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课堂教学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姚佑军
摘要:
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在创造力愈来愈重要的今天,应该十分重视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也都离不开想象。可是想象的培养比较困难,而且容易被忽视。所以,需要我们的启蒙、引导。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意义及小学生想象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培养对策。相信对小学教学人员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教学,想象力,培养 引言
在所有的思维能力中想象能力居于其中的重要位置,在学科知识和素养的启蒙培植过程中,想象力更具有实际的意义.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货的源泉。”小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促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想象,是以天真烂漫的幻想为主的,要发展到符合现实科学的想象,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积极启迪和正确引导。
一、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家郑晓边教授曾指出:“人的任何心理,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过程,不论简单的或复杂的都离不开想象,想象与其他心理活动都密切联系着。写作也同样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学生写作心理能力中的重要因素。它和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同样不可缺。学生的生活经验无论多么丰富,如果缺乏想象力,他的脑海里总是一些曾经经历过的重现表象,那么他所反映的生活天空,必然是狭小的。”可见,想象力是多么重要。而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能力、发展兴趣的关键阶段,加强想象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成功都有很大的益处。再说,小学阶段是求知欲比较旺盛、好奇心比较强的阶段,小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像力,因此这一阶段是想象发展的重要时期。众所周知,想象几乎支配着整个世界,因为想象总是孕育着创造。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种奇异的色彩。小学生的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开始,是创新能力的关键,但如不抓住时机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则想象力就可能停滞不前或者衰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保护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小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影响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生想象力的现状
据权威调查,我国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在我国教育事业当中,应试教育占据绝大部分主流,在盲目追求升学率的普遍性目的下,小学教育也不例外。众多小学的老师们为了片面追求自己所教学生的成绩单的高分数,从而获得高升学率,而忽视对自己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导致大部分的小学生沦为考试机器,而缺乏想象力,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可见,当今小学生想象力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小学生思想僵化,缺乏想象力。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填鸭式的,再说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占主导地位,所以学生形成了上课听老师讲,作业照模式套,答案等老师讲的坏习惯。即使是写作文,也是完成任务式,或者
老师说怎么做就怎么做,产生依靠老师的心理,学习被动,严重缺乏想象力。其次表现为生活积累缺乏,观察能力差。由于现状的社会独生子女偏多,所以小学生在家里可谓是家长们的“小皇帝”,故家长对他们是百般呵护,真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疼爱有加,什么家务事都不要他们插手,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不允参加,这导致孩子们生活积累缺乏。再加上小学生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少,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观察,这些导致他们缺乏想象。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对策
小学阶段是人的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生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主动性,鼓励创造性学习
小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指每个小学生都具有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愿望和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能力的基础。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学生读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个时候,没有天气预报,诸葛亮怎么知道三天以后会是浓雾天气?诸葛亮怎么知道“曹操一定不敢出来?”他凭什么如此了解曹操?在我心目中,曹操和诸葛亮各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针对各自的疑问,进行自由讨论交流,然后集体解疑,弄清道理。相信只要给孩子们思维的空间,只要用心引导孩子们真正动脑去想,让他们大胆地发言,再让他们去讨论、交流,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能在鼓励中培养学生动脑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二)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想象训练 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想象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有条不紊地、生动形象的讲述故事情节;在绘画中,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来设计富有美感的构图;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求学生设想出理想的事物等等。小学生爱听故事喜欢故事中可爱的人物。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心理,设计有针对性的想象训练。如学习了《司马光》后, 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有的说把竹竿或木棍插进缸里拉他出;有的说把缸推倒等;再通过比较讨论得出,司马光的方法巧妙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这种续编故事的过程,也是学生依据原文通过想象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进行想象训练时,教师还应正确合理地去引导他们幻想。因为小学生的幻想正处在由远离现实的幻想向现实的幻想过渡阶段。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是富于现实性的。孩子的想象,是天真烂漫的以幻想为主的世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把幻想与现实结合起来。结合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组织班会,比如通过举办“假如我会飞,我会„„”,“我想成为„„”等主题班会,把个人幻想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结合起来; 可以把典型事件如感动中国人物、“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与个人的行为联系起来等。
(三)营造和谐氛围,寓教于乐
小学生必须在宽松愉悦、安全和谐、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会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创新活动之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这不仅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学习巩固已获得的数学知识,还能加 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小学生年龄小,数学知识中单调的符号,繁复的公式,抽象的原理使小学生难以理解,学起来就常会感到枯燥无味,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游戏、竞赛教学方式,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设置为游戏,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使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兴趣盎然地接受教学内容,可谓一举两得。结论
人在各项实践领域里的创造性活动,如工人的技术革新,农民的科学种田,文学家和艺术家创造,科学家的假设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活动的参与。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小学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 活动,根据别人的语言描述、教材中的文字说明或图表说明进行想象,将记忆中的表象进行适度的构思、加工,从而创造出新形象。
想象也渗透在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一切方面,成为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如,写作文时,通过想象可以把生活感受和思考串联起来,开拓思路,推动构思,使文章更充实、生动;学习数学和解题时亦可借助于丰富、精确而又灵活的想象来理解空间、时间和事物的数量及其关系;其他如音乐、历史、社会、自然等所需的想象力更是众所周知了。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重要。
【调查目的、结果】
自古以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可以从书中增强想象力。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想象,使其养成终身自觉的阅读习惯。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便于针对性地推荐阅读书目,科学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本学期,对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调查。全班学生人数58人,收回调查表58份。这次调查的内容比较广泛,从选择书的类型、读书时间的长短、读书的好方法、书籍的来源等着这几个方面。问卷是单项选择题,一共有9道题,如下:
1、你有----本课外书?
2、你的课外书类型是-----?
3、你随时逛书店买课外书吗?
4、你喜欢看课外书吗?
5、你的老师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了吗?
6、你什么情况看课外书?
7、你接课外书看吗?
8、你享有更多的课外书籍吗?
9、你的家长爱为你买课外书吗? 【调查分析】
1、阅读习惯差:从调查中发现,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我们班学生喜欢读书的学生大约占三分之一。自觉读书的不足班级学生的一半,大部分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阅读。每天读书的时间也比较短,阅读时间不能保证。在阅读时不做批注、圈画记录。阅读时不能做到专心致志,在三心二意的状态下阅读。由此可见,大多学生对科学的阅读方法掌握不够,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而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自然无法评估。而从调查表中得知学生迫切
2.阅读内容单一:身为三年级学生,竟然有一半学生喜欢看童话、卡通小说类书籍,阅读科普、历史性书本的特别少。阅读书目的内容比较直观、浅显,欣赏不了陶冶性情的名著,看不懂深奥的自然科学书籍,喜欢浏览浅显易懂的卡通小说、童话寓言类书籍,与所在年级不成正比。【改进措施】
针对调查所掌握的情况,我认为: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良好的想象能力,必须着实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兴趣。
首先让他们喜欢读书,爱读书,结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儿童读物的故事片断。在课余或课堂上讲讲。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发掘部分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对于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应多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既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同学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二、选择读物。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经常性地为学生介绍有益书报。首先,为了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注意配合教学进度大力介绍有益读物。其次,随着现代社会各方面信息渠道的杂、广、乱的形势,现代社会文化市场对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应有责任相机诱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吸收多方面知识,防止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偏食”现象。
三、教给方法。
提供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边读边想向画面,边读书边做批注、圈画记录,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处理好精读与粗读的关系。注意读书既要有深度,又应有广度。既要以读带写,又以写促读。
四、配合教学。
应注意结合学科的教学进度,引导、介绍学生看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供参考。这样,不仅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效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五、创设环境。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系列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开展学科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读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及小发明、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以发展。
通过调查,使我们看到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我们必须以此为鉴,加强重视在这方面的引导,把课外阅读搞得更好、更全面、更有意义。
第二篇:浅析小学课堂教学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浅析小学课堂教学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在创造力愈来愈重要的今天,应该十分重视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也都离不开想象。可是想象的培养比较困难,而且容易被忽视。所以,需要我们的启蒙、引导。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意义及小学生想象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培养对策。相信对小学教学人员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教学,想象力,培养
引言
在所有的思维能力中,想象能力居于其中的重要位置,在学科知识和素养的启蒙培植过程中,想象力更具有实际的意义.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货的源泉。”小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促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想象,是以天真烂漫的幻想为主的,要发展到符合现实科学的想象,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积极启迪和正确引导。
一、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家郑晓边教授曾指出:“人的任何心理,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过程,不论简单的或复杂的都离不开想象,想象与其他心理活动都密切联系着。写作也同样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学生写作心理能力中的重要因素。它和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同样不可缺。学生的生活经验无论多么丰富,如果缺乏想象力,他的脑海里总是一些曾经经历过的重现表象,那么他所反映的生活天空,必然是狭小的。”可见,想象力是多么重要。
而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能力、发展兴趣的关键阶段,加强想象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成功都有很大的益处。再说,小学阶段是求知欲比较旺盛、好奇心比较强的阶段,小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像力,因此这一阶段是想象发展的重要时期。
众所周知,想象几乎支配着整个世界,因为想象总是孕育着创造。都说我们祖国的花朵——孩子想象力是丰富的,孩子的想象中的大千世界,应充满着各种奇异的色彩。小学生的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开始,是创新能力的关键,但如不抓住时机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则想象力就可能停滞不前或者衰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保护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小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影响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生想象力的现状
据权威调查,我国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在我国教育事业当中,应试教育占据绝大部分主流,在盲目追求升学率的普遍性目的下,小学教育也不例外。众多小学的老师们为了片面追求自己所教学生的成绩单的高分数,从而获得高升学率,而忽视对自己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导致大部分的小学生沦为考试机器,而缺乏想象力,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可见,当今小学生想象力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小学生思想僵化,缺乏想象力。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填鸭式的,再说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占主导地位,所以学生形成了上课听老师讲,作业照模式套,答案等老师讲的坏习惯。即使是写作文,也是完成任务式,或者老师说怎么做就怎么做,产生依靠老师的心理,学习被动,严重缺乏想象力。
其次表现为生活积累缺乏,观察能力差。由于现状的社会独生子女偏多,所以小学生在家里可谓是家长们的“小皇帝”,故家长对他们是百般呵护,真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疼爱有加,什么家务事都不要他们插手,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不允许参加,这导致孩子们生活积累缺乏。再加上小学生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少,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观察,这些导致他们缺乏想象。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对策
小学阶段是人的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生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主动性,鼓励创造性学习
小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指每个小学生都具有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愿望和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能力的基础。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学生读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个时候,没有天气预报,诸葛亮怎么知道三天以后会是浓雾天气?诸葛亮怎么知道“曹操一定不敢出来”?他凭什么如此了解曹操?在我心目中,曹操和诸葛亮各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针对各自的疑问,进行自由讨论交流,然后集体解疑,弄清道理。
相信只要给孩子们思维的空间,只要用心引导孩子们真正动脑去想,让他们大胆地发言,再让他们去讨论、交流,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能在鼓励中培养学生动脑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二)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想象训练
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想象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有条不紊地、生动形象的讲述故事情节;在绘画中,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来设计富有美感的构图;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求学生设想出理想的事物等等。
小学生爱听故事,喜欢故事中可爱的人物。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心理,设计有针对性的想象训练。如学习了《司马光》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有的说把竹竿或木棍插进缸里,拉他出来;有的说把缸推倒等;再通过比较讨论得出,司马光的方法巧妙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这种续编故事的过程,也是学生依据原文通过想象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进行想象训练时,教师还应正确合理地去引导他们幻想。因为小学生的幻想正处在由远离现实的幻想向现实的幻想过渡阶段。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是富于现实性的。孩子的想象,是天真烂漫的以幻想为主的世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把幻想与现实结合起来。结合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组织班会,比如通过举办“假如我会飞,我会„„”,“我想成为„„”等主题班会,把个人幻想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结合起来;可以把典型事件如感动中国人物、“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与个人的行为联系起来等。
(三)营造和谐氛围,寓教于乐
小学生必须在宽松愉悦、安全和谐、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会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创新活动之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这不仅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学习巩固已获得的数学知识,还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小学生年龄小,数学知识中单调的符号,繁复的公式,抽象的原理使小学生难以理解,学起来就常会感到枯燥无味,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游戏、竞赛教学方式,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设置为游戏,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使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兴趣盎然地接受教学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结论
人在各项实践领域里的创造性活动,如工人的技术革新,农民的科学种田,文学家和艺术家创造,科学家的假设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活动的参与。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小学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根据别人的语言描述、教材中的文字说明或图表说明进行想象,将记忆中的表象进行适度的构思、加工,从而创造出新形象。想象也渗透在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一切方面,成为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如,写作文时,通过想象可以把生活感受和思考串联起来,开拓思路,推动构思,使文章更充实、生动;学习数学和解题时亦可借助于丰富、精确而又灵活的想象来理解空间、时间和事物的数量及其关系;其他如音乐、历史、社会、自然等所需的想象力更是众所周知了。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重要。
参考文献:
[1]李群.浅谈课堂教学生活化[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4).[2]陈勇.构建趣味的数学教学课堂[J].南方论刊,2007,(8).[3]王慧.浅谈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语文学刊,2009,(2).[4]王建才.论小学生课堂教学的丰富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0,(2).
第三篇:高效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对策
高效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对策
经过多次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改革实验,广大教师逐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落实过程中,能够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人才观、师生观、教育观,课堂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得以体现,学习方式实现了向自主学习的转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变化。在推进课程改革实验中,农村小学作为参与课改的一大主要阵地,与城区小学以及乡镇中心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何推进村小课改,实现课改的均衡发展,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现状
1.学校办学条件落后,新课改缺少硬件支持。农村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在地域和交通方面处于劣势,而且由于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学生转入城镇学校就读,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不足百人的“袖珍学校”。有限的经费很难维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致使学校办学条件非常落后,信息化普及程度低,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困难。
2.师资水平差,课改进程慢。由于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好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的农村小学教师利用近年来县城学校公开选拔的机会进了城,造成农村优秀教师资源外流;加之近几年农村学校新分配教师大量增加,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由原来的“两头大、中间小”现象变成了“年轻教师占多数”的现象。而年轻教师居多,虽则他们知识结构新,接受新东西能力强、速度快,但教学经验严重不足,而大量优秀教师外流则导致这些年轻教师缺少有效的指导和引领,他们只能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很难在短时间内担负起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担,搞好课堂教学改革就很困难。
3.校本培训举步维艰,教师素质提升缓慢。校本培训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的措施,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开展起来。表现在:农村小学规模小,多数没有平行班,没有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来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互动交流,像“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等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就只能在跨年级同学科之间进行,收效甚微,对一些教材、教法的微观研究更谈不上深入、高效。要想提高教学研究、互动交流的实效性,就只能打破学校界限,在几所学校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进行,但这样的活动根本不可能经常开展,否则,既不方便,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加之农村学校布局分散,经常性地开展校际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也不现实。
二、建议和对策
1.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目前很多地区都存在着很多 “麻雀学校”,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解决村级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并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让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小学就读、在校住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节省开支,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的作用,又可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紧缺的问题和学生大量转学的现状,从而加快农村小学的课改发展步伐。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课改能力。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彻底改变农村小学教师对课改的观望态度,让每个教师感觉到课改势在必行,不改不行,而且只能进不能退。二要加大课改培训力度,在继续实施省培计划、国培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让理论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的始终,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实践与理论中层层推进。三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议上级部门能成立“课改讲师团”,继续实行“送教下乡”。通过观摩课、示范课等形式,给教师一个范例,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帮助教师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
3.制定优惠政策,留住乡村优秀教师。农村教师主要是因为在工作条件方面与城镇教师存在着巨大差异,从而导致农村优秀教师不断从农村地区涌向城镇学校,造成了乡村学校师资的匮乏。建议上级部门在改善农村小学教学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向农村教师倾斜的优惠政策。如评优选先、职称评定、考核等方面提高限额分配指标,让乡村教师感受到呆在农村小学的优越性,真正做到城乡教育公平,才能让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及对策
清水县郭川学区 郭德戬
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学校布局重组,农民的经济观、教育观逐步发生变化,另外,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致使厌学情绪在不少学生中滋长、蔓延,即便是小学,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经济观、教育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上大学和考不上大学都一样能到城里挣钱的思想给农村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习无用”的思想,家长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严重的甚至旷课逃学。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一)在学校里的表现
当前,在许多小学里经常听到老师说某某学生不是笨,不是学习能力差,而是懒,不学,其实这就是厌学的表现。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学校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到校比较迟。要么经常踩着铃声进教室,要么常常迟到,这些同学起床后,洗脸、收书包、吃早点动作都很慢,出门后在上学路上也是东张西望,边走边玩。
2、到了学校也不会马上拿出书来读。而是和周围同学说几句话,即使拿出书来,也是慢吞吞地翻,边翻边看同桌读哪里,他也跟着读那里。甚至眼睛在东张西望,嘴里却在朗朗上口。
3、课堂上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易开小差。上一会就左顾右盼,几乎不会主动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也很少参与,同桌讨论他一般只听不发表意见、观点。不管老师如何问就是不吭声,布置的课堂作业要要么混着不做,要么混到下课后抄同学的,再不就是课堂上抄同学的,抄不到就乱做,测验各科几乎不及格。
(二)在家里的表现
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家里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平时观察,凡是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一般在回家的路上不是这儿逗留会,就是那儿磨蹭会,回家都比较晚。
2、回家后经常就书包一扔看电视,还有少部分学生会被父母牵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3、等家长问作业做完没有时,他才会拿出来做或是去问同学做哪里,甚至有时候他就说没作业。或者草草了事谎说完成了。
4、做家庭作业时如果父母在旁边监督的话,作业还基本认真,如果父母没有时间监督的话,就一塌糊涂。甚至干脆不做。
5、老师布置的非书面作业从来不做,对父母就说没有作业。当然,在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当中也有极少数同学在家还比较听话,是个乖孩子。可是在学校表现就不怎么样。
二、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枯燥乏味的教学与教师行为的失范导致了学生厌学。
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是引起小学生厌学最直接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枯燥无味。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一味的注重学习成绩,偏爱成绩较好、配合自己的学生。讨厌叛逆性、经常违反纪律、不听话、成绩较差的学生。处理学生的矛盾时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对自己喜欢的学生网开一面,而“问题学生”则不问青红皂白就进行惩罚。学生产生反感,就不会认真对待教师所教的课程。
(二)学生困难、成绩不良与人际关系障碍导致自信心缺失。
还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时遇到困难多没有及时克服导致基础不牢,课堂上不容易听懂,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果愈来愈差。在学习中感觉困难,举步维艰,让他们惧怕学习,自信降低。一部分小学生从小学习就失败,很少成功过,他们已放弃学习,虽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认定自己反正学不好而变得沮丧。也就是说,学生最初只是不会学习,没有掌握基本学习技能而已,并非教师眼中彻头彻尾的懒汉。
师生关系也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些学生因为长相、穿戴不好、学习不突出、没有家庭背景等原因受到教师的歧视。也有一些学生很安静,比较听话,不惹是非,在生活与学习中暴露的问题不明显,不易引起老师的注意,成为长期被教师忽视的群体。缺乏与教师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对教师反应冷漠,对班级活动和同学交往也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对一切都感到索然无味。而经常受到教师批评、处罚的学生与教师关系更是紧张对立,他们反感或害怕教师,这种消极的情绪也会蔓延到学习当中。
(三)繁重的课业负担与过度学习使学生产生厌倦。
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太高,再加上一些家长把一些家务活分给孩子。学生经常是干了这门,再干那门。负担过重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别好的对学习有兴趣,不觉得负担重,少量不学习的也不觉得重。感觉负担重的是中间一大部分,他们特别想考好,却难度太大,导致被动负担多,而主动学习少。
(四)师长高度热情与背后的冷漠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很大。
家长与教师把学习看得高于一切,赋予高度的热情,为了让孩子搞好学习,将生活中所有一切都包办代替,一味的让孩子学习学习。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过高,不容许有任何懈怠,一旦孩子无法在学习成绩上达到自己要求时,家长就容易心理失衡,粗暴对待或悲观失望,不是棍棒相加就是百般辱骂,这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失去信心,容易否定自己,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倦。有些同学在遭遇困难时不仅得不到帮助,还遭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批评,因此感觉非常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家长和教师是他的“重要亲人”,如果反复对其倭化和贬低,其自尊和自我期待就会被像刀一般锋利的诿化语言斫削。更可怕的是,当老师诿化一些学生时,其行为和态度也会影响其他学生对这些被贬者的看法。在中小学阶段,同伴生活在儿童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超过老师和家长的作用的趋势,如果被同伴排斥,那将是“天塌地陷”的感觉,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变大,进而产生惧怕学习、害怕失败的心理。
(五)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学习互动,学习处于观望状态。
由于教师不能及时因材施教,没有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没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反,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高,也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无论老师多有爱心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同学,更不用说要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的学习困难了。绝大多数的同学不能参与到学习互动中去,渐渐地部分同学逐渐习惯了观望的态度,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不再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六)小学生的自身因素为小学生厌学提供了可能。
发生认识论认为,学生认知水平影响了学习兴趣。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增大,学生成长过程,既是所有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不断分化的过程。学生自我评价方式从他评走向自评。他们开始质疑老师评价,教师评价不再是唯一权威,这使他们不再仅仅为追求教师评价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对老师的要求随年级增高而逐步增加。不一定都听老师的话,当然也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有时不予配合,甚至是我行我素。
综上所述: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不良的学习环境、方法、习惯和兴趣的缺乏使得小学生迷失学习方向,失去学习兴趣,心理包袱重,以至出现了“厌学”现象。
三、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如何帮助学生清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回归正道,从而健康自信地学习、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教学,在参与中获得成功。
农村小学的教师需要转变观念,需要把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里,就可以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自由伸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依据学生的智力高低范围,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激励自己,获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成功的认同,首先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只要承认自己成功了,就会得到一种愉悦;如果教师也认为他们成功了,这种愉悦感就加强了;如果同伴也认为他成功了,这种成功感就更加强烈了。所以,我们改革教育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极为重要。它会使学生的乐学情绪明显增加。
(二)教师、家长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为孩子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家长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对分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师对分数的态度影响,教师、家长对学生分数不客观、不正确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其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因此教师、家长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认识评分的意义,对学生获得的分数持积极的态度,切不能对于一些不能达到老师、家长所谓高分的学生,以挖苦、讽刺、打击的消极态度对待他们。特别是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做人的引导,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一味的注重分数。
作为家长也应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学习成绩的差异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成功,应从长远看,而不是一日一时的分数,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总之,要使孩子能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校、家庭要给他们创设一个适宜他们个性、智力发展的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
(三)老师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过高的学习要求、过重的作业常常使学生精神紧张,身心俱疲。只有减轻学生负担,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才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习不是机器,他们也需要休息。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学校及家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厌学的学生通常表出自卑,要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只能从思想根源上下手,彻底转变对学习的观念,客观的认识自己的生存意义。首先,赏识教育很重要,不要忽视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和家长要用:“你真行”、“你是好样的”之类的话多激励孩子,使孩子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大胆地往前走。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要用放大镜来看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要总是抓住缺点不放,让孩子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而笔者要说:在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上“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多次失败,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尝试成功,获得成功,“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教师可运用“成功教育”手段,如在讲新课的头一天,先给后进生讲一遍,着重指出重难点,第二天上课时,让孩子能积极举手,成功回答出问题,或者给学困生提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这样他们的信心就足了。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成功,在小成功以后获得大的成功。成功越多,兴趣越浓;兴趣越浓,自信心越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就乐学、爱学、会学,这为孩子一生的学习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厌学现象
对策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初等教育系初等教育专业2011届 林艳红 指导老师:福州教育学院 黄鹤良(助理研究员)
摘要: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于小学。随着全国各地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里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得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恰当的心理科学的有效指导下有序而地开发学生在心理方面的潜能,以期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本人以及老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学生进一步产生心理上的异常,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并塑造良好的心理人格和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正文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纵观建国后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学校教育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这其中虽然培养出了众多于国于民有用的大量人才,但这也同时存在着相对更为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品德教育,重视身体素质、轻视心理素质的不良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部分地方甚至是极少或者不被)受到重视。庆幸的是,在这些年来,随着教育界理念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往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理性认识并承认。为此,我国教育机构的有关人士明确地提出了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水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为关注心理教育成果,了解在我国普遍开展的学校心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市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我在网络上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收集,并结合在我实习时采集到的 1
数据进行了测验,旨在了解本市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现状,分析本市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及成因及其成因。根据华东师大心理学系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xt,简称MIIT)为主要构成方向的调查研究。其一共由8个方面构成,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一个方面的得分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转换成可以互相对比的标准分,8个方面的标准分相加即为整个调查的焦虑倾向的标准分。这个调查从若干所福州小学的三年级到六年级抽取,总共抽取了346个人,男女比例为186:160,年龄段
福州小学生MIIT分性别结果1086420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度量表项男女集中在8——16岁。
通过这个调查研究发现,我们可以很直观得了解到小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得分
(一)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占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前两位的分别是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在这里我想要对这两个倾向做一点说明:这两者都是情绪方面的问题——根据心理学教材的定义,冲动倾向是指“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其中,家庭教育与之无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的要求在家庭中过于容易被满足,就易使孩子养成固执、任性及情绪易变的不良心理特点。首先造成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过度的父母溺爱和娇生惯养,从而形成了过强的依赖性、独立性格的缺乏等等。其具体表现往往为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无法安定下来。其次,在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形成过程中,在应试教育下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儿童人格和个性的培养的形式下的错误的教学观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过早地承担较大的学习负担,加上家庭和学校又没有对其施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情绪就容易失调。
(二)对人焦虑。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三位因素,主要表现为:在人多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不安,在被他人议论或批判后会有很落寞或失望的感觉,而且在人际关系上也较为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这些学生面临着各种精神压力,因为人际关系冲突比例较大,且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或自杀的情况也屡见发生。
(三)自责倾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四的是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是指事情的发展不如意或是和自己原本的意图不同时,学生总是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从而对自己所做的事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究其原因,自责倾向产生的根源是害怕他人会对自己失去爱而感到不安。当小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老师或者同学的冷落,从而觉得自己被抛弃时,往往会形成自责倾向。如:当父母、教师或者其他对孩子来说是占据了比较强势地位的人对孩子过分严厉、不可反驳、专制地挫伤了儿童的自尊心时,儿童从权威人士身上感受不到爱,从而便会较为容易出现自责心理;当对过于渴望别人对自己的爱时,有可能仅仅是一点小事就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再被他们所爱了。而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便会较为容易产生自责倾向,把学习视为畏途。
(四)男女差异。在这个测验里,大多女生的得分都高于男生,这也就表明了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现象:产生差异的四个问题恰恰就是小学生最易发生心理问题的5个内容中的4个。话句话说,在小学生中,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在学校中,教师们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使男女生在遇到不同的奖惩情况时,往往会认为这是由于他们的性别不同造就的。从而使自己与异性之间不自觉地划出一道结界。(最显著的表现:三八线)
教师通常的性别角色教育可以追溯到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早期,但教师却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对男女生进行不同的教育(Garrahy,2001)。儿童倾向于将不同性别区分开来,而教师通常允许甚至是鼓励这种隔离(Thorne,1993)。此外,儿童也会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里女性老师往往占据了大多数。在许多小学里,仅有的男性角色是他们的监护人。女小学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往往和男性老师有所不同(Montecinos & Nielsen,1997)。据报道称,女性往往在小学时就选择想要成为小学老师,而男性往往并非如此。而且,相比于男性,更多的女性从事小学教育的时间要更长。这些不同有可能影响了男女之间价值观的不同。
2.除去学生主动和被动地将自己与异性隔离开,还存在着其他的原因。国内外曾经对这个问题做过不少研究,总的来说就是社会在对于女性外在的要求要高于男性。人们总是对女孩子的坐、行、说话语气和姿态等有较大的要求,相 3
反地,对男性的要求就没有这么严格,女生也因此要背上较大的心理负担。
3.除却自身条件,环境——家庭和学校——同时也是使学生因性别差异而出现不同心理问题的一大重要原因。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男主外与主内”的家庭模式使男孩子在潜意识中认定自己应该是“坚强”的,父亲的榜样使男孩子们养成了不将委屈、难过等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养成较为坚毅的性格;而母亲温柔、柔弱和细腻的榜样使女孩子们使对家人的来往更加注重,对于社会上和外人的交际却是相对轻视,导致对于一些对外交际方面较弱。就如之前所说,由于长期以来学校中男女教师比例的较大失衡(女多男少)使小学校园中“阴柔之气盛,阳刚之气靡”的状况持续了许久。在这样的环境中,男生会觉得自己处于一个“弱势”的环境,更由于影响自己的人女性居多,从而使男生自己的角色认定在社会期许和女性教师的管理下产生偏差;而女生则处在一个相对强势的环境中,相对于她们的男同学,他们有了更符合自己的性别的参照对象,但由于年龄上的差异,和榜样的相似度毕竟相差甚远,进而产生心理上的问题。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心理健康发展,更新教育观念。
人格的基础通过教养与教育在青春期之前基本形成,这无论从脑生理学的角度,还是大脑新皮质(知性部分)的功能业已基本完成的角度,都已经得到了证实。而且,思春期以后,人生旅途中发生的诸多问题,都将受青春期之前形成的性格倾向所影响。另外,构成人类心理本源的大部分潜意识或前意识,皆形成于这一时期之前。
所以说,相比于学前时期的幼稚和无法沟通,中学时期的人格相对成型,小学是培养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完备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最重要时期之一。过去的几十年里,甚至是我国的历史上,我们的教育一向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也就是说,除却学生的智力上的培养,其他方面往往得不到相同地位的重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也不会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不及时加以关注,会有一小部分小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会渐渐得到发展,从而导致在今后的时间里成为足以影响生活、学习或工作的重大心理问题。班主任是学生最信任的,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的态度都会对学生长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 4
以饱满的情绪、乐观的心境感染,当工作中遇到挫折时,要一如既往的、充满自信的面对一切,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来影响、教育学生。班主任平时还要注意选择一些勇敢进取的人物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中表扬先进,激励落后。其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生活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课内和课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同样至关重要。
(二)正视心理咨询的意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国家心理咨询还不普及,提及心理咨询这个词,很多人会立刻把它与“精神病”、“心理变态”等字眼联系起来,认为只有那些心理有严重障碍的患者或是精神病人才会去咨询。其实,人们寻求心理咨询员的帮助,就像对好友倾诉心声一样随意,只不过咨询员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在倾听当事人的苦闷与愤懑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当事人找到心结所在,及时提供建议,给予引导,让当事人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一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02-1987)认为,咨询员能够给予当事人一种安全感,使他们能从容地放开自己,正视自己曾经否定的经历。
小学生生长的环境中,应该培养起一种促使小学生在心理出现疑惑时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心理咨询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的一种帮助,使人们的意识里不要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变态,减轻直至消除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时的压力。并且要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对场地、设备等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有些学校设置了专门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用的小班化教室,以保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教室内的桌椅、环境等都进行特殊布置,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养,需要经常外出学习、交流,需要购买相关的图书、订阅相关的报刊,经常要制作一些订件,要开展科研活动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措施,学校应当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三)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一致。
学校应积极保持和学生家庭以及监护人的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保持一致,尽可能地使小学生的监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保持在一个对小学生相对有利的方向,并减少在学生面对不同的教育丈量手段时对于该接受哪种教育的疑惑。学校方面,学校应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将之渗透于 5
学科教学之中,并注意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练,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方面,父母应开辟与子女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子女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世界观有场所进行倾诉,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四)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办法。
以不同性别为例,男女小学生之间由于不同的社会期望、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交际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有不同的切入点和教育方法;而在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和帮助时,要结合学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不同的心理素质,对症下药,将学生的心理引向健康而积极的方向。实践证明,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大成功,也会使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我们长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一些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都有争强好胜的精神,具有很强的自信心。相反,那些常常抱怨自己头脑不聪明、智力低下的人,往往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必须探索的课题。也要正确培养学生男女观念的差异,强调男女平等,不增加女生的心理负担 这时,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懂得欣赏我们的学生,对学习基础比较差、意志力弱的女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让他们在回答问题、顺利地完成作业和发挥特长活动的过程当中,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自信心,不至于使女生同社会上和外人的交际相对轻视,导致对于一些对外交际方面较弱而使自己产生自卑的心理。
通过以上几点表明,作为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起到了衔接早期教育到中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养成也就对其将来的性格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健康,绝非一句空话,或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情。为人们所重视的今天,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应该占据小学教育的一大部分。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育人员在学校教职人员的配置中更应该占据一定的比例。6
总之,随着各个社会团体的重视,以及人们对于心理教育的认识的加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已经渐渐在学校中扎根,而作为真正意义上学生接触得最早的学校,小学就成了整个心理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不仅仅需要学校中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对学生进行好的专业心理教育,其他科目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所秉持的原则和方法充分而全面、正确地运用到教学中,以期达到使两者有机结合,确保小学生以及今后各个阶段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得到长久良好的发展,使其可以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个人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养成上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2] 周步成 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华东师大: 华东师大心理学系,2009 [3] [美]琳达·布兰农著,《性别:心理学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97.[4] [日]吉田裕二著,项秋华译.自我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47-149.[5] 陶慧芬 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