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中要逐步渗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认为,文化意识渗透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促进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意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意于培养世界意识。学习语言,只有了解了有关的文化知识,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
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意识到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但忽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课只注重讲解语法,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和方式也因此而不够得体、恰当。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所犯的语法或语音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这些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习惯,在习俗上不能接受。
因此,新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正确认识世界,增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根据这一新的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把握教材,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真正而完全地获得英语知识和交际英语能力。
所以,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对文化背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同步地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文化及这些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科技等有形和无形的财富。
(一)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中国学生习惯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李秘书”、“方护士”称为Secretary Li,Nurse F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所以,我让学生叫我Miss Yuan.2.感谢和答谢
在英语中thank you 除了用来表示感谢,还可以纯粹地表示礼貌,如学生把作业交给老师时,老师要谢谢学生,在通电话结束时,双方会互相说“谢谢”。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3.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我们庆祝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他们庆祝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万圣节…。随着东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也日渐在东方流行,圣诞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中国人也开始热衷于过愚人节、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
4.饮食
同中国一样,英美国家也习惯一日三餐。早餐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早上7:30到8:30,午餐为中午12:00到2:00,晚餐为7:00到9:00。美国人没有喝午茶的习惯,而英国人则非在下午4、5点钟喝午茶不可。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有些来自成语典故,有些来自神话传说,有些来自文化著作,再好的词典也难以囊括所有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那些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英汉词语。这主要涉及到动植物名称、颜色等。不同文化中相同的概念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英美国家,白色表示纯洁、高贵。故婚纱是白色的,而在中国就意味着“死亡”、“疾病”。此外,在西方国家中许多表示颜色的单词也可以是姓,如:表示W hite怀特(白色)、布朗Brown(棕色)、格林Green(绿色),还有习语也与颜色有关:black tea(红茶)、blue films(黄色电影)、a white man(忠实可靠的)、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脸色不好)。
To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to take horse吹牛
a lion on the way拦路虎
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
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的语言意义出发作出主观评价。
6.手势语言
手势语言是一种非言语性交际手段,是英美人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含义。适时恰当的手势语言具有含蓄、简单的特征,既形象直观,又避免了因不方便说或说不清带来的麻烦,可谓口头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常见的有:
1,耸肩,双臂下垂,手心向外-表示不知道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2,朝对方张开手臂-表示欢迎
3,高举双手或伸出一手,食指和中指张成开“V ”形-表示胜利。
4,握拳后竖起大拇指-表示同意。
5,大拇指与食指组成圆,其余三指伸直-表示满意。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手势语言,肯定对学生理解、习得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7.宗教知识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所以在学英语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以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在交际或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例如,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见到the End of the World,我们肯定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末日的来临,然而,在基督教中,人们却认为是伸张正义的时刻。所以,当西方人说“the End of the World”时,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8.隐私
我们中国人喜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结婚了吗、去哪儿等,可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样问干涉了他们的隐私,大部分外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 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目前的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头戏,阅读材料中含有纯真的、地道的英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相当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多元文化的渗透,善于设置文化语境,使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在日常阅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文化渗透的方法
文化渗透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牛津版的7A,里面涉及的文化方面的内容很多,这要求我们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多方位文化渗透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2.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教师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教学,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第二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语言正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拉多(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以及面对考试的压力,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侧重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机械教授与练习,往往忽略了文化意识的渗透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却导致他们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造成了一大批人学的是“哑巴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到同一文化背景中,往往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正如托马斯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被发现,受话者就会认为说话者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对待。如果一个能够讲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往往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是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知识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由此看出,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不可能了解太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他们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是会被理解和原谅的。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为他们创造语言的运用环境,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三、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不可否认,我们在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文化渗透。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题。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这些话题,就会让学生了解到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年级一开始接触英语,学生就要学习打招呼的方式。在上课前,我会让学生说说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些什么,学生都知道常用的打招呼的语言有:“你吃了吗?”“你干吗去?”等等。当问一个西方人“你干吗去?”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西方人打招呼的时候会说:“Hello!/How are you?”等。又如询问他人的年龄,在课上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也会反复地询问:“How old are you?”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这很正常,然而这在西方人的眼里询问他人的年龄,尤其是女士的年龄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通过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西方,询问他人的年龄、体重或是工资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了解这些后,学生今后在用英语交际的时候就会避免谈论涉及他人的隐私或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话题。我们所使用教材中会话的插图,也常常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差异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敏感地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巧借多媒体,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制作课件或Flash动画时,充分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尽可能把文化背景放入各种情景中去,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兴趣,在语境中感知所学语言。
3.自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来,我们不断地实践、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英语思维,我充分地利用英语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开设“相关知识链接”或“背景知识”介绍专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在 What would you like? B Let’s talk部分学案的设计中,我在相关知识链接部分向学生介绍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相关差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知识链接,了解了中国请客的相关礼仪知识以及西方人请客的戒条六则。在课堂上,小组展示――创设情境表演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准备道具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注意了餐桌文化的差异,他们在邀请英语国家的客人时,为他们准备了刀叉等餐具,而在邀请中国客人的时候,为客人准备了碗筷,并且提前安排好了座次等。虽然这仅仅是课堂上的展示,但也说明了学生在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教育家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情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认识。例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情景一:Mike和John来到中国,到好朋友吴一凡家做客,吴一凡的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期间,吴一凡和他妈妈该注意什么呢?情景二:陈洁去美国交流学习,她被安排到美国小女孩Sarah的家里生活体验一段时间。Sarah及其家人为陈洁准备了她到美国的第一顿晚餐,Sarah和她的家人又会怎么做呢?通过这两个情境,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而强化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避免“中文思维交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
(责编 田彩霞)
第三篇: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山东省茌平县 茌平县第一中学 任晓飞
摘要: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因此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被作为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块,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文试着从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就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内容,结合英语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策略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全球意识不断增强,不同文化的接触更加频繁,对人们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而高中又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所以英语的教学尤为重要。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学。但长期以来,人们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意讲解语法,单词。却忽视了交际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意识,导致交际出现失误。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恰恰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因此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所学,所听,所读,致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达不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我国新近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并且明确指出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这几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相互促进。这也体现出了对现代英语教学新的要求:“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英语教师不要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言的教学,还要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教师们面临很大的挑战。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简单的对文化知识的灌输和对异国文化的接受。它涉及到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多方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学习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的指导地位不容忽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自身文化意识功底不厚,就无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此,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良好的语言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做学生的表率,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确保学生文化学习的成功,高效。
(一),转变师生的观念,注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学生学好英语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文化渗透,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文化教育促进语言学习,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把英语作为一种文化去学习和领悟,而并非简单的字、词、句的堆砌。把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向从应付考试转变到交际实用上来,让他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逐渐培养他们对跨文化意识的敏锐性,使他们认识到,交际绝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已。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地获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并能通过语言体会文化,借助文化理解语言。如在教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3 Module 1 Europe时,开展以欧洲某些国家及首都,语言,著名城市及其文艺建筑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让学生预先查找有关欧洲一些国家和著名的城市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城市的名称,文艺建筑,文化等,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真实的文化情景。
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在该情景中用英语交际,学生可以通过交际活动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在交际中习得文化背景知识并对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比如在教必修2 Module 1 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时,利用电脑播放外国人看病的视频以及一些关于其他国家医疗体系的的信息,让学生通过这些了解外国的文化。并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来比较中国的医疗。比较中西方文化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给学生讲解语言意义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以及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4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为例,在做文化背景介绍时,可以把西方的身势语言和中国的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身势语言在不同文化中代表着不同的涵义。比较中西方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还能使他们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跨文化意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三),采用多种教学途径,加强课外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仅仅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文化渗透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多元化,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
鼓励阅读与讨论,促进英语文化知识的积累。向学生推荐富含英语文化的、符合学生水平的报刊、新闻故事、简易文学作品等,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觉其中的文化要素并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运用目的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
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延伸。如:开设英语选修课学校课,从而了解西方习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英语选修课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导他们理解目的语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在校园中营造出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利用校园广播在课余时间播放英文歌曲、故事和诗歌等,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相关的文化知识。另外午间英语新闻也是营造英语学习氛围的有效途径,给学生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长此以往,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同时逐渐养成跨文化意识。
三,结束语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不是空泛的,而是必要的和可操作的。通过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首先需要我们的教师自身学习有效的教学理念,具备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并且与时具进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其次,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具体的实践方式却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作出有弹性的设计,组成开放的结构,并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的策略。
第四篇: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
浙江省奉化中学吴碧芳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进行跨文化交际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随着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增加了“文化意识”一项目标要求以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明显增加。为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以外,还得加强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只有熟悉英语使用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英语这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
一、文化渗透的内容和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所以教师要在课内外着重上述文化内容的渗透。《标准》也列出了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要达到的七、八级目标,其中七级为必须达到的目标,八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以下是七级目标描述:
1、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极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和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二、文化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单元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文化因素。
2003年秋季开始推广使用的人教社新SEFC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该教材涉及的话题众多,对文化内涵的覆盖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语言学习、兴趣爱好、文体活动、名人传记、名胜古迹等等。许多课文充满跨文化交际信息。教师可结合课文,更新观念,将文化教学列入教学目标,使文化教学有计划、有阶段、有层次地进行;灵活地在任一个环节: warming up,1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integrating skills甚至grammar 适时地渗透文化意识; 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大舞台、主阵地;同时把握好文化渗透的度,坚持实用性,切忌泛,太多太广学生不易接受; 运用多种途径,与教材同步,有系统地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讲英语国家。
词汇渗透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透过它,我们便可窥见一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在新SEFC1A Unit 1 Friends的Language study中有一句:Many people keep dogs as pets because dogs are regarded as loyal friends to people.此句中提到养狗当宠物,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那是西方人的行为。在英语词汇中更可见西方人对狗的宠爱和青睐。如:lucky dog(幸运的人),big dog(大亨,要人),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国人现有玩宠物,但以前大多养狗为看门,故受到的待遇就不如“洋狗”,如:走狗、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再看SEFC 1B Unit 13的Speaking中:Dr.Yang: Was the peach ripe or green? You ought to be careful with fruit.此句中green不表示绿色,而是未成熟之意。在此,教师可渗透几个常用英汉色彩词的含义。如:中国的红茶,英语black tea, 而非red tea。红糖是brown sugar, red meat指牛羊肉,white meat指鸡肉和鱼肉。在学习时切不可望词生义,引起交际误会。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报道,中国有一种白象牌电池,质量性能都很好。厂家在外销时把产品的名字译为White Elephant,结果外国人都不想买他们的电池,因为在英语中White Elephant比喻为大而无用的东西。
语法及习语渗透 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由于逻辑形式结构,而且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然受到语言使用者心理上、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习惯和习语。先看99年上海的一道高考题:
――You’ve won the football game.Congratulations!---.A.It’s nice of you to say soB.We’re really lucky
C.No one else could do itD.Oh, not really
按照中国人的交际风格,谦逊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总是喜欢贬低自己或是对事情予以,要不然会被认为狂妄。而西方人喜欢说话直截了当,他们相信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所以碰到别人称赞表扬自己时,只要表示谢意就是礼貌,故此题答案A。又如:1B Unit 15 The Necklace Reading中Jeanne:(Looking at the other woman)I’m sorry, but I don’t think I know you.汉语说:“我想我不认识你。”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I know you.”而不能说:“I think I don’t know you.”再如:别人问你:“You didn't win thebasketball game yesterday, did you ?”(你们昨天没有赢场蓝球赛,是吗?)如果赢,答案是肯定的,你要回答“Yes , we did.”(不,我们赢了。)而不是
“No , we did.”(不,我们赢了。)英语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阅读积累,拓展视野 阅读教学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恰恰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新教材每个单元就一个话题至少有两到三篇的阅读文章,里面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有些阅读课文本身就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教材,不仅要要求学生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让学生懂得包含一定文化背景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增强对文化的敏感性,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学习SEFC Book 1B Unit 14 Festivals的阅读课文时,其中谈到宽扎节的由来时,教师可适当插入美国的黑奴历史,推荐学生去阅读英文简写本《根》一书。此外,教师在完成单元阅读教学任务外,还可适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选择与单元话题相关的难易相当的阅读材料作为泛读,通过阅读来拓宽文化知识。如新教材有不少单元涉及文学艺术方面的话题,由于学生对文学一般都比较感兴趣,故教师可因势利导,适时地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入一些英文名家名作,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文学鉴赏力和文学修养。
2.开展研究性学习,创设课外英语学习环境,拓宽文化习得渠道
高中学生处于成长的旺盛期,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是无限的。仅仅依靠课堂的文化渗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扩展文化教学渠道,引导学生学好异国文化,促进交际。
创设交际情景,渗透口语文化学英语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是让学生沉浸与语言情景中。作为英语教师要设法营造英语学习环境,随时随地尽可能多地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使用语言的条件。学校里碰到学生问一句:“How are you?” 开始学生会用教材中学过的 “I’m fine.Thank you/ Fine, Thanks.来答。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还可用: “I’m OK.” “I’m all right.” “I’m not very well.” “I feel terrible.”“I’m ill.”等。又如在分发作业时,教师可故意说“Here you go!”(你自己来拿)代之以 “Here you are!”还有象 “No way!(没门)” “ I did it./ Got it.(我得到了/我做到了/我成功了)”“Told you that so.(早就告诉过你)”“Just kidding.(只是开玩笑)” “You can make it.(你能行)”等常用的而没有在教材里出现的口语教师要经常性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说,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结合多媒体,丰富渗透途径多媒体教学已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它以生动、具体、丰富的姿彩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通过听英语广播,观看原版英语电影等形式,直观地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文化知识,并提英语听力水平。如:在学完SEFC Book 2B Unit 12 Jules Verne 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一文后,让学生观看《海底两万里》原版影片,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兴趣,促进了英语学习。我们学校高二
年级每周一次播放“空中英语”录象,其新颖、地道、时尚的语言材料不仅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布置研究性任务,合作学习,体验异国文化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Learn by doing.” 在做中学。因此,教师在单元教学中适时地布置一些实践探究性任务,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外国文化。如在学完1B Unit 18 New Zealand之后,要求学生以4、5个人为一组,用英语设计一份新西兰7日游的海报。要能体现新西兰的主要特征和文化气息。在完成此任务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新西兰的了解,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取长补短,促进了同学友谊和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
结束语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持之以恒,要把握文化渗透的时机和度。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要求教师有教高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吸取营养,补充新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英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部门2003年7月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英语》(高
一、高二)
第五篇:英语教学论文: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浸透
英语教学论文: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浸透
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浸透
【摘要】 语言和文化二者交叉渗透,唇齿相依。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会折射和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所以说语言反映社会文化,文化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的学习必须与其社会文化紧密联系。英语的学习亦是如此。英语不应该仅仅作为知识来掌握,更重要的是把英语当做一种交流的工具来使用,而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对英语恰当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文化渗透;交际能力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随着这个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紧密相连。
《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重视跨文化教学,文化意识的渗透,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策略
文化意识的渗透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价值观等。怎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渗透,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营造文化氛围。
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英语语言环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营造英语文化的氛围极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用英语授课,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设英语情境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表达的机会。学习有关英语国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时,让学生收集资料,一边观察一边讲解,播放相关的电影、录像,学唱英语歌曲,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环境氛围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开展情景对话、表演等趣味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
2、在生活中创设情境,提升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课下,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创设情境,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例如,在课下可以和学生用英语打招呼,谈论天气,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碰到一些特殊节日,如Christmas, Thanksgiving Day时,让学生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再让学生介绍和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包括节日的来历、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教师组织开展和节日有关的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了解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3、鼓励学生口语交际,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
学校和教师应多开展英语文化活动,比如说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等。鼓励学生阅读简单的英文作品、小故事,组织学生讨论中英文化的差异,通过英语话剧表演、英语角等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度。
语言的学习建立在对其社会文化的理解之上。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语言教学,更要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渗透,重视语言文化的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掌握语言,才能合理地运用语言,才能让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二、文化意识的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文化意识的渗透有助于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如果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巧妙地融入到对文化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这一单元时,我会设情境问学生为什么英语国家的人都是以“weather”来寒暄的。原来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常有变幻无常的天气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所以一见面就问天气。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2、文化意识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学生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才会正确的理解和使用英语,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就会对英语现象理解不深刻,甚至产生误解;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习惯于中国文化的思维,由于使用不得体出现语用失误,使交流受阻,影响沟通。我们习惯见面问别人“你吃了吗?”,学生把母语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英语当中,就会这样问“Have you eaten?”,他们也不觉得问外国人“What's your job?”、“ How old are you?”有任何不妥,虽然句子没有语法错误,但却使被问者感到尴尬,影响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学生也感觉莫名其妙。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学生在进行英语交际时,对英语文化缺少了解,也没有摆脱母语的影响。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够注重向学生讲授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告诉英语文化极为重视个人的隐私,在谈话时,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婚姻状况是极不礼貌的,就不会有这么尴尬的事情发生了。
3、文化意识的渗透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识、理解与热爱。
对于文化,人们应该采取尊重和包容的开放态度。对于不同的文化,教师应该通过对比,教育学生一方面要更加热爱和发扬本土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借鉴和吸收外来的优秀精粹。在进行英语文化学习时,我们应自觉的将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理解与热爱。
例如,在中国数字“4”与“死”谐音,所以人们觉得它不吉利,但是“4”在西方却是“lucky number”。再比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这一单元B部分的餐具类单词“plat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时,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有关西方餐具摆放的方法,在课上我请学生说说摆放的方法并进行摆放,然后我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The fork is on the left,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通过比较了解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将语言和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深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理解语言所蕴含的意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本土文化,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热爱。
参考文献: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欧阳雪青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薄弱的现象和强化措施”,《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陆田森 “跨文化交际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