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中的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中的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法
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中心小学
田彩忠
邮编;44430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怕教作文。
一、作文难,可究竟难在哪?
首先是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作文指导程式化。每次作文指导课都是ABCD,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项目一样不落,程式固定不变。
2.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学段作文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作文教学有着具体要求:低年级的写作要求是:
(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简单的标点符号。(低年级老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从小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从下学期开始,低年级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作为一项桧查内容。)
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是:
(1)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全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教师如果对习作教学的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就会造在学生在心理上埋下了写好作文难的阴影。
3.作文教学指导过于细致,造成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的现象。教师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不厌其烦的进行指导,包括如何开头,中间怎样写更加具体生动,又应怎样结尾,都一一详细讲解,反复强调。其结果却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在写作过程中越不敢越雷池半步,写出的文章就难免千篇一律。因此,教科所的罗柏生老师提出习作指导课指导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
其次是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作文的态度不正确。多数学生习作之初就存在着畏难心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不善于观察、积累。作文训练中,常常采取:编: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抄:抄一些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仿:仿写作文,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背: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这些自认为“省事有效”的方法。长此以往,必然停滞不前。
2.积累少,缺乏生活。许多学生还没有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不注意进行阅读和背诵,词汇积累少,语言贫乏。文章空洞乏味,淡如白水。没有学会观察生活,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写下来的精彩素材。即使有也因为过程印象不深,胸无点墨不知如何去写。不会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因而写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单调的流水账。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习作教学理念
1.突显本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样东西,把它记下来,就是作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会作文。作文就是生活本身的需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2.回归生活 :作文是回忆生活。因此作文要求真、求实,要求学生写真话、吐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进行生活积累。有了对生活的积累,学生对作文就有了兴趣,有了热情。在此基础上适当作方法的点拨,就能写出好文章。
3.放飞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能“情动而辞发”,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话则长,无话则短,用童心表述真实的生活,发表内心真实的感悟。
4.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读写犹如天空中的云彩。因此,只有让学生多阅读,读中注意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二、观念转变了,那什么是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呢?
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训练,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
1.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习作教学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学生怕写作很大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无从下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习作指导课上,教师的首要任务打开思路,设置情境,启发想象,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想写的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作文就成了一种乐事不再是负担。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作文是一条捷径、一个规律。下水文不仅能给学生一个很的示范作用,而且老师通过写下水文,知道哪些地方会遇到因难,有了这种敏感,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看得更准,容易把学生点醒。
(2)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两句或一个片段,教师都要毫不吝啬地去赞赏,以此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儿童涉世不深,社会文化水平不高,可能会在表达中出现一些幼稚可笑的话语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蹲下来”,从儿童的角度去感受身边事物、思考问题,去评价学生的作文。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之间开展“阳光评价”,学会欣赏同伴的好文章,学会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去鼓励同伴,让学生在互相赞赏中享受成功作文的惊喜与乐趣。
2.小学作文教学要开辟两种渠道,(1)从阅读中学习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由此可知,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实质之所在。事实上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依赖于阅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阅读教学对作文教学的积蓄作用和榜样作用。
课文是写作的范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观察、研习、化用(能动模仿),可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获得语言和语感的积淀,为学生写作找到拐杖和依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正是从读学写、读写迁移的写照。因此作文教学要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抓住读写结合点,在积累上下功夫。首先,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作文辅导,使学生从读学写,“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遗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体会写作风格,领悟、借鉴不同的写作技巧;第三,在积累写作知识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品赏、摘抄优美词句,建立“语言宝库”,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2)从生活中学习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习作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体验环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并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提供写作基础。
3.分清三个阶段 循序渐进
作文训练从写句子、写话到写片段再到写成篇的作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4.突出三个训练
提高习作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要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观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用一双慧眼去捕捉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素材,为我所用。
思维:为了提高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发展自觉表象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进行看图说话写话训练,指导儿童练习把抽象的词语作形象化描述,在阅读后,或推测事物的发展续写故事,或依据部分段落进行扩写练习,或将课文表达的内容编成话剧、小品表演出来等等。
表达能力: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任何典型的材料、深刻的思想、精巧的构思,最后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一交际工具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语言表达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儿童作文的质量。从为了提高儿童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思想外化为口头言语、书面言语时的困难,我们应该对儿童言语表达的心理生成过程及其特点作些探索。
5.重视习作讲评:
讲评的主要功能是激励与指导,重在激励。
正确地评价、奖惩的能力也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又一个重要的教学能力。教师讲评儿童作文应正确运用奖惩,使成功者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对不足者使之明白不足所在,激发其改正的需要和欲望。
当代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袁微子老先生在接教一个班时,发现班上有一个思维活跃但错字连篇书写潦草的学生。由于错别字太多,他的作文令人无法读懂内容,作文成绩自然总是不及格。袁微子先生透过连篇的错字,发现了这位学生思维活跃、内容实在的长处。为了扬善救失,袁老在讲评课上亲自诵读这位学生的文章。满含激情、抑扬顿挫的声音把文章的长处显示出来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学生被震动了,从此对作文有了信心。如此坚持数月,全班同学对他刮目相待,这学生作文兴趣也越发浓烈。与之同时,其他同学的好作文都能被袁老张贴上墙展览,唯有他因错字多、书写潦草而不能。于是,他从内心又逐渐萌生了认真书写、改掉错别字的需要。就这样,这个学生经半年的努力终于一跃为全班作文第二名。
6.培养学生修改作文
修改习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其权利是学生的,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常见一些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改的面目全非,这样的结果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写作的信心,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每次的习作修改,都应该以学生为主,先教给学生一定的修改方法,使用一些激励的手段,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反复修改。对于学生每一次的修改,要给予表扬和奖励,真诚的欣赏和赞扬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修改自己的习作。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采用面批的形式,以朋友的心态,对学生习作中的主要毛病提出修改意见,让他们自己去改。
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示例修改”。“示范修改”的指导方法,也就是选择学生作文中一篇具有共性问题的作文,作为修改例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对照作文训练要求找出毛病,提出修改的意见,然后由教师当堂示范,在作文上运用符号调、删、增、改,让学生弄懂怎样改作文。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引导学生初学修改作文时运用。
这种方法是根据某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选择含有
一、两篇含有“共性”问题的“例文”,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对“例文”进行“合作”式的修改,让全体学生在共同修改例文的实践中,获得修改作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
“示例修改”指导方法的另一种做法是,选择学生作文中较好的篇作为范例文,教师引导全班集体分析其优点、长处,再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出毛病、然后加以修改。
我们的老师常常采用的指导方法还有:
1.自评自改。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2.互评互改。指同桌学生交换习作进行评改。
3.集中讲评。在小组或全班内进行口头讲评作文。
4.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其做法是:划印或用幻灯打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自行修改,之后谈修改意见。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5.“点拔修改”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常在批阅全班作文时,根据这次作文的要求,把学生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号划出来,上课时,整体评述本次作文所存在的问题,有时归纳成几点,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对照作文要求,读读、查查自己的作文,想想老师画的符号,参照老师的意见,自己动脑筋自己修改。
6.还有一种“反复修改”指导方法,老师们也常用,那就是把学生以前写的作文、已经修改过的作文,引导学生再读读,再修改。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能力的提高,回过头来看修改前一时期的作文,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想出新的修改意见。这种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应注意,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要循序渐进。每次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不可能把所有毛病都找出来,都改正,我们应结合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来考虑,确定每次学习修改的重点。一次训练一点,譬如,改正错别字,病句,用错的特点,文章层次不清,写的不具体,文章没有中心。
《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年级叫“习作”,强调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泥于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总之,在习作教学上,教师首先要少一些“刻意训练”,多一些“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最关键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有意识地让“习作”一词在课堂上消失,把习作教学活动变成一次开开心心的游戏、一项妙趣横生的实验、一次促膝倾心的交谈……,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去发现,去追忆,去想像,去下笔成文。
其次,还要注意放手让学生去写,重在自由表达。讲述假期游览的经历,讲述自己的社会见闻,介绍自己喜欢书籍或者电视节目,畅谈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快乐和烦恼……,目之所及,耳之所纳,心之所往,写下来就是作文!生活就像万花筒,多姿多彩,作文的内容也五彩缤纷。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与困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与困惑
回民小学马爱玲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个个都气势昂扬,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我有很多的疑难与困惑:
一、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梁玉芳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致力于学习方式转变的种种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小学语文教学一改往日机械灌输和条分缕析式的传统模式,把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教育教学设计的首位,于是小语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必须承认,众多的尝试和努力可圈可点,其中除了给我们带来喜悦,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进一步思考的实例,这是任何新事物产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整个实验进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研究解决,才可能使得我们的课改工作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在看课评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些课乍看上去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但仔细琢磨起来似乎在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效性方面还有点欠。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感觉到,有些工作我们做了,但在到底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上还欠考虑。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相信我们的努力是对的,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发现问题的症结,剔除不利因素,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献着,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四、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趣激趣。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只有教师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学生会不喜欢吗?
二、培养兴趣。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培养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帮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四、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语文课本,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对此,许多孩子可谓是“痛心疾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悲伤,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样的阅读,知识会不丰富吗?这样的阅读,感受会不深刻吗?这样的阅读,学生会不喜欢吗?
困惑二:学生的想象思维为何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在他们眼里,星星会眨眼,小草会微笑,小鸟会歌唱„„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这是真正的理解。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爱想象的孩子是快乐的,爱幻想的孩子是幸福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曾几何时,想象的大门正在逐步向学生们关闭。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一、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在现有的考试评价体制下,教师们为了追求高分,引领学生进入“题海”,让学生一味地沉浸在学习中,沉浸在“题海”中;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二、“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一、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科学家的大胆想象而任意驰骋;音乐课上,优美、激昂的旋律会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乐池中;美术课上,伴随着学生画笔的飞舞,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艺术的快乐,感悟艺术的真谛„„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广阔舞台。语文课上,学生的情感应该是愉悦的,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同样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想象,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回答。如“冰融化以后是什么?”学生可以回答是“水”,也可以回答是“春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中还有一些独特、奇妙而又富有诗意的想象。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想象的机会,我们一定会为他们的想象而欢呼、喝彩!
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想象的能力,我们要善于保护并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鼓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信的最好方法。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就会信心十足,就会喜欢上想象。而想象又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快乐,他们便会更加乐此不疲。
当然,也不可否认,学生的想象也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错误而限制学生的想象,更不能因此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给予足够的指导,肯定合理之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期望、信任、尊重。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因为害怕错误而畏惧想象,不会因为害怕指责而逃避想象。在老师一次次的尊重、信任、鼓励、期望中,学生的想象思维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美妙的花朵。
困惑三: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一点错误也没有,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并且怕学生记不住,反复的让学生写呀写,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感到了厌倦,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困惑四: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多媒体课件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随着课件的长期使用,就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也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如果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很好看,花样也很多,但如果我们不修改,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我们的上课思路,使我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自己制作课件吧,时间有限,而且有很多内容可以不必做到课件上,做的太简单,又不被任可。比如,课堂要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来,如果再制到课件上就大大浪费了时间,更主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把问题的答案也制到课件上,学生每次就等着老师打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思考,老师讲的过程也不记,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
以上是我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语文教学以来的几点困惑与思考,当然,困惑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我们的常规教学资料的困惑、语文复习课的困惑、语文作业设置的困惑等。
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探索。与困惑同行,与思索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指引我们攀上更高的教学高峰,品味教学的甘甜,享受教学的幸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四、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趣激趣。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只有教师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学生会不喜欢吗?
二、培养兴趣。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培养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帮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四、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语文课本,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对此,许多孩子可谓是“痛心疾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悲伤,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样的阅读,知识会不丰富吗?这样的阅读,感受会不深刻吗?这样的阅读,学生会不喜欢吗? 困惑二: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一点错误也没有,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并且怕学生记不住,反复的让学生写呀写,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感到了厌倦,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困惑三: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多媒体课件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随着课件的长期使用,就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也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如果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很好看,花样也很多,但如果我们不修改,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我们的上课思路,使我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自己制作课件吧,时间有限,而且有很多内容可以不必做到课件上,做的太简单,又不被任可。比如,课堂要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来,如果再制到课件上就大大浪费了时间,更主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把问题的答案也制到课件上,学生每次就等着老师打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思考,老师讲的过程也不记,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
以上是我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语文教学以来的三点困惑,当然,困惑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我们的常规教学资料的困惑、语文复习课的困惑、语文作业设置的困惑等。由于经验不足,以上有些认识非常肤浅,谈的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甚至有些只是一时之见,甚至有些语言表述也不甚流畅,恳切希望全体语文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感谢.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教师更多的思考与探索。与困惑同行,与思索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指引我们攀上更高的教学高峰,品味教学的甘甜,享受教学的幸福。
第四篇:一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霍州煤电机关学校 郭金花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自己非常满意的方法,反而困惑颇多,当然也找到了几点自己认为可以一用的做法,现就自己的几点粗浅想法简谈一下,也许有些可能也是许多同仁的共同困惑。
一、课内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能力培养主要包括阅读欣赏和写作两大能力;而语文素养,我的理解就是学生文字素材在大脑中的积淀,以及据此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水平及层次。当然,也不可否认,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没有错误,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所以就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一: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现在的做法:上课完全抛弃应付考试这一思想包袱,挖掘每篇文章的精彩点、趣味点、价值点,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一篇文章的方法,而不是去讲解一些知识点,当然,有碍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知识点还是有探讨的必要的。那么,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也不能不为自己利益考虑,所以考试还是要估计的,我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是把上课时没有涉及到的课文中的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在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以及总复习时以练习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过去的一年多中,我就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来组织我的语文教学的,自我感觉效果很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没有使他们的成绩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我认为无论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要归功于一点,就是让学生大量的阅读,只要学生读书多了,他的阅读能力肯定能得到提高,欣赏能力提高,也就会更假观察生活,自然而然,写作也就有东西可写,有文词来表达。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资源,二是阅读时间。校现状来看,学生多,有些书籍学生不喜欢看,学生自买的资料几乎没有,如果硬逼学生去读他不感兴趣的书,很难想象会取得多少效果;就阅读时间来说,学生现在课业负担过重,不用说有多少老师能拿出多少时间来让学生读书,就是学生自己抽出的时间看书,被老师发现还要被没收。由此,也就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二:如何从阅读资源和阅读时间两个方面解决课外阅读教学的问题。
我这几年的做法:首先是阅读资源问题,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要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书,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感觉学生比较喜欢读适合学生读的期刊,所以近几年我一直让学生自愿订阅一些刊物,如《少年文艺》《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小说选刊》《创新作文》《小学生阅读》《课外阅读》《新作文》等刊物,这些学生都非常喜欢看;此外,为了扩大阅读渠道,制作一个小书架,由学生自愿捐出一些书籍,图书室借阅,在班里建立图书角,学生可以相互借着看。其次是阅读时间问题,我认为,也是我的做法,每周都要拿出固定的一到两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但这还不够,最好每次上课前让学生读适量的文章,不要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从长远来看,这种效益要远远高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课本知识上的学习效益。
四、课件使用的困惑及对策。
课件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随着课件的长期使用,就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也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如果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很好看,花样也很多,但如果我们不修改,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我们的上课思路,使我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其次,无论是下载的,还是自制的课件,有些可用可不用的都用,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浪费老师的精力。比如,课堂要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来,如果再制到课件上就大大浪费了时间,更主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把问题的答案也制到课件上,学生每次就等着老师打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思考,老师讲的过程也不记,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这就造成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四: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及做法:我认为,课件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就不用,更不要在乎它的形式有多漂亮,而是要有实际内容,比如我们用课件检查字词是很方面的,那么我的做法就是利用极短的时间只制一张带字词的幻灯片,甚至有的时候连课文的标题页都没有。总之我的理解就是课件的应用以节省时间、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为原则。
以上是我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以来的几点困惑以及反思,当然,困惑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我们的常规教学资料的困惑与反思、语文复习课的困惑与反思、语文作业设置的困惑与反思、语文活动课的困惑与反思等等。
语文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聪明一些,灵气一点,当然,新课程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我们带来困惑,但新课程所构建的理想未来,正是需要我们带着困惑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
2016年8月10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的反思
一、教学内容――教学时间
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一学期教必修一、二,总共有近50篇课文,原来每册课本只有二十多篇,教学任务几乎增加了一倍,这50篇课文中,有三十篇是新增课文,这样新教材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考验,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呢?新教材教材在重视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加强了选择性、综合性和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引发。其基本特点,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它不强调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或能力、不主张一课一练的教学模式,而是大力提倡整合理念,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不靠简单的单篇课文的叠加,而主要是靠对板块或专题内不同课文在某一方面的整合;因而主题学习就成了阅读之灵,而以同一主题组织而成的单元阅读便成为了学习重点。于是我们就无须从整体关照的角度确定教学进度,教学中无须面面俱到,可以作大胆地取舍,有些选文可以略讲或者放在课外阅读,而且在教学中,应该破除以往“课文”的概念,新教材中有的只是“文本”和“学习材料”。
以必修
(一)第一专题为例(7—9课时)
第一个板块,主要以《沁园春•春》和《相信未来》为主,前者强调一种意境美,后者强调意象美,二者在教学时应抓住“诗化的语文”这一点。其余文章另行处理。(2课时)
第二板块抓《十八岁及其他》一文。强调活动体验,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三封信,分别是“父母致学生子女的信”、“学生致父母信”和“学生写给未来自己的子女的信”。(2课时)
第三板块属于“选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但我选了方案B,结果效果不错。(1课时)当然教学这一板块要对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思想作必要的引导,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气氛,切忌让严肃的人生话题成为玩笑或儿戏。
写作实践包括写作指导与作文讲评。(2课时)
那课外自读的课文怎么处理呢?当然不能不了了之,要把它们当作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所以语文老师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习惯。不过我们语文老师非常清楚,学生的功利性很强,语文学科的理论地位和实际地位相差之大也无须多说,想他们课外在语文学科上花时间是不大现实的,但仅凭一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我的力气是这么花的:把《必修课本》中没学的课文纳入《读本》中相对应的主题体系中,然后要求他们作整体阅读,最后的杀手锏是写读书笔记(形式为读后感或文学小评论)。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落实了读本的阅读,而配套的读本就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要求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
对教材作大胆取舍和整合处理,可以解决教材容量大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加深学生对专题思想的理解,能比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过取舍要合理,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取舍,而应该有一个比较客观而统一的标准,那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学法转变――教学定式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文本研习强调精读细读,指向文本的研读与欣赏;问题探讨重在思考,指向文本阅读中的探究意识,需要运用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比较辨析等;而活动体验是学生感知世界获取真知的重要手段,重在实践,重在体验,强调参与和亲历,需要学生认真倾听,勇于开口,乐于动手;所以我们的教学就要作相应的改变,以教材为例子,贯彻新课标的理念。首先是教学问题的设计。一是类型要作改变,一篇课文要设计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样课堂的开放度就大了,学生可思考的维度也大了,能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能给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比如解读《祝福》一文,两个问题也就够了,一是“你眼中的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你认为谁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很有广度,可以说覆盖了全文;而且每个同学都能找到答案,只不过是角度、层次、质量的不同罢了。二要注意问题的提法。我的习惯是喜欢在问题之前加“你认为”三个字,这样无形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三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肯定要解读贾府的环境特点,那我就投影贾府的院落分布图和林黛玉进贾府的线路图,结果学生就提出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一是“贾政院为何处在中间?”二是“林黛玉为何不走捷径,而在里边绕远?”这两个问题一出,课堂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比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高多了。所以我就想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梯子,总能爬上去的。
其次要上好活动体验课。新教材设计了较多的语文活动,如:
1、与父母通信对话交流活动;
2、“青春”朗诵会;
3、两代人的矛盾专题讨论会;
4、“寻觅青春经典”读书报告会;
5、“我的家园”演讲赛;
6、“渴望和平图片展”拟解说词活动;
7、散文诗歌配乐美读比赛;
8、课文改编剧本会演。活动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做《我的五样》体验活动结束时,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看他们都“心有戚戚焉”的,甚至有一位同学哭了。还有做了“与父母通信对话交流”活动,不少学生在随笔中记录下了第一次收到父母信件时的感受,他们第一次站在父母的角色理解父母,为自己曾经的莽撞而内疚,有的回想起真挚而深沉的母爱而感动不已,不少人说到当时自己禁不住流下泪来。这样的一次活动为两代人之间架起了沟通与理解的桥梁,提供了孩子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的契机。
第三要落实好“积累与应用”的要求。从必修一和必修二的设计来看,有的是对文本知识的落实和延伸,有的是对专题的思想作概括和深化,有的是对写作知识作系统化的处理等等,内容多样;落实与否就关系到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否。比如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整理“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课外整理,然后教师课堂抽几分钟的时间,以某一学生的整理为底本作集体订正,这样的效果比教师把整理的结果给学生不知要好多少,而且这样才是学生真真正正的自我学习、集体提高的过程。
三、思想深刻――阅历浅薄
新教材进行模块化设置,立体构建,每一模块都可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必修一引导学生为青春喝彩,呼唤远大理想,指点获得教养的途径,提倡与自然平等和谐的相处;必修二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祈祷和平、反思历史、欣赏美景。这可以看出编者希望通过这些文质兼美的经典熏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以实现精神的成长。编者的愿望非常美好,那接受者学生的情况又如何呢?显然,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在理解上就有较大的困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
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的内容就有多丰富。教师需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丰厚文化底蕴、开拓文化视野,使教材与不断变化的生活结构起来,真正形成立体开放的结构。同时在教材的处理上要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给学生提供理解的平台。
在教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时,可与伊拉克战争、阿以冲突联系起来,投影更多的关于战争的现实画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动荡不安的社会、烽火连天的日子给人民特别是儿童带来怎样的苦难,眼前的真实具有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再比如《必修一》中《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抒发的全是故乡情思,而我们的学生处于这一年龄段,有几人远离过故乡,所以要真正理解这在特定的情境下发自内心的情感实在比较困难,不过戴戴帽子是比较方便的。尤其是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它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作者没有过多地去抒情,而是进一步追问这种思乡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这些内容离学生都比较遥远,所以理解上就有着较大的难度。在教材的处理上,以“贴近生活”的原则来设计问题比较恰当。如对题目中“证据”的理解可作这样的设计:首先请来自外片区的同学举手,然后要他们设想,假如全班同学要跟他回老家,他会怎样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老家或者怎样来证明自己确确实实在这里生活过。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恍然一悟,原来文中写到的有关生活的细节都是今生今世的证据。对于文章最后一句话“”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的迈上了虚无之路“的理解,我们也可运用“贴近生活”的原则来处理,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见过的“失忆症者”的表现,如此一比照,学生马上能理解故乡在人的生命印记中的精神意义了。
语文来源于现实,因而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学习语文和理解语文。”因此,语文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四、字词教学——考试导向
我认为语文的学习永远离不开字词的学习,而语文的教学永远也
离不开字词的落实,新教材当然也是如此;但是新教材在编排上就淡化了这一点,文言文的字词教学也是如此,而且考试的导向更引发了这一矛盾,模块测试卷上找不到考查字词的影子,而学生对学习又是很功利的,所以字词的教学就变成是教师的一相情愿了,有时显得好可怜。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做法与思考,仅供同行参考,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