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优化课堂有效教学
巧用几何图形 发展空间观念 优化课堂教学
青原区天玉中心小学:肖波富
空间观念是物体大小、形状、方位、距离等空间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几何课程改革的一个课程核心的概念。《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因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也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主要任务。从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来看,空间主要是指直线、线段等简单的几何形体及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等基础知识。在这些内容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一点空间观念是很难把这些知识学好的。所以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操作、比较及实际应用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运用各种条件让学生形成几何的表象,从而建立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巧用几何图形,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呢?结合多年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几何图形的直观教学,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也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学生可以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认真地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生观察实物,形成直观的印象,观察变化,寻找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直观认识来表过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直观形象,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的观念。例如,在学生第一次认识圆形时,老师拿着准备的一元硬币问:“这是什么形状?你们还见过哪些东西的形状也是圆形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拿出实物进行观察,认识圆形的特征。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采用学生喜爱的“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拉一拉、叠一叠、画一画”等实际活动,让他们亲自观察、测量、画图和实验,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进心理过程的内化。这样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实际与观察中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及其容易变形的特点,形成空间观念。再如教学两个相等的梯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利用学具操作观察并提出问题: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②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③一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的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从而让他们在观察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了解这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及性质,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注重几何图形的表象教学,在想象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分解图形、想象实物就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因此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的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当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通过想象、比较放在不同位置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发展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中,利用学生对直线特点的了解,设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条直线在无限大的平面上的位置关系并且画出来的教学过程。这样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空间想象力得到加强。又如教《平移、旋转、对称》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概念的教学与生活中的现实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得到了培养。
三、注重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的几何图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地采取活泼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自己去说,使其切身的体会到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各种形体的本质特征,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进行知识的联系和对比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图形运动的特点,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指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它们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事物的规律性和相对性,弄清了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在应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因此在学生掌握了部分几何知识,且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后,如何进一步沟通几何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还应抓住综合运用,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利于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如可以在学完几何知识后设计一些练习题目类型:基本题、实践题、变化题、组合题等。通过做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几何概念、公式的理解,同时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五、注重几何图形的多媒体教学,在动态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在数学课中,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密不可分。空间观念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多种感观的参与,依赖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应用传统教学手段虽能体现教学目标,但收效甚微。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可以利用其丰富逼真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虚拟的实验场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不受时间、客观和微观的限制等特点。因此多媒体教学不仅包罗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所有优点,而且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针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这一教学重点,充分利用课件中长方体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十分清晰地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又把长方体实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过程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些知识。还可设计演示将长方形的纸一张一张的整齐的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长方体,然后将长方体进行旋转,这样不仅让学生明了体是由形构成,而且充分观察到了长方体的每一部分的特征,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又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学生对圆锥的底和高很难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动态演示底和高的位置,这样学生的表象增加了,空间观念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观察操作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联系与对比,概况出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落到实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篇: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促使小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并能更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及实际应用等各种活动,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提高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特别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方法,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首先是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列举出钟面、方向盘、车轮、圆桌面、硬币面、太阳、纽扣等圆形物体,对他们认识圆有很大帮助。
再如,在“平移与旋转”的空间知识讲解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图形在各种条件下的变换过程与最终效果,我采用动画课件与教具手动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下,更好地完成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实际体验形成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仍然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上,教师应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后,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和性质,加强空间现象。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篇:浅谈新课标下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听了《高中数学必修2模块整体介绍》这门课,谈一下我如何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
1、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教学中应为学生选择和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感知与操作过程中体会,为形成空间观念打下基础。
2、多媒体提供观察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为学生树立空间立体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在现实生活中没法提供观察的机会时,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处。
3、加强操作体验,形成空间表象,获得空间观念。
我始终呼吁应当像物理化学一样建立数学实验室。动手操作是学生形成空间表象,获得空间观念的最好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想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现实空间、图形的形象,能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使学生能进一步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形象,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4、重视生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深化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应还原于社会生活。空间想象必须依赖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之后,再进行的一项高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
5、加强想象,延伸和发展空间观念。
以上所述,终归要帮助帮助学生建立图形的空间感,形成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四篇:从《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营根中心小学 林文燕
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知识、形成空间想象力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因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学生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当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后,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象之后,举例了很多物体。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形的世界中,“形”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可见,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二、加强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数学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所以我们要拓宽渠道,强化感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强化感知建立表象,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通过内容丰富的图形符号感知及实际操作探究活动,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在教学“圆的认识”过程中,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有位教师让学生进行了四次“画圆”:
一画:学生随意画个圆,说说画法,使学生自然认识到要想画圆就得先用圆规上针找到一点,进而接触圆心的概念和它的作用。
二画:让学生画大小不同的圆,画的过程中体会到是什么决定圆的大小,引出对半径和直径的学习。
三画:继续让学生画更多的半径和直径,画中体会到两者的特点和关系即:它们有无数条,直径是半径的2倍。
四画:给学生固定的半径和直径去画圆,既加深了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又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把对圆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这样的设计,更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从而完成了新知识的构建,这种“做数学”的做法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对空间观念的建立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三、引导学生观察,建立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例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多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面,如黑板面、课桌面、课本封面、文具盒的面、墙面、地面等。为了加深对“表面”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亲自用刀剖开萝卜的纵面或横截面并摸一摸。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再引入“物体的表面”的意义。这样,学生对“物体的表面”这个概念就能有比较正确和清晰的理解,为进一步概括面积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设计如下实验,建立体积的概念:在一个底部留有一个小孔的铁盒中装满橡皮泥,再把一个长方体木块塞入橡皮泥中,盖紧盒盖,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从底部的小孔中挤出;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铁块,水就会溢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得出:物体占有空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橡皮、文具盒、书包,问哪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进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不但理解了体积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培养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在感知和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往往和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结合起来。空间观念的发展离不开现象力的培养,没有良好的想象能力就不可能有较强的空间观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先安排学生把从生活中收集到的各种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的漂亮图案在小组内交流、欣赏,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以及学具、水彩笔、装饰用纸等工具设计一副美丽的图案这一实践活动。之后让学生看一看图案,想一想该图是由哪个图案经过平移得到的,最后再让学生用平移的方法画一画,设计出不同的图案。通过这一想象活动使学生能在从生活中获得感性材料、动手实践操作以及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平移,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又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水壶,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想象、绘制和比较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之,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无论是选择生活,操作,还是想象中的哪一种方式,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脑子里再回想一下,建立表象,培养其空间观念,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五篇:优化教学结构打造有效课堂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南阳中心小学 黄盛松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
对于一堂课而言,在确立了正确的课时教学目标之后,面临的就是如何通过科学施教完成教学目标的问题。而要绝大多数学生能有效地达到课时目标的要求,提高课时目标在全体学生中的达标率,须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只有向课堂要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才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标率。为此,我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摸索出一套比较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具体步骤如下
(一)精心设计
一节课的教法设计是由它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千变万化,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都应先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作到心中有数。然后注意在备课过程中设法由浅入深,把难点解释清楚。同时突出重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操练及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重点后,其它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一节重点突出的课,学生的心中就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充分准备
(1)备教法: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善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并容易使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善用启发式,由浅入深,层层引诱,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学生的口中得出。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把“一言堂”变成了人人参与的讨论或交流活动,1 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特别深刻,有更强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备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发现他们的疑难困惑,及时解释清楚。同时也抓住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调动其积极性。师生默契配合,共同把课堂活动推向高潮。
(3)备教学环节: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讲解某个知识点也要经过几个步骤。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或步骤间的自然衔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过渡自然。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转折而打断,从而顺畅流动,思维非常活跃,听众也就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热情传授(1)重视第一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这句话同样适合于上课。40分钟里的第一分钟做些什么事,说些什么话,这当中大有学问。其基本原则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教学参与者进入角色。例如用微笑法感染学生的情绪;用静候观察法收敛学生散乱的心情;用小测法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时空等等。我们留意到,许多时候我们往往被一两个学生的迟到行为所干扰。许多教师觉得这是“偶尔的”、“个别的”,或轻描淡写,或听之任之,以为“无关大局”而“大眼大过”。但有经验的课堂管理者却认为,在这一分钟里的“干扰波”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认为这种迟到行为直接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不用说,这是我们对迟到者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地,因为这种行为的存在,在教学时间上,40分钟的课堂变得不完整了;以此而导致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教学目标的不完整„„从更深意义上说,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参与者的“生命价值”。
2(2)充分相信学生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而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一就是“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不是见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而是可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且伴随着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实实在在的有力武器。说明白点,充分相信学生就是学生能够完成的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能够完成的事教师设置台阶让学生自己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关注以下一些问题:哪些知识应该可以让学生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应该设置台阶,设置多高的台阶;哪个环节上需点拨,点拨到什么火候;什么做法应推广,推广的重点是什么;哪些方面应鼓励,鼓励他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哪些同学须表扬,表扬面够不够充分;哪个地方需纠正,用什么方式方法来纠正„„只有这样,学生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教学模式才是真正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3)加强方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义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认识水平,解决别的问题。先生的一席话,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实在的指导意义。从方法学习和掌握的角度来看,过去采用题海战术,无非是想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的 3习题,并让他们自己去悟出相关的方法。这当中,教师的作用是教解题,而非指导方法,所以我们评价它是事倍功半的,不可取的方法。学和习是不同层面的特殊关系,学是为了习,丰富了知识、丰富了方法;习进步扩展了学的外延,结果是巩固了知识、熟练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学就更有兴趣,也学得更好。因此,判断学生学得怎样,不要简单地看学生做了多少道题,对了多少道题;而是要看他们学到了什么方法,会解决什么问题,多少问题。理论和实践均证明,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学生学和习的方法。
(四)耐心辅导、及时反馈
有人认为,如果始终要进行考试,就不可能搞真正的素质教育。我的理解是,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矛盾,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任何一门技能的掌握,都是要经过考试才能看出效果的。我认为关键在于怎样考,教学进程告一段落之后,还是要出题对学生进行考察。等等这些,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目的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优化课堂结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应站在社会和时代的前沿,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