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跳水运动员压水花的重要性与教学过程
论跳水运动员压水花的重要性与教学过程
摘 要
跳水项目是我国体育运动的优势项目,我国跳水运动员曾多次在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上获得优异的成绩。我国在世界跳水运动上一直保持着领先的优势,是因为我国的运动员比国外运动员更早、更系统地开展专项训练。跳水比赛中,入水“压水花”技术的好坏是衡量整套跳水动作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决定跳水运动员得分的重要因素。“压水花”技术的训练和研究一直是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比较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压水花”技术的重要性、原理、形成规律等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压水花”技术的训练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更加科学明确、实用有效的“压水花”技术教学过程,这对于总结“压水花”训练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相信本文将为更多跳水运动员实现安全入水、跳出更加优秀的成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跳水;压水花;重要性;教学
Abstract Diving is the advantage of our country sports projects, China's diving athletes had been getting good grades in the Olympic Games and world championships.Our country in the world has maintained a leading advantage of diving, because our country athlete than foreign athletes early, systematically carry out special training.The diving competition, the water pressure spray “technology is good or bad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diving movement of a complete set of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diver score.”Pressure spray technology training and research“ has been the vast number of coach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rs i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pressure spray technology, principle, studies the formation law of strom, etc, summarize“ pressure spray technology training method, based on this, advances a set of more scientific,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pressure spray technology“ teaching process, this to summarize ”pressure spray“ training metho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believ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more divers implement security into the water, out of more excellent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Key words: Diving;Pressure spray;Importance;The teaching process 2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2 1 前言..............................................................................................................................................4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4 1.1.1 选题背景和意义...................................................................................................4 1.1.2 研究目的...............................................................................................................4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4 1.2.1 研究对象...............................................................................................................4 1.2.2 研究方法...............................................................................................................5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5 2.1 “压水花”技术概述.......................................................................................................5 2.2 文献综述.........................................................................................................................5 3 “压水花”技术的重要性论述...................................................................................................6 3.1 “压水花”技术原理.......................................................................................................6 3.1.1 楔形体撞击水面分析...........................................................................................6 3.1.2 方形体撞击水面分析...........................................................................................7 3.1.3 翻转方形体撞击水面分析...................................................................................7 3.2 跳水运动员提高“压水花”技术的重要性...................................................................7 4 跳水运动员“压水花”技术的教学探讨...................................................................................8 4.1 撞、揉结合的“压水花”技术.......................................................................................8 4.1.1 “撞水”技术要领...............................................................................................8 4.1.2 “揉水”技术要领...............................................................................................9 4.2 “压水花”技术的陆上训练.........................................................................................10 4.2.1 模仿练习.............................................................................................................10 4.2.2 倒立训练.............................................................................................................10 4.2.3 手臂力量训练.....................................................................................................10 4.2.4 腰腿部的控制能力训练.....................................................................................10 4.3 跳台跳水的“压水花”技术训练.................................................................................11 4.4 跳板跳水的“压水花”技术训练.................................................................................11 4.5 “压水花”技术巩固.....................................................................................................12 5结论与建议..................................................................................................................................12 5.1 跳水运动员要更加重视“压水花”技术训练.............................................................12 5.2 应大力提倡撞、揉结合的“压水花”技术.................................................................12 5.3 “压水花”技术训练要循序渐进、系统训练.............................................................13 参考文献.........................................................................................................................................14
前言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为了培养运动员掌握这高质量、高难度的动作,就要求运动员具备各种专项动作的技术和能力。入水技术是动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入水时没有水花溅起,就是跳水动作的完美结束;也是跳水动作的优美体现,因而“压水花”是每一名跳水运动员必须学会和掌握的技能;是运动员跳好任何一个难度的跳水动作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是衡量跳水动作艺术美的重点;是比赛取胜得高分的关键。学界虽然对于“压水花”技术训练的研究也一直作为跳水项目训练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但在训练中,一些运动员对于“压水花”技术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特别是以往的训练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多数是凭教练员的经验,靠运动员的感悟,悟性高的运动员,在长期训练中经过反复尝试和摸索,也能够找到正确“压水花”的技术感觉,即通常所说的“水感”比较好,但对一些动作细节问题和动作原理,缺乏更进一步的清晰了解和理论总结。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水感”,因此也难以把握这种“水感”的技术要领,“压水花”的技术训练很难取得突破,成功率也难以保证。
1.1.2 研究目的
本文对竞技跳水比赛中的关键技术——“压水花”技术进行研究,重点探讨其在比赛成绩取得中的重要影响,即对跳水运动员压水花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其原理、形成规律等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压水花”技术的训练方法,以求研究出正确实用有效的入水训练方法,以期在理论研究上得出一定规律和结论,并且根据学习和研究中的实践经验,也结合了解到的一些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利用一些新知识、新方法,提出一套更加科学明确的实用“压水花”技术教学方法,为完成高质量、高难度的跳水动作打好基础,也为发展跳水事业,让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参与跳水运动,喜欢跳水运动项目,使更多的运动员可以实现安全入水、提高技术,跳出优秀的成绩。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跳水运动员“压水花”技术,主要对其重要性、训练过程和教学要点等进行研究。
1.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查阅,并整理、收集。充分了解跳水运动员压水花训练的原理和训练手段、方法等。
访问调查法:访问优秀运动队教练对“压水花”训练方法的理解,向优秀运动队教练学习、探讨“压水花”训练方法的技术,在实践中和运动员交流“压水花”技术的理解,以便更好的得出正确“压水花”训练的理论和方法
逻辑分析法:对文献资料及调查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运用逻辑学有关理论进行分析、综合、演绎和推理。全面分析收集的数据,得出分析结果。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压水花”技术概述
“压水花”技术是跳水运动员入水时采用一定的手型和动作,把水花控制到最小的方法。随着竞技跳水技术的发展,在高水平竞赛中,能否压住水花已经成为取胜的焦点。人体入水溅起水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流固冲击、耦合问题,而流固冲击又是国际力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由于影响水花形成的因素非常之多,必须对碰撞过程进行简化。一般来说可简化为3个阶段:第一,人、水开始接触的碰撞阶段;第二,从人体撞入水面,到全部入水的耦合阶段;第三,人体入水后,形成涡流的阶段。本研究的重点集中于人、水碰撞过程的探讨,即人、水冲撞瞬间,运动员采用哪些技术能有效地控制水花,减小水花的生成,从而获得最佳的“压水花”效果。2.2 文献综述
对跳水运动员“压水花”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压水花”技术手型的技术原理、“压水花”技术的重要性、“压水花”技术的训练方法等几个方面。钱竞光(2010)用有限元方法求流体力学边值问题的数值解,在计算中以楔形体作为理想化的入水人体,得出各种不同角度模形体与水碰撞时的液面最高点的相对百分比,最终得出结论:跳水运动员入水过程中,其手、手臂或身体的一部分与水面形成一定的角度,产生锲形体越尖锐,自由液面波高就越高,“水花”也就越大; 顶肩翻掌双手形成一定撞水面的“方形体”技术能有效地减小入水时溅起的“水花”,但水面对手掌的冲击力比较大,应加强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减少伤害事故。董胜、周玲美(2012)经过研究指出,入水是一个跳水运动员基本功的体现,而控制入水则是体现基本功的关键。入水能否呈90度垂直,并且有很高的效果非常重要,入水技术的训练在训练课中所占的比例应该提高,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入水训练,提高入水的准确性和效果。并最终提出要想使跳水动作在最后一个环节使身体垂直的入水,并且有很好的效果,身体的控制在入水过程中至关重要;控制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入水的效果,也直接体现了一个跳水运动员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周继红(2013)指出从跳水训练实践来讲,基本技术是不可不练的技术,也是每一个跳水运动员提高动作质量必须要掌握的技术,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基石。基本技术训练不仅要重视而且要从少年时期就紧抓不放。金海泉、钱竞光、胡玮(2011)指出,根据理论研究和科学训练的结果,“压水花”技术要领是“身体要紧、线条要直、手腕要硬、肩角要小、揉水要及时”,在正常情况下绷直身体、翻平手掌、拉直肩、入水越深越好。李莎(2013)指出,掌握入水“压水花”技术,不仅需要加强水上训练,还应有大量的陆上训练,相对于少儿跳水运动员来说,陆上训练甚至重于水上训练。“压水花”技术的重要性论述
3.1 “压水花”技术原理
跳水运动员“压水花”技术目的在于入水水花尽量小,因此需要研究在入水瞬间水花大小的技术原理。在跳水运动中,人体以一定的姿势撞入水面,就产生人体(固体)和水(流体)的碰撞。在流固相撞中,原本平静的液体受到固体的冲撞,一部分撞击能量传递到部分液体上,使这部分液体运动,形成水花。由于水受压后其体积的变化非常小,具有不可压缩性。它在受到力的作用时,力对水只能起推动作用,加之水的粘滞性小,在受力时水的运动会表现出不均匀性,局部受力的水不会沿力的方向产生同一个方向的运动,而是向压强最低的方向运动。这一特性决定了水花的形成与冲撞固体的形状有关。因而,通过分析不同形状固体撞击水面时产生的波动效应,就可以揭示人体入水时“水花”形成的基本规律性。
3.1.1 楔形体撞击水面分析 如果跳水运动员是以两手臂上举,两手合掌成尖锐状的姿势入水,就相当于一个楔形体,以其尖锐端向下撞击水面。水受到向斜下方的挤压,其作用力垂直于楔形体斜面。最靠近插入物的水受到挤压后,会沿着受力方向产生运动,但由于在其它方向都受到相邻水的反挤压力作用,限制了受挤压水的运动,只有沿着尖锐插入物斜上方A的方向,没有其它水的挤压,这就形成了压强最低,最容易逃逸的方向。因而,下面的水又不断沿着该方向逃逸,形成巨大的水花。速度越快,冲击力越大,水花就越大。可见,当楔形固体与液体发生碰撞时,水受挤压是沿着楔形体斜面向斜上方逃逸,形成喷溅水流,其水柱的高低与斜面的斜升角β,即水流的抛射角有关。
3.1.2 方形体撞击水面分析
如果跳水运动员采用两手臂上举,顶肩翻掌的姿势,以手掌平面率先撞入水面,这时撞入水面的物体就不是尖锐状,而是有一定面积的方形体也可看作是斜升角β为0°的楔形体,情况就不同了。物体入水后对水的挤压方向是垂直向下,这时水受挤压向四周扩散,由于四周都存在相邻水的反挤压力,因而不会形成很容易逃逸的方向。因而在跳水运动中,如果运动员在入水时,不是把双手合拢成楔形体,而是翻掌将掌心对着水面,两手形成一定的撞水面,这样的入水技术就能有效地减小水花。
3.1.3 翻转方形体撞击水面分析
运动员在跳水运动中,其身体并不是单纯地垂直入水,还要在空中完成各种高速翻转动作。如果跳水运动员采用两手臂上举,顶肩翻掌的姿势,在以手掌平面撞入水面的同时,还伴有快速的前空翻或后空翻动作。这时,运动员必须采用一定的技术,保持掌心形成的面始终垂直于运动合速度的方向。一般来说,在运动员手接触水面的一刹那,前空翻动作,掌根、小指侧要用力下压,使掌心侧向前下方;后空翻动作,拇指侧要用力下压,使掌心侧向后下方。一旦人体接触水面,水的阻力会产生一个与人体翻转方向相反的阻力矩,使人体翻转速度急剧下降。因此,运动员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住水花,不仅要顶肩翻掌,掌心对着水面,取得方形体的入水效果,还要有效地做“揉”水动作。3.2 跳水运动员提高“压水花”技术的重要性
竞技跳水比赛中的关键技术,能否压住“水花”往往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得分,7 尤其在国内外高水平的比赛中,“水花”的高低已经成为竞争金牌的焦点。由于跳水动作是以入水结束,所以入水的好坏反映了动作的质量,在评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翻掌压水花入水,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时,入水是一个跳水运动员基本功的体现,而控制入水则是体现基本功的关键。入水是跳水动作的最后一个技术环节,基本技术是不可不练的技术,也是每一个跳水运动员提高动作质量必须要掌握的技术。入水能否呈90度垂直,并且有很高的效果,这与前面的几个技术环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运动员要加看目标训练和控制身体入水训练,以提高动作的稳定性。控制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入水的效果,也直接体现了一个跳水运动员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因此,在跳水运动员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入水技术的训练在训练课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入水训练,提高入水的准确性和效果。要想使跳水动作在最后一个环节使身体垂直的入水,并且有很好的效果,身体的控制在入水过程中至关重要。并且,提高对“压水花”技术的重视,能够使运动员在开始就清楚的看到目标就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身体在空中的位置,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准确的打开时间和打开方向,从而提高动作的稳定性。运动员掌握了高超的控制身体入水技术就能在入水前或入水的过程中巧妙的控制调节身体入水的角度,从而提高动作的稳定性。跳水运动员“压水花”技术的教学探讨
4.1 撞、揉结合的“压水花”技术
随着跳水技术的不断发展,动作难度越来越大,在高水平的比赛中,所有动作几乎都是伴随着高速翻转的下落运动。因而,更有效地压低水花的方法就是撞、揉结合的“压水花”技术的灵活运用。只有把“撞水”技术和“揉水”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水花控制在最小程度。
4.1.1 “撞水”技术要领
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跳水运动员要想在入水时压低水花,就必需采用两手臂上举,顶肩翻掌的姿势,以手掌平面撞入水面的“方形体”技术。特别是在高台跳水这种高速落入水中时,由于从起跳到入水,下落距离达到10m以上,撞击水面时速度非常大。根据理论分析,高速下落的“方形体”会把紧贴它的水带着向下运动,当这种运动速度大于水由于反挤压力而形成向上的运动速度时,就不 会出现大的水花。训练的关键就是“方形体”技术,运动员要熟练掌握平掌垂直向下撞水动作,并且尽可能地扩大两手掌的面积。采用顶肩翻掌指尖相触型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手掌的面积与肩部横剖面之间的差异,使整个人体更加接近“方形体”。当然,这对运动员手腕力量必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人体撞入水面时,水对手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由于两手之间只是指尖相触,不能相互借力,必须完全靠手腕的力量来维持平掌姿势。另外,如果运动员力量不够,不能保持“方形体”技术必须的身体刚度,身体某个部位有一点问题,都会产生很大的水花。因此,训练中尤其要重视手腕、肘、肩等关节的力量训练。对于手腕力量不足,肩部比较狭窄的运动员,特别是女队员,可以采用顶肩翻掌两手相对,手指交叉握型,或者顶肩翻掌两手重叠型的“压水花”技术。这样,两手可以牢固相握,相互借力,形成比较稳固的“方形体”,减少手腕关节的撞击损伤。当然,这种技术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采用这种技术撞水时,两手形成的撞水面积比较小,特别是肩部比较宽的运动员,由于手平面和肩平面之间的面积差异,会形成两臂的斜升角,人体入水时很容易产生水花。
4.1.2 “揉水”技术要领
对于下落速度相对较小,并伴有高速前、后空翻的入水动作,不仅要掌握平掌撞水的“方形体”技术,更要会熟练运用平掌入水后的“揉水”技术,使人体撞入水面后,能够保持掌心正对合速度的方向。向后空翻入水“压水花”的动作,顶肩翻掌撞入水面时,应比向前动作的翻掌面稍大一些,这有利于抬头、提肩、平掌撞水。入水后随着合速度方向的变化,拇指和小指侧相继用力下压,形成先向后再向前的揉水动作。而向前空翻的入水翻掌比向后翻转时的入水稍小,平掌撞水后,揉水方向与后空翻相反,是小指侧先用力,紧接着拇指侧用力下压,形成先向前再向后的揉水动作。
揉水动作的速度和幅度,都与向前、向后空翻的速度成正比,同时还要根据人体入水的角度,身体姿势等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比如,在前空翻入水时,如果翻转稍感不够,可在并手时留有一点肩角,如果稍过一点,可顺势做水下滚翻,这是入水瞬间身体不能完全垂直时采取的补救措施,是使人体沿合速度的方向撞入水中的调整措施。另外,向前翻转的“压水花”技术,还可以采用手触水 9 前瞬间加速打开身体,即加速腿的转动,使人体翻转的动能集中到腿上,而上体相对水面保持固定,形成手和上体入水时合速度的方向保持垂直向下,这样可以简化揉水技术,只要保持掌心垂直向下撞入水中即可,这种技术对训练时间不长的新手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在跳水“压水花”技术的实际训练中,对于下落速度占主导地位的动作,要更侧重“撞水”技术的训练,而翻转速度占主导地位的动作,要更侧重“揉水”技术的训练。4.2 “压水花”技术的陆上训练
4.2.1 模仿练习
模仿训练是运动员学习入水动作前形成准确动作概念的重要环节。利用保护带将运动员的腰部固定,让运动员倒着做入水模仿。这种模仿训练可以让初学者在陆上体会入水的感觉,并且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体会正确入水姿势和并手的路线。三角倒立打开模仿,三角倒立的屈体和抱膝的打开模仿的练习对掌握向前屈体和抱膝入水动作有较大帮助。
4.2.2 倒立训练
倒立动作和入水姿势是相似的,通过对倒立训练有助于掌握入水动作。靠墙倒立;空倒立;在运动员立倒立的时候在脚尖和膝盖上夹一张纸,另一名运动员站在倒立者的侧面手拿着夹在脚尖上的那张纸或者是在运动员倒立时让运动员把背和肩部都顶起来,脚尖膝盖绷直,把手放在运动员的脚尖上面,让运动员脚尖顶教练的手心上。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增强运动员的腰、腿和手臂的控制能力。
4.2.3 手臂力量训练
手臂力量是运动员完成入水动作和防止受伤的必备条件。俯卧撑,俯卧撑的训练方法有很多,比如:击掌俯卧撑、把腿放在台阶上做俯卧撑等;推倒立;爬倒立;举哑铃片,可以利用哑铃片做手臂的屈伸运动、手腕的屈伸运动。
4.2.4 腰腿部的控制能力训练
腰、腿部的控制能力是完成入水动作的必要条件。腿部控制训练:坐在垫上双腿举起,在两脚中间夹小海绵或沙袋;上半身趴在垫上,腿悬空在外举起,两腿中间夹小海绵或沙袋;坐在垫上上身和腿向中间收紧,手指尖尽量摸到脚尖或两手侧平举,屈体控制;除了一些静力的控制练习还以做一些动力训练来增强运 10 动员的腿部控制能力,比如负重的举腿、不规则的快推腿等。腰部控制训练:挺身、摆腿和侧腰等动力的力量训练;悬空控腰,身体躺平,脚和肩在凳子或瑞士球上,中间腰背部悬空,然后在腰上放杠铃片或沙袋做静力练习;把脚放在高50厘米左右的凳子或台阶上,然后上半身躺在垫子上,髋关节、腰和背顶起,可放杠铃片在腰部做静力练习;侧躺在垫子上,手和脚尖做支撑,腰、髋部悬空,进行控制练习。
4.3 跳台跳水的“压水花”技术训练
在进行充分科学的路上训练后,可以开始进行实际训练。在跳台跳水的“压水花”技术训练重,首先对于下落速度比较大的跳台动作,注重平掌撞水技术训练,只要运动员能够熟练的控制顶肩翻掌的“方形体”姿态,跳台比跳板更容易压住水花,而且压水花的效果和质量都比跳板好。这主要是因为台比板高,运动员下落时间长,在准备入水前有控制姿态的提前量。同时,在重力作用下,跳台运动员入水时的即时速度更大,根据理论分析,高速下落的人体会把紧贴身体的水带着向下运动,当这种运动速度大于水由于反挤压力形成向上的运动速度时,就不会出现大的水花。加上跳台动作由于人体下落速度很快,入水时手掌垂直向下的速度远大于翻转造成的水平方向的速度,所以揉水动作的幅度比较小,技术相对简单些。
因此,运动员如果手腕、肘和肩等关节力量足够大,身体绷直力度好的话,跳台压出的水花会更平、更小,撞水的声音更脆,给裁判和观众以“先声夺人”的良好效果。当然,如果运动员力量不够,不能保持“方形体”技术的身体刚度,只要某个关节有一点“突出”,就会产生很大的水花。因此,在实验训练中既安排了大量的技术训练,有意识地让运动员体会平掌撞水动作,确保实验对象掌握合理的技术,又有针对性地安排专门的力量训练,提高撑掌、紧身的专项力量。4.4 跳板跳水的“压水花”技术训练
跳板离水面距离比较短,运动员入水时重心下落速度远小于跳台,当运动员完成快速翻转动作时,其翻转速度对于运动员手入水时合速度的方向影响很大,运动员必须采用“揉水”动作来保证掌心正对合速度的方向。因此,对于伴有高速前、后空翻的入水动作,实验组更注重平掌撞水后的“揉水”技术训练,特别强调运动员要根据不同动作的翻转方向,完成不同的“揉水”技术。对于前空翻 11 动作在运动员手接触水面的一刹那,掌根、小指侧要用力下压,使掌心侧向前下方;而后空翻动作,拇指侧要用力下压,使掌心侧向后下方。一旦人体接触水面,水的阻力会产生一个与人体翻转方向相反的阻力矩,使人体翻转速度急剧下降。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体手的运动方向会由向斜下变为垂直向下,这时运动员要保持手掌面始终正对合速度方向,就必须反方向用力,即前空翻动作要拇指侧用力,后空翻动作要掌根、小指侧用力,使掌心转向垂直向下的方向。整个动作过程就好像把水“揉”了一下。在向后空翻入水“压水花”的实验训练中,强调比向前动作的翻掌面稍大一些,这有利于抬头、拉肩、平掌撞水。入水后随着合速度方向的变化,拇指和小指侧相继用力下压,完成揉水动作。4.5 “压水花”技术巩固
重点是陆上模仿练习、水上多姿势的入水,对出现技术反复的时候采用模仿练习来调整运动员的“压水花”技术。以提高和熟悉“压水花”技术为主,这个阶段容易出现技术反复,技术反复的时候一定要多做模仿练习,水陆结合。水上训练入水“压水花”的技术基本掌握熟练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半周的动作,提高运动员的空中感觉和入水“压水花”的技术,达到能把入水“压水花”技术运用自如的效果,充分达到入水“压水花”训练方法的目的。
5结论与建议
5.1 跳水运动员要更加重视“压水花”技术训练
压水花技术的好坏是衡量入水动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它直接影响着跳水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尤其在国内外高水平的比赛中,“水花”的高低已经成为竞争金牌的焦点,所以教练员、运动员都非常重视。但由于“压水花”技术的训练尚欠缺系统的理论总结,一些跳水运动员和教练倾向于培养“水感”,但这种“水感”却很难得到准确传授,难以得到短时间技术的提高,因此,运动员一定要重视“压水花”技术的系统训练,教练员也要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和不同层次运动员的特点,掌握“压水花”技术训练的规律,总结出动作要领,有效缩短了运动员“压水花”动作训练周期,提高成功率。
5.2 应大力提倡撞、揉结合的“压水花”技术
平掌撞水、撞揉结合的“ 压水花”理论,比较好地解决了“ 压水花”的理论问题,使一线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详细、具体地讨论和理解“ 压水花” 技术的细节和“ 水感”问题。平掌撞水技术要明显优于两手掌相对成尖锐状的入水技术,掌握了“方形体”的撞、揉结合的“压 水花”技术,解决了以前要靠运动员长期反复练习,才能被动体会和掌握的“水感”,可以让运动员在明白 机理的情况下,主动去体会和掌握它,有效提高“压水花”技术的训练效率和水平。
因此要进一步强调撞揉结合的“ 压水花”技术要领,要求运动员主动去体会和掌握。通过讲解、示范和影像资料分析方法,让运动员理解“ 方形体”撞揉结合的“ 压水花”技术原理,以形成正确技术概念,并把复杂的数学计算过程和力学分析结果,简化成简单易记的技术要领,如要求运动员做到“ 身体要紧、线条要直、手腕要硬、肩角要小、揉水要及时”等,即在正常情况下,绷直身体、翻平手掌、拉直肩、入水越深越好。5.3 “压水花”技术训练要循序渐进、系统训练
“压水花”训练时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高度的提升上也是需要注意的,一定要在本高度练习达到要求之后再提升高度,拔苗助长反而会走弯路。“压水花”训练也需要长期系统的练习,随着难度、高度(台高)的增加,要求运动员更加熟练的掌握“压水花”技术。对于入水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注重“压水花”的每一个细节和跳水动作的完美结合,是“压水花”训练方法的研究不可缺少的。所以水下动作和水上动作同样重要,水下动作的好坏也影响着水面上的水花,重视水下“压水花”技术也是能否压好水花的重要因素。
另外,要重视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训练,素质的提高是入水训练的基础,加强体能和核心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在不借助任何物体的情况下可以完成30秒的空倒立,会让入水“压水花”事半功倍的。并且,在专项训练的过程中辅以心理训练法,将使运动员对掌握压水花技术建立信心。
参考文献
[1]钱竞光.跳水“压水花”动作的计算机模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2]钱竞光.跳水运动中“水花”成形机理及“压水花技术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3)[3]陈小平.跳水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以清华大学跳水队多年力量训练为例[J].体育科学.2007,27(8)[4]]张伟.清华大学女子跳水运动员15-20岁训练探讨[D].北京体育大学,2009 [5]李华.浅谈少儿跳水运动员入水技术的基本练习方法[J].游泳季刊.2011(1)[6]王霄松、王娟.对跳水动作稳定性训练方法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7]唐玉成、周继红、刘大庆等.我国全程多年跳水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8]钱竞光、金海泉、胡伟等.跳水“压水花”动作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 [9]金海泉、钱竞光、胡讳.跳水“压水花”技术的科学训练一跳水“压水花”技术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10]徐洁.跳水运动基本技术训练方法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2)[11]潘毅.倒立在跳水基础训练中的应用[J].2007.(28)[12]徐洁.跳水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3)[13]王同祥.对”压水花”技术的初步分析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85(8)[14]刘继蓉.掌握压水花技术是获胜的关键一谈压水花技术[J].四川体育科学学报.1985(2)[15]刘继蓉.掌握压水花技术是获胜的关键一再谈压水花技术[J].四川体育科学学报.1985(4)[16]梁伯熙.压水花技术与训练[J].体育科技.1980(3)
[17]杜辉英.四种压水花技术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2)[18]徐浩.腰腹核心力量训练在跳水训练中的运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4)[19]编写组.全国跳水技术训练指导手册[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2008.[20]蒋军波.关于跳水运动员的早期初选及其基础训练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第九章 教学过程
第九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是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但有一些扩展。本章分五部分对教学过程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教学过程的概述,第二部分介绍教学过程基本要素,第三部分讲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第四部分阐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第五部分叙述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以此力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性介绍。
一、探讨了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
其一,研究教学过程对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了解教学过程是制定教学原则提出教学方法的基础,同时教学过程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其二是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学说,这是教学过程的重点之一--教学过程的认识说、发展说、多本质说、实践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重新认识--即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累知识、形成特殊技能的过程;发展过程--教学过程更重要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整体的发展;交往过程--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有确定的活动目标、载体、师生互动,可以说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交往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为了完成某种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其三是要了解教学过程的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情感与态度三大功能和教学过程的双边性、认知性和实践性的三大特点。
二、对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的探讨,并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加以重构。教学要素有 “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甚至还有“六要素说”、“七要素说”等等……其中以三要素说和七要素说较具代表性。我们则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当然说教学过程由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并不是说教学过程只考虑这三个要素就可以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发生着联系,同时教学要素之间还相互影响。
三、主要研究了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这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决定条件,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过程就难以维持。
那么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已有水平(身心、知识技能)和期望他达到的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教学过程的矛盾包括三大方面--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而教学过程的动力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不过我们主要是从教学过程的动力来源这一分类维度将教学过程的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外部动力。
最后要了解教学过程动力所具有的六个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引起学生动机的教学活动。
四、从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加以确定,即教学过程的六大阶段,即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
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阶段。这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不知不觉中经常运用的。而且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实际教学活动中可能有一些调整。
五、揭示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以达到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教与学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而教学过程的原则,主要介绍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此外,还提及了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质效统一原则、审美愉悦原则、情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积极性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反馈原则、师生协同原则、启发创造原则、综合创新原则、民主合作原则等。学习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具体内容时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实践来分析,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提出有生命力的规律和原则。
第三篇:论史料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论史料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熊冰玉
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近年来,史料教学兴起,引起了中学历史教学、考试等层面的颇多研究和探索应用。史料教学是唯历史教育所用的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质,即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史料教学作为运用史料解决教学中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分为发现问题、分析材料、自撰成果、开放评价四个步骤。关键词:史料教学、过程与方法
在1989年的历史高考试卷中,首次出现了史料解析题型,虽然这种新题型仅仅占有4分,但这预示着考试模型的新动态。果然,1990年史料解析题升值为10分,“而且灵活性和区分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1),这无疑会引起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
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在质疑声中的史料解析题早已发展成为学界提倡的史料教学,并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实现三维目标强劲的马达。目前教育部公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史料教学有明确规定:“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那么,如何进行史料教学,这是一个长期交流的问题。本文从史料谈起,再对史料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行文论述,不当之处,敬期方家言教。
一、史料与史料教学
关于史料的定义,说法不一。早期的定义中,趋同于将史料分为直接史料、间接史料。对史料的理解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过去性,二是多限于狭义,将史料等同于文字资料:在梁启超看来,“史料可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直接的史料者,其史料当该史迹发生时或其稍后时即已成立”,“间接史料者------其书中所叙史迹发生时代之距离,或远至百年千年,彼所述者以所见之直接史料为蓝本”(2);再有,傅斯年指出“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做两类:
一、直接的史料;
二、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是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3)。
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扩大,对史料的定义又有了新的看法,赵吉惠说:“史料,即构成历史的材料,举凡人类活动的遗迹、遗存,都可称为史料。”(4)。由此,史料的范围则置于宽泛的视野当中,不仅包括各种各样的事实材料,如历史文献、遗迹器物、口述材料等,也包括了各种理论材料,如史学理论观点、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等,甚至可以将通俗历史读物列入“史料”之中。
那么,《三国演义》是史料吗?在史料教学中,强调史料必须有针对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性质,这是为了防止滥用“一切皆史”的术语,将“史料”的范围无限扩大。所谓“一切皆史”的观念,只能理解成“一切材料都可以作为研究该材料的制作者(或使用者)的史料”,而不能理解成“一切材料都是它所讲述的历史事实的史料”,否则就没有了“史料”与“非史料”的界限(5)。因此,《三国演义》不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史料,但是可以作为研究罗贯中思想和中国小说史的史料。就事论事是史料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在史料教学中,选择正确的史料是关键。
二、史料教学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更力图于转变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6)。“‘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造,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7)。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也是教学新方法。当下,历史课堂正处在由老师教一样的历史向学生发现不同的历史的过程转变中,而这个转变有赖于史料教学。在史料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探究能力等素养,学生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是他们深入学习的基础,也是独立解决问题的归宿。史料教学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发现问题、分析材料、自撰成果、开放评价四个步骤。
(一)发现问题
是否每堂历史课都运用史料教学?什么情况下运用史料教学?这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以下情况运用史料教学,可以让历史课生动而富有思想。一是教师发现问题,当某一课内容繁杂、概念论断多、文字枯燥,使得教学的难度增大时,史料则给予教师充分的发挥空间,这时史料教学成为教师的制胜法宝;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发现问题,当历史与学生原有认识发生冲突的时候,或者对某个历史一无所知的时候,史料成为论证观点和获得信息的有力助手。发现问题,这是史料教学的起点。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3中,第一单元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下设四课,涉及百家争鸣、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新儒等方面,内容复杂,在于其思想的背景、人物、传承和影响十分多元,因此教学具有一定难度。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提出的学习要点有四点,第一,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第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第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单元学习建议有两点,一是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二是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出现的历史背景。
其中宋明理学比较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史料教学的方法,对理学家的经典著作进行泛读,引导学生发现这时期儒学的变化,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史料进行评价,则会调动学生的思维,将枯燥的史料变成学生个人的看法。
此外,学生预习课本后,会浮现一系列问题,比如,百家为什么要争鸣?什么是“正统”? 李贽的思想是如何反应当时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还有哪些表现?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史料教学的内容,也是从不同角度达到了课程的目标。
(二)分析史料
分析史料的一个前提是得到史料,梁启超认为得到史料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用“文字记录以外”的方法,一种是用“文字记录”的方法,其实这也是史料的两种呈现形式。就中学史料教学而言,所要解决的问题多是直线型的问题,以分析事件因果、背景、影响、人物关系和名词概念为主,也就是说,收集史料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但是鉴别这些史料才是难事。“史料以求真为尚,真之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正误辨伪,是谓鉴别。”(8)接下来就是对史料经行分析,在上文问题发现后,对于什么是“正统”的解答,学生可以先在互联网使用谷歌搜索“正统”,先大范围的了解这个词汇,关于正统的说法也有好几种,哪一种是书中所提到的正统呢?如果教师建议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学生去读韩愈的《原道》,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尧舜禹的意义和作者对佛、道的态度,必然有助于学生对正统的理解。
而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分析史料的过程则相对复杂。首先要鉴别史料的有效性,再着重分析史料与所要解决问题的契合度,从不同的史料中汲取信息,然后对比分析,这样往往能获得全面的信息;如果史料相互之间出现矛盾,那就需要继续收集分析史料,再得出一个综合性的论述或者阐述一个自己通过思考论证的结论。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问题能得以较好的解决,却是体现个人能动性的过程。无疑,分析史料的过程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好时机,学生从中也能感觉到自己脑细胞的速度。
(三)自撰成果
历史既非科学,也非文学,但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学的叙述。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历史无法给现世呈现一个放之四海皆认可的定论,因为过去的一切无法全面地复制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都经过时空的沙漏,有的失去的色,有的失去了香,需要自己的体会;同时,我们看到的历史,也经过了前人的修补,有的增加了味,有的增加了形,也是需要自己的辨别。那么真正的历史就是个人沿着历史性的方向,不断的重构一个趋向真实的历史。历史的常态是一种历史性的重构,这是一种动态,因时,因人,因事而不同,其中个人的主观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是,不能夸大历史的主观性而否定历史的客观性,对于一个要发挥主观去认知的客观历史,不可不谓客观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失去这个目的,历史就会走向唯心主义的泥潭。
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好方法,就是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经过分析史料和思考后,沿着历史性的方向重构一段历史,最后组织语言和观点撰写自己探究得到的历史,那么这个成果也是一段史料。但是这个让学生参与重构历史的伟大活动,却是史料教学关键目的。在过去,学生学习历史,多只是旁观者的角度人云亦云;其实,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记录者和研究者,历史的话语权在每个人手中,而学生经历这样重构历史的过程,不但能够体会史识、史德、史才的重要性,同时,在撰写成果的时候,更能端正对待历史的态度。
(四)开放评价
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多从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出发,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在过去,评价范围仅限于试卷、作业和日常行为操守,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史料教学中,必须运用开放的评价方式,全面细微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发现问题的阶段,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认知水平。在分析问题和成果自撰的阶段,运用过程性评价,给处于茫然中的学生以明确的指导,能提高学生收集、鉴别史料的效率,有利于思路的清晰和问题的明朗,最终学生尝试用文字组织史料进行论述。最后,再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结果性评价,需要作为评价标准的项目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史料的有效性,收集的范围,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兴趣的维持,对历史的感悟等。这样的评价不是用一个分数去说明学生的成绩优劣,意义在于让学生感受自己和历史的距离是怎样的。
史料教学是一种运用史料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对实现三维目标有重要意义,能培养师生的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素养和更高级更敏锐的历史思维,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趋势。
注释:
1:晋松,史料解析题与高中文科复习课的史料教学[z].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78页.3: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第3页。4: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第38页.5:张连生,重新审视“史料"的定义问题[J],历史学研究新发现,河北学刊,2007年2期。6:陈志刚,也谈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与李惠军老师商榷[z]。7:杨钦芬,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与整合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7期。8: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z],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9页,2006。
第四篇: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论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论
(参见教材第二、五、七章)
第一节:教学设计(参见教材第二章)
一、相关概念
1.课程设计与大纲制定
这两个概念都属于语言教学法理论中教学设计层次上的概念,是第二语言教学实施的前期基础工程。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和“大纲制定”都要对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方法和过程进行描述和规定,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既有交叉部分又各有侧重。课程设计:是对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对教学的实施进行全面设计,它涉及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规定和描述。
简单地说,“课程设计”就是对语言教学的整个过程制定计划方案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干预。课程设计就是教学设计。
大纲制定:指对语言教学大纲的一种设计,主要任务集中在语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级上。重点把握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归纳和细化处理。
教学计划:属于教学管理层次上的概念,是教育机构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而制定的重要文件之一。偏重于行政管理。
2.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应该属于教学设计。(饶:其实就是一回事)
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是根据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结合汉语和汉语教学的特点,确定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法原则;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据此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使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统一的、协调一致的科学的整体。”(吕必松《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见《对外汉语教学探索》)
总体设计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有什么特点?对各类不同的教学对象在教学要求上应如何区别对待?各类教学在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应分别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要达到规定的要求,应该教给学生多少和哪些语言内容和文化知识?要达到规定的要求和教完规定的内容,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途径?也就是说,应该开设那几门课程或哪几种课型?每一门课程或每一种课型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必须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各门课程或各种课型之间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关系?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行分工合作?等等。”(同上)
二、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1、分析教学对象
分析教学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汉语水平、汉语与母语的关系、学习目的、学习期限等。
2、确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目的相适应。学生的学习目的大致有三类: 职业目的——打算成为翻译、汉语教师、研究工作者。专业工具目的——打算借助汉语学习和研究其他专业。
临时目的——旅游、短期旅居、在一定范围内用汉语社交、利用汉语提高文化素养、好奇心等。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3、确定教学要求——指实践汉语的要求
对听、说、读、写、译这几项语言技能的要求。
4、确定教学内容
指语言内容(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和文化知识。
5、选择教学途径
① 划分专业类型。至少可分为文科类、理工类、农医类。当然还有短训类、进修类等。② 划分教学阶段。根据HSK的成绩等级作为分班的依据,可分为: 预备班或汉语业 进修班或短期班 理工、西医 文史、中医
基础汉语(一、二)
1级 一年级上
初级班(一、二)
2级 一年级下
中级班
(一)3级 二年级
中级班
(二)4级 入学标准
高级班
(一)5级
高级班
(二)6级 三年级上
入学标准
7级
8级 三年级下
(见《汉语水平考试研究》P.107)
分教学阶段,主要是依据汉语交际能力的水平。③ 课程设置
语言实践课(综合课、听力、说话(口语)、阅读、写作、翻译;报刊阅读、商业会话、历史阅读等)
语言理论课 文化知识课
6、决定教学法原则
以上这些都应服从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实践汉语能力这个总要求。
总体设计主要规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合成及测试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目的是使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保持一致。总体设计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处理好言语要素、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教学法在处理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能力三者关系时,侧重点不一样。结构语言学的“听说法”,它是以语法结构作为大纲来编排教学顺序,以语言要素为中心来组织语言材料。
三、总体设计的任务和作用
(1)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
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最佳教学方案的选择。
①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受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制约,同时它也受到教学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也是不断分析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
②第二语言教学又具有它的普遍性,即所有第二语言教学共同的特点,同时各种不同语言的教学(例如英语和汉语)、同一种语言在不同条件下的教学(例如目的语环境和非目的语环境、群体教学和个别授课等)又有其特殊性。处理这些共性和特殊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原则、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来进行,但是其效果是不同的。即使是运用同一种教学原则、途径和方法进行教学,对 A 种语言效果可能好,对B 种语言效果可能就差。或者同时教 A 种语言,在某种条件下效果好,而在另一种条件下效果就差。可见语言教学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③要取得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各种特定的条件,充分研究其共性和特殊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解决各种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最佳教学方案。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就是进行总体设计。通过总体设计把教和学统一起来,把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统一起来,把教学需要和各种客观条件统一起来,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
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即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是各自相对独立的环节,又是互相衔接的统一体。无论哪一个环节都要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都要选择适合于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因此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四者保持一致和统一,就能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 总体设计则能从根本上实现上述四者之间的一致和统一。
(3)使全体教学人员能根据不同的分工进行协调行动
语言教学活动一般而言是一种群体的协调活动。一项教学工作,往往由多个教师共同承担,这就有分工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考察。就纵向而言,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工作一般由多个教师分别承担;就横向而言,每项具体的工作例如教材编写,也往往由数个教师合作。这样就有纵向的衔接、连贯和横向的协调、平衡关系。全体教学人员既要分工,也要协调。总体设计在确定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使全体教学人员明确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在全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分工,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从而能自觉地担当起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协调好与其他教学人员的任务和关系。
在总体设计的一些相关栏目中,把:教材41-65页的相关内容放进去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材评估和选用
一、历史回顾与展望(刘345)
二、教材编写原则(刘351)
三、教材编写经验(刘362)
四、速成汉语教材编写原则(同上)
杨教授讲演的第一个部份是关于教材编写.杨教授首先提出了编写教材必须有总体设计,并且说明
如何进行设计,然后才能按照总体设计来编写.甚么是总体设计
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
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 编写(包括教材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
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的行动,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如何进行设计
(1)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学习时限.(2)确定教学目标——包括:使用目的语的范围,目的语水平等级.(3)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例如词汇,哪些领域内的,词的数量.(4)确定教学原则——怎么样处理语言要素,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的关系?怎么样进行技能训练?怎么样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5)规定教学途径——划分教学阶段,进行课程设计.(6)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杨教授还强调要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指导教材编写,强化词语教学, 淡化句法教学,要让练习成为教材的主体.杨教授还介绍了北语正在编写的对外汉语短期速成系列.其教材体例为 : 每课包括听力训练,会话训练和读写训练三个部份.听力训练打头,首先给学生输入大量语言信息,在此基础上练习会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接下来练习读写,提高阅读和笔头表达的能力.每课体例为 :
第一部分:听力训练:(1)复习(2)理解练习(3)记忆练习
第二部分:会话训练:(1)复习(2)4-6段未完成式会话
第三部分:读写训练:(1)复习(2)读写(3)总结归纳语法
第四部分:课后练习:(1)评估当天的学习(2)复习生词,会话,短文等
十一月十七日,新雅中国语文研习所很荣幸邀请到杨惠元教授为本所主持讲座,讲题为「对外汉语短期速成课程的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杨教授在北京语言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他提出的论点及意见,对本所老师在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方面有莫大的裨益.以下为杨教授讲演摘要.杨惠元教授 10
该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为
(1)贯彻「输入大于输出」,「先口头后笔头」, 「先认读后书写」的原则,使学生「轻松学习自然学习」.(2)教材内容力求具有时代感,语言鲜活,生动有 趣.本教材不仅教语言而且教学习方法,提高 学生自学的能力.(3)练习追求多样化,实用有效;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增加课后练习量,使课后练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4)每一课都安排大量,充份,有效的学生的活动, 通过这些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5)教材以功能为主,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语法讲解采用归纳法,只讲解最基本的句式和汉语里特殊的句式.(6)编写课文时先选定生词.教材中的词汇分为理解性词汇和表达性词汇,表达词汇均包含在理解性词汇之中.选词的原则一是实用,二是词汇本身的规律.(7)每课理解性词汇50-60个,总共3000个左右.表达性词汇每课20个,总共1000个左右.词语练习以七比特和记忆——遗忘理论为指导.(8)汉字教学尽量考虑汉字的规律,从易到难,先识后写,先教笔划,笔顺,独体字的偏旁,再教合体字.每课汉字20-24个,总共1100个左右.(9)教材充份考虑短期学生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和双向文化背景.(10)教材增加插图量,力争制作动画和多媒体课件.五、文学作品与中高级汉语教材
六、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评估原则:
实用性、知识性、科学性(教授规范、通用的汉语汉字;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规律)、趣味性
七、对外汉语教材的选用原则:
交际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语言材料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到有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教材要有利于教学过程交际化,便于交际活动的开展。语言材料必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要尽可能贴近生活,应该选用便于交际的语言情景。针对性:针对教学对象、教学类型、课程类型选用教材。
系统性:语言要素、语言技能之间的平衡协调;要充分考虑多媒体、图片、幻灯、声像等辅助手段,形成系列的、立体的教材体系;要考虑初中高级别的衔接。
教材编写、评估和选用(把教材150放进去)
对外汉语教学的测试与评估(教材:278
师资培养与评估(略讲)
第四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是不是重复?)在谈到教师应该注意些甚么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时,杨教授提到了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意识和行为
1.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
课堂教学意识,除了「感觉,思维,想法」的意思以外,还包括「对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的认识」,「应当时刻清醒,不要忘记」的意思.「意识」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在教师头脑中内化的结果.2.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都是一定教学意识的反映.「行为」是教师头脑中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外在的表现.3.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跟教学质量有直接的相关
在课堂上,教师有甚么样的课堂教学意识就会有甚么样的教学行为,有甚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有甚么样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与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相关.(二)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行为指的是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无效教学行为指的是阻碍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尽量地追求和发扬有效教学行为,自觉地,有意识地,尽量地防止和克服无效教学行为.对外汉语教学法与课型论(教材:112、349)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
一、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二、语言要素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与方法142)
三、言语技能教学
四、多媒体语言教学
第六章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陈昌来222、教材207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78-33)
现代科技的研究
第七章
总结
第五篇:备课中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备课中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在备教学过程中,要详细地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运用的设计层次和教学方法写出来。教学过程按“导、交、悟、用”分为四个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要把如何导趣、如何导疑、如何导学的过程和方法写出来,也要把学生可能会怎样观察、怎样发现、怎样提出问题的预设写出来,特别要写出教师导课启发引导的特色语言。
交流互动,探究新知。是新课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学会思考方法、积累活动经验的具体环节。它是“边学边交、自主领悟”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因此,备课时要把“生本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问题、交流的方式、交流的目的、交流中可能会引发的问题要写详细,特别是要把教师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如何自主探究,教学中如何把握边学边交、边导边学、边学边探、边探边悟的教学特色写出来。
总结规律,领悟方法。是新知建构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领悟基本思想,积累活动经验的主要环节。备课时要把怎样让学生感悟过程、体悟方法、领悟思想的教学层次写出来,这个教学环节要体现学生自主领悟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
训练应用,积累经验。是新课学习的巩固、提升、发展环节。备课时不但要突出“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拓展应用”的训练层次,强化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领悟思想方法、积累活动经验的意识,更要把边练边问、边练边议、边练边思等方法恰当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真正做到使练习应用在正确处理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中,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