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科学上册5、6、7、8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
4《做一块卵石》。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
2、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
3、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二)能力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能大胆想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三)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2、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教学准备:(一)教师演示材料:课件、卵石
(二)学生实验材料:砖块、页岩、锤子、有盖的大口瓶、水、镊子、酒精灯、火柴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感知卵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可以让大家一饱眼福的东西。(课件展示光滑漂亮的卵石图片)师:这些朋友叫什么名字?(板书:卵石)它们和普通石头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卵石无棱角、圆滑)对卵石这位新朋友,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问题:卵石从哪里来的、卵石为什么这么圆、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是谁制作的卵石„„)师:看来,同学们真心想跟卵石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板书:的形成)。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知卵石的多种多样,通过欣赏卵石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卵石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感受的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二、探究卵石成因
(一)认识卵石的形成和水的搬运作用
1、引导推理卵石的形成和水有关
师:卵石一般集中在什么地方?(河里、海边)那么它的形成可能和什么有关?(水)
2、做一块卵石
(1)除了水以外,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运用这些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卵石吗? 教师出示做卵石需要用到的材料:砖块、锤子、有盖的大口瓶、水。(2)各个小组根据实验材料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3)组长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其他小组适当补充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4)教师出示实验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一、使用锤子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别伤到自己;
二、做完实验后,将材料收拾好放入材料袋。)(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展示:小组长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做的卵石,介绍做卵石的方法步骤(先把砖块敲碎,再把小砖块放到盛水的瓶子里面摇晃,将小砖块磨圆,最后介绍在加工前后有什么变化)。(板书:破碎、磨圆、卵石)
3、类比推理卵石的形成和水的关系
(1)我们的卵石是这样做出来的,那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怎么形成的呢?(2)小组推理讨论。
(3)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自然界中卵石是石块在水流的搬运过程中相互碰撞、摩擦形成的。)(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一些过程,为推理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做铺垫。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认识风化作用
1、引导学生猜测:形成卵石的石块是从哪里来的呢?(山上或岩石上掉落的)山上或海边巨大的岩石,是怎样变成小块石头的?(可能和温度、风、植物、水等的影响有关)
2、研究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1)想一想,温度可能对岩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利用热胀冷缩的知识来推理一年四季不同季节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影响。)(板书:岩石)(2)学生设计模拟实验。
(3)教师出示实验提示(一、按照实验操作要求使用酒精灯;
二、反复加热和冷却页岩)。
(4)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并指导。
(5)学生汇报发现:反复加热、冷却的过程中,页岩会裂缝或者破碎、掉落。
3、除了温度,植物、雨水、风等自然力量对岩石也有破坏作用。(课件展示温度、植物、雨水、风等对岩石的影响。)
4、归纳什么是风化。(板书:风化)
5、小结:正是因为有风化作用,高山上的很多岩石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甚至使几十万年,就会破碎变成小石块滚落下来。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将做卵石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比、推理,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三)归纳卵石形成的原因
1、提问:被风化的岩石变成了小石块,这些小石块与卵石有什么不同呢?
2、小石块又是怎样变成卵石的呢?
3、学生讨论、交流。
4、谁能完整地说一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山上或海边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小石块脱落下来,在雨水的冲刷(板书:冲刷)和风的作用下,被搬运(板书:搬运)到河道或海里,河道或海里的小石块在水流的作用下互相碰撞、摩擦(板书:摩擦),经过长时间的水流冲刷、磨圆,棱角没有了,表面越来越光滑,最后变成了卵石。
5、播放大自然中卵石形成过程的课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归纳整理卵石形成的原因,形成完整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课堂总结
四、拓展活动
展示海边的卵石图片,提出新问题:在河道、海边的卵石再过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以后又会变成怎样呢? 板书设计:
做一块卵石
岩石--(风化、破碎)--搬运(冲刷、摩擦、磨圆)--卵石
5、《各种各样的矿物》
一、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运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小刀)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
2、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每天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烧水呢?(学生根据经验交流。)师小结:把生米做成熟饭、把生水烧开都需要能量。煤、煤气、柴火、天然气等在燃烧时都能提供能量。
提问: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么呢?(学生根据经验交流。)xkb1.com 师小结:汽油、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它们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像煤、天然气、汽油等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作能源。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能源矿产方面的知识。
2、学习新课
(1)出示图片,了解认识各种各样的矿产(2)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关于能源矿产,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 1:能源矿产是怎样形成的? 2:能源矿产怎样开采? 3:能源矿产能不能采完? 4:煤、石油、天然气有没有其他的用途? „„
(2)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①教师引导谈话: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最重要的是因为人类懂得运用工具,因为人类懂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能够运用智慧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那么人类是怎样利用智慧和力量开采煤炭的呢? ②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分组进行研究。③汇报研究结果,小组之间相互补充。④教师播放课件
四、科学与生活
(1)矿产与人类的关系 ①教师播放课件。②小组讨论 ③汇报交流(2)矿产的利用 ①教师播放课件。②小组讨论 ③汇报交流
(4)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的重要性,谈谈矿产的保护 ①小组交流后汇报
②教师结合制作的课件时行总结。
③讨论: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对矿产的需求量大,我们该怎样办? 1:节约作用,不浪费。2:不让小煤矿乱采煤。3:开发新能源。
五、拓展活动
推想煤形成的过程,观看录像
六、布置作业
写一份关于当地矿产资源的调查报告
5《各种各样的矿物》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目标
2、浅谈对矿物的了解与认识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搜集到的矿物资料
2、认识各种各样的矿物
3、交流矿产和人类的关系 课件出示矿物图片 课件出示矿产和人类关系图片集
三、科学与生活
1、谈谈矿产的利用
2、谈谈矿产的保护 flash课件出示矿产的利用 课件出示矿产的保护
四、拓展活动
推想煤的形成过程 flash课件出示煤形成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写一份关于当地矿产资源的调查报告
6、地表的变化
一、教材说明: 《地表的变化》是新编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单元的最后一课。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滴水穿石”实验和“水流的冲洗力模拟实验”了解地表的变化与水流的气力有关;培养学生发现题目、提出题目、解决题目的能力。本课以“火山喷发”为切进点,再现地表的变化,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自然风采形成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其他信息源;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公道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表是不断在变化着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三、教学预备:面粉、滴管、烧杯、米尺、托盘、沙子、碎石、草皮等;课件预备:新疆沙漠图片、三峡工程、开山修路、三北防护林、人类填海造陆、乱砍森林、过度放牧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师:同学们近几年我市的建设很大,谁能列举几处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1:有三里庄水库。2:体育会展中心
„„师: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后你还能想起原来的地形吗? 生:不能了;时间长了就想不起来了。师小结:这就是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地表的变化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块来研究地表的变化的。
师:刚才我县把地表改变了一下这种变化是自然的变化还是人为的改变? 人为的改变。你的理由是什么? 1:用了装载机、挖掘机等工具。2:还用了汽车等。
师:同学们真棒,很善于发现题目,看来,我县的近期的地表改变确实是人为的改变。
板书:地表的变化----人为改变
师:我国的京杭运河就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连接我国的五大江河,改善了我国的南北交通状况。同学们,你知道连接了我国的哪五大江河吗?阅读课本上的插图。
1:有长江、黄河。
2:还有淮河、海河、钱塘江 3:真了不起,有那么大的气力。
师:同学们,现在想一想除了人为的改变,地表还有其他的改变的方式吗?(教师提示:地球原来就有高山、高原吗?)1:有的山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有的是地震后形成的。生2:四川汶川地震后,有的河流变成了湖泊。
3:我们这里的地下有很多沙子,说明很久以前是河流或者是大海。师:同学们的想象太厉害了。想一想这种变化和人为的变化相同吗?对,这种地表的变化叫做自然的改变。
板书:地表的变化----自然的改变
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直接研究自然的改变地表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相似的实验来证实地表的变化。
(根据学生的猜测,自愿选择实验方法。)(二)探究自然方式改变地表: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材料开始实验吧!(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发给学生记录单)同学们,哪个组愿意讲讲实验的结果。1:我们组发现在一个个面堆被水冲的四溅。2:我们小组的发现跟他们组一样。
3:我们小组发现水流把沙子冲走了一段间隔,水流大时,石子也挪动了。地表的变化呢? 小结: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水流的冲击对地表的改变,自然界中的河流大多数是这样形成的。
(三)深进生活解疑
在喜马拉雅山的岩层中找到了很多海螺的化石,猜想一下在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来是什么地势?
新疆沙漠中埋躲着一个古老的城池----楼兰古城,猜想一下为什么楼兰古城消失了?板书:地表的改变人为的要慎重。(四)深进探究
实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利用了地表改变为生活服务的例子。出示课件:三峡工程、开山修路、三北防护林 小组讨论:各有什么好处? 人类乱砍森林、过度放牧等 小组讨论:各有什么害处?(五)课堂评价„„(六)拓展活动 板书设计:
6、地表的变化
农田 楼房
汪洋大海 青藏高原 沼泽 农田 海岸 建筑
7、《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大镲、水槽、烧杯、钢锯条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师:你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大家听的很认真。这么多声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美妙、动听的交响曲。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师: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大家的幸福和快乐,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板书:声音)
由学生熟悉的声音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你想知道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并简单板书)
学贵有疑,你们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孩子,对于这些疑问,只要大家积极地去探究,一定会有很多收获。那么,根据我们现在的知识和条件,课堂上探究哪个问题比较合适?
二、探究活动
1、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水平。
师:根据你的知识经验,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学定教。
(学生动脑思考后发言。)
现在各小组看着桌子上自己搜集的材料,包括你的文具盒和眼前的桌子,想办法让他们发出声音,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制造声音。)
师:现在再让你桌上的材料发出声音,观察发声前后物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使学生会进行细致的、深层次的观察,注意力不再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而对物体本身的变化进行关注。
师:在动手实验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一讲在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发放科学探究记录表,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并且适时给予指导,使学生的玩法能为本课所研究的问题服务,防止发生偏离。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表,阐述各自的结论。)(板书: 振动)(板书: 声音)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补充、质疑,让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对结论进行概括提升,上升到科学的层面。
知道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你能想办法让声音停下来吗?大家亲自动手做做看。
(学生动手做。)
三、拓展活动
(学生模仿各种声音。)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敲、打 锯、弹
摩擦 振动 声音 碰撞 吹
8、谁能传播声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现象发现传播声音的介质 教法与学法: 讲解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板书设计:
8、谁能传播声音
气体
液体 传播声音 四面八方
固体
第二篇:物理答案练习5、6、7、8
物理答案
八年级物理练习(5)
一、填空题: 1.丙
2.0.98N
等于
3.饱满种子的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 干瘪种子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 4.200N
水平向西
支持力
2000
竖直向上
5.逐渐变大
6.书本放在讲台上,书本的重力和讲台对书的支持力;匀速下降的降落伞,总重力和空气阻力
7.匀速直线
3m/s
8.1200 1200
竖直向上
1200N
9.1N 1N(测力计不精确,不能测到0.98N)
10.后
摩擦力 运动
惯性
11.子弹射击;车辆转弯,抓好扶手
12.1×10
不变
二、选择题: 13.C
14.D
15.A
16.C
17.D
18.D
19.D
20.C
21.A
22.D
23.C
24.C
三、实验与探究:
25.剪子把瓶子从中间剖开灌水放上鸡蛋,鸡蛋是沉下去的,把盐放水里,多一些,筷子搅伴,待盐溶解之后,鸡蛋就浮上来了,(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浮沉是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6.(1)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2与3
(3)略
四、计算题
27.2.5×103千克/米
328.(1)0.5N
(2)0.5N
4八年级物理练习(6)
一、选择题: 1.D
2.D
3.D
4.C
5.C
6.A
7.D
8.B
9.D
10.A
11.D
12.B
13.B
14.C
15.C
16.C
17.D
18.B
19.B
20.D
21.B
22.A
23.B
二、填空题:
24.0 12
25.惯性
小
26.向左运动突然加速
向右运动突然减速
惯性 27.弹簧测力计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外力成正比
b
三、实验计算题:
28.将陶瓷碗漂浮在容器内的水中
(h3—h1)ρ水/(h2—h1)29.①2.7g/cm3
②3
③5.4g 1.8g
④ 0.67 cm2 cm3
物理暑假作业答案(7)
一、选择题: 1.B 2.A 3.D 4.D 5.D 6.C 7.A 8.D 9.B 10.C 11.C 12.D 13.B 14.D
二、填空题:
15.质量
秤杆是否水平
将调零螺母向左旋 16.分子间有引力
温度
摩擦起电 17.哈勃
长波
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18.1.666×10 1.666×10 19.(1)C(3)12 20 0.6×103 20.惯性
重力
变大
三、实验计算题: 21.图略
22.图略
23.提示:CO2的密度大,气球受到的浮力大,可能使气球悬浮
24.小明原来是向前运动的,踩西瓜后,前脚向前加速,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不变,导致下快上慢,所以向后摔倒 25.6240㎏
26.15000pa 2m2
27.(1)2N(2)2×10-4 m2.5×103㎏/m3(3)先变大后不变 7
7八年级物理练习(8)
一、选择题: 1.C
2.B
3.D
4.C
5.A
6.D 7.B
8.B 9.C
10.D
11.A
12.D 13.B
二、填空题:
14.分子间有空隙
分子无规则运动
15.B
A
16.减小受力面积
惯性 17.静止
三、作图题:
四、实验与探究题:
22.12
0.6×103 23.(1)让玻璃瓶从不同高度滚下,观察前进距离(或让玻璃瓶挤压弹簧,从不同长度处释放,观察前进距离等)
(2)将不同质量的固体或液体装(满)玻璃瓶,多测几组. 24.F浮>G,上浮
20N
25.(1)750N
(2)75Kg 26.(1)8×104N(2)7.8×104N
第三篇:6 、7、8教案
梦圆飞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按自然段读课文。(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3)教师给予解答。(补充资料)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总结课文,质疑问难。
2、课堂表演,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吸收消化,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一、师生总结
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
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
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
二、课堂表演
教师的话:我们将要表演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片段: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O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生:我觉得这十秒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vyYo生: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我的心像兔子在跳。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9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hx$(M
生:10、9、8、7、6、5、4、3、2、1 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生倒计时。
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谁再说一说。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I 生:重重的敲打。生再读。
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生读。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三、资料交流
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
2、小组进行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指导。
四、练习布置
1、练习册。
2、课后练习3、4题。板书设计 6.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小结
四、指导生字
1.观察生字,分析字形。2,描红。临写。
3、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齐读第3 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作业
选用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
生命存在(谜)
8.神奇的克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克隆技术。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板书:
8。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
诱人前景
第四篇:一年上册第6。7。8教案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学:教研组:执教者:
三 步 五 环 导 学 案
2013-2014 一年级数学
2读作:-------读作:-------
读作:-------读作:-------
3.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组成()?
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组成()?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组成()? 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组成()? 2个十组成()?
3.(先出示完整的尺子图)一起把尺子上的数读出来。(先顺数,后倒数)13的前面()和后面一个数是()? 14和16中间的一个数是()?13比15大还是小?
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猜一猜,老师手里拿了多少支铅笔?(11支)(学生猜数)
师:同学们猜得都不一样,那怎样才能知道多少根呢? 生:数一数(学过的方法)
师:我们就用数数的方法来验证吧。(师生一起数)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师:可每次都这样数,太慢太麻烦了,怎样才能数得快而又不麻烦呢?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请试着和同桌一起用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
反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一边出示画面演示。(课件演示,边演示边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样的摆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摆法最好呢? 生:十根一捆的摆法。
师:请同学拿出10根小棒,把它捆成一捆。(学生捆,教师巡检)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11~20各数的组成。师:这一捆是多少根? 生:10根。
师: 10根就是10个一,把10根捆成一捆,一捆就有10个一,用1个“十”表示,也就是说1个十里面有10个一,反过来也可以说成10个一合成1个十。
独立完成导学提纲。二. 合作探究(8分钟)
1.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
三. 汇报点拨(10分钟)1.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二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三 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九 2个十合起来就是二十
2.13的前面12和后面一个数14。14和16中间的一个数是15.13比15小。
四. 有效训练(15分钟)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1.书P75 1.2.3 五. 作业布置 练习十七 板书设计:
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二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三 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九 2个十合起来就是二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1-20各数的写法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迁移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重点难点:
正确书写11—20各数。
三、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数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数数导入
6782 = 11()()()(三、合作探究(8分钟)1.小组讨论,组内汇报
11 = 2......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之间有几人
教学目标: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重点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前提检测(5分钟)出示教学图,你发现他们在做什么?
二、自主学习(7分钟)出示导学提纲: 1.你知道了什么?
小丽排第(),小宇排第()。要解决的是------------------? 2.你是怎样解决的?
------
三、合作探究(8分钟)
1.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互相说一说。2.小组汇报
四、汇报点拨(10分钟)
1.可以通过数的方法:数一数,小丽第10,后面是第11、12、13、14,第15是小宇,中间有(4)人。2:可以通过画的方法
五、有效训练(15分钟)书本P79做一做 六.课后作业:
小芳和小明排队买票,小芳排第7,小明排第12,小芳和小明之间有几人?
板书设计:
小丽排第(),小宇排第()。要解决的是中间有()人?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你是怎样解决的?
1.可以通过数的方法:数一数,小丽第10,后面是第11、12、13、14,第15是小宇,中间有(4)人。2:可以通过画的方法
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并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整时的认读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学具准备】小钟面。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课件出示谜语:嘀哒嘀哒,嘀哒嘀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2、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谜语中的 “它”是谁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钟面
(1)师:今天,小猪经理——噜噜的钟表店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点击课件,出示钟表图)
师:哇,噜噜的钟表店有这么多漂亮的钟表,你认识哪些?钟表有什么作用呢? 师:钟表的作用可大了,它们身上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2)认钟面
师:我们刚才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钟面,你们的桌上也有一个钟面,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面,观察钟面,你能说说钟面上都有什么呢? 出示导学提纲:
1.钟面上有两根针,它们是()和()。2.针在钟面上是()运动的 3.钟面上有()个数字,()个大格。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4.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这个时间就是()时,电子计时法是()。5.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这个时间就是()时,电子计时法是()。6.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这个时间就是()时,电子计时法是()。
三、合作探究
1.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互相说一说。2.小组汇报
四、汇报点拨
1.学生汇报:
预设a:钟面上有两根针,它们是时针和分针。
师:请你给同学们指一指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它们长的是什么样子?
(短短胖胖的是时针,瘦瘦长长的是分针)
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怎样运动的?请你用手比划一下。
(教师介绍顺时针方向。)
你们会认时针和分针吗?和你的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怎样记住时针和分针呢?
课件演示:闪动时针和分针。(大哥时针又矮又胖,弟弟分针又细又长。)预设b:钟面上有12个数字
师: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你怎样记住它们的位置呢? 预设c:钟面上有一些格子。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师:对,你观察的真仔细,两个数字中间就是一个大格每过一个小时,时针就会走一个大格,我们一起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2.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还有时针和分针。(板书)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
3.第一种方法是普通计时法,是几时就在几的后面写上一个“时”,如8时写8时(教师板书:8时)第二种方法是电子计时法,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数字几,中间写两个小圆点,右边写两个“0”。这就是记录时间的两种方法,同学们学会了吗?(板书:8:00)
五、有效训练(15分钟)书本P85做一做 六.课后作业: 练习十九
六、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节课很快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师:时光一去不复返,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宝贵的,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准确掌握时间,按时起床,按时睡觉,不浪费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
板书设计: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还有时针和分针。(板书)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普通计时法:8时 3时 6时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电子计时法:8:00 3:00 6:00
课后反思: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一课时 9加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教学关键】
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游戏用品。学具:小棒20根、圆片20个。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2.10加几的加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lO+8 10+9 师:这些都是几加几的算式?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
二、自主学习出示导学提纲: 1.观察主题图。
纸箱里装了()盒?散的有()盒?一共有()盒饮料? 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三、合作探究
1.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互相说一说。2.小组汇报
四、汇报点拨
1.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1、2、3„„
12、13依次数。(2)从9数到13。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3)9和4合起来是13。(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捡一盒放进箱子里,再想“10+3=13” 2.得出最佳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加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盒,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盒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演示凑+过程)为什么要拿1个放进纸箱里呢?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3=13”。
(板书:)
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图上一目了然。3.归纳算法特点。
齐读算式。问:算式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加数是几?我们叫它9加几。
师:我们是怎样算9加几的呢?都是把9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的。(用箭头将算式和 10加几连起来)
边画边说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算得数。学生齐说后同桌拍手说顺口溜。
五.有效训练 数学书P89做一做
1.(1)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根小棒?”(实物展示台出示)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指名列式)师:说说怎样想的?(学生说后,展示移小棒,圈小棒)
(2)摆图片,“左边摆9个红色的圆片,右边摆7个黄的圆片,怎样算一共有几个圆片?”(指名列式)“说说怎样想的?”
师:把你想的过程在书上填思维图。(指名报答案)3.第2-3题
六、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解答这些题比较简便的方法该怎样想?(学生能说多少说多少)
师:对于这些题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经常用到。
七.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
板书设计 8、7、6加几教学设计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教学内容: 8、7、6加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3、培养学生初表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意识及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5、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口算
9+8=
9+5=
9+3=
9+7=
9+4
9+9=
二、自主学习
出示导学提纲: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1.前面有()人,后面有()人,一共多少人? 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例3(独立完成)
你喜欢哪种方法?
三、合作探究
1.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互相说一说。2.小组汇报
四、汇报点拨
1.生可能出现的三种算法:
(1)数数法:1、2、3……
12、13,一共有13个人。
(2)接数法:左边有5个人,然后接着数6、7、8……13,一共有13个人。
(3)凑十法;左边有8个人,把右面的2个人与这8个人合起来,凑成10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2.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不错,那你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不爱发言学生,同时还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3.动手操作
1、探索用计算方法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列算式呢?(生说,师板书8+5)
2、小组合作交流,动手用小棒摆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要求在摆好后,把你的摆法说给同桌听,在听人讲话时,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的加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指名演示过程(师板演过程)
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用凑十法小组,到前面演示。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初步体验“凑十法”比较简便。)
5.我们在计算8加几时,可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和8凑成10,再计算,也可以把8拆分与另一个加数组成10再计算,也可以以前学过的知识,比如9+8=17,8+9=17等多种方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认为那咱好,就用那一种做题。
6、小结
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但是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8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五。有效训练
生独立完成P91 p92做一做
鼓励用多种方法来计算
六、课堂总结,画龙点睛
愉快的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你学会了什么?那么8、7、6加几是怎么样计算呢?我们可以把其中一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个加数拆开和8、7、6凑成10,然后再计算,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无论用那一种方法都可以,看来这节课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少啊!
七.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一
板书设计: 8、7、6加几8、7、6加几练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P105-106“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能熟练地运用凑十法计算8、7、6加几。
2、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3、能解答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熟练计算8、7、6加几。提高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引入课题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8、7、6加几”,这节课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小朋友们要能算得又对又快。
二、基本练习
口算卡片:8+5 8+7 7+4 6+8„抽几题说说算法。
三、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1、回顾算法 6+5,7+5,8+5各是怎么想?
2、对比提问:为什么有的算式计算时把5分成4和1,有的把5分成3和2,有的把5分成2和3?
3、方法提炼:把8、7、6凑成十再计算。要分别把第二个加数分为2和几,3和几和4和几。
四、综合练习
1、口算比赛: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
2、帮算式找家(把练习二十一第3题)
3、从9、3、15、6、8、7这六个数中选三个数组成加法算式,你能写多少道? 理解解意,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全面思考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十一的其他题目,集体订正。
教学目标: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 教学过程:
一、前提检测(5分钟)1.听写:„„ 2.引入:„„
二、自主学习(7分钟)
2、出示导学提纲:„„
3、提出自学要求:„„
三、合作探究(8分钟)1.2.四、汇报点拨(10分钟)点拨1:„„ 点拨2:„„
五、有效训练(15分钟)2.„„ 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篇:小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7、8单元拼音练习
第七单元
gū liángsǔn shīdiàn tánghïng wěiqīn rùxiāo huǐguī bǎohuī jìnjìn fànzhuǎn yíyǎn hù
()()()()()()()()()()()rân wùqíqūshī tǐzhuì luîbáo zǐchïu hântiào wàngháo màijǔ shìwãn míngzhîng xīng gǒngyuâ
()()()()()()()()()()ling lïng tìtîuting tái lïu gãshīqíng huà yì tiān nán hǎi běiqízhēn yìbǎomǎn qiāng nù huǒ zhǎn dīng jiã tiě
()()()()()()()ting bïgǎng kǒuzhēn zhìchïng gāojìng yìtǒng zhìzhǔn xǔlǐ tángnïng hîukîu wânqí zhì
()()()()()()()()()()()qí gānjǐ liángchà nàxiāo yāngǔ suǐshāng hãntîng kǔlǐ pàozhā gēnxuán yá qiào bì
()()()()()()()()()()
第六单元
dìzhânhùnluànān dùnxī rìfâi xūjiān dìngwā juãjuã wàngbào zhàtàn xībēi tîngchàndǒu
()()()()()()()()()()()()yōng bàozāo gāoquâ shízì háotãng xiějìngyǎngqí miàochū bǎnxì jùyán lìlínggǎntí xǐng
()()()()()()()()()()()()chuàng zuîyuán quánjǐng gàoqí tújǐn shânbǎ wîjíduānduàn yánhuān shēng xiào yǔpí bâi
()()()()()()()()()()pî làn bù kānmǎn huái xìn xīnyì rú jìwǎngmáng lùmiǎn tiǎnchù mōcán rěnxū ruîzhǐjiào
()()()()()()()()()gǔn tànghîu huǐjiān sâtuō tàmï liànmái yuànlěng mîshī hún luî pîzhân ěr yù lïng
()()()()()()()()()dà chī yì jīngdiã diã bù xiūxuě shàng jiā shuānglái rì fāng chángtǎn tâ bù ānliáo shâng yū wú
()()()()()()
第八单元
yuǎn zhēngdiǎn lǐwěi yuánxiã shāngwài bīnhuì jíàn zhàoyù dìngpái liâbō làngbào fā
()()()()()()()()()()()dàn shēngfân dîuzhuāng yánxuān gàohuān hūdiàn niǔsù lìzhān yǎngsù jìngpiāo fúxuǎn jǔ
()()()()()()()()()()()qíbīnggāo cháocì xùguāng mínggîng chǎn dǎngwàn shuǐqiān shānsi mian bā fāngpái shān dǎo hǎi
()()()()()()()()pang bïnǐ dìngdì yùxùn zhíbēn fùzūn zhîngchïu chúàn ráncāo láoyán sùshí niǎngān rǎo
()()()()()()()()()()()()chãng kěnbî jīwãi nánshâng lìbǎo zhângtâ shūjū shùhún shēntiáo zhǒujú miànlâ hē hē
()()()()()()()()()()()yâ yǐ jì rìduān duān zhâng zhâ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