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示例之二[本站推荐]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北京市东城区教研科研中心 高级教师 王富友
(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重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
2.要求学生思想认识: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符合我国的国情,它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1)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理解本课教材各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把握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从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使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十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联系历史事实观察和评价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文化大革命,是哪一年开始的?哪一年结束的?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导入新课
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的,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一场内乱。使我们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使我们国家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大约要到下世纪中叶。当前,我们正处于这一时期的关键时刻。今天这节课,我们讲“第29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板书本课课题)。本课的时间范围包括1978年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到90年代初约14年的历史。
3.讲授新课
一、历史性的转折(板书)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重大决策(板书)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和它以前的“左”倾错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新局面。1977年,党中央恢复了邓小平原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在大政方针上有什么重大决策?我们请(某)同学读课本195页第二自然段。
通过这段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全会的重大决策有以下几点:第一、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为什么说“重新确立”呢?因为我们党从遵义会议经延安整风到中共“七大”已经逐渐形成和确立了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正是我们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才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打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才赢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光辉成就。但是从1957年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逐渐偏离了这一思想路线,甚至一切从本本出发,个人崇拜盛行,产生了“大跃进”和“文革”等重大错误。全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和完全正确的。全会还认真讨论和制定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当前必须集中力量把农业尽快地搞上去,这就找到了实现战略决策转变的突破口。第三、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板书)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小字部分)教师可扼要指出三点:①三中全会肯定天安门事件是革命行动。②为刘少奇平反。③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平反改正。
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板书)
1.对内改革(板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对内改革的重点,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包括所有制结构和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两个方面。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在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分配上吃“大锅饭”。这些不利于调动生产者和企业的积极性。为了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1979年1月,安徽省凤阳县犁园公社山岗队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鼓点。同年9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保障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的自主权,为农村的体制改革敞开了大门。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发展起来。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农业生产责任制。这就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党中央又提出改革农村经济结构,走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到1985年,全国有6000多万农民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于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逐步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在国营企业中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实行厂长或(经理)负责制和各种岗位责任制,把责、权、利结合起来,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到1987年平均每年增长11.8%。
2.对外开放(板书)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的方针,开始由自我封闭向对外开放转变。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引进和吸收外资,学习外国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经验,加快发展对外贸易;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加快发展我国民族经济。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揭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1980年,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实行优惠政策。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特区本身也起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变化。1984年,又决定开放上海、天津、大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成立海南省,全省作为经济特区,以更优惠的政策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使国外企业家纷纷来中国投资设厂。到1987年,我国同国外企业家签订了10350项利用外资协议(合同),吸收外资625亿美元。山西安太堡露天煤矿,就是由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提供设备和配件,中美合资开发的企业。它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露天煤矿。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板书)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1979年邓小平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出现而提出的,1982年又写入了我国现行宪法之中。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整体,其核心是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国现代化的航船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三、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板书)
1.国力倍增举世瞩目(板书)
实行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88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24000多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6%(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八位。
2.农业生产蓬勃发展(板书)
农业生产实现稳产增产。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1397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58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6.2%。粮食、棉花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教师可指导学生看P199页表)。基本解决了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3.工业建设欣欣向荣(板书)
工业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1992年我国煤产量已达11亿吨,跃居世界第一;钢产量8000多万吨,居世界第四;原油产量1.42亿吨居世界第五。改革开放以来,新建重点工矿企业300多个;其中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企业。1978年开始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钢铁生产基地。1989年建成的葛洲坝水电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水力发电站。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与胜利油田构成石油开采、炼油、石化生产的新格局。1985年开工的大(大同)秦(秦皇岛)铁路,全长630余公里,是我国第一条标准最高、装备最好、运输能力最大的电气化铁路。目前,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4.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板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8年增长2.1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11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8年增长87.6%。10年来,城乡共新建住宅约80亿平方米,改善了居住条件。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纲领(板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板书)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党的“十三大”则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对于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至关重要,也是我们党制定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党的“十三大”作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指出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为改革开放规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改革开放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环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才能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者都要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这条基本路线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2.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板书)
党的“十三大”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部署可由学生朗读课本小字)
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团结奋斗。1990年我国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勾画出宏伟纲领。只要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定能达到。
4.巩固小结(略)
(三)教学建议
1.讲对外开放时,可以深圳为典型,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教学上使用有关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变化的录相。
2.讲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特别是重点企业,可使用地图、投影。
第二篇: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公开课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公开课教案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知识梳理】
邓小平理论
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想一想:1.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2.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导火线:
2、实质:
3、影响:
二、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2)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的12月召开
3、内容:破旧立新思想路线批判“两个凡是”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4、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二、形成——十二大到十三大
1、背景:(1)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2)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
2、主要内容:(1)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问题设置2]
材料一: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否则,不可
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9月)材料三: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邓小平文选》根据材料回答:80年代的邓小平还提出了哪些重大的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理论。(2)十三大(1987)——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问题设置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三、深化:——南巡讲话、十四大[问题设置4]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南巡之旅的?
2、《南方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均以“东方风来满眼春”来报道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南巡讲话有何意义?
1、南巡讲话(1)背景:1992年初,中国改革走到了关键时期,人们对是否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2)意义:①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
2、十四大(1992)——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四、正式确立:——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依靠力量祖国统一领导力量
三个代表思想
一、提出条件:(1)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2)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主要内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3、作用:(1)“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2)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3)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5、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XX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总结:
1、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的回答:解答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相互关系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一
脉
相
承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不动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与
时
俱
进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思想体系创立者解决问题思想精髓历史作用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3、正确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呢?错误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造成了哪些危害呢?正确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的积极影响:(1)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人民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健康发展。错误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造成的危害:(1)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2)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3)毛泽东晚年的“左”倾导致“文革”的发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4)“文革”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两年“徘徊”局面。
第三篇: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毛泽东《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及 其扩大化;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 动;“反右倾”斗争、三年经济困难;七千人大会、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 大成就。
二、要求学生认识:
1.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立即探索适 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10 年的探索中,虽然屡遭挫折,但仍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主流。
2.十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历 了反复的曲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不少发人深省的教训。这 些经验和教训,对后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伟大实 践,提供了借鉴。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史实具体分析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与失误,总结 经验与教训,以提高辨别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教学难点: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教具
1957—1966 年主要成就示意图(放大、着色)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起来的? 总结学生回答情况,逐步导入新课。
指出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955 年和 1956 年,相继出现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 私合营的高潮,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的改造。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既然已经建立起来,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 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新课 题。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 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中国 建设社会主义远比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艰难和复杂得多。革命道路不能照搬 外国,建设道路同样不能照搬外国。当时的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的情况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本章的引言。然后指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只 能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1956 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 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
讲授新课:
一、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为了开好党的“八大”,党中央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毛泽东主席 从1956 年2 月开始,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了中央有关34 个部门的汇报。汇报结束后,政治局开过几次会,总结建国以来的建设经验,并以苏联的经 验和教训作为借鉴。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著名的《论 十大关系》的报告。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所引这个报告中的10 个纲目。然后以前3 个目为 例,指出:根据形势和经验,今后应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 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这里涉及的实 际上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强调这篇报告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 年9 月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多 项重要决议。我们的教材突出了两项重要决策。请大家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思考:这两项决策为什么是正确和最重要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指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复杂的事物的 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 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我们从学过的中国近代史 知识已了解到: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代表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后来还有官僚资本主义),阻碍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人民大众和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个矛盾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 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经过三大改造,这一矛盾也得到基本解决。在阶 级斗争还存在的情况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内的主要矛盾又是什 么呢?“八大”根据我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确提 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 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并进一步 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 奋斗的总任务。历史证明,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八大”的另一个重要决策是:在经济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主要是总结了几年来经济建设的 经验和教训,特别是针对从1955 年冬季开始出现的冒进势头而制定的(具体 情况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这一方针的制 定也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二、整风运动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发表
全党整风实际上是“八大”提出来的。1956 年11 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 会正式决定明年开展全党整风。这次整风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日渐显现 和突出。这些矛盾,通过或者联系到人民群众同他们的领导者即人民政府和 执政的共产党之间的矛盾而集中地表现出来。在此形势下,1957 年2 月,毛 泽东在有1800 多人出席的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 同的矛盾,对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 式去解决。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所引讲话中的段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然 后讲解:因为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 盾,所以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 解决。
2.整风运动的开展
1957 年4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以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全党整风运动从此展开。党内外的广 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对党和政府的工作以及党政干部的思想作 风提出了大量的批评和建议。
3.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所产生的影响
整风运动开始后,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 制度进行了猖狂地进攻。其简要情况让学生自学教材中的有关小字。在此形 势下,毛泽东和党中央发动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击右派的斗争。在生产资料私 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中国,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党的领导 的右派分子确实存在。对右派的进攻进行坚决反击,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右派分子只是极少数。由于当时党对阶级斗争和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 重的估计,对斗争的猛烈发展没有谨慎地掌握,结果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 大化了。从人数看,原来点名批判的,全国大约4000 人。到运动结束时,被 划为右派的已达55 万人。从范围看,从大城市扩展到各地县、市区、大厂矿、以至中小学。从性质看,由人民内部矛盾变为敌我矛盾。后果是不幸的。不 但给错划的同志带来了不幸,而且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损失。另一个重要 影响主要是在后来党的会议上,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实践上升为错误的理 论,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 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 思考题,启发引导回答。指出:按照这一理论的判断,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就会以阶级斗争为主,经济建设应服从于阶级斗争。这就从理论上修改了“八 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 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1958 年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它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 后状况的愿望,但为什么说它忽视了客观规律呢?在启发学生回答的基础 上,指出:它改变了“八大”所提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方 针,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再加上在宣传中片面强调“速度是 总路线的灵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错误口号,于是,盲目求 快,就压倒了一切,把经济建设引向歧途。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由于单纯追求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例如钢铁 产量要当年翻番,粮食产量要提高近一倍,“大跃进”运动从此开展起来。又由于主观地认为农业生产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 进生产,于是在一个多月内全国大部分农村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说其特点 是“一大二公”。实际上是“一平(穷富拉平)二调(无偿调用)”,有的 地方甚至打算试验两三年“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样,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的泛滥起来。
引导学生思考本章练习题第二题:“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吸取哪些教训?”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极其艰 巨的伟大事业。建设社会主义除了要有高度的热情和干劲外,还必须时时刻 刻保持冷静的头脑,谦虚谨慎,紧密结合国情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 教训,尊重科学,特别是要始终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1.“反右倾”斗争的发动
1958 年秋冬时期,毛泽东和党中央开始觉察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中的问题,并着手采取一些纠正措施。但当时是在基本肯定“大跃进” 和公社化运动的前提下而纠偏的,因而“左”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根本改变。1959 年在党的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对提出意见的彭德怀等人 的批判,把他们定为“反党集团”,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 争,使大批干部和党员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分。启发学生思考:这场“反右 倾”斗争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指出:这场斗争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 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
2.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形成
主要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困难局面形成的原因。“反右倾”斗争的开展,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许多已被指出、有待纠正的错误进一步发 展起来,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严重局面继续加剧,特别是农业生产遭到极大 破坏。再加上连续的自然灾害(1959 年农田受灾面积66845 万亩,1960 年 9771O 万亩,1961 年92625 万亩),苏联政府又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 术合作协议(撕毁合同343 个;废除257 个合作项目;撤走全部专家1390 名,并带走全部设计图纸和资料)。这一切造成我国国民经济自1959 年至 1961 年的严重困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具体情况引 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状况表”及有关小字。五、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受到严重困难的教训,全党和中央逐步清醒过来,决心认真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1960 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就是调整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使国民 经济结构趋向合理,改革和变革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整顿企业领导班子及各 项制度。目的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水平,使其稳步健康地发展。这是 在这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的一次重要转变。有名的《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科学十四条》,《文艺八条》、《高教六十条》、《中 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都是这一时期先后出台的。
2.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962 年初,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方 面的负责干部七千余人。大会前一阶段是讨论刘少奇代表中央提出的书面报 告草稿,直接提交会议评论,以便广泛地集中大家的智慧,最后形成正式文 件,因而会议开的很热烈,要求在会上讲话的人很多。会上,毛泽东等中央 领导人带头作自我批评。毛泽东说:“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 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会议初步总结了几年来经济建 设的经验和教训。会议前后还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这次大会在动员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从1962 年起,国民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1962 年生产恢 复状况简表”。到1965 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调整任务胜利完成。
3.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有失误、有成就,而成就是巨大的。运用 “三表”、“一图”,即教材中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农业生产增长简 况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业生产增长简况表”、“全国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重要工程和科学技术主要成就表”和“1957—1966 年主要成就示意 图”,指出六个方面的突出成就,即:基本建设投资近千亿元;工农业产值 增长近60%;除鞍钢外,新的大型钢铁基地武钢、包钢先后建成;石油实现 全部自给;农村用电量增长70 倍;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特别是涌现出以 王进喜、雷锋、焦裕禄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带头人,他们的先进事 迹和所迸发的共产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论述这十年建设成就 的时候所说的:“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 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 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 的工作主导方面。” 小结:
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全 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为高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就是 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倾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出现过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 倾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甚至在一个时期内居 主流地位。例如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 针的制定和实行,七千人大会的召开等,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 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作业: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哪些 正确的指导思想?
2.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第四篇: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和总结,对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所了解,其中所调查行政村的主要问题有:农业技术有待进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惠农政策不能有效落实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
以上问题成为了农村发展的瓶颈,不解决上述问题新型农村建设的潜力将大打折扣。通过走访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以下解决方案: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支持科学技术融入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来发展农业。要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并且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落实各项农村建设保护制度,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改善现代化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智谋规模经营。
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进上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地方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整体水平。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游园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进上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宽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万分共同发展。
各级政府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学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
一、知识梳理
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及特征 发展线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由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了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结果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各生产部门比例失调等。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由于党和人民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特征: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49年到1953年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8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进入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
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但成绩是主要的。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重点问题理解
1.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特点和评价: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党中央吸取“文革”教训,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了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特点和评价:第一,以上两个时期的探索,是在继承和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出现的。第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地纠正了“左”倾错误,打碎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枷锁,对社会主义阶段基本矛盾作了正确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第三,这时期的探索,也是在不断同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实现的。第四,这一时期的探索是成功的,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着。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影响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新时期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对经济基础的局部调整,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即保持上层建筑不变,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我国之所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因为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原有的经济体制不能迅速推动科技进步,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3)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角度来认识: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还包括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责任制承包经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这些政策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三、精题范例
例1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b。
例2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改革不适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答案:a。
四、同步精练
(一)选择题
1.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具关键性作用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土地改革 2.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国营企业中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的措施是()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一五计划”期间的哪一项建设成就?()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大庆、大港油田建成 4.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的是()
a.农业互助合作化 b.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5.中共八大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因为()
①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的中心任务②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③首次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国的总任务④强调制定经济建设方针必须适合实际情况
6.既符合中共八大总任务的要求,但又违背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是()a.整风运动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7.党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观原因包括()
①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②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③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④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8.以下表格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年份1996-19971967-19681972-19731974-1975 比上一年增长-9.6%-4.2%-9.2%11.9% a.“文革”期间,工农业生产总值时起时落 b.“文革”对文革农业生产的冲击是有限的
d.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经济迅速回升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原因是()a.克服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b.为解决工业化原料 d.发展农村生产力
10.从中共“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中共“十四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种前进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①社会阶段的认识②工作重心的转移③产业结构的调整④新经济体制的确立 11.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a.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现代化 b.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12.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表明()
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b.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并经过艰苦谈判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据此回答13~15题。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4.清朝后期中国开埠通商和当前对外开放的相似之处是()
①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②由沿海向内地推进③深入到中国的西北内陆④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
a.关税税率不同 b.国家行使主权程度不同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黑龙江,我国最北的一个省。20世纪50年代,它完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在过去的日子里,这片黑土地为国家累计提供了全国近1/2的原油、1/3的木材、l/3的电站成套设备、1/10的煤炭、1/2的铁路机车以及大量的商品粮。
材料二:1990年以来,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步伐比较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材料三:振兴东北,专家建双:1.发展混合经济是关键。2.改变国有企业的机制。3.装备工业和其他优势产业并存。4.抓住新一轮快速增长期,进行调整、改造和创新。读后请回答:(1)抗日战争中,东北人民最早开始了反击日本侵略的斗争,试举出一些具体事例。(2)东北地区曾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举出1953~1966年期间,东北地区工业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至少三个)
(3)结合材料,指出东北地区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4)结合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特点,对振兴东北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三)问答题
17.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1)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30年代初的美国都面临着大的社会动荡,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俄、美解决问题时各有什么“新思路”?
(2)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怎样“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俄、美的改革有何共同点?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3)从上述各国的发展中,你有什么感悟?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三)问答题 17.(1)大动荡表现:俄: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经济濒于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的形势。美:受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巨大;经济危机加深了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胡佛政府软弱无力。新思路: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用固定的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自由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的市场交流。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整顿金融、调整工业、农业,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手段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无序竞争,达到渡过经济危机的目的。(2)邓小平采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点: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作用:1978年以后中国对内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经济,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3)感悟: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等(不必拘泥于本答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