于 它并不直接指向问题本身

不直接让学生去找书中现成的答案 而是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

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感悟 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发现能力

如学习“土”字时

传统型教师会这样问:土有几横 第一横与第二横有什么区别 竖要写在哪里

这是一问一答式的教学 虽然也达到教学目标 但教师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跟着教师走

探究发现式的学习就不一样

教师只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观察 也能完成上述教师所问的几个方面 但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是他们主动学习的结果 这也说明 教师不问

学生自己也能学习

在探究发现学习中 教师语言除了启发

还有两方面作用:一是鼓励 二是宽容

即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及时表扬他们在探究中的发现 同时宽容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 以呵护他们尝试的勇气 只有这样

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逐渐旺盛、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因此

教师还应有激励性语言:你真行!你真能干!你很聪明!你很努力!你真会思考!没关系 下次再努力!

四.探究发现学习的基本形式

按内容维度来分

大体可以分为自由发散式探究和主题集中式探究 按学习者的维度来分

大体可以分为个体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又可分为小组合作探究与自由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中又分为主题探究与分工探究等

1.个体自主探究发现

即学生基于个人的兴趣来探究与发现 这种探究活动中

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先后顺序、学习后的表达方式等 这种通过自己的努力的个体自主探究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较为倡导的学习方式 它的好处在于集思广益 互相启发

它的另一大好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 培养他们互相交流的习惯与能力 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

小组学习更关注的是合作的过程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精神 而不是结果的答案 在小组学习中

学生感到有人倾听他的声音 他可以对他人进行评价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动力

学生在小组合格过程中所得到的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3.小组分工探究:小组学习内同样有自主 这表现为小组学习时

各成员自主选择其中一部分内容或一种角色等 这种学习合作之中有分工 分工之中有合作 学生可以互学互助 协同解决问题 如《祖国到处有欢乐》一课中写了小白鹅、小山羊、小蜜蜂、小燕子和小朋友等几个角色 小组内每一个成员可每人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探究 如《我家住在大海边》一文第三段有两句话 小组学习时

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分成两份 一份探究第一句 另一份探究第二句

4.自由合作探究

这也是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但它的合作是不固定的 是临时组成 它有一个优点

就是学生都是自己寻找合作伙伴 与自己喜欢的人一起探究学习因此

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觉会很好 学习气氛十分融洽 这样

探究的结果往往令人满意

5.自由发散式探究 学习时

教师往往只提一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

然后讲讲读书时的感悟与发现

这种探究方式的优点在于灵活与随机 学生任由思维在文中飞驰 自由自在地发现与感悟

利于培养学生的敏锐的感悟能力

6.主题集中式探究

这种学习方式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或学生经讨论决定一个主题 然后分小组或个人进行探究 它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 可充分利用学习时间 达成学习要求

如在学习《鸟儿 花儿》一课时

重点探究两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捉鸟” “为什么不能摘花” 就属于主题式集中探究

五.一年级语文学习中探究与发现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一)拼音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

1.单韵母、声母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

音:从第一课开始

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培养探究意识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同时进行的 如学习“ɑ”时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看病时的经验 尝试发音;学“о”时

回忆听过的公鸡打鸣声进行试读

以后几课中的单韵母与声母的读音都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读 再教师引导正音 这样效果不错

形:每个单韵母与声母的形都与插图有相似之处 因此学习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自己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母 并联系生活中见过的东西

还可以联系学过的字母进行学习这就在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一个扶手 即生活、学习的经验

这在一年级探究学习的启蒙阶段是应该提倡的2.复韵母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

形:第14课开始学习复韵母 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在复习单韵母后 出示“ɑi、ei、ui” 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回答以前学的都是单个韵母 今天学的都是两个字母合在一起的 然后都引导学生给这三个韵母起个名字 书写时 又引导学生探究

复韵母的两个字母应该怎样写 讨论得出应该靠紧些

音:利用课件播放

让学生仔细看课件里的小女孩的口形与发音 再自己尝试读音 最后教师正音

这样比一开始就让学生跟教师读效果要好

四声:复韵母学习的四声的标调位置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教师可在黑板上写四个“ɑI” 让几个学生上去试着标调 学生肯定议论纷纷

这时教师也不要急着给出答案

而是先让小朋友跟教师念一首儿歌“有ɑ标ɑ上 无ɑ找оe 有i又有u 声调标在后” 再让学生根据儿歌分析讨论哪个同学标得对 这样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参与 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发现知识、获得知识

3.音节拼读中的探究与发现

学拼音时

音节的拼读是重点

由于现在大多小朋友都上过幼儿园 会一点拼读能力 因此

让学生先自由拼读 再指名拼读

最后让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教其他小学生读

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拼读能力有时是一个摸索的过程 学生经过自己的反复读 会发现发音技巧、掌握要领 而让读得好的小学生当小老师 对他是一个激励 对其他同学则是一个榜样

(二)识字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

1.独体字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

笔画名称:一开始学的“横”、“竖”等基本笔画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学生在幼儿园的知识 让他们讲讲名称

学到连笔的笔画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笔画名称猜一猜说一说 因为不少连笔的笔画都是两个最基本笔画的相连 如学了“横钩” 看到“竖钩”就应该会迁移地说 看到“竖折” 能够想到“横折”的说法 类推出它的名称

“撇点”的笔画可以根据“撇”和“点”相连说出来

书写位置:开始学习生字 就遇到书写位置的问题 这可以由老师讲给学生听 让学生记住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前者属于接受式学习而后者则地探究式学习是我们所提倡的 每教一个生字

都可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

去发现这个字的每一笔画应写在哪个位置 怎么写

有什么注意的地方 学生其实都很会观察的 他们会看得很认真 发现许多

包括教师想讲的 和教师没有想到的书写笔顺:一般的字笔顺很清楚 学生很容易掌握 但一些有争议 容易弄错的字 则应让学生探究一番

如“日”、“目”等字的最后一笔 “水”、“小”、“山”的起笔等 可先让学生凭直觉说说应怎么写 学生讨论后

教师也不要急着告诉答案 可让学生看课件演示 也可看教师范写

让学生在观察中明白书写笔顺 然后教师小结相关的书写规则

2.合体字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

偏旁名称:学习合体字 首先就遇到偏旁

不少偏旁的各称与学过的独体字有关 因此 学习时

可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给出各称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作偏旁时与独体字时的区别与变化 如阅读第1课“爸爸妈妈”就学习两个偏旁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发现今天学的生字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让学生发现今天学的都是两个字合在一起的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

今天学的这些字都有偏旁 如“爸”字

它上面就是一个偏旁 请小朋友想想 给它起个名字

教师引导它在“头上” 最后说出“父字头” “妈”也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 起个名称

并问为什么这个不叫“女字头” 而叫“女字旁” 最后让学生再观察

这里的“父”与“女”跟以前学的女是不是一模一样 发现差异 记忆深刻

一些不是由独体字变化成的偏旁 可让学生观察它的形状 联想相关的物件 如右耳旁 它的形状很像耳朵 又在右边 所以叫右耳旁

字形结构:学习合体字 多了两样 一个是偏旁 另一个就是结构

教师不用让学生知识什么叫结构 而是问学生“妈”字怎么组成的 学生会说左边一个“女” 右边一个“马” 教师引导:这样左边一个字右边一个字组成的字是什么结构?学生自然会说出左右结构 第1课没有要求学习上下结构 但在第二课时

教师复习左右结构时

可以紧接着问学生“爸”字是什么结构 并问为什么

学生很容易会说出是上下结构

因为“爸”字是由上面一个字下面一个字组成的 这样的学习符合同化学习理论 使学生顺利地实现了学习迁移 全包围结构的字

可让学生想象中间部分被外面包围了的情况 想出结构名称

书写位置:合体字的书写位置引导学生用部件分析法进行 同时注意关键笔画的位置即可 有了独体字的书写经验 学生不难掌握合体字的书写

3.课文中生字学习的整体探究与发现

有了以前的识字学习

小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学习技能与经验 因此

在课文学习开始后

课文中的生字学习可以不用一个一个地学

而可以采用整课的生字综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这样既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短文主动获得与建构知识 又培养他们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1)自主选择探究学习:学生经过预习自学后 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字来汇报交流 说说自己喜欢这个字的原因 还要当小老师的样子来教这个字

这种方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尽情展现他的个性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由于学生的基础有差异 因此

在小组内学习生字有几方面好处 一是可让优秀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学 让后进生有一个小老师在教他 二是小组内先行探究一番 对生字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三是小组内经跟读、轮读、齐读等形式的反复读后 生字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3)自由发现探究学习:如第5课《我们上课了》一课有七个生字 在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先引导学生整体朗读课文 说说对课文的理解与发现 然后再小组学习生字

教师把“课、了、的、不、要、里、皮”这七个生字排在黑板上 问学生:请找出有相同点的生字来 学生纷纷发言

从韵母、声母、声调、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发现 摘录如下:

生:“的”和“了”的韵母一样 都是“e” 而且都没有声调

生:“课”和“要”都是第四声

生:“里”和“皮”的韵母一样 都是“i” 生:“课”和“的”都有一个新偏旁

生:“里”和“了”声母一样 都是“l”

还有学生发现:了、不、里都没有偏旁 是独体字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

学生表现出异常活跃的思维 比较敏锐的观察力

表现出了一定的探究发现的能力 可以说

学生对一个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都能通过自己探究去发现与掌握 一些新的偏旁名称

如“白”字旁就可引导学生自己得出

而“要”字的女字底则让学生根据女字和女字旁的说法进行比较后得出 但一些新的知识

与已有知识联系不大紧密的 还是应该由教师教给

或让已知道的学生直接说出 如言字旁

因为探究不等于瞎猜 当然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难免有误

如有的学生说“要”和“里”都是上下结构 教师就及时引导纠正 使其掌握正确的知识

(三)课文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

1.以理解内容为主的探究与发现

(1)自由发散探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 探究与发现也是在充分地朗读课文的基础进行的 学生是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探究与发现的 学习中

教师不作内容上的分析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自读自悟 读中感悟

如《悄悄话》第一段:“山路边 开了两朵小红花 可红啦 可亮啦

上边还有露水哪 啊

多漂亮的小红花!”教师只提一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自由思考 说“我发现山路边有两朵小花” “我发现这两朵小花很美” “我发现小花很红” “我发现小花很亮” “我发现小花小面有露水” “我发现小花因为有露水所以很亮” “我发现小花又红又亮 上面又有露水 所以很美” 这样学习所得的结果是自由的 充满灵性的

充分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与体验 最后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花的美 在读中进一步升华

(2)自主选择探究:这种方式又有几种情况 如个体自主选择探究 小组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小组内自主选择分工探究 一篇课文的学习是无法穷尽的

教学的真谛并不在于让学生全部理解、掌握课文的内容 而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在读每一篇课文时都有所感悟 有所思考 有所收获 一课一得 即是收获 因此 教学中

可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 只选择文中的一部分进行探究学习比如《我们上课了》一课 文中有两段话

第一段讲“我们上课了 请小鸟不要吵” 第二段讲“我们上课了 请皮球不要吵” 教学时

我们让小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一段话来学习学习通过自己朗读课文、思考

然后与大家交流:我明白了什么?我知道为什么请皮球不要吵?我明白了上课应该怎么做等 《小燕在家里》听说训练 共有四幅图

小组内可以分工进行

一个选择一幅图进行说话练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主题式集中探究:课文都是有主题的 引导学生集中探究主题 能够对课文有较准的把握 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这样学习时方向明确 时间节省 效率更高

主题可以来自课文的题目 也可以是文章的重点与关键 如《画》一课的学习时

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讨论一个问题“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幅画” 如在学习《鸟儿 花儿》一课时 重点有两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捉鸟” “为什么不能摘花” 再如《我家住在大海边》一文的最后一句“我爱金色的海滩” 这可以让小组进行学习

集中讨论:“我为什么爱金色的海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 先行否定了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又互相启发想出了更多的答案 在各小组汇报时

呈现出来的答案数量之多 角度之新

都是让人惊叹的

2.以扮演角色为主进行的合作探究与发现

一年级的不少课文都是以拟人的手法写 写了各种可爱的小动物 生动形象 富有童趣

小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课文

我们也正可以利用课文的这一特点和学生的这一喜好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不但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能进入角色 更好地理解课文

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生命原生态 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上得以激活与发展 如《祖国到处有欢乐》一课 是用诗歌的形式写的

分别写了小白鹅、小山羊、小蜜蜂、小燕子和小朋友 学习时

我们采用小组合作与非正式小组的有机结合 方法如下:

小组分工:小组内每一个同学选择一个角色

组内分角色朗读:每位同学读自己选择的角色的话 轮读课文

全班分角色朗读:各小组选择相同角色的同学一起读 轮读课文

如各小组中当小白鹅的同学都站起来读小白鹅的话 再请各小组中当小山羊的站起来接着读 如此接读 面向全体

同角色重组探究:选择相同角色的同学重新组成一个小组

进行讨论:你为什么感动欢乐?如“小白鹅说:祖国有清清的小河 ”一句

“小白鹅”们要讨论 我为什么感到欢乐

我在清清的小河里怎么样? 原小组延伸探究

各位同学回到原来的小组 模仿课文的形式 进行创作练习如小松鼠说:()小鸟说:()

各小组汇报交流

可以仍然采用角色分工的方式进行汇报 其他小组倾听评价 互相学习

3.探究发现结果的多元展示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或自由合作的形式进行 学生探究学习后 展示发现结果的方式

大多是以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 但也可尝试以多元的方式进行展示

艺术家都是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我们的小学生同样可以用自己兴趣的方式 以自己的特长来展示所感悟到的 如《小小的船》一课学习后

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当小画家、小歌唱家、小朗诵家、小舞蹈家等 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当小画家的画出船的样子 当小歌唱家的唱出这一首歌

当小朗诵家的声情并茂地朗诵用首儿歌

小舞蹈家的用形体语言描绘出儿歌所表达的意境 这样的展示是丰富多彩而又颇具个性化的 同时展示着学生创新的精神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在课堂上进行自由组合 实现特长的互补与优化

4.课文学习后的延伸探究

非正式小组的自由合作探究:学习了一篇课文 常常余兴未尽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探究 如《我是中国人》一课教后 教师出示:我是()你是()他是()我们都是()

请学生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随便找三个人 只要有共同点就行 同姓 都是男孩 都扎辫子

都住同一个小区

都穿同一种颜色的衣服等 这是自由合作探究 学了《你姓什么》后

学生可在模仿课文的基础上 随便找几个同学进行自我介绍 采用“你姓什么?我姓张 什么张

弓长张”的形式

也可找与自己同姓的来进行交流 《谜语》一课学习后

我们布置学生回家找5个以上谜语 第二天回来 专门安排一节课

让学生互相进行猜谜语活动 先是小组内互相猜 然后全班自由猜

学生可随意走到一个同学面前 跟他进行互相猜谜语 这样的课非常开放 多向互动

激发了学生生命原生态的尽情展露 当然很受学生欢迎

(四)口语交际课上的探究与发现

口语交际课的教材大多为一幅或多幅图 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 言语交际

有想象的地方就有探究 探究需要想象 因此

言语交际课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发现 而且 根据教学内容 我们发现

在口语交际课上

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 效果最好

因为小组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言语交际的环境与场所 提供了一个练习的机会

小组分工探究:听说训练课《小燕在家里》 共有四幅图

分别讲小燕在家里扫地、擦桌、倒垃圾、帮奶奶穿针线 小组内每个成员可以选择一幅图进行说话练习然后组内交流

或者轮流担任某一个角色进行说话练习这样练习的面更广

小组分角色探究:《买铅笔》是一个情境式的言语交际课 主要写了丁丁去买东西

要求学生用上“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 这就是一个让学生分角色说话的好内容 学生选择扮演营业员或丁丁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边表演边说话 学生不但高兴 而且说得很好

后面几课的言语交际《小兔还桃》、《长颈鹿请客》、《对不起》等都是情景式的言语交际内容 可以采用分角色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还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生大多喜欢扮演

六.研究效果与分析

1.初步探索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此项课题研究的最直接效果是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往的学生

总喜欢以听的姿态坐在课堂上 以接受为主要方式来学习知识

以背诵、记忆教师所教的知识为唯一的巩固方式 这样

他们往往被动、机械 很少主动

而自我们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学习以来 学生的学习方式便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他们变得主动 变得好奇

每拿到一篇课文 总喜欢先自已读一读 想一想

尝试着去发现、理解、感悟和品味 这样

教师还没教

他们就已先行学习了一番 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培养语文素养 都是大有好处的2. 初步培养了学生学习时的探究意识与主动精神

学生天生好奇 天生喜欢提问 也天生喜欢探究

我们的研究正是激发了学生的天性 让他们做喜欢做的事 去发现想探究的事物 学生日渐变得喜欢探究 即使平时不声不响的学生 上课时也喜欢思考与发问 喜欢与人尝试着解决问题 发现文本的意义

这样的喜人效果就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参与学习

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主动是他们学习有效的关键所在 他们不再要教师催着去读课文 而常常是教师还没布置

他们已经把课文好好地读过好几篇了 好好地思索一番了 即便是课外读物

学生也喜欢问个为什么?遇到不懂的 他们不再一跳而过 也不再先来问别人 而是自己先读一读 想一想

独自地探究一番 发现一番

结果总是令人高兴的3.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课题研究的间接效果是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以往

教师备课时往往是将教学方案设计得环环相扣 周密详尽

上课时就按备课时的设计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不愿少一步 错一步

一心想完成课前的方案

而自从把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发现列入教学研究以来 教师们自觉得调整了教学方式 他们不再写详密的教案 而是深入地研究教材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去探究与发现

如何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与引导 课后

教师思考的不再是教学计划是否完成 而是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在这过程中

教师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教学研究、教学反思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们的成长与发展

4.对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以往只把它们作为独立的三种学习方式来理解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

其实这三种学习方式不是孤立、割裂的 而是有机融合、浑然一体的 它们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是一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关系

本文以探究学习为中心进行展开 但探究之中包含了自主与合作 如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自主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一种学习的心理状态;合作关注的是学习者之间的空间组织形式 而探究是一种学习者向知识领域掘进的思维方式 探究一定自主 探究需要合作

本文直接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 是经验加思考促进了本文的形成 2002年9月

我们开始在电脑上写《一年级语文教学随想》 有一天

我们发现自己关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例子较多 于是就抽出相关内容

另成一文《语文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

并在此基础上申报并立项了台州市教研系统规划课题 之后

我们坚持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风格 常常思考与写作 到2003年4月

我们已形成近一万字的论文 在这过程中

我们又注意到小组学习这个主题 经过思考

又在电脑上写下了《小组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一文 6000多字 也许

我们为没有引用必要的文献而遗憾

但我们自豪于本文的每一句话都来自于自己的思考 基于实践的思考 这是我们的进步

本课题及小组学习的研究

我们将继续在工作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篇:探究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本站推荐)

让 学 生 自 己 学 会 学习

-------探究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狮石学校初中部:林增耀

所谓“自主性”是指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时,具有创造的积极性。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呢?

一、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增强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

我执教已有多年,期间语文教材几经修改,而近年的教材和原来的教材大相径庭,即使保留了几篇传统课文,也已经过了编者精心的修改。全新的教材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一开始她就为刚踏入中学的学生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让他们领略到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优美诗文、动人小说、哲理故事。在这里,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底:有作家们对往事的依依怀念,有华夏民族奇异的民俗风情,大自然的四季美景,也有科学家们矢志不渝、不懈探索的心律和足音,更有那奇幻无比的想象世界。这些和我们的生活无不密切相连,又非常切合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着文章中的方法实例,来观察自己的周围世界,探索这一世界,提高自己对这一世界上的认识力和辨别力。

面对新的语文课本,教师都感到耳目一新,何况是充满好奇心和未知欲的学生呢?课文内容的丰富和新颖,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但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要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究,去运用。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等;同样,学生在学习时也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导学可以排除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反之,则如一个被蒙上眼睛带入迷宫的人,失去了择路的自主性,只能任凭别人牵着往前走。为了改变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盲目学习的习惯,我认真上好每一篇课文的起始课,尤其是每一个单元的导读课,这样能让学生“有的放矢”。

例如开始教学第一单元前,我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谈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不同,这不光是体现在课文体裁的多样、篇幅的长短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文内容的广度、深度上,以及相应的课堂笔记要得、背诵要求和作业的要求上,尤其在初中阶段应有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上。《为你打开一扇门》篇幅比较长,理论性也比较强,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来预习:(1)题目中的“你”指谁?“门”指什么?(2)查词典解释“文学”的含义。(3)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这是考查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否在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大意。本文的重点章节是第四节,它也是一个难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我还是设计这么几个小问题:如文学的特征是什么?文学的内涵是什么?文学的功能有哪些?你想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人吗?那要和文学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呢?文中讲到“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又是什么意思?目的是让学生跟着问题来理解作者的思路,熟悉名家作文时的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的特点。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语句优美,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述文学,对此我提出了朗读的标准,既要读得准,又要读得响,更要读出句子的美感。是朗读,更要诵读,从而把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更提高一层。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课后思考题,“除了文学之门 我们还可以走进什么大门?”这样既起到了深化标题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不仅自己设计好导学目标,还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新课文的理解,使每一课的目标管理都有针对性。这样,学生一旦明确了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就会围绕目标自己动脑思考问题,或小组讨论,或听取别人意见,或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

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在提问、引导、启发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向书本发问,向教师发问,向自己发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又说:“学而须疑。”一切知识都是从疑难中产生的。疑,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钥匙。而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学问、学问、学学问问,关键要在“问”字上下功夫。因为“问”是一个法宝,它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

提问不仅要有技巧性,更要有针对性。如在教学第三单元时,我特别注意对所提问题的设计。这一单元所选的文章和诗歌都是关于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的,对人们来说是很平常的,却平中有奇,闪耀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我们中华民俗有许多的风俗习惯,本地的民间习俗、传统节日是怎样的?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社戏》里有什么样的风俗?文中的“我”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你有类似的经历吗?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的家乡是怎么过节的?有没有参与过?再来看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是怎么写湘西地区端午民俗的?有几种活动?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当地当时的气氛怎样?体现 了什么时候样的民风?如果你也在那中间,作为一个观众或龙舟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了前面两篇文章的启发诱导,学生对第三篇《本命年的回想》完全能自主学习了。四人一组,分组讨论,自己提问,自己解答;然后组与组之间提问质疑;最后每一组分别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总结。而教师只须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并稍作点拨。下课前仍然由学生评选哪一小组自学能力最强,教师给予表扬总结。经常性的训练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自主探索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运用能力

语文学科是以文字为载体,向学生传播优秀文学作品,增长学生见识,培养情趣,提高自身的各方面修养的重要学科。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朝代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心声,是一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教材中选用的都是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秀作品时,一方面得到了感官上的愉悦,思想上的熏陶;另一方面习得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也激起了创作的激情。在我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注意训练学生的“读”,学生的“听”和“说”,更注意强化他们的“写”。在分析、欣赏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切体会名家们那多角度、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能鲜明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描写,能突出作品主题的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进而能模仿课文中的写法来进行自己的写作。如学了“金色年华”这一单元后,我布置了学生这样几个作业:首先,划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或你欣赏的、很有感触的语句,摘录在自己随笔本上;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仿照着来扩写几组句子,在小组中讨论并进行习作,自拟题目,当堂完成。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同学们个个说真话,抒真情,写趣事,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也有写自己家庭中的喜怒哀乐,情真意切;也有写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的苦闷和快乐。许多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引用了不少课文中的语句,有的更能“改头换面”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且毫不逊色。对这样的学生,我大力进行表扬,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了语文知识就要去运用,“学以致用”。又如,学了著名作家冰心的《繁星》后,要求学生模仿写自己眼中的星空;读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后,再联系《繁星》,参照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创作一篇简短但有情节的童话。就这样,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听、说、读、写,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自主性运用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新课程的设计更是根据学生的发展来安排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在当代教学理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摆到了第一位,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第三篇:自主发现探究

自主·发现·探究

——《有趣的拓印》教学案例吴秀开

一、教学理念

探究性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到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本课正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不以灌输知识为重,而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到解决问题,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这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所倡导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二、教材分析

《有趣的拓印》这一课是湘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的设置是为了使儿童在活动中来认识、发现和体验实物纹理所具有立体感、浮雕感和形式的美感,在运用蜡笔等工具皴涂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形象,这种简单的方法是学生易掌握的。在本课的图例中展示的自然纹理和实物纹理,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更多纹理清晰的实物,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多种颜色、形式拓印,在作业中体现操作能力、创造力,使实物的纹理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呈现。

教学情景一:

(教师“变魔术”激趣导入后,学生兴趣盎然,让学生尝试表现。)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

1.学生动手拓印。(教室伴随音乐)

结果:有的同学拓印成功,纹理清晰,有的却没有出现纹理。师:让我们来找找原因吧。

2.请拓印好的学生演示拓印过程。

生:把树叶反面向上放好,盖上纸,用手按好后,再用蜡笔平涂。

大家一起夸夸拓印成功的同学,并找自己失败的原因。

生1: 我的树叶是正面朝上了。

生2:我一涂,树叶、纸动了。

„„

3.质疑,体验纹理。

师:树叶为什么要反面朝上才能拓印出纹理呢?大家摸一摸树叶的两面,有什么感觉?

生:正面光滑一些,反面不平不光滑。

师:大家真聪明,树叶反面有许多纹理,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我们在拓印时只有拓印反面才能印出漂亮的纹理,而正面没有凹凸不平的纹理,就拓印不出花纹了,所以,我们印之前要仔细观察,只有在凹凸不平的纹理上才能印出来。

教学情景二:

师:大家除了用蜡笔拓印外,还可以用什么笔拓印也能让花纹展现出来呢?

生1:我今天没有带蜡笔,用铅笔侧着涂也可以印出花纹。生2: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把东西直接盖在橡皮泥上,也能印出花纹。

教师积极肯定学生做法。

教学情景三: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有美丽的纹理,都可以拓印出来。

电脑课件展示,让学生拓展思维。

师:大家觉得美吗?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物品,你看看哪些可以用来拓印?

师:下面大家可以选择你想拓印的物品,开始拓印吧。(学生自主创作)

„„

结果:同学们有的印出了课件展示的物品的纹理,有的同学非常善于观察,找到了身边的文具盒、水彩笔盒、矿泉水瓶盖子、钥匙、书包等物品上的凹凸图案,印下了各种美丽的花纹„„

几点启示:

一、培养一双会操作的手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体验是让学生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教学活动中,以学生操作为主,首先是学生尝试操作,感知拓印的基本方法,怎样用笔和怎样把握力量的轻重;其次是学生操作表现,在实践

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另外在感受实物纹理凹凸特征时,也是由学生动手摸,感觉比较后说出来的,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实物纹理所具有的凹凸感(立体感、浮雕感)。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动手感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这是《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的基本价值体现。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图片——生活中的美丽纹理,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让学生自主创作表现,这样学生自觉地用眼光搜索身边的带各种纹理的物品,收到了意外的好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大胆探究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该课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利用各种材料表现身边的美丽纹理,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首先,在尝试操作中,我没有用讲的方法去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拓印,而让学生

自己动手尝试操作,在操作中自我体验,寻找、发现问题,通过交流、体验,总结找到正确的拓印方法,这样比教师讲更有效。其次,在学生掌握了正确拓印方法以后,我再提出:“除了用蜡笔还可以用什么拓印呢?”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尝试用各种材料,在实践中发现,拓印不止能用蜡笔,还能用铅笔、橡皮泥„„让学生单一的蜡笔拓印形式,得到更宽的发展,让学生更能体验拓印带来的乐趣。第三,在学生自主创作表现时,鼓励学生大胆以身边的各种带有美丽纹理的物品为底版,表现拓印身边的美丽纹理。教学效果出现了大量的纹理是教师在引导时没有展示的纹理,足以证明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

让我们尽力培养孩子们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第四篇:语文学习重视阅读文本与探究体验

语文学习重视阅读文本与探究体验

摘要: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就应该还原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作者的精神的园圃,探求知识的芳馨。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能主动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提高自身的课外阅读量。

关键字: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 兴趣 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整合阅读资源、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

一、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

结合课外读物的特点,在阅读中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振兴阅读”书目中的《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为读者展现了太平洋战争时期巴学园学校关注小朋友个性发展的独特的教育形态。一心只想当“宣传艺人(娱乐界人物)”的主人公小豆豆,因对学校的一切过于好奇。

上课时反复地翻课桌抽屉、与窗外的燕子说话、要求路过窗外的“宣传艺人”表演„„

原来学校一年级班主任要求小豆豆退学后,她来到了新奇的、用公共汽车当作教室的学校------巴学园。校长在面试时,整整听了小 豆豆四个小时不停地讲“心中的故事”,这让她非常的喜欢校长先生,愿意在巴学园上学;园中的老师课堂教学时,总是先把一天要学习的内容全部写在黑板上,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让小豆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巴学园的学习活动中,小豆豆不知道做了多少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结果是一团糟。校长总是在小豆豆认识到事情的原委、对错后,对她说一句:“你真是个不错的孩子。”这让她在几十年后才体会到校长这样做的良苦用心——校长和老师们爱护巴学园的每个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们生活在自信的学习中。

现在,我们的教育思想难道还没有转化,还是固化在对学生的严厉批评、斥责之中?“好奇心”,从孩子的角度看,很多都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次遇到,他们只是好奇,想问个究竟,他们很多时候完全没有能力辨别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我们社会的道德要求。我们作为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孩子们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在课内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把课堂的的学习迁移到课外的相关读物上。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

有个学生对老师说了学习这则寓言后的感想:“老师,故事中的狐狸,嘴真甜、能说会道,而且很聪明;乌鸦和它比起来,简直笨死了。”

学生有这样的“价值观”,老师此时是赞许他呢?还是斥责他呢?两者都不可取。老师要让学生明白:“ 寓言故事中的狐狸真的很聪明,可是聪明头脑要用来帮助别人,而不是欺骗别人。不要向乌鸦那样喜欢听花言巧语、上当受骗。”

借助此机会,让学生去阅读《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读物,写写读后感,在班级开展读后感交流会,拓展孩子阅读阅读鉴赏的能力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就应该还原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作者的精神的园圃,探求知识的芳馨。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提高农村孩子阅读量的动力。

孩子们都有爱表现的天性,他们身上有的是主动的意识,关键是我们老师怎样让学生的主动意识有针对性?一位教师这样知道学生写作文: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兰花的图片:“这是我在以前那个班级布置的一次作业,要求是:赏析图片,写一段话。这是当时一个学生的家庭作业:今天,我看了的兰花,花得很漂亮。你觉得他的家庭作业怎样?”

学生的话匣立刻被打开了:“他写得太简单了,应该仔细观察兰花的特点,具体写出兰花漂亮叶、花等内容。”

“他可以仿照我们刚刚学过的一篇文章《荷花》的写法,来写兰花的美。”

“有的说他可以写一写看到兰花时的心情、感受,写出自己喜欢兰花的原因。”

„„

这一作文导入的教学片段,不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表现吗? 在教学中,我们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的同时,要把这样意识迁移、同化到类似的相关学习任务上,让学生具有持之以恒地进取精神。这一点,在苏教版的教材编排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每册书开篇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引导低年级小朋友“乐于倾听、爱惜学习用品”的;有关于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关于阅读的“勤于搜集资料”、“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让这些习惯在孩子的身上逐步养成,无形中让孩子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有目的的多读书、会读书。

三、在课内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的阅读。

课堂上一位二年级的小男孩问老师“细腻”这个词我不懂。” 一位女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你们摸摸自己的脸,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滑滑的、嫩嫩的„„)“谁来摸摸老师的脸,试试有什么感觉?”

(学生很羞涩,在老师的鼓励下,伸出了小手轻轻地试了试:老师的有点粗糙。)

现在,你们明白了‘细腻’是什么意思了吗?” 不用教师生搬硬套的说教、学生的好奇心在平淡无奇的实践探究中“不求甚解”的理解了词意。

上面的教学案例只是“授之以渔”的开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你还可以理解文中哪些词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逐步脱离教师的引导,自主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掌握阅读中遇到的词语的意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运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感悟文本。

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唐僧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都回答:“唐僧是个心地善良的高僧。” 可是有个学生却说:“唐僧是个迂腐的人。” 班内的好多学生顿时一片愕然„„

教师试探地问了问班级的其他同学:“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不同意,我前段时间看了《探索与发现》中的《大唐西游记》,节目中介绍了玄奘是一位不怕千难万险,只身一人去印度那烂陀寺求取真经的高僧。”

“同意,我读了《西游记》后,看到唐僧经常分不清谁是妖怪、谁是村民,反而多次误会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滥杀无辜。”

教师问了刚才回答的那个学生:“大家有的同意你的看法,有的不同意你的看法,你又是根据什么得出了‘唐僧迂腐’这样的结论呢?” 那个学生脱口而出说:“我在课前看了课后的练习题,老妇人闪了出来,中闪的有什么好处,我觉得一个拄着拐杖年近80岁的老太太动作这么敏捷,让人怀疑她可能是妖怪,我都能看得出来,而唐僧没有看出来,说明只知道颂佛念经,一点也不注意观察。所以,我认为他是个迂腐的人。”

“三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为了确定唐僧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就在本周的实践课上《唐僧其人》切磋交流会,你们每个小组必做的两个活动任务是:

1、搜集关于《西游记》这部小说评述的资料。

2、在cctv网站或网络视频中搜集、观看《大唐西游记》这一系列节目,简单叙述玄奘取经的经过。”

在语文实践课中,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认识到了《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作者在小说中主观刻画的人物形象。《大唐西游记》中的玄奘,是叙述史实中的人物。此时,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唐僧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的争论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面对学生个性的体验,不要片面的回避,更不能借此来改变教学流程,让学生满堂漫无目的的空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体验的“依据”,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主动做好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人。

第五篇: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内容提要】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势在必行。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等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英语摘要】

Inquiry learning is a kind of learning concept, is also a way of learning.Primary language teaching building independently,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ways of learning is imperative.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mplement inquiry-based learning,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ctive explore innovation,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such as the important way.Through inquiry learning, lets the student experience its process, obtain deep emotion experience, finally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学习

【导言】

阅读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理解、评析、鉴定文本的过程,也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探究学习的心理基础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受本能驱动,环境中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提倡儿童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探究学习”一词最初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①翻译而来。探究学习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首先倡导的。在观念上注重平等、民主、开放;在过程中强调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表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在目标上追求实事求是、多元化、与时俱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新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建议部分的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指出:“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与思维、时代个性、健全人格、优秀素养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其有益于学生学习、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造就。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纲要》在课程的实施上特别倡导建构的学习,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

(二)语文教育的渴求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特点有三: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美学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感悟和体验;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建构主义理论),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母语有一定的基础,有语境,有资源。所以就语文实践而言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要着眼于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特殊性,汉字组词率高、情感色彩丰富,汉语语言简洁、语法灵活、富有韵律,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条件、学习情境,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时代的呼吁

现代学生观——学习的主体、各有个性的人、处在发展中的人,现代人才观——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终身学习,现代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⑤(陶行知)师生在目标一致的学习过程中和谐共振,共同发展。因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则为现代性教育之需。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和内涵所在。

(一)、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1、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从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看,教学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从而引发学习者主动的加工活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的,这种学习过程是认知、情意和学习者个性协同发展的过程。学习者对学习方向和目标的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自我选择,才会获得最好的效果。

4、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通过良好的教育与训练,敏感性撒都能成才、成功。教育的艺术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学习方式的单一性,以适应儿童群体智能的多元倾向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开发儿童的各种潜能,并使这种潜能外化为实践的能力。

5、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能在尝试中成功。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变先教后学、先讲后练为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定的教学条件,可使学生的尝试活动能够取得成功。

我国已有不少人进行关于探究学习的研究,对其定义的界定也各有侧重点。课标中的“探究”并不是指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它遵循一定基本程序,采用一系列方法,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表达和交流等活动来解释大自然的奥秘、推动科学发展。”⑥对于学习中的探究,也是众说纷纭?有人把探究学习看成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也有人把探究学习看作是学习活动,即所谓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施瓦布③所下的定义:探究学习是指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的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⑦基于以上对探究学习的解释,我认为: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即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并运用探究的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获得知识、情感、能力的学习活动。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儿童在阅读中所经历的探究过程,探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所感受的情感体验,以及所获得探究的技能,学习的方法。学生要想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离不开和谐、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教师的大力支持。哲学上讲,内因是第一位起根本作用。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让学生喜爱整个学习过程,更要让学生具有探究的理念,学会探究的方法;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含义应该如此。

(二)、内涵概述

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在高中阶段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在全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探究式学习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有些小学把探究式学习仅仅局限于小学数学和科学课程,有些小学干脆模仿中学的做法,在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等。什么是尝试探究性学习呢?在此,我们需要对有关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

1、探究⑧ 在汉语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而“探索”的解释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一般讲的“探究”自有它的解释,即使是“科学探究”,在科学家那里和在中小学的学校课程中也指代不同的事物。那么,在学校课程中,“探究”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决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与“探究”一起使用的还有“科学探究”一词。现在使用的“科学探究”具有双重含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2、探究式学习⑨

探究式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美国在“教育现代化运动”,尤其是理科教学的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施瓦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养创造力。所谓的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里,我们把“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界定为: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

小学阶段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料,确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学习模式,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学习活动,理解并掌握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动。其中提到的探究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思维和推理能力、操作能力、传达与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探究品格指的是:强烈的求知欲望、克服困难的毅力,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竞争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3、问题探究式学习⑩

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医学教育。现在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和培训领域所采用和重视。这种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探究学习包含5个关键要素,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缺一不可。(1)问题或项目。问题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教师对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问题探究学习的效果。(2)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3)学习小组。问题探究学习的学习小组一般以4人到6人为宜。(4)问题解决的程序。学生在教学问题探究学习前应精心策划好解决问题的程序,并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推进方案的实现。(5)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4、尝试探究性学习○

12其教学基本程序为:尝试尝试教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准备——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归纳小结)。我们通过类比而提出探究性学习的要点为“学生能探究,探究能成功”。并把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基本程序设定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尝试探究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信息——探究验证(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得出结论。因此,尝试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把尝试教学理论运用于探究性学习的综合学习方式。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的研究。

(一)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

从我们出生那天起,我们就用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用头脑思考着这个世界。起初我们不会说话,我们用各种表情和手势,表达着我们的需要与想法,与父母交流着。渐渐地,我们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字,于是我们开始用语言、用文字表达我们的观察,表达我们的感受,表达我们的思考,表达我们的心声。同时,倾听和阅读别人的表达。这种语言的交流与对话在我们上学以前一直自然地进行着。

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初步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来到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倾听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数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艺术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文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哲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朴素的解读,在学校里与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解读、数学的解读、艺术的解读、文学的解读、哲学的解读开展交流与对话。在此基础上,丰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在语文课上,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另一个人(作者)进行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这样,阅读首先是学生通过文本(作者的作品)与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学生阅读作品,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这就是阅读的本质。

(二)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在阅读之前,学生与这个世界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即观察、感受与思考的过程),学生与世界对话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在作者写作之前,作者与这个世界也首先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其结果是作者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并以文学的手法表达出来成为作品。作品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的意义的载体,即“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开展对话(即解读作品字面意思的过程),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达到与作者就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即作品的主题)开展对话与交流的目的。

因此,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文本),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学生之所以能够去主动探究,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当然,在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与指导

1、阅读教学中的探索

13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课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所占课时最多,所用精力最大,被誉为“智慧之源”。简言之,阅读教学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表达力,发展认识力,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陶冶情操,修养品性,增强搜集信息的能力。

阅读教学过程具有多变性,其教学程序无固定模式,每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各有不同,而积极建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必须提倡。

(1)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的课文,教师应放心、放手地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自主尝试探究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如,《雨中》一课的教学,可采用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点明中心,升华情感的教学程序,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通过设问激疑、填空初知、巧导自学、合作交流、小组汇报、探究释疑的方法,优化动作,理想地完成学习目标。

(2)内容较深、不易理解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必学习中获得发展,如,《猫》一课力现所蕴含人文精神,教学时可以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意”中;A、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识字、析词、通文、思意);B、交流自学情况,引出主线,板书示意,为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在第四个环节“专题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在第四个环节“专题研究,理解课文中”,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好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任选你自己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给大家听。具体做法是:A、教师先指导一处以作示范;B、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C、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点拔、深化、评价。

如此,通过“划”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或最体现作者爱猫之情的句子,“圈”出这一句中最能体现猫之可爱、作者爱猫的关键词,“研读”领悟其特别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猫之喜爱之情。再将自读过程进行交流。不但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推陈出新,开辟了阅读的新天地,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阅读课文中的操作

阅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延伸,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根本任务。教学时主要是读,即泛读和精读,随机而用。教学时,教师要自觉帮助小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进行重认识性、理解性阅读(低年级),重评判性、创造性阅读(中高年级)。教师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小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习得、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具体的做法可以是:(1)营造民主氛围。让小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小学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例如,教学《花钟》一课时,让小学生充分自学探索,运用积累知识,通过看图、读书、提问、小组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状态,小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2)创设活动情境。A、还小学生活动的时空。教学时,充分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进行自主学习,让小学生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激起求索热情,切切实实地去阅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实现真情体验、真情交流。B、还小学生选择的权利。遵循天性,遵从差异,从培养兴趣的角度着重,让小学生自选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或简画、或剪贴、或随笔、或眉批,自搜、自解、自思,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自主性学习。C、还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文以活动促发展。如,游戏活动、课堂即兴表演、实验操作、朗读竞赛、小博士答辩、课后沙龙、答记者问等形式可让小学生兴趣盎然,乐学、爱学、会学,事倍功半地完成了阅读课文教学。(3)发展创新思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关注小学生的异象,诊视小学生的反常,异象即标新,反常即创新。采用引导质疑、合作探究使小学生在学文中收获料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

3、课外阅读中的应用

《标准》十分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分学段分期规定了相应的课外阅读量,重视语文积累。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拓展。因而,教师要定位于学前指导,学中帮助,学后促进的角色,给小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自主,从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出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丰富语文知识,积累语文技能,美化语文素养。我认为不妨尝试以下方法:(1)提一个目录供您选;(2)提一个时间表供您读(背);(3)供一个机会让您说;(4)供一个平台让您演。而且,学生课外阅读不要局限于配套教材《自读课本》,可以扩展到中外古今诸方面的有益读物;不要局限于书本,可以扩展到网上;不要拘泥于家校,可以扩展到图书馆、文化超市。学习方法应以自主性学习为主,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设定专题,鼓励小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如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勤读,以读好书行动,树读书好意识,成好读书习惯。让全体学生身心愉悦地走进课外阅读,在激情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探究式学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尝试

《标准》首创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拓宽语文学习途径的现代性方法。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在此仅论述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教学时,要强化过程,淡化结果;要着重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之形成及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开阔语文学习视野、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开辟语文学习途径,让生活成为课本,让语文融于生活。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兴趣出发选题、定题,放手让家长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搜集、整合、处理信息,在合作中交流,达到“有心载花花自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理想境界,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和本领。

语文探究性学习对综合实践活动而言,其设计思路是:1学生地位:从被动到主动;2教师职能:从传授到指导;3活动目标:从单一到综合;4活动空间:从封闭带开放;5活动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具体而言,学习地点是不固定的,或家庭、或社区、或科技馆、或工厂;学习范围是广博的,或社会、或自然;学习场所是多样的,或图书馆、或网络;学习形式是丰富的,或专题讨论、主题演讲、策划方案,或制作小报、撰写调查报告等。语文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其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良好途径,应积极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2的确,阅读首先是学生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冲突、介入于融合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学生、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探究式进行既不是放羊式,也不是保姆式。实际上,在探究式教学中,最能显示出教师的文学水平。另外,在探究式教学中,备课与传统教学会有很大不同。同一位教师教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平行班上课,情形可能有很大不同。

2、探究式阅读的境界

探究式阅读具有四个境界:阅读出兴趣与感情(初步感知)——阅读出意义与启示(深入理解)——阅读出品格(获得感悟)——阅读出人生(体验升华)。

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现代性的教育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教师及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准则,关注素质全面提高,立足于发展。为此,我们务须对教育和教学作以下经常性的反思,才能创造出适应学生的教育,适应学生的教学。

(一)转变教师观念、教法,改变学生学法

作为教师,一是要加强学习,加深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二是改变过于慢调学生的客体性,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进行“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现教法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应变“讲授”为“引探”。即怎样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深化他们的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新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

作为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就观念上讲,要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人;就学习过程来讲,把过去那种“吸收——储存——再现”转变为“探索—— 转化——创新”;就学习方式来讲,改过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学法的转变,进行自主探索,就完成了新的认知结构的构建。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其思想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环境

学习环境制约和影响着学生学习、探究的水平,为保证学生学习、探究水平的正常发挥,通过前一段时间课题的实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环境。

1.创设探究学习情境。教师以各类探究活动为主线,精心进行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例如我校一位课题实验教师在讲授《蜜蜂引路》一文时,为给学生创设一个较好的探究情境,她准备的课前导人是这样的:板书“蜜蜂”二字后,立即问学生,你们认识它吗?(学生齐声回答“认识”)接着在“蜜蜂”后面板书“引路”二字,又立即问学生,“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同学们马上就讨论开了,有的学生回答说“不会引路”,有的学生回答说“会引路”,同学问争执不休,并阐述各自的理由,这时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蜜蜂会不会引路”,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后就知道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期待着学习课文,弄清这一问题。这就为学生探究蜜蜂是否会引路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2.营造探究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民主和和谐的探究氛围,不管学生探究的结果是对还是错,或是与探究的问题毫无关联,都不要紧,只要学生人人参与探究,教师重视探索研究过程就行了,以之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3.提供探究学习的空间。为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拓展探究的空间。这就是说,在时间上有时可以不受一节课40分钟的限制;在空间上,有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一定在教室里完成。比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雪猴》一文的阅滨提示中,要求学生探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秘密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些描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书或图片读一读,看一看”。这就打破了时问和空间上的限制。

(三)、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它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一方面会暴露他们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心理;另一方面会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精神。教师需要做的是 究学习方法的引导点拨。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具体方法是:

1.教学生多读书。在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形象感知,根据语文阅读学习课的特点,那就是要多读书,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教学生边读边悟,教学生学会“圈、点、批、画”,教学生会理解词、句、段的意义的方法以及写读书笔记,心得的方法。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既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对教材的重视、理解,又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还把不理解的问题予以存疑。

2.教学生会质疑。学生通过读书对教材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之后,就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向有价值的问题的方面进行引导与深化,成为有价值的问题,使成功的喜悦成为他们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

3.引导学生解疑。当学生提出问题后,也就确定了探究的目标,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通过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新的认知结构的构建。问题的解决不单是关系到完成探究学习的目标,即应努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 通过问题的解决而获得新知和新的学习途径。由此可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解决上,而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有效方法和成功的经验在实际学习中加以运用和推广。

4.引导学生交流。问题获得解决并不意味着探究学习活动的完成,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进行清理、组织,于是就需要进入交流的环节。这种交流可以是同学之间,可以是师生之间,有条件的还可以是学生与家长之间。通过这种交流使学生学会怎样清楚地表述自己在语文阅读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其思维活动过程,同时还吸收他人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来扩展自己的思维及活动,达到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以及通过交流来让学生学会学习。

5.适时适度的评价。由于探究学习是由学生自主来完成,是以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为特点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行为、能力的形成,需要老师站在较高的层次,用科学客观的眼光,对学生的行为活动即“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价和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在组织学生评价时,要作适度的调控。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课标》要求,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评价中,又应以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在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每个同学探究的结果,正确对待每个同学对探索研究过程的评价,找出探索研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总结、反思,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以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在进行教师评价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及时点评。对学生基础较差智力发展滞后的学生,点评重在参与,及时发现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及时点评,及时肯定,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的进取心、调动他们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对优生的评价,既充分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那些提出偏离主题,不符合逻辑事理的答案的同学,教师不要冷嘲热讽,一棍子打死,而应褒扬其积极参与探究的创新精神,实施点拨、引导性评价,让他们的思维活动、思维方式逐步进入轨道。

综上所述,探究学习虽然是一种学生与环境互为作用的构建过程和在人际互动中“内化”知识获取经验的复杂过程,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是无章可循,无法实施,在具体教学中,只要我们一方面借鉴上述方法,另一方面考虑到教材的因素,人的因素,因材而异,因人而异。以人的发展为理念,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主体,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大语文”教育,将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研透《标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可行的,必要的,适时的,有效的。相信,中国语文教育的明天将新姿焕发,中国素质教育的春天必将生机盎然。

注释:

1、①何善亮,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5月

2、②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4、⑤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5、⑥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教育科学, 2002年03期.6、⑦《皮亚杰学说入门 思维、学习、教学》 [美]埃德•拉宾诺威克兹 著

11黄小莲 陈东发《对问题探究学习的研究(上)》

7、⑧ ⑨ ⑩ ○《中小学管理》2004年08期

12邱学华.《尝试成功的学习》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

8、○13《语文课程标准》

9、○

下载一年级语文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语文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现生活中的语文

    发现生活中的语文 一、广告用语 1、双关 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在广告词中运用......

    信息技术与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与探究学习 青州市云门山街道青龙回民小学江爱美 摘要: 探究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

    综合性学习与探究

    综合性学习与探究: 综合性学习与探究考查的内容是丰富的、开放的。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融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命题中,......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嘲笑“探究学习”:“瞧你,走路弯弯曲曲的,费事又累人!瞧我,走路直来直去,省时又爽快!” “探究学习”微笑着回答:“虽然我不直接,但可能会......

    在学习中探究(精选5篇)

    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

    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培养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广宁县潭布中学曾银霞 数学既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又是科学的先导,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

    一年级语文寒假实践探究作业

    一年级语文寒假实践探究作业寒假来临,为了让学生过一个充实快乐有意义的寒假,本着创新、适当布置的原则,围绕不增加学生负担,而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宗旨,布置学生完成以下......

    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学习与发现

    第二单元 《收获中的学习和发现》 单元目标: 1、了解一些收获物的特征和变化,增进儿童关心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儿童参与种植、管理、收获的乐趣与劳动的技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