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滕兴光(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02:3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滕兴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滕兴光》。

第一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滕兴光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定义、静止定义、规律定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教学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针对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心得,在共同探讨中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

1课时。课题概述:

1、本节知识的主要意义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2、本节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联系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原理,在解释物质这一概念时,我们强调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转移。一个原理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么这种运动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是规律?我们应如何对待规律呢?我们今天就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

(二)进行新课

播放视频:1.宇宙大爆炸到地球生命起源;2.改革开放成果。

探究一:看完以上两个视频,你能就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吗?(幻灯片)

让学生经过思考,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探究提示:大自然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永恒运动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以上两个视频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民众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又经历了不同的过程和阶段。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个变化的、过程的集合体,不是静止的单个事物的简单相加。从宏观上讲,宇宙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中观上讲,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讲,在座的各位同学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就会僵化保守、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离开运动谈物质,必然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刻舟求剑)宇宙爆炸的视频也说明了宏观天体是机械运动的主体,在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运动主体,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是把自己培养成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为德才兼备人才的运动主体。同学们要有运动发展的主体意识!不可懈怠,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为此,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用过程的观点看待我国的改革开放、看待我们个人的发展,要有一个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要勇于实践,奋勇争先,这才是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生存方式。古人曾经提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立太平,难道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还不如古人乎?

教师疑问:同学们能否观察出视频中那些事物在运动? 学生沉思作答,答案各种各样。

探究提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展示不同运动形式的载体。(幻灯片)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宇宙天体是机械运动的承担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我国生产力得到不断发展、国力得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这都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得到的积极成果。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人要聚精会神做好本职工作。

从刚才大家的对话交流,我们可以看出物质和运动有和辩证关系? 学生作答。得出探究一的结论:(幻灯片)结论:1.运动时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时物质的运动。

总结: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物质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恩格斯提出: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庄子就根据运动的绝对性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那么,我们还能够认识事物吗?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一问题。

探究二:(幻灯片)阅读下列材料并思考问题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静极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1)上述两种观点有什么区别?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事物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3)有人说,视频二中也存在相对静止的事物,真能找到吗? 探究提示:

周敦颐在他的《太极图说》中曾说:”太极动而生阳,静极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周敦颐这句话最大的错误就是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认为”动“就是”动“,”静“就是”静“,二者互不相干,没有看到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

王夫之针对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说法进行了批评。他说:”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极而生阴,动之静也。„„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皆动也。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者,道之枢,德之牗也。“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时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立国之本。这是相对静止的一面。同时,在改革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会更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得出探究二的结论(幻灯片)结论:(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②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总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时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某一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因此,静止时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幻灯片)

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说法,就是只承认绝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欧布里德和克拉底鲁与庄子一样,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下面我们做一个相关练习。练一练:阅读材料并思考问(幻灯片)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学生分析思考作答(略)

教师提示:欧布里德,公元前4世纪。欧几里德的学生,以提出一系列的诡辩而著称。欧布里德的7个悖论:说谎者、伪装者、秃头者、有角的人、蒙面人、不认识自己的兄弟、谷堆悖论。

这一练习设计意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时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也可介绍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不同观点: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话分别说明什么?你认同哪一种说法?

提示:赫拉克利特承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克拉底鲁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绝对运动的,静止也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那么,事物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吗?不是,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时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时不可思议的。那么,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基本特征?对人类的实践活动有什么要求?

下面我们来探究这一问题。

探究三:根据前面所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幻灯片)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否是杂乱无章而无序的?

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3.我们改革的成功经验是否说明我们能改变或者创造规律?

4.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探究提示: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时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时不可思议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与规律可寻的,是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既遵循了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特殊规律,更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我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启示我们,必须遵自觉循执政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个时代伟业!

让学生体会到,人可以利用规律,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根据自身的需要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从而不断创造新事物,造福人类。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步走战略,就是认识发挥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改变和创造条件造福人民的过程!这一过程还将继续下去!

学生思考,相互交流作答(略)结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幻灯片)(1)规律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2)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总结: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时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时不可思议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这就要求人们发挥能动性。而能动性,我们将在下一节内容讲解!

下面我们做一个相关练习。练一练:

(09江苏卷)《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D)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本课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把握住1、2、3。即一个原理——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两个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运动的概念

认运动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识物质的静止的含义 运动固有属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把性

规律的基本含义 握规运动是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律有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的

课后探究:

1.观看下面三幅图片,任选一幅,结合时事资料,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小文章,作为本节课的作业。

(1)k154次列车长李楠在车上给旅客补办卧铺手续(3月19日摄)。从3月20日起,郑州铁路局的50趟列车实行部分区段卧铺票价打折。执行日期到2013年12月31日结束(9月30日至10月7日除外)。优惠条件为:列车运行最后一日(含当日运行)6点以后的空闲卧铺,将根据乘坐里程长短和不同档次的铺位,按适当比例进行下调。据折算,降价幅度约在10%至30%之间。新华社发(张强 摄)《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2)3月19日,山西省运城市消防部门工作人员绑上绳索下悬崖放苍鹭卵归巢。3月中旬是苍鹭交配产卵的季节,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坡底乡好汉坡上的苍鹭家园受到不法分子觊觎,盗卵情况时有发生。当地相关部门得到消息后,组织人员将截获的鸟卵放归鸟巢,并在苍鹭栖息地附近安放警示标语,为苍鹭繁衍生息创造良好环境。新华社发(刘文礼 摄)

(3)妈妈口齿不清,但曹贵林听得懂;知道曹贵林听话,妈妈显得很开心。在14岁的曹贵林眼里,妈妈就是个孩子,生活起居需要他来照料。曹贵林,浙江仙居县横溪镇曹店村人,横溪镇中心小学六(3)班学生。曹贵林的妈妈患有先天性脑瘫,生活不能自理;爸爸为了养家糊口,自2007年起一直在外打工。曹贵林8岁时,就独自承担起照顾妈妈的重任。每天准时做饭,喂妈妈吃饭;给妈妈梳头、洗脸、洗脚、擦身子;洗衣服、打扫卫生……一晃6年过去了,曹贵林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妈妈,用稚嫩的肩膀撑起家中一片天。学校每天中午多发一份“爱心营养餐”,让曹贵林带回家给妈妈吃。老师发动大家向他伸出友爱之手,为他捐款、捐衣、捐书。校方说,照顾妈妈的同时,曹贵林也没有放松学习,学习成绩一直比较稳定。班级的集体劳动,脏活累活曹贵林总是抢着干。曹贵林常带妈妈到外面散心,这是母子俩最开心的时候,笑意同样会在妈妈脸上绽放。“妈妈给了我生命,我这辈子都是她的保姆!”曹贵林说。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3月19日摄

2.预习下一框题《意识的本质》。

第二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重点内容: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两对关系(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一)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

联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受到惩罚。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7、“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8、《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二)简答题

1、简述你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运动观的理解。

2、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2)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①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第三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定义,相对静止以及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结合相关原理,列举事实,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后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列举事实,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并且能够正确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规律是客观的

2、教学难点

(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具体授课

导入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发现,四季在不断更替,花草树木有枯有荣,你们也不断成长,给我们的感觉是我们每天都是生活在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之中。古人有“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说的是自然界在不断变化。古人也有曾经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的是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中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也 从国家的法律、时代的趋势、社会的风气等角度说明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他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那么什么是运动呢?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

所谓的运动,在哲学上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具有的特性,而仅仅是某一个事物所具有的,也不仅是某一些东西所具有的

(2)运动不仅包括变化,还包括一个过程。

(3)哲学上所讲的运动不是指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或者生命运动的某种具体的形式,而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形式共性的抽象和概括,既可以是数量的变化,性质或状态的变化,也可以使事物变化的过程。水结成冰是事物状态的变化;树木在土中埋了若干万年之后变成了煤,这是性质的变化;封建制度从一个产生发展到繁荣再到灭亡,这是社会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我们在前面的知识里讲到了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的世界,现在又讲到了运动,那么物质和运动是怎么样的关系呢?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讲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物质的存在在于运动,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存在都是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够保持自我的。所以(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我们如何理解这一句话呢?这句话强调的是物质还是运动?当然是运动了。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① 任何物质都把运动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物质不运动就不存在,只要物质是存在的,它就必定是运动的。我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能不能找出一个绝对毫不运动的东西出来呢?这是绝对找不出来的。② 运动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任何物质只有在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够保持其属性,其属性才能够存在。人如果所有的运动都停止了,那么人作为人的属性是否还能够保存下来呢?答案是否定的。举个例子开看,地球如果不运动了,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昼夜讲不再出现交替,地球讲受热不均,某个地方永远是白天,某些地方永远是黑夜,生命将不复存在。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运动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不是由一个时间在它之先的某个事物作用的结果,二是它自身就是绝对的在先者。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它是永恒存在的,并非神的第一推动力所推动的,物质的存在即是发生运动。

不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如果脱离了运动谈物质,那么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句话强调的是谁在动。答案是物质。运动只能够是物质的运动,意识的变化也是由于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之后,我们的大脑对这些变化所作出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说到底是离不开物质的。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如果脱离了物质来谈运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所认为的“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静止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没有物质不运动也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许有人会说,重庆一中就在这个地方,我从来都没有看见它动过,从来都没有说重庆一中跑到南开中学去了,也没有什么媒体报道重庆一中自己长了脚从重庆跑到广东、福建或者更远的地方,你怎么说一切物质到在运动之中呢?面对这个疑问,我们应该怎么解答?

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它有两方面的含义:(1)事物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其根本性质保持不变。例如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虽然在不同的一天中,但是其根本性质还没有变化,你还是你,而不是别人,别人也不是你。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自由资本主义到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但归根到底,其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2)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系来讲,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

种特殊的运动。这在物理中常常讲到,当两个事物以同样的速度朝着同一方向运动时,物体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比如两辆匀速直线行驶的车辆。比如说做在教室里的学生相对与地面。最著名的例子是在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来,结果发现是子弹,而自己却毫发无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飞机飞行的速度和子弹的速度是一样的,方向是一致的,相对于飞机这一参照系来说就是相对静止的。所以飞行员才能够抓住子弹并且自己毫发不伤。静止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暂时的,它是相对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言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任何运动中都包含了相对的静止,任何相对静止中都有绝对的运动,而这是不可分割的。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于物质中,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同学们我们了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我们的世界是不是处在杂乱无章的运动之中呢?事实上,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的秩序的。什么是规律?

1、规律的定义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对于规律的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固有的”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不是神的意志所强加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愿所赋予的,它不是依靠外力获得的。举例而言,就如我们的双脚,这是我们所固有的。但是某一天,如果某人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得不截肢,截肢之后又安了一个假肢,那么这个假肢就不是这个人所固有的,而是强加上去的。(2)“本质的”是指隐藏在表面现象的背后的稳定的深刻的东西。例如苹果落地这只是一种现象,它本身不是万有引力规律,但是它是万有引力规律的表现形式,只有透过这种表现形式才能够揭示其隐藏在内部的本质的东西及万有引力。(3)“必然的、稳定的”指的是规律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比如某个人某天喝酒之后去买彩票,结果中了大奖,于是他想每天都喝点酒然后去买彩票就一定能够中奖。同学们想想看,如果这个人真的这么做的话,结果是怎样的?他会真的中奖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喝了酒去买彩票并且中奖了,这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不是喝了酒买彩票就一定能够中奖的,他把偶然的事情当成一种必然的结果,这是错误的。还有一个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叫做“守株待兔”,里面的主人公也是把偶然的当成了一种必然的东西。

2、规律的特征

前面我们对规律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说明,那么规律具有怎样的特征呢?(1)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人不能够创造规律也不能够消灭规律。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的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品德的好坏而发生改变,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主观愿望而变化或者灭亡。比如说价值规律,人们不能够凭借自己的想法去消灭价值规律,让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下跌,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上涨,或者干脆就让各种东西的价格保持在一个固定的价格上,永远不变动。只要有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会发生作用,人们不可能去消灭它。(2)规律是普遍的。“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衰竭有法”,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天体的运行到人类的生活,乃至人类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都遵循这故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一步步走向死亡,无论他是最高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无论他是富可敌国的商人还是身无分文的乞丐,都注定有去世的那一天,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因为这是规律,任何人都不能

够将之消灭。

3、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通过这些条件规律的变现形式为各种具体的外在现象,条件变了,外在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万有引力这样一个规律的发生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地球上,只有当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的时候,他才会往下掉,如果超过了这个速度,就会飞离地球飞向太空。

4、人和规律的关系

人们懂得规律的这些特征以及其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之后,应该如何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呢?我们能够无视规律的存在而随心所欲吗?还是我们应该顺应规律无所作为呢?请看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材料二:发菜广泛分布于北方各个省份,耐高温、寒冷及干旱能力很强,生长于海拔1000到2800米的干旱贫瘠土地中。由于发菜产地通常相当贫穷,有农民以采挖发菜卖钱谋生。但由于多年来过量采挖发菜,其野生资源已被严重破坏,并导致大片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发菜的分布范围也随着土地的开发而大量减少。调查计算,产生1.5-2.5两发菜,需要搂10亩草场,1.5-2.5两发菜的收入为40-50元,即“40-50元的发菜收入,破坏了10亩草场,导致草场10年没有效益”。加上人群涌入草原后,吃住烧占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每年因搂发菜造成的环境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而发菜收益仅几千万元。

看看两则材料中,那个更好的处理了人和规律的关系。答案当然是第一则材料。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收到规律的惩罚,这也是规律不可抗拒性的集中体现。

但是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去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小结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定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静止

(1)事物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其根本性质保持不变。(2)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系来讲,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尽心某种特殊的运动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任何运动中都包含了相对的静止,任何相对静止中都有绝对的运动,而这是不可分割的。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于物质中,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定义

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征(1)客观性(2)普遍性

3、规律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

4、人和规律的关系

循客观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去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四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1

一、说课程序:

本说课课件包括以下步骤,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下面具体展开各个步骤。

设计理念

结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课改精神和本框题具体内容,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理念,通过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结合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二)教材内容

1、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2、两对关系: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一个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及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具体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具体事例归纳哲学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辨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重难点突破

A设计活动之一:百家争鸣坐而论道

1、解决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活动内容:辨析观点明确关系

观点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观点二: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观点三: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观点四: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3、设计意图:回归教材,形成讨论,突破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重点内容。

B设计活动之二:精彩辩论明辨是非

1、解决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设计活动:展开论争突破难点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观点:人不能两次踏入通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观点:人不仅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3、设计意图:通过辩论,突破难点,明确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同时,避免犯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错误,承认静止的作用。

C设计活动之三: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解决难点:规律的含义

2、设计活动辨明现象理解含义

列举生活现象规律:花开花落;乌鸦叫丧喜鹊报喜;四季更替;新陈代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价格上下波动等现象和规律的组合,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教师讲解,形成对规律的正确认识。

3、设计意图:通过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和规律,经过分析合作突破难点。

D设计活动之四:关注社会提升信念

1、解决重点: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2、设计活动:观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视频,分析对接成功原因和意义。

3、设计意图:突破重点,懂得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义,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达成三维目标。

(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活动把深奥的哲学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由于教学内容多,在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中要注意把握时间的紧凑性,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效果应会更好些。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 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2)启发式教学法:循循引导,启发思维。

(3)师生合作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知识。

3、学法指导

(1)感悟学习法:引导学生欣赏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真理。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一:

导入新课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1、(1)多媒体导入图片:“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在观看

中感觉、

思考、

后讨论、

释疑

1、从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导入新课题:物质是运动的;

4、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方面。

步骤二:

突破重点一: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1)展示动画“刻舟求剑、惠能的仁者心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刻舟求剑者和惠能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欣赏动画

思考、

讨论、

释疑

1、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步骤三:

化解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合作教学法

3、自主探究学习法、

1、(1)展示图片“姑嫂塔、老君岩”;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那些看起来屹立不动的建筑物,它们真的是不运动的吗?

2、(1)展示图片“刘德华”;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是怎么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3、请学生阅读书本“欧布里德”情景,然后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快速阅读相关链接

辨认

图片、

阅读、

思考、

讨论、

释疑

1、让学生在本地文化中探究哲理,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形成关注实际的习惯;

2、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相对静止的两层含义。

(2)帮助学生掌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①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步骤四:

突破重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情景教学法、

2、合作探究学习法

3、感悟学习法

1、(1)回到刚开始展示的“人类社会的运动、自然界的运动、人的认识运动”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人认识运动的规律。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情感体验、

思考、

讨论、

释疑

1、前后呼应,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联系性;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系统理解的能力、综合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含义和特点。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2、(1)展示图片:今非昔比的青海湖;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青海湖今非昔比的原因。

1、感染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1)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来的人们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等。让学生举例分析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用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明确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规律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②人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主义。

步骤五:

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练习巩固

1、合作教学法,引导阅读和使用现有资料

2、感悟学习法,试题精讲

知识小结:内容见《新学案》

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知识

概括、

总结、

思考

分析、

释疑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对本框题内容有个系统化认识。

练习巩固:

展示高考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练习题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四、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五、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教学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课堂把握上有难度,时间分配应紧凑,并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第五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第二框。本框题共有两目,第一目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第二目是运动是有规律的。本课既是在第一框题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列举实际事例,讨论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通过学习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是这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二、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上一课中,学生学习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等内容,这些都为本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身心特点:高二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理解能力较强,抽象思维逐步发展,掌握了一定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对相关运动形式,各领域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和启发法。教师创设相关知识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案例相整合,结合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学法:

合作探究法:比如,结合教师所给的案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探究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造成的结果。

自主学习法:本框题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1.导入

PPT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从而过渡到引导学生思考哲学上的运动是什么? 运动的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讲解新课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探究一:教材上火山喷发和流星雨图片思考是什么在运动、各种运动的载体是什么?“仁者心动”错在哪里?——有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探究二:“刻舟求剑”——有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的含义及其表现

探究一:ppt展示坐在火车上的人,哪些是运动,哪些属于相对静止

引导学生得出静止的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否认运动谈静止和否认静止谈运动的结果

探究二:师大的银杏树载好之后就从未动过和教材上诡辩家借钱不还的故事

引导学生探究否认运动谈静止的结果和否认静止谈运动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格展示二者的联系和区别(3)把握规律 规律的含义

探究一:为什么日食“如约而至”?

——运动是有规律的过渡到规律的含义

探究二:用牛顿是发现还是发明万有引力、为什么只看到水往低处流没有看到万有引力、为什么守株待兔者是愚蠢的、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理解规律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

探究一: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有规律——规律的普遍性

歌曲《当》的歌词,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不会实现——规律的客观性 探究二:“人民公社会运动”、“水土流失、沙尘暴”——违背客观规律造成的后果 方法论意义: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教师列举“三北防护林”取得的成就说明我们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引导学生树立在实际生活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方法论。“神舟十号”成功发射的事例说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我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3.小结巩固 4.随堂测试

五、教学板书

下载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滕兴光(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滕兴光(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

    【创新训练】1.“嫦娥二号”发射后,经过一系列姿态调整,用自己身上携带的一部监视相机拍下它的第一幅摄影作品,也就是“地月成像”中的对地成像。这说明( )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如此葱郁茂盛。而今,曾经丰茂的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从“风吹草低见牛羊”到“......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案 (新人教必修4)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概念:运动、静......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专题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1. 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2.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正关系。 3.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4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汇编 6.建国6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汇编)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政治组:魏林飞 一、教学理念 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教师主导 ??二、?教材地位及教学内容 本框题分析论证了物质......

    四、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处在一种什么状态呢?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问题。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