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教案)
云南省南华第一中学高二政治教案(哲学常识)第三课时 【总第25课时】
课题: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目的: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运用这一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重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难点: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教程:
【复旧】复习提问 ①什么是矛盾普遍性? ②什么是矛盾特殊性?它有几种表现? 【导新】今天我们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故事:白马非马。我国历史上有个公孙龙,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有一天,他牵着一匹白马要过关口,根据当时国家规定,马不允许带出关。于是守关的人对他说:“先生,你可以出关,但按规定马不能出关,请你把马留下。”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你们规定是马不能出关,但并不是说白马不能出关呀。”最后公孙龙还是牵着白马出关了。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一种狡辩,从哲学上讲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导学检测】
常考考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阅读教材第一至十二段回答: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在:(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 ① 性寓于② 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 ③ 性也离不开④ 性。任何事物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 不包含⑤ 性的⑥ 性是没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⑦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阅读教材第十三至二十二段回答:
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1)有助于我们掌握由① 到② , 再由③ 到④ 的认识秩序。(2)有助于我们掌握⑤ 号召和⑥ 指导相结合,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⑦ 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⑧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得出结论: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们正确地 事物,学会 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共性——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特点;个性——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例:人:刘德华,同学,⑴——和——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许兴中工作室 云南省南华第一中学高二政治教案(哲学常识)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普京——人——动物
⑵——和——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例:白马,黄马,黑马——马——动物 苹果,香蕉,梨——水果——食物
笑话:一个人,生病后看医生,医生要他多吃水果。他儿子买了苹果,他摇头;买了梨,他也摇头;买了西瓜,他还是摇头;最后买了桔子,他却非常生气地说:“医生让我吃水果,你怎么去买苹果、西瓜!”儿子回答说:“水果摊里就这几样水果,你让我买什么水果呢?”
故事:阿凡提染布: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布店,很受乡亲的欢迎,有一个叫巴依的人很恨他,故意刁难他,对阿凡提说给我把这布染一下,色不是黄的、白的、不是黑的、蓝的、红的、绿的、紫的、这些都不是。阿凡提说好吧。到那一天来取,这一天不是星期
一、——不是星期
六、也不是星期天。
【注意】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是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不是“多数”与“少数”;
“整体”与“部分”关系。
例:阶级斗争,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对于阶级社会来说是矛盾 的普遍性。
思考: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一个公式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事实上,一个公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是为什么?
中医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共同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方法论:
⑴有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① 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因此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
例:苹果落地——引力规律——发现冥王星(水往低处流、项把自己举起来)商品现象——价值规律——特殊(彩电降价;冬天的菜比夏天贵)
② 要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好典型等科学工作方法。
分析:“从群众中来是从特殊到普遍;到群众中去是从普遍到特殊;解剖麻雀,抓好典型,通过了解麻雀、典型这些特殊的东西,了解一般的东西。
例: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召开立法听证会——修改法律——在全国实施农村税费改革:2000年3月在安徽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在全国推广五年内取消农业
许兴中工作室 云南省南华第一中学高二政治教案(哲学常识)税,首先是2004年3月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试点,然后在全国逐步取消。
思考:既然矛盾具有特殊性,为什么还要推广典型经验?
⑵P104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分析点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和特征,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中国有自己的具体国情,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教学随笔]:
许兴中工作室
第二篇:矛盾普遍性教案
3.31.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目标:明确矛盾普遍性的表现,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及方法论)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矛盾普遍性的表现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
(此处提醒学生在预习时看课本小字例子)例如: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工厂既生产产品又消费原材料;社会的阶级差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现象的对立;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等都是矛盾的体现。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人的生命就是在这些矛盾中产生、发展直至灭亡。
例如:
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矛盾有时有,有时没有。例如,吵架的时候有矛盾,而不吵不闹的时候就没有矛盾。对吗?
回答:不对,哲学矛盾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矛盾,一个是共性,一个是个性;再者,不吵不闹时也有其他矛盾,如爱好不同,长相不同,特长不同等。
毛泽东:差异就是矛盾,只不过有时缓和,表现不明显,有时激化,表现明显,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思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呢?
回答:不是,只有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如鸡蛋和石头,一般情况下不构成矛盾,假如石头把鸡蛋打破了,两者才成为矛盾。再如,你我之间本来并不相识,而你来到这个学校(或重新分班后)彼此认识了,身份不同,任务不同,甚至观点不同,也才产生了矛盾。
三、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矛盾是一切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的承认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这样,才可以解决矛盾,促进矛盾的转化。宋,无门和尚:“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即矛盾普遍存在,用客观宽容的态度看待事物,自己也会开心一些。
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既然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所以,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也就是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看问题只看一面,片面看问题)。
俗话说“瓜无滚圆,人无十全”,“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些都是两分法的通俗体现。“我们制造火药开天辟地,却也萌发了战争,我们发明了指南针来追求幸福,却也诱使了侵略,我们使用农药来捍卫植物生命,却也导致了疾病。”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就要对自己一分为二。既要看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承认缺点与不足。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治;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
第三篇:2018年长春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矛盾的同一性与普遍性辨析
2018年长春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矛盾的同一性与
普遍性辨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让很多人比较头疼地方,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纵观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最难理解的是辩证法,而辩证法中,最难的莫过于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规律。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矛盾中很容易弄混淆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普遍性。
一.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
(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赖性,矛盾的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这里的关键词是“依赖”,也就是二者互为前提,考试中常见的名言名句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卡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这些都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这里的关键词是“转化”,如好的转化成坏的,必须要有转化的过程,考试中常见的名言名句有:“善游者溺,善骑者堕”、“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等,这些都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或者说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三.二者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针对矛盾双方而言;矛盾的普遍性是针对矛盾本身而言。因此如果题目中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或者相互转化,那么它反映的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如果题目中体现的是一个矛盾中有好有坏,或者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那么反映的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所以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接下来,以两道经典的例题来说明。
四.例题
1.在国际空间站合作上,由于美国带头制裁中国而把中国排挤在国际空间站门外,而中国则因祸得福,靠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简单而实用的新路。由此说明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C.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 D.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答案】A。解析:题干中很明显体现了两个矛盾,一个是美国制裁中国,另一个是中国自力更生。而美国的排挤,这是不好的事情,最终转化成了走了一天简单实用的新路,变成了好事,有体现转化的思想,因此说明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本题答案为A。
2.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人们盲目崇拜和机械搬用传统文化的现象。这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B。解析: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学习传统文化对践行核心价值观有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消极现象,这体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题目中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看起来像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但是题目中就只有一个矛盾,且并没有表现出相互转化或者相互依赖。故本题答案为B。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
第四篇: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一)
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例如,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等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就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过程和阶段有长有短,但都有其特殊矛盾。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而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五篇: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二)
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答:老子在《道德经・二章》中讲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意思是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在哲学上,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被称为矛盾,简要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种关系是由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同时,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哲学上讲的这种辩证矛盾,不同于思维中存在的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自相矛盾,而辩证矛盾则体现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都是对立的,但它们之间又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攻就没有守,没有苦也无所谓乐。同时,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足球比赛中,队员们奋力拼搏,就有可能转守为攻,转败为胜;学习中,艰辛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苦也就转化为乐。
矛盾的斗争性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关系,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机械运动中的吸引与排斥、物理运动中的正电与负电、社会运动中的阶级斗争等都体现为矛盾的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其中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和平与战争、新生与死亡、运动与静止……我们细心观察世界,就会发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处处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事物始终都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但现实中的矛盾各不相同。在某一领域、某一事物及其运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既有性质上的共同性即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即个性,从而体现出矛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但不论怎样,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我们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既要注意矛盾的共性,更要注意矛盾的个性。研究矛盾的个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解决矛盾的前提,不同性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俗语所说的“对症下药”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学习唯物辩证法,就要学会运用矛盾学说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而具体分析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就在于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